分子生物学范文

2023-09-19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1篇

党章是政党内部最基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是党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现在有7600多万党员(统计时间2010年5月),有上百万个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党必须有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

2、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党章是党的宪法,是党内其他法规的基础,其他党内法规,如准则、条例、决议、决定等,都是以党章为依据制定出来的,都是对党章某一方面的具体化,任何党内法规如果与党章相抵触,都必须以党章为准。

要自觉执行和实践党章,这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3、党章的制定和实施

一般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审议通过、解释党章。党章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党章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 。第二部分是党章条文,对党内各种关系、党的建设、党的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与党章的制定相比,党章的执行更为重要,除了要教育党员增强党章意识以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党章的实施。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党章的四个体系

1、建党初期党章体系

(1-6大,受共产国际指导)

2、七大党章体系

(7-8大,中共首次独立制定)

3、九大党章体系

(9-11大,左!)

4、十二大党章体系

(12-17大,规范,与时俱进) 一大:提出党的政治主张

一大表示功过共产党成立了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浙江嘉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通过了一个500多字、内容简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大: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二大党章把“纪律”单独列为一章,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以及对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 三大: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入党介绍人从原来的一人增加为二人,第一次规定了党员候补期,这对于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重视党支部的作用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党支部。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四大党章首次把中央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总书记。 五大:提出党的组织原则

1927年6月1日,由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是唯一的不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这部党章共12章85条,是我们党历史上条目最多的党章,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在党章史上提出了很多个第一。

2 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一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省委、市委或县委、区委)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并明确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 第一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

第一次规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这一早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团(即党组)的设置及其职责;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单独列为一章, 六大:对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1928年6月至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郊外一座旧式贵族庄园里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通过的党章具体规定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这对于完善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 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至6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七大党章最重要的内容是:第一次增写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总纲,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极大地增强了党章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载入党章。

3 八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八大党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变。二是提出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传统。三是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四是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十项义务和七项权利。

九大至十一大党章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严重挫折。在这20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三部党章,即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和十一大党章。这些党章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左”的错误的痕迹。 十二大: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1982年9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了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 十三大:突出改革和制度建设

4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用部分条文修正的形式对党章进行修改。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三大的修改主要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采用差额选举;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增写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等。

十四大:第一次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只有7处150个字的修改。这部改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十六大党章的修改: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新的要求;增写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入党的内容;增写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十六字原则;增写了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

5 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对纪检机关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新的阐述;新增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载入党章,并把它贯穿始终,是十七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2篇

研究方向: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机理的研究,早期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繁殖技术,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及精原干细胞研究,家畜体细胞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研究,胚胎冷冻保存技术与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学科优势:是国家动物学重点学科,内蒙古大学动物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自治区生殖生物学重点学科,内蒙古大学国家"211工程"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基础设施:科研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国家级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和多个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科研用房面积4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00多万元。目前本实验室拥有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良种牛“试管胚”保存库。

研究队伍:本实验室负责人李光鹏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1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和副高以上人员8人,博士10人,硕士3人。平均年龄37岁,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年轻的学术梯队。1

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有二十人次青年学者被选派出国进修。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博士35人,硕士58人。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共计58项,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牛、羊体外受精技术为中心的家畜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提出了牛、羊“试管胚”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其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受精率、发育率、冷冻保存存活率和胚胎移植成功率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建设示范区建立了绒山羊生物技术繁育基地,利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胚胎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绒山羊快速繁育研究,培养出500多只高产优质白绒山羊,开创了从1只供体母羊一次得到12只羔羊的纪录;创造性地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的新概念、新技术,培育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第三代羔羊,为家畜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在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家畜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起了牛体细胞克隆技术以及通过转基因克隆的方法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一系列工艺流程,获得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生产方法,培育出3头体细胞克隆牛犊和1头转基因克隆牛犊。

发表论文252篇,其中三大检索机构收录25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207篇;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9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2项。获奖总数12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其他3项。

开放服务能力: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型仪器设备已列入内

蒙古自治区大型仪器协作网,向社会进行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还以多种形式对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开放,设有开放课题科学基金,资助在本实验室中进行并与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单独或合作研究工作。对那些意义重大、有创新思想、属于学科前沿和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支持,促进科技合作和学术与人才交流。

实验室主任:李光鹏教授、生殖生物学博士、博导

联系方式:0471-4994329

E—mail: guangpengli@yahoo.com

依托单位网址:http://

内蒙古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志平

联系方式:0471-4992538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3篇

摘 要:生物工程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的重要交叉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专业必将成为今后生物化工学科的重要发展专业。分子生物学是普通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可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化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并解决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中的技术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行业要求方面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人文社会知识、较强的实践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其它知识;在实际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1]。分子生物学是前沿性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分子生物学已经深入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我们应当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不断进取,使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1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繁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并且发展迅速、资料浩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多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同时克服学生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内容,提高我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对目前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及指导思想

2.1 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教学、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检测和分析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时安排计划

理论课课时48,实验课课时16,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比例3∶1。

3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及目标

3.1 教材选择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材版本多,教材内容体系不一致,其中科学出版社赵亚华老师编写的《分子生物学教程》作为生物类本科生的教材较为合适。该书以DNA和RNA两类生物大分子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复制、转录、翻译和表达调控。同时,该书简要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广泛,从宏观的生命科学发展整体水平上,力求使学生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并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

3.2 教学内容

教材中,部分内容如染色体结构、基因和基因组学、细胞信号传导等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重复。针对这种情况,应把相应知识点作为分子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练浓缩,既可温故知新,又可节约教学时间,为分子生物学的新内容、新技术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同时对基因芯片、转基因动物等内容进行适量的扩展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查阅大量新文献、新资料,不断更新自身知识,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让学生充分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精髓。

3.3 教学方式

3.3.1 理论教学

(1)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借助书本、语言和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体,同时靠眼看、耳听、手写等方式被动的接受。分子生物学中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十分抽象,应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例如: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氨基酸的进位、转位及肽链延伸等步骤学生就很难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展示出动态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而且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2]。

(2)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载体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控制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技术,它的某些优势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①生动形象。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微观世界知识的学科,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遗传信息表达等,这些内容不仅十分抽象,而且许多微细结构、生理、生化过程,即使借助显微镜及有限的实验也无法进行准确观察和认识,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用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接受。例如:DNA的复制,使用传统教学很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形象展示这个动态的过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生化过程用具体的图象表现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边解旋、边复制、边表达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印象更深刻。

②集成性高、信息量大。

多媒体的集成性可有机结合、加工、处理多方面信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又有限,往往使教师顾此失彼。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发挥其节奏快、信息量大、画面多、表现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3]。

(3)采用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优点,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相应的内容,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准备后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全部疑问及总结。

(4)专题讲座及指定阅读课外参考书。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仅仅依靠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对分子生物学的新内容和新发展进行总结,然后作为专题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教给学生新知识,而且教师也能不断地丰富自己。为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指定参考书及一些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这样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

3.3.2 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包括实验课。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是十分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含内容很多,如核酸提取与纯化、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酶切、DNA重组、核酸杂交、核酸序列测定、文库构建、PCR扩增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的试验田,是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切入点。在实验课教学工作中,应加强所选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在PCR扩增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说明实验目的、原理以及一个设计成熟的PCR反应体系的操作步骤,还应从文献检索、模板提取、引物设计合成、反应条件摸索、反应产物分析鉴定方面引导学生对一个全新的PCR反应进行从头设计,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5]。

3.3.3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共享,从而让世界同行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探索工作,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及其利用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识别与定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信号通路和各种突变资源库等多个方面。因此,掌握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是掌握目前世界研究现状,提出新的问题和研究思路,获得免费已有研究材料(包括各种性质的克隆、抗体、模式动物等)快捷有效的途径。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可确保研究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快捷性,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几个常用资源库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资源库进行查询,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

4 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涉及到教育环节的各个方面,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更有生气、更有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小艳,张海娟.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9,5(11):2923~2924.

[4] 张胜权,罗欣,陈冰等.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初探[J].安徽医药,2005,9(4):314~315.

[5] 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7~38.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4篇

1 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1 精选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材料,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源泉。因此, 搞好教材建设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教材缺乏, 我们主要采用自编教材。近年来, 国内外新版教材不断面世, 我们先后购买了国外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Genes VIII、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Advanced Molecular Biology”等原版教材, 并与国内教材如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阎隆飞等主编的“分子生物学”相互补充, 力求授课内容的系统、凝练。

1.2 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 做到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如染色体结构、DNA复制、遗传密码等内容与生物化学、遗传学是交叉的。因此, 对这些内容通过复习或提示的方式一带而过。既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又明确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拓宽知识面

分子生物学内容抽象、复杂、较难理解, 信息量大且更新快, 同时涉及大量难以用传统教学手段描述的实验操作技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 目前, 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实现了多媒体化, 并于2004年受学校教改项目资助制备成网络课程放在学校网络上, 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思考。通过几年的实践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 与国际接轨

双语教学是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 有利于提升生物学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我们从2005年开始采用2种语言 (母语和英语) 进行授课。经过几年的实践, 学生逐步适宜了英语教学的氛围, 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使用外语的环境, 提供了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使其专业英语水平有了提高。

2.3 实施探究式教学,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型生物学人才。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实现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或留出某一章节内容如真核基因的特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自己查阅文献, 撰写讲稿,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讲述,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达到了师生的互动,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3.1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改变过去教学中重理论教学, 轻实验的倾向, 我们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独立设课, 学时数为34, 学分为2, 专门编写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实行单独考试。

3.2 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我们将质粒DNA提取及酶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DNA重组、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基因扩增等实验设为必做实验。同时, 还将RPAD、RNA提取、植物基因转化等实验列为选修实验, 以毕业论文或实验室开放课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实验课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

3.3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独立设课以后, 实验经费得到了保障, 改变了过去以小组进行实验的模式, 所有的实验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4 改革实验报告书写内容, 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要求学生按科研论文格式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每个实验报告除了有实验原理、材料、方法和结果以外, 还必须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方案等。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学生除了实验教材以外, 还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可不断发现、提出问题, 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生的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更加扎实、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近几年, 每年都有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使笔者深深体会到, 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实践。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类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满足生物学专业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启江, 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159~161.

[2] 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4) :70~71.

[3] 张宝珠, 陈德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 :90~92.

[4] 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3) .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5篇

1 教学内容的制定及教材选用

教学大纲是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内容要求, 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具体内容,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根据本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进一步修订了《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在有限的48学时内, 强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方面, 使教学大纲的内容更加充实。

目前,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速,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国内外新版教材也不断面世。通过对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孙乃恩的《分子遗传学》、阎隆飞的《分子生物学》、郜金荣的《分子生物学》、李振刚《分子遗传学》及本杰明·卢因的《基因VIII》中译本等各种分子生物学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我校对该课程的要求, 选用了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 但在讲授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 去掉了与后续课程《免疫学》内容交插重复的第九章 (基因与发育) 。在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 中补充了基因工程常用工具酶和载体内容。此外, 正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第一线教师深入分析研讨教学需求, 编写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反映学科新理论, 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材。

2 教学模式的安排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 它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 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 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接受信息量大大增加, 同时使分子生物学深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采用师生问答, 启发教学的模式, 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然后通过教师答疑引出要讲授的主要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更新“教”与“学”的关系, 把“学”放在首位。对某些原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例如, 在讲解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的基本原理时, 可其应用入手。先创造一个运用PCR技术辅助侦破案件的场景:警察逮捕了可能与某抢劫案有关的犯罪嫌疑人, 现在需要通过在抢劫现场采集的犯罪分子的毛发、血液等, 运用PCR的方法来帮助判断真正的罪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一些具体的概念解释时, 力求语言生动, 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理解。例如, 在讲解限制性内切酶相关的DNA回文结构时, 可引用古代的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墨翰林书”来进行解释,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概念, 并且加深了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互联网已经累积了海量的生物信息资源, 包括生物信息中心、数据库、在线工具以及免费下载的生物软件等。灵活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 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 从网络上的这些公共数据库中可以方便地获得核酸及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信息。其中最常用的核酸序列数据库包括Gen Bank、EMBL、DDBJ等, 这些数据库中还包括大量与序列直接相关的注释信息。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下属的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 (Expert Protein Analysis System, 简称Ex PASy) (http://www.expasy.ch) 的Web服务器, 也是国际上蛋白质组和蛋白质分子模型研究中心, 为用户提供大量蛋白质信息资源。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如在讲授原核及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时, 可先介绍Gen Bank的查询方法, 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掌握基本的查询策略和结果分析的方法;在讲解蛋白质生物合成时, 可先通过介绍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 (PDB) 的使用让学生亲自查询各种蛋白质精美的结构,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介绍常用数据库的运用, 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

另外, 网络上存在大量教学软件,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圳大学研发的基因工程虚拟实验教学软件 (http://course.szu.edu.cn/geneweb/index.html) , 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技术、网络游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构建了一个仿真的基于个人电脑的可视化的三维实验室环境。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能够通过网络利用个人电脑完成虚拟实验, 有效帮助缓解基因工程实验昂贵的实验费用和学生对实验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诺贝尔奖的网站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 , 将多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就制作成为互动的小游戏, 寓教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伟大成就的精髓。如在讲解PCR原理, DNA双螺旋模型时可通过这些小游戏辅助课堂教学。

4 教学电子课件的制作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且有一定深度, 学生难以透彻理解。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熟悉教材的内容, 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只有通过认真研读教材, 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对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抽象理论,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力求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来展现。例如色氨酸操纵子的弱化机制, 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和教材上的图示来讲解, 学生容易理解不透,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辅助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核糖体沿RNA的行进以及RNA中的前导序列通过改变结构引起转录的终止或弱化的过程。运用动画的形式, 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便可将整个过程全部呈现, 生动形象的画面, 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静态为动态,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不断提高制作水平, 增强美感同时将原理复杂、实验成本高、难以实际操作的内容, 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图像、三维动画来模拟演示, 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相比信息量较大。因此, 课件的文字部分要尽量精简, 重点标记, 有利于学生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 强化记忆。每一章节结束要在课件中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回顾, 使学生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课件制作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重点突出、制作精美的课件, 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高校的教师, 在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时, 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生动讲解应与多媒体电子课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5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积累教学经验, 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抽象、复杂、难理解等特点, 从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模式安排、网络资源的运用及课件制作等几个方面, 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旨在寻求适合工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工科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 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王袆玲, 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4:99~100.

[3] 郭婷婷, 何培民.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6) :62~65.

[4] 吴红.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3 (4) :104~106.

[5] 蔡春尔, 沈伟荣, 何培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与展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2) :150~152.

[6] 徐启江, 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5:159~161.

[7] 张莉, 李庆章, 高学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林区教学, 2008, 7:14~1 5.

分子生物学范文第6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mL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s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s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少。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结合上面的讲解分析提问学生: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综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平衡性。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2.知道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4.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内的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D.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答案:C、D。 2.如图是观察记录做布朗运动的一个微粒的运动路线。从微粒在A点开始记录,每隔30s记录下微粒的一个位置,得到B、C、D、E、F、G等点,则微粒在75s末时的位置 [

]。

A.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

B.一定不在CD连线的中点

C.可能在CD连线上,但不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 D.可能在CD连线以外的某点 答案:C、D。

五、说明

1.本节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将布朗运动演示实验做好,让学生都看清楚布朗运动。即使教学设备条件差的学校,也应该准备2~4台生物显微镜,预先调好后,让学生轮流观察。设备条件好的学校,运用显微摄像头,对准载玻璃上有藤黄的悬浮液,拍摄的结果通过电脑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上展现出来。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全部过程也应拍摄出来,给学生展示。

上一篇: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下一篇:毕业寄语简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