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比赛范文

2023-09-19

武术比赛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多位传武“大师”接连被KO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而舆论的背后却是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诸多不了解。具体而言,对传统武术是否能“打”的质疑,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存在误解;对“打”的特别重视,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其他功能有所忽视;对胜负的特别看重,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为己性缺乏理解。基于此,为了帮助人们对传统武术形成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直面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质疑,在对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技击、多维功能、为己性三个方面对传统武术“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的实相及成因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重建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的信任,帮助传统武术走出困境,开拓新局面。

关键词:传统武术;技击;表演;养生;实相;成因

Reality and its caus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QIAO Fengjie1, WANG Gang2

1.Dept. of P.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Dept. of P.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bat; performance; health preservation; reality; causes

近幾年,多位传武“大师”被KO,尤其是传武“大师”对自身武艺的吹捧与擂台上的惨败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逐渐产生质疑,使得原本就在当代社会发展式微的传统武术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对传统武术的争议与讨论也一次次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舆论浪潮。如果不能及时探本溯源,解决人们的质疑,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将会更加艰难。因此,本文在传统武术的实相描述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以期让人们对传统武术形成更为亲切而全面的认知,并进一步指出了传统武术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从传武“大师”被KO谈起:舆论的背后是对传统武术的不了解

1.1对传统武术是否能“打”的质疑,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存在误解

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上人们对传武“大师”被KO的评论,可以看出人们对传统武术大致存在两种声音,一方面是来自于对传统武术产生怀疑甚至是反对传统武术的声音,认为很多传统武术“大师”在平日中自我吹捧,但上擂台之后却不堪一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被搏击运动员KO,因此,认为传统武术就是一个骗局。另一方面的声音主要是来自于力挺传统武术的群体,他们认为这几个武术“大师”其实都是骗子,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大师,如果是真正的大师一定在擂台上是很厉害的,绝不是现在这种结局。抛开人们对武术“大师”的嘲讽以及事件背后的炒作嫌疑,有一个客观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传统武术是不了解的,包括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在内,很多人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其实是存在误解的。因为,传统武术的技击是无规则的、无限制的生死拼杀,有规则的擂台技击如散打等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武术技击,只是其竞技化的产品而已,人们以擂台技击的输赢来评判传统武术是否能“打”显然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1.2对“打”的特别重视,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其他功能有所忽视

人们对传统武术失去信任,是源自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实相不够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很多人会认为传统武术就是“打”的技术。学习传统武术能够防身自卫、不受欺负。从人们对传武“大师”被KO的评论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打”上,甚至把能不能“打”作为评判传统武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了。对“打”的特别重视,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其他功能的忽略或轻视。技击性是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也是传统武术永恒不变的功能。但时至今日,技击早已不是传统武术的唯一追求了,在笔者看来,技击、表演、养生与做人早已成为了传统武术的四大功能,并且在重要性上已难分伯仲了。可能对武术人而言,这个事实只是一个常识。但从人们对传武“大师”被KO的评论来看,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传统武术“打”的功能,尚缺乏对传统武术其他功能的认知与了解。

1.3对胜负的特别看重,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为己性缺乏理解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武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为己性,表现为一种内向地追求自身修养与境界提升的生命管理智慧。笔者想要说明的是,传统武术从单纯地服务于生死拼杀的技击术演变成一种多功能追求的技击术,已然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但又不得不说这些功能追求所表现出来的为己性才正是传统武术所异于世界其他搏击术的最为独特之处。传统武术的为己性让传统武术所有的功能追求最终指向了实现“我”的完美蜕变之上。这是超脱于其他任何现实功能与目标的终极追求。其实,传统武术的这种终极追求并非是所有武术人的行为依据与指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早已注入了大多数武术人的思维习惯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武术人的认知与行为。因此,对于胜负这种外在追求的不屑,绝非是传统武术的孤傲,也不是对“不能打”的托词,而是传统武术为己性文化内因的使然。因此,尽管技击制胜是传统武术的永恒追求,但对胜负的特别看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为己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而这恰恰就是传武“大师”被KO之后掀起社会巨大舆论浪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2传统武术的实相: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

2.1传统武术技击是无限制的生死拼杀

实相,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言之,实相就是一个事物的真实样貌。当下人们对传统武术存有很多误解。描述实相正是为了破迷开悟,消除误解。对传统武术是否能“打”的质疑,表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存在误解。因此,笔者要描述的第一个实相就是关于传统武术技击的实相,即传统武术技击的真实样貌。

传统武术的技击是无限制的生死拼杀。假设一个真正练习武术技击的人在擂台上仍然是输了,那我们能否得出传统武术不能打的结论呢?笔者认为这是不一定的。因为传统武术技击原本就是在一个复杂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为了活命而与对方格斗的,它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武术的技击更像是在战场上的生死拼杀。我们知道战场上的生死拼杀并不单单依靠于格斗实力,还包括谋略、诡道等,在某种程度上讲,经验、谋略、诡道等这些非格斗技术因素对生死拼杀而言更为重要。“兵者,诡道。”其实,传统武术的技击也是诡诈之道。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民间拳师一辈子可能就练一招,练习纯熟并达到很高的杀伤力之后配合着“攻其不备”的诡道可能在格斗中取胜,但他们却未必能在擂台上取胜。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笔者只是想說明即使传统武术的技击高手在擂台比赛中输了,也并不能证明他的技击水平不行。因为今天各种搏击类比赛它的前提条件是公平公正公开,这就决定了擂台上的选手是不可能用诡诈之道的。即便是在擂台比赛上开放了传统武术如插眼、踢裆等招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环境下,传统武术也是不占优势的。因此,抛开那几位“大师”不说,即使是水平很高的传统武术技击高手,也未必能在现代搏击比赛中取胜。

2.2除了技击之外,表演、养生、做人亦是传统武术的重要价值追求

从人们对传武“大师”被KO的舆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打”的特别重视,而这恰恰表明了人们对传统武术除了技击之外的其他功能是有所忽视的。倘若人们能够很深刻地了解传统武术的多维功能,并且知道这些多维功能之间早已是一种难分伯仲的关系,那么,人们将不会特别在意传统武术是否能打的问题,当然也更不会因为传统武术的不能打而直接否定传统武术的价值。因为,除了技击之外,表演、养生、做人亦是传统武术的重要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武术的另一个重要实相。

其实,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搏击术在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打斗、搏击,甚至是为了杀人,就是为了在一个残酷的环境之中自保乃至击杀对手。但是非常特殊的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它由原来只是单纯地追求技击格斗演变成了表演、养生、做人等方面的多功能追求。技击早已不是传统武术的唯一追求了。尽管传统武术永远也不可能放弃技击,但技击在传统武术的追求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尤其是对于民间的传统武术习练者而言,他们早已脱离了各种“实战”的环境,在习练传统武术的整个群体里真正地追求打并且能打的人其实是极少的了。因此,这些武术“大师”被KO并不能说明传统武术没有价值,最多就是反映了当下传统武术在技击方面发展得不好而已。严格地讲,传统武术的多维功能并不是只有技击、表演、养生、做人四个方面,但在笔者看来,这四个方面是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价值体现。总之,在价值上已经难分伯仲的技击、表演、养生、做人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多维功能,是当代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实相。

2.3传统武术具有为己性,表现为一种生命管理智慧

关于传统武术的为己性,这是一个可能连很多武术习练者都无法真正说清楚的事情。很多拳师一生执着于习武,他们可能也未将武术与其他现实中的名利追求联系在一起,其最大动力可能就是根源于自己也无法描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与明觉。而这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的为己性,不是为了外在的某些现实追求,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生命至善之境的渴望。如果我们对“古之学者为己”的思维习惯无法深刻领会的话,那么姑且可以将“为己之学”看作是一种生命管理智慧。于是,传统武术便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为己性的生命管理智慧。这是传统武术最具特色、也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实相。

传统武术自古至今都是一种为己之学。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是为己的,小人之学是为人的。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小人则是为了取悦别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好评。传统武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有一个指导思想,即无论是追求技击、表演、养生、做人或是其他目标,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或好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这就导致了人们在练习武术时的为己心态。如果是为了完善自己,在刻苦习练武术乃至成为技击高手、演练高手、养生高手或者成为一个武德高尚的人的过程中就不会在意他人的评价,就能够以更心安、更平静的心态去练习武术。如果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评价,习武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在评价的影响。人们习练传统武术的根本目的是多功能兼顾地做人,是对自己生命的多方位管理,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的实相,是一种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说它是多维的,体现在传统武术不是唯技击论的,而是有着表演、养生、做人等多维价值追求的;说它是生命管理智慧,是因为传统武术不是向外的、为人的而是向内的、为了完善自己、开发自身潜能的一门学问与智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着多维价值追求与为己性的传统武术实相是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本文的目的是将其揭示出来,并用现代热门的词语较为接地气地将其表达为一种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以期让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的实相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传统武术实相的成因

3.1兵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兵家文化发端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谈兵论战的兵家学派。如果说春秋早期的诸侯争霸战争还是受到了一些西周“军礼”传统的约束的话,那么随着后来战争次数与烈度的逐渐上升,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任何制约下的不择手段了。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产生,开启了先秦兵学“兵以诈立”的新时代。兵家文化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隐性主流文化。虽然与作为显性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相比,兵家文化中的诡诈之道为中国古代的儒生所不齿,但不可否认的是兵家文化早就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了,不仅仅传承于军事之中,而且还渗透到了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其他各个领域之中。作为本与军事战争同体只是后来才与其分离的传统武术自然必不可免地受到了兵家文化最为直接的影响。在“兵武同源”的基础上,兵家文化与传统武术经过千百年的相互融合,最终使得传统武术技击深深地打上了“兵者诡道”的烙印。究其原因,除却传统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天然联系,单是后来历代武术人本着“实用至上”的原则对兵家文化的吸收与运用就足以让传统武术技击成为尽显兵家诡诈之道的代表。如传统武术技击中“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的战术明显是对兵家诡道思想中“先为不可胜、先机而制胜”的运用。唐代著名兵学家李荃在其著作《太白阴经》中写到“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这对武术人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形成杀招、狠招的技击风格影响深远。兵家诡道思想中的“藏己而掩形”“示行而误敌”等也都是传统武术技击形成狠辣与诡诈之风格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古至今,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武术技击,相比于凭借客观实力的较技,人们对主观谋略上的博弈似乎显得更为推崇与热衷,对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的传颂也显得更有热情。这是兵家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于人们的思维习惯之中的结果。传统武術中的战争隐喻功能和生死拼杀的性质,使得技击性成了连接兵家与武术的重要纽带。凭借着“兵武同源”的先天优势,兵家文化最终促成了传统武术技击不受任何规则制约、无限制生死拼杀的特性,同时传统武术技击也早已成为了兵家文化在军事战争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演武场”。

3.2审美、养生、道德等文化激发了传统武术的多维功能

如果说技击是传统武术与生俱来的先天功能而兵家文化只是对其进行了后天打磨的话,那么传统武术的表演、养生、做人功能则完全是中国文化的后天创造。具体而言,传统武术由技击扩展出演练功能是因为审美文化、演练文化或是所谓的艺术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中国文化自古都有一种泛审美、泛艺术化倾向,并且它几乎涵盖了任何领域。在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内涵、技术体系和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和精神信仰都呈现出浓厚的艺术化倾向。特别是在中国审美范畴史及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意象”文化,对传统武术的象形拳以及意象之美的展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意象是艺术的本体,不管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欣赏的对象,还是艺术品自身的同一性,都会归结到‘意象’上来”。传统武术的意象便是源自于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的“观物取象”思想。传统武术由技击扩展出养生功能,是因为养生文化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主流文化。古人对养生的重视早已有之,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和于阴阳、调于术数、形神合一等养生原理,尤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未病先防思想为后世武术养生的开创与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养生与武术的结盟,绝非仅仅体现在个别的养生术对武术运动训练的辅助作用之上,更重要的是,某些拳种与养生进行了很深层次的融合,使自身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中国文化显性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其对道德的崇尚与宣扬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对德性的尊崇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技艺的价值取向皆落点于做人上。传统武术在武德上的展开便是其最有力的证明,以道德作为新的文化生产之背景,生产了“武德”之风。存留至今的各类武术典籍中的武德规训大部分都与儒家德性纲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家的戒律与道家的清规更是直接被少林功夫与武当功夫所吸收而成为其修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传统武术与儒释道伦理道德文化的融合为传统武术开启了修身做人的功能,不仅可以涵养武术人的道德品行,而且具有维护习武社群秩序,弘扬武术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总之,传统武术之所以会具有多维的功能与价值,是因为受到了儒释道、审美、养生、道德等这些中国主流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3儒释道文化的为己性开创了传统武术的内向修炼之路

传统武术何以成为一种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呢?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全世界的格斗术实际上是差不太多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到了后来中国传统武术独树一帜,变成了一个不仅仅是为了打斗的多维的生命管理智慧,而其他的搏击术并没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传统武术之所以有如此的变化实际上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显性主流。中国儒释道文化都是强调以完善自身人格作为为人处世的最核心追求。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理想状态的人,在儒家是为了成为圣人,在道家是为了成为真人,在佛家是为了成佛。总而言之都是让自己达到最为完善的人,其实都是强调为己的生命管理智慧。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都是强调这种为己性的生命管理智慧,所以深受其影响的传统武术便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基因。所以说今天的传统武术无论它有多少功能追求,它最终指向的都是对自我生命的完善与提升。传统武术的为己性使习武之人的武术修炼最终指向了内在的生命体悟,开创出了传统武术独具特色的内向修炼之路。儒释道的一些修身、修炼方法以及境界追求等也都成为了传统武术内向修炼的重要内容。例如,儒家的由“身”及“心”、由“心”及“身”的“慎独”工夫便指引着习武之人在内练之路上不断地实现生命自身的觉醒和更新。传统武术的内向修炼并非是对武术的一种神秘化、玄学化,而是在赋予武术一种超脱性的目标之后,使得武术自身的意义更加丰富,使武术对于习武者而言多了一份持守和追求的意义。

4传统武术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传统武术发展至今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已经处于困境。主要问题如下:第一,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之下,传统武术的技击是一定会弱化的。作为传统武术适应竞技化的一个产物,散打实际上发展得也并不是很好,也没有跟传统武术完全融合,起不到引领整个传统武术格斗技击的作用。第二,与追求技击相比,当代社会人们习练传统武术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养生,但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在当下发挥得并不是很好。服务于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且具有针对性的武术养生“产品”是非常缺乏的。第三,当今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非常困难。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了今天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与体悟。第四,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思想保守。当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在排斥传统武术的同时,很多拳师却思想保守,这样就更不利于传统武术在当代为社会大众所认可。

4.1鼓励传统武术技击在特殊领域的发展

随着传统武术与军事的逐渐脱离,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传统武术习练者不再处于随时可能进行生死拼杀的环境之中,传统武术的技击水平必然是不断地弱化了。人们的需求已从危险环境下的防身保命转向了如今的习武健身,尽管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属性不会改变,但传统武术习练者们的技击水平必然会大幅度下降。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一个事实。传统武术技击是无限制的生死拼杀,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然不再适合也无法接受传统武术技击的诡诈与凶狠。因此,在当代,与其让传统武术技击存留于大多数武术人的幻想之中,毋宁将其运用于一些特殊领域,使其在当代社会也有用武之地,并能充分展现传统武术技击的真实水平。如将传统武术技击运用于特种部队实战化的格斗训练之中,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最实用的一招动作,以快、狠、准、毒的手段来制服或制死敌人的实战能力的训练”。在特种部队、武警以及警卫部门等这些特殊领域有更适合传统武术技击发展的土壤与环境,因为它们所需要的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无限制的生死拼杀,要求动作快、力度大、隐蔽性好,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使敌方失去反应和作战能力,并不要求动作优美,姿势准确,更不要求有“精、气、神”。

4.2打造优质的武术赛事,推动武术表演产业发展

在更多人的心中,如今的传统武术技击不再是“关乎生命”的两两博杀,而是转化为一种体育比赛的游戏。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更优质的武术赛事,推动武术表演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武术的表演功能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下很多传统武术赛事其实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赛事设计上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特色。例如,如果是以表现技击性为目标,就要尽可能地放开规则,让擂台竞技无限地接近于“生死拼杀”。如果是为了凸显某一拳种的技术特色,就要在规则上做出相应的限制,以防止一味地追求获胜而失去技术风格。开发武术赛事品牌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中国武术的文化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武术赛事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断加强武术品牌文化认同感。传统武术拳种门派众多,我们希望代表着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赛事能够在当代百花齐放,并以多元化的风格、更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呈现出来。目前,体育活动作为国际交流手段的重要形式备受重视,体育赛事能增强政治互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传统武术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同时,更要形成国际视野,通过打造大型的国际武术赛事,提升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4.3促进武医融合,提升传统武术养生价值

當代传统武术养生价值的提升需要依循武医融合发展之路。武术与中医共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使武医融合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古代武医融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现代社会武医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新冠疫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促进全民健康、发展健康产业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中医药在此次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过程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疗效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同时,这次疫情也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看到了武术与中医在疾病防治、康复调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武术与中医在后疫情时代的进一步融合。武医融合古已有之,随着社会老龄化与大健康时代的来临,在现代社会强调武医融合发展则具有更大的时代意义。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深化武医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放宽行业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大众投身武医行业。同时,要引导人民正确进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全面健康生活转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武医融合发展服务,提升武医融合的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4.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做好传统武术的文化符号诠释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或者与传统武术有关系的人都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这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才能让人们在深刻理解传统武术的前提下进行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以身体运动语言为表达方式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华文化。随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建设,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因此,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积极打造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工具与载体。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将传统武术打造成文化符号的天然优势。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通过武术,外国民众能够更真切地感知中国的历史,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中国的文化,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因此,做好传统武术的文化符号诠释工作,在武术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打造文化符号促進对外传播,将是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武术应该发挥的时代价值。

4.5推动观念革新,开发多元化武术产品

在实事求是地描述传统武术实相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推进传统武术的供给侧改革。我们必须要明白所有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形成传统都是不断地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进行变革的结果。文化应该是服务于时代需求的。要想更好地传承传统武术就必须要变革。要根据社会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变革。同时要加强传统武术习练者的观念教育,让其明白“不变则死、变才是传承”的道理,让其明白“创造性诠释与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武术之传承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当今社会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来开发传统武术的针对性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上树立多元化的概念,从多元视角去审视武术,从多元领域去融合武术,根据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出多元化的武术产品。其实,传统武术之所以形成了如今如此庞大的拳种流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也是武术人能够不断适应社会进行自我变革的表现。今天我们提倡传统武术的变革,实际上正是对先辈们的思想与做法的延续。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一定不是对武术在古代时期的辉煌重复,而是在新时期对武术的重建。

5结语

传统武术在当下的困局与其说是由传武“大师”被KO所引发,不如说是由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式微所决定的。本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多维功能以及为己性进行了实相描述与成因分析,虽然是意在破除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认识误区,重建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的信任,但更是为了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能够打破危局,开创出新的局面。笔者相信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作为武术人,如果能够通过这次传统武术所遭遇的质疑与危机反躬自省,并在客观全面地认知传统武术实相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们就一定会找准传统武术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切合点,进而不断推进传统武术的供给侧改革,而这正是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武术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赵志超.先秦法家与兵家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9:15.

[3]李荃,著.张文才,王陇,译注.太白阴经(作战篇第二十一).长沙:岳麓书社,2002.

[4]蔡峰,张建华,张健.兵家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69-173.

[5]何笑,张长念.中国武术表演的艺术化特性研究:衍生进路与时代展望.湖北体育科技,2020,39(5):383-385.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季庭.《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8]张明妍,丁晓燕,高运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9):654-656.

[9]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0]张晨昕,李金龙.刍议少林武术戒约历史发展中的变革与坚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1):50-57.

[11]金玉柱.慎独与索隐:中国武术生命格调的书写.体育学研究,2019,2(2):31-37.

[12]赵保强,朱琳.军事武术技击与特种部队格斗训练实战化的衔接.军事体育学报,2015,34(3):48-49.

[13]陈泽沛,苏培刚.实战化背景下特种部队格斗训练存在的问题.军事体育学报,2015,34(3):42-43.

[14]黄小花,王柏利.强身、健身与养生:武术观生成的历史逻辑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9(1):48-53.

[15]朱晓东.“散打天下”对我国传统武术赛事发展的启示.体育文化导刊,2019 (9):55-60.

[16]赵鲁南,赵曼.国际体育多极化视野下我国体育国际竞争力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4):432-441.

[17]王子朴,刘冬磊,陈秉信.构建“一带一路”国家体育赛事交流机制的理论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76-88.

[18]李琳,杨丰文,高树明,等.防控疫情,中医从参与者变成主力军.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1):1-3.

[19]李龙.从“运动”到“活动”:新时代全民健身理念的重大转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13-21.

[20]丁传伟,丁保玉,张长念.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以孔子学院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创意平台建设为例.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3):231-234.

[21]邱丕相.武术初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2]乔凤杰,王刚.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7):119-124.

[23]侯胜川,赵子建.解读与超越——对中国武术技击的再讨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155-156.

武术比赛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练、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精英武校中期武术大比武,本次考试从准备、策划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及各位武术教练和同学们的关注,举办本次武术考试旨在丰富和弘扬我市及我校武术文化氛围,促进武术项目在我校累计全市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使我校武术理论实践教学与全名健身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传播构成教学实践同步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我精英武校在宁夏省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华武术在银川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舞台上我校也将涌现出众多武术人才。我们每一届武术人才用他们的勤劳与热情以及对中华武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断探索研究,将宁夏武术不断推向历史巅峰。

宁夏少林精英武术学校作为唯一的一所专业武术培训基地,担负着为宁夏地区培养武术人才及师资的重大责任,建校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武术人的辛勤耕耘,武术教学已成为体育专业的亮点课程。同时学校的竞赛水平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将走向全国的各项赛事中。我坚信,我们学习与付出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宽广的路。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武术考试,所有学生能够发扬作风,做到自信,勇敢,并且高度重视此次考试,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老师们、同学们,学习武术不单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挖掘武术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将其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所有裁判员能过本着公平 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本次比赛的裁判工作。所有参赛运动员严格遵守考试规则,尊重对手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团结、赛出成绩。

武术比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现状 策略

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武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相关套路有一定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中华武术的传承。由此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学形势下,武术教学期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与教师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安排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及达到所预期的的教学成果而采取的教学方法[1]。实际上,在高校武术教学期间,其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相同的,而是需要按照不同人员自身素质情况与接受程度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创新以及探索。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通病,那就是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呆板,教师往往采用老一套的武术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武术讲解要领以及示范动作,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借助矫正动作的模式来完成课程的教授。武术教学活动中的娱乐性以及实战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造成高校武术教学形式相对陈旧以及武术教学内容枯燥,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武术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2.高校武术的教材内容不合理

高校的武术教材普遍存在内容不合理的问题,中国武术从出现算起,已经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术与体育领域、人文领域、宗教领域以及文学领域有着密切联系,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到武术动作的实质精神,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每一个领域都涉猎到,并有所了解与认识,把对武术的相关理解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武术学生的锻炼意识[2]。但是,各高校在武术教材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别,出现教材内容不科学的现象。一些高校采用统一教材,一些高校采用综合性教材,一些高校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还有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武术教材。也正是因武术教材的杂乱,使得武术教学中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扎实,进而严重影响到武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3.高校武术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武术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从而使其教学效果难以保障。作为一名武术教学工作人员,自身必须要具有非常扎实的武术教学基础理论以及武术功底。能够对各种武术教材做到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方面有着独特见解,具备高校武术教师应有的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示范武术动作应力求标准到位,把中国武术中的精气神较好的展现出来,给学生做好示范。然而,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些高校的武术教师身兼数职,造成精力的分散,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3]。虽然,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中理论研究深刻、经验丰富以及武术功底相对扎实的高素质教师居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武术教学水平不达标的武术教师,存在武术教学人才缺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

二、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1.激发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

武术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武术动作技巧与技艺的本身,还渗透在武术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中,现阶段的高校武术教育只是把武术看做普通的教学项目,重视技术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不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武术一招一式间的攻防含义,甚至离开了中国武术文化或者是文化教育,仅仅成为了无本之木以及无源之水,不能走得更远,最终使学生难以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产生较大兴趣。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期间,教师应高度重视武术动作的内涵,积极挖掘中国武术与哲学、与艺术、与心理以及与礼仪质检的关系,把武术技术教学逐渐提升到人格培养的高度,从而使武术行为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的人格与人品。在武术教学理念方面,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立足实际,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

2.科学对待高校武术教学

中国武术走进高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从心理层面上科学看待武术教学,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武术课程,然后增加课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武术交流会或者是武术交流活动,强化武术文化交流[4]。高校武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武术动作传授的全心全意,在动作示范期间应做到标准化,使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兴趣。高校武术学习不应该只看重学分,应正确认识到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做到从实际出发,领悟武术动作的博大精深。

为了改善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应着眼于全社会,从社会范围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民对于武术的认可度,特别是社会高层以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人需重视武术,进而使武术被更多人接纳,在社会上得到较快发展,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比如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就引起了不小的习武狂潮,对中国武术的大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武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属于解决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尴尬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3.重视高校武术教学的理论知识传授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历代人民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术受到不同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军事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会渗透到民族科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民族精神以及民族艺术、习俗中。现代大学生在经过基础性体育教育之后,已经对体育教育有了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在大学期间应该把这一系列体育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5]。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原则以及如何实施体育锻炼,最终养成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知能力。

4.采用合理化的武术教学方法

合理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武术教学效率,高校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音乐和武术套路相互结合的方式,根据实践证明武术练习随着音乐旋律,将会使学生在武术练习期间不会那么累,而且可以收放自如地开展武术动作,进而展使武术动作、优美的音乐以及学习者的情感达到相互融合的境界。传统形式的武术套路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单一,练习相对乏味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无法保证武术教学效果。鉴于该种现状,高校武术教师应该在武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实现音乐与武术动作教学的结合,把音乐加入到难度更大、衔接更多以及速度更快的相关武术套路中去,促进武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5.加强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建设

高校应积极引进大量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武术教师,提升武术教师的待遇水平,促进其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使武术教师能够更加踏实以及更加安心的投入到高校武术教学工作中[6]。此外,高校需要积极组织武术教师参与武术动作的学习,更新武术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与武术专业素质水平,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继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武术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武术教学方法欠科学、武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视问题,采用科学化的手段,通过科学对待高校武术教学、加强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建设、合理化的武术教学方法以及激发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等措施,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现状,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77-80.

[2]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0:98-102.

[3]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4-88.

[4]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5:613-620.

[5]陈琳,王智慧,陈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05:30-34.

[6]邬凤.近十年来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科研阐析与教学改革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6-72.

武术比赛范文第4篇

指导教师:成小翠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特指导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发展少年宫特色社团活动为中心,开设百人武术社团活动。旨在挖掘开发传统的民族体育课程,弘扬民族精神。本课教学中通过技能学习和对所学套路组合进行表演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领悟武术的“形神兼备”的特点,培养崇尚武德,讲礼守信的道德情操,逐步建立热爱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情感。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能够掌握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健身方法,能熟练掌握一套组合套路。

2、发展学生协调,灵敏性,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武德修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组织形式:

五年级武术队学生。

四、活动时间及培训地点:

时间:

周五下午社团活动。

地点:

学校主席台前

五、具体内容:

(一)基础教学内容

1、基本手型:拳、掌、勾。

2、基本步型:弓、马、仆、虚、歇步。

3、1.复习基本手型、步型。 2.武术基本功:冲拳、亮掌、正踢腿 。

4 、1.武术基本功:侧踢腿、里合、外摆、弹腿。 2.武术操。

5 、1.复习正踢、侧踢、里合、外摆、弹腿。2.学习单拍脚,腾空飞脚。 3.武术操。

6 、(1)、基本功。(2)、五步拳起式及1-4动。(3) 、基本功术:(4)、学习五步拳5-7动及收式 。

7、1.基本功: 2.复习五步拳。 3.学习五步拳反面动作 。

8、1.基本功: 2.五步拳总复习。

武术比赛范文第5篇

20xx年少体校田径队训练工作主要围绕20xx 年训练计划,在少体校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好业余训练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素质

20xx年进一步强化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学习有关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制定的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竞赛规则,学习掌握体育工作的各项业务知识。通过强化学习,田径队教练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为促进我县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运动员选拔工作

20xx年1月我队在全县范围进行运动员选才,同时邀请了市级田径教练组到我县进行选才指导,共初选15名运动员。

三、运动员储备情况

1、短、跳、投共8人,其中短跑男女各2人;跳男女各1人;投男女各1人。

2、中长跑共7人其中男4人女3人。

3、年龄结构为11岁6人;12岁5人;13岁3人;14岁1人。

四、人才输送情况

通过科学选才,20xx年共向市体育中学输送了4名运动员(短、跳男2人女1人;中长跑男1人)。

六、今后努力方向

武术比赛范文第6篇

训练计划

负 责 人胡振恒

练张键康 学

员

训练时间早晨8-----10

一、指导思想

武术队训练是在体育教学改革新思想的大背景下主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即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建立一项两项自己喜爱,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在训练过程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不但在武术知识技术上有所获得在组织能力协作配合意识以及自身良好的精神品质如自制力、毅力的培养上都能够有所提高。在武术队训练内容的选取上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内容安排从简单易学开始循序渐进过度最终达到一定技术水平。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能够掌握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健身方法能熟

掌握一套拳术套路。

2、发展学生协调、灵敏性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武德修养树立终

本暑假的练习内容主要以武术基本动作为主选的动作难度较大的单项技术动作如侧手翻、腾空飞脚、 旋风腿等作为辅助练习。

基本功压腿、踢腿、基本

步伐、基

本手法等。武术套路。单项技术动作跃步冲拳、腾空飞

脚、旋风腿等。

四、训练实施过程 一课前备课

1、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及男生的兴趣爱好准备教材。

学内容以基本功为主适当选择适宜的套路动作和动作难

度较大的单

项技术动作、侧手翻、腾空飞脚、旋风腿等。同时还 要充分备好以上单个动作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避免学生

受伤。在套

路教学中重点在套路中动作的衔接与转换的教学上。

2、场地训练场地主要在。

3、学生服装要适合于运动的服装。鞋要特别注意穿平薄

底的运

动鞋。

二课堂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热身部分。慢跑、武术专项性柔韧练习。 第二部分基本功练习。基本步法、基本身法、跳跃动作。

老集镇小暑假武术班训练总结

在过去的一个暑假的日子,我校的武术特色训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加强训练武术基本功。

武术的基本功、基本技术训练,既是初学入门的基本功夫,又是保证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从量变到质变,必须经过千万次反复练习。使他们的动作趋于规范,真正能够在技能和技术上有所进步。武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它就是将武术中的一些基本动作融入其中,刚柔相济,动作优美,舒展大方,易学易练,适宜广大少年儿童用来锻炼身体。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常看到少数同学做得很不到位,只是虚有其形。为此我们体育组老师在每天的操会课上,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同时要求学生课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加强练习。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我校的武术操动作有了大幅提高,越发规范到位。

二、加强体育课上的武术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武术特色的品质,我们继续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在已有的基础上又教学了少儿五步拳、为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组教师分班承包到人,训练中要求人人会做,人人做精做好。教导处和体育组深入武术训练课堂听课、评课,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校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均能完成全部动作

三、开展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训练。

根据小学生喜爱表现的认知特点,我校积极开展各项武术活动,让孩子学以致用,大胆展示。激发孩子们的荣誉感和练习武术的兴趣。班级内也经常开展个人的武术表演比赛,让孩子们在各个舞台上敢于展示自己的所学。同时我校积极承办各类大型的观摩活动,参加全市的“武术进校园”武术操比赛。通过举办这种大型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也磨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四、强化武德教育,注重武术强身健体的价值。

上一篇:人生杯具范文下一篇:述法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