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

2023-09-19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1篇

中国电影对“女侠”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谓由来已久。1925年《女侠李飞飞》的上映,更是让中国电影产生了“女侠片”这个单独类型。此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核心的“侠的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女侠的形象又在个体性格和其代表的范式意义上产生了多元的变化。文章试图探讨中国女侠形象在多年发展中产生的多元范式,并探讨背后的成因及其局限性。总体来说,中国电影中的女侠形象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民国时期,其女侠形象的塑造体现着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和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二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又可以20世纪80年代作为分界线,分为80年代以前和80年代以后。这两个时期的女侠形象,在“侠”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又分别体现了不同时代思想对其性格等方面的影响。

一、闯入者、民族图存者与性别构建者:民国时期的“女侠”形象

民国时期,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之际,因而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女侠形象皆与这种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闯入者

闯入者通常需要从外围闯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达到改变或者影响原来环境的最终目的。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是空间上的封闭、思想上的封闭,也可以是情境或者处境上的封闭。

外国电影中有很多闯入者的例子。如一个外来者闯入一个思想相对封闭的小镇,给小镇带来了波澜。这里的外来者就是一个“闯入者”。相关剧情换到女侠身上,就体现为女侠需要从外围闯入,惩治恶人,解救受难者,以达到改变受难者原有困境的目的。以《儿女英雄》为例,影片讲述了一个清朝末年的复仇故事。故事讲述年羹尧的儿子年次武调戏十三妹何玉凤,并派人逼死了何玉凤的父亲。此后何玉凤为父报仇,在成功报仇后得知张金凤父女被困能仁寺,于是何玉凤最终大破能仁寺,救出了张金凤父女。何玉凤救出张金凤父女这一行为,打破了张金凤父女落难这一凝滞情境,使得事情出现转机。此后出现的以十三妹何玉凤作为主人公的众多电影续集,多为此类将受难者从险境中救出的剧情。

1930年上映的《荒江女侠》根据顾明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方玉琴为报杀父之仇和岳剑秋一同来到鲁省,于路途中遇到妖道和妖僧,于是两人接连打败妖道、制服妖僧的故事。这里的方玉琴,正是改变影片原来被妖道妖僧统治的旧情境的闯入者。此外,1931年上映的电影《女镖师》,讲述了女侠剑秋与田飚、醉妃等反面角色的对决。以上这些女侠形象,皆可以归为“闯入者”,女侠的闯入,将封闭的困境打破,实现改变。

(二)民族图存者

民族图存者的形象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给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时期的孤岛电影界,创作了许多模仿的作品,创新较少,但其中由卜万苍导演的于1939年上映的电影《木兰从军》,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木兰从军》拍摄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上海沦为“孤岛”的背景下。在这一背景下,《木兰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借古喻今”。影片中的花木兰形象可谓英姿飒爽,在展现了极强的尚武精神的同时,也间接展现了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的花木兰的形象,可以理解为一个在父亲年老后变为弱者后,帮助弱小并上阵杀敌保卫家国的女侠形象。借古喻今的前提下,花木兰这一女侠形象又成了一个民族图存者的代表,暗示着当时身处孤岛的广大人民加入军队,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三)性别构建者

民国时期的第三种女侠形象,是性别构建者。民国时期,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地位逐渐由从属走向独立,而女性也逐渐由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开始和这一时期的广大仁人志士一起,致力于中国女性的教育和培养。这一时期的女性不再是家庭和丈夫的从属,也不再是温柔、贤妻良母等词汇的代言人,正如“女侠”形象所展現的男子气概和英武潇洒的气质一样,女性同样可以是能文善武、英姿飒爽的。

传统的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是由旧文化和旧社会环境所定义的。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多为柔弱的、需要男人去拯救的,并应该是个孝女,是个贤妻良母。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就是“才子佳人”模式,如《好逑传》。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水冰心因反派人物的逼婚陷入困境,危难之际,男主人公铁中玉将其救出。故事中的水冰心虽然聪慧过人,几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击退反派,但其仍只是一个只能文不能武的弱女子,因此最终陷入险境之时还是需要靠男主人公的解救。在故事的最终,水冰心与铁中玉结成良缘,最终生儿育女,成了一个极为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贤妻良母。 而“女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定式,赋予了女性强者的形象,这一点几乎在所有的女侠片中都可以找到例子,如《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儿女英雄》中的红姑、《女镖师》中的剑秋、《荒江女侠》中的方玉琴、《侠女李飞飞》中的李飞飞等“女侠”形象,都是打破传统女性柔弱、可怜可欺、能文不能武形象的典型例子。

二、人化、边缘化、魔女化:新时期的女侠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和平时期。武侠片因为题材问题,早期以香港作为创作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也加入创作中。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草根文化的逐渐崛起,追求个性化表达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这一时期民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观众对于角色的审美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文化背景和新的思想潮流,都会反映在电影的创作中,正如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所述:“中国武侠电影从京剧、武术、文学中直接汲取了它的内在品格和外在形态,从西方动作电影和喜剧电影中汲取了某些表演形式,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定位。正如世界电影史上任何类型影片,都没有永久不变的同一特征一样,中国武侠电影同样没有百年如一的存在状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中国武侠电影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精神风貌。”[1]影片特征如此,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整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女侠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二是80年代及以后。

80年代以前,表现女侠形象的作品有《关东三女侠》(1961)、《金燕子》(1968)、《云海玉弓缘》(1966)、《侠女》(1971)、《凤飞飞》(1971)、《铁娘子》(1969)、《女侠黑蝴蝶》(1968)等。这一时期影片中的女侠形象,大多都是上一个时期女侠形象的延续。不过,这一时期女侠形象的塑造也有亮点,那就是部分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开始更注重人化,注重展现女侠平凡人的一面。如1971年由邵氏兄弟公司出品的电影《凤飞飞》,讲述了女侠凤飞飞为姐报仇的故事。影片中,凤飞飞之姐被恶人杀死,凤飞飞苦寻杀人凶手,结果最后寻得的杀人凶手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而这个杀人凶手不仅是她的未婚夫,还是她父亲救命恩人的儿子,因此这一事实让凤飞飞动摇不已。影片展现了凤飞飞对于要不要继续报仇的动摇。最终,凤飞飞在姐姐孩子的追问下,下定了要报仇的决心。但故事的最终,凤飞飞仍未对未婚夫下杀手,而是将其交给了官府处理。影片展现了凤飞飞作为一个平凡的纠结、错愕等情绪,人物显得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更加“人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女侠形象的电影有《风尘女侠吕四娘》(1988)、《新龙门客栈》(1992)、《白发魔女传》(1993)、《英雄》(2002)、《卧虎藏龙》(2000)、《七剑》(2005)、《龙门飞甲》(2011)、《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2014)、《奇门遁甲》(2017)等。

综观整体,这一时期的女侠形象在整体的中国电影创作领域中,逐渐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向。这种被边缘化的表现为:以女侠为主角的片子越来越少,女侠更多地出现在以男性为主角的影片中,以配角的形式存在。多数情况下,女侠形象的存在是为了进一步塑造男性角色而存在的。如《卧虎藏龙》中的俞秀莲,就是作为男主角李慕白的红颜知己、一位武功卓绝的镖师出场的,其女侠形象并无太大的突破。俞秀莲的存在,更多的是以一个推动剧情的角色而存在。此外又如《奇门遁甲》中的铁蜻蜓和《龙门飞甲》中的凌雁秋等,其女侠形象都没有太大的突破,都更多的是用来进一步塑造男性角色的。

不过,这一时期的电影也有魔女化的女侠形象的出现。王亚珂在《女侠片:一次亚类型阐释》中指出:“……她们既有妖女的性格特点,也有女侠的品质标准,二者不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存在的一个混合体。对于此类形象的塑造,会综合运用女侠与妖女的表述方式,使主人公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进而打破塑造女侠与妖女时所遵循的原则与规范。”[2]例如《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中的炼霓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魔女化的女侠形象,需要指出的是,炼霓裳虽然有魔女之名,但性格却与之前女侠的那种正统性格不同,其行事依然符合一个女侠的标准。在故事中,炼霓裳与卓一航一起,共同在西北与官民建立明月天国。炼霓裳的精神核心依旧是正统的侠义精神,因此将之称为一个魔女化的女侠形象是恰如其分的。

不过,这种形象也是有局限性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日天国》中的练霓裳有着高强的武功和铲恶除奸的信念,被众多信徒拥护。但在遇到卓一航后,她却深陷爱情囹圄而失去自我,人物活动的轨迹只围绕着卓一航展开。这些看似携带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角色仍旧没能突破男权主义设立的藩篱。不具备颠覆男权秩序、构建女性话语的性别意义。”[3]此类影片中的女侠形象,实际上成了一种依附品,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独立思想。

三、多元“女侠”形象之成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侠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多元的面貌,而这背后的成因除了上文所述的社会经济变迁导致的社会潮流变迁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一)与创作的发展过程有关

在原有男性作为主角的故事极为常见的情况下,观众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英姿飒爽的女性侠客的出现会打破这种审美疲劳,让观众感到眼前一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自然也会对原有的女侠形象感到审美疲劳,因此魔女化的女侠形象开始出现。除此之外,80年代以后女侠这一形象的创作突破甚少,这也是创作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出现的困境。

(二)女侠形象本身可以带给人力量

在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民国时期,女侠是无助民众的精神安慰。如果说女侠片是一个“精神避难所”的话,那么女侠就是这其中的“精神安慰剂”。在危机之中,人们更倾向于希冀让平时不占据正统地位的人群带来改变,于是,女性便成了绝好的对象。危难之际,女性英雄将代替男英雄,实现救危扶难的目的。而女性本身具有的母性、善良、怜悯弱小等特质,也极其适合与传统的救助弱小、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相结合。因此,在危机加深的社会背景中,女侠会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样,让好人最终得到解救。女侠片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正义会得到匡扶,邪恶最终会被打败。与男性作为主角的“避难所”相对比,女侠所在的“避难所”更加令人亲近,而女性可以是女侠的设定,更是给予了民众一种心理暗示,暗示民众本弱的群体也可以强势,也可以大杀四方,惩奸除恶。这给予了处于民族衰亡危机中的民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即看似弱者的群体并不一定永远是弱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侠在民国时期具有了“闯入者”和“民族图存者”的形象,这正是民众寄托在女侠身上的希望的体现。而到了现代,失去民族危机这个大前提后,和平时期的女侠形象就失去了过去那种急迫的精神寄托的意义,于是男权重回中心,女性为主角的武侠片也越来越少,女侠的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影片中的配角而存在。

(三)与女性群体的意识演进有关

民国时期,随着自由、平等这些近代思想的传入,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都进入了一个激烈变动的阶段,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是这一阶段文化的典型特点。在这一阶段中,女性开始摆脱原来封建社会的从属地位,部分城市女性得以接受学校教育,女性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崛起。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类似,女性开始成为主角,成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者。在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教育的女学生的形象,她们多为归国的留学生,归国后致力于破除封建、教育女子等事业。因此可以想见,电影的这股女侠创作潮流与之也有联系,女侠因之成了电影中这股新势力的代表,成了当时的性别构建者。到了现代,女侠所具有的性别构建者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思想独立的女侠形象会受到欢迎,而失去独立意识、活着完全为了爱情的女侠形象被大家厭弃的原因。这也正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于银幕人物中自身群体形象的要求,现代女性更愿意为个体独立的女侠叫好,并为之买单。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呈现出了多元的面貌,但其塑造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大体是符合旧传统的,这些女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传统的对抗,但其性格总体上还是旧传统对女性要求的展现。虽然魔女化女侠的出现在原本的旧话语体系下对道德要求进行了逆反,但这种逆反也仅是一定程度上的。与西方的女侠类电影相比,如《神奇女侠》《惊奇队长》等片中的外国女侠形象,中国电影的女侠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她们身上体现了很多的传统话语要求。因此,中国电影女侠的归宿依然是爱情与家庭,甚至有很多女侠的生活重心就是爱情与家庭,这与外国女侠对待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点缀”的塑造还是有差距的。如何在意识到自身局限的前提下,突破藩篱和窠臼,对女侠形象进行新的开发和创新,创作出更具突破性、代表性的女侠形象,是中国电影界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0.

[2]王亚珂.女侠片:一次亚类型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5:33.

[3]龙静怡. 21世纪中国武侠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8:36.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2篇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宁洁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03级研究生

内容提要:广告虽然首先是一种商业推销手段,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广告主要通过塑造成功者的形象和时尚的形象两类,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吸引目标消费者注意,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的广告中,女性形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可分为两类:家庭主妇形象和男性的“性对象”。这两类女性形象正体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在男权霸权意识形态统治之下,女性的平等权利受到了忽视和剥夺。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广告 女性形象 社会文化

现代社会的人们,即使不参加商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广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机,小到一块香皂、一袋洗衣粉,大到一栋楼房、一辆豪华轿车,我们的感官

神经都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刺激着。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本来风平浪静,无所奢求,可看了广告以后,却似乎感觉自己缺少了那么多:自己的身材不够曼妙,自己的头发不够柔顺,自己的手机不够高档,自己的房屋不够宽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广告推销给人们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好”和“幸福”的界定与追求,正是通过广告中塑造的广告形象表现出来的。广告形象是文化产物,广告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把我们生活中原本普通的物品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已经脱离了物品原有的含义。譬如大家熟知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久以前,钻石原本只是一种稀有矿石,由于十分坚硬被用于切割玻璃。但自从钻石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男士送给女士的典型礼物,如同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在影片《绅士只爱金发女郎》中歌颂“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后,这种晶莹璀璨、价格昂贵的小石头就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钻石一样纯粹坚固,永久流传。所以,钻戒成了男士求婚时最好的礼物,得到钻戒的女人在广告中也被描绘为最幸福的女人。广告正是通过这种塑造广告形象的行为,把人们梦想中的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呈现出来,鼓励人

们向往它、追求它。

广义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向选定的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以赢利为目的商业广告和不以赢利为目的非商业广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它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而得以运行,其本质为一种大众文化。广告学者伯曼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在大众文化中,最具支配性的社会机制是广告。广告形象是考察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最佳指标。广告不同于产品说明书,不是直白的硬推销,而是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比喻、隐喻、转喻等手法,创造品牌,营造气氛,强化表达的艺术性的“软”推销。现代广告的诉求点从产品诉求转向了情感诉求,立足点从硬推销转为了软推销。当今社会,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广告界的一位泰斗不加掩饰地说:“我们的生活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构成的。”①丹尼尔•贝尔面对狂轰乱炸的广告,也大声疾呼:“汽车、电影和无线电本是技术上的发明。而广告术、一次性丢弃商品和信用赊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戴维•M•波特评论说,不懂广告术就别指望理解现代通俗作家,这就好比不懂骑士崇拜就无法理解中世纪吟游诗人,或者像不懂基督教就无法理解19世纪的宗教复兴一样。”“广告在我们的文明的门面上打上

‘烙印’。”②

广告一般通过塑造“成功”和“时尚”两类形象,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广告向人们推销的,往往已不是什么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欲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大众传媒构造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但女性“本身”却似乎总是不在。报刊杂志上引人入目的封面女郎,电视屏幕上青春靓丽的美女主持,还有广告画面中充满诱惑的霓裳艳影。大众传媒似乎只利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却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位置和社会价值。女性形象在广告形象中也占绝大多数。在广告的女性形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形象在成功和时尚这两类形象的叙述、表达与塑造上,依然显现出男权社会文化遗留的痕迹和性别歧视的阴影。

一、成功的形象:温柔贤淑的家庭妇女

现代广告的创意有时候能让观众拍案叫绝,但稍微留意一下将不难发现,大多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和家用品、化妆品、食物这类消费品联系在一起的。雕牌洗衣皂的广告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一个正在洗衣服的老太太抬起头来满意地说:“雕派透明皂洗得真干净”,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看报的老头儿转过脸来说:“雕派透明皂洗得干净,用得放心”。话音未落,一个年轻妇女抱着一大盆衣服过来了:“我也喜欢用雕派透明皂!”。老太太用雕派透明皂是干家务活的能手,而年轻一代妇女用奥妙洗衣粉一次能洗干净上千只的白袜子,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不仅如此,在一个极富人情味,甚至让一些善良的母亲看后感动得掉泪的洗衣粉广告中,年轻妈妈下班后发现女儿睡在沙发上,衣服早已洗得干干净净,女儿留的条是:“妈妈,我能帮你干活啦!”,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这表明这种“家务活应当由女人干”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尚未成年的

孩子心上。

按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述,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预。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就是公共领域。③公共领域是政治、经济领域,是男人的领域。而与之相对的女人的领域则是私人领域,是家庭。这种公私领域的分界实质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所在。多数社会传统和法律赋予公共领域比私人领域更重要的价值,使女性得到较少资源的事实合理化。而公私分界有理由将妇女排挤在公共领域之外,妇女因而被排除在政治参与和权力之外,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因此,家庭和满、温柔贤惠的妻子或者母亲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然是女性和男性心目中理想的成功形象。

1963年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出版,激起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表现为妇女甘当家庭妇这一僵化刻板形象的广告受到斥责。为了适应这一运动潮流,西方的广告商纷纷改变广告上的女性形象,描绘出新的妇女。例如当时的香烟广告,上面的妇女大多是“意气风发的骑手、跑道报告员,她们品尝香烟,犹如品尝自己追求事业的胜利。”④现在,为了避免惹上“性别歧视”的法律纠纷和社会上的不良反应,西方的有些广告公司专门聘请女权主义者或者女性问题专家担任广告的审查顾问,只有她们觉得没有问题了才把广告推出,以免冒犯女性。⑤在现代社会,中国女性早已走出家庭,走进各行各业,在许多领域女人比男人都更出色、更成功,女性的身份在今天正被重新定义和提高,但在广告中,中国女性还

是维持着家庭妇女这一刻板形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表明,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中,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教科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有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仅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

家务的只有5.3%。⑥

近年来火爆的如手机、打印机、电脑、数码相机这类科技产品的广告中,虽然出现了女性角色,但几乎都是男性角色的陪称品,充当着可有可无的“花瓶”的作用。女性只作为礼物的接受者出现,或者只是画面上,没有话语,只有形体的符号而已(如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上的倩影,或数码相机拍摄下的照片)。例如近期的某名牌保暖内衣广告,商品代言人齐秦和关之琳身着产品,闲适地偎依在沙发上,所不同的是,齐秦的手中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浏览咨讯,而关之琳则幸福地靠在齐秦旁边观看他浏览咨讯。这则广告所表现的女性只是科技

的旁观者,被观赏者。

二、时尚的形象:切割女人的身体

广告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还体现为一种时尚文化。广告在引导大众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以传播时尚为表征。时尚是“一种广泛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形式,它反应、表现并构建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与其精神世界,因而与其所属的社会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⑦在时尚的扩散中,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广告中女性的时尚形象大多是与“性”挂钩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已经不再耻于谈“性”,“性感”也似乎成为女性是否美丽时髦的标志之一。性感是指一个人,主要是指女性的性别特征突出。它本来是一个女人富于生育能力的标志,如丰乳宽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性感已经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女性的性感形象已经被符号化、定型化,成为广告重要的诉求点。在广告中,凡一张软绵绵的睡床,必有一个穿着性感的女郎作妩媚娇纵状;凡一辆豪华气派轿车或一个成功的男士旁,必有一位貌美娇艳女郎做百般依赖状。这种“以美好女性比喻商品性能,借用女性身体美形象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女性成为男性欲望中的“性对象”。

如“婷美”内衣广告,女主角倪虹洁穿着"婷美"内衣,露出半个丰满胸脯弯着腰,风情万种地朝观众笑着,摄影师的特写镜头一次次对准女主角的胸部、腰部、臀部,强烈地刺激观众的感官。“清嘴”口香糖广告中清纯女孩高圆圆“羞涩”地说着“你知道‘清嘴’(亲嘴)的滋味吗?”。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挺胸收腹,骄傲地告诉天下女性:“做女人‘挺’好!”„„广告通过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切割,语言的性暗示,实现了把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女性转化为男性的单纯“性对象”的过程。还有一些广告,以女性身体魅力比喻商品性能,甚至直接把女性物化。在波导“F1女人星”手机广告中,一个身穿性感红裙的女子在充满诱惑的音乐中扭动着身躯,镜头随着迷幻的灯光一次次掠过她的胸部、大腿、腰身、眼睛,同时穿插着该型号手机细部的外形。在这里,这个美丽的女人没有名字,没有容貌,甚至都没有一个正面的特写,她身体的各个局部的“美好”,就等同于这

一款为女人设计的手机一样。

除了女性被切割的身体,人们在广告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被男性礼物控制的女人。在一则拍摄钻戒的唯美广告中,女主角在泳池边徘徊,望着天上的圆月仿佛心事重重。这时候男主角出现了,纵身一跃跳入泳池中,从圆月的倒影中托起一枚璀璨的钻戒。音乐响起的同时,女主角拿着钻戒扑入男主角的怀中,绽放出令人心动的幸福笑容。在这则广告中,“女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接受男人礼物的时刻。如此类型的广告,在许多产品上都有体现,大到钻戒、首饰、手机,小到保健品、口服液、除螨香皂。广告中的女性,没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她们的“幸福”,就是获得男性的疼爱,收到男性的礼物,她的喜怒哀乐与男性的态度息息相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

在广告中,女性大多是俯身扭曲的身体,摆出各种诱人的姿势,或趴,或跪,或匍匐在地。试想,若这种扭曲的造型由一个男性摆出,观众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可若是女性的话,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差别,就是人们对两性角色的不同认知造成的。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坚强、勇敢、强壮、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而女性应该是温柔、美丽、贤惠、多愁善感、心灵手巧的。如果不是这样,则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适。《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德•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说的就是男女除了天生生理上的一些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社会分工的不同,其他大部分的差异都是社会化的结果。大众传媒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上呈现的“媒介事实”,了解周围生活的世界,知道“什么是怎样的”,并通过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了人们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刻版印象”;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中介者。在男权社会里,男性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比女性“尊贵”的性别,女性扭曲的身体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若要一个男人“背躬屈膝”,不仅会引起人们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刺激人们去寻找该广告“深层次”的原因,正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

广告是一种商业的促销手段,为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同时,广告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应该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最近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男女平等的目标和指标达成了共识。在体现男女平等程度的社会性别发展指数(GDI)的世界排行榜上,中国由1995年的第71位滑落到现在的83位,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发展指数之差由7变成1,这表明我国男女发展不平衡在加剧,而不是像一些媒体津津乐道的我国的妇女解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妇女已经得到了“半边天”,甚至“大半边天”。随着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里流通、融合,并发生冲突。中国身处其中就必然会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影响。人们对女性性别地位的意识不断觉醒,“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也是全球化传播给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意识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可是这种性别意识的改变,或者说是进步,在作为社会瞭望者和感应器的媒体上却很少体现,这是

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的。

第一,中国女性对“社会性别”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中国女性不像西方女性,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女权运动,中国女性长期是男性的附属物,在阶级社会,妻子甚至是丈夫的“财富”象征,她们只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被“赐予”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而实际上,中国女性并不珍视这些平等权利,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不平等的侵犯甚至剥夺的时候,也不会奋起抗争。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同时,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本位的传统思想造就了当代中国社会依旧“重视权力,轻视权利”的群众意识。“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

第二,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很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凸现的侵权行为和新闻传播活动失范行为, 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约束,也没有严格执行的事后惩罚制度。1995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目前管理广告的最主要、最权威的专门法律规定,任何从事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广告法》中除了第二章“广告准则”中第七条关于广告中不得出现的九条情形中提到的第

(六)条和第

(七)条,分别为“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和“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并没有关于“性别歧视”具体表现的相关阐述和惩罚原则。同时,广告业的行业自律也是广告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的《中国广告协会自律规则》中,除了第一条提到“一切广告活动均应建立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基础上,力求广告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此原则检验广告效果”之外,也没有对广告中存在性别歧视现

象的约束条款和惩罚机制

第三,广告语言的模糊性。广告是一种艺术形式。广告语言的含蓄是广告重要的表达方式和诉求点。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大程度上的参与,让观众在观看广告的同时能把自己想象成广告中的主人公,实现各种“欲望”的满足。如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 那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词“做女人‘挺’好!”一语双关,简洁上口,她没有明确阐述产品的用途,但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且让许多女性看了该广告后都希望成为刘嘉玲那样美丽自信的女性。另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也是广告某些说法能避免法律纠纷的一种潜在机制。像前文提到的很多广告都存在对女性或未成年人的冒犯和不良影响。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证据,也没有明确的责任指向,所以现在的广告很少由于“欺骗性”以外的原因惹上官司的。即使有很坏的社会反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的来说,广告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国广告中女性的典型形象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男权统治意识形态的反映,另一方面,这种对女性的刻版印象并没有及时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注释:

①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第439页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第115-116页 ③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第89页

④艾晓明:《广告故事和性别》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 http://genders.zsu.edu.cn/board/female/female.htm ⑤ [美]威廉•阿伦斯 著 丁俊杰 等译:《当代广告学(第七版)》 华夏出版社2000年

1月 第55页

⑥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

2期

⑦徐敏:《时尚化生存:话语、传媒与社会化再生产》,“文化研究”网站

参考文献: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 “文化研究”网站 徐敏:《时尚化生存:话语、传媒与社会化再生产》,“文化研究”网站 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 编,汪凯,刘晓红 译:《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英]尼克•史蒂文森 著,王文斌 译:《认识媒介文化 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美]保罗•梅萨里 著 王波 译:《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新华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3篇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胡海洋

(2005级学员) 内容摘要:《诗经•国风》塑造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主动追求,或缠绵热恋欢快相约,或失恋其中为情所困,或处于婚嫁喜悦之中,或处于婚后的喜悦或痛苦之中。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而正是从这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之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女性形象;意象;象征意义;影响

一、序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本文试从国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她们情感世界的透视,来讴歌和赞美女性,以及她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诗经》中的情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所以在他们的歌唱中总是透露着积极的生活意志和美好的感情。诗歌更是借助于植物、动物、水等诸多意象来塑造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婚前——婚嫁——婚后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着重于内在心态的刻画 ,如心理、情绪、意识等 ,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岁月时光的流逝 ,一种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热情质朴的怀春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暮春时节,梅子逐渐黄熟掉落,树上只有七成果实,大姑娘感到时不我待,便催情郎赶快选择吉日良辰前来迎娶她。大胆而直率的语言,毫无做作之情。而在《郑风•褰裳》中, 则体现了女性有爱慕和自由选择的主动权,.诗中女子性格泼辣、豪爽,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怨怒情绪和决绝的态度。说明女性在爱情上有追求自由的意志。诗以独白的方式 ,描绘了一位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郑振铎说:“《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种态,一种美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 [1]而其开放的程度在统治者的眼里似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于是在几多无奈之后,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让步规定来。

缠绵热恋,欢快相约。青年男女相约相恋,《诗经》中有些诗写了男女的自由恋爱 ,他们可以自由地约会 ,而约会的地点和环境很新鲜和独特 ,往往是郊野、城隅、水边、山旁等 ,如《邶风•静女》就很有代表性 ,作品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 ,女方先到 ,但她调皮地藏了起来 ,而那男子来到约会地点 ,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女子送他一把普通的红草 ,他竟觉得美得出奇 ,因为它是美人送的,便格外珍贵。“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示,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2]这红草就象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诗中的静女开朗活泼,机智聪明,充满了青春活力,如果说静女的约会是个体的、隐蔽的 ,那么 ,《郑风•溱洧》中的约会则是群体的、公开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从女子向男子发出主动而大胆的邀请可以看出 ,青年男女的交往比较自由 ,较少受到宗法礼制的束缚。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古代人民“踏青”习俗的美妙诗篇。本来这种“踏青”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 ,但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借这种宗教活动来寻找爱情,表达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寻找他们婚姻的幸福。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女性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拟造的情感世界里。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是真挚的、炽烈的,但两人的感情又在面临着考验。父母之命不能违,也正是在父母之命面前少女内心的痛苦,才体现了少女为情所困的真实情况。《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再如《秦风•晨风》是失恋的千古绝唱。说山间约会男孩失期,女孩“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挺幽怨。正是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人的生命赞歌,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女子,健美明丽。诗中对出嫁女子的年轻、美丽和健康进行了由衷的夸赞。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象开得正火红的花儿;并且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的描绘来表现的,如诗句“桃之夭夭,有坟其实。”诗中对女子的年轻美丽也进行了赞美,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而整首诗句都在告诉我们,“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那么使人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厚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3](P13)理想“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民也” [4](P16)会理想相吻合。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其实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 。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但从侧面《齐风•著》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岳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出嫁女子喜悦心情可见一斑。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不凡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描写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如诗中有:“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象。

(三)婚后的女性

琴瑟和谐,相亲相爱 。《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反映了劳动人民和乐的家庭生活与他们夫妻间深挚的感情”。[5](P256)

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方玉润说:“贤妇警夫早朝也”。同类作品还有《唐风•绸缪》。这些作品都极富于生活气息 ,都通过一个特定的生活片断来歌唱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拥有甜蜜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女性共同的心理愿望。

丈夫在外,翘首盼归。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心声 ,即我们常说的“思妇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 ,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 ,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如《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卫风•伯兮》通过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从而深刻逼真地描写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首章“伯兮碣兮,邦之桀兮。伯也执役,为王前驱”写思妇夸赞丈夫 ,相貌堂堂 ,武艺高强 ,地位显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夫妻情深 ,由于分别时久 ,浮现在妻子心目中的丈夫就格外伟岸光彩 ,所谓“距离产生美”。次章“自伯之东,首如蓬飞” 写女子蓬头垢面 ,不事修饰 ,好的情态越是慵懒 ,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4](P108)

三、四两章写女子怀念丈夫 ,矢志不移 ,

即使想得头痛也在所不惜。《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 ,就祝福他平安健康。感情深长 ,情谊绵绵。总之 ,虽然都是思妇诗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伯兮》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卷耳》中的女子有太多的担忧, 而《君子于役》中的女子更多渴望丈夫早归。虽然各有侧重 ,但它们都用冼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思妇们的一片痴情。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硝烟弥漫。

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共六章 ,情节很简单 。《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因色衰爱弛,丈夫便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也罔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 ,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三、《诗经》中相关意象对与妇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统计达到154种之多,可见植物在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而诗中的植物又往往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某种的内在联系,植物在诗中多以起兴的形式出现,其后往往又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女主人公以梅自比,梅子的成熟正是年轻女子生理与心里成熟的标志,诗歌中还通过顷筐抛梅呼唤爱情,以求意中人,希望对方能娶自己;而鲜艳的桃花也是女子年轻貌美的象征,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作者把漂亮的新娘比喻成鲜艳的桃花加以赞美,含有富贵吉祥的意义。此种诗歌样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正是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在描写女性的时候将各种植物运用其中。女性在诗歌中便成了被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诗经》用植物意象来表示与女子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而那些被表示的观念就好像女子本身就有的。

(二)动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我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诗经》中爱情诗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多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鸡、牛、羊和鹿等。诗中的动物意象在很多时刻来说也像植物一样,在诗歌中起到起兴的作用。当诗中提到动物之后往往也伴随着女性形象的出现,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动物鸡鸣起兴,女子提醒男子应当起来狩猎了,这里展现了女子温情的一面。动物意象在这里是积极的,与先民的那种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贴切自然。《诗经》中动物意象也有表现生活中女性生活劳苦、哀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女性对生活中男性不在身边的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此时动物意象是苍凉的但不令人绝望,借助动物意象来展现女性温情的流露。这种温情是哀怨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辛酸。如《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心情是哀怨而惆怅。

(三)水的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人为水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喜有忧。其中以水比喻男女爱情方面,以及女子柔弱的又别具特色。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女子的绰约风姿,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水性柔和更是女子阴柔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水的阴柔性和坚韧性,非人力可以轻易驾驭,越想速成越难以控制住,一定要以柔对柔,要有足够的耐心温柔才能够体察得出水带来的享受,这不正和爱情一样吗? 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大多在水边,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男欢女乐,结伴同行看热闹,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水又是无情的。恋爱中的人,谁不希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一水之隔,却似天涯。如《郑风·褰裳》一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正是水的存在阻挡了相爱男女的见面,同时水又考验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水的无情给男女双方造成了几多遗憾。“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6] (P208)《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一)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把黑格尔的话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相联系起来看,那么《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并且由来已久,既有女性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文人也是弱势群体,当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施展,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会把满腹牢骚诉之于笔端。士人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忧虑与沉思,情绪黯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显现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这种忧虑而产生的颓废情绪,其实质是一种严肃、慎重、认真、务实的思想。借隐晦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毛奇龄在《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认为情诗皆“托词比事,《离骚》所谓蹇修、姚女失,古诗所谓美人君子,皆托比之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文人或政治上不得意之人自身的象征。诗中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写得是思贤讽政之作,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这一切都以正视尊重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前提的"。再如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优美的“美刺”作品,常通过象征寄托的手法如男女信物、神仙景物、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政治主张。把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身对楚国的忠诚。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形象的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诗的领域,它哺育着中国历代一切伟大的作家。”[8] (P3) 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后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而且表现在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后代的诗歌因其影响,抒发忧伤之情作品较多。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这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以及唐宋诗歌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让后来的作家诗人多有仿效。作家诗人多以女性的柔弱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如屈原《离骚》中借助于女须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一片忠心。而 屈原借香草美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正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靠男子才能生存;同样,在一个国家里,君王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的心里依靠。

“《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8](P3)为后世文学创作作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世俗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 ,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费振刚.状物工巧 联想丰富.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4]曾运乾,周秉均整理.毛诗说[M].岳麓书社出版,1990. [5]邓荃.诗经国风译著[M].宝文堂书店出版,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弗洛母.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4篇

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吉川英治的《三国志》相比,《秘本三国志》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三国故事叙述传统,从黄巾起义始, 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终。 而且更多地站在历史学者的角度,不偏蜀刘也不偏魏曹,以一种客观考证和推理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来叙述这段历史。 陈舜臣笔下的三国,脱离了以刘蜀的视角来描绘整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的传统。 另辟蹊径地创作出了“五斗米教”的教主“少容”和“陈潜”这样虚拟的带宗教色彩的人物,并将其贯穿全文。 而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反而都成了配角。 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隆中对等三国中的传统名篇在这里只是挥笔带过。 五斗米道教母“少容”成为作品主角,她为了成为天下百姓的精神教主,拯救黎民于苦海而奔走于乱世,成为了三国鼎立的重要推动力量。 让一个女性来主导三国局势,这在之前的三国作品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传统的史书或历史小说中,女性往往会被忽略,无论是 《史记 》还是 《三国志 》那样的史书、还是 《三国演义 》那样的小说都没有多少女性的舞台,如《三国演义》成千上万的登场人物中,女性除了蔡文姬有完整的姓名和字,其他女性几乎都没有作完整的叙述,似乎只要涉及历史、政治很自然就没有女性的天地,站在历史舞台推动历史车轮往前移动的都是男性,女性连姓名都没有提出的必要。 这正是受传统的男尊女卑时代所限。

那么,到了现代,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加强,女性逐渐的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与男性一样的贡献,可以说女性逐渐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现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还是以女性为读者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那么曾经是男人世界的历史小说发展到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作为现代三国改编作品《秘本三国志》在对女性的形象上又有什么样的改编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女性,就像影子一样存在着,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也可以说是牺牲品。 她们的职责就是侍奉丈夫,生儿育女。 她们像物品一样被所谓的英雄们掠来夺取,即使是才华绝代的蔡文姬也是先为胡人所掠霸占为妻,在生两儿后被曹操赎回,再次被迫与两子分离,在赐配董氏后,文中再未提起。 罗贯中在书中多次提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续?”这种观念在《三国演义》中贯穿。在 《三国演义 》中女性形象比起男子来黯然失色。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作家吉川英治改篇《三国演义》而作的《三国志》堪称名家杰作。 这本《三国志》同样在对女性的描写上作了很大的改编,对此曾经就有人说过,三国志的世界是男人们的世界,但其背后还有一个女人的世界。 在吉川英治《三国志》 中女人们都跑到前台来了。 如出场的有一个叫鸿芙蓉的姑娘。 鸿芙蓉在作品中与刘备上演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文中多次提到刘母对刘备的教育,教他立志再兴汉统一中国。 吉川在文中加入的女性形象和爱情故事,使历史小说中的“男人的世界” 有了女性的身影,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然而作品中的女性参与的是男人们的感情世界,并未进入真正的三国风云。 这实际上还是在幕后。 与此相比较,《秘本三国志》 中的女性就有了更大的天地。

在《秘本三国志》中女性形象以五斗米道的教主“少容”为代表,这一人物在《三国志》中只有记载“张鲁之母,又有少容”。 少容是“年轻貌美”的意思。 《后汉书》中则记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 对此陈舜臣作了以下说明,“在中国的史书中登场的女性, 都记为某人之女,某人之妻,姓名不详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少容’也是笔者给起的名字。 ”(陈舜臣2010:26)在作品中少容不仅有着惊人的美貌和智慧,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宗教领袖,她以保护五斗米道的教众以及天下黎明百姓的安危为己任, 为了能找到给天下带来和平的英雄一直在东奔西走。 而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五斗米道, 希望使五斗米道能成为天下百姓的精神支柱。 比起曹操等英雄人物, 少容这一形象显得更纯粹,她不像三国中众多的英雄人物,追求的是功名利禄,她更多的是想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 保护百姓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免受生理和心理的痛苦。 比起那些所谓的英雄们,陈舜臣似乎对这位美丽的弱女子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少容的思想和活动贯穿了全文。 少容参与和策划消灭董卓反动势力,为曹操拉拢了30万青州黄巾军,使其有了统一中原的实力。 协助东吴孙家巩固在东南的势力。推动了刘备在巴蜀的发展。几乎三国中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有少容的推动。 在《秘本三国志》中,陈舜臣有心将这位女性从一贯的幕后推上历史舞台,成为三国鼎立,甚至中国统一的历史推动力量,他塑造了这样美貌、聪慧兼怀统一天下的大志,有着不逊色与任何英雄人物的一位新时代三国女性形象。 这是任何三国作品中都不可企及的女性形象。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陈舜臣历史小说的新突破,“少容” 既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女性观。

除了“少容”,《秘本三国志》中还杜撰了另外的一位少数民族女性“景妹”。 景妹是当时在洛阳定居的西域少数民族月氏族中的女子,也是个佛教徒,美貌和才智同样出众。在她看来。为了族人的幸福和安全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因为月氏族长从小对她的教育就是 “必须美丽还有贤明, 要得到下一代当权者的宠爱, 能在男人怀里说:“月氏一族有劳大人了。 ”(陈舜臣2010: 38)此时的景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人”,而是一件随时准备送人的“礼物”,景妹也无奈的认同自己的命运。在她的身上正是古代女性的悲惨写照。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她最终没有被作为礼物送出去,而留在了月氏族中致力于宣传佛教,四方奔波拯救苦难百姓。最终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景妹这个人物,有着古代传统女性一样的前半生,又有脱离传统走向新生的后半生。 这一个人物形象似乎是古代女性和现代女性的融合体,体现了作者陈舜臣怀有对女性命运走向幸福的愿望。

除了“少容”和“景妹”两个虚构的女性人物,陈舜臣也在作品中描绘了三国中传统的女性们,如貂蝉、蔡文姬、甄洛、孙尚香等等。 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着墨最多、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随吕布来到徐州。 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终。 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报答养父的恩情、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貂蝉也是可怜,她舍弃了自己的尊严和感情将自己作为一个工具,来推动历史的进程。

《秘本三国志 》中的貂蝉则更多的和宗教连在了一起,首先受五斗米道影响,受少容的影响,有着为国为民的使命感。 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解救世人, 为了百姓她什么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在陈舜臣笔下的貂蝉更多的是有着宗教似的救赎心和普通女子的爱情观。她成功的完成了铲除董卓的任务,她爱上了吕布,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在吕布死后又被关羽所掠。 命运多舛的她开始皈依浮屠,“这个受残酷命运捉弄的美女, 浮屠教义使她对于自身命运有一种超然态度,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只是双手合十,闭目低语‘我佛慈悲,万物皆空’,似乎如此一来,便可以摆脱苦恼。 ”(陈舜臣2010:338)陈舜臣笔下的貂蝉同样是有着悲惨的命运,不同的是在她的精神世界有了宗教信仰的支持, 似乎可以使她的不幸一生得到少许的安慰。

对于蔡文姬,陈舜臣基本上还是跟从原著,对她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才华也作了全面叙述。 还在文中以很隐蔽笔调记叙了她和谋士孙端的爱情,在目睹孙端为她而死后,她彻底地向命运臣服。 把自己当作了一个死了的人。 作者对她充满了同情和惋惜。 在作品中作者倾注不少笔墨来描写这位才女面对身不由己的命运捉弄时的感叹,“我已经死在了黄河边,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蔡邕的女儿,而是别人了,就算是死了,被人忘记也是很凄凉的. 丈夫死了,父亲也去世了,事到如今,在世上已经没有人会记得有一个叫文姬的女子曾经生存于世了。 这样一想,忍不住也会悲从中来。”(陈舜臣2010:48)向命运屈服的她最终也进入了浮屠教中寻找精神安慰。

《三国演义 》中孙尚香是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妹妹。 她自幼饱读诗书、能文能武,贵为郡主。 然而,她的爱情生活却从未自主, 任人左右,十分不幸。孙尚香与刘备的婚姻,本是一桩政治联姻。 因为孙权对雄踞荆州的刘备一直有所畏惧,为了巩固孙刘联盟, 他听取了周瑜的计谋,把自己的妹妹作为牺牲品,嫁给了刘备。 孙尚香却助刘备安全回益州, 后被孙权骗回东吴, 听闻刘备战败,投江而死。孙尚香也是少数几个罗贯中着笔墨去写的女性之一,是一个有性格的女中丈夫。然而这样一个身份高贵又有性格的女性同样逃脱不了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孙尚香这个人物上《秘本三国志》反而没有花大的精力去修饰。 作者并不认同孙尚香和大他三十几岁的刘备之间会有爱情, 在陈舜臣眼里孙尚香是一个古代贵族女性的代表,她们以政治联盟般,为了使本族更强大的使命去出嫁, 在她的心中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不那么重要,家族的繁荣和安宁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秘本三国志》中孙尚香带阿斗回东吴,变成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因为哥哥孙权骗自己母亲病重而回去。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的悲剧形象代表。

甄洛本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在《三国演义》和《秘本三国志》中都服从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模式,被作为了物品被人随意的抢夺, 随意的毁灭。 陈舜臣对她也是充满了同情。 “‘洛姬如蝼蚁。 ’她以轻不可闻的声音说。 这句话中包含了太多的意思。 自己犹如一件物品一般被人抢来夺去,不能拥有自己的意志。相比之下,还不如躲在草丛里逃避人类目光的蝼蚁自由。 ”陈舜臣也写出了甄洛和曹植的爱情, 但是这种没有自由的爱情最终只为她带来了死亡。

《秘本三国志 》中有陈舜臣给予了新形象的女性,也有一部分和《三国演义》中一样的女性,如董太后,何太后、刘备的几位夫人、伏皇后,吴国太等等,总的来说这些以背景和群体形象出现的女性还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多。

《秘本三国志 》作为改编的现代三国历史小说,在女性形象上比起《三国演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传统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那样,总是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标准下进行描绘。 陈舜臣让“少容”登上了自古都是男人舞台的三国政治风云中。 让有传统女性命运的“景妹”改变命运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命运坎坷的貂蝉和蔡文姬在这里有了短暂的幸福, 在一切灰飞烟灭之后,又让她们找到了宗教来寄托精神。这表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 也使陈舜臣笔下的女性形象显得更加的栩栩如生。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女性观和宗教观。

摘要:《秘本三国志》是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依据《三国演义》进行改编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三国故事叙述形式,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以一种客观考证和推理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来描绘整个风云变幻的三国。与《三国演义》中男人主宰世界不同,《秘本三国志》中另辟蹊径地创作出了不少色彩缤纷的女性人物,并将其贯穿全文,成为了三国鼎立的重要推动力量。让女性来主导三国局势,这在之前的三国作品中是前所未有的。本文将对这个充满现代思想的三国改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5篇

影片的开头部分, 表现侄子川尻笙一系列纸醉金迷的生活现状, 没有理想和目标, 终日沉醉于性和情色之间, 画面与川尻笙的独白交织在一起, 以小见大, 表现出当代多数青年的生活现状。笙的角色设定, 除了作为松子姑姑的侄子外, 他还作为剧情里的“观众”, 带着我们这些局外人一起, 去了解松子的一生。从收拾整理松子的房间开始, 我们都对她一无所知, 看到她的房间会觉得她这个人生活邋遢, 却又好奇走廊墙壁上写着的“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的字样, 思考着她哥哥评论她“无论怎么看, 都是无聊的一生”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想要深究下去。了解一个人岂止是浮于表面, 我更想探究背后隐藏的深意, 走进松子的内心。

影片的开头, 第二次响起《Rising From The Sea》这首曲子时, 是童年的松子清唱出来的。父亲叫了一声“松子”, 7岁的松子回头, 对着镜头做了经典鬼脸。松子有一个自打出生就卧病在床的妹妹, 父亲更是给予这个妹妹全部的关爱, 把笑容和温暖都留给了她, 却在同样年幼的松子面前阴沉着脸。松子因此常做鬼脸讨父亲欢心, 设法让他注意自己、喜欢自己, 并做父亲心中期望的那个乖女儿。以至于长大之后, 松子在被逼急了的时候都会做出这个鬼脸来。说实话, 我有些害怕看到她这个样子, 不仅不会让我发笑, 反而让我更加心疼她。

松子在遇到不喜欢她的人或者与她思想相悖的事时, 没有学过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 也不会去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只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的做鬼脸, 来缓解尴尬气氛, 逗别人开心, 却总是得到与之相反的结果, 但这种行为却成了松子一生的习惯。这都是在这样长期的、持久的、高强度的、幼年时期的爱的缺失下, 造成松子被嫌弃的一生。

可以说松子悲剧的始作俑者就是父亲, 父亲冷淡童年的松子, 以至于在她幼小的心理留下阴影, 导致她一生都恨妹妹。我觉得父亲在面对这样情况的两个女儿时, 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爱她们。在照顾生病妹妹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了对姐姐的关爱和教导, 或许可以鼓励松子一起去照顾妹妹, 在互相关爱中成长。而不是冷落松子, 把所有的爱都给妹妹, 如此这般, 对妹妹的病情不但不会有多大帮助, 反而又伤害了另一个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可以说, 松子从小就没有形成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 这种缺失型人格让她在之后与人相处时习惯性的讨好, 哪怕牺牲掉自己, 去换得别人的一个笑脸, 这真的是一种病态人格。

在往后松子的每一段恋情中, 她都很被动, 像是永远作为感情中被支配和消遣的一方的存在。与作家八女川君同居, 整日被打, 还要顶着发肿的眼球去向弟弟借钱来养家, 作家在纸上留下一句太宰治的“生而为人, 对不起”后, 选择卧轨自杀, 他承受不起她的爱, 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抛弃自己。

在经历过悲伤的极限, 半个月后松子的心情不可思议地, 朦胧地明亮起来, 她成为冈野健夫的情妇, 她又可以重新被人需要, 被宠爱, 被抱在怀里。假如那就是幸福的感觉, 那么她现在确实是幸福的, 以至于幸福的昏了头, 按耐不住激动, 在女主人面前炫耀, 引起怀疑, 在事情败露后, 惨遭抛弃。松子崩溃的喊“为什么”, 被嫌弃的往事历历在目。她越是被人嫌弃、抛弃, 就越渴求被爱。她说, 一个人是地狱, 两个人也是地狱,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只是想有人陪伴, 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她极度恐惧人类的同时, 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死心。随后迫于生计, 一跃成为了脱衣女郎, 又因手刃出轨男友而锒铛入狱。这是松子第一次奋起反抗, 小野寺死在了松子的刀下。而可怜的松子并未觉得解脱了, 她只是又一次觉得“我的人生结束了”。一个活在男人权势之下的女人, 在一次又一次逃脱男人奴役的情况下, 觉得自己的人生结束了, 可见男性的统治已经不限于生理上, 也在心理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然后遇见理发师, 又遇见当年诬陷自己的学生, 而今已然是黑社会小头目的龙洋一。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 松子彻底陷入了宁愿被施暴、去卖肉、贩毒品也要跟龙洋一在一起的二人地狱。龙阳一说他是爱松子的, 可是爱情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最终龙洋一又一次搞砸了松子对爱情的期望, 他获罪入狱, 松子傻傻的等了他很久, 等到的却是出狱后男人毫不留情的一拳。龙洋一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松子的爱, 她的爱固然好, 却让人窒息, 所以用一拳打断了他们之间的情分, 他是这样的自私, 却是不配拥有松子。这是松子最后一个男人。

尽管在过往的人生中, 她曾无数次希望有人能杀死她, 但她也从未想过要杀人。当面对可怕的对手时, 她反而只想着要如何让对方幸福。在两性之间, 她总是在男性身上投入过多过重的爱, 反而使对方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松子的爱情悲剧在于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于她极度信赖身边的人, 但她依旧是个好女人, 却并不健康。生活教会我们最大的道理是依靠自己, 但感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互相依靠才是理想状态, 而不是一方过度依赖, 一方避之不及。学会松弛有度, 保持每个个体自身的独立性, 这至关重要。

摘要:电影作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贴近生活, 展现平凡小人物身上的特点。在越来越吸引观众的同时, 也引发人们对于女性形象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女性主义,独立人格,情感分析

参考文献

女性形象的定义范文第6篇

1、服饰端庄,不太薄、不太透、不太露。

2、化淡妆:眼亮、粉薄、眉轻、唇浅红。

3、头发保持干净整洁,有自然光泽,不要太多使用发胶;发型大方、高雅、得体,干练,前发不要遮住眼睛为好。

4、指甲精心修理过,不太长,不太怪,不太艳。

5、衣服上没有脱落的头发和头皮屑,无灰尘污渍。

6、裙子不太短,不太长,不太紧,不太宽,不太松。拉链拉好,裙缝位正。衣服的表面无明显的内衣轮廓痕迹。

7、领口干净,衬衣款式色彩不太复杂、不太花俏。

8、鞋洁净,款式大方简洁,没有过多装饰与色彩,鞋跟不太高不太尖,走动时不发出大声音。

9、饰品不太夸张、不太突出,款式精致材质优良,耳环点状、项链细,走、动时饰品安静无声。

10、丝袜无钩丝、无破洞、无修补痕迹,手提包里有一双备用丝袜。

11、衣袋中只放小、薄物品,衣装轮廓不走样。

12、公司标志佩戴在要求的位置,私人饰品不与之争夺他人注意力。篇二:女子形象礼仪 塑造职场气质美女

女子形象礼仪 塑造职场气质美女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远播四海。据相传,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周公便制礼作乐,提出了礼治的纲领。由此可知,中国礼仪文化传承久远,底蕴深厚。而无论是在古时封建时代还是在当今男女平等的现代,优雅、懂礼仪的女子一直都充满着魅力。中国自古就重视礼仪,女子形象礼仪可以展现一个女子的气质。也许她并没有天生丽质,但是优雅的举止、出众的气质会让她脱颖而出。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时常要与他人交流接触,良好的外在形象和社交中表现出的对他人尊重友好的礼仪态度,都能给人留下亲切美好的印象,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有益于事业的发展。良好的女子形象礼仪是女性内在修养和品质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女性对于自我的认知与定位。优雅得体的女子形象礼仪能够潜移默化地丰满个人的人格,因为在这个修习培养的过程中,对于道德标准和各种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整体的素质,使眼界开阔,营造和谐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流中表现出的形象仪容和礼数,反映出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也在沟通过程中传达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在品质,不同的形象和礼仪能够在无形中促成或破坏一次会面、一次合作或一段友谊。因此女子礼仪课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公务人员和从商人士的重要课程之一。在社会发展中女性形象礼仪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优雅的女子也成为商业会谈中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在平时的社交礼仪中,女子发型和面部的修饰也是必不可少的,染烫尽量以深色为主,头发保持干净整齐、否则会显得不够庄重。与他人交谈时,尽量保持自然,柔和的微笑,打造谦虚温柔的亲和力。

女子形象礼仪课程每期都会给大家详细展示不同场景的礼仪过程,亲身示范,并在课堂组织学员进行模拟练习。在交谈时该如何礼貌地回应别人,如何训练优雅的站姿、坐姿、走姿,凸显自己的气质。在家中可以训练背靠墙,挺直腰背,双腿并拢,中间夹着书本或者一张纸,训练难度逐渐增加,培养自然大方的仪态,家中有立镜的话就更为方便了,对着镜子随时修正自己,头顶书本,以保持书本的平衡来训练端正的走姿。在商务社交场合中,着装一定要端庄严肃,女性切不可穿低胸装、露背群,否则很容易破坏和谐的氛围。不穿拉坏的丝袜,可以随身准备两双在包里,以便随时换上。衣服的搭配可以采取同色搭配的原则,如同色深浅搭配;或对比搭配,着冷暖色系;现在的时尚搭配元素中流行呼应搭配,例如衬衫与鞋子颜色呼应,裤子与背包颜色相近,耳环与项链材质一致,同时身上不要佩戴过多的首饰,以免显得过于厚重,缺乏职场的干练气质,且全身的搭配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对于职场的人们来说,每天面对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我们可以接触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同事,我们在生活中结交朋友,往往因为一个得体的笑容和肢体动作,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奠定了之后的友好合作的基础和加大了成为朋友的机会。工作上的摩擦和不快,生活中的傲慢与误会,许多都可以通过得体的礼仪方式得到化解,因此上海女子礼仪课程受到大量职场女性的欢迎,得体优雅有气度的女性已成为众多人的审美标准。

女子形象礼仪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每个职场女性都需要多了解一些,在平日的生活中多注意应用,渐渐变得得体大方。重视女子形象礼仪不仅仅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儒鸿书院将助您了解学习女子形象礼仪,让您收获一个好心情的同时,对生活、工作上的改善也有益处。篇三:礼仪之美 玫瑰之风 ——商务礼仪对职场女性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礼仪之美 玫瑰之风

——谈商务礼仪对职业女性职场幸福感的影响

【文章摘要】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商务礼仪,作为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女性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对于其职场幸福感的关住也愈显重要。一个人若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职场幸福感,就职场人个体而言,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塑造并完善自身人格。就组织而言,要关注员工发展,建设和谐人文环境,使得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礼仪对于提升职业女性的职场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及影响。这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第一,职业女性自身的礼仪和素养,是展示其自我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和方式;第二,礼仪是企业充分尊重女性员工、体现人性关怀的基本要求。而这两方面最终都服务于提升职业女性对自我职业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知度。文章从对商务礼仪职业女性和职场幸福感的理解、职业女性自身礼仪素质的重要性、礼仪通过作用于企业对职业女性的影响、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旨在使人们更加重视职业女性在企业中的幸福感受及自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关键字】 商务礼仪 职场女性职场幸福感

2010年,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影片着力描述了职场女性杜拉拉在世界500强企业db里的成长故事。从礼仪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商务礼仪对于女性职员的职场幸福感以及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女性职员的仪容、仪态、气质、待人接物等等礼仪方面的修养对其在企业中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企业,需要的都是具有良好礼仪素质及礼仪魅力的员工。影片中的杜拉拉不仅知道在正确的场所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而且在和上级及同事接触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良好的礼仪素质修养。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女性职员的成长及幸福感也有重大影响和责任。只有当一个企业秉承礼仪的核心——尊重,给与员工足够的尊重和关怀,员工才能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一个懂得礼仪、体现礼仪、重视礼仪的企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员工满足感幸福感,帮助员工成长。db严密的组织结构,优秀的企业文化等都为杜拉拉这样一个职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帮助她最终实现了自我。

因此,礼仪对于女性职员的工作幸福感及自我实现有重要作用及影响。这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第一,是职场女性自身的礼仪和素养;第二,是企业对女性职员的尊重与关怀。而这两方面都服务于提升职业女性对自我职业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知度。 第一部分商务礼仪、职业女性、职场幸福感

商务礼仪 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中国人重视礼仪,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职场往来中,礼仪都是规范个人行为、体现个人修养、达成和谐交往的必要手段。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

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将礼仪运用到商务活动中,即商务礼仪。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职业女性 曾几何时,中国女性终生躲在深闺内宅,惟一的“职业”就是养儿育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出了炕台灶台的中国女性,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们着套裙化淡妆,她们有能力有理想,她们是职场中的铿锵玫瑰。她们有个时尚的称谓———职业女性。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即使是很能干的男性也感到棘手的事,派一位女性前去办理,便能收到出奇满意的效果。专家指出,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女性自身形成了共有的特点。例如:环境适应性强,善于与陌生人接触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好,说话声音流利清晰,乐于跟人交谈;感受细腻深入,性情温柔亲切,为人谦和善良,更能使人容易接受。而这些些特点在企业和谐人文环境建设、企业间合作谈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女性在职场中有其区别于男性的独有的优势,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职场幸福感 职场幸福感,也可称为职业幸福感。幸福感是什么?是否高薪就意味着幸福?很明显不是!在现实中,有很多被支付高报酬的人仍然选择离职。所谓职场幸福感,是员工对其所从事职业及目前工作状态在满意程度上的主观感受,是构成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职业幸福感可具体解释为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便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显然,“职业幸福感作为人类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绝非凭空生成,而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一个人若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即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职场人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建功立业的动力源。提升职场幸福感,就职场人个体而言,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塑造并完善自身人格。就组织而言,要对员工业绩进行客观公允评价。使之获得心理平衡,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现教育,倡导为社会奉献的职业精神。因此,作为职业女性,其幸福感来源于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以及满足。而这感受又依赖于在工作过程中的被认同感、被尊重的程度以及被公平对待的程度及自我发展。

商务礼仪,集中体现着尊重。从职场女性的角度看,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和得体的礼仪行为,通过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敬,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支持。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更好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需要依赖礼仪,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制定人性化的福利制度保障女性职员和谐安稳的工作环境,帮助职业女性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职业女性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对于女性而言,礼仪是展示自我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礼仪是充分尊重员工体现人性关怀的基本要求。而这两点最终服务于职业女性幸福感的提升。 第二部分:职业女性篇

为什么说礼仪对于提升女性职场幸福感是重要的呢?

在中国社会多年的男权思想的压抑下,新时代的女性更多的追求被认同被尊重感。特别是职业女性,希望自身能力能够被认可和充分发挥,在职场中获得公平的对待。职场并非男人的天下,女人的心理特性甚至更适合未来职场发展的主流。因此,职业女性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展现女性区别于男性的魅力,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

礼仪是女性展示其魅力的最好武器。魅力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带给女性美丽心情。有魅力

的女人信心百倍,笑容灿烂,所有烦恼都会迎刃而解,走到哪里都闪亮焦点,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活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更多幸福的感受。魅力是永不变色的钻石。钻石有很多不同的面,可以在不同的状态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如同今天的职业女性。职业女性需要在各种角色间进行转换:下属、上司、某次会议的主讲人、某个活动的策划人等等。如何在这些角色间转换自如,做到得心应手并且展示自身魅力呢?职业女性需要从礼仪出发。

形象 从礼仪的角度看,在各种正式场合,注重个人形象的人能体现仪表美,增加交际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愿意与其深入交往。职业女性的打扮艺术,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涂脂抹粉,也不等同于挥洒高级品牌香水,而是对自我形象的整体塑造和协调统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和雅致,是自己人格的充分外化。得体贴切,精致淑雅的打扮,是对自己的确信与牢牢把握,也是对社交场合的自如驾驭。可以体现出现代职业女性良好的修养和独到的品位。职业女性的装扮仪表必须符合她本人的个性,体态特征、职位、企业文化、办公环境,志趣等等。良好的仪容仪表既是自尊自爱,又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能够烘托出女 i性的熠熠神采和风姿。着装方面,职业女性应遵守tpo原则、pas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交往 礼仪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离礼仪有多远,离成功就有多远。谦和、温柔、细腻几乎是每一个女性的天性,在与男性交往时,这些性格会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无形中消除许多与同性交往时产生的戒备和争斗欲望,营造了和谐轻松的理想气氛;而在同性之间,谦虚善意地待人,凡事肯让人三分,满足她的自尊,会使人感到可亲可近。待人谦和的女性,体现的是自尊、自重。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充分展现女性特有的优势,一般总会获得明显的良好效果。职业女性得体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友好的交往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快感,创造和谐、高雅的气氛,调节人际关系,增进合作和友谊。同时,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职业女性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也会在心灵上找到依托点和归属感。对于提升幸福感极其重要。

工作 礼仪如何体现在工作当中呢?一方面,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女性职员与公司上司、同事间的沟通交往,方便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善于配合上级有利于工作展开。尊重同事、支持同事、善解人意、团结协作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同事间的信任感,实现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具有良好商务礼仪素养,有利于企业间的愉快合作和谈判的成功。从合适的装扮、到得体的谈吐、到散发的个人魅力,礼仪有助于企业合作的达成。因此,具有良好礼仪修养,有助于职业女性在和谐的工作环境过程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体验更多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通过满足自我追求,达成自我意识上的积极愉快。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我实现机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

总言之,职业女性只有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通过优雅的形象提升自身自信、展示自我魅力,体现良好自我素养;才能通过真诚友善得体有效地沟通交往,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为自身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工作,达到成功,实现自我追求,获得成就感。礼仪,是职业女性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第三部分企业篇

幸福既不是纯粹的精神体验,也不是单纯的肉体感官的满足,其本质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在肯定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

基础时,也要充分看到精神生活在幸福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职业女性的职业生活不仅包括谋生手段的物质回报,还包括职业幸福的精神享受。作为女性,在工作中,不仅仅需要获得物质满足,同时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其职业理想的实现所带给主体的幸福体验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对于企业而言,关注职业女性职场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职业幸福感是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进而建功立业的动力之源。拥有幸福感的人倾向于寻找生活和工作中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凭借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职业幸福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在职业生活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能够坦诚、开放、平等地沟通与交流,人际关系和谐,成员身心愉快,参与愿望强烈,工作中则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并且,从情感上对组织信任,进而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队精神;职业幸福感有助于职场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幸福感会带来持续满意的情感体验。积极健康的情绪,如愉快、欢乐、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人精神振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身心愉悦。

那么,礼仪如何通过作用于企业提升职业女性的职场幸福感呢?

诚如开篇所说,礼仪,核心体现的是尊重。一个企业,只有具有良好的礼仪,才会充分尊重它的员工,关注员工发展,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礼仪是企业建设和谐人文环境的需要和基础,而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摇篮。

从组织层面讲,要使员工拥有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员工因为和谐而幸福,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首先,在文章第二部分职业女性篇中已有论述,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营造企业中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商务礼仪讲求公平公正,企业实现公允评价,使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当员工自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同事、他人公正公平的评价时,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最后,从礼仪的核心出发,企业应加强员工职业观教育,提升职业理想【ii】。

对于职业女性,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自我的更好发挥。坦诚、开发、平等的协作,员工之间的互相宽容与理解,“小我”与“大我”的同步发展有益于职业女性增加团队归属感。由于职业女性在团队中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幸福感,也保证了组织的高效运转。而更重要的是,公允的评价有利于女性在工作过程中与男性的竞争。只有当职业女性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认可,女性员工才会有更大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不同于男性,职业女性的多次角色冲突使得其职业发展面对更多挑战和阻碍。企业应给予职业女性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提升职业女性职业理想,减少来自企业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帮助职业女性实现更好事业发展。

人们说,做谷歌公司的员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从它对女性职员的关怀便可见一斑。谷歌规定,请育婴假的员工可照领75%的薪水,婴儿出生后两周内,公司每天补贴50美元当作员工的“坐月子”津贴。不得不说谷歌的制度极其人性化。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说过:“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人员亲如一家的感情,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由此可见,一个有着宏远发展目标的企业,只有重视人的发展,与员工建立亲密的情感,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才能取得好的发展。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将不再是为了获取物质的拥有、职位的提升以及他人的尊敬等外在奖励,而是升华为职场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职场幸福感对于每一个职场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职业女性好比职场中的铿锵玫瑰,她们追求职业幸福感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十分迫切。礼仪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的体现及诉求。它通过形象、交往、工作三方面,将礼仪的特质贯穿于女性职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女性展现自身魅力,体现新时代女性的自信、大方、优雅、能干。同时,礼仪通过其核心价值——尊重,促使企业注重员工、特别是女性员工的幸福感,通过企业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职业女性在一个和谐安稳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提升职业理想,实现自我追求。总言之,女性应提高自身礼仪修养,企业应尊重女性员工,通过双方的作用,共同实现职业女性的幸福感及自我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 [学术交流] serial no.191 no.2 2. 赵立军,刘永芳. 从心理学角度看工作幸福指数. [学术论坛] no.12,2009 3. 薜雅文. 女性魅力.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8-1 4. 肖卫.女人的资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5. 肖卫. 女人的资本ii:职业女性的十一种生存智慧. 6. 葛红明. 女性魅力何来全集.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7. 李玉海. 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1 i 【注释1】(1)tpo原则:time—时间:着装与季节、时令相符;place—地点:着装

与所处位置、场所、环境相符; occasin --场合:着装与特定场合和气氛

相和谐;(正式场合、社交场合、休闲场合、喜庆场合、悲伤场合)

(2)pas原则: profession--职业 age--年龄 status---地位

(3)整体性原则 :与自己的体型、容貌、肤色等因素和谐;

ii 【注释2】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助想象而确

上一篇:庆祝国庆文章范文下一篇:城乡综合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