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2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全面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标准为保障,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快构建生态设计和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积极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化工园区建设,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推动建立并形成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设计优先。树立源头控制理念,以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科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试点,建立评价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生态设计推进机制,加快推广绿色产品。

——坚持绿色改造为重点。加快传统石化产业的清洁化、低碳化和循环化改造,大力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着力解决重点行业发展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实施污染源全面治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坚持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建设绿色支撑技术创新平台,研发推广高端、核心、关键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坚持绿色标准为保障。建立绿色标准体系,加快完善行业节能、节水、排放、清洁生产、绿色设计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标准,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行业要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要融入设计、生产、建设、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全行业初步建立绿色生产体系。

到2020年,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降低10%,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8%,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

到2020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比“十二五”末减少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

到2020年,全行业本质安全度大幅提升,化工事故发生率下降50%以上,新建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搬迁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承诺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达到80%以上。

到2020年,全行业绿色进程显著加快,化肥、农药、涂料、轮胎等重点行业绿色产品比例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50%以上的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完成绿色化改造。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围绕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联合会要认真研究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要与各部门、各专业紧密合作,形成推进全行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各专业协会要根据本行业特色,研究制定本行业的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任务和目标,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加强跟踪分析和信息统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共同推进行业的绿色发展。

(二)推行责任关怀,加强行业自律

以提高行业HSE管理水平、实现行业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强责任关怀宣贯培训,开展产品监管、工艺安全交流,分享经验,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力推进实施责任关怀。密切与ICCA-RCLG的合作,持续引导企业承诺责任关怀,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各专业协会、地方协会和大型园区要组织本行业、本区域内企业承诺实施责任关怀,扩大责任关怀承诺范围。要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与社区、公众、媒介坦诚沟通,构筑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继续办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表彰弘扬先进,激励更多企业深入推进责任关怀。要把责任关怀实施与行业安全环保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行业安全环保诚信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环保信息公开,引导企业自觉自律,促进行业安全环保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政策研究,解决企业难题

一是要围绕企业环保突出问题、主要矛盾,加大对法规、标准等政策的研究力度,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利于行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二是要帮助企业充分研究并利用国家有关清洁化改造、绿色低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以及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政策资金渠道,加快提升绿色化改造水平。三是要积极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装备等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将绿色、节能、低碳、资源化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引导绿色消费。

(四)加大技术交流,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新环保法实施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VOCs削减、绿色制造等国家一系列新要求,持续开展技术交流推广。一是开展节能节水、安全环保技术装备征集、评选和发布,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优质供应商,指导企业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和装备。二是要建立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针对有机废水、含盐废水、资源废气、VOCs治理、危废处置等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创新交流形式,拓宽交流内容,为企业提供专项解决方案。三是加强环保专家队伍建设和技术信息建设,为服务企业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五)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和平台优势,围绕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企业需求,打造咨询服务优质平台。一是要协助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安全环保诊断和隐患排查,为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水效、能效和安全水平提升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于行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联合会牵头组织各专业协会共同组建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评价服务平台,围绕绿色工程、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形成服务行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有力支撑。

(六)培育示范企业,引领绿色发展

要加快构建行业绿色生产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产品评价和企业、园区试点示范,推广一批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园区。推荐企业参与国家绿色工厂、园区创建和绿色产品评价,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要加快培育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典型和示范,总结典型经验,树立一批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开展水效、环保相关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在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并实施水效、环保领跑者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优化社会氛围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中国重大机械装备网最新发布《2011-2015年中国煤化工装备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重大机械装备网发布的 《2011-2015年中国煤化工装备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以下称报告),报告指出: “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规划总投资达到2.5万亿元。但受中央调控以及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限制,最终实际投资将在8500亿元左右。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已有或将有大规模工业化示范项目运营,将带动多个同类项目启动,使整个煤化工行业投资增速在2012~2013年达到高峰。

报告披露,煤化工装备占项目总投资的45%左右,“十二五”期间煤化工装备市场总需求为3800亿元左右。煤化工设备中压力容器占45%,换热器占20%,机泵占15%,管系占5%,空分设备占5%,以及其他装备占10%。我们测算压力容器和气体机械行业年复合增速超30%。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煤化工装备行业核心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和成套化发展,制造难度大。目前占装备投资30%金额的高端装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制造能力近几年快速提升,中高端制造商将从进口替代和总需求增长两个方面得到利好。我国装备行业集中度偏低,有产能弹性的公司有望获得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具备煤化工中高端产品制造能力的厂家不断增加。在下游投资未充分展开之前,行业可能出现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进而导致厂家低价竞标。我们认为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装备行业的毛利率有下滑的风险,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以做判断。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2014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 即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 加强全方位的能源国际合作, 其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能源供给革命的核心内容, 特别强调和明确了要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 要突破技术瓶颈, 降低成本, 有序布局, 但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就是刚刚改革开放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刚刚过后, 我国开始重新启动现代煤化工的研发工作, 先后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工程基础研究、工程放大和中间实验, 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挺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 国家能源局成立以后, 开始将技术创新和产业部署紧密结合, 系统地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和技术的产业化示范, 其中神华煤直接液化, 伊泰煤间接液化,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 大唐克旗、新疆庆华和内蒙汇能的煤制天然气等首批示范工程先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陆续建成投产, 验证了自主技术的可行性, 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带动了一批技术研发的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 特别是在这个升级示范的过程当中涌现了一批像神华煤制油、大唐煤制气这样的一批央企作为领头羊。同时, 还有像伊泰、庆华、汇能等这样一大批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成为了我国煤化工领域里的应该是骨干企业。

同时, “十二五”期间, 我国煤炭深加工的升级示范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 以业内从事煤化工产业的企业、专家为代表作为支持方, 大多都强调煤炭深加工对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作用, 但有的时候, 我们也轻视了像市场、技术、环境的风险, 以及在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当中的难度, 工程实践证明, 这些问题屡屡发生。

另一方面, 以一些从事环保、能源气候政策、经济等领域人士及专家, 以及境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则强调, 煤炭深加工对生态环境、对水资源、对碳减排产生了不利影响, 用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整个化石能源的一些共性问题来否定煤炭深加工产业。例如在水的问题上, 能源局也多次组织专家讨论, 许多专家都说, 在整个煤炭的产业链中, 从煤炭的开采到洗选, 到各种的加工转化方式实际上都离不开水, 并不是只有煤化工独自一家用水, 这个问题很难取得共识。

所以, 这两方面的矛盾的纠结也大大地增加了客观评价这个产业统一思想认识的难度, 使得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包括媒体在内, 就某一方面说它好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无与伦比, 说它不好的时候又把它说得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所以说, 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理解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讲, 虽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产业政策, 但是也都因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 也没有形成正式的统一认识。

二是示范项目存在批大建小、进度滞后、工程造价超概算等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一下有关所谓的“国家批复”的问题该如何理解。不管是国务院核准, 还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是分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就是这个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时候要有一个前期推荐, 就是从规划的角度看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 要出具一个是否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去做准备的一个意见, 这就是过去行业俗称的“路条”。

然后等企业的基础工作、技术、环评、土地、水利等等各方面工作和研究都做扎实了, 银行、金融的支持都落实了以后, 项目才进行正式的国家核准。由于大家常说的批复容易把这两个环节混为一个环节, 所以经常说国家批准了、地方批准了多少个项目, 实际上这里头绝大部分都是处在第一个环节, 所谓的就是“路条”环节, 也就是开展前期工作。既然叫“开展前期工作”, 那么前期工作的结果就是有可能行, 也有可能不行。

“十二五”期间, 煤化工示范项目本身确实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项目建设方面, 已经获得核准的项目普遍存在批大建小、进度滞后、工程造价超概算的问题。以3个煤制气项目为例, 从3个煤制气项目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已经批复了5年的时间, 现在只有几个项目建成一期, 比如说一个工程是40亿方煤制气, 现在只建了1条线13亿方。在项目的运营方面, 部分项目存在由于设计方面的缺陷, 装备发生的故障, 以及产品的市场等问题, 没有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 这就是我们说的“久试不验”, 这样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作为化工项目, 如果达不到指标的话, 那这个项目就有问题。另外就是环保问题, 从2013年开始, 有关主管部门也陆续地注意到一些项目违法排污, 排放污水、硫化氢短时超标等环境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经多家媒体曝光就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及社会关注。

三是能源地承担全部排放和环境指标有失公平。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的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加突出。到目前全国已经启动前期工作的, 国家认可的煤制改造项目一共12个, 其中煤制气有8个, 大概有700亿方气左右的规模, 煤制油项目有4个, 大概有680万吨的规模。考虑到环境资源条件的约束这个情况, 估计在“十三五”期间很难全部完成。

大部分产煤省往往水资源缺乏, 生态环境脆弱, 在这些地区搞个项目, 有的应该说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量和资源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国家控制的总量目标。当然这里面有不合理的因素, 据企业和地方领导反映, 一个能源的生产重地, 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能源, 不论是一次能源还是成品能源都是外销了, 提供给全国各地, 那么把在当地所产生的排放和对环境的这个容量都算在能源生产地身上, 这是不是也有不公平的一面?地方和企业反映的这个是有道理的。像内蒙、新疆都比较大, 但像宁夏, 一共就600万人口, 多建两台机组环境就超标了, 那么宁夏的能源产品基本上是外销的, 所以类似这方面的问题下一步在政策方面还要进行研究。

但是不管怎么说, 煤炭深加工项目在资源消耗, 在污染排放方面, 它的总量应该说在整个区域能源加工方面没有多少, 虽然总量比重并不大, 而且从长远看, 我们认为清洁高效利用还有助于节能减排, 但是尽管如此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增长指标, 所以在有关部门在评估的时候很难评估。

另外, 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 尽管尝试了利用高浓度驱油等领域的实践, 但尽管理论上是这么讲, 但至今确实没有找到一个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是企业和地方政府配套条件不够。

示范项目建设的配套条件落实也非常困难。高度复杂的大型工业项目和能源项目, 对配套条件要求高, 规划的重点项目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难, 其中的原因一个方面是, 有的项目主体确实不具备驾驭这样一个大型能源化工项目的实力, 一些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投资性的公司, 有投资的欲望, 有投资的想法, 想支持这个领域的发展, 但是这个企业本身不是长期从事工业或者能源领域的这个企业, 缺乏大型能源化工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企业即使是一个大型的能源和化工企业, 但是对于煤化工, 特别是现代煤化工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煤化工项目确实没有这么容易, 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干的。换句话说, 也不是有钱就能干成的。

遇到困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项目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应该说, 我们很多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 长期以来为了稳定能源产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在有的省份也确实存在问题, 就是前期跑项目大家都很积极, 方方面面、千军万马齐上阵, 但是一旦这项目落实了, 或者是路条拿到了, 在后续的协调、跟踪、服务方面, 就比前期稍稍有所松懈, 或者就是懈怠, 因为后期遇到的问题更多, 特别是在像煤炭资源的配置, 像水资源的配置, 要进行水权置换, 像排污指标的置换, 环境容量等等这方面, 是项目业主单位自己左右不了的。

像煤炭资源的配置, 这个资源的权利是在政府, 而恰恰煤化工项目又和其他的项目, 比如说燃煤发电项目都不一样, 它最大的区别就是煤炭资源一定要到稳定, 因为气化工艺一旦确定以后, 这个煤的资源、煤的品质一定要保证, 它不可能吃百家饭, 所以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使得项目的推进速度有所滞后。

另外一个方面, 就是一些前置条件的评估、评审工作也是严重滞后的。当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有的是项目本身不符合环境、水资源、资源评价等等这些指标和标准, 存在一些问题, 不断地进行调整。而另一方面, 确实也受形势的一些变化, 我们的这些标准, 这些评估的方法, 包括我们参与评估的专家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他们的一些认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举个例子, 最近天津出现了重大的事故, 这个时间段所有的能源化工项目评估, 特别是环评, 几乎都受影响。一方面国务院要求加快启动一些重大的项目, 拉动经济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在另一方面, 很多项目进展不下去, 需要中央国家机关各个部门, 各地方政府, 各个企业, 集中有限要素、资源和条件, 优先保障准备工作充分、示范意义显著、业主实力过硬, 同时前置条件也基本上具备条件的这样的项目尽快投入建设。

五是煤化工项目缺少工程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体系。

“十二五”期间, 包括前期开展的示范项目重在大型工程建设, 相对于工程建设方面, 我们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的建设, 是有所放松、有所轻视的。在工程设计方面, 项目更多的采用借鉴了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一些设计理念、方法和规范, 甚至是简单地把一些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些方法、流程的东西拿来就运用了, 实际上煤炭深加工, 特别是大型的煤炭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复杂程度甚至高于那些现代石油化工的, 因此, 针对煤炭深加工的特点所形成的一些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体系还是不完全的。

另外就是在技术装备这方面也没有实行一体化、标准化和新式化, 很多设备是非标的, 例如神华在鄂尔多斯搞的直接煤制油, 有一个阀门, 当时是买的全世界最好的, 花了重金, 结果上去以后10个小时就发现有问题, 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的阀门, 把煤炭放在这样的一个高温高压的容器里面, 高温高压、固态液态同时存在的这样一个反应过程, 这种阀门是根本不适应的, 最后神华组织在国内上海, 包括一些有色金属部门, 用了很长的时间把这个阀芯研制出来。现在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了1000多个小时。这就说明很多设备, 包括过去广泛用于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设备, 拿来就用于现代煤化工也是不完全合适的。

再有就是气化, 煤炭深加工的核心就是气化, 在气化这个方面到现在为止成就还是很大的, 但同时问题也是存在的。现在很多企业实际上是建一个工程, 形成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 公司叫什么名字这个炉子就叫什么名字, 有的确实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了大量的实验, 这都是勿庸置疑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工程验证也是不错的。有的确实是在实践和验证方面缺乏, 自主知识产权是有了, 但是实际上工程效果到底怎么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核。包括煤制气的甲烷化技术, 现在我们自己也搞出来了, 但是基本上没有业主愿意在大型工程中使用, 基本上是买国外的, 国外的实际上也存在问题, 所以我们的部分的工艺、装备、材料仍然有待提高, 对这个工程的造价、降低、缩短整个建设周期, 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再例如大型空分装置, 现代煤化工很多工程项目提出了10万级以上空分, 这个过去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国家能源局组织搞国产化, 有的业主部门不放心, 还是愿意买林德, 买美国气体空分等这些公司的, 后来杭氧把10万的, 甚至12万的, 整个的空分系统都做出来了, 但大家最不放心的是这个大型空分里面的压缩机, 因为这是核心, 这个压缩机要7、8万的功率, 我们国内从来没做过, 全世界就两家, 德国的西门子和曼透平也没做, 简言之就是给我们做的, 人家做出来了, 我们就信、就用, 那么长期从国外进, 价格昂贵, 满足不了我们自己的需求, 所以近几年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沈鼓集团, 在营口投入了20多个亿, 建成了整机、整车的实验室, 这种实验室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最近10万空分的压缩机成功下线。这种高端设备若是没有技术实力, 没有经济实力, 没有国家实力是拿不出来的。技术装备支撑不够是影响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三五”面临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 随着煤化工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不断, 国家政策逐渐收紧, 站在不同立场上的各方博弈也更加明显。9月中旬, 首个国家层面的煤炭深加工产业规划——《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已完成初稿。消息传出, 与该规划紧密相关的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纷纷借助媒体表明立场, 此种微妙, 一时让业内人士难以捉摸。

自2015年2月开始, 随着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报告被否至今, 凡是递交环保审批申请的项目, 几乎全军覆灭, 这里面就包括山西潞安煤制油项目、伊犁新天煤制气项目等大型煤化工项目, 以及从5月份受审至今已经煎熬了近4个月而毫无结果的中海油山西大同煤制气项目。由此可见, 盲目的扩张, 早已导致煤化工行业的过剩, 而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也越来越使人无法忽视。

最近, 环保部全面否定了煤化工的零排放技术。理论上, 零排放本身无法实现, 不论如何处理, 尾水中始终会有哪怕千万分之一的浓度, 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零排放。而废水不外排, 也非真正意义的零排放。晾晒池废水不外排, 并不代表对环境没有影响。这种影响恰恰也是煤化工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几个问题之一。正因如此, 晾晒池工艺也仅仅是一种污水的临时存储方式, 而非水处理工艺。

7月初, 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 提出了量水而行, 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节能高效、科学布局、自主创新等5项原则;同时也首次提出了废水零排放, 要求工艺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对于水资源问题, 严禁挤占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 严禁取用地下水。此外, 《指导意见》中还对煤制燃料项目的环评、选址、排放标准等作出详细要求。

作为当初推动煤化工行业发展的领头单位, 发改委一直没有放弃发展煤化工。因此, 虽然长期以来, 受到水资源、环境破坏、低油价等各种因素的冲击, 但发改委依旧保持着对煤化工行业的支持。处于夹层的各个煤化工项目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纷纷栽在环保、水利、国土、林业等各关卡上。正因如此, 发改委今年在收紧煤化工项目审批权限的同时, 也对各项目的立项保持了更加谨慎的态度。

随着发改委开始规划制定“十三五”, 《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也渐渐引起业内的讨论。在当前煤化工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 该规划对整个行业的未来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希望借着《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的出台, 能为行业打上一针强心剂, 使煤化工看到曙光。

根据此次《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初稿的内容, 虽然规划是支持发展煤化工的, 但环境问题也被放到了很高的高度, 这也造成了媒体解读的两级分化。有分析认为, 从环保部的立场上来看, 煤化工的环境问题至今无法解决。如果环保关依旧过不去, 煤化工将看不到出路。环保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勇于说不。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 环保部对煤化工行业的强硬态度, 说明了只要拿出勇于监管的决心, 违法企业将无处遁形, 也只有这样, 才能换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初稿内容发改委规划了六大基地 (内蒙2个、新疆2个、陕北、宁东) 。《规划》对西部地区的煤电、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予以适当支持。配套建设的电力、煤化工项目已经核准或纳入规划的, 允许补办煤矿项目核准手续, 电力、煤化工项目用煤量原则上不低于违法违规煤矿新增年生产能力的60%。综上所述, 为了支持煤化工及其相关产业链, 发改委不惜为手续不全的项目补办手续, 此例一开, 将极大鼓舞原本就涉嫌未批先建、越级审批的项目。此举也不难看出, 发改委急于扭转煤化工近年来萎靡不振的态势, 在大唐、北控等企业纷纷出售煤化工板块的时候, 发改委依旧选择支持煤化工的举动, 还需谨慎考虑。

最后, 作为配套标准制定者之一的国家能源局, 态度不如环保部般强硬, 也不如发改委般急躁, 反而略显矜持。仅仅提出了五类模式的升级示范, 以及研究煤炭深加工支持政策等议题。除此之外, 并无亮点。

尽管在某些问题上, 各方尚未达成一致, 但明显都是希望能使煤化工走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 煤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水资源、环境破坏、零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在发展前得到解决。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1 炼油行业发展趋势

1.1 发挥区位优势

近年来, 炼油企业对场地的优化以及选择非常重视, 具有市场、自然以及资源条件优势的炼化企业具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且在市场具有旺盛需求的地区其发展情况更为迅速。其中大型的炼化一体企业, 则能够在生产中对不同品质的原油优化加工进行实现, 原料能够作为公用工程资源共享, 在产品方案方面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流程匹配方面, 具有更为合理的特征, 在具有高效益、低投资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强的竞争能力。

1.2 劣质原油加工能力提升

目前, 原油价格波动情况较为严重, 在此种情况下, 为了能够对油品生产成本进行降低, 炼油企业也对具有丰富资源重质以及高含硫原油的加工比例以及能力进行提升。在积极开展原油加工的同时, 在环保方面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 柴油硫含量以及清洁汽硫含量都向着更低的指标推进。可以说, 对劣质原油进行加工, 在对清洁特征燃料进行生产的同时对油品生产成本进行降低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项主要趋势。

1.3 技术信息水平提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炼化企业也积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传统企业向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在将炼油企业特点同信息技术积极结合的情况下, 其对流程模拟、离线优化、在线实时优化以及先进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 在对生产过程科学优化进行实现的同时对生产效益以及效率进行了积极的提升。同时, 生产执行系统以及生产计划系统也在现今炼油企业中得到了应用, 有效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进行了提升。而集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一体的ERP系统, 更是在企业规范划运作以及精细化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1.4 改善业绩指标

为了对业绩指标改善目标进行实现, 世界级炼厂都对现代化管理方式进行了应用, 在对以往生产工艺进行积极改善的基础上对运行过程进行优化。通过公用工程系统的应用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 其对电气设备可靠性研究技术、风险检测技术以及集中维护等技术类型进行应用, 在对检测可靠程度进行提升的同时获得了检修周期的延长。可以说, 在其科学管理方式同技术积极进步的结合情况下, 各项经济指标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进步。

2 我国石油发展对策

2.1 扩大炼油能力

在新的市场发展形势下, 中国石油需要对炼油布局以及炼油结构进行积极的优化以及调整, 以此保证炼油能力能够获得积极增长。业务发展方面, 要坚持能够同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及石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良好适应, 即在同公司建设进度良好协调的情况下按照预定计划逐渐对项目的建成以及投产进行推进, 并在此过程中在市场前沿区域对大型的炼油项目进行布局。同时, 要积极开展海外炼油布局工作, 在对欧美以及亚太三大运营中心进行建设的情况下通过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的方式对自身炼油能力进行扩大, 以此获得炼油业务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即通过原有资源供应同炼油能力的扩张与协调对我国油品供应的稳定性作出保障, 进而实现我国能源安全性的保障。

2.2 提升劣质油加工能力

在世界范围积极开展劣质油加工的情况下, 中国石油也需要对该方面能力进行积极提高, 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的情况下实现高标号汽油以及化工原料的增产, 并积极突出自身具有特色化的产品类型。同时, 要对自身质量改造升级的步伐进行加快, 通过催化汽油工艺的应用实现汽油中硫含量的降低, 并对脱芳烃柴油加氢深度脱硫的能力进行扩大, 在做好加氢裂化技术发展的同时对清洁柴油进行生产。

2.3 强化节能减排

为了能够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中国石油需要对现有的发展方式进行积极的转变, 在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对低效、高耗的生产装置进行淘汰, 积极实现低温热综合利用以及污水回用等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同时, 要做好二氧化碳利用铺集技术的应用, 以此对炼油业务低碳、可持续以及绿色发展目标进行实现。

2.4 开发自主产权技术

在炼油工作开展中, 自主创新可以说是对炼油业务竞争力进行提升的重点出路。在“十三五”期间, 我国石油需要对全系列催化剂研发目标实现, 在对千万吨炼厂成套化工程技术进行形成的同时促使我国炼油事业能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3 结语

市场情况瞬息万变, 对于炼油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在上文中, 我们对炼油行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石油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就需要我国炼油企业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通过自身科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实现自身的更高更快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炼油格局逐渐调整, 且整个行业向着炼化一体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产业集中度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本文中, 将就炼油行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石油的对策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炼油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石油对策

参考文献

[1] 钱伯章, 朱建芳.中国炼油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天然气与石油.2009 (02) :130-133.

[2] 徐海丰.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09 (05) :1-10.

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1我国化工环境污染现状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水平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根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建设, 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 环保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在创造巨大经济利润的同时, 也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应对这一问题,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降低化工行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污染[1]。

“三废”问题治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治理工作开展顺利,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理效率。就权威数据机构调查显示, 我国超过两千多家化工企业化工废水排放总量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2007年化工废水排放总量较之2005年减少了4%,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2.6%, 但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 其他的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有所减少。针对化工产业的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构建相应的化工环保机构, 各地区的化工厅, 各地区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 大型化工企业内部设置环保部门, 对化工行业生产建设起到了全面的监督和制约, 健全相应的环保治理体系[2]。对于化工行业污染问题, 先后成立化工清洁生产中心以及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 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全方位的对化工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和指导。化工大中型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 近年来相继在内部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检测中心, 对化工生产各个区域和流程设立监测站, 吸收更多的环保治理人才, 壮大队伍规模。

为了推动化工行业环保工作建设, 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 化工部环保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环境保护工作决定》, 颁布环保工作职责范围的《化工部环保领导小组环保职责范围》等众多法规条款, 结合化工行业实际发展情况, 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环保建设意见。

化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 对于环保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企业内部推行环保生产, 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 并以此为基础, 严格遵循下发的相关环保政策以及制度规范, 对于一些污染现象严重的产品优化调整, 大力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化工企业生产“三废”排放。此外, 化工行业在环保工作开展过程中,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已经初步研发出实用性较强的环保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每年在“三废”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和改善[3]。

经过了化工行业环保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但是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不是很乐观, 化工行业仍然占据着全国高污染行业的榜首, 主要化工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氰化物、硫化物等, 还有挥发酚和铅、汞, 成为当前化工产业主要污染排放物。由此看来, 加强我国化工行业污染治理仍然是当前环保工作首要开展方向, 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2我国化工行业环保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意识不足

为了保证环保工作有序开展、有章可循, 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众多法律条款, 尽管法律法规制度较为完善, 但是部分化工企业在生产建设中, 却将这些法律法规视若无物, 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并未将其看做是法律法规, 认为环保生产只是一种公民义务, 遵不遵守无所谓[4]。究其根本, 主要是由于化工企业领导干部自身环保意识不足, 对法律认知程度偏低, 以至于在经营和发展中, 存在着严重的轻环保、重生产效益的现象, 企业领导干部很少为环保分配更多的资金, 即使有也只是敷衍上级检查, 工作流于表面。化工企业的经营扩建中, 忽视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规定,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造成建设水平过低, 在无形中加剧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对环境污染加剧, 甚至有极个别的化工企业购置的环保设施一次未使用过, 只是将其用作检查,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气、废水以及废渣大肆排放到周边环境中, 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从中不难看出, 企业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为环保工作开展奠定基础[5]。

2.2生产水平偏低

我国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从无到有, 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老牌化工企业较多,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期间, 乡镇化工企业逐渐兴起, 这些化工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设备, 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的工业国家, 并且有着较为突出的高能耗、物耗的缺陷, 获得的经济效益偏低。基于此, 造成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增加污染治理难度。但是就当前化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 尚未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及治理技术对污染问题有效进行治理, 加之全国范围内化工企业分布不均匀, 过于零散, 集中处理污染废弃物的想法难以实现。

2.3管理方法落后

化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始终致力于无泄露工厂以及生态环保生产, 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但是只有少部分化工企业污染排放符合标准, 不能达标的化工企业占据多数。在不能达标企业群体中, 多数为中小企业, 这类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 生产品种缺乏统一规范标准, 生产技术过于落后, 分布过于零散等众多问题, 导致环保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成为当前首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6]。化学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 未能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 对于其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造成污染事故发生, 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外, 环保治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同样是影响环保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环保科技人员更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 停留在科研层面, 企业难以吸收到更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在近几年,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谋求长远发展, 过于重视生产效益, 而忽视了环保工作开展, 环保技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造成大量技术人才的流失, 长此以往, 污染问题逐渐严重, 环保治理难度随之提升。

2.4治理技术水平不高

在化工科研工作开展中,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这些化工技术并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针对环保技术开发的难度, 等同于生产技术的开发难度, 所以在新时期化工环保科研任务较为繁重, 相较于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我国化工环保技术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浓度高、生化难, 西方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是通过催氧化法或者湿式氧化法等技术, 将污染物中不可转化的大分子转化成可生化的小分子, 提升污水处理效果[7]。这种技术由于较为先进, 我国尚未引进。

其二, 焚烧技术, 国外针对有机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方式, 我国对高浓度废水的焚烧设备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 诸如在喷嘴和焚烧炉内的防腐处理, 存在较大的缺陷, 大型焚烧设备在我国仍然处于空白形势, 有待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 但是这种高资金投入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焚烧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创新和开发。

其三, 生化处理的高效菌种研究。当前我国对于高效菌种的开发重视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化工环保行业资金投入较高,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难以进一步开展高效菌种研发工作, 出现部分环保项目入水处理指标不合格的问题, 由此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菌种。即使购买了菌种, 但是仍然缺乏足够的资金对菌种变异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难以做到全面推广。

在“三废”处理过程中, 由于化工生产自身特性, 即使处在同一个行业, 不同企业所选用的生产原料不同, 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也不尽相同, 所以生产形成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 尤其是在农药和精细化工行业生产中, 产品种类繁多, 造成的污染情况较为复杂, 针对污染成分采取环保治理措施, 存在众多的治理难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浓度高、生化难的污水处理; (2) 浓度高的有机废水处理; (3) 含氰、磷废水处理; (4) 低浓度废气处理。

3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3.1计划期间发展战略,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增强环保意识,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是首要前提, 只有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协调两者之间关系, 落实环境保护战略。保护环境并非是单纯的说说而已, 需要有严明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加强各级监督和管理, 以此来规范化工企业生产行为。我国针对环境保护制定的法律规范和标准相继出台, 主要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随着污染的加剧, 相应的对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完善越来越严格,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3.2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化工产业布局

我国在“十五”计划期间, 对工业布局以及企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主要是应环保工作要求开展工作, 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推行高经济效益、能耗和污染物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一些经济效益高, 但是污染较高的产品和项目应禁止应用对于现有污染较为严重的生产工艺, 需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完善, 优化内部结构, 对于部分污染严重, 但是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治理的化工企业, 可以通过重组企业内部结构, 引进先进技术, 推行生产集中化、大型化, 降低污染面积, 逐步推进环保工作。

3.3推行环保生产模式, 坚持防治结合原则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推行环保生产模式主要是强调采用清洁原料, 规范清洁的生产过程, 开发清洁产品, 这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改革过程, 所以需要化工企业结合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污染点和污染面积有针对性的引进先进环保生产技术, 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工艺, 在治理旧有污染点的同时, 防止新污染的出现。相较于中小化工企业而言, 推行环保生产模式是对生产技术全面的创新和改造, 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 以降低污染为主要工作目标。由此, 企业应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优化内部结构, 选择更为环保的生产材料, 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结语

综上所述, 化工行业“三废”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愈加严峻,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当前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化工企业推行生态环保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在实际推行中尽管为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化工企业需要自我进行改革, 针对污染点进行创新改革,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为企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持续恶化, 能源和资源的急剧减少,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占有重要地位, 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 会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和污水, 污染空气、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 造成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枯竭。在新时期, 为了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将生态环保理念应用在化工行业, 有助于降低行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由此, 本文主要就我国化工行业环保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以求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为人类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化工行业,环保现状,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杜亚明.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战略分析[J].煤炭技术, 2013, 13 (09) :11-13.

[2] 戴厚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09) :1-4.

[3] 刘良, 花永康.我国精细化工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精细化工基地信息通讯, 2012 (01) :8-14.

[4] 孟全生.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非国有企业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11 (12) :7-15.

[5] 康淑云.我国煤炭行业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15, 26 (10) :32-40.

[6] 纪寿文.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13 (07) :11-14.

上一篇:学习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班组安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