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范文

2023-09-22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0月至今的60例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有男性患者42例, 有女性患者18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72岁, 最小为16岁, 其平均年龄为42.5岁;患者入院时其GCS的评分均在8分以下, 有41例患者单侧的瞳孔散大, 有8例患者双侧的瞳孔散大;均于入院后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头颅的CT检查进行确诊, 有22例患者头颅CT提示出现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 有18例出现硬膜下的血肿并发脑肿胀, 有14例患者出现弥漫性的轴索损伤, 有6例患者出现脑干伤并发脑肿胀。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予以去骨瓣减压治疗, 在术中予以颈内静脉的穿刺, 并做深静脉导管的留置, 经其深静脉导管再抽取静脉血, 检测患者血浆每小时的电解质与BS (血糖) 以及BUN (尿素氮) 。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 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 以 (±s) 来表示数据, 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对4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将P<0.05做为其差异标准。

2 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钠离子是 (138.4±6.9) mmol/L, 较BCD3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A组患者的平均氯离子是 (100.2±2.5) mmol/L, 为正常范围, 但BCD3组较其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4组间的钾离子与血糖以及尿素氮对比, 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 4组治疗前血浆的渗透压均于正常的范围内, 但治疗后的6h, 除外A组, 余下3组患者血浆的渗透压均大于正常值, 并且较A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3组治疗后血浆的渗透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详见表1, 表2。

3 讨论

(1) 由于血钠的浓度过高, 在160mmol/L以上, 并且持续达到48h, 很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生命, 而患者死亡的原因还可能并发有其他的疾病, 甚至出现肺水肿以及充血性的心力衰竭[4]。在本研究中, 予以高渗盐水进行深静脉的注入, 能够达到减轻患者脑水肿的效果, 所以在治疗时应将患者血钠浓度尽量控制为150mmol/L左右同时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血钠浓度, 如果血钠值达到155 mmol/L则需要立即停止其高渗盐水的输注, 并且要警惕由于血钠值过高所导致患者神经组织的脱髓鞘[5], 于治疗期间建议对其输注速度严格控制, 既不能够过快, 而且最好于1h以上予以输完, 并且需经常对患者双肺的呼吸音进行听诊, 有必要时则行床旁的胸部X线检查, 尽量避免肺水肿情况的发生[6]。

(2) 目前应用高渗盐水对重症脑外伤的患者进行复苏时, 其高钠血症产生的损害还未得到证实, 据研究报道, 当患者血清钠的水平达到170mmol/L以上时会导致癫痫的发作以及意识水平的降低。而急性脱髓鞘的病变大多见于临床中治疗患者慢性疾病进行钠盐补充的过程中, 患者每天血Na的增加不能超过20mmol/L以上, 如果超过将会出现神经组织的脱髓鞘作用, 患者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因此在临床上进行高渗盐水的应用时, 则需对患者的血钠水平进行密切监测, 还要计算患者其血浆的晶体渗透压。

综上所述, 脑外伤患者治疗时应用7.5%的高渗盐水, 不仅能够有效迅速的将颅内高压降低, 还能够提高患者脑灌注压, 较其他浓度下的高渗盐水于血浆电解质的浓度以及晶体渗透压的影响更小。

摘要:目的 对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于脑外伤治疗时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10月至今的60例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患者依据高渗盐水的不同浓度分成4组 (A组:HS为7.5%, B组:HS为23.4%, C组:HS为10%, D组:HS为3%) , 每组患者15例, 均于全身麻醉下予以去骨瓣减压治疗, 在术中予以颈内静脉的穿刺, 并做深静脉导管的留置, 经其深静脉导管再抽取静脉血, 检测患者血浆每小时的电解质与BS (血糖) 以及BUN (尿素氮) 。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钠离子是 (138.4±6.9) mmol/L, 较BCD3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A组患者的平均氯离子是 (100.2±2.5) mmol/L, 为正常范围, 但BCD3组较其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4组间的钾离子与血糖以及尿素氮对比, 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 4组治疗前血浆的渗透压均于正常的范围内, 但治疗后的6h, 除外A组, 余下3组患者血浆的渗透压均大于正常值, 并且较A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3组治疗后血浆的渗透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结论 脑外伤患者治疗时应用7.5%的高渗盐水, 不仅能够有效迅速的将颅内高压降低, 还能够提高患者脑灌注压, 较其他浓度下的高渗盐水于血浆电解质的浓度以及晶体渗透压的影响更小。

关键词:高渗盐水,脑水肿,电解质,渗透压

参考文献

[1] 马珊.应用颅内压监护指导脑外伤术后治疗45例报告[J].华夏医学, 1999, 12 (4) :387.

[2] 刘明发, 许海雄.重型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6) :34~35.

[3] 黄世容, 李永平, 禹猛, 等.脑外伤术后Kussmaul呼吸一例[J].人民军医, 2008, 51 (10) :633.

[4] 刘永生, 申明峰.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脑积水38例[J].中原医刊, 2006, 33 (21) :34.

[5] 叶建华.高渗性盐水在创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3) :290~291.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2篇

(一)配 制

称取4.2g分析纯氢氧化钠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升(约1千克) 。

(二)标 定

1. 苯二甲酸钾(分子量204.23)标定: 称取经120℃干燥过的分析纯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4.0000g(四位有效数字)于250ml烧杯中,加蒸馏水100ml,温热

使其溶解,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淡红色,并在2分钟内不变色为终点。

KHC8H4O4+NOH→KNaC8H4O4+H2O

N = G /(V×0.2042)

式中:N------标准氢氧化钠的当量浓度

G------苯二甲酸氢钾的重量(g)

V------耗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2. 盐酸标定: 用移液管吸取已标定的0.1N盐酸溶液25ml于250ml的锥形瓶中,加蒸馏水80ml,加入甲基橙指示剂3~4滴,用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黄色,并在2分钟内不变色为终点。

N = ( N1×25)/ V

式中:N------标准氢氧化钠的当量浓度

V------耗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3篇

(第二课时)溶液的配置

【学习目标】:

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即目标

【学习重点】;即目标

课前预习

1.100g10%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溶剂的体积是多少?

2.如何称量10克氯化钠,如何量取90毫升的水?

3.在家庭里面为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可以怎么做?

课堂探究

一、配置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一下课本43页-44页,能解决一下问题:

1、实验步骤为:、、。

2、所用的实验仪器是:、、、、、。

合作探究:

(1)计算:需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g,需水的体积为ml.(2)称量时,天平的使用原理是:,物品应放在盘,砝码应放在盘。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怎样读数:。

(3)溶解配置溶液时,玻璃棒的用途是:。

二、用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3)和水配制5000g 20%的盐酸

1、实验步骤为:、、。

2、所用的实验仪器是:、、、、、。

合作探究:

(1)与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有何不同

(2)计算溶液配制需用的试剂时,固体一般要计算出质量,液体需要计算出体积,为什么?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

有效训练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需要用到的

A、②④⑥⑦B、①④⑤⑥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2.用氯化钠配制lOO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

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

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

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④①(D)①③⑥⑤②④①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

(1)配制10%的盐酸的步骤打:①稀释②汁算③装瓶并贴标签④量取浓盐酸和水。

其正确的顺序为(填序号)。

(2)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看到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是。

(3)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想对未贴标签的三瓶溶液进行鉴别。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课后延伸

1.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

2.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NaOH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gNaOH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NaOH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5篇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特征: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

组成概念: 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 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2)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3)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里加入某种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

2、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四、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随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下的或表示

随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面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1、含义:之比。2╳100%

溶液质量

电解质溶液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与讨论,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2、通过学习,知道溶液浓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智慧技能

通过思考、练习,在弄清溶液组成的基础上,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三)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中的实验和讨论,提高表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历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关键是要分清溶液的各个组分的质量。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两杯硫酸铜溶液、烧杯、玻璃棒

四、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两杯硫酸铜溶液,并提出问题。 教师:哪一杯溶液更浓呢?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可直观看出溶液的浓或稀,但浓或稀毕竟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在工农业、医疗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精确的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多少溶质。例如医疗上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投影:生理盐水浓度。

教师:如果把生理盐水的浓度配稀了,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必然会变稀。这样,血浆里的水分就会往浓度大的血细胞里渗透。结果就会引起血细胞膨胀,甚至是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如果输进的生理盐水过浓,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就会增大,血细胞里的水分,又会向外渗透,造成细胞脱水。

提问:在两瓶溶液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决定溶液浓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决定因素是溶液的组成。

幻灯:溶液的组成。

实验: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 提问:

1、每一份溶液的浓度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一定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

3、将其中的另一份加入一些硫酸铜晶体,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

幻灯:

一、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全部溶液质量的比值。

教师: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投影: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提问:1%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略

练习:

1、蒸干 25克氯化钠溶液得到5克氯化钠,计算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数。

2、配制80克20%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3、现有25克氯化钠,可以配成20%的溶液多少克? 讨论: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100克2%的食盐溶液。 (说明:主要讨论实验步骤、所需实验仪器)

分组实验:第一组:学习配制20克 5%的氯化钠溶液;第二组:学习配制20克10%的氯化钠溶液;第三组:学习配制20克25%的氯化钠溶液。

讨论:如何确定所配溶液的浓、稀?(播放flash课件:巧辩溶液的浓稀) 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

1、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上一篇:数字频率计范文下一篇:皮肤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