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听听范文

2023-09-19

故事听听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品味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鉴赏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习得鉴赏能力。

预习指导:1) 熟读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2) 弄懂什么是意象。

教学设想:《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文章, 我遭遇了四个困难:一是这篇诗质散文密集的意象, 繁复的语言, 让高一的同学有些应接不暇;二是教学资料非常欠缺;三是切入点的选择颇费思量;四是怎样突破“时尚”的教学模式。于是, 我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 注重氛围的营造, 力争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为此, 开场白的设计贴近生活, 显得平实自然, 充分发挥导入功能, 不期望开场就制造一个高潮;同时, 选择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

2) 长课短教, 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根据本专题教学目标, 我设定本堂课教学重点为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之美。在指导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直奔主题, 跳开“听雨”“嗅雨”“舔雨”部分, 选择从“听雨”部分切入, 而“听雨”部分的赏析, 也尽可能精心选点, 注重学法指导, 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3) 注重对本专题话题和第一板块话题的回望和观照, 体现教材编写者意图。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话题是“慢慢走, 欣赏啊”, 第一板块话题是“一花一世界”。传统教学模式可能注重单一文本的研读, 而苏教版在教材编写时更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充分发挥话题本身的统摄作用和诱导功能。

4) 结尾力求画龙点睛。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们可能更注重对语言和意境的体味, 但是, 散文家秦牧告诉我们, 其实,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散文的“神”, 那种生机勃勃的崇高精神。

2 教学过程

1) 课前播放“秋雨绵绵”声画视频。2) 导入。3) 作者简介。4) 解题。5) 交代学习任务: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之美。6) 指导学生鉴赏第五自然段, 总结鉴赏方法。7) 学生自主鉴赏第十自然段。8) 总结, 升华主题。9) 结束语。

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借班上课片段)

布置学生散读第五自然段, 完成学习任务:

1) 圈点意象;2) 勾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时间3分钟。教师巡视, 提醒学生动笔圈点、勾画)

师:你说说看第五自然段使用了哪些意象?

生1:有梧桐、荷叶、僧庐, 有舟、江、楼、庙。

师:说得不错。那么, 哪些语句写得好呢?

生2:我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是“一打少年听雨, 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 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这便是亡宋之痛”。刚开始的时候, 我不知道这是化用别人的诗句, 我就觉得像余光中, 包括鲁迅那种很多人在古典文学熏陶下那种文笔, 确实是不一样。后来, 我看到化用之后就恍然大悟, 这段话就有那种古典美, 很有那种书卷气。

师:有古典美, 有书卷气。说得好。这里化用的是谁的词?

生2:姜夔的词。

师:写出了人生的哪三个阶段?

生2:少年、中年和那个老年。

师:少年、中年和老年。同学们在书上把这几个词圈上。那么, 写出了这三个阶段各自怎样的情况?能不能各用一个短语归纳?

生2:少年, 我想起白居易写那个“琵琶”什么来着, 对, 《琵琶行》的时候, 他当时就有提到那个琵琶女年少的时候过的那种极尽奢华的生活。

师:年少轻狂, 极尽奢华, 不识愁滋味。接着说。

生2:中年的时候, 有点感觉人生的那种变化, 有点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慢慢有点出来。

师:有没有那种四处漂泊的感觉?

生2:有。客舟中。到最后白头听雨的时候, 他说“亡宋之痛”的时候, 物是人非的感觉更加清楚。这时候, 国已经破了, 已经出家的话, 应该是没有家了。

师:物是人非, 国破家亡, 这种感伤和绝望, 是吧?

生2:嗯。

师:说得非常好, 我们给他鼓励的掌声, 好吗? (略顿) 没错, 这里化用了姜夔的词, 来, 我们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这里要化用姜夔的词呢?谁来说说?朱浩楠, 我认识你, 你来说说看。

生3:因为余光中先生一生的经历跟姜夔非常相似。

师:哦, 经历相似。具体说说。

生3:姜夔他是宋的遗民, 他写这首词是为了表达国破家亡的一种悲痛。

师:那么余光中呢?

生3:余光中先生和大陆相隔了25年之久, 非常想念故乡, 想念自己的家园, 然后……

师:一个是国破家亡, 一个是四处漂泊, 隔着故乡很多年很多年。好了?

生3:嗯。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请看第五自然段后边“十年前, 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大家知道吗?余先生有4个女儿, 1个儿子, 10年前的一个下雨天, 他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 带给他摧心折骨的痛苦;16年前, 他的母亲, 那个江南小女孩长成的母亲去世了, 在他刚刚事业有成, 准备报答母亲的时候, 徒增“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 (略顿)

大家再看后边, “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同桌热烈讨论)

生4:我觉得的话, 他的小儿子在喊。

师:哦, 有可能是小儿子在喊“爸爸”。还有可能呢?

生4:还有可能是相隔海峡的母亲在喊。

师:哦, 温婉的母亲隔着许多年的烟尘在喊儿子。还有谁在喊?

生4:还有可能大陆在呼唤着他。

师:大陆在呼唤。就像《故乡的云》所唱的那样“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是吧?你觉得还有可能谁在喊呢?

生5: (为难) 说不出来。

师:没有关系。老师以为, 也许, 还有童年的小伙伴在喊他呢, 那嘉陵江边的小伙伴在喊他。 (略顿) 那么, 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呢?

生6:我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三个词放在一起用挺好, 体现一种伤心、悲凉。

师:还有吗? (无人应答) 有两个词老师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请圈点。“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一个“滴”, 一个“打”, 你能想象稀疏的雨一点一点滴在梧桐叶上, 又是黄昏时分那种凄凉和孤独吗?还有, “骤雨打荷叶”, 这里的“荷叶”, 大家认为是《荷塘月色》中那“田田”的叶子吗?

生齐答:不是。是残荷。

师:我也觉得是残荷。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啊! (学生笑) 可能正因为是残荷, “留得残荷听雨声”, 更能表现一种“凄凉”“凄清”“凄迷”的感受。那么, 我们读一下这一段, 你将怎样读呢?大家先试一下。

(学生散读)

师:有没有争取朗读的同学?

(抽生读, 提醒其余同学准备点评)

生7:“大陆上的秋天……”

师:谁来点评?

生8:我觉得他朗读得很不错, 很流利。但是, 有些抒发感情的地方, 比如说“凄凉”“凄清”“凄楚”应该再抑扬顿挫一些。

师:你读读看。

(生8朗读)

师:还有谁点评?

(抽生9)

师:你认为刚才这位陈同学读得好吗?

生9: (一字一顿) 很棒!

师: (笑) 棒在哪里?

生9: (犹豫, 欲言又止)

师: (启发) 语调怎么样?

生9:语调带着点儿忧伤。

师:带着点儿忧伤。语调比较低沉。你有没有觉得陈同学朗读有不足的地方?

生9:应该——更忧伤。

(全场笑)

师:那你觉得哪些语句应该更——忧伤呢?

生9: (害羞) 我说了, 你就会让我读……

(全场笑)

师: (笑) 我不要你读。大胆地说!

生9:最后一句。

师:你是觉得那种沧桑的感觉要更强一点儿, 是吧?

生9:嗯。

师:据说我们班的金佳悦同学朗诵比较好, 我们请金佳悦根据同学的建议来试一下, 来, 金佳悦, 有请!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鼓掌)

生10:朗诵“大陆上的秋天……”

(学生朗诵过程中, 老师面带微笑, 不住地点头赞许)

(生10朗诵完毕,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接下来, 我们一起再把这一小部分朗诵一遍。

(生齐读)

引导学生归纳第五自然段鉴赏意境的方法。

大屏幕显示: (1) 抓意象; (2) 品语言; (3) 展想象。

(指导学生利用习得的散文意境鉴赏方法自主赏析第十自然段)

(第十自然段鉴赏) (略)

师:著名散文家秦牧说:“我们现在谈到一切动人的散文, 它们也许很有文采, 也许很有点新鲜的意境之美, 然而, 贯穿于这一切的不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崇高思想, 那些文采、意境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步出示PPT10) 那么, 这篇散文中“生机勃勃的崇高思想”是什么呢?

(抽生回答) (略)

师:我明白了。原来, 作者如此眷恋的凄美的冷雨不过是他抒情的载体, 真正美的是故乡, 是乡愁, 是大陆的一草一木, 山山水水, 是血浓于水的联系, 是5000年灿烂的文化。而他们,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做——中国! (板书:美的冷雨, 美的中国)

同学们,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在文学的森林里, 如果你慢走徐行, 你不仅会发现余光中的冷雨, 朱自清的荷塘, 你还会发现史铁生的地坛, 杜甫的茅屋;你不仅会发现辛弃疾的长剑, 柳宗元的西山, 你还会发现苏轼的赤壁, 梭罗的瓦尔登湖, 那珍贵的无与伦比的神的一滴。他们像春雨一样滋润你, 像阳光一样丰富你;在人生的征途上, 在喧嚣的人世间,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如果你细细品味, 你也一定会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慢慢走, 欣赏啊! (同步出示PPT11“慢慢走, 欣赏啊!”) 没错, 慢慢走, 欣赏啊!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感谢大家的配合, 下课!

4 课后反思

这是2013年12月一堂区级公开课。课堂上, 教学语言的选择符合“美文”的特点。教学过程中, 善于启发诱导, 教学气氛民主、和谐、自然, 少有公开课“作秀”的影子, 有不少“原生态”的成分, 思想的碰撞成为课堂上频频闪现的亮点。阅读理论的支撑体现一定的高度, 切入点的选择也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流畅、圆润。注重授人以渔,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散文意境之美, 接受美的熏陶, 掌握鉴赏散文意境的方法, 实现了课前设想, 体现了“有效教学”宗旨, 得到一致好评。但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从容, 时间安排上显得有些紧。

5 课例点评

上一篇:教师职业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口腔门诊年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