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

2023-11-17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 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 提出了加强中高职衔接, 完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该文统计了2012年中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为2.2:1, 预计到2020中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为1.6:1。目前, 与普通高中学生规模基本相当的中职学生中有较大部分学生具有升学意愿, 考虑中职学生成才和升学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也为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联系紧密的两个阶段, 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宽口径对接”“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的院校, 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整体分析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 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依托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确定核心课程, 以课程为主体进行内涵式衔接, 制定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 以工程实践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育结构,

系统研究自动化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 优化培养方案, 完善评价标准, 合理搭建初级职业资格、中级职业资格、高级职业资格、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阶梯, 使学生从技能新手、技能熟手、技能能手、技能专才逐级提升, 确保中高职教育能在具体层面上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促进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领域有效衔接的支撑点, 切实增强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为中高职教育提供了相对统一规范的职业教学标准和思路。

高职院校自动化类所有专业的知识领域和能力结构都以三大板块为重点, 即传感与检测、控制与智能、执行与驱动。不同之处在于涉及的行业、领域、侧重、广度和深度, 体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自动化专业群各专业要特色鲜明, 各有所长, 相互融合。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自动化专业群有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及应用、工业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 分别面向流程工业、离散工业、检测及监控、工业网络、物联工程等领域, 较全面的覆盖了现代工业所需自动化技术的各个岗位。自动化专业群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如图1所示。高职自动化类专业虽然学制比本科少一年, 无法开办宽口径自动化专业, 但可以依托完善的自动化专业群实现“宽口径”。

自动化专业群宽口径对接中等职业教育 (包括有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都具有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 具备自动化专业群的学习要求的专业。包括能源类、建筑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信息技术类, 涉及电工、电子、电气、网络、仪器仪表、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

中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要由浅入深。衔接的总体原则是层次分明, 即中职课程重基础, 强应用, 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和基本技能;高职课程重实践, 强创新, 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核心课程体系是宽口径衔接的关键环节, 解析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结构, 以职业活动的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 构建认知规律与技术体系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构建过程的课程内容及标准。自动化专业群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如表1课程体系所示。

高职阶段“三段式”课程体系以《传感与检测》《智能与控制》《执行与驱动》3个结构关联的课程板块为主体, 纵向概括了职业资格等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层次的关系;根据行业领域和专业方向, 科学设计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 核心课程较为全面的体现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 一般课程具有完善、辅助和扩展技能领域的作用;依据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工程实训, 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序化, 配套实训装置实现情景化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按真实职业岗位需求解析能力要素, 设计工程训练项目, 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展开实训教学, 完成人才培养。

高职阶段“网络与工程”课程体系, 结合自动控制系统具有信息与网络技术的特性, 以控制网络发展趋势和工程应用型综合设计为基础, 设计课程架构。促进自动化技术应用型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与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 并且探索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 基于工作过程, 以工程教育的模式围绕中高职衔接的要求, 围绕岗位、任务、能力三要素, 提出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线。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结合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职、高职、企业、行业”的四方合作模式, 结合国家执业资格标准, 序化课程内容, 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 突出工程项目的真实情景, 注重工程实践和实训教学的结合, 优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系统构建”为思路, 以“引导式”“启发式”“实践式”的项目化实训装置为载体, 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摘要:中职与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联系紧密的两个阶段, 中高职衔接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以课程衔接为核心内容的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将成为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衔接是关键环节, 科学规划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 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课程体系设计直接关系到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质量。对自动化专业群的知识领域和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构建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宽口径对接,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左希庆, 吴国强.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

[2] 任丽静.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2 (6) .

[3] 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4] 贾海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21 (6) .

[5] 张泉.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1) .

[6] 王婕.高职化工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广东化工, 2013 (5) .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据重庆市教委数据统计, 2010年重庆市中职学校招生18.5万人, 学生达53万人, 与普通高中学生规模基本相当。普职的协调发展, 不仅是在人数上的大体相当, 更要考虑中职学生成才和升学的路径。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文件精神, 启动了探索中高职宽口径对接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 构建适应重庆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架构。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宽口径衔接的关键, 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内容必须由浅入深, 遵循学习的认知顺序, 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中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注重工程思维和观念的培养。解决目前中高职教育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的相互独立、不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状态, 实现统筹管理, 提供了相对统一规范的职教思路。

1 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架

从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素确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注重基础, 强调实用, 培养工程单项能力, 以某一岗位或者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为重点。高职阶段注重实践, 强调创新, 培养工程综合能力, 以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工程实训教育为中心, 依据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设计, 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序化, 构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 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 把握技术能力的层次关系, 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展开实训教学。

2 核心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结构相适应

职业院校自动化类所有专业的知识领域和能力结构都以三大板块为重点, 即“检测”、“控制”、“执行”。不同之处在于涉及的行业、领域、侧重广度和深度, 体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自动化专业群各专业要特色鲜明, 各有所长, 相互融合。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自动化专业群有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及应用、工业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 分别面向流程工业、离散工业、检测及监控、工业网络、物联工程等领域, 较全面地覆盖了现代工业所需自动化技术的各个岗。“系统构建”是按真实职业活动从应用设计、系统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到工程管理等完整的项目内容, 解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并全部融入工程训练, 以实训装置为载体, 以课程体系为重点, 促进人才培养。

根据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将专业群中各专业共享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提炼, 自动化专业群宽口径对接中等职业教育 (包括有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建筑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信息技术类涉及电工、电子、电气、网络、仪表、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衔接的中职专业都具有电工、电子、信息的基本知识, 具备自动化专业群的学习基本要求。选择《检测系统》、《操作系统》、《控制系统》3个领域作为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 进行统一规划, 资源共享, 分解能力要素, 组建学习模块, 构建任务型学习情境。课程目标如下:

1) 检测系统注重信号逻辑关系, 按仪表检定技术岗、检测仪表及检测系统安装调试岗和维护维修岗的职业需求分解能力要素。根据对象特性, 依次实现检测、显示、报警、记录等功能, 以工作过程模式开展“单元耦合”的工程训练, 培养信号的获取、传输、转换等环节, 能完成仪表的校验、安装、调试、维护等综合能力。

2) 操作系统注重控制信号的执行, 按仪表检定技术岗、执行器及操作系统安装调试岗和维护维修岗的职业需求分解能力要素。根据工艺需求, 完成调节阀、电机、变频器的选用、校验、安装、调试、维护等综合能力。

3) 控制系统注重控制回路的构建, 按常规仪表、DCS、PLC等3个类别对应的安装调试岗和维护维修岗的职业需求分解能力要素。根据生产需求, 结合专业方向, 完成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的构建, 安装、调试、维护等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要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渗透互补、信号关联、系统思维等特点, 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中职阶段主体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为主, 学习单体仪表使用和校验;高职阶段主体以系统构建为主, 学习系统构建及工程应用设计的思维。尤其要注意, 高职自动化类的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有所专长, 应具备可持发展的学习意识, 避免“广而不精”等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局面。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培养方向坚持特色的基础上, 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内容上要适当交叉互补, 进行扩展领域课程的优化、精简、整合, 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引入新工艺新技术, 满足技术认识和职业能力扩展的需求。

3 核心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训装置相适应

工程实训装置基于职业能力构建过程, 循序渐进的原则, 工业现场情景化, 以仪表单体操作为基础、以系统构建为目标、以信号耦合为纽带、以网络构建为骨架, 嵌入工业控制必须附属环节, 实施真实职业活动, 完成仪表及系统的选用、校验、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应用设计、技术改造和项目管理等能力的训练。

4 核心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适应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校企互派的交流机制;促使骨干教师积累企业经验,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鼓励企业工程人员进行兼职教学, 引入工程案例进学校、进课程。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优化结构, 建立稳定高校的教学团队, 提升教学能力, 满足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课程需求。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依托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确定核心课程体系, 以课程为主体进行内涵式衔接, 制定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 以工程实践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注重实训设施和师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育结构, 实现自动化专业群宽口径对接。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国家教育规划的重要政策。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群为例, ”宽口径”对接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核心课程体系。本文对自动化专业群基于工程实训模式核心课程体系研究, 根据岗位能力要素的分析提出了课程总体框架, 从职业能力结构、工程实训装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课程衔接提供支撑, 为中高职宽口径对接自动化专业群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宽口径对接,工程实训模式,自动化专业群

参考文献

[1] 叶树玲, 毛锡峰.高校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价值工程, 2010 (14) :193-194.

[2] 左希庆, 吴国强.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

[3] 任丽静.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2 (6) .

[4] 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5] 贾海瀛,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21 (6) .

[6] 张泉,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1) .

[7] 王婕.高职化工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广东化工, 2013 (5) .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成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流程工业企业也面临多变的外部环境。流程工业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生产经营节奏, 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的时间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必须抓住市场机遇,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内部结构, 改变组织机构以及生产过程与产品结构, 快速及时地响应市场变化。现在许多企业都提出了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任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 赢得新发展, 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挑战, 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流程工业企业人员组织、经营管理、计划调度、生产优化与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综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过程集成和自动化技术, 是提高我国流程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1 流程工业对综合自动化需求的特点

流程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对综合自动化有独特需求。

(1) 基础自动化水平。由于计算机在这个行业应用较早, 装置控制系统基本上有DCS和PLC等计算机控制系统, 基础自动化水平较高, 还有保证生产稳定进行的生产流程模拟计算、操作优化、先进控制、大系统理论等的支持 (吴光宇, 2002) 。 (2) 生产方式。流程工业企业是大批量生产方式, 产品品种变化少, 其产品种类相对稳定, 物料流和工艺单一且固定。生产过程是连续的, 物料流和能量流是持续不间断进行的。 (3) 优化目标。流程工业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是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要求生产设备能够“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优质”运行, 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目标, 现在在石化等行业推行的清洁生产模式, 还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各种污染。 (4) 优化手段。流程工业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是以实时调度能源流和物料流、调整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控制算法的优选和控制设定点等为手段来达到最优的生产状况。 (5) 设备管理。设备的故障诊断相当重要。诊断的目的是确保安全生产, 减少设备突发故障的发生。 (6) 生产环境。流程工业企业所处环境一般较苛刻, 如高 (低) 温、高 (负) 压、易燃易爆、有毒害、强腐蚀性等。其管理强调和环境的集成。 (7) 参数测量滞后且复杂。流程工业企业的生产中, 在制品、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多需间接测量方法和手段进行测量。 (8) 工程设计。流程工业企业是连续生产过程, 主要是通过实验室自动化, 提高研制和设计新产品的能力。而且工厂上新产品, 往往需要建设新的生产流程线, 或者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扩建, 投资大, 周期长。 (9) 供需链紧密稳定。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相对固定, 供应商也相对不变, 其供需链管理更强调联系的紧密性、稳定性, 强调与外部供应商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战略伙伴关系。

2 流程工业企业的需求分析

2.1 市场需求

在新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环境下, 流程工业企业将面临全球市场化竞争的挑战, 企业间的战略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流程工业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调度、过程优化控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过去的单一品种、满负荷生产、稳定状况下的线性最优控制转化为多品种、变负荷、变工况条件的优化控制, 同时新的生产工艺过程对生产、质量、效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2)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销售中获得收益。企业需要一个经济、先进、实用的集成化系统, 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单纯的提高生产装置的控制水平, 寻求局部的最优投入产出比, 其效果远远低于通过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性和资源调度带来的效益。仅仅是生产管理控制 (包括优化控制) 己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2.2 信息需求

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 ERP、MES和PCS层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如下。

(1) PCS层采用DCS、PLC及先进控制等手段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其数据对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 例如要求系统的响应时间为毫秒级, 处理的对象主要为生产过程变量。 (2) MES层是执行机构, 对于整个生产过程 (从生产命令下达到产品完成) 进行优化管理, 并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 在时间跨度上主要是班组级和天, 部门为工厂生产执行部门。 (3) ERP层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之充分发挥效能, 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其时间要求一般是月和季, 部门主要为公司管理部门。

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流程工业企业的特点, 我们采用紧密结合企业功能结构与需求的三层模式、两套平台、高效集成的方式为流程工业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3.1 三层模式

针对流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功能结构与要求, 推出一系列经营决策、生产优化与管理和先进控制等应用软件, 构成了从上到下的ERP层、生产执行管理层和过程控制层的相应功能需求解决方案。

(1) ERP层:主要是突出ERP管理平台的建设, 应用ERP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建立以规范业务流程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一体化经营的管理平台。

(2) 生产执行管理层:突出管控一体化的平台, 应用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 实现实时网络和管理网络、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的有效集成, 建立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管控一体化平台, 建设数据校正、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计划优化、调度优化、流程模拟、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等功能模块软件, 可以为上层的ERP系统提供实时、可靠、准确、唯一的经营和成本信息。

(3) 过程控制层:该层以DCS用LC邝CS等开放式控制系统为基础, 采用先进控制技术软件, 利用先进的实时网络、实时数据库的信息集成技术, 建立实时数采与监控系统、罐区自动化系统、先进与优化控制系统、班组级成本考核系统等, 全面提升流程工业企业的工艺管理和装置控制水平。

3.2 两套平台

为了很好地解决流程工业企业对于数据需求的复杂性, 我们推出了两套平台的解决方式来处理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面对于数据的需求。在下层我们采用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实时数据库来集成过程控制层的所有实时数据。在上层系统中, 我们则以成熟的关系数据库为基础, 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流程工业企业的综合集成软件平台。

3.2.1 实时数据库 (ESP-iSYS)

ESP-iSYS实时数据库是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关键, 是实现先进过程控制、流程模拟和生产调度的基础, 是连接现场控制系统与生产执行管理系统的桥梁。

ESP-iSYS为流程工业企业提供了统一而完整的实时数据采集、存储、监视和Web浏览功能, 提供API、OPC、DDE、ODBC、OLEDB等多种数据接口服务方式, 便于建立多种应用。

ESP-iSYSS采用了COM/DCOM、系统容错、任务调度、高效数据压缩、位号映射等先进技术, 保证系统在企业局域网环境下的高效、稳定、安全地运行, 并具有十分突出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3.2.2 综合集成软件平台 (ESP-PlantJet)

ESP-PlantJet是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针对流程工业企业研制开发的综合集成软件平台, 系统结构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组件结构设计, 能支持大用户量及计算量应用。同时, 借助于分布式技术, 使系统更合理、灵活、更具有扩展性。整个系统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工厂数据模型、支撑环境、业务处理和人机接口等四个层次。

ESP-P lantJet系统采用B/S结构来实施, 并辅之以工作站上的常用工具软件, 这样, 就更能充分地利用己有的信息, 从而为解决方案带来了附加价值。

3.3 高效集成

本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效集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时数据库与下层DCS之间的高效集成:ESP-iSYS可以通过DDE、OPC及自定义的接口与DCS、PLC、FCS等开放式控制系统或者智能仪表连接, 并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ESP-iSYS支持包括横河、ABB、Fisher Rosemount、Foxboro、Honeywell、浙大中控、西门子、OMRON等几乎所有的主流型DCS、PLC和FCS等。

(2) 全系列的先进控制软件:以APC-Adcon为代表的先进控制软件, 涉及到多变量预测控制、预测函数控制、软测量、模型辨识、物料平衡、数据校正等等方面, 这些软件既能够很方便与ESP-iSYS进行集成应用, 也能够根据客户和现场的情况单独使用。

(3) ESP-iSYS与ESP-PlantJet之间的高效连接:由于这两个平台均是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 充分发挥了平台的高效联结机制, 保证两个平台之间能够正确、及时地进行数据的双向传输。

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工业自动化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与体系设计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分析了流程自动化企业的需求, 进而探讨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整体结构,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 金晓明, 王树青.工业过程先进控制的概念设计[J].科技资讯, 2008 (4) .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一. 专业基础课

(1) 电工基础

本课程重点讲授电路和磁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同时也介绍一定的电场和磁场基本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路基本规律、基本定理、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阶动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了解静电场、磁场的基本定律;了解非正弦周期性交流电及二阶动态电路的概念。

(2)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是由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部分组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估算方法,了解放大器、正弦振荡器和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等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并有初步应用能力;了解脉冲的产生及整形电路、A/D、D/A转换等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熟悉集成电路及其应用。

(3)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的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基本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

(4) 电气制图

通过电气制图课程学习、使参考学生学会在电气技术领域中各种图的编制方法。懂得电气图既是指导生产、组织生产的重要文件,同时又是制造和装配电器、检验质量的重要依据。掌握电气图的识读,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 专业岗位课

(1) 可编程控制器(PLC)

了解小型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编程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具有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调试、监控的能力,能阅读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一般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程序。

(2) 工厂供电技术

了解工厂变、配电系统各个环节及

一、二次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用;能正确分析中小型工厂变、配电系统的

一、二次接线图;具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3)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了解晶闸管及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原理、特性、主要参数;掌握常用的可控整流电路和有源逆变电路基本原理以及过压、过流等保护措施;掌握常用的触发电路;了解晶闸管无源逆变、交流调压和斩波器、变频器等电路和基本原理;了解触发电路的发展和应用。

(4) 变频技术

学习变频器主电路及其特点,变频器调速控制技术及控制方式,变频器运行方式,电动机和负载的特性与变频器选择,变频器电磁兼容性,变频器安装接线维修及故障诊断,变频器的典型应用,变频器的操作和运行。

(5) 自动控制技术

了解过程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在自动控制相关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掌握过程控制参数测量仪表、显示仪表及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典型压力、温度、光电传感器的外特性,并能根据使用要求进行查表选型;掌握几种常用物理量(如长度、速度、压力、温度、磁场等)的测量方法,会分析典型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7) 单片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结构和原理,正确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理解硬软件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要掌握CPU和基本接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放在如何根据具体要求来确定系统尤其是实时系统的硬软件结构;合理选用存贮器和接口芯片;并会将其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8) 电子线路CAD

现代电子电路设计就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线路CAD)来实现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下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完成电路设计,利用计算机进行电路优化、数字或模拟电路的仿真。电子线路CAD(Protel)已成为当今电子线路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

三.专业实训课

(1) 电子工艺实习

学习电子元器件检测、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焊接技术和电子整机组装与调试以及SMT安装技术。

(2) 电气控制实训

可以使学生接触并了解国内外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系列的高低压电器等元件;国内外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系列的仪器、仪表及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系列的自动化控制产品及控制系统。了解掌握一般高低压电器设备的使用常识及维护;各种电器元件的安装、及安装规范;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及操作规程。了解掌握高低压电器、测量仪表等配线工艺及安装工艺;各种电器元件及电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方法及技巧。

(3) 可编程控制器实训

本实训可进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练习,异步电动机星/三角换接启动控制,五相步进电动机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水塔水位控制,液体混合控制,机械手动作控制,传送带控制,运料小车控制等多个控制试验,并可通过运行MCGS组态软件,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各控制实验的动态效果。同时在熟练掌握现有实验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运用编程器或利用上位机,使用S7-200软件编程,进行自行设计的实验的开发与调试。

(4) 变频实训

本实训针对完整的电机控制系统、双闭环系统等,让学生掌握变频器结构原理、变频器应用、变频器操作与维护及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原理等知识。

(5) 单片机实习

通过上机实践,练习汇编语言的编写,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开发设计。能够熟练创建工程、选择硬件、属性设置等;能够熟练将调试完成的程序写入芯片(固化); 学会进行简单的需求分析,提出主要模块功能;了解单片机系统开发的基本步骤。

(6) 金工实习

培训学生了解各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知识,正确使用一般工具、夹具、量具、刃具;培养遵守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 自动化综合实训

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器元件及电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方法及技巧及对自动化控制产品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等过程。

(8)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结合生产实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接受一次上岗前的技术工作训练,全面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在工业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 毕业设计(论文)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科研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能为人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在经济建设发展方面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及建设。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

(一)安全性

在过去的工业生产中,往往具备不完善的生产技术,使在生产工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单得到的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安全制度,机器在进行工作时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而人作为一个有生命活动的个体,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设备时往往会造成失误,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安全问题,这样不仅对公司的财产造成了损害,同时还使工人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出现很好的改变了这一状况,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是以远距离对设备进行操控,每一个操作都有一个相应的程序,在不同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产生不同电子信号,从而传递到计算机上被相应的部位识别,并进行切断电源、暂停工作等处理,既能使设备的寿命得以延长,又可以加强工人的人身安全性,确保了生产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二)高效性

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这属于科学核心技术,通过自动化运行程序的不断提高完善,在进行实际的工作时,能提高电气设备处理信息的各项能力,提高了设备显示出数据的准确性,使自动化运行系统做出的判断最符合实际情况。同时电气自动化还具有反馈校对和验证功能,就是指在设备收到不正确的操作时,系统自行对指令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以及处理结果,使机器设备有更高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平台开放

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普及给电气工程领域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IEC6113标准颁布后,促使不同产品的编程接口标准化,不仅有利于程序的开发,提高程序员编程的效率,还为管理提供了方便。在PC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的灵活性得到了提高,且更易集成,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二)控制系统广泛应用

现场总线通过串行电缆,将智能仪表、马达启动器等智能设备和PLC、监控软件等自动化系统联合,将控制系统与现场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现场检测和执行的自动模板。

(三)IT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影响,信息技术渗透到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产品的各个层面;二是对管理层的影响,管理人员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財务、人员等信息,监控车间生产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发展快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高,编程周期缩短,综合效率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能有效帮助企业进行管理数据的录入、存取、传输、共享,促进企业管理高效化,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控制的重点

(一)做好电力负荷的分级工作

电力负荷的分级包括三级。做好此项工作的重点包括:要从工程实际出发,合理分级。二,在施工前的设计中对建筑面积进行精确的测量,确保设计和施工中的准确无误。因为在分级处理中,建筑面积的大小是等级划分的重点,马虎不得。

(二)确保电源能达到实际用电需要

在电气工程建设施工中,电源多是本地电力系统或工程内部电源,由于内部电源多是蓄电池与柴油发电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内部电源的很少,但无论采用哪种电源,在设计技建设阶段,均要注意所应用的电源,必须使其能达到实际的用电需求。

(三)科学设置供电系统

在电气工程中,其自动化系统的各个供电单元均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在设计环节,必须要保证各单元的独立,保证整个系统的独立性。当然,为了使用安全,还必须科学设置配电室。

(四)对技术进行创新

虽然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电气工程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电气工程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随着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改造和创新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要重视设计的改造和创新,通过对设计的创新来实现技术的创新。例如:在系统程序的接口标准方面,企业要通过统一的措施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实现快速传输,不仅如此,企业还要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五)发展趋势预测

(1)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的进步,建设时间和整体效率也在随之增涨,与此同时,集成控制系统也开始形成,这为我国自动化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2)在技术方面,由于自动化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当前不少的商场中针对总线系统展开了控制,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使控制更为方便,而且也使控制结果卓有成效,极大的降低了运行成本;(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身的内容就很丰富,在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交流方式和融合度也逐渐增多,为其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的电气工程企业可以从质量管理机制的完善、资源的统筹管理以及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高速稳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尚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J].智富时代,2019,000(002):P.122-122.

[2]左龙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252-253.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学概论;教学

畜牧学概论属于动物医学专业课程,通过畜牧学概论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畜牧学系统知识有详细了解。畜牧学概论更多的是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以及技术方面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包含有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动物营养、饲料、动物环境工程、动物生产、畜牧业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知识内容,涉及面广。尤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使畜牧学概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必须要做好对畜牧学概论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发展需要,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一、因材施教,突出重点

动物医学专业在畜牧学概论开设前开设有各类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等,受到课时方面限制,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只能为学生进行畜牧学基础理论以及技能方面讲解。在畜牧学概论讲解过程中,可以所有侧重,避免重复性讲解之前学习过的课程,同时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繁殖学、生产学等方面[1]。在生产学方面,可以讲解一些与畜牧主要产业相关内容,比如猪、牛、羊等的生产。在普通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已经讲解有动物遗传学基本原理等方面内容,在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可以减少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

二、整合教学资源,选择精英教师授课

以往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畜牧学相关知识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度,畜牧学概论多由一些缺乏畜牧生产实践的年轻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真正学习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在知识学习方面缺乏足够兴趣,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额整合,选择具有畜牧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讲解,各任课老师分别负责各自熟悉的章节,比如动物遗传育种和反之、家禽生产等。老师在知识讲解之前对内容进行提炼,确保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炼性,尤其在课时相对较少章节方面,可以选择专题讲座方式。各个章节内容由精英老师负责,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有明显提升,可以取得非常好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和实习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就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畜牧学概论是接触畜牧生产实践的重要方式,必须要对此有足够重视。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前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技术路线。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适当修改,确保其可行性,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老师结合学生实验操作情况以及报告等展开综合性评价。

动物遗传育种方面可以开设有生产性能测定综合性实验,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养殖现场,测量家禽在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数据,判断动物生长状况、产肉能力等情况[2]。首先,教学学生生长发育指标以及生长发育数据记录等方法,以此实现对动物生长发育情况的准确分析。需要注意,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教学计划中的学时往往无法满足综合实验教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相长

当前动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了实现对教材滞后以及不适用等情况的优化和改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查阅和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自身科学研究,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技术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实践经验,让学生通过实例对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知识有详细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3]。

动物医学专业中畜牧学概论属于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动物医学专业整体效果,同时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畜牧学概论课程的开展,首先要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其次要整合教学资源,选择精英教師授课,再次要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后要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这些方式,提升畜牧学概论教学有效性,更好的满足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萌,蒋辉,王迎, 等.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动物学教学实践[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7,(6):488-490.

[2] 周立顺.动物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讨[J].中外交流,2018,(21):108.

[3] 卢福山,李生芳,王勇.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372-373.

上一篇:预制箱梁场地布置图范文下一篇:中国国际商会仲裁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