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财务审计范文

2023-09-22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1篇

国家对农村的良好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 资金能不能用在刀刃上, 将直接影响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能否实现。一直以来, 乡村贪污腐败问题并没有改善, 反而愈演愈烈。小官巨贪, 腐败成风, 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组织纪律涣散, 村干部滥用权力, 分赃国家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审计是国家机器的啄木鸟, 为保障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 审计发现了一大批挪用国家资金、贪污国家款项的违法事件, 揪出了大量贪污腐败分子。面对农村现状, 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 十分迫切, 也很有必要。

(一) 发挥审计预防功能, 将乡村贪腐行为遏制在源头

做得好的乡村各有各的方法, 但是做得不好的地方基本都大致相同。乡村基层干部之所以敢大肆侵吞国家资金, 违规处理乡村集体资产, 很大的原因在于其缺乏有效地权力运行体制和监督机制, 给了“苍蝇”可乘之机。审计可以通过调查、检查、分析, 发现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一些普遍性地问题, 提出针对性地改善建议, 从而从源头上防止乡村基层干部贪污腐败, 真正做到不能腐。

(二) 发挥审计评价功能, 促进乡村基层干部廉洁守法

不贪腐的干部和贪腐的干部一个样, 不贪白不贪, 这是不少乡村基层干部共同的心声。在我们哀叹这种价值倾向的同时, 更应该去分析为什么会在广大基层干部头脑中产生如此看似荒诞的念头。究其原因, 在于没有一套对基层干部的评价体系。审计刚好可以填补这一短板, 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对乡村干部进行定期地, 全面地考核, 让劣币无处藏身, 从而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三) 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让乡村贪腐行为无处藏身

乡村贪腐能够一直繁衍下去, 并愈演愈烈,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监督。其实, 不少乡村干部的恶劣行径不是一天两天, 而是几年, 甚至几十年, 为什么如此长的时间里没有将其绳之以法, 这里面除了上面干部的包庇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组织监督。一直以来, 乡村干部被排除在国家干部序列之外, 所以对其行为没有开展有效地审计监督, 而是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这助长了乡村基层干部的嚣张气焰, 加剧了农村腐败问题的发生。然而, 乡村干部实质上掌握了国家的公共权力, 从深层次讲监督势在必行。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审计的问责机制, 必然可以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

二、构建乡村基层审计体系的框架和行动路径

目前, 我国在乡村管理中, 缺乏制度化, 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机制, 这是导致目前乡村治理出现大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须知, 乡村是国家机器在农村的延伸, 乡村治理同样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而现代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 理应全面建立起来。作者基于目前乡村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由县级人大全面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具体负责, 乡镇财政提供经费的乡村基层审计体系。

(1) 要提高乡村审计的效果, 增强审计的权威, 保证审计的严肃性, 县级人大常委会应该对乡村审计工作实施全程有效地监督, 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任何违纪违规的行为, 绝不姑息。如此, 才可保证乡村审计能够在正确地轨道上运行。

(2) 县级审计部门作为全县最高的审计职能机关, 对本县的乡村审计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 并向当地人大负责。县级审计部门可以从本县调集精兵强将、事务所等社会人员组织审计工作组,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乡村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审计。增加审计的覆盖面, 建立全县审计工作服务平台和举报热线,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3) 开展审计工作不可避免需要经费, 如果这些经费全部由县里承担, 压力太大, 可以参照民间审计的思路, 由各个乡镇保证该经费的落实。

在明确了乡村审计的总体组织框架之后, 作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基本路径开展乡村基层审计工作:县级审计机关向人大提交年度审计安排, 在人大批准后建立工作乡村基层审计小组;对审计工作小组随机安排审计点, 向审计小组提交审计资料, 审计小组出具审计报告, 并向人大和社会公开。

(1) 为保证乡村审计工作全程在县级人大的监督之下进行, 审计部门应当于每年年初制定本年乡村审计安排, 报县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备案。经人大常委会批准之后, 县级审计部门应着手建立乡村审计工作小组。考虑到县级审计人员数量有限, 可以去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参与乡村审计工作, 共同组成审计工作小组。建立审计工作小组时, 既要考虑成员的胜任能力, 也要考虑其职业道德, 务必选择有扎实专业技能、刚正不阿品格的人员。

(2) 为防止审计工作小组与乡村被审计干部沆瀣一气, 串通舞弊, 审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哪个乡镇的农村审计工作采取随机选取的方式。如此, 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在确定审计对象之后, 县审计局向审计工作小组移送该乡镇历年农村审计资料, 以供审计工作小组成员了解审计对象特点, 抓住审计重点, 发现蛛丝马迹, 寻找到突破点。建立审计小组成员对审计工作终生负责制度, 如果在查阅以往审计资料过程中发现以前审计小组工作存在问题, 应及时汇报, 否则将视同由其产生。如此, 可以实现不同年度审计工作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监督, 保证审计的公正性, 防止审计工作小组成员出现不法行为!

(3) 审计报告是乡村审计工作的成果, 是对乡村违法违纪干部进行问责和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依据。一直以来, 我国乡村审计工作都存在轻视审计结果的现象, 这会大大降低审计的效果, 严重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所以, 审计报告必须要向社会公开, 向人大报告, 从而发挥审计报告揭示乡村干部不法行径, 改善乡村贪污腐败问题的作用!

三、推行乡村审计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依据上文开展全方位的乡村审计工作, 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会计基础差, 内部控制薄弱, 导致审计调查取证难度大。由于我国农村干部普遍学历水平较低, 而且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 所以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凭证、账簿都不健全, 账目十分混乱。同时, 在村级管理方面, 缺乏民主制度, 内部控制十分薄弱, 串通舞弊, 伪造材料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情况无疑增加了农村审计工作取证的难度, 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

(2) 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 对审计工作不十分配合。在农村基层组织中, 不少村干部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都十分薄弱。笔者了解到, 在南方A市某村, 村干部的选举完全是流于形式, 基本是通过金钱贿赂而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思想学习, 也没有任何乡村管理的经验, 是纯粹的“生意人”。他们不思考做多少实事, 而是计算着捞多少黑钱。这样的干部队伍对审计工作势必抵制, 即使表面赞同, 私下也必然会想尽办法进行阻扰。由此, 导致审计工作在乡村基层难以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两条解决办法, 以期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规范乡村财务和内部控制, 建立规章制度。之所以出现财务混乱, 串通舞弊等现象,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规范的乡村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并进行宣传、推广、监督、考核。所以, 改变这种状况的首要办法就是建章立制, 对乡村基层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2) 严格把控干部选拔机制, 确保德才兼备的人员进入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 乡村基层干部在选拔过程中, 完全没有章法, 对候选人, 也几乎没有任何要求。有些地方居然选举曾经的犯罪分子进入干部队伍, 这必然加剧乡村的问题, 阻碍审计的顺利开展。所以本文认为, 必须为乡村基层干部订立一定的标准, 包括学历标准、道德标准、政治标准, 身体标准。否则, 乡村基层干部的水平将会鱼龙混杂, 差别巨大!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审计作为现代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对新时代乡村战略的落实意义重大, 对扭转目前乡村腐败颓势, 功效显著!

摘要: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国家战略, 为保证其顺利实现, 作者针对目前乡村的现状, 提出了开展乡村基层审计的必要性。结合农村基层审计实际情况, 提出了构建农村基层审计体系和行动框架, 并分析其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针对困难,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乡村,审计,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丽云.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30) .

[2] 王士伟.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构想[J].中国农业会计, 2012 (2) .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

一、

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3篇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批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帮扶一个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家风家训育子有方,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活样板”。挖掘乡贤文化元素,设立宣传展示阵地,将他们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可以为村民心灵注入精神食粮,为地域发展丰润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建立当今知名乡贤数据库,修复古代遗存风貌,不仅将德祠族规族训族谱、忍让谦恭礼仪家风祖训家训,形成乡贤文化长廊,还可以地域文化建筑为中心,沿古道遗址为契合点,供人观赏。“留住美丽,展示乡贤,记住乡愁”。乡贤是文脉,景观是文象,脉以象生,象凭脉传,美好乡村在储蓄历史底蕴的乡贤文化中凸显起来。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要利用乡贤文化工作为枢纽,用好“在场” 和“不在场”的乡贤,引导“在场”的乡贤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引导“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要让每一位乡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使乡贤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地方的荣誉感。要利用乡贤文化推进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对于当下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乡贤示范引领,进一步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4篇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5篇

一、培育特色乡村文化产业链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在乡村产业中加入优秀的乡村文化元素是发展乡村文化创意的内生动力。文化创意的来源需要乡村文化作为支撑, 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必要条件,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是利用文化创意推动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的过程中, 主要是依赖乡村本身的文化资源, 挖掘文化产业的多种功能和潜在的价值为基础, 将文化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 实现具有乡土本色的文化产业链扩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与乡村特色文化相融合产生符合消费者需求,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创新性结果。一方面,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特色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横向融合, 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文化从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进行多次的开发与利用, 然后运用到不同的产业中, 不仅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产业的“二次开发”, 特色文化产业是对同一文化资源进行多次的开发与利用, 然后运用到不同的产业中, 不仅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产品深受大众喜爱和向往刺激消费, 还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特色文化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的纵向融合。通过文化创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促使特色文化发展达到质的飞跃, 内涵更加丰富, 文化更加集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文化链, 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形成过程中, 通过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摒除之前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 将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升级为不同形态的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乡村文化促进产业振兴的有益途径。首先, 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通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创造力, 将挖掘出来的优秀乡村文化与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整合在一起, 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含有文化内涵、创意思维、科技创新等, 这样的方式方法提升了农村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拉长农村产业链, 实现了农村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发展方式。当下, 农村存在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发展模式, 这些发展模式就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特色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基础, 将乡村文化注入到产业中, 为产业赋予文化价值, 并且以市场为导向, 以现代企业为依托, 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为手段, 坚持产业引领发展, 突出产业融合的理念, 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高度契合。

其次, 乡村文化创意使农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素质及效率都有所提高, 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 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需求, 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创意和设计, 同时也将农村的文化、科技、生态、旅游与农业融合起来。当前的休闲农业园区就是通过农业与乡村文化的创意和设计, 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入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这些特色促进文化与农业的共同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各类产品的深入结合, 将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村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更直接的展示出来, 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是乡村建设更加具有特色。

最后, 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是大数据在农村的最大化应用, 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使数字文化产业日益优化, 它又充分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为了更有效地保证产业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文化在农业领域融合发展, 利用“文化+”给农业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 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乡村居民增加创业创新的机会。利用数字文化的特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性发展, 将“互联网+”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起来, 使乡民循序渐进的接受数字文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利用文化创意促进产业振兴, 数字文化与农业产业结合是文化创意参与振兴产业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字文化是一种打破边界得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乡村,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数字文化, 让乡村发展起来, 富起来。

三、乡村文化创意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而乡村文化创意不仅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 它不断地重塑乡村形象、更新产品服务。乡村旅游中加入乡村文化创意, 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化创意丰富当地农产品的文化意义, 形成适应当前消费者的新型供给模式, 将过去以商品消费的模式转变为体验当地文化特色的情感消费从而符合当前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在乡村文化创意的影响下乡村旅游模式的转型, 是将旅游要素依赖到乡村文化创新的驱动, 是从粗放型到集约化转型的改变, 是实现了乡村旅游质的飞跃。

一方面, 乡村文化创意是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在乡村发展的一种体现, 主要是将产品赋予文化情感, 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增加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通过乡村文化创意理念与创新实践吸引旅游, 从而拓展乡村消费领域。这种模式也符合当前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另一方面, 乡村文化创意的通过运用多维视角和多元手段, 挖掘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内涵和象征符号, 充分演绎属于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主题形象和乡村品牌, 使乡村更具吸引力, 这样更有利于构建乡村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使消费者更能体验通过乡村文化创意塑造出来的乡土文化情怀和乡村生活魅力, 从而带动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创意融入乡村旅游的首要功能是凝练出乡村文化的主题以及乡村文化的活态化, 这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区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将文创农业通过对文化主题的凝练, 发展各地特色民宿的例子:苗栗的客家风情民宿, 宜兰的田园乡村风格民宿, 垦丁的南洋异国休闲风民宿。将文化创意的创新思维与发展模式融入乡村旅游中, 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传承, 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要素, 推出具有乡村味道的新产品, 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附加值, 增加了农民在家乡的机会, 使乡村人才聚集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发展, 也让优秀的乡村文化发展下去;通过构筑“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良性新生态, 实现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 发展乡村不单是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还要为乡村产业“铸魂”, 利用文化创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促进乡村各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把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创意与传统生产要素一样, 是一种新兴形式的生产要素, 也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佳.文化创意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 2018 (05) :94-97.

[2] 林玮.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资源开发与乡村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5 (05) :89-94.

[3] 卞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J].中国经贸导刊, 2018 (06) :60-62.

[4] 王笑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8.

[5] 郑蕾.文化创意驱动农业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6, 37 (06) :120-124.

乡村财务审计范文第6篇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田园自然风光为基础、乡村民俗文化为精髓、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和服务目标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 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和升级期四个时期, 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更是指明了乡村旅游六大发展方向和五大发展路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要求。2018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年—2020年) 》, 提出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利用农民的自有房屋盖起的早期民宿承载了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中的住宿任务。

二、民宿旅游方兴未艾

(一) 民宿的起源

世界范围内, 民宿随着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民宿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其英文名称“Bed&Breakfast” (即提供住宿及早餐之意) , 之后发展为当地的乡村旅馆。

在亚洲, 民宿一词源于日本的民办旅店 (Minshuku) , 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所引起的度假旅游危机, 开发农渔山村, 批准个人经营的一种都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寄居于农家民宅的新型度假方式。日本及台湾等地区民宿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也渐具规模, 并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宿旅游文化, 成为地区及国家旅游产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陆的民宿起步较晚, 发展迅猛, 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 品质也很高。大陆民宿的范围较广, 种类很多。如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以厦门鼓浪屿为代表的家庭旅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旅馆等等。

(二) 民宿的类别

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 不一定有高级奢华的设施, 但一定能让顾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 体验差异化的生活。根据所处地域不同, 民宿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两种。地处城镇, 以城镇生活和文化特色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城镇民宿;地处乡村及城市郊区, 以乡村风光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对乡村现有的人文、自然、生态、农林等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 通过对外开放闲置房屋的方式, 进行游憩活动。

(三) 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 为城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 日益受到市场热捧, 发展势头迅猛。目前, 乡村民宿不仅是提供住宿功能, 房源类型也是丰富多样, 包括客栈、农家乐、度假村、渔家乐、乡村别墅、蒙古包、吊脚楼、窑洞、木屋等。调查显示, 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 同比增长16%;旅游消费超过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7%;民宿消费规模达200亿元。而2018年乡村民宿订单量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300%, 累计接待近两百万房客, 为乡村房东创收超过5亿元。乡村民宿入住的平均间夜为2.8天, 比总平均间夜要高出60%左右。出游人数多在2-5人, 多以情侣、亲子、家庭为单位出游。预计到2020年, 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将达363亿元, 年均增长16%, 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消费年均8%的预计增速。

然而, 乡村民宿在数量和利润急速增长的同时, 一些隐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1、民宿间相互模仿, 同质化严重。不少民宿经营者不经过调研考察, 生搬硬套其他民宿的样式, 随意经营, 不仅扰乱了市场, 自身也面临倒闭歇业。有些地区虽然认识到民宿的意义, 按照统一的模版集体建民宿, 缺乏个性和特色。2、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民宿在建设时为了自身的便利, 对乡村原有的树木山石乱挖乱砍, 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 甚至游客的作息习惯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活秩序。3、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民宿主人不理解民宿的本质, 认为砸钱就可以能吸引顾客, 不仅把民宿做成了酒店, 还一味地向高端豪华靠拢, 在硬件上做足了文章, 这样的民宿违背了乡村的本性。

三、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需要

(一) 民宿因乡村而起, 乡村因民宿而活

纵观世界各地的民宿, 大多诞生于乡村。英国的B&B诞生于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稀疏的农家, 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式招待, 民宿的主人会带着游客采收农产品、喂食牛羊、探索乡村的奥秘。调查显示, 英国80%民众每年至少到农村旅游一次, 其中40%的旅客选择民宿。法国的第一家民宿诞生于1951年的农村。日本的民宿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农场旅舍, 农业体验是其主要的卖点和特色。以上各国的民宿兴起都有共同点, 即将空置房间共游客使用, 一方面让游客体验当地生活, 一方面增加农家收入, 使乡村经济得以发展。

莫干山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民宿产业发展聚集地之一, 自从鼓励投资者对老旧房屋修旧如旧的改造后, 吸引了不少中外投资者。民宿的兴旺发展不仅让莫干山换了新颜, 同时拉动了百姓的农副产品收入。

浙江松阳县西坑村也是一座因民宿而活起来的小山村, 起初的村庄只有青山绿水, 村里人很少, 外来人更少, 要想住下来很难。民宿的发展让村民受益很多, 房屋的施工改造可以由村民完成, 村民也可以自己创业经营民宿。民宿不仅仅是解决了游客的住宿, 更是作为旅游吸引物带动了当地的餐饮、观光、风情体验、土特产等旅游产品的销售, 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国家政策的要求

随着2015—2018年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示, 乡村旅游已成为居民日渐常态化的消遣方式, 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的主要选择。乡村旅游步入“始于农家乐, 进而民宿游”的状态, 据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左右, 2025年将达到近30亿人次。

与此同时, 2015年11月, 国务院发布文件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2016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民宿。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 强调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 倡导民宿有序出租。2017年2月, 《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提出, 推行民宿行业许可经营制度, 建立统一的民宿审批与监管机制。8月,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 推动了民宿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2018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 提出要提升民宿开发水平。12月,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 开发建设乡村民宿。政策的出台充分证明了民宿的发展对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民宿从乡村旅游的衍生物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 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重要抓手。

四、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统一规划

各级政府应把民宿发展纳入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民宿发展规划。在一个地区内, 丰富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 做好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 以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要注重适度开发, 针对地区特点, 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引导民宿的有序良性竞争, 促进民宿集群发展, 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导致乡土味流失, 丧失乡村民宿应有的优势。

(二) 多方面引进人才

早期因情怀而建民宿的时代已经过去, 民宿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建造、专业的装修、专业的管理以及专业的服务等做支撑。专业化需要由专业人才。各地政府可以向当地及周边的高校寻求帮助, 吸收高学历的年轻人用专业知识帮助乡村的建设;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民宿开发,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聘请专家对当地有条件的村民进行乡村建设的系统培训, 提升其知识水平;另一方面, 派送优秀的人员到有经验的地区进行调查学习, 以期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 适应当地乡村的发展。

(三) 深度挖掘当地文化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游客更看重的是乡村的气息, 乡村的民风民俗甚至是生活方式。要重视古村落活态传承, 发掘当地的民俗节日、民间故事, 促进当地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民宿应区别于标准化酒店, 民宿需要个性化, 将文化融入到民宿, 使每一处民宿都有内涵有故事, 体现品味特色、环境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

(四) 服务农村农民

乡村民宿建在乡村, 就必须适应乡村, 得到乡村老百姓的配合。让村民了解民宿的规划, 在民宿选址、设计风格确定等方面征求当地村民的建议, 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 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另外, 游客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促进了城乡融合。只有与当地人共生共建共存, 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实现共好。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 能提供乡村住宿, 展现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也随之欣欣向荣, 但是两者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及乡村民宿之间的关系, 提出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库姗姗.乡村旅游民宿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1) :98-99.

[2] 高璐, 周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7-10+94.

[3] 郭红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1) .

[4] 徐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下民宿发展思路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8 (8) .

上一篇: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范文下一篇: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