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

2024-01-20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反思一: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1、本文在选文功能上是定篇,属于文化经典性质的作品。

2、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链接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楚辞简介、《离骚》全文内容简介;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兮的用法,文章思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屈原的形象概括和本文的比兴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并说明他们的寓意。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认识。

反思二: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地方,把我可急得。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处理教材和教法。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洁的品质。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

反思三: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如今,屈原的《离骚》《涉江》《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00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

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2004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 篇二:《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 篇三:《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

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 篇四: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

篇一: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

篇二:离骚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回顾

《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从教学衔接上看,高一上册的学生入学不久,文言文只接触了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而初中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这篇《离骚》原是高一下期的课文,课文长,文字深,还夹杂不少方言,阅读障碍较多。

1、结合单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讲。《离骚》是高一下册,诗歌单元中的课文,而诗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

2、对学生情况盘点,切实弄清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突破。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重复。

二)教学切入的简单

1、找文本最明显突出的特点为切入点。《离骚》是一篇楚辞,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

2.具体操作中尽量找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刚好来泸州前在泸州的介绍资料里看到一副汉棺上的画,误认为是屈原了,于是我出示汉棺上的巫师的形象,做了以下导入:请大家猜猜老师出示的这个人是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屈原,我询问几个理由后解释:“他带着高高的帽子,佩带着长长的佩带,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为他是屈原,但其实不是。这个我可以认错,但你们不能,因为他就是我们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楚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出现在相隔千里泸州呢?至少说明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

3、不必要的话不说,直接切入文本。

三)教学环节的简单,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译分析“香草与高尚品德”“美人与我之间”的相似点,来认识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统,体会其曲折抒情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时设疑:作者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是否矛盾。来明确屈原在忠君爱国这一主情感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导阅读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惩。

(二)个性读诗,分别引入洪兴祖和班固对屈的评价,一个是主战派,与秦侩政见不合,被贬抑郁而终,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为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二、课堂亮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

屈原的《离骚》篇幅较长,又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难懂,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因而容易学得沉闷,所以在课堂导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选择了投影泸州市郊出土的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形象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误以为是屈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课标”还提出,古诗文在教学中须反复诵读,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我深深知道,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为此,我专门学唱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几句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诠释了复杂艰深的《离骚》,契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简单”教学理念。

三)总结固趣拓展

在简单读诗,寻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简单读懂诗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对屈原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了“屈原,我想对你说”这个探究性话题,要求学生即兴写作和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尤其两个男生所写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对屈原的独特解读,凭一段优美的文字捕获了全场师生的心。

三、课堂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参与意识特强,我仿佛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

篇三: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 篇五:《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等奖:高一(1)班黎美娟高一(3)班谢丽丹

二等奖:高一(1)班王玉琼高一(1)班黎家怡

三等奖:高一(

优秀奖:高一(

高一(3)班 2)班 高一(3)班 高一(3)班 3)班 高一(4)班 高一(1)班 高一(1)班 高一(2)班 高一(2)班 高一(2)班林美君卢元慜谢绍华李木莲

黄秋怡李杨振蔡焕娣李小玲邓育琳叶彩娟何小燕

高一(4)班范阅朗

高一(4)班陈宇陶 高一(2)班谢惠玲

高一(4)班刘学良 高一(3)班潘泳敬 高一(1)班夏建云 高一(1)班梁紫霞 高一(3)班刘高健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代表2012年元月参加安庆市迎江区计算机编程比赛获奖的同学站在这里发表获奖感言。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仍然感到高兴。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我很珍惜这份荣誉。

我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们参赛,并且聘请老师对我们进行专门培训,从而使得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借此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计算机水平。其次,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如果没有老师们的教导就没有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在此,我要深深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关心,还要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也意识到养成严谨的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以后无论是对待学习或是其他比赛,我都要克服任何困难,用心去学。细节决定成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粗心,应该认真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我通过计算机编程的学习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如果程序中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的计算。

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多的是享受到在计算机方面学习的快乐。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比赛,我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而且我发现我是多么的喜欢它,它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回首过去的一年,对我来说这是丰收的一年。我曾在7月安庆市城区青少年“信息与创新”夏令营活动中获得编程小能手称号、在2011年第二十三届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在迎江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所发明的便携式手电筒获得竞赛活动类二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无疑都凝聚着各位老师亲切的关怀和辛勤的培养,各位同学的鼓励。现在这些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去,我将以更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我要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以此回报学校、老师及同学们。

离骚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目前,我们又即将迎来XX年苏州市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今天,我有几点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作为指导老师,我觉得应做到以下两点:

1、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技能比赛的训练,需要专业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余,牺牲大量的时间,甚至双休,寒暑假。同专业的教师大家应该少计较个人得失,少点抱怨,多点奉献,团结协作,共同搞好技能训练工作。

2、有效的指导和安排,精心的准备,尽早的准备。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认真制定计划和目标、分析比赛方案和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体现在平时的训练和指导中。

二、作为参赛的选手,不仅同学,还包括教师,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不怕苦,不怕累,积极钻研,苦练专业技能。要想在大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休息时间,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停地操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技能训练不仅消耗的是时间,更是体能上的消耗,有些技能比赛时间要长达4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

2、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争取做到正常发挥。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于各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本来就是高手过招。所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紧张。另外在比赛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沉着冷静,不慌张,千万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今年暑假培训期间,我和其他职业学校的教师交流的时候,发现我们学校的技能大赛准备工作还远远落后于他们,所以我们接下来的训练工作一定排除一切困难,刻苦训练。

在XX年的比赛训练中,我和学生不仅平时牺牲了休息时间,双休日也常常在一起奋战。同时,因为自己也报名参加了比赛,所以,有时经常坚持看书和训练到晚上12点多钟。这次我仍然报名参加了XX年会计手工做账比赛,希望通过近阶段的努力,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我希望,我们的指导老师和参赛的选手,拿出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即将到来的苏州技能大赛做好充分的准备。也祝愿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次比赛中有所收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XX年全国医药院校技能大赛压片技能组的参赛选手,我倍感荣幸,经历过比赛的大风大浪之后,平静下来总结了培训和比赛过程的经验教训,在此谨谈谈我参加这次比赛的感受和体会。

技能大赛获奖感言范文

感言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20xx年全国医药院校技能大赛压片技能组的参赛选手,我倍感荣幸,经历过比赛的大风大浪之后,平静下来总结了培训和比赛过程的经验教训,在此谨谈谈我参加这次比赛的感受和体会。

这次比赛我们获得了压片技能组二等奖,这次得奖意义重大,因为它是我校首次在压片技能比赛中获奖,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校在以后会得到更多的奖项。我们能获得二等奖,首先要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参赛的机会,也要感谢唐英玲老师、岳交易老师、汤建奇老师、陈勇老师、李春华老师等几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队友、同学和朋友们的支持、鼓励。

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们带队老师万华根老师,在这次为期近两个月的紧张、单调、压力巨大的培训过程中,是他和几位指导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感动了我们,也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次要感谢卢星、胡文、曾茂辉、习洪亮等几位队友,在夜以继日的培训过程中,大家默契配合,互相指正缺点,在一遍遍的练习过程中,力求每个动作、每个程序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付出了,我们也收获了。今天我们收获的是荣誉和掌声,更多的是我个人能力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通过这次的技能大赛,让我们成长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能。也让我们真正体会“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正内涵。

作为职校生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不畏艰难,越挫越勇的拼搏精神和充分的自信,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扬起锦绣前程之帆。

最后,我想对一直以来教导我们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言二:

当得知自己获得一等奖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知道,这是公司对我的肯定,是我的荣耀,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非常感谢这次技能大赛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次技能大赛前,公司给我们出了题库,并举行了多次赛前培训,我觉得这次技能大赛得不得奖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题库中的很多知识,以前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通过这次学习题库的过程,使我对这些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几个部门刚合并不久,对于主设备、新宁公司的产品刚接触,并不是很熟悉, 第 3 页 共 3 页 这次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让我对这些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名工程调试人员,以前只知道怎么调试,从没有学习过工程设计和屏柜质量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学习到了有关工程设计和屏柜质量方面的一些知识。其实没有获奖的同事也一样是优秀的,他们同样为这次技能大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样也是获益良多。

加入公司三年来,从对公司保护产品仅有一点了解到现在不但能熟练调试各种屏柜,还能解决一些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个过程离不开上级领导的认真教导和资深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抱怨,能够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人生的幸福。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上一篇:绿色施工主要工作范文下一篇: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