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好范文

2024-03-21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1篇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2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现将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篇名句分类整理、赏析汇编,备战中考,希望能给中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抒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反离别诗哀伤缠绵的格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对偶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想要留住时光、留住美好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惜春伤时的情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雄浑沉郁、苍凉悲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想摆脱愁思而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

8.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通过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愁丝之纷繁难解,突出了那种只有内心知道却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苦恼。

1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展现了农家老夫妇的深厚感情和他们的舒畅心情,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情。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具体景象,将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1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伤感的态度,表达出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用比喻,巧妙的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

二、言志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反古人悲秋之调,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三、哲理类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深刻哲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深刻道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写山环水绕的美景,寄寓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新希望、出现新境界的生活哲理。

四、绘景类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用拟人、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自然、动人的田园风光。

2.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后景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图。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逼真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长江出峡的浩荡水势,有身临其境之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描写大海雄浑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广阔的胸怀。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描绘傍晚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指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出现,激励人们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诗中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初中语文诗词名句类聚:梅荷竹菊类

1、咏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汤·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香。——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红梅不屈服,处处立风雪。——陈毅《红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唐·张渭《早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梅花》并眼看人殊草草,隔林迢递见梅花。——宋·刘克庄《岁晚书事》诗客清晨冲雨入,梅花一夜为君开。——宋杨万里《送简寿王主薄之官临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荷叶罗群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出于你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名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唐·刘长卿《听琴》竹摇清影罩幽窗,日暮倚修竹。——唐·杜甫《佳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道院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唐·柳宗元《晨清超师读禅经》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苏轼《初到黄州》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玉楼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荷变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风满扇凉。——宋·杨万里《青坐池亭》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宋·周邦彦《浣溪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书竹呈包括》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3篇

The story ended with Heathcliff’s suicide. He died for love and his death shows his love to Katherine. He gave up the revenge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fter he knew that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shows that he was kind in nature. It was the cruel reality that twisted his humanity and made him become brutal and heartless. This kind of recovery of humanity was sublimation in spirit and it glared a kind of humanitarian ideal of the author and endows the terrible love tragedy some hope. Therefore, Heathcliff’s change of “love---hate---revenge---a recovery of humanity”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but also a clue throughout the whole novel. According to the clue, the author arranged an unpredictable scene for us. Sometimes it was the moor full of clouds, sometimes it was courtyard with a sudden rain and wind. The story has always been shrouded in a kind of mysterious and horrible atmosphere.

The novel is actually structured around two parallel love stories, the first half of the novel told about the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while the rest dramatic second half told developing love between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 In contrast to the first, the latter tale ends happily, restoring peace and order to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s love story is that it involves growth and change. Early in the novel Harleton seems brutal, savage, and illiterate, but over time he becomes a loyal friend to young Catherine and learns to read.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love, on the other hand, is rooted in their childhood and is marked by the refusal to change. In choosing to marry Edgar, Catherine seeks a more genteel life, but she refuses to adapt to her role as wife, either by sacrificing Heathcliff or embracing Edgar.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love is based on their shared perception that they are identical. As Catherine declares, “I am Heathcliff,” while Heathcliff, upon Catherine’s death, said that he cannot live without his “soul,” meaning Catherine.

Catherine’s betrayal and her bitter destiny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whole story. It made Heathcliff change his love to hate. After Catherine died, the hate became the motivation of his revenge. He successfully attained his objective. Not only he let Edgar and the Linton died in desolation and possessed their property but also let their innocent younger generation experience the hardships. This kind of crazy revenge clearly showed his uncommon and rebellious behavior. This special spirit of revolt was formed by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and his special character. Heathcliff’s love tragedy was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and that time.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4篇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5篇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名句解读】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似的;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太古”指远古,“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这两句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说的,

群山环抱,一片寂静,生活过得平淡清闲,只觉得长日漫漫,慵懒的情绪有些难以排遣。

【名句欣赏】唐庚,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是继苏氏三父子之后、蜀中的又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当时就有“小东坡”之称。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他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成语出处《庄

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典故: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免、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用法导引】

后人常用“山静似太古”来形容群山环抱,一片寂静;

用“日长如小年”来形容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一年一样,形容白昼时间很长。

作品赏析: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2012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

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赏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

几个意象几乎都在中学课本里遇见过:如“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等。理解此词并不难。

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这让我想到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同一种感情纠结,却是两种截然的态度。一郁结,一自慰。但二者都是人间至情。

(2011江苏)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文学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

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2010江苏高考: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

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

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

诗歌赏析好范文第6篇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上一篇:生活部招新范文下一篇:时光书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