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

2024-01-23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种讥讽的观点来加以考察,而并不混淆区别善与恶的永恒标志

席勒格与黑格尔

黑格尔《美学》曾谈到席勒格兄弟,并论述了他们创立的“讥讽说”(ironic,朱译“滑稽说”)。威廉·席勒格在他的文学与戏剧演讲录中,曾据此说去分析莎士比亚使悲剧性和喜剧性互相交迭的手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种讥讽的观点来加以考察,而并不混淆区别善与恶的永恒标志。”他认为莎士比亚也是按照这种原则来写作的。

莎士比亚打破古典主义传統,使用了悲剧性和喜剧性交迭的手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席勒格把它归之与讥讽说,则未免牵强了。不过,席勒格的讲话有些独到之见,是很值得重视的。这些观点据笔者所见,曾为黑格尔所吸取,写入他的美学理论中去。

例如,威廉·席勒格在二十三讲中谈到美的形式由矿物的结晶,到植物的花草,再到人的躯体,就和黑格尔《美学》论述自然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程相符。再如,席勒格在二十四讲中嘲笑那些认为戏剧诗文的各部分必须整齐划一的主张,就好像穿着同样制服、佩着同样武器、带着同样装备的士兵在列队检阅一样。他说只有这种人才会认为这(指在剧本中交迭使用韵文和散文的写法)是不适当的,因为他们要求看到一两个士兵之后,就必须能够类推千万个士兵都和他们一样。这一说法被黑格尔引进《自然生命作为美(乙)》中去,甚至举士兵的例子也一样。黑格尔把它称作是“有规律的安排”。不过,黑格尔援用了席勒格的这些说法,却没有注明出处。

驳形象化说

一般把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方法划在形象思维之外、认为它只是把作家头脑中已有的映象表现出来的一种单纯技法这种观点,我以为并不正确(至于曾经一度流传的所谓把思想“化”为形象这种等而下之的理论,就更不用说了)。

我觉得,黑格尔《美学》中虽然有时也流露了与上述错误观点类似的论述,但总的说来,黑格尔《美学》在这方面也曾经提出过十分精辟的正确观点。他说:“形象的表现的方式正是他(艺术家)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艺术家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这两方面——心里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或传达)是携手并进的”。这些说法纠正了那种把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方法视为游离于形象思维之外或之后的观点。

我不得不承认,高尔基在一些文学理论中时或流露了这种观点,但是他自述创作经验却露出了这种观点的破绽。我还记得我在青年时急于想要悟出构造形象的奥秘所在,于是从高尔基的文章中求解。一次我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读到他在写《奥古罗夫镇》这篇小说时的经验谈。他说,他曾经花了十来天工夫,苦思冥想如何用形象化的办法来为读者构成一幅奥古罗夫镇的图画,可是这种“形象化”的结果却是把奥古罗夫镇的形象变成掌中玩具,这使他感到很懊丧。我觉得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把原本统一的东西,即形象的表现方式和作家平时对生活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生硬地拆散开来所招致的失败。

达名、类名、私名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范畴论(即: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曾博得很大声誉,常常为人所征引。其实,早在黑格尔之前,《墨辨》就同样提出过“达名”、“类名”、“私名”三个范畴。据《经说》的解释:“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辨》所谓“达名”是指普遍性范畴,即后来荀子在《正名篇》中说的“大共名”,如“物”。“物”这个概念可统摄万有。“类名”是指特殊性的范畴,即荀子说的“大别名”,如“马”。“马”这个概念以区别牛羊,但又赅括一切不同形态的马在内。“私名”指个体性范畴,即荀子说的“推而别之至于无别而后止”,如“臧”。“臧”这个概念作为某一个体(人)的专名。《墨辨》提出了“辞以类行”的理论。荀子对于“类”的理论更多有发挥:《儒效篇》“举统类而应之”,《子道篇》“言以类使”,《非相篇》“以类度类”,“类不悖,虽久同理”,《王制篇》“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大体说来,荀子认为知类为立名之本,掌握了“类”的概念,就可以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以近知远,以一知万。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长久以来,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追求。历代画论都会把形神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阐释,但对于形神的阐释,各家又互有出入,互有对立。它们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

1.何谓“形”?何谓“神”?

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的说法,但是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我们又是否知道呢?直接的从字面上理解:形即形状,神即精神。它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元素,一个是揭示事物的外延的,一个是揭示事物内涵的,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为木偶,陷于自然主义;有神无形,则为虚幻,容易脱离现实,形成唯心主义。形是神的基础,神亦是形的统率。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在我国古典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论画》中:“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磬与前,故易之也。”犬马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早晚都能看见,不容易画像;鬼魅是无形的,比较容易画,因为没人见过就不用管像不像。由此,我们可知,形是指画中客观事物的外在视觉现象,形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神有三方面涵义——画家自身的精神,所画对象的精神,画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石鲁先生的《学画录·造型章》中曾这么阐释“神”的内涵: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这里说的“我神”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他神的合二为一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精神。

总的来说,形是相对事物外部而言的,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则是相对事物内部而言,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

2.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这个说法,始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它的大致意思是指在描绘对象逼真的前提下,表现对象的精神面貌、气质和风姿。这个美学观点的形成有它的历史传承原因。

首先,在顾恺之之前,已经有了若干对形神方面的记载:如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知北游》中:“夫迢迢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再《荀子·天论》中:“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汉代时《淮南子·说山训》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淮南子·原道训》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等,这些关于形与神的论述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都产生了影响。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艺术和美学思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绘画方面的题材愈渐贴近现实生活,画家已经开始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在这种前提下,有“三绝”之称的顾恺之,之所以会提出“以形写神”说不足为奇。

在我国画论的发展史上,顾恺之是最早留有成篇画论著作的画家。而“以形写神”是他画论的核心。他留存下来的仅《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文章。而《魏晋胜流画赞》一文,主要是顾恺之对人物画作品的具体评价,我们从字里行间可知顾氏评画是以所描绘对象之神为依据的:如评《汉本纪》之“龙颜一像,超豁高雅,贤之若面”,评《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以自然”,评《壮士》“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 除去文字资料,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见图1和图2)及《洛神赋图》(见图3和图4)等图像资料里,我们可看到顾氏笔下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對神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不得不令人惊叹。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图像资料来看,无一不反映顾恺之对“传神”的重视,而在他看来“传神”又必须“以形写神。”那么是如何以形写神呢?

在《论画》中“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之具变也”这段论述,能得知顾氏重形体之传神作用。形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正确、严谨的造型在顾氏看来是使画面具备神韵的大前提,对形之刻画容不得分毫之误差,形不正确神则扭曲。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画论的核心,“以目传神”则是顾恺之“以形传神”的核心部分。《魏晋胜流画赞》中云:“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眼睛是精神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欲为一个人传神,在画人物时,必须注意他的眼睛,更具体说是重视人眼睛所注视的东西,如果视线无所对,则无法表现出眼睛的神气,是为不传神。再者,《世说新语·巧艺》中云:“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段侧面记载对眼睛描绘的强调不仅是对绘画的研究,还表现出顾恺之把眼睛视为传神写照的关键。除了“以目传神”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还提出了要多与画外人物感情交流以及“迁想妙得”的方法。“迁想妙得”之说,与形神也有关,但这主要是从画家自身创作的角度而谈的:要做到传神,必须要观察对象的自然状态才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情,大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正足以表现这个人的精神。特点有的在眉宇之间,有的在鼻口等。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及体会迁入到所画的对象身上,以深切体会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对象的奥妙之处。既已得到对象的奥妙之处,掌握了对象的思想感情及主要特征,最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在画面上,所画的艺术形象不但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思想感情也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因此画面上具有丰富生动的思想感情,使所画之物、人栩栩如生,看画的人也被感染。艺术作品的“神”是作画者通过画面,向观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而不外借的一种力量,亦是自身生活素养和技术修炼的结果。

以上所述顾恺之“以形写神”观点直至唐朝,主要都是针对人物画而言。五代后,山水花鸟画大盛,宋代文人画兴起,顾恺之“传神”论的涵义也随之起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人物画,山水花鸟也都有了各自的传神标准。但是后来以传神为中心的绘画美学理论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以神写形

与顾恺之先形后神的“以形写神”观点相对立的则是先神后形的“以神写形”论。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载:“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这是张彦远对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理解,它的意思是“古代的画,不专在形状相似,而以得到骨骼气力为尚,这种在形似以外论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现在有些画纵使得到形状相似,但是缺乏气韵,没有气韵就没有精神,用气韵来要求画面,那形似自然就在其中。”此段记载,强调了张彦远主张表现对象的神,以神带动形,气韵高于形似的观念。“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他认为空有其形,没有神韵是不行的。不过,这不代表他排斥形似,张彦远的论述只能说是他除去形似这个要求外,更高的追求是气韵,气韵放在先于形的位置。再具体来说,张彦远所指的气韵生动包括了三方面:一是画家本身的气韵,二是对象本身的气韵,三是画面的气韵。画家自身必须具有蓬勃的生气,丰富的文艺修养,敏锐的眼光以及熟练的技法,这是气韵生动最基本的一环。所画对象的本身应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人物鬼神,山水花鸟,飞禽走兽都有各自的精神状态,应把握好对象的精神所在,始能作气韵生动的表现。具备以上两大前提,画家既有气韵,对象也有气韵,合二为一,表现在画面上,画面则形神俱全。

宋代,主张发展个性、抒写性灵的文人画兴起,反映自然美的绘画日趋兴盛。“重神轻形”是当时的评画标准,这也是古代画论发展的一大变化。北宋欧阳修是“重神轻形”美学观的代表人物。其在《盘车图诗》中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拥护“重神轻形”主张的著名人物沈括,他在其《梦溪笔谈·书画》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由此也可见,沈括这位通才也是强调神韵的。

北宋苏轼尤为主张“重神轻形”观,而且他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中《以书陈怀立传神》最为突出,文中载:“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神写影,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之为吾也,目与颧颊似,馀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此话看出苏轼不否认顾恺之“以目传神”说,但是面部的颧骨脸颊等也很重要,灯下照在墙上的侧影,模下来,虽然不画眉目,也一看就知道是谁,可见颧颊像了,别的就容易像,至于眉毛、鼻、口,可以增减取似。苏轼在他的《以书陈怀立传神》中还提到“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人中阴察之……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这短短的一句是说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外在表现也不同,抓住了这个特征也就抓住了“神,要如何去抓呢?就要“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人中阴察之”。就此看,苏轼对“神”的概念有了具体的阐释,在顾恺之之时,“神”的概念还是比较含糊的。这是古代画论中的一个进步。除去上文所述,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二首》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詩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论述也常被后代一些“重神轻形”者引用,苏轼认为如果绘画仅仅是追求与对象外形上的形似,并把形似作为品评标准的话简直就是幼稚的见解。这就像作诗——样,如果仅仅以局限于诗所描绘的对象,没有艺术联想和想象力,不能在直接描写的对象身上寄托丰富的意蕴,那就不是一个真的诗人。诗和画相通,苏轼不追求形似,要求绘画要像诗歌学习,具有诗一般的艺术意境。

到了元代,“重神轻形”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如倪瓒《答张仲藻》中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宋元时期,画家们虽重形但并不代表贬低形。但到了明清时期,不但不求形似,更有甚者贬低形似。

以上所述,都是魏晋南北朝后不同历史时期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论的不同看法,而且尤为偏重于“神”。

4.“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

无论是“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推崇绘画作品要有“神韵”。而主要区别是这个“神韵”,在推崇“以形写神”一方看来是较为注重客观对象之神,而在“以神写形”一方看来则侧重于主观对象之神,把神似作为造型的起点。“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它们既有共通和差异的地方,当然也有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论里,首先,“神”的概念较为模糊,没有具体所指。这个问题到北宋苏轼时有了具体所指。苏轼提出“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人中阴察之……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一说,其中“意思”是指人的个性特征,这是对“神”具体的解释。再者,“以形写神”论里也没有对如何选取“形”和如何表现“神”作出阐释。直至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14] 这是后代对“以形写神”论中如何选取形的深层阐释。从“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我们了解到选取形的重要性,文中指的是要选取典型的形来突出神。而后代一些“以神写形”者中,有甚者会贬低“形”的地位,忽略对“形”的要求。其实,“形”不管时代观念怎么变迁它都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一味地追求“神”而忽略“形”,结果必然会纠缠于造型艺术范围之外的一些抽象玄虚的概念。没有“形”,“神”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从“以形写神”说发展到后代的“以神写形”说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在艺术上,只追求形似是不可能满足作画者或是观画者的审美追求的,画面具备“形”之外得“以神写形”画面才能生动吸引。“形”通过技术上的训练日积月累往往都能达到高的境界,但神却不是技术上的训练就能得到的,有些作品即使在造型上面面俱到也无法打动人,就是因为它缺乏“神”。“以神写形”中,作画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感受至为重要。如果作画者已经深刻明晰地把握了对象的精神、气质、个性,在塑造形态的时候,要把能体现“神”的“形”加以强调,不利于体现“神”的“形”削弱。作画者应在把握住对象所具神韵的前提下,反复的揣摩对象的“形”,要有所选择的描绘对象的“形”,最终才得以“形神兼备”。

所有有关“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的绘画探讨都离不开“形”与“神”。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话,高度说明了优秀的作品都不应该偏废“形”或“神”任何一方,形神兼备才是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形”“神”的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之说,都是基于作画者的艺术实践与学识修养而得出的结果。纵观我国历代绘画理论,形与神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形与神间的相互对立与相互统一,促进了我国绘画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 《中国画论选读》.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 王建宏. 袁宝林. 《美术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胡有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2

[4] 黄复盛. 《美术大观》.1992

[5] 黄启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 葛路.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7] 于安澜. 《画论丛刊》.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入社会前必须进行的设计实践训练,是以开拓视野、提高实战能力而设立的符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综合应用性课程。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从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教学策略,构建专业拓展课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业設计;专业拓展课;教学策略;考核方式;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国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资源。“双创”政策推动下,设计与表达、制造、生产、管理、工艺、结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设计不是空中构想,而是要落地生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拓展课就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的一个教学模块,重在锻炼学生系统性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特点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强调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并重的专业,以实现学科知识在工业产品塑造和改善方面的应用。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创新改良和优化,从产品外观创意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内涵式、系统性的应用创新,它强调通过创新设计和提升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产品更宜人,以此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1]。为了培养上述创新型人才,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课程涵盖了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就是以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为宗旨的,在专业基础课程上进行延伸的,具有技能性、领域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设计实践课程。学分制政策下的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宗旨,以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培育学生某领域方向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完善学生设计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在某个方向的细化、深入、精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特点如下。

(一)专业基础课的延伸与综合拓展

机械基础、材料工艺、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专业教育核心课程都是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点教学,是培养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偏重理论更多一点,各科知识点之间还无法串联起来形成设计应用。而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在核心课程之外进行延伸和发展的综合性训练课程,能串联前期所学的基础课、技能课、方法课,将割裂的、单一模块的知识衔接起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对某一类产品的创新开发。它将创新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美学要素、软件技能、绘图表达技能、机械结构、材料工艺、系统分析能力等各种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设计实践之中,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训练。

(二)完整性与方向性

专业拓展课重在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包括从概念问题、设计构思、效果图制作、模型表现、设计报告等一系列的设计活动。同时,工业设计针对的产品种类繁多,较为细化的分方向课程也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深入。另外,专业拓展课的开设也受到当地产业结构、学校办学特色、教师研究领域等因素影响。例如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了“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 交互设计”“ 小家电设计”“ 家具开发设计”等拓展课程,这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应用性。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更贴近真实的设计应用实践,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精通。

(三)自主性与兴趣爱好驱动

学分制背景下,专业拓展课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修的课程,该课程模块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满足毕业要求。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将获得学分的压力和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四)突出学校特色与专业定位

广东海洋大学是涉海类高校,当地海洋文化丰富、小家电制造企业众多,所以学校开设了“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小家电设计”等专业拓展课,这些课程是基于服务地方经济,解决学生就业,体现办学特色的应用型课程。

二、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学生毕业之前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重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是串联各个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等知识点,而实验教学主要是运用理论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实践。根据广东海洋大学现阶段教学反馈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时间紧,协作性不强

这种课程设计实践活动通常是学期内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周期短,时间紧,导致学生前期调研流于形式、人机优化和可行性分析不够深入或者完全敷衍,设计过程论证不充分,设计实践偏向外观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设计活动,工作量大,涉及到多个程序步骤,往往需要多人协助完成,而现阶段学生个性化强,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二)注重绘图效果,概念性强

设计创新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商业化生产,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绘图只是设计实践中一个环节,教学之中太注重图形表达的美学效果,忽视了对设计过程完的整性。  因而,学生偏重于产品绘图的美学效果,忽视前期调研和人机分析,不追求实际应用前景和可行性,一味地堆叠功能,导致产品创新设计实践停留在概念创意阶段,商业化可行性低。

(三)实验课形式机械化

工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不是所有人重复同一个实验,而是所有人开发创新不同形式的产品,并没有公理和定律照搬。现阶段,受到教学体制的影响,实验教学形式和组织形式太机械化,还只能像其他工科类一样大班教学,这对于需要分类指导,灵活安排设计任务的拓展课教学来说,任务太重。

(四)教师主导性过强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太强,灌输的太多,学生机械式地反馈教师的要求,被动式地接收信息。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容易受教师的感染而形成定式,以迎合教师的要求而进行设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三、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教学策略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知识应用能力较为综合的一个模块,以“学”与“用”的结合为宗旨,使工业设计的学生能够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产品商业化为目标进行设计,提高产品的可行性,从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实战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它需要循序渐进地将目标能力指标与专业知识贯穿于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关注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2]。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案开发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优化改进能力,从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细节、过程监控和评价上面进行优化,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中,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之中,采取互动式案例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通过模拟设计—学生讲解—师生互动—教师讲解—持续改进等流程加深印象。选取某类主题产品开发案例,先将设计主题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案例讲解之前花一定时间进行模拟设计。课堂上对自己的设计调研和构思进行讲解分析,最后教师参与进去并提出意见,讲解案例范本。通过这样的互动式分享,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意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从案例互动之中找到自己的疏漏之处,既能加深理论,也能锻炼学生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

(二)鼓励学生以团队(组)形式设计实践,实行分类指导

工业设计是一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它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跨界知识要素,是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3]。多学科知识点增加了学生创新的难度,组建跨学科团队势在必行。在企业中,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都是半年及以上,而拓展课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在紧迫的时间里完成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时间紧、任务重,所以需要组建团队进行分工协作、攻坚克难。同时,由于学生创新的产品种类千差万别,从草图到三维效果图等过程都是不同的,教师的实践指导不能遵循其他专业课程一对多的辅导,而必须分类指导。这就需要灵活制定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学进度。

(三)注重过程评价,开展差异化评比

专业拓展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注重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拓展课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设计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应该细化到考勤、课堂实验;而设计实践成绩应该包括前期调研的充分性、设计定位的合理性和创新性、效果图表达的美观性、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和艺术性、细节和人机优化的展示性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对应了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应该量化分数,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考核的目标和要锻炼的技能。

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一系列的任务,不能仅仅看图形表达效果就给予评价,而是要综合考量。不能因为共同完成某一项产品开发就给予所有成员同样的分数,这样不合理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设计过程的监管,根据团队成员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对成员进行差异化评比。

(四)注重定向主题设计,提高全案开发能力

教学之中尽量布置定向主题设计实践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发散式的设计主题容易滋生学生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设计癖好,他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容易上手的产品去做设计,但是进入企业后设计创新都是甲乙双方协商好的定向主题。所以,课程教学之中应该尽量布置定向主题设计实践,灌输学生主动完成既定任务,统筹布局,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促进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需求接轨。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而产品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列性的完整过程,涉及到艺术设计、结构、材料、工艺、模型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4]。现阶段,课程教学之中太注重学生图形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误认为设计好坏取决于图形绘制的美学效果。而绘图仅仅是设计实践中的一个环节,它只能反映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不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业设计学生需要有全案開发的能力,而不是纯外观的创意表达,是问题概念化—概念可视化—可视商品化这一完整步骤的综合体现。拓展课的课程设计实践要锻炼学生看、思、学、做的各项基本技能,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人需要的设计为终极目标。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实现从任务制定到商业化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产品给人带来的生活方式、使用方式、宜人性的革新,以提高产品商业化的可行性。

(五)探讨实验教学方法,注重持续改进

拓展课是为了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产品开发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项产品的设计实践任务。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陈述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锻炼学生主动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分析能力,对设计定位、草图方案、效果图方案、三维模型虚拟及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比优化,对每一步骤进行紧密跟踪和指导,对不合理的地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持续性改进和反馈。

(六)引入科研项目与设计竞赛

以课程为载体,有计划地引入科研项目和设计竞赛,让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的实践更接地气。通过完成问题概念化、概念可视化、可视商品化这一系列的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实现复杂真实环境下的产品创新设计,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战训练能力[5]。

通过科研项目与设计竞赛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应用之间的零距离接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设计创意转化为商业生产,推动工业设计“学”与“用”的结合,让设计与商业化生产形成无缝对接,使概念创新、模型制作、商业生产形成一个闭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以科研项目和设计竞赛为手段,以实际主题产品开发为蓝本,能够检验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设计的真实感[6]。

四、创新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考核方式

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立足于广东,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特色,大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了“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小家电设计”“ 家具开发设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拓展课。这些专业拓展课倾向于设计实践,贴近于生活,以实际产品开发为起点,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些拓展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和规划拓展课考核模式极其重要。下文将以“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课程讲述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考核模式,为专业拓展课的考核提供合理的方法。

“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学科专业拓展课。该课程是根据湛江滨海地理环境、海洋文化浓厚的特点而开设的一门涉海专业课程,以海洋文化和民俗为设计创意源泉,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使文化与产品相互融合。通过介绍人类与海洋互动而产生的民俗艺术、考古、文化信仰、人文景观,分析提炼并浓缩海洋民俗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图案,将其移植到现代产品设计领域,实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开拓产品设计的方法及路径。按照彰显个性、注重过程的原则,建立多面性、多重化的课程考核方式[7]。考核内容具体如下。

(一)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属于考察性质,以“基于海洋文化的产品设计应用实践”的综合设计实践大作业作为期末考试内容。

其中本门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整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规范学生。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权重系数(0.5)+期末成绩*权重系数(0.5)。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考核,实验考核主要是指设计实践过程。期末成绩100分,主要是综合设计实践的设计报告质量。

(二)平时成绩考核与标准

1.考勤(30分)。根据班級人数多少,可以选择每节课全部点名或者随机抽检的形式。对于旷课、迟到、早退、请假的学生,教师会在考勤记录表上打上相应记号,迟到1次扣3分,迟到达到5次以上,考勤记为0分;旷课达到一定次数通常会取消期末考核资格,直接不及格,这对学生可以起到相应的约束和震慑作用。

2.课堂表现(10分)。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设计1—2个知识点进行互动,针对教学中设计的案例可以随机抽检,让学生进行分析表述,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及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满堂讲,造成学生枯燥无味。

3.平时作业(20分)。平时作业指的是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这部分作业可以是以图文结合的ppt形式、理论表述的word形式、创意思维发散的草图形式,根据章节内容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灵活布置给学生。

4.设计实践过程考核(40分)。设计实践过程指的是实验教学的重点,侧重评价学生设计实践的完整性,锻炼学生设计创意思维能力、调研和分析能力、图形绘制表达能力、模型制作和后期处理能力、人机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设计报告制作能力。包括设计调研、设计草图演示、设计效果图优化、展板效果等。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实验教学有别于其他工科专业,教师布置完大作业后,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持续跟进。在教师布置完设计实践大作业的主题、内容和目标后,学生就要着手进行设计调研工作。经过前期准备和初步调研,学生征求教师意见后,自行选择设计题目和创新方向。在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设计实践主题范围之内,题目应该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市场前景。

鼓励学生以组队的形式完成上述设计实践,但是设计工作必须每个人都要参与。每个学生必须制作设计调研报告及绘制至少10张创意草图,以PPT的形式在实验课堂上陈述自己完成的前期工作,教师根据设计调研和草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评分,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改正。团队根据各组员的创意设计草图进行优化,选择可行性高的方案进行效果图绘制,构建三维模型并持续向教师反馈进度。

(三)期末成绩考核与标准

期末成绩主要是根据综合设计实践的设计报告质量来评定,分数为100分。设计报告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调研分析、设计草图和效果图、三维效果图、设计说明、三视图和细节图、版面、设计体会及课程总结,要求能完整地体现从设计定位到设计实现这一系列过程,对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人机、材质工艺、操作演示等要图文并茂地阐述清晰,在课程结束后3—4周内上交A4彩印稿的设计报告。

1.设计报告内容。设计报告以教师定的主题为主,进行海洋文化在产品设计之中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内容包括:(1)选定题目。根据教师布置的主题要求,选定题目和方向,确定设计任务,制定实践进程表。(2)设计调研及分析。通过网络搜集、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相关产品进行结构、造型、色彩等分析,适当制作矩阵分析图,对相关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罗列,在功能布局、外观结构、操作便捷性、使用体验等方面选择可突破的消费痛点。(3)草图绘制。针对前期调研和分析,进行头脑风暴,选择合适的创意点,并进行多个草图的绘制,辅以图标、颜色、材料、表面、字符、标识语等规范性说明。(4)效果图绘制。将多个草图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创意点优化形成一到两个最终方案,并进行效果图绘制和表达。(5)三维虚拟模型绘制。通过软件的形式绘制三维模型,并对结构及表面工艺进行后期渲染及处理。对需要制作三维实物模型的可以通过3D打印或者油泥模型、泡沫模型、陶泥模型去表达。(6)展示版面。对产品进行整体性的展示和描述,从设计说明、局部细节、操作演示、爆炸图、三视图、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展示。(7)制作设计报告。将上述设计过程和工作要点进行整理,制作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需要体现整个设计过程完成的工作,并注意排版效果和细节展示。

2.设计报告成绩评定标准。设计报告要紧扣主题,评分标准如下。(1)创新程度和元素融合效果(30分):突出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具有独特创新价值;注重海洋文化元素提炼和融合效果。(2)表现效果和美感质量(30分):版面布局、方案设计、结构造型设计注重美学效果,色彩设计协调。(3)可行性和人机因素(20分):考虑实现生产的可能性,功能结构合理,考虑人机协调关系。(4)设计报告整体性和质量(20分):注重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和设计过程体现出的效果,版面布局合理,报告完善。

(四)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考核方式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模块。课程基本集中在大三和大四,主要是应用性的设计实践,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串联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造型创意、图形表达、结构设计、材料制造等方面的技能,使其拥有产品设计的创新研发能力。

通过对“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模式分析,只有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明确,才能让学生明确课程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需要掌握的能力。确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是实现预期学习成果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8]。拓展课重点考查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强调设计的完整性,锻炼学生全案开发能力,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拓展课课程考核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权重系数(A)+期末成绩*权重系数(B),其中平时成绩权重系数A和期末成绩权重系数B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设计要求,教师灵活设定。既考核项目实施的过程又考核项目的结果[9],通过多重、立体式的考核体系评价学生该门课程学习的达成度,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具体如表1。

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必须进行的设计实践训练。它是以开拓视野、提高实战能力而设立的符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综合应用性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同时紧跟学科定位和地方特色,细化专业领域,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和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拓展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课程考核之中,注重对设计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能促进学生全案开发能力的提高。文章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专业拓展课考核模式,追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工业设计“学”与“用”的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提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5][6]王先昌等.基于学科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37).

[2]刘敬,刘衍聪.OBE-CDIO理念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图学学报,2019,(2).

[3]宋慰祖.“十三五”规划为何如此重视工业设计?[N].中国工业报,2016-03-29.

[4]韓卫国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元联动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3).

[7]姚善良,张钰唯.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8,(11).

[8]张白露.基于OBE导向的工业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8,(18).

[9]王起.工业设计专业项目化与工作室教学法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8,(2).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大审美经济形态中,设计美学观念的创新是推动设计实践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波司登公司的个案分析,论述了定位准确、梯度清晰、与时俱进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设计美学观念;创新;设计战略;波司登公司

我国企业界现在广泛地讨论着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更快地由“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设计”,即通过优秀的设计来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摆脱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产品加工的窘迫境地;另一方面改变当前企业之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因此,设计战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列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所谓设计战略,首先可以被解释为以设计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战略是主体,它和管理﹑销售等企业发展战略处于同一层面;其次设计也可以作为战略的实施主体,即设计内部如何分步骤地实施战略。无论是哪种解释,设计战略都需服从于企业核心战略目标——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论述的设计战略两者兼有,但因论点和取材的关系将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实现“制造”向“设计”过渡的出发点,也是在大审美经济时代以创新设计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关键,只有通过定位明确、梯度清晰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使企业的设计实践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份额。江苏省常熟市波司登公司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常熟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四,社会经济发达,常熟最大的民营企业波司登公司,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的山泾村村办缝纫组。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从事羽绒服装科研、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企业的业绩可从一系列数据中得到展现:

2007年,波司登公司与美国杜邦、日本伊藤忠一起成为全球三大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年产销量近3000万件,员工16000余人,其产品连续12年(1995-2006)全国销量第一,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名列中国服装企业十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波司登”羽绒服市场占有率高达45%。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收入13.4亿元,完成贸易出口额2.9亿美元。“波司登”品牌获“首届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大奖”,品牌价值高达10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防寒服领域的领军品牌。

波司登公司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引导企业成为大审美经济时代羽绒行业的时尚先锋。

一﹑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

(一)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人类的任何设计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具有美的因素,因此,设计美学正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其研究的内容,设计美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有人又曾概括了西方设计史中美学与设计实践的密切联系,第一:一些美学观念成为艺术设计直接表现对象;第二:著名设计流派和思潮与相应的美学流派和思潮关系密切;第三:某些美学原理和原则指导着设计实践;第四:著名的设计师具有明确的美学理念[注:参见凌继尧《大审美经济中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文,《装饰》,2006第8期,第90页。]。在西方现代设计史诸多实例中功能主义设计是比较典型的,正是基于古希腊美学家苏格拉底“效用即美”的观念,贝伦斯等设计师与德国AEG公司合作,形成了影响世界设计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潮。

(二)设计美学观念的创新是推动设计实践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诚如上文分析,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它的创新则会给设计实践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西方现代设计五彩缤纷的发展面貌为我们呈现了设计美学创新的力量,工艺美术运动遵循的是自然主义美学理念,新艺术运动是唯美主义观念在设计领域的反映,而“效用即美”的观念成为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的美学基础。即使是同一设计师在不同阶段也会以不同的美学观念作为其设计创新的动力。如著名建筑师赖特,他一生的设计风格从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现代主义等等都体现了他对不同美学风格的追求[注:参见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波司登公司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然也反映了这一规律,他们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羽绒服“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理念﹑生态美学设计理念以及抑菌、保健功能的设计美学理念。由此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品牌效应深入人心,在逐渐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引领了整个羽绒行业的时尚化趋势。

(三)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分析

1.只有通过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服装与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高度依赖于审美,属于“高审美依赖度产品”。因此,这些行业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羽绒行业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并壮大,作为新兴产业,羽绒服一出世便在暖﹑轻﹑松﹑软等特点上超越了棉袄﹑棉大衣等传统冬季防寒服。到九十年代初,全国已经有数千家羽绒制品企业,市场的极度膨胀迷惑了许多企业,产品始终停留在以“保暖”为目的的初级目标上,没有认识到服装产品只有不断更新设计美学观念才能保持产品的生命力。由此企业间也开始陷入了“反季销售大甩卖”等价格战中,当时企业亏损面达80%。波司登公司率先从这种恶性循环的价格战中醒悟,于1995年提出了“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开始实施“羽绒时装”设计战略。在形式上借鉴时装简洁﹑贴身的流行款式,以“轻﹑薄﹑美”的外形审美特点替代了过去“厚﹑重﹑肿”的形式,选用色彩丰富的进口面料,在制作工艺上则把含绒量由60-70%提高到90%,这样从功能﹑形式到色彩都体现了“羽绒时装”的设计美学观念。特别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套裙式与大摆连衣裙式羽绒服,一改羽绒服只能冬季穿的历史,使羽绒裙装成为冬﹑春﹑秋三季均可穿着的高档时装。这一设计美学观念的革新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一举创下了68万件销售记录,市场占有率达到11.21%,企业也从当时行业的一个小字辈上升为全国第一。

2.在大审美经济形态中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

大审美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注:参见凌继尧著《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在这一经济形态中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实用﹑审美与体验的价值。大审美经济形态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将近二十年,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作为“高审美依赖度”行业的羽绒服产业自然是率先感受到了大审美经济形态的热度,因此,波司登公司“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契合了经济审美化的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0%上升到45%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波司登公司设计美学观念创新历程与经验剖析

(一)波司登公司设计美学观念创新历程

成功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除了有明确的定位以外,还要有梯度清晰的规划,波司登公司以“防寒加审美”作为设计美学创新基本理念,运用设计美学多元化的特点,把“审美”作为设计美学观念创新细化的突破口,以“时尚化﹑休闲化﹑运动化”为目标,相应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市场定位的二线品牌,如雪中飞﹑康博﹑冰洁与冰飞等羽绒服品牌,从而完成了1995年开始的第一次设计美学创新,到2000年为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上升到了26.7%,其中各个品牌审美特点如下:

“波司登”以雍容﹑华贵﹑典雅为特点,定位于高档次,满足国际市场;

“雪中飞”以运动兼休闲为特点,缤纷跳跃的色彩符合运动一族的喜好;

“康博”以休闲为特点,适合居家郊游﹑穿着。其中男装占70%,女装占30%;

“冰洁”与“冰飞”以时尚﹑前卫为特点,定位于都市防寒服,适合都市青年自由﹑前卫﹑不拘一格的审美喜好,其中女装占70%,男装占30%。

进入新世纪,自然生态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波司登于2001年提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设计美学理念。率先推出了无污染、无公害、天然时尚、具有保健功能的“高鹅绒绿色环保羽绒服”,采用环保面料TTU做内隔层,具有隔色﹑透气﹑吸热的特点,在羽绒的加工上提高其抑菌、抗菌能力,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追求,在设计上将自然与时尚巧妙结合,使消费者在寒冬腊月也能享受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愉悦。这次设计美学的创新不仅引发了国内羽绒行业的绿色革命。而且“波司登” 品牌通过了中国和美国的绿色认证,为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并2001年8月与美国杜邦公司开始了独家品牌合作。

2003年至2005年,波司登公司实现了第三次设计美学观念创新,将国际先进的抑菌、保健功能设计美学理念引入了羽绒服设计领域。它买断了国际高科技生物技术ChitosantéTM生态抑菌技术,并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研发成功了具有抗污﹑透气﹑具有很强自洁功能的纳米技术羽绒服面料,革命性地推出了具有“三拒”(拒水﹑拒油﹑拒污)﹑抗菌功能的标志产品——波司登﹑雪中飞纳米·抗菌羽绒服,实现了防寒服抗菌﹑护理﹑保养﹑洗涤等功能设计方面的重大突破,率领中国羽绒服行业全面进入纳米·抗菌时代。

波司登公司通过三次递进有序﹑梯级清晰、与时俱进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在设计战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企业产品销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45%。而且品牌的国际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国际市场份额与品牌声誉上获得了明显的提升,2006年还荣获了“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

(二)波司登公司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成功的经验剖析

1﹑把设计战略转化为企业系统的组织推动力

设计战略的成功不仅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更需要企业组织架构的配合、运营系统的支持[注:参见[英]汉纳根著《掌握战略管理》,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早在1995年,波司登就提出了“以设计为先导,以设计师为导向”的理念,目前公司设计总监还兼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一般在每年10-12月份产品旺销季节,设计师﹑市场部和售后服务部门开始进行市场调研;一月份信息汇总,完成调研报告并确定每年200多个款式的研发计划;二月份设计师做方案,与结构工程师和工艺师密切合作完成样衣;三月份公司以总经理和设计总监为核心召开面谈会议,包括研发设计﹑销售﹑市场﹑行政﹑工艺﹑生产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以专用表格的形式,对200多个款式进行相关要素评定,最后确定投放市场的40至50个款式,九月份新品面市。

公司研发中心设计管理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负责设计师参与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设计研发、产品设计工程师制版、工艺师打样、审美效果认定、生产及市场意见反馈处理的全过程。确保设计美学效果与产品的一致性。研发中心每年与法国娜丽罗荻公司互派人员开展合作交流,国际最新时尚款式与流行趋势会被吸收到设计中。

此外,波司登占领国内设计美学创新的制高点,由设计总监朱琳领衔,波司登每年三月份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服装周”会代表中国防寒服向世界发布流行趋势,1997年至今已经连续十一年,这也体现了波司登设计美学观念持续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2﹑对设计美学创新的特性与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

功利性﹑社会性﹑多元化是设计美学的几个重要特性,波司登作为一个拥有最大规模制造基地的工业品牌,同样需要最大规模的市场作为支撑。因此,在设计美学观念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功能与形式、主观创造与客观约束等矛盾时,它都能够以市场意志加以化解。体现在设计上,则把“防寒加审美”的基本创新理念贯彻在历次设计美学创新中,事实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波司登羽绒服在功能设计领域的探索程度远远超过对时尚款式的追逐。从最初的保暖到集防寒抗菌﹑护理﹑保养﹑洗涤等功能设计一体,具有自洁功能的纳米·抗菌羽绒服,实现了羽绒服功能设计的革命性跨越。即使是在各种变换的款式中,它还创新结构设计,活里活面,一胆多用,不仅方便洗涤,还可以一衣多用,使羽绒面罩能适应春秋季节穿着。设计总监朱琳曾说:“为了保持波司登的规模,我们必须紧跟市场需要,我们甚至考虑设计一个款式能够适应十几岁到八十岁这么广度的消费者,甚至一个款式怎么做到男、女都可以穿。”正是这种努力,2001年,有一个款式销量超过了50万件。这种时尚观念显然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正如总经理高德康所言:“‘名牌’就是‘民牌’,波司登始终注重还有多少中国消费者没有享受到冬季的时尚”[注:参见张鸿雁《波司登旋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而面对审美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与企业批量生产的矛盾时,波司登则采用多项目、多品种、小批量,缩短上柜周期的方式予以化解。目前公司每年上市的款式已由过去40-50个增加到100多个,有的款式只生产200-300件,新品上柜时间缩短到了十天。

随着我国经济审美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审美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创新战略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而确立定位准确、梯度清晰、与时俱进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思路必将对此产生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楚小庆)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梳理与分析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发现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多种收入分配政策来实现的。腐败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部分,而腐败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促使贫困率上升、影响政府收入再分配、影响直接分配以及导致地区差异增大。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涉及的主体来看,政府部门的腐败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从腐败可能发生的行业领域来看,在一些腐败高发的行业中,腐败影响收入分配有其特点,这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收入分配不均;腐败;影响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01

1 引 言

在经济学理论中,收入分配始终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收入分配问题是各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良好手段。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表现为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向约束;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这会挫伤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使民众对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种种怀疑。对于收入分配问题,20世纪起国外就有许多研究。在借鉴这些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探讨了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成因以及解决对策。在影响收入分配的成因中,腐败是一大元凶,因为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的宏观调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故政府在收入分配、金融领域、人口流动等领域采取的政策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在政策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各种权钱交易的寻租现象频繁出现,不管是哪一种腐败方式,都会损害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使得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对于腐败通过何种途径或者是哪些机制影响收入分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 腐败与收入分配不均

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收入分配政策来实现的。在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中,政府制定的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很容易滋生腐败,本来应该由政策控制的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由于个人利益和部分集团利益的驱动而越拉越大。

2.1 腐败的分类

林喆在《权利腐败与权利制约》一书中将腐败的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第一部分是行政腐败,即房地产利益集团与腐败犯罪和社保基金的风险与日常监督机制的缺失;第二部分是立法腐败,司法腐败,企业腐败,商业贿赂和医药卫生腐败;第三部分是交通邮政腐败、媒体腐败、教育腐败、学术腐败、不正之风与消极腐败。

2.2 腐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关于腐败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最早是讨论腐败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影响,前面提到,收入分配作为一个经济中的内生变量,与经济的发展也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发现,腐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Gymiah-Brempong (2002,2006)基于OECD、亚洲、非洲、拉美国家的数据,分析出腐败与收入差距存在互为因果的线性影响关系。Deiniger and Squire(1996)、Li(2000)发现,腐败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是倒U形的关系。于是现有理论基础着重探讨腐败—经济—收入分配的传导机制,具体的机制如下。

2.2.1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早在20世纪,一些学者(Leff,1964;liu,1985;Beck和Maher,1986)认为,一定程度的腐败会刺激国家经济的增长,提出了有效腐败理论。Liu(1985)利用“排队模型”论证了腐败对资源配置的正向激励功能。Egger与 Winner(2005)基于收益—成本分析认为如果腐败产生的收益大于腐败产生的成本,则会对经济有利。Li Chong & Calderon(2000)进一步探讨了腐败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的关系,高收入国家的腐败同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而在低收入国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许可(2000)研究了东南亚国家的腐败与经济发展,发现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腐败程度较高但经济发展却比较成功的典型。

2.2.2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1)贫困率上升。Gupta(2002)基于1980-1997年间的跨国数据分析发现,腐败恶化了收入差距和贫困率,腐败指数提高会使基尼系数增加。

(2)影响政府收入再分配。Blackburn and Forgues-Puccio (2007)在一个动态模型中证明了腐败与收入差距之间的正相关,即在腐败的环境中,高收入居民可以通过向腐败官员行贿逃避税收,政府税收。张光、吴进进(2013)发现,公众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担忧以及对腐败程度的认知可以影响典型政府经济型支出。

(3)影响直接分配的可支配收入。Black和Forgues-Puccio(2007)基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角度对腐败的收入再分配做了简单描述。作者将人群分为政府、居民、政府官员,各阶层行贿与不行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Si,腐败与非腐败官员的可支配收入为St,根据腐败与不腐败两种情况的预算平衡式,得出在工资水平给定的情况下,腐败降低了低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陈刚、李树(2010)基于中国2000-2007的统计数据,发现腐败拉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对于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影响,即腐败不影响中等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对于高收入群体,腐败不影响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对于参与行贿但未被发现的高收入居民,腐败会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对于参与行贿被政府发现的群体,腐败会降低其收入。因此,整体而言腐败扩大了。

(4)扩大地区差距。Yiping Wu, Jiangnan Zhu(2011)探讨了政府的反腐措施会影响区域的收入,因此反腐措施会增加地方的收入,从而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吴一平和朱江南利用2002-2003年我国1 771个县级单位的截面数据,发现政府的反腐败力度是影响地方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腐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显著。孙群力(2014)基于我国1978-2012的城乡收入比和基尼系数为衡量不平等的指标,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基尼系数的扩大并不是由于强调效率优先造成的,相反,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腐败是扩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3 腐败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机制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腐败确实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产生了极大的负效应。为了能够从源头防止腐败对于公平收入分配的影响,需要找到腐败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

3.1 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涉及的主体看

李子顺在《收入分配与社会腐败》一书中探讨了不同研究的对象的腐败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腐败多发的领域,即企业部门、政府系统、金融行业和司法领域。研究对象为企业个人、公务人员、监管人员和司法官员。具有这些身份的个人可以通过腐败来获得巨额的个人收入,是腐败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3.1.1 企业个人

企业高管的收入高于普通员工收入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些高收入的背后是与腐败分不开的。现阶段国企与非国企内部的分配制度比较混乱,都采用企业的工效挂钩制度,企业高管常常存在通过分配制度无偿占有原本属于职工收入的部分收入,这些收入都是腐败收入。

那么,企业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高频率的腐败呢?来分析一下企业中的收入分配模式。

企业的收入分配遵循“工资与企业效率相挂钩”的模式,即“市场调节为主,企业自主分配,国家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局面。国家对工资的监控指导手段有以下五种: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此基础上,员工的收入分配也遵循市场调节机制。这种市场化的薪酬可以分为基本薪酬和风险薪酬。基本薪酬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相关联,包括底薪、奖金、福利、津贴等;从利润中分享的薪酬或是与企业经营业绩密切相关的薪酬即为风险薪酬。也就是说,员工的工资收入有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效益。

然而,这种工资与企业效率关联的政策并不适用于广大员工。第一,员工享受不到企业效益分成,企业效益分成主要针对于高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第二,一些企业的普通员工对企业效益的分成比例过低,与高管的企业受益严重失衡,这也是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3.1.2 公务人员和监管人员

我国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基本属于公务员行列。公务员是政府实行行政权力的代表,拥有这种权力的个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产生天然的腐蚀倾向。

从我国的收入结构看,基本工资可以划分为基本工资、补贴、奖金。基本工资部分目前是由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构成,这两项已经明确了各职务、各级别的公务人员所对应的工资。容易发生收入腐败的是津贴和补贴部分。

我国实行的“地区津贴制度”是各地各自制定标准,很容易出现津贴和补贴的名目、数量的悬殊差距,这样就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在补贴部分,一方面,国家为了使各地制定的补贴标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而并未作出数额上的规范,这就为公务员的收入腐败制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地方规范的补贴,本质来说是一种具有“补充”性质的收入,并不具有标准工资的性质。由于补贴的比例和数额太大,使国家标准在公务员实际收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各地的财政承受能力与补贴收入规模是直接挂钩的。在公务员的福利制度方面,由于福利待遇难以准确量化,并且不透明,这也是福利收入容易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一。

3.1.3 司法人员

司法人员的工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共时性构成,另一个是历时性构成。在共时性构成中,法官的行政级别与工资直接挂钩,而法官的流动性小,提高其工资收入的直接方法是晋升级别和职位,因此法官在审判中很容易受到上级的影响。历时性收入强调在职期间收入的变化与离职后的收入预期。因此,要加强退休金制度改革,保证法官的收入预期,有效避免腐败。

3.2 从不同领域看

(1)行政腐败。腐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上,即在征用农民土地时出现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农民无法通过土地要素获得合理收入,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变大,影响整体的收入分配。

(2)房地产腐败。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利益集团哄抬所致。房地产腐败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各个方面。第一,土地开发、房屋拆迁方面。第二,在金融银行业方面,使银行在大量贷款和利益的驱动下,发挥不了市场制约的职能,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从而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3)企业腐败。一方面,企业利用改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企业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损害国家利益。例如,一些企业高管和负责人自买自卖,疯狂挖空企业,损害职工集体和国家利益。

(4)潜规则形成和商业贿赂。权钱交易使得对各种资源和利益分配挂钩,从而使得资源价格不合理,间接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

(5)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由于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教育领域的腐败也成为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教育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政府优先满足了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而农村青少年却相对无法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教育预算混杂在文教科学基建费中,没有实行单独列项,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权和调控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子顺. 收入分配与社会腐败[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

[2]林喆. 权利腐败与权利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斌开,曹文举.从机会均等到结果平等:中国收入分配现状与出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6):44-59.

[4]陈刚, 李树.中国的腐败、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J]. 经济科学,2012 (2):54-58.

[5]吴敬琏.腐败是造成收入不公的首要因素[J].当代经济, 2006(18):1.

[6]张光, 吴进进. 收入分配差距、腐败与政府经济支出的合法性[J]. 南京社会科学,2013(12):69-78.

[7]孙群力. 经济增长、腐败与收入不平等[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5):25-31.

[8]吴一平,芮萌.制度差异、地区腐败与收入不平等[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2):29-39.

[9]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影响收入分配关系的五个问题与八点建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3-17.

[10]Gymiah-Brempong K,Gymiah-Brempon SMD.Corruption,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Are There Reginal Difference?[J]. Economics of Covernance,2006,7(3):245-269.

[11]Knack. Beyond Value at Risk: The New Science of Risk Management[M]. Chichester:Wiley,1998.

[12]Leff N.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 Bureaucratic Corrup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64,8(2):8-14.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称是自然界最普遍永恒的美学规律,体现在物理、数学、建筑、图形等各个领域中。对称的类容也极其丰富,关于对称室内展示设计,基于对其文化的深度剖析及概念手法的抽象化提炼。表象法,是展示设计最直接的表达方法,意象法,则是对元素的人性化的抽象传达。在展示设计中,可借鉴装置艺术的某些艺术观念,对主题形态进行重新思考及加工,以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较为创新的尝试。对于表象形态的重构,则立意于打破单一、有限化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重新审视主题,实现展示目的。

关键词:对称;美学;展示;空间

引言

在信息化共享的时代,展示设计作为最迅捷的呈现方式之一,已然成为专题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空间类型。博物馆、展馆等备受关注,其中不乏典型案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馆、中国美术馆等,各个展馆表现出了极强的主题性,彰显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一、对称美学文化在室内展示设计相关分析

对称基本的含义指存在的物体或者图形,不管是单独体或者是组群体,在物体的大小,形体,组合排列上存在着两向对应的关系。对称的思想除了涵盖了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科学等理科学科之外,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学科领域有全面卓著的体现。在数学理论上,对称的类别可分为中心对称、旋转对称、平移对称、轴对称等,一个简单图形通过中心旋转平移等操作变成“高度”对称性图形,这说明了对称性涉及变换不变性的概念含义;在物理学上,联想到与实际生存符合的空间,其相关的对称性,包括旋转对称和反射对称,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联姻,人类在经历出生,生活,死亡,虽然物理世界表面很复杂,但是也依然能看出自然的基本设计是简单的,物理学家也在尽量用对称性来解读大自然的基本设计,如果在遇到更抽象的对称性时,表达的语言就更多了,这与运动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典建筑的左右对称被认为是永恒之美的,虽然后来反叛艺术思潮的左右,诞生了很多不对称的建筑,但左右对称的经典法则,依然是美感意味的根本。因为美学离不开对称。对称的美学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表现,其艺术的物象在整体与局部都有所展现。

关于对称的研究,应将运动的相对性当作一种对称性,变换不变性使得区分“静止的运动”和“稳定的运动”是不可能的,两个速度相对的运动观察者,所测的物理量也可以不同,但是他们所得到的物理定律是一样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相对运动中哪个是真正的运动,这与基本的对称性观念是一致的;在生物学领域,早已经把世界分为左边和右边,显然人体的对称性是后来加上去的,人体的左右对称性观念,不会因为表面的对称性而内部的均衡性而改变,对称性在生物学上这样的盛行,是很让人着迷的。

二、对称美学在室内的展示设计

1.音频与视频交互

音频与视频的交互是现代展馆最具效应的展示手法。将对称文化加以整理,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给参观者带来对称的美感体验,实现教育的目的。视频,音频和实物相结合,将有助于引发联想和思考,创造出意象之美。本案在A区“生命”厅,借助植物的各个阶段配上音频讲说及视频的播放,展现出由“婴儿—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等人生各个阶段的特点,人生本身就是对称的意象表现。这样的展示减少阅读大量文字的时间与精力,更直接的表达主题。视频和音频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动态的画面和动态的声音,外加静态的“生命”的展示,其人文气息浓厚,意境深远,耐人品味,使参观者在动态的画面和静态展示中,体味和感悟对称的意境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2.艺术与科普交互

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是普及一些相关知识,展示设计中的科普教育是以传播主题思想为目的的重要功能之一。展厅通过对“对称”的知识的全面梳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借助各种媒介到达推广,并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目的。主要采用的是科普功能中的展覽教育和实验教育,使受教育者更好的去了解对称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与表达。科普展示中,本厅会采用橱窗的形式,展板的形式,实物陈列方式的形式,視频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对称;其内部展示的内容包括对称的历史,对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对称对生活的影响等。使对称的知识更直观地深入参观者的意识层面中,通过最大限度地展示其对称文化寓意,艺术的字画排列成表象的对称,红外线起到了帮助作用,当字画对称时则通过红外线的帮助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另一组对称图形;当字画成除了一个不对称,剩下都是对称图形时,根据心理学,参观者会用红外线自动思考某些排列的办法去改变。这样艺术与科技结合,既展现出对称设计,也起到推广教育的作用。

3.光与艺术化呈现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与影的表现也是艺术语言的表达之一。印象派大师莫奈,在作品中擅长于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爱因斯坦曾得出的对称的物理结论是“质量与能量等价,表现出了光的物理类别,如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以及光与影的成像表达。通过对光与空间相结合,打在“舞动”的墙的艺术化画面成对称图形,又由于光的意象比喻时空,其相结合表现出对称的意象和表象的概念设计。

4.形影艺术

水文化作为意象表达的重要语言之一,给人以力量的宣泄。“清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照映景物,一览无遗。宁静中,我们看见了湖光倒影,美若仙境;清澈中,巨细靡遗,反应出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清泰、宁静、平和。”从中我们体会了,只有内心的清静,才能了解世界。从水与影的传统表现手法中探寻现代表现方法,以适合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艺术化的装置,产生审美体验,并端赖于参观者自身的审美和修养,催发“意”的联想,也就是意境的产生。本厅所展示以雕塑作为展示媒介,其艺术语言又具自身的审美价值,富有韵味与情调,实物在水中的倒影,将水影与物态进行虚实置换。这种对于虚实关系的思考及重新创构,又表现出水中成镜的对称概念,从而引发参观者的思考和体悟,诠释出对称的设计意象。

结语

当下对称的概念多以表象的方式传达,对于对称的意象概念缺乏深入的推广。本对称主题展馆建筑的设计,基于多种元素的支撑,结合各个学科层面,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并将情感融入其中,探讨对称美学的艺术化诠释。在美学意义上,对称具有永恒静谧之美。

上一篇: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屋建筑中的绿色环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