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局范文

2023-09-20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1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仅仅凭借家族的智慧,必然被淘汰。随着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必须拥有一支现代化的高层管理队伍。不可否认,在引入高层管理人才时难免会出现企业不愿看到的结果。有些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却缺乏职业道德,或窃取了家族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强占了家族企业的渠道,或浪费了家族企业的巨大资源。但家族企业的决策者不不可因噎废食,关闭了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的大门。

核心管理人员的选拔是困扰众多家族企业家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家族企业可以首先在家族内进行人才的选拔,家族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对家族内成员同样要进行认真的培养与选拔。而当家族内成员无人胜任管理重任时,则必须大胆启用外来人员;否则,企业就会由于人才断层而被淘汰。

(二) 制度也是家族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制度问题是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企业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初创时期,可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建立各项制度,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则很难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一时期,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要摒弃企业初创期的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应代之以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

引入高层管理人才。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其素质高低、才能发挥程度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族企业的模式下的人才机制大多是“任人唯亲”,这在创业时期由于家族的“亲和力”及不计报酬地劳动而产生独特的优势,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并非所有家族成员都符合企业的需要,有的还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于高层经理人员,危害则更为严重。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家族企业的人才机制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了。人才机制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使人才能够在开放、竞争、激励与约束完备的环境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目前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股权激励、浮动工资、技能工资、目标管理等。中国的家族企业进行人才机制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是:一是建立高层经理人员开放竞争、择优录用的机制,使优秀的非家族成员能够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才能;二是吸取现代人才激励理论的有关方法,如前述股权激励、目标管理等;三是实施团队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增强班组成员的凝聚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四是提高科技人才的比重,进行知识管理。

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每个家族企业必须认真对待转型的问题,并利用正确的策略,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 企业成长战略问题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经营战略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和环境之间的中间力量,使得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更加融洽,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定位,是企业在环境中的位置,定位准确,企业就能如鱼得水,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战略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使命的确定和战略业务领域(SBU)的划分和规划,即企业为哪些顾客服务,从事哪些业务领域,向何种业务领域发展,开发新业务领域的时机和方式,现有业务扩展、维持、放弃的安排,以及这种调整的深度和速度。

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处于核心的地位,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家族企业大多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当今的家族企业管理者往往重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广告人”、“点子大王”、“策划专家”的意见,而没有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深入的战略分析和思考。由于缺乏企业战略,包括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研究、产品定位、资源规划等,许多家族企业陷入盲目发展状态,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难长久的。家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重视战略。有的家族企业根本没有战略,满足于小富即安的夫妻店;或因创业者知识水平所限,难以逾越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门槛,致使企业发展缓慢,虽可维持但难以长大;也有的家族企业刚刚初具规模却采取盲目的发展战略,如不切实际的多元化,导致企业夭折。

(四) 企业人才战略问题

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能否识人、用人、容人、留人是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家族企业都遇到这样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很多家族企业的老板难以聘用到既有能力又对企业忠诚的管理人才。家族企业老板们对社会上各种专业和管理人才心存疑虑,即使聘用他们,也多少带有一定的防范心理。因为“外人”经理职业道德低下、坑害老板、隐瞒或扭曲信息、中饱私囊、架空老板、带走原企业客户和机密等例子很多。

另一方面,家长作风、小农意识,使得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内排外情绪严重,难以用好人、留住人。家族企业的“打工者”,总是不自觉地成为“旁观者”,存在明显的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难以真正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家族企业人才问题中还有一

个比较突出的分家和接班问题。分家使企业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白费了,还带来了知根知底的同行竞争。对所有家族企业而言,继承和接班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范围内仅有30%的家族企业延续到第二代,而只有10-15%延续到第三代。许多家族企业的掌门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导致不能在最适应的时间做出最适当的安排,而缺乏接班人规划正是很多家族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 家族企业的人才战略

人才问题本来是一般企业的共性问题,之所以成为家族企业的特性问题,根源在于家族企业的体制和文化。外来人才视自己为“打工者”,总是不自觉地成为“旁观者”,存在明显的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难以真正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由于家族成员的存在也会给其他员工产生一个暗示:“只要有他们在,我们干得再好也没有用”,甚至有的家族成员具有特权思想,这就导致了竞争机制的名存实亡。这就需要家族企业未雨绸缪,针对本企业制定合适的人才战略,充分调动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家族内部优秀的或有发展潜能的员工,企业应该不遗余力地积极给他们创造机会,对他们进行各种教育培训和锻炼,促使他们早日成材;而对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尤其是创业时的元老,企业最好是给他们适当的酬劳并请他们离开公司。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对于一个懒惰的侄子,给他钱但不要他工作,比让他在企业里占一个位置要便宜得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也会给外来的经理人省却很多麻烦。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当家族成员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时,企业就需要从社会引进优秀的人才来填补家族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但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引进人才应该谨慎,尤其是高级经理人员的引进,应该将人才的道德水准放在首位。同时从企业安全经营的角度考虑,从外部引进的经理人,要按照管理岗位和信息的机密程度逐步任命,先“知”后“用”。既可以让新来的经理人熟悉企业环境,同时企业也可以对他进行观察、考核,合格后再予以进一步的重用。

人才引进以后,如何使用人才是家族企业需要考虑的又一问题。首先,企业主应该对正式上任的外来经理给予充分的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企业主的充分信任,有利于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潜能,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切实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其次,在新经理上任初期企业主需要给其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外聘经理人员一般说来素质较高,但他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去处理好与家族内部人员及创业元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经理上任之初,通常会推出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可能和企业原有企业文化或工作习惯冲突,甚至会触动原有的利益和权力的分配,处理不当,就会有各种流言蜚语和“小报告”打到家族企业主那儿,这时候要求家族企业主要有明辨是非的

能力,分析原委,确定责任,帮助新经理扫除障碍,以推动企业内部变革的顺利进行。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个人体会来看,过去我们讲企业经营与管理,较多地重视并研究了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目标市场战略、企业的人才战略,但对企业的环境战略讲得不够,认识的高度也不够。而前不久的金融危机恰恰说明,成熟的环境意识与战略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有的企业来说,甚至是致命的。

从前期金融危机下企业受影响差异化来看,也与企业成熟的环境意识与战略密切相关。如同样受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不同企业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如有的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不能“自拔”,有的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却能“从容应对”,甚至当作一种“机遇”;又如同处金融危机肆虐的“风口浪尖”企业,有的企业对经营困境悲观承受、责任归咎于金融危机“一推了之”,使企业陷入极被动的地位,而有的企业却能主动应对、及早防御、积极转化,使企业“死里逃生”、“转危为安”。从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程度与后果来看,其影响程度与其带来的不同后果,不仅与企业所处行业、规模、产品性质相关,而且与企业对环境变化早期的先知先觉意识、中期的有效防御意识、后期的积极转化意识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企业的环境应变能力密切相关。

二、企业环境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从理论上说,企业环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但从前期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看,主要影响表现为:产品价格下降,效益下滑;资金紧张,融资难;生产产品积压,现金流问题严重。可见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被“卡”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因此所谓企业环境战略就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上述相关联的经济环境及其变化表现出一种辨证思维、超前反应、能攻善守、化危为机的总体思想与应对规划。

企业的环境战略具有总体性或观念性、防御性、预见性特征。第一,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始终树立的总体性或观念性战略。企业搞一项投资、做一个项目,首先就是咨询。所谓咨询就主要包括做投资或项目环境分析与研究,形成投资或项目的环境机会与威胁报告以及应采取的战略与策略。研究表明,著名的跨国大公司在任何一个国家做投资做项目首要的就是做该国的投资环境机会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如正是把环境作为企业行为的首要战略目标来研究,香港、美国都把国际工程项目运作程序仅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机会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实施阶段。这表明他们对环境与机会、环境与风险的研究予以多么重视,是作为一种观念性意识在强化。第二,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付复杂环境变化的一种防御性战略。它要求企业干部与职工树立高度的防御意识,在类似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之前早作准备、之中积极应对。第三,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对不利环境早预见、对有利环境早准备抓先机的“预环境”经营战略。这既是企业环境战略的特点,也是制定与实施企业环境战略的要求。这一特点就是要求企业做到对类似金融危机的不利環境早预见早准备;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与新一轮经济高涨早预测、要行动不能坐等。

三、企业环境战略观念强化的必要性

企业需要树立环境战略意识、强化环境战略观念,这是由危机的规律性、经济的周期性、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的。

第一,危机的规律性或实质性。首先,金融危机是企业环境范畴的危机。金融危机直接表现的是银行部门或金融市场不能正常运转的危机,它包括支付(挤兑)危机、货币(贬值)危机、债务(外债)危机。然而对实体企业的影响却是间接的,或者说带有环境条件上的影响性。因此金融危机从实质上说是企业面临环境变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实企业要生存与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正象人一样,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幸运”与“坎坷”,况且人吃的是五谷杂粮,哪有个不遇到风寒感冒的?企业经营中,有时可能处于“有利”环境,有时又可能处于“不利”环境,这“两种环境”是企业必须长期应对的两种环境“常态”,金融危机正是企业处于“不利环境”的典型表现形式。我们既要学会和类似前几年“有利”的环境打交道,又要学会和前期金融危机“不利”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必须要有成熟的环境战略。同时,金融危机是“欺软怕硬”的危机。如果把金融危机比作一只苍蝇,它是专叮有缝或破损的蛋。如果一个企业肌体强壮、免疫力强,或是象我调查的那些企业一样,能实施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面对时艰,练好“内功”;化危为机,再次腾飞的全过程、全方位环境战略,金融危机就只能是“路过”,而不会侵入“家门”。这正是金融危机下企业受影响差异化重要原因所在。

第二,经济的周期性。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必然要受经济周期性的影响。首先,由于经济周期表现为一个过程,运动轨迹呈现出阶段性,因此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企业的景气度是不同的,这是企业的大环境。其次,企业所处行业也具有周期性,如果一个企业处于朝阳行业,往往光明一片,就会感到规模不大,钱不够用。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夕阳行业,总感到市场已饱和,需求在下降,就会感到规模太大,钱花不出去。再次,受经济周期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感应是不同的,企业需要随经济周期变化对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可能带来的外部环境影响实施应变性管理。最后,经济周期性的矛盾往往与各种危机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搅和在一起。一般来说,如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如果处于经济周期“顶部”,表现出如经济过热、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化、需求创造不出来、对外依存度极高等经济周期的“顶部”特征,遇到突发的金融危机,破坏性更大,解决起来更难。也正是因所处经济周期阶段不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也正是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差异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见经济周期性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实施企业环境战略就必须遵循经济周期规律,把握好企业经济上下的“幅度”或“界”,对企业一切经济行为实施最大值或最小值约束与管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在企业实际中,一方面,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产品、产值、市场等客体运动的,都有适应客观环境的一定之规。另一方面,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根据自身的决策、计划、与客体发生经济关系,表现出“主体”的运动轨迹。主要原因是:一是逐利性。从企业本性讲,哪个企业不想多赚钱?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容易逆环境而为或是在顺境中“忘乎所以”。二是独占性。企业一般对市场具有天然的独占心态,市场只有一个,而窥视者千千万万个,竞争天生具有“排它”性、“独占性”。这种唯一的竞争取向使不少企业为了独占市场孤注一掷,在顺境中得到超常规发展,在不利环境下终于“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三是企业家人本性。如有的企业主要领导者在企业个人威信极高,胆子很大,摊子铺得大,融资成本天高,在金融危机下处于极被动境地。职工反映“这个人胆真大”。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四、企业环境战略实施的战略要求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优秀企业在当时金融危机下适时制定与实施了自己的“经济冬考”战略。有些政府部门也提出了抵御经济危机、改善企业环境的“口号”与措施,这些战略、口号、措施虽各有所见,但归结起来是从金融危机环境的事前、事中、事后,且是针对企业所受危机环境重大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金融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提出的战略设想。把各种设想综合起来,且从总结经验与教训的角度,笔者认为,实施企业环境战略应注意突出以下战略取向。

第一,培养企业决策者“辨证思维”的头脑。基于企业本性的逐利性、独占性及企业家的人本性分析,企业应付复杂环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使主观符合客观、激情与理性相辅,关键在于培养企业决策者在复杂环境与企业行为过程中树立“辨证思维”的头脑。从当时金融危机背景下发生的企业案例来说,平安的巨亏、东航的陷阱、房地产的泡沫、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就是在经济过热或经济顺境下实施“走向国际”、“套期保值”、“超额利润”、“全球规模第一”等企业经营战略的后果。就单线条思维而言,如竞争、机遇、利润、产能、国际化,这些在过热或有利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行为与企业家胆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徒然的经济危机下,这些企业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与考验,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误”。这些企业的后果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企业在竞争与防御、机遇与威胁、利润与风险、产能与档次、有利环境与不利环境等战略思维上存在的“弱点”。因此我认为,培养企业决策者“辩正思维”的战略头脑,是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

第二,实施“能攻善守”战略与策略。基于企业经营环境是复杂的、暂时的、变动的,且环境变化是永衡的、绝对的分析,这就要求企业经济行为无论在有利环境下还是在不利环境下都保持一个“平衡”状态,并随环境变化提早预防、从容应对,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采取顺势而为的企业行为。因此,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不定性,必须实施“能攻善守”环境战略。如果说在当前金融危机不利的环境下实施“能攻善守”战略是顺势而为,那么在有利环境下能实施“能攻善守”战略却是有难能可贵的“先见之明”。某电工企业借国家电网分家、电力建设加快的有利环境,企业发展为一个大的集团。然而企业决策者根据行业经济周期规律与国家经济“太热”环境,较早意识并提出了可能下降或“变局”,在有利条件下就提出了带防御性的环境应对战略——“未雨绸缪、提前应对”。从2006年开始就做了相关应对措施,如抢先一步采取了“向高端产品转型;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抬高技术门槛;压缩应收款;搶先一步“融资”等应对措施,使企业安然无恙,企业负责人理直气壮反映“未受大的影响”。

第三,克服盲目蛮干,强化企业“限值”管理。任何企业及其所处行业都具有经济周期性特点,往往在景气度“顶峰”时会忘乎所以,在回落时会悔之当初。这种经济大戏仍在循环往复地重演。如去年所表现的煤碳、石化、有色金属企业分享行业盛宴时,所出现的大量在决策、投资、经营、管理、甚至分配上的超“限值”经济行为;而今年钢铁企业从顶峰回落,盲目投资已结苦果,化纤企业也深受产能增长过快之苦。恰恰都是当初盲目投资、产能失控铸定了今天的结局。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认为,应对经济周期性变化规律,防止“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迫切需要企业在所面临客观环境的复杂关系中把握自己的运动幅度,使自己在一定“限值”内稳定运动。因此,这里我提出强化企业限值管理问题。任何企业经济行为都有一定的运动轨迹,有自己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都有一个幅度或界。把企业经济活动纳入限值范围内,切实实施“值”的规约、防御、警告、制止等的管理行为,就是企业的限值管理。其管理运行要点是:第一,对企业经济活动周期及各个运动阶段即投入、营运、产出,在宏观上根据预测对其上限下限进行界定或规约;第二,对企业重要要素如产品、设备、资金等及企业重要经济指标如产值、利润等,根据上述上下限要求建立由单个值集合成的企业系统限值体系,在企业管理中根据标明的限值信息进行调控,实施最大值或最小值“栏杆”设防;第三,当企业经济活动某个环节某个要素及指标出现“临界”或“越界”时,无论何种原因,也无论经办责任人有何许诺,都要运用各种手段(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坚决制止。这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较有现实意义:一是使一切企业经济活动适度进行。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经济周期阶段,也无论环境如何有利、效益如何好、竞争力如何强,都要保留一个蓄量,有一个退的回旋余地;二是从根本上约束主体。既包括企业经济的决策者,也包括企业经济的执行者;三是明确值限管理的中心是值限或界,界是管理中的秩序规则,一旦某一经济行为临界或越界,无论何种原因都要坚决终止。从而避免企业错误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四,寻求恶化环境下的各种保护。一是行政保护。即让上级主管部门与领导多了解企业的困难,主动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与本企业的信息沟通网络,让政府及各部门对本企业的困难“心中有数“,以便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因上下“一条龙”实施“帮扶”时处于有利地位。二是经济保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为了保增长、调结构、拉内需,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经济政策,企业可在银行贷款、项目发展、技术改造、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寻求支持。三是法律保护。在危机时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极易受到不法伤害,对于可能出现的加大企业困境的“断供、”“毁约”、“侵权”、“无理退货”等行为,企业要运用《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及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关法规来保护自己,使企业安然度过经济“寒冬”。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葛洲坝集团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室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3篇

兵被聘请为学校军训教练员。

为期十天紧张的军事训练开始了。

“立正——”“稍息。”

“向右看——齐!”

兵那响亮的口令,军人特有的气质,给女孩留下深刻的印象。

女孩这年二十岁,在高中读书时就非常崇拜军人,她也曾经有过参军当兵的梦想。由于某种原因,未

能如愿。

女孩曾经在多家报刊上,读过兵写的文章。知道兵是一名班长。文武双全啊!很是了不起啊。女孩对于兵有种莫名其妙的想法。站在队列中,看到兵的身影眼神也渐渐的复杂起来。有时竟然自己红着脸,不敢再看兵一眼。

不知道为什么,兵这几天可能是着凉。老是感到胃不大舒服,有时疼痛的厉害。兵用手压着腹部,尽量不让学生们看出来。

“您不舒服吗?”女孩看着兵额头上冒出的汗珠关切的问。

兵看着女孩:“这两天可能是睡觉着凉了,感到有点胃痛。不过不打紧,一回儿就过去了。没事儿。”

女孩看着兵痛苦的表情笑了说:“我还认为你们当兵的都是铁人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粒“胃必治”“吃了吧,吃了就会好的快些。”原来女孩也有胃病。

“我们部队有规定,不允许接受同学们的东西。”

“你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女孩真的生气了。

兵接过药粒只好吃了下去。

……

一天晚上,女孩找到兵,突然对兵说:“兵哥哥,我非常喜欢你,你喜欢我吗?”女孩说完脸一下子绯红起来,不等兵说话,撒腿跑远了。

从此后,女孩看见兵总是和以前不一样。兵在她的心里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兵看到女孩也不如以前话语多了,总是感到不知道应该跟女孩说些什么。

十天的军事训练很快结束了。兵离开了女孩,离开了学校。兵没有给女孩留下电话和通讯地址。女孩哭了。

一天,女孩收到兵的来信。兵的来信激起了女孩的思念之情。她打开信,兵的信写的很短,只有几句话:“请你原谅我吧!对不起了,我不能接受你的爱。因为我是军人。”兵在信中还讲了军人不能在驻地搞对象的纪律和规定。最后告诉女孩,自己要到抗洪救灾第一线去了。信封上没有回信的地址。

从此,女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关于抗洪救灾的电视新闻和各大报刊的新闻报道。女孩是多么希望能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兵的身影啊!于是她默默的为兵祈祷,但愿兵平安无事。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4篇

—— 一次作文调查引发的思考

笔者以续写的形式进行了一次作文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农村高中全体学生。

写作要求:请根据下面故事的情节提示,设想“乌鸦太郎”今后的命运,为这则故事补写一个结尾,200字左右。

乌鸦太郎

一个农村孩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人注意他,他也就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

本来,日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如果不是新来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新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们在野外上课,种花种草,并和他们私下里闲谈。不久,学校里开大会,学生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那个最不起眼的孩子也上台了,他给大家模仿乌鸦的叫声,清晨高飞的、黄昏离巢的、欢叫、悲啼。原来。乌鸦的叫法如此细腻丰富,各自不同。他发出的这些惟妙惟肖的叫声.让人想到这个孤单的孩子,是如何一天天一个人在旷野里奔跑,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很多人听着流下了眼泪。

后来,《乌鸦太郎》是日本漫画书中的一则平淡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其实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故事,因为它没有什么结局。后来,在人们给那个模仿乌鸦叫声的孩子取名“乌鸦太郎”后,他还是一个人来来去去,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消息。老师不是伯乐,他也不是千里马。图画书里没有明确画出的一场对话,是一个热心的教师和一个内向孩子的心灵邂逅。如果说这也是种缘分,那么,并不是所有的缘分,都能让生活有所改变。

然而,中国学生对这则异国故事结局“合情合理”的想像与自说自话的设计却与原故事中“乌鸦太郎”的未来人生走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断裂。沿着已有故事情节展开的各式各样的续写,在“后来”这一设定叉点分道扬镳,最终又殊途同归为耐人寻味的中国式结局,既显示了众声喧哗与集体失语的双重性,也呈现了一道颇为特别的中国式作文景观。 本文力图以对本次作文个案的描述、解析,获取对当前中学生写作现状、心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某种角度和入口。

综观学生们对“乌鸦太郎”后来命运的种种设想与安排,不难发现某些共性的话语态度与价值取向。

一是放大“乌鸦太郎” 模仿乌鸦叫声这一拟声才能的效用。

以下是被调查学生设计的几种富有代表性的“才能效用”案例:

例①:后来,同学们开始关注这个孤单的孩子,和他一起学乌鸦的叫声,一起看窗外的桃花,一起在有水汽的玻璃上画脚丫。从此,他不再一个人躲在墙角,也不再孤单寂寞。 例②:后来,那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老师也对他特别关注。他找到了自信。 例③:后来,“乌鸦太郎”因为那次表演找到了他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慢慢学会与人交往,逐渐融入到集体中去。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

例④:后来,旷野里奔跑着的不再是一个孤单的身影,而是在一个年轻阳光的老师身后,叽叽喳喳地跟随着一群“乌鸦”,一路欢歌笑语。旷野的天际下,不再有孤单、寂寞和悲伤。

例⑤:后来,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变得活泼开朗。课上,回答最积极的便是“乌鸦太郎”;课后,他与同学们玩耍,开心地去做每件事。经过努力,最终成为班上的三好学生。

例⑥:后来,这个最不起眼的孩子用乌鸦的声音感染更多的人。他的声音诠释了斑斓的生活、丰富的情感,同时他的声音也不再孤单。人们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

例⑦: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他向同学们讲述他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奥秘,同学们都折服于他的见识,一下课,纷纷围在他的身边。

例⑧:后来,音乐老师让“乌鸦太郎”练习各种动物的叫声,老师让他代表学校去参加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他脱颖而出,被领导看中。领导让他练好口哨,推荐他参演春节联欢晚会。

例⑨: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也停止了对乌鸦声音的模仿。终于在第二次表演时,让大家失望了,大家觉得他是个骄傲且不求上进的孩子。从此,他又成了孤独的人。

例⑩:后来,“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独来独往,人们只是在他表演的那一刻感动过,事后都快将他忘记了。“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看着世界发呆。

例①~例⑨中,尽管续写者对“乌鸦太郎”表演节目后的状况设想得不尽相同,但所有续写情节的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一次偶然的表演彻底改变了“乌鸦太郎”的现实遭际。例①~例④,以一个孤单且被人忽视的孩子的被关注、被羡慕、被认同,凸显了老师和集体怀抱的友善、温暖与感化效应的强大;例⑤~例⑨,则以“乌鸦太郎”脱胎换骨般的进步、一步登天或一败涂地的结局,强化了那场表演对“乌鸦太郎”后续命运决定性的影响力。

包括上述例①~例⑨在内的99.7%的续写故事表明,偶然表现出来的拟声才能似乎是“乌鸦太郎”价值的唯一体现,更是其命运转折的分水岭。对于一个原本暗淡无光的孩子而言,一种突然绽放出来的才能不仅立刻让他光彩夺目,还意味着从此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路绿灯,飞黄腾达(例⑧);反之,丧失才能则意味着重新退回过去的灰暗世界(例⑨)。这里,被绝大多数续写者竭力夸大的“才能效用”,其实是现实校园普遍存在的成绩至上、智能至上观念的翻版。当今,在升学竞争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一俊遮百丑已经演化为校园潜规则,成绩等于成功,才能就是万能,成绩、智能的高低决定学生个体在校园生态中的优劣地位。如此扭曲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们确信老师亲贤能远无能、重优生轻差生体现了一种正常的校园生态秩序。因此,续写者都善于根据原文描述,精准地考量“乌鸦太郎” 边缘化的地位和被漠视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设想了“乌鸦太郎”拟声才能被发现后种种优待——“关注”、“注意”、“羡慕”“折服”,堪称蔚为壮观。如此盛大其事,其实质是曲折表达了续写者自己在现实情境中饱受刺激折磨、爱之恨之的才能崇拜。天可怜见,那些放大的“乌鸦太郎”拨云见日般的幸福享受,掩藏了多少中国孩子破碎冷落的心,又寄寓着孩子们多少缠绵苦痛的希冀和热望啊。

众多学生对“才能效用” 的推崇还折射了一种值得警惕的价值扭曲倾向。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不乏错位的成功故事:获得金牌的某运动员尽管文化水平低,但被某名牌大学破格录取;不向外国人下跪的某民工因读书心切,也被大学录取„„众多励志故事也一直喋喋不休地渲染着浪漫主义的成功迷梦:一个坚持给妈妈洗脚的小伙子因品格的力量打动了外国老板,被破格聘用;一个求职无果的女孩子在转身离去前,用鞋跟敲平了老板办公桌上一颗松动的钉子,结果被聘用„„破格录取、破例聘用成了一种搁置正常录取程序与公平竞争规则的超常奖赏。这样的故事经常被复制和高调宣传的结果是,与必备资质、专业素养、录用条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才能、品格的效用放大了,规则、程序的刚性柔化了。这就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只要具备某种才能或良好品质,就能破例、破格,一切

人生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下面一则故事反而匪夷所思了。

美国奥巴马总统打算出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春季毕业典礼,这所百年名校却表示不授予总统荣誉学位。校方表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奥巴马的到来“欣喜若狂”,但除了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出过两本畅销书外,奥巴马“没做任何应得荣誉学位的事”,学校有不给在任政界人士颁发荣誉学位的规定,即使奥巴马莅临,校方立场也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从作文的整体面貌看,中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懂得把寻找意义、表现光明面作为写作的第一准则,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的应试作文标准。绕开生活苦难,回避社会难题,格调昂扬向上,习惯自我检讨,一味表现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几乎成了中小学生的写作共性。在如此的写作惯性下,生活收束为家庭、校园、自然景物的狭小场域,情感不越乎亲情、友情、师生情。沉重的社会问题与学习生活绝缘,烦恼、忧愁等一切问题都能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轻松化解。学生习惯想当然地把现实难题用感人的故事作喜剧化粉饰。结果,在社会价值倾斜、应试作文标准诱导的双重压迫下,学生逐渐对规则失去了敬畏,对艰难不幸的命运和困窘不堪的生存状态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对生活中那些难以复制的特例反而充满向往,向往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一步登天。

所以,沿着例①~例⑨的续写方向,98%的续写者认定,“乌鸦太郎”最终命运是成为口技表演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动物学家等等。至此,“才能效用”被演绎到极致。

二是美化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校园权力结构”。

福柯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在社会中要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控制。什么被允许,什么被禁止,都源于这个社会中的权威、规则、等级和学科系统,因此,一种文化必然产生出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正是这种认识方式导致相应的话语被生产出来。如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关于话语的真伪、正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准则,这些准则正是权力的产物。因此,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

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看似各不相同的有关校园生活的续写情节里也充满了各种权力符号。这里既有权力的表演,也有对权力的欣赏、崇拜与追逐。从例①~例④续写者的话语立场看,学生普遍将自己定位于温暖班集体中面目模糊的一员,自视为那个默默无闻的孩子的观察者、同情者与拯救者,以“集体”的视角,俯视着“乌鸦太郎” 的命运沉浮。显然,在当今校园教师中心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故事中的教师代表了校园权力的中心,集体代表了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权力网络,其中的个体与权力中心存在着亲疏远近的不同距离,而“乌鸦太郎”则明显处于权力网络的边缘与外围。续写者步调一致地融入“集体”的角色选择,是对自我身份的主动隐藏和对校园权力中心的有意靠拢。

“乌鸦太郎”沉默寡言,加之独来独往,“没有人注意他”。在绝大多数续写者看来,这种处境理所当然。“一无是处”的孩子自然是校园权力排斥、疏远的对象,因为他没有得到权力认同的条件和资本,他的边缘角色是物有所值,他的饱受冷落是咎由自取,所以,也就没有谁应对“乌鸦太郎”的孤单境遇负责。那位年轻的新老师给“乌鸦太郎”一展才华的机会,则彰显了权力中心的决策力和号召力。我们看到,一个原本似乎没有什么价值的孩子立即得到集体的百般呵护(例①~例⑧)。由续写者加盟的集体这种积极响应的姿态与先前无动于衷的表情转换如此快捷,不啻一场滑稽的权力变脸。漠视你心安理得,追捧你亦有道理。权力就这样翻云覆雨,掌控着“乌鸦太郎”的运命。续写者未必自觉的情节设计折射了校园权力结构的威仪与森严。

耐人寻味的是,“乌鸦太郎”“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的“孤单”,在原有故事中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丽与忧伤,可续写①

者对生命中的美,缺少善意的发现眼光,例④甚至编织了师生共同在旷野奔跑、一路欢歌笑语的盛况。在他们的眼里,“孤单”彻底沦为“乌鸦太郎”有待矫治的性格过错和品质缺陷。从独来独往到融入集体,从沉默寡言到能说会道,从悲观自闭到乐观开朗,“乌鸦太郎”的前后转变,被设计成在集体威权感召下、顺应权力控制与摆布的痛改前非、积极投诚。“乌鸦太郎”只有告别孤单,改“邪”归正,变得大胆、阳光,才能得到权力的认同,获得温暖,享受幸福,才能成为符合权力标准的好孩子(例⑤~例⑧);反之,将再次被权力放逐,重蹈覆辙,“又成了孤独的人”(例⑨)。而例⑧中,高居“校园权力结构”之上的领导,成为决定“乌鸦太郎”未来命运的主宰,散发着“贵人相助”观念的陈腐气息,可视为校园权力的延伸与放大,再一次表明了校园内外权力结构对中国学生行为和心态的格式化塑造。

应该看到,续写者在设计教师、集体关心“乌鸦太郎”故事时,强调以温暖感化一颗冰冷的心,教化一个沉寂的灵魂,其动机是真诚而善意的,但续写者的角色定位和话语态度却泄露了冰冷的权力底牌。校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抵达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日常行为”。99%的续写者(其中90%为农村孩子)根本就没有打算进入“乌鸦太郎”的世界,去体味这个“每天走很远的路”“ 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的孩子的内心感受,去触摸他的艰难、孤独、忧伤与快乐。续写者们白天不懂夜的黑,有轻飘的感动与同情,却不懂得真正的慈悲,不思考儿童生活中的苦难因素,习惯廉价的感动与轻佻的救助。他们用关心弱小同学的方式来人为制造一个心理落差,自我培育一种可以关心他人的优越感,以此化解、转移自己在别处受到的屈辱。因此,其真诚的背后也不乏几分世故与逢迎。与直抵人心、痛彻肺腑的慈悲相比,感动实在浅薄而滥情。过多的感动,则未必不是对苦难刻意的无视与美化。而学会进入苦难,懂得慈悲,或许能让我们拥有一些反思与良知,拥有写作中普遍缺失的批判力和自省力。

三是向往传奇化、戏剧化人生,追慕成名成家的荣耀。

如上文所述,沿着“后来”被几乎所有续写者设计出的“乌鸦太郎”的幸福改变继续发展,“乌鸦太郎”的命运必然地乌鸡变凤凰,修成正果。因善于模仿乌鸦叫声,成为口技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因善于研究乌鸦,成动物学家、驯鸟师、飞行员;因善于奔跑,成为长跑运动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不足2%的学生认为“乌鸦太郎”没有拥有辉煌的未来(例⑩)。

在设计“乌鸦太郎”的未来时,续写者流露的其实是自我的人生憧憬,代表了个人对世界、社会,现在、将来的某种价值确认与期待。绝大多数续写者认为成功就是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习惯励志照亮人生,富于浪漫情怀,向往大喜大悲、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不懂得没有华彩乐章的生命,照样可以怀抱骄傲不流俗的寂寞,让别样的美景,在心中如花绽放。不认为平淡无奇是人生常态,不承认普通生活和平凡生命的价值,轻视甚至蔑视普通人波澜不惊的生存状态。

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我们在讨论时一致认为,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

对威权的膜拜、对寻常的鄙视,已经造就了一大批以“长大要当科学家”为人生理想的②

豪迈少年。他们是社会名人的狂热粉丝,是权力意志的忠实随从,轻视甚至无视日常生活的意趣与价值,日渐形成崇拜权力的奴才心态。他们把理想放在天上,建构着不切实际的人生捷径,企图轻而易举实现梦想。诚如阿富汗著名作家乌尔法特尖锐的感慨:“真的,我们真

③的不认得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可是,我们对于那些达官贵人却认识得那么清楚。”让学

生自甘臣服于权力和名利并为之孜孜以求,是写作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依托一则本来平淡无奇的异国小故事,中国学生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我手写我心”的续写行为艺术。由于横亘着文化的鸿沟,也横亘着价值的分歧,中国学生的集体性误读与符合中国逻辑的“正写”,使故事的外国元素彻底丧失,中国特征格外显著。续写和原先的故事结局产生差异乃至背离并不奇怪,无非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纵观续写作文那众口一词的话语腔调,千人一面的言说方式、雷同的人生设计、趋同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中国学生已形成日趋顽固僵化的写作“集体无意识”!作文众声喧哗的繁荣背后是集体失语的荒芜,激情昂扬的面具下面是苍白失血的面容,道貌岸然的矫饰难掩奴化思想的裸奔。换言之,中国学生作文不缺少语言的驭用,不缺少情节的创意,不缺少道德的表态,不缺少巧言令色,不缺少豪言壮语,不缺少理想美梦,唯独缺少戛戛独造的个性、抗拒媚俗的品性、批判自省的追问和使写作成为写作的灵魂!

若干年前的摇滚歌手崔健的一段正在老去的歌词颇让人寻味:“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被遮蔽的眼睛只能看到恩赐的幸福,被束缚的思想只能摇尾乞怜。何时,我们才能拉掉蒙住孩子们双眼的那块布,让他们用纯真的眼神去打量没遮拦的天空,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让思想真正站立?

作文,魂兮归来!

注释:

①引自2009年4月12日《扬子晚报》。

②参见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③引自阿富汗作家乌尔法特的散文《为人效劳的人》(参见《世界散文精华·亚洲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5篇

2009-4-20 ◇崔明洪

朗唯公司自2008年9月19日成立以来,已经半年有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以探索者的姿态摸着石头过河,直至2009年的3月份,公司才开始有点起色,这与经营3G产业的其它兄弟公司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也有许多亮点值得骄傲,但对于3G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竞争局势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快地调整心态,放大格局与时俱进,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没有纲领就没有方向,格局决定结局!

一、 朗唯现状

(一)制度不全、管理混乱

公司现在的管理模式可以说完全是依靠“经验主义”,依据就是汇海经验,再加上参照兄弟公司的经验和方法。包括公司的很多制度也是完完整整的照搬,以至于使很多的制度没法执行下去而造成管理的不顺畅。还有就是“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也是造成公司现状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是因为管理层的不团结、心不齐造成的,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没办法使公司做大做强。这样的局面如果还不尽快改变和调整,那我们只是永远跟着别人的屁股走,是完完整整的追随者而永远没办法成为同行的领跑者。朗唯也会处于不断的间鬲归零,虽然踌躇满志却总是徘徊不前,这些我们都是有过沉痛教训的!

(二)目标感不强、方向不明确

朗唯公司的目标一直都是以口号的形式出现,从去年九月公司成立到现在,我们的目标都一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下去,已经形成了目标的习惯性流产,这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目标感不强,以至于每个月在吼、每场会议在喊,但没有

1 想办法细化目标、强化目标。

方向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公司没有清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纲领,以至于很多想要发展平台的员工对平台没有信心!还有就是管理层的方向不明确,出现了懵懵懂懂上班糊里糊涂做事的心理,很多员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向不明确,目标感不强。

(三)管理层素质偏低,执行力不强

公司比较年轻,公司员工也都偏年轻,对人生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受过多少挫折,经受不起打击和挫败,加上打工心态很重,所以工作起来也就仅凭一腔热血一股热情!包括管理层也是如此,文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基本功底不扎实,甚至还有混日子的心态,结合没有方向、目标感不强,执行力也就肯定没办法落实到位了。

二、解决方法和策略

(一)广招人才、用人唯贤

我们不是怕人走,而是平台建设不够快;我们不怕有人心术不正,而是怕人事管理不到位!

朗唯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人才,没有人才什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要广招人才,在人才的吸收方面,综合素质第一,能力第二,经验第三。以综合能力、为人处世和团队业绩进行考核,能者居上,进行优胜劣汰!

(二)完善制度、分工精细

制度方面紧缺人事管理制度、奖罚考核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细节分工,特别是总监助理、经理、经理助理的职权和责任范畴很不清楚,以至于在操作中没办法默契配合,造成很多衔接的漏洞,制度中也缺少激励机制,使员工没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人公意识,永远是打工者心态。还有培训机制与人事关系的不合拍,也造成了培训制度没法有力执行,往往只能任务性地走过场。

从公司发展来看,现在就要有意识地成立公司领导核心,分工到人,责任到人!特别是职权的下放,做到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人尽

2 其才,才尽其用!

(三)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培训的执行力度是考核一个公司员工综合素质和考核一个团队凝聚力的标准。

朗唯团队相对偏年轻,没有经受多少社会的历练,思维没有定型,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消极思想很多,需要的就是通过培训来改观,打造符合公司要求的、积极向上意识形态。但培训机制必须和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到最大作用,也有利于现阶段形势的发展需求。

管理层提升的方向主要是胸怀和格局!要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三、发展思路

(一)关于现状的发展

本周招进一位经理,第三商务部成立,并招收新员工补充三个商务部,完成每个商务部10+1到12+1的架构。

4月份完成公司总目标40万的营业额。

(二)关于公司分部的成立

5月份成立公司分部,形成两个战区,再用5-7三个月的时间成立三个部门,总共完成6个部门的组建,并建立起公司小型会议的操作流程。公司5月份完成总目标50万;6月份完成60万;7月份完成70万;8月份完成80万。

(三)关于成立分公司

8月份筹备开分公司,现暂定第一间分公司在佛山,9月19日佛山分公司正式开张,完成一周年开分公司的计划。同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广州市朗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朗唯集团。

(四)关于公司长远发展

2010年再成立两个分公司,2011后年每个季度成立一个分公司,向全国快速拓展。

红楼梦结局范文第6篇

柴静苍穹之下问真相,雾霾调查引爆两会话题。很多人猜测,这是柴静特意选在两会之前播出的,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同时把环保提到法律的层面上来,这比裙子、duangduang的爆炸性传播有意义得多。雾霾问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之前地方两会的焦点问题,毋庸置疑,视频中的环境问题令人揪心,同样引人深思。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如果不行动,雾霾还只是开始,空气是没有墙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但是现在呢?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都是看一下空气质量指数,靠盼着一点西北风过日子。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他们会说不,不想等待,不想推诿,想站出来做一点什么,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 柴静的一字一句,就这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如今雾霾问题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需要呼吸,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气之下,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是民众最迫切关注的问题。这条时长103分钟的记录片,引发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当问题被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解决的希望,雾霾是什么?从哪来?该怎么办?我们要感谢柴静,是她让我们再次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更多的人去关注雾霾,同呼吸,共责任,治霾从每个人做起。

柴静雾霾调查揭示中国的大气污染极为严重,引发了许多读者巨大的同情和焦虑。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被柴静雾霾调查感动了,许多人表示准备行动。柴静给出的个人行动方案主要就是举报,以及少开一点车。同柴静其他的调查类似,有赞扬,同样也有批评。有人说,她的数据有问题,她的观点过于片面。但就我们每一位公民而言,作为普通群众,健康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更愿意相信,出于健康考虑,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保护我们的空气。

上一篇:乡镇廉政风险防控范文下一篇:钢骨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