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

2024-04-28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慕课“美声之林”为例,简析笔者在担任钢琴艺术指导时的一些教学思考,并对艺术指导这一学科如何更好的适应慕课需求,展开了一些设想与探究。

关键词:慕课 钢琴艺术指导 美声之林

现如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慕课”,正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各个学科中发展和普及,这不单单是对教育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平台。2016年1月起,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了慕课教学的新篇章,由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教授领衔主讲的声乐慕课“美声之林”正式上线,笔者也有幸以钢琴艺术指导的身份参与其中。时至今日,“美声之林”已发布60多期慕课,在网络上受到热捧。2016和2017年,分别举办了两次线下的嘉宾音乐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更是两次荣登《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平均每天的点击量高达约十几万人次。

一、钢琴艺术指导在慕课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慕课的录制过程不单单是教学的过程,也是对主讲教师和慕课参与者的一次考验。面对摄像机的录制和网络传播的新途径,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一堂看似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的课程,钢琴艺术指导们要做的前期工作却不只有这些。由于演唱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双方来讲都是第一次合作,所以前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确定好演唱歌曲的曲调和曲谱版本,在与嘉宾合乐之前做好对曲目的了解和练习。在录制之前与演唱者进行和伴奏教学,确定好曲目的音乐基调、音乐处理,熟悉演唱者的歌唱气息和表演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艺术指导还应对演唱者的一些艺术处理和节奏把握等给予意见并做出教学指导。慕课的授课方式要求钢琴艺术指导必须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熟悉自己的合作伙伴、对曲目更快的做好知识储备和练习准备,这一切前期工作也让笔者深刻的感受到钢琴艺术指导这门学科的协作性。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艺术指导和主讲教师所必需的。

(二)深入研究,确保知识的精准度

慕课的授课对象,不再单单局限于课堂中的学生,而是通过镜头和网络将知识共享给所有学习和热爱音乐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反复观看视频,并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也对我们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学术标准和要求,因此,慕课中的知识应是准确的、有着极高可参考性的。每当确定了授课曲目之后,钢琴艺术指导应当立即对授课曲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练习、推敲,避免我们的弹奏和音乐表达有失偏颇,也应在课堂演奏中减少失误,避免错音和过分随意的音乐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知识传播的正确性和精准度。

(三)良好的心态

网络课程的录制过程与我们平日的课堂教学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着些许不同。我们不仅要面对摄像机器的连续拍摄,还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笔者记得有一次“美声之林”的拍摄正在顺利进行,张美林教授正在为演唱者讲授歌曲内涵,可音乐厅外一阵急促的汽车鸣笛声中断了拍摄进程。当再次开机的时候,演唱嘉宾却又状态欠佳,一直出现忘谱和气息不稳定的现象,我们只得各自重新调整好心态,再投入进来。诸如此类的状况还有很多,例如机器设备的故障、现场观众的手机铃声等。作为参与者的我们唯有调整好心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临场状况,不要影响演奏情绪,才能确保录制进程的顺利流畅。

(四)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的有机结合

对于钢琴艺术指导来说,慕课的展现方式,既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是舞台演出的形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在和伴奏时更多的在倾听和纠错。然而在网络课堂中,每一遍的弹奏都应该兼具音乐性和准确性,我们也应该像在舞台表演时一样,拿出最好的演奏状态,在配合好演唱嘉宾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丰富钢琴弹奏的表现力,把音乐处理和艺术表达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做到准确性和音乐性兼具。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摄像设备的音效问题。记得在“美声之林”上线初期,笔者在网络上观看录制成品,却发现弹奏中的音乐处理远不及现场的聆听效果,钢琴部分的声音通过电子设备的处理之后,音乐表现力被大大削弱,现场弹奏的各种强弱对比完全听不出来。于是在之后的慕课弹奏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将音乐变化弹奏的更加有张力,以防这种状况再次出现,影响网络视听的效果。所以作为慕课的钢琴艺术指导,我们也应在课后观看自己的演奏视频,不断地总结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网络授课的新形势,做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五)与主讲教师的默契配合

在声乐慕课的讲台上,主讲老师和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作为艺术指导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地配合主讲教师完成课堂任务。除了跟演唱者的协作配合之外,与主讲老师的默契和互动也是重要课题之一。在与张美林教授合作期间,渐渐熟悉了张教授的演唱风格和授课思路,这也为笔者在前期准备和录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例如为演唱者练声时的音高起始、逐句练习时是否弹奏音高、在何处断开演唱等问题,都需要与主讲教师有共同的默契,只要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进行的流畅性,避免重新开机录制。此外,对于主讲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音乐处理和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随机应变,在弹奏中及时的弹奏出音乐变化,积极地配合主讲教师和演唱嘉宾完成录制。例如在“美声之林”的录制中,张教授常常在演唱者的吐字归音和歌词断句方面给予改进建议,艺术指导和演唱者应该立即嘗试用新的断句和吐字方法进行合作,才能取得当堂解决的良好效果。

二、基于慕课情境下,对于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发展探究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革,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让当今学生们对知识的汲取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会主动的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此外,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都为慕课提供了发展前提,符合当代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在我国,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个别音乐学院中,艺术指导课已经成为每位声乐学习者的必修课,能让学生在声乐主课之前,熟悉乐曲的钢琴伴奏和和声走向,对曲目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并解决一部分读音和读谱的基本问题,更好地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声乐课的学习效率和演唱的音乐性。然而,对于大多数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这仍然是门陌生的课程,学生们往往只有声乐主科,与钢琴的合作也仅仅局限于演出之前与钢琴的简单和伴奏,仅仅是把节拍合上,却并未有气息和音乐的融合。如若将艺术指导课通过慕课方式进行传播,恰恰能为艺术指导学科的教学进行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当然,这一切不单单只是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备足够的实力和授课经验,才能在未来将这门学科不断壮大和普及。在笔者看来,如果能将钢琴艺术指导课搬上慕课的讲台,应当首先从一些耳熟能详、传唱频率较高的歌曲入手,教师要对授课流程及各个环节有极高的把控能力,当然也需要声乐学生的配合演唱。这不仅仅是对教师授课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和个性化沟通,让学生在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如此一来,学科可以借助慕课平台得到发展、为更多学习钢琴、声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由此可见,慕课教学模式在钢琴艺术指导学科中具有可行性。“美声之林”成功的范例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

[2]谬智聪,陈青森.“美声之林”为啥这么火[N].中国教育报,2016-05-23.

[3]杨殿斛.慕课真声:线上人的线下展演——记“星慧之夜·美声之林慕课嘉宾演唱会”[J].歌唱艺术,2016,(12).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俄罗斯;钢琴艺术;音乐创作;艺术影响

以杜卡、拉威尔、梅西夫为代表的法国钢琴艺术,同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格拉组诺夫为代表的俄罗斯(本文俄罗斯钢琴艺术指苏联与俄罗斯两个时期)钢琴艺术,是二十世纪中钢琴艺术发展的两座丰碑,为人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俄罗斯与中国毗邻且深受俄罗斯及其前苏联时期的政治影响,对于我国的钢琴音乐艺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回顾我国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钢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深受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的钢琴艺术人才,推动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鉴于此,探讨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概述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形成

俄罗斯的钢琴学派形成最初源于沙俄皇室聘请外国钢琴演奏家、引进西欧近代钢琴,教导贵族子女学习钢琴演奏,从而推动了钢琴艺术在俄罗斯的发展,大量的钢琴知识从西欧进入到俄罗斯,为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罗斯钢琴艺术大师,如安东·鲁宾斯坦等不断到各国进行钢琴演奏,从而扩大了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影响,并成立彼得堡音乐学院,创建了俄罗斯钢琴艺术学派,是俄罗斯钢琴艺术发展的开山者[2]。其弟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也同样对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鲁宾斯坦兄弟极大的推动了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发展,创建了俄罗斯钢琴学派。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

俄罗斯钢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斯拉夫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从而使俄罗斯钢琴艺术具有非同一般的学派特点。

1.多样化的钢琴艺术作品

斯拉夫民族是一个性格豪迈的民族,其钢琴作曲家在进行音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会将俄罗斯的文化、民俗、民风、政治、经济以及地理自然风光融入到钢琴艺术作品当中,利用俄罗斯钢琴学派中独有的音乐节奏与音乐语言,直抒胸臆的表达出对于俄罗斯深厚的感情。由此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俄罗斯钢琴学派产生了大量的、杰出的钢琴艺术作品,如《图画展览会》是由俄罗斯钢琴艺术家穆索尔斯基做创作,以音乐的形式再现绘画作品的内容,从而表达对已故画家哈尔特曼的怀念之情;又例如柴可夫斯基的知名钢琴曲目《四季》,用音乐的语言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于四季的感悟,表达了斯拉夫民族的特色[3]。

2.歌唱性的钢琴艺术特色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生性豁达的斯拉夫民族在形成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于钢琴艺术作品的表达性与歌唱性,通过声乐的观点来看待本土的钢琴艺术,并将歌唱艺术的技巧融合于钢琴艺术作品当中,为俄罗斯的音乐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视角[4]。可以看到独特的艺术文化形成了歌唱性的钢琴艺术特色,其艺术的作品細腻、粗狂、婉转、明朗于一体,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韵律的旋转与流动的音乐乐符构成了独特的俄罗斯音乐艺术作品。

3.感性的钢琴艺术特征

俄罗斯钢琴艺术与一般的音乐艺术不同,在其钢琴艺术作品中有更多的感性气息,节奏波动起伏较大,感性是其钢琴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的出现与斯拉夫俄罗斯民族的感性民族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注重将心灵的声音融入到音乐之中,让音乐随心而动。可以看到俄罗斯的音乐作品中更加强调的是音乐艺术作品的感性美、体验美、韵律美,通过钢琴艺术作品再现作曲家的心情[4]。真实、浪漫、感性就是俄罗斯钢琴音乐学派所追求的音乐艺术标准,不认同矫揉造作的炫技演奏技巧。

4.深厚的钢琴演奏技艺

深厚、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是其显著特征。在俄罗斯钢琴的教学当中,音乐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注重手指弹奏的力度、节奏,并要求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在琴键的控制上,要求学生“深触键”“重量弹法”,从而夯实学生的演奏技巧。俄罗斯历来十分重视钢琴教育,俄罗斯钢琴学派推动了钢琴教育的发展,反之钢琴教育为俄罗斯的钢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进一步发展。

二、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

俄罗斯钢琴艺术在国际钢琴艺术成就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俄罗斯的钢琴家致力于宣传俄罗斯钢琴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钢琴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由于我国一直与俄罗斯紧密的政治关系与地缘优势,再加上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滞后,更加容易受到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影响[5]。梳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俄罗斯钢琴艺术对于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史,从而促进我国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十月革命时期

我国的钢琴艺术起源于近代史,列强为我国带来屈辱历史的同时,也将钢琴乐器带入到我国乐器发展史中,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也仅是萌芽阶段。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苏联的独有的共产主义革命音乐为我国的音乐艺术提供了新的生机,例如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影响了我国的音乐发展与革命发展,苏联音乐体系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赫特等音乐家到华进行演出,让人们更加清晰的认知苏联钢琴艺术。

(二)新中国成立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时期,随着我国与苏联国家的政治友好,我国不断的加深与苏联的方面的钢琴艺术交流。在苏联钢琴艺术家的指导下,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峰,大量的中国钢琴艺术家结合国情、民俗、文化、民歌等作为我国钢琴艺术作品创作的原始素材,推动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6]。例如《春之旅》《快乐的节日》《鱼美人选曲》《钢琴变奏曲》等既可以看到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以看到作曲中浓厚的苏联钢琴艺术痕迹,在新中国成立时期,苏联钢琴艺术对于我国钢琴艺术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三)文革前期

在文革期间我国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受到重创,钢琴艺术的发展几乎停滞。在文革前期,我国的钢琴艺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钢琴艺术的整体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我国的钢琴艺术家针对我国特有的东方音乐体系,吸纳各个民乐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从而推动钢琴艺术的发展。例如改变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二泉映月》、古琴曲《梅花三弄》等。我国钢琴艺术家在接受外来钢琴文化影响的过程中,立足于传统音乐艺术,为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的艺术作品不断进入到国内,中外的音乐交流也更加频繁。这个时期,我国的钢琴艺术作品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外来的钢琴艺术理念、技法等不断渗透到我国的音乐文化作品当中,例如《小奏鸣曲》《太极》《彩云追月》《大陆歌》《春之采》等既运用了最新的钢琴艺术技巧,又巧妙的结合了民乐之中的音调发展我国独有的钢琴艺术,更是独创了新的作曲技法[7]。我国许多的钢琴音乐大师都到俄罗斯的音乐学院中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从音乐创作的技巧与方式上都深受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影响。

三、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启示

(一)民族文化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根本

在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钢琴艺术。可以看到俄罗斯的“音乐三巨头”在艺术创作大成的过程中,都是将钢琴音乐技术与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使其钢琴艺术散发出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例如恰哈图良的钢琴音乐作品就结合了西亚的音乐风格,同时俄罗斯在进行音乐钢琴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钢琴曲目的本土化,培养下一代钢琴音乐人才的民族文化音乐发展意识。

(二)独创性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源动力

一直演奏、模仿他人的钢琴艺术,会无法发展自身的文化钢琴艺术。为此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不仅应该立足于传统的文化当中,更应该注重钢琴艺术的独创性,从而真正发展自己的钢琴艺术。根据俄罗斯钢琴流派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其不断注重钢琴艺术的独创性,从而进一步促进钢琴艺术的发展,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只有将独创性作为其发展的源动力,才能不断的前行发展。

(三)群众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推动者

钢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推动,可以看到在俄罗斯的钢琴艺术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不赞成单一的发展贵族音乐。例如《第五交响曲》《列宁》《小提琴协奏曲》等反映了群众的生活[8]。可以说群众是钢琴艺术发展的推动者,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立足于人民群众,创作出符合需求的群众钢琴艺术作品。

四、结语

俄罗斯钢琴也似乎对于我国的钢琴艺术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分析俄罗斯钢琴流派的形成以及对我国不同时期的钢琴艺术影响,带给了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重要的启发,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才能发展本国真正的钢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琦.针对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8):125-126.

[2]熊文.俄罗斯学派中国钢琴家谱系、风格及影响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

[3]陈伟.俄罗斯钢琴音乐发展对中国音乐的启示[J].音乐创作,2016(12).

[4]熊文.俄罗斯学派中国钢琴家谱系、风格及影响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36(1):96-99.

[5]刘琼.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探究[J].大众文艺,2017(9):233-234.

[6]陈伟.俄罗斯钢琴音乐发展对中国音乐的启示[J].音乐创作,2016(12):140-141.

[7]刘笑.论西洛季的艺术贡献与教学成果[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5.

[8]路阳.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14(5):27-27.

作者簡介:陈献冬(1995—),2013.9—2017.7,南通大学音乐学(师范)学士2017.9至今,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音乐艺术学(钢琴专业)硕士在读。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的钢琴伴奏仍处于发展阶段,与西方的钢琴伴奏相比,还未完全成熟,但由于我国艺术家与学者的积极探索,促使了中国钢琴伴奏艺术能够更快的发展起来,并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中。本文主要讲述了钢琴伴奏在我国音乐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在时代的发展下音乐艺术对钢琴伴奏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并为音乐艺术增添光彩,从而为听众们带来最佳的音乐审美体验。其次,在钢琴伴奏艺术中,伴奏中的情感审美是钢琴伴奏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演奏者在进行钢琴伴奏中,融入情感审美元素,可有效地触动听众的内心情感。此外,钢琴伴奏中的织体层次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体音乐的修饰、辅助和牵引作用,可有效地补充整体音乐中可能会存在的缺陷,并运用钢琴伴奏艺术,进行辅助和修饰音乐中的不足,从而使音乐能够更加完美的呈现出来,并运用钢琴伴奏中投入的情感,以此来牵引出观众的情感,并投入其中,从而促进钢琴伴奏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钢琴伴奏   织体层次   艺术审美

目前来看,我国钢琴伴奏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中的不足,但与西方的钢琴伴奏相比,还存在着艺术相关的问题较多不足,其发展的空间也较大。因此,如何提升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路径,并增对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的研究分析,成为了钢琴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难题。本文主要讲解了我国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以及对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分析,而后对钢琴伴奏中,所呈现的不同织体层次进行研究,最后展示出钢琴伴奏在音乐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希望能够加快研究对钢琴伴奏发展艺术的有效路径。

一、钢琴伴奏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成立较晚,与许多西方国家的钢琴伴奏艺术相比,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对钢琴伴奏的艺术研究越来越深入,以至于我国在钢琴伴奏艺术研究方面,提升了很多效率,并从研究中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同时,因我国在钢琴伴奏艺术方面的探究与研究,使钢琴伴奏艺术在细化和深入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和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钢琴伴奏艺术已经不仅仅只用于演唱背景音乐中,它的应用领域以及应用效果,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广泛的发展着。钢琴伴奏艺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艺术形式增添光彩,在其他的艺术形势发展中,利用钢琴伴奏艺术进行相互融合与碰撞,以此来为我们带来最佳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钢琴伴奏情感审美元素

在钢琴搬伴奏艺术中,曲譜中的音符被称之为组成音乐的中心点,音符中所蕴含的情感便是钢琴伴奏艺术的重要部分。人们在欣赏钢琴和艺术的时候,通常注重的是蕴含在曲子中,音乐艺术家在钢琴音乐演奏过程中,融入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可有效地引起人们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故事产生共鸣。同时,在钢琴艺术演奏中,演奏者无法将丰富的情感及思想内涵融入进钢琴曲中,那将会导致无论怎样演奏,都无法打动人们对音乐的触动,并无法带动人们对曲子的喜爱之心。因此,在实际的钢琴演奏中,音乐家应当通过节奏音调的,将曲谱背后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感情演奏出来,以此来触动听众的内心,并成为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钢琴伴奏表现审美

在钢琴音乐演奏中,钢琴伴奏通常体现在烘托其他艺术形式中,并不属于主导性的艺术形式。在质量较高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对其创作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并以优雅含蓄的高品位作为代表特征,同时对钢琴艺术中,含有的艺术审美具有较高的价值。钢琴伴奏艺术作为辅助钢琴音乐的帮手,可在钢琴音乐演奏中所产生的不足,进行有效地弥补。同时,钢琴伴奏艺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烘托出良好的钢琴审美效果时,对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效果也可进行有效的修饰及烘托,从而使整个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渲染性,以此来促进钢琴音乐作品更好的呈现在听众面前。此外,在进行钢琴伴奏时,将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理解并掌握,并运用其中的故事情感进行适当的延长与停顿,可以更好地促进听众融入其中,以此烘托出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

(一)整体音乐的辅助和补充

在钢琴音乐演奏中,钢琴伴奏在整首音乐的曲调与节奏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整首音乐表演中,起到了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是钢琴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音乐中的钢琴前奏,是属于钢琴伴奏中的一种,它可以带领听众进入精彩绝伦的情感音乐中,引导人们探索音乐中的情感故事。同时,钢琴自身有着独特的音色特质,正是因为钢琴这种特质,才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钢琴的广泛应用。钢琴伴奏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音乐韵律,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好的钢琴伴奏可以引领听者进入音乐的情感世界,并牵引出听者的丰富情感,达到情感渲染,从而使钢琴音乐的美丽,在钢琴伴奏艺术的烘托下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使钢琴伴奏被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整部音乐的修饰作用

在钢琴伴奏过程中,其呈现出的情感、思绪以及连贯旋律能够充分的修饰和弥补音乐作品中的缺陷,并展现出具有丰富、情感精确和思绪充沛的艺术作用,这一点在歌曲演唱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同时,想要表达出音乐中蕴含的故事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的感悟和体会到音乐作品存在的意义,采用钢琴伴奏进行传达,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手段。因此,借助钢琴伴奏来辅助和补充音乐的不足,可使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快的带入情感,使演奏者表现能力和情感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此外,运用钢琴伴奏与歌曲相结合,不仅能使音乐更加饱满丰富,同时也能促进征收音乐作品的表演,在钢琴伴奏的修饰下,更加具有感染力,以此来发到完美的钢琴演奏效果。其次,在音乐艺术演唱中,所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钢琴伴奏艺术都可有效地进行修饰,并运用钢琴伴奏艺术,充分的调动出听众的情感因素。

(三)对音乐作品的牵引及烘托

钢琴伴奏与整体音乐艺术形式中,存在的交互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使钢琴伴奏在音乐中具有着一定的牵引及烘托作用,使其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钢琴音乐演奏中,第一时间演奏出的正是钢琴伴奏中前奏的一种,可通过这种伴奏的引入,将人们带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同时,和弦是钢琴伴奏艺术中最基本的音乐手段,提升钢琴演奏的效率,可采用和弦手段将钢琴音乐中含有的情感,充分的烘托及牵引出来,从而使钢琴演奏氛围更加情景化。其次,作为在钢琴音乐中最基础的伴奏形式,钢琴伴奏的演奏效果并不可代替音乐整体演奏效果,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想法。然而作为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伴奏艺术,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整体来说,演奏者在钢琴伴奏艺术中投入了相应的情感与思绪,可以使乐曲中蕴含的各种情绪,运用钢琴作品充分的表达出来,以此来提供听众情感上的寄托。

四、结语

总体来说,钢琴伴奏艺术对于音乐作品来讲,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的艺术形式增添光彩,为我们带来最佳的审美体验。同时,还可以将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理解并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听众融入其中,以此烘托出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此外,钢琴伴奏艺术可以借助钢琴的伴奏来调动和烘托出听众的情感以及情绪。其次,运用钢琴伴奏艺术,不仅能完善音乐作品,还可使其作品进行优化,以此来促进音乐作品更加完整的呈现给听众们,从而促进钢琴伴奏艺术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音乐艺术家应当不断的努力,并总结西方伴奏的优点,进行吸收并发挥到钢琴伴奏中,从而促进我国钢琴伴奏艺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论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J].艺术研究,2018,(01):170-171.

[2]齐丽娜.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J].戏剧之家,2017,(11):83.

[3]曾贞.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J].大众文艺,2017,(06):155.

[4]常增宏.钢琴伴奏的艺术审美与织体层次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127.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只有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对于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价值与意义。总体而言,20世纪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可以大体划分为五个时期:初创期——1910年至1932年;发展期——1934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转变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静默期——“文革十年间”;复兴期——1978年至20世纪末。同时,我国20世纪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与特质,以及鲜明的现代性、规范性与专业性。20世纪我国的钢琴艺术所展现出的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无论是对于当前及未来我国的钢琴创作和实践演奏,还是其他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钢琴作品;创作;演奏;民族性;现代性;融合

我国的音乐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从古至今,音乐艺术始终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不可或缺。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古老帝国的社会各个层面都开始全面转型,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潮,欧美音乐开始在我国发展,钢琴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发展的,其逐渐在我国城市音乐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钢琴音乐是所有传入的音乐形式中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形成和确立阶段,钢琴音乐创作和教学活动迎来了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文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各方面都百废待兴,钢琴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量涌现。

20世纪对于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再到初具艺术规模。在多元文化席卷全球的今时今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每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在努力探索和寻求自身文化风格与特质的确立与彰显,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钢琴艺术也必然如此,而面对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冲击,我国的钢琴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中,在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的把握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从更高的世界多元文化视角着眼,这种艺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是不符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理念与发展要求的,我们必须清晰、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钢琴艺术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占据不败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形成并完善自身的艺术风格,即民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和衍进历程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理解与认知,只有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了解历史,才能在当下的艺术活动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于我国当前的钢琴艺术发展而言,对于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价值与意义。

1 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概况评述

史料记载,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出现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喜好新鲜事物的康熙皇帝得到了当时西方传教士所“进贡”的钢琴,但此后的一百多年间,钢琴在我国仅是宫廷中皇帝偶尔把玩的一个器物,始终没有更多的流传与发展。当时代前进至20世纪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政府走到了尽头,我国社会也开始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当时的“西学东渐”浪潮,东西方文明开始了又一次巨大的碰撞与交融,在这一时期,西式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各大城市涌现,这使钢琴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新式学堂在我国的创立与大范围普及,使我国的钢琴艺术得到了真正的传播与发展。虽然纵观过去百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国都处于一种战乱与社会动荡交织的状态之中,但历史与社会的变革对于任何一种艺术来说,都存在两面性,尤其对于20世纪上半叶来说,一方面战乱与社会动荡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时钢琴艺术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同时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为我国当时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与空间。到了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钢琴艺术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质。

总体而言,20世纪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可以大体划分为五个时期:

1.1 初创期——1910年至1932年

1910年以后,现代教育与艺术在我国萌芽,并迅速取得发展,越来越多的欧美钢琴家来到我国举办专业的钢琴音乐会,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钢琴作品和演奏风格,同时我国的一些作曲家们也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带有自身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与当时我国方兴未艾的专业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当时的北平和上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院校,其对专业的钢琴教材有着极为迫切的需要,一方面,欧美的专业钢琴教材被广泛应用,但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钢琴家与教师们虽然具有较高的西方古典音乐素养,但同时又大多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艺术与民族责任感,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和推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演奏和实践这些作品,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很多都是出自我国各大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之手。但由于此后我国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此类作品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只有寥寥几首。1915年,音乐家赵元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钢琴独奏作品《和平进行曲》,这是我国第一首由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与特征的钢琴作品。此后,同期同类的作品还有肖友梅于1916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哀悼引》;赵元任于1917年创作的《偶成》,及其于1919年创作的《小朋友进行曲》;李荣寿与1921年创作的《锯大缸》;肖友梅于1923年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黄自于1930年创作的两首《创意曲》等等。另外,此时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还与我国当时的艺术歌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钢琴独奏曲创作与演奏并驾齐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与意义。比如,青主于1920年创作的两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肖友梅于1922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問》;赵元任于1926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黄自于1932年创作的《春思曲》等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作品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钢琴独奏曲,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很多学者在评价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作品时往往会冠以“萌芽”“初期”“程度较浅”“构思简单”“篇幅短小”等词语,诚然,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但如果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尤其是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作品为参照,以时间为轴,就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无论是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还是艺术表现、艺术美感、民族风格表现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与规格,尤其以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为例,其可谓我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最高艺术水准代表,时至今日,我国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仍鲜有能够与之匹敌者,这是十分值得我们肯定和继承的。但这种开始即巅峰的现实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钢琴作品此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可悲,从这一角度而言,今时今日的钢琴艺术工作者们仍然没有将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形容和定义为“初浅”的资格,这十分值得我们警醒与深刻反思。

1.2 发展期——1934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所以将1934年定义为发展期的开始,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我国钢琴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年,俄罗斯音乐家齐尔品举办了一场“中国风格钢琴曲征集活动”,其影响范围很广,参与度很高,最终六首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分别是贺绿汀创作的《摇篮曲》和《牧童短笛》、俞便民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江定仙创作的《摇篮曲》、老志诚创作的《牧童之乐》和陈田鹤创作的《序曲》。这一事件及其所推出的六首作品的问世与传播,对于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划时代的作用、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是为我国后世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高水准钢琴作品,同时也为我国此后的钢琴创作与演奏创立了一种理念、模式与风格。在此之后,虽然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受到客观环境的一定制约,但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秉承教育优先的方针政策,当时的学者、教师、艺术家与学生们都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和较为优渥的工作环境,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音乐家们仍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如江文也于1935年创作的《五首素描》;马思聪于1938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丁善德于1945年创作的《春之旅组曲》;瞿维于1946年创作的《花鼓》;丁善德于1948年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等。在这一时期,虽然不断的战乱对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当时教育先行的政策与方针,以及赋予文化学者、艺术家、教师及学生们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创作自由度,给了音乐家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外地的入侵与社会的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转化为艺术灵感的源泉,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呈现出了更强的古典音乐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更具有清晰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审美特质,在演奏风格的把握、表现与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使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仍然占据着当前我国钢琴教学教材中国钢琴作品部分的主流,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卓越成就,及其对我国20世纪及当前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的启示性作用、价值与意义。

1.3 转变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社会形态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战争结束了,外部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创作与演奏仍然基本秉持以民族风格为主,但之前我国的钢琴艺术基本师承欧美国家,而在这以后,则转为以学习苏联钢琴艺术为主流,无论是钢琴作品的创作还是在演奏方面皆为如此。这期间的钢琴创作代表作有江文也于1950年创作的《乡土节令诗曲》;丁善德于同年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于1953年创作的《兰花花》;蒋祖馨于1955年创作的《庙会》;黄虎威于1958年创作的《巴蜀之画》;储望华于1964年创作的《翻身的日子》;殷承宗于1965年创作的《快乐的嗦》等等。从这些作品的名字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走上了一条“人民群众”的路线,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作我国钢琴风格的转型期。

1.4 静默期——“文革十年间”

1966年至1976年,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十年间,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钢琴彻底沦为一种机械的服务工具,虽然仍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失去灵魂的钢琴作品即使外形和演奏花哨,也仍然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对于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而言,这一时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5 复兴期——1978年至20世纪末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又一次打开沉重的国门,文化艺术复苏。随着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音乐发达国家的交流日趋全面和加深,我国的钢琴创作和演奏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与态势。这一时期,除了仍然秉持彰显民族性的钢琴作品以外,我国的作曲家们还开始对现代音乐理念与创作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运用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等现代作曲理念与方式创作钢琴曲,如周龙创作的《五魁》、赵晓生创作的《太极》、彭智敏创作的《风景系类》等等,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何种理念与风格,民族性都是我国作曲家与演奏家们所秉持的核心内涵与特质,这也十分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挖掘和研究。

2 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核心特质与风格

2.1 我国20世纪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与特质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与个性。虽然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汉族人口及汉族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因此,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语境中,提及较多的民族性、民族风格、民族特质,皆指我国的汉族文化属性与艺术风格及特质。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在20世纪的百年间,虽然在创作的模式、手法、方式上基本依照西方古典音乐,但其核心思想、精神与内涵方面始终秉承对于民族性的不懈追求。无论任何时期的作品,即使是在“文革”的“靜默”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也能够体现出清晰的、浓郁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审美特质。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民情各异,音乐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民歌、戏曲、曲艺、传统乐舞、传统器乐、古曲乐等等,这些都被我国钢琴创作广泛地采纳与运用,成为我国20世纪钢琴创作百年间的艺术土壤与灵感源泉,这也使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风格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特质。尤其是在20世纪末,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快速、便捷、全面和深入,人们对于民族性的认知、理解与把握也更加全面和深刻,我国的音乐家、作曲家们开始对民族性有了更开阔和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并创作出了很多更具有现代性的优秀的、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内涵与风格,使我国的钢琴作品更具有多元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例如,汪立三于1953年创作的《兰花花》,就是以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曲调为主题乐思,在此基础上将其主题旋律加以发展和变奏,整首作品在结构设计上采用西洋古典音乐的叙事曲曲式,在和声编配上大量运用了具有强烈色彩性的不协和和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借此表现出音乐人物角色兰花花的悲惨境遇与悲情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标题性,这种意境的渲染与营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审美标准与特质之一。同类作品还有瞿维于1946年根据江苏民歌所创作的《茉莉花》、刘福安于1956年根据福建民歌所创作的《采茶灯》、黎英海于1972年根据同名古曲所创作的《夕阳箫鼓》等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不断地尝试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钢琴作品创作,对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与意义。进入90年代后,少數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喜爱,成为我国钢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石夫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喀什噶尔舞曲》、王建中根据云南民歌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等等。

由此,民族风格的追求与彰显始终是我国20世纪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表现的主题,同时通过时间和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一条值得我们继续继承和坚持的钢琴艺术发展之路。

2.2 我国20世纪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始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规范性与专业性

如前文所述,民族性是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核心精神与内涵,这也是我们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但同时必须清晰地指出,钢琴对于我国来说,毕竟属于一种外来乐器,因此,其在形式上也必然是西式的、古典音乐式的,这一艺术创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贯穿了20世纪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始终。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方古典音乐的规范性、系统性及专业性与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能够有机结合,并产生无穷魅力的。20世纪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精神、价值与魅力,而这种东西方文化艺术在钢琴领域的成功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我国其他文化艺术学科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因此,20世纪我国钢琴创作与演奏的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也是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和研究的重要学术课题。

20世纪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纵观这一百年间,我国始终处于不断的冲突与变革中,东西方文明在此期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交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其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无论是对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的钢琴创作和实践演奏,还是我国其他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作用、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3-134.

[2]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234-235.

[3] 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256-257.

[4] 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汤蓓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15.

[5]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4-15.

[6] 约瑟夫·列文.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缪天瑞,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4-45.

[7]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 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9] 程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0] 岳巍.论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1.

[11] 吴榆.论中国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D].西南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杨佩红(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演奏专业,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键盘系主任,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音乐艺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也逐渐得到更多人的喜爱。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钢琴表演艺术在音乐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钢琴表演艺术出发,探究审美意象对钢琴表演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钢琴表演艺术;审美意象;价值作用;原因分析

引言:音乐是以声音为呈现形式,通过声音来抒发情感,并且引起人类情感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也是信息和情感传递的有效方式。而钢琴表演艺术是经典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是汇集钢琴演奏技巧和情感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直以来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在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对钢琴表演艺术的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影响钢琴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一直以来也是钢琴艺术家们重点关注的艺术话题。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立足于音乐艺术领域的钢琴表演艺术,通过对审美意象的深入探究,提出了审美意象在钢琴表演艺术领域内的积极价值,希望能为提升钢琴艺术家的艺术水平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支持。

一、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顾名思义,其是指人类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将其对客观事物独特的情感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通俗点来讲,审美意象是指由情感和想象融为一体的、充满情感、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一个感性世界。

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从钢琴表演者的角度来讲,钢琴表演者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汇集到音符上表达出来。而这思想和意识即为钢琴表演者的审美意象;从钢琴听众者的角度来讲,观众们通过自身的听觉系统,将所听到的钢琴音符在自己的脑海中转化为一些特定的画面,引起自身的情感表达,亦或是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些画面、心理活动和情感就是观众的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在钢琴表演艺术中产生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作品理解度的因素

在进行审美意象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审美对象是审美意象形成的客观基础。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其在表演过程中首先要对所表演的音乐作品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了解钢琴乐曲创作的背景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对这些情感和意图进行深刻体会。在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产生共鸣的前提下,也要大胆创新,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思维,大胆进行联想,在脑海中对作品进行优化和整合,从而进一步增强钢琴艺术表演水平。而觀众在聆听演奏者的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系统将音符传递到脑海中,对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初印象,在此基础上,观众对脑海中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音乐深度的理解。

(二)心理活动的因素

心理特征对人们审美意象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经历是不同的,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形成的三观具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我们的审美标准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现象。而这种审美标准的不同,使得钢琴演奏者或是钢琴的听众在钢琴演奏、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也使得了其审美意象的差异化。

三、审美意象在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价值作用分析

(一)审美意象的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在对某些事物进行观察或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对这些不具备生命的客观事物赋予情感要素和生命活动,从而和这些客观事物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的活动。例如在钢琴表演艺术中,乐谱是不具备生命力的,但钢琴的演奏者通过对乐谱的理解,将自身的情感和态度灌输到演奏过程中,有效传递了和乐谱作品相关的情感。而对听众来讲,其通过听觉和心理活动,将客观的钢琴作品,赋予了自身的理解和认知,使其具备生命力。这种移情作用的产生,正是因为审美意象的存在。

(二)审美意象在提升演奏技巧方面的作用

钢琴表演艺术和审美意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对钢琴表演艺术来讲,审美意象可以为钢琴演奏提供一定的指导,使得演奏效果得到一定的升华。而钢琴演奏技巧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得审美意象得到更好的呈现。但因为审美意象存在差异性,所以钢琴演奏者要依据审美意象选择不同的演奏技巧,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作品和演奏者相贴合。其所选择的演奏技巧风格,不仅能够充分的展现作曲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还能够对作曲演奏者的审美意象进行呈现。

结束语:以上是笔者对钢琴表演艺术和审美意象之间关系的理解,在笔者看来以上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演奏者才能呈现原作曲所要包含的精神内容,才能呈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要素,才能帮助音乐听众更好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宁翔良子.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J].  戏剧之家. 2017(22)

[2]屈琬婷.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17)

[3]柯刚.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探究[J]. 中国音乐. 2015(04)

[4]殷媛.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J].  北方音乐. 2018(18)

[5]刘菁菁.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J].  北方音乐. 2018(10)

[6]阎晨晨.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与钢琴表演艺术摭谈[J].  北方音乐. 2012(11)

作者简介:

关营(1994.7—),女,满族,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对音响与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以及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找出合唱中钢琴演奏所产生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唱表演;音响效果;整体性;策略

一、现代合唱表演中钢琴演奏凸显的问题

钢琴演奏一直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表演艺术,其对于音色和曲目诠释的精确性、灵活性以及精细水准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钢琴表演艺术独特的一面。在现有的合唱团体中,由于表演者对于钢琴的演奏方式、合唱与演奏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钢琴演奏者在合唱当中所产生的作用缺乏一定的认知,以至于钢琴伴奏者在整个合唱表演中对于钢琴的演奏趋于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排练过程当中演员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合唱部分的练习,对于合唱部分的整体效果的把控和练习都有很强的要求,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了对钢琴伴奏的练习和要求。随意聘用的钢琴手在不了解整个曲谱、曲风以及演唱形式的情况下,他的伴奏会对整个合唱表演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这种临时的、随意的调动钢琴手也会对合唱表演者的适应程度产生影响,在真正进行表演时候,合唱者对于专业钢琴手弹奏准确性和精确性就会产生不适应性,导致临场转换困难,合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程度失调,从而演出失败。相反,一名出色的钢琴伴奏者能够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进行很好的提高,能够在演唱排练的同时增添合唱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协调与默契程度,因此对于演奏中凸显的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二、合唱中的音响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合唱是指通过集体的演唱方式去形成一种复合式的音响效果,展现出具有多声部特点的声乐艺术表演。通过集体演唱的形式使人们的不同音色相结合,为音乐表现展现出非凡的感染力。而音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泛音与共鸣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产生出来的,合唱队的演唱可以通过很好的训练进行相关的练习,去利用各种发声的方法来形成有效的共鸣,从而产生出具有高质量的音色出来。演奏者在唱歌的时候,身体中的咽喉、口鼻、胸腔以及前额和两额之间都会影响着共鸣的产生,人体在发声的状态下,声带会产生振动从而使得基音通过人体的各个腔体或者是身体企管结构进行声音的放大,对于人体发生的形状以及人体呼吸的气息是否顺畅都能够对共鸣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整个音色的效果和高音的品质。因此在发音的时候针对人体的口鼻、咽喉等器官的形状以及气息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有助于音色和高音的纠正,从而发出准确的声音。钢琴表演与合唱的意向方面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合唱表演主要从节奏、力度、高音以及音色方面进行展现,而对于钢琴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声部音响的性能,演奏者可以通过触键的形式,运用落臂等相关技巧以及手法,并采用灵活的脚踏形式,将音质表现的丰满震撼、细腻调动人。而钢琴与合唱之间在音响上所表现的不同方面则主要是:(1)对于音值的不同表现,首先钢琴只有通过演奏者不停的连续弹琴才能够使得钢琴一直发出声音,而合唱表演则可以很轻易的去延长音质的演唱,并且通过气息的转换可以调节不同的音量变换;(2)律制有所不同,现代的钢琴主要是通过十二平均形式的律制制作而成的,且在演奏当中印象的纵横的主要结构是用十二平均律作为主要的结构基础,而合唱则是运用多声部去产生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和谐为基础,可以在无伴奏的情况下通过纯音律进行调整,也可以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3)在音量上也有所不同;人体可以通过循环呼吸和转换气息去发出比较长久的具有力度的音色处理,而对于钢琴来说,只有运用填充式的逐渐拉宽相应的节奏或者是音形推进的方式提高音量效果;(4)发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钢琴是通过人体敲击而发出声音的乐器,通过间接的敲打而发出声音,而合唱在展现音色旋律的时候,显得非常真实动听,这成为乐器进行改良和演奏技巧发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三、合唱中的作品创作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合唱表演艺术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合唱的演变发展过程当中,其详细记录着人类所经历的历史文化的足迹,传承者人类的精神文化特点。从十六世纪之前,合唱主要是通过宗教题材进行没有伴奏的形式演唱。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逐渐成为世俗化的音乐;而在巴洛克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艺术表现当中;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表演达到了顶峰,合唱逐渐朝着舞台戏剧的方向发展,在舞台上展现音乐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听觉享受。根据不同时期合唱艺术的发展特点,在合唱的作品曲目创作中,依据合唱与钢琴两方面的声部特点之间的关系,时间上可以分为后期的创作和同步创作两方面。同步类的创作作品是指作曲家在对作品进行构思和合唱音乐的同时,将钢琴的音像同时记录下来,这时候就会使得钢琴需要演奏的声部和将要产生的合作作品同时生成。这些作品与西方所表现的艺术歌曲相似,将合唱部分与钢琴声部的地位平均分配,同样的有些合唱套曲以及大型的合唱作品,只要是和合唱题材一起创造钢琴声部的,我们都可以称为同步创作作品。后期产生的作品则是与同步类作品相反的,其表现的是先创造出演唱作品,而后再对钢琴伴奏的声部进行构思创造。因此,无论合唱作品怎样的发展和演变,钢琴仍在合唱音响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合唱作品中也不断有新元素的介入,但却仍然动摇不了“钢琴”的重要地位。总之,随着合唱创作的不断发展,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同样开始不断升华,二者的关系也会逐渐密切。

四、在合唱表演艺术当中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钢琴作为同步创作的音乐合唱作品中的一个声部,同时也具有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搭配钢琴声部,所产生的后期创作类作品,钢琴也能与合声部充分融合构成同一的整体而形成对等的关系。在艺术类歌曲合唱的作品,是以艺术歌曲体裁的为标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集体合唱的表现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特点,同样也能更好的通过歌词的含义与音乐所表达紧密的联系,从而达到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意境。钢琴作曲家不管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时期、什么国家、经历有什么不同,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合唱表演带来优秀的而又各具特点的作品。

五、在合唱表演中发挥钢琴演奏的相关策略

如何在合唱表演中发挥好钢琴的演奏效果?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钢琴演奏所要求的技巧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培养演奏者在演奏歌曲的过程中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合唱表演当中,对于钢琴演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同一首曲目的表演以及音色由合唱者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同时对钢琴所产生的音色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如果想要发挥好钢琴手的辅助作用,首先要将钢琴演奏者的个人技能和音乐素养进行提高,这样钢琴演奏者才能够烘托出作品中所表达的含义,并更好的带动合唱演员的演唱。合唱与钢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这两种声音的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给听众呈现出美妙的音乐盛宴!

本文對合唱中钢琴演奏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的探究、分析、总结,并提出解决钢琴演奏在合唱表演中的策略。只有将这两种声音和谐的搭配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美妙和谐的音乐。而这些都是以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不断的提高个人音乐素养和文化内涵的为基础的。只有这样合唱艺术与钢琴演奏的路才会越走越远,才会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①王晓娜.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10(4)

②万纲,万绍芷.浅谈钢琴伴奏与合唱训练的“协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③钱登.谈合唱钢琴伴奏的特殊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5)

④冯晔.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功能与作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5)

⑤朱思冰.合唱艺术与钢琴演奏训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⑥雷永鸿.试论合唱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审美思想动画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