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贵州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状

数据显示, 2012年贵州省的贫困县多达66个、贫困乡为740个、贫困村为13979个, 贫困人口的总数高达924万。随着贵州省全面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 2014年、2015年的贫困乡分别为409个及190个, 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减少为623万及493万。直至2016年, 贵州省贫困发生率约为11%左右。在2017年, 贵州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保险政策, 其中规定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其缴纳的费用直接降低15%, 并规定其可以不用承担自己上缴的部分保险费用。至此, 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农业保险的社会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贵州农业保险对精准扶贫机制的促进作用

(一)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向农业产业化及工业化靠拢, 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 在许多农村地区, 农业产业化都在农业保险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被当作是工业原料运用到产业化链条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 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农业保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所以说,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扩大农业种植范围等多个方面, 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农业保险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对避免农业风险、控制不良因素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农业保险也可以帮助农民更清楚地认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 帮助其提高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及偿还债务的能力。总之, 农业保险活动的开展, 能够为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效地平衡农村金融系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三)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事实证明, 在贵州省实施农业保险相关政策的过程中, 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资源及市场力量能够被更好地利用, 农民通过缴纳20%左右的少量保险费用, 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更稳定的保障, 为更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财政资金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并且, 在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后, 财政支农方式也开始由“灾后救济”向“灾前保险”的理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 农业保险机构通过点对点的方式, 根据灾情、损失的相关情况, 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补偿机制, 使其能够为保险对象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保障方案, 增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及针对性, 提升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四) 更好地发挥出风险保障功能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 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 农民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农业保险方式, 能够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各项风险的管理, 将保险领域中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由传统农民自己承担风险的方式转变为由保险公司来承担风险, 保险公司能够对风险进行集中化的管理, 并将风险分散。并且, 政府部门也由事后的灾害损失救济变为事前的防范及受灾损失后的资金补偿。总体来说, 政府部门与广大农民在这种方式下都能够通过较低的投入来获得更稳定的保障。此外, 若是发生了重大、不能避免的灾害险情, 参与保险的农民也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 并以此为全部或部分成本, 逐渐恢复其农业生产力, 保障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结合贵州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状, 说明了农业保险对精准扶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及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等几个方面。总之,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能够不断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帮助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拓展宣传范围, 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保险是帮助农村地区规避农业风采的重要方式, 并为精准扶贫机制的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省长期以来始终是精准扶贫项目开展的重要地区, 其通过实施农业保险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加速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 并对创新财政支农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使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 黄颖, 易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与扶贫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 2017 (11) .

[2] 谭正航.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完善[J].兰州学刊, 2016 (9) .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扶贫贵在精准, 2013年11月, 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 “精准扶贫”便进入人们的视野, 也一直指导着我国的扶贫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 为我们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保定市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 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思路。

1“互联网+”背景下保定市贫困区现状分析

1.1 保定市贫困区贫困因素复杂

1.1.1 自然因素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农业首要条件是耕地。

保定市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太行山区, 耕地、林地、牧地等可利用的土地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土壤贫瘠, 多为粘土土质, 不适于灌溉。所以, 农作物产量低, 传统农业发展条件受限。保定市贫困区大都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 扶贫任务重, 开发周期长。

1.1.2 社会因素上,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长期限制着农业的发展, 导致农村发展困难。

同时, 贫困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适龄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增加等等也严重影响着贫困区的发展。

1.2 保定市贫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3]在大数据时代下, 以互联网为载体, 借助一系列信息技术, 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 实现其惠民效应。

1.2.1 农民是发展农业的基础, 是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性因素, 而保定市贫困区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

“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 不仅给保定市贫困区带来极大的机遇, 同时对他们而言更是一种挑战。贫困区大部分老年劳动力的知识只停留在小学水平, 对计算机技术更是陌生;而农村的年轻人甚至是对互联网有一定认识的, 因为贫困问题或者自身发展问题也多选择外出务工;大学生们掌握着一定的互联网技术, 但是极少有人会积极主动的回农村, 为农村服务。所以,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培训, 以及创造条件鼓励并吸引握有先进技术的年轻人回农村服务, 是十分必要的。

1.2.2 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互联网+农业”为保定市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动力, 而网络基础设施是其关键一环。而截至2014年底保定市部分贫困县互联网宽带的接入率见表1。[4]由数据不难得出, 保定市四个贫困县互联网接入率偏低, 不难推出其他贫困县亦是如此。因此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毕将是农村地区脱贫的一大瓶颈。

1.2.3 农产品深加工对促进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

用, 但是, 贫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规模小, 设备陈旧, 利润较低。另外, 相关企业创新力不足, 没有相关的科研人才, 科研能力更低。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产品附加值低。同时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 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导致企业创新力不足。同时, 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没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 对原料的质量也无法保障。

1.2.4 农产品销售途径传统、单一。

大多是批发给小商小贩们放在农村集市上卖;同时, 农产品结构单一, 也不会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

2 保定市“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新思路探索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 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5]当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相遇并融合之后, 就此形成“精准扶贫———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扶贫的信息化和精准化, 增强农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形成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 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1 保定市贫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 农村的网络覆盖及电脑的普及率也比较低, 而在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 加大教育投入和互联网的普及尤为重要。首先, 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 特别是通过网络技能培训的方法, 提升当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政府加大教育财政支持力度, 降低其辍学率, 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知识水平。其次, 政府要给予重视与支持, 与高职院校联合, 为农村互联网技术的学习输送人才, 办理互联网培训基地, 双向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地区人才缺乏的矛盾。此外, 发展“互联网+农业”, 可以使农民的时间更加自由, 从而建立“学习—工作—休闲”的生活模式。

2.2 通畅的通讯网络是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必要渠道, 加快保定市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化建设, 实现“三农”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高度融合, 全面提升保定市贫困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因此, 要尽快建设覆盖贫困地区的4G网络。凭借互联网和智慧农业技术, 进而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时空限制和“信息鸿沟”, 了解外界的信息变化, 改造传统农业, 及时做出调整;打造现代农业, 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农户还可以在网上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咨询专家, 从而提高自己的农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 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动态, 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因需开展农业生产, 也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总之, 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快速的4G网络, 有利于盐池市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智能性和信息化水平。

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逐渐掀起一股热潮, 农业与电商相结合为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农业电商的发展空间大, 潜力足, 利用贫困地区农业资源和优势, 因地制宜, 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资源, 积极建立起贫困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联系。引领电子商务商家发掘农村的广大市场, 一方面电子商务可以增加市场透明度, 农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 大大缩短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增加利润, 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农业电商, 电子商家可以选取更优质和更充足的货源, 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农户和电子商家结合和互补, 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综合统一管理, 必将促进农业的发展, 加快精准扶贫的步伐。在与电商的合作中, 也可以建立起与阿里巴巴、京东等信息平台和顺丰、圆通等物流服务平台的结合, 完成农产品和市场信息的互通有无。引领电子商务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提高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运用, 运用极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要大力整合电商资源, 充分发挥电商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为精准扶贫打开一条新思路。

2.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为保定市贫困地区建设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

通过“互联网+农业”, 开发休闲农业手机APP, 将保定市贫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真实展现在网络上, 实施休闲观光农业O2O模式, 吸引全国各地游客, 或从网上直接下单购买当地特色农副产品, 或亲自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享受劳动成果。如保定市顺平县的桃花园除了观赏外, 其果实也可以当作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资源。另外, 保定市贫困县大多是革命老区, 可依托“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 如制作历史宣传短片、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 实行网上订票, 形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赏、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体系。

利用网络技术, 及时搜集顾客的满意程度, 可以建立服务评价系统, 及时跟踪顾客需求, 改进自己的服务。

抓住“互联网+农业”这个发展机遇, 必然为保定市农业旅游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5 要及时建立一个专门统一管理和协调众多农民自建销售平台的协调机构, 将农产品的研发、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外销等环节进行整合, 实行统一管理, 建立一套特色高效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

同时建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 提高企业知名度, 实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农民的致富信心, 提升政府扶贫的精确度, 尤其是提升人们对“精准扶贫”的认可, 提升人们对“互联网+精准扶贫”效果的认可。

“互联网+农业”新思路的提出, 不仅是在技术上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同时, 也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摘要:保定市贫困地区贫困因素复杂, 自然、社会因素层层交织, 扶贫难度大。十八大以来“互联网+”的提出, 为保定市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系统分析保定市贫困地区发展现状, 提出建构“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 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等多元治理体系。

关键词:精准扶贫,“互联网+农业”,保定市,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8/c_1120543533.htm.

[2] 习大大最揪心的事,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602/22/t20160222_9000797.shtml

[3]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 2015 (06) .

[4] 张亚明.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03) .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农业电商板块的增加, 农业电商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一)物流制约农业电商的发展。

我国生鲜类产品损耗高达20%-30%, 生鲜在运输过程中的要求和成本都高于其他产品, 农村对生鲜农产品的储存能力低。在我们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村个体农户由于其保鲜技术未受到科学的培训依然采取着如地窖加稻草等保存方式,在物流上也呈现出较强差异的或高或低水平。对农作物储藏与运输能力的限制导致过高损耗的产生,必然增加成本的同时削弱了农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

(二)专业化电商人才缺乏。

农村的普通农户在新型电商的学习上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体系, 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弱。多样化的电商平台更新迅速,消费者对电商平台较强的反应速度与接受程度均不利于农业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销售与推广,当下消费者更为关注的售后服务也难以及时跟进。

(三)农产品缺乏标准化。

农产品具有小散弱等特点, 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动不足导致农产品在经营销售过程中的品牌化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受到强有力的考验。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使得农产品在生产中缺乏一定的标准化。除此之外, 多数不发达农村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以及各种新型电商平台在多样化的市场里盲目扩张, 使得运营环境变差, 以及农业电商的持续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多样化试错发展形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电商的发展。以上问题在制约农业电商发展的同时, 也影响着电子商务对扶贫的推进。

二、如何推动农业扶贫与电商发展

项目组基于精准扶贫与生态农业, 在浙江省选取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供销社, 旨在对生态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农副产品营销环节、农副产品物流环节以及附加生态产业上利用现代科技与网络技术提出创新并推广适应当下发展的新型电商之路:

(一)点对点精准扶贫。

对于面临霜降、台风、大雨等自然灾害不得不临时大面积收割农作物而导致销售困难等问题采取电商平台推广、线上对线下的O2O交易销售模式, 帮助有需要的农户宣传售卖等。一方面起到公益扶贫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公益宣传的目的。

(二)电商平台的开发。

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电商模式进行创新, 包括开发出新的适销对路的生态农副产品和设计出新型营销网络平台。如大型的农副产品综合性线上交易市场以及农副产品线上商店, 利用这种模式,通过和农场主、个体农户之间直接签订货源采购合同, 降低中间转销价格和成本, 从农户直接进货, 省去其中的中转过程, 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

在电商之路中衍生出生态农业新的流通模式和培育新的地标性品牌。以地标品牌将个体农户相互联结成组织, 更好的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利用现代科技合理改善物流体系, 进一步推进流通与生产方式, 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市场, 达到大大缩短农副产品流通周期的目的。

(四)土地使用权的优化。

主要有农户土地资源自愿外包投资再分配, 迎合现代网络世纪新居民的生活方式, 如开展农家乐、生态农林自采、校企合作农学合一教学等新型农商发展模式。

(五)农产品溯源推广。

互联网+生产的实用性最高的电商销售路线的推广, 利用物联网对生产源头的控制、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流通过程的把握、利用潮流软件对附加服务的跟进等, 实现对农副产品品质的控制, 获取消费者的认可, 从而进一步的扩大市场。

(六)政府提供信息服务。

政府加强乡村互联网技术基础的建设和网络设施的铺盖, 提高农村的电脑配置比率, 为发展电商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农村地区开设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旨在向农场主、个体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提供无偿的农产品种植技术、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农产品销售季节的供求趋势和来年种植预测等相关信息服务。农民可以直接在主页上发布自己的农产品信息, 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收益等。

三、农业电商扶贫带来的意义

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模式为电商扶贫带来了新的机会。

(一)增加就业机会, 实现电商扶贫。

农户依托电子商务将农产品销售出去, 打破传统的地区市场限制,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帮助农产品实现优价优质,为农户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农村电商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当地的交通、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生态农业电商的发展与推广, 可以激发学农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 也为大学生考公务员、做村官等返乡就业提供可能方向以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电商+扶贫"既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亮点, 也为贫困农户精准扶贫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电商扶贫能促进生态农业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带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完善自身产业链, 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现代新型电商模式下的生态农业不再是单一的进行线下面对面的实体经营, 更多的是利用新型产销合作电商平台进行更加高效便捷的线上交易模式。电商扶贫将与生态农业科技推广建立无缝衔接, 生态环境的技术优化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的健康发展,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从而帮助企业打造高端的绿色的健康的产品, 提升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 增加其知名度。电商扶贫的发展还可以为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广大的领域, 在电商的全新平台下, 推动生态农业进行产销互动模式,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项目组通过研究各地结合电商扶贫、生态农业电商化以及电商销售方式的创新案例中总结出, 电商扶贫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时空、信息、市场带来的壁垒, 让农产品直接面向地区市场, 让脱贫攻坚走上可持续市场化的新道路。生态农业电商化在接下来的发展中, 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及完整体系机制, 发展农村新业务, 加强电商销售平台创建, 整合供应商、物流、资金等市场资源, 拓宽销售渠道, 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摘要:近期, 新闻媒体对农产品被大量倾倒进行了多次报道, 多地农户面临着滞销困局,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电商扶贫将如何与现代农业产销进一步融合, 农业扶贫与电商发展又将如何推动与创新是本项目想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生态农业,农村电商

参考文献

[1] 周婕.精准扶贫下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思考[J].农业经济, 2019 (02) :137-138.

[2] 黄艺婕.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电商发展创新探讨[J].现代商业, 2019 (02) :33-34.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概况

吉林东部地区具有广大的面积, 和众多的人口基数, 其区域位于吉林省东部, 地形地貌多样, 气候环境复杂多变, 区内拥有大量的绿色农业自然资源。于此同时, 在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贫困地区, 具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如据国家统计部门显示2015年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7901元, 在全国的农村地区当中排名较为落后。到2018年统计显示, 吉林省东部地区的贫困和特贫人口约为187.71万, 在这些落后贫困的区域主要的经济产业为传统的农业, 同时由于其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薄弱, 于此同时其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造成了区域整体农业水平很低, 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 造就了该地区的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1]。

二、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模式分析

(一) 区域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么你可以发现, 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下几点问题和不足:首先,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非常的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生产劳作的条件。这就会造成农业产品无法及时进行加工和销售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其次, 产业信息化步伐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和外界的信息交换障碍, 很难及时了解农户、企业及产业的生产、销售、农民需求等信息, 在市场变化波动当中处于被动状态。其三, 劳动力严重外流、劳动力质量低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文化水平高、懂技术的人少。

(二) 农业产业发展

吉林省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 具有十分突出的中药材、林业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近年来, 该地区开始大力开展和升级农业产品, 逐步开始打开了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市场。伴随着特色农业市场的逐步打开, 吉林东部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开始走入了全国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当中, 并被广泛的接受和热爱, 于此同时也成功的带动了当地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变现为该地区基础设施力量薄弱无法进行农业产品的深度精加工, 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存在着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缺陷, 同时也具有较低的风险抵御能力, 市场竞争力较低的问题[2]。

(三) 产业扶贫

就目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项, 当地政府也相应的提供了许多的政策倾斜和指出, 也进行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来共同面对产业发展和贫困问题。这些扶持措施具体如下[3]:

1. 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

要想把特色农业市场做大做强, 首先就是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和帮助企业和专业大户使其做到做强进而使其充分发挥市场带领作用, 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大户、经纪人、企业等做大做强使其能够承担起地区的龙头作用, 实现全方位的精准扶贫。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规模, 努力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是发展强大的特色农业的基本方向。在政策上需要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给与更过的政策支持和扶持, 经济上需要给其提供跟多的资金扶持以及优惠政策。在龙头企业成立之后, 便可以广泛的开展“公司+贫困农户”以及“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的帮扶模式来实现精准扶贫。

2. 融资扶持

很多贫困农户由于其贫穷的家庭实际情况, 在面对良好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错失良机。在目前的扶贫过程当中, 资金的主要能源来源为国家相关部门, 个体户很难再社会上拥有其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 社会的信贷机构往往都会优先选择具有相对抵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和种养殖大户, 对于个体散户往往是很难获得资金的支持和扶持的, 这就造成了较为突出和矛盾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发生。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为贫困的农户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来帮助贫困农户能够借助特色农业长夜来实现脱贫致富。于此同时也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个人的贷款和融资手续和时间, 来最大可能的帮助农户实现快速融资。

3. 特色产业扶持

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因此这对发展惠农利贫而言, 具有十分天然性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吉林省东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精准扶贫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和成功概率, 因此对本地区而言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就继续加大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吉林省东部地区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说明, 当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化之后, 不仅仅可以极大程度上发挥特色农业的集群效应, 同时也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资料、科技服务的成本, 提高利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一条崭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

三、关于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根据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其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下几点精准扶贫的建议[4]:

(一)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化市场当中, 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模式是无法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提高抵抗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成本。因此, 在精准扶贫过程当中, 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来优化农村有限的资源配置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自古以来农业都具有非常低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在面对自然环境改变的时候显得格外的脆弱性,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如今农业在市场化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没人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共同影响下, 也会造成特设农业及时拥有足够的资金也无法发展壮大。因此, 为广大农户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措施, 构建起健全的防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制度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兜底保障。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 来降低市场风险。最后政府还需要积极的开展各种农业补贴来降低农民的成产成本, 提高其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以及实现集群化发展, 通过报团取暖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摘要:在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 我国开始了一场广泛而全面的脱贫攻坚战。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实现贫穷地区农业产业升级, 实行精准是目前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 吉林省东部地区在进行农业升级和转型过程当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产业, 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政府行政程序繁杂、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低、贫困群众收益低等问题, 造成了特色农业不能形成规模化市场化, 很难做大做强。本文针对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其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杨振强.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 2017 (3) :125-129.

[2] 张煜晗, 陈嵩嵩, 张晨.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8 (9) .

[3] 朱琳敏, 王德平, 邓楠楠.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发展模式——"1+5"产业扶贫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 (25) :226-228.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河北省的扶贫工作越来越完善, 此次调研中发现扶贫模式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最后形成“综合性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三五”以来, 河北省加快扶贫工作计划, 全省选派2.2万余名驻村干部奔赴贫困乡村助困扶贫, 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亲临指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乡村旅游、淘宝村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中金融、科教、电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加快扶贫攻坚工作步伐, 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河北省的扶贫模式。吴小花研究“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1], 李立行研究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2], 从中了解到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给人民脱贫带来了新的道路。毛峰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3], 邓小海研究旅游精准扶贫研究[4], 论述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结合河北省太行山地区等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趋势;黄仲研究了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5], 全承相等研究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6], 刘静在《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7]中从产业、政策、金融等方面对扶贫做出研究, 但没有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根据河北省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等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驻村干部的亲临指导等扶贫模式, 促使河北省实现脱贫, 奔向小康社会。

2 河北省的扶贫历程

2.1 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

河北省根据地理特征可分为黑龙港流域、燕山片区、坝上地区, 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 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村资源条件特点, 按照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已形成了“两带两片”的区域产业布局[8]。太行山生态绿色扶贫产业带, 以苹果、梨、桃、大枣、核桃、小杂粮、蔬菜和忽然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燕山立体经济扶贫产业带, 以板栗、葡萄、樱桃、苹果、仁用杏、山楂、药材、食用菌和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坝上多业互补扶贫产业片, 以食用菌、错季蔬菜、甘薯马铃薯、小杂粮、生态养殖等为主导产业;黑龙港精品粮菜扶贫产业片, 以设施蔬菜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贫困区逐步构建起脱贫产业体系和就业支撑体系, 产业扶贫大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化过程的形成, 果、菜、粮万亩, 畜已经达到超百万头, 其中蔬菜、食用菌、小杂粮、大枣、核桃在万亩以上, 苹果、中药材将达百万亩[9]。肉牛、奶牛、羊、禽饲养规模大, 发展迅速, 但大多是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相对较少。

2.2 河北省的主要扶贫工作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目前河北省的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贴, 河北省扶贫事业经历了十几年, 减免农业税, 补贴给农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基本生活补贴。二是基础设施, 驻村干部为农村道路硬化亮化, 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方面作出贡献[9];进行危房改造;自来水、便利的生活家中或就近洗澡、安全用电;为农民提高生产、收割机器, 减少农忙时间等。三是教育问题,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档立卡的学生可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用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也减轻家中负担。四是医疗卫生, 农村新农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五是产业化发展, 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的发展, 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带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部直接推行;农户广泛参与和合作推行。如张家口沽源闪电河现代农业园区, 康保光伏发电及养殖复合基地项目等[10]。六是旅游扶贫, 馆陶县寿东村粮画小镇、武强周窝村音乐小镇、衡水武强周窝音乐小镇等,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七是技术指导方面, 电子商务“淘宝村”的发展, 如邢台平乡县电商扶贫;不定期对当地需要的人进行技术培训, 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支持。

3 综合性发展农业产业化

3.1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核心, 优化生产要素, 实行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种植、养殖、金融、电商、科教和娱乐等一体化经营体系, 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通过采取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 确保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11]。

3.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 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 但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 产业化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的带领, 当地农民主要是在里面打工, 作为经营主体入股参与的很少, 龙头企业大多提供资金支持, 在统一化管理科技创新方面仍有欠缺。

农业产业化将来发展的方向,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范围内, 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水资源条件进行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解决了小农户生产中的市场问题;对现有的家庭型的加工制造业进行公司股份制管理, 在进行统一规划的过程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景文化, 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等,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如图1所示。

资金方面的支持, 近年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发展, 金融信贷方便;在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工程中, 注重产业园的构建, 得力于专家的亲临指导, 如李宝国指导的“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形成自己的品牌销量遥遥领先, 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在农村发展良好, 为农产品的发展注入了行的活力, 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不仅增加收入, 而且形成自己的品牌,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就业机会, 减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 避免了背井离乡, 缓解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 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仅人们的收入增加, 而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 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农民实现顺利脱贫, 也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国农村将会展现新的气象。

4 结语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及实地调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福音, 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实现顺利脱贫;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不仅实现顺利脱贫, 而且使农村农民呈现新面貌, 本文介绍了综合产业化的模式突出特色选产业、明确市场、融合产业综合发展, 注重因地制宜、规划衔接、全产业链、长远规划等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解决河北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顺利实现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摘要:基于河北省扶贫工作, 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进行创新, 大力发展金融扶贫、科教扶贫、电商扶贫、发展农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产品品牌等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精准扶贫, 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同时也为河北省的扶贫模式的持续发展提出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河北省

参考文献

[1] 吴小花.“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6) :117-120.

[2]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10) :212-217.

[3] 李立行.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J].安徽科技, 2016 (10) :19-21.

[4] 黄仲.切实发挥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J].湖南畜牧兽医, 2016 (5) :1-2.

[5]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6] 全承相, 贺丽君, 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 :118-123.

[7]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8]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4, 20.

[9] 张亚明, 严玲玉, 石笑贤, 等.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 :21-26.

[10] 梁本凡.基于“精准”的脱贫攻坚宏观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古北岳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河北学刊, 2016 (5) :114-119.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这就对高校搭建精准就业工作模式、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就业帮扶工作体系, 不断丰富精准就业的工作内涵, 对推动高校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满意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生就业观念保守, 就业观念引导效果较差

受父母意愿、对自身定位不明确, 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偏保守, 就业选择呈现单一化。从经管院近五年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来看, 学生就业首选考研, 其次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最后才会选择企业就业。从就业地域来看, 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就业, 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去基层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2.2 就业市场拓宽性不宽, 专业对口度不高

由于学校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对接联系, 尚未完全实现从“单位找学校”到“学校找单位”的工作理念的转变, 来经管院招聘单位集中于省内企业和农林牧企业, 就业市场不开阔, 呈现单一化, 这不仅难以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而且专业对口度较低。

2.3 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不强

高校就业指导要强化目标导向, 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 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学校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缺乏系统的就业市场数据分析, 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缺乏及时深入的了解,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有效调整就业指导策略, 往往只是根据主观意志或传统经验开展工作。

2.4 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不足

由于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在就业指导中针对学生性格、能力、兴趣以及特长进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的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下, 往往会出现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就业方向不明确, 就业过程中过于被动和随意的问题, 进而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产生迷茫, 这就导致劳动力市场人岗需求产生不匹配, 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

2.5 就业帮扶机制建设不完善

帮扶对象主要集中在“显性”困难层面的学生, 如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对“隐形”困难原因如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导致就业困难或则容易受到忽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 没有形成足够精准精细的帮扶措施。

3 构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的路径研究

3.1 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3.1.1 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建构全员参与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形成学院党政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系主任和就业辅导员分工负责体系, 注重用人单位对教学培养的反馈意见, 把就业工作延伸至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 建构全员参与、动态化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保人才供给的数量、结构适时调整, 人才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3.1.2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继续巩固和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地位。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巩固和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优势,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网络、传媒等平台积极联系专业相关度高的企业, 走访校友单位、联系行业协会等形式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园招聘。学院领导、各系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关系, 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 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 扩大就业信息渠道来源;与常年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长效机制, 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意向, 建立实习、就业一条龙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的平台。

3.1.3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积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的工作格局, 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和学生兴趣特点, 以传统就业信息网站为基础, 不断完善就业网站的板块设计与信息更新, 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抓手, 形成就业信息发布主渠道主平台, 做到就业信息实时全天候全覆盖, 确保就业信息多渠道第一时间有效传递到学生中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达到既满足学生需要、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传播效果。

3.2 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3.2.1 打造校企合作暑期实习+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平台。

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专业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资源,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践, 让学生提前深入行业生产一线, 了解行业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 根据行业和岗位需要,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我们要通过开展寒暑期实习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准确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应聘合适的就业岗位, 尽快做到毕业生和企业的人岗需求匹配, 我们还要联合企业举办一系列专业竞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3.2.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引导+咨询疏导+考试辅导”的精准指导模式。

通过邀请校外专业人才为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模拟招聘活动、优秀毕业生讲授就业经验、“致家长一封信”搭建校企、家校沟通交流平台, 开展“简历问诊周”和面对面约谈咨询等活动, 为毕业生提“一对一”的咨询辅导;举办经验交流会、专题辅导讲座, 提升学生考试技能。

3.3 构建精准的就业帮扶体系

3.3.1 准确把握就业困难学生信息。

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 就必须关注就业困难学生, 充分依托毕业年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就业工作队伍, 深入学生宿舍, 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 建立健全未就业及就业困难学生档案, 一对一认真分析掌握就业困难原因。

3.3.2 制定就业帮扶行动计划, 强化就业援助。

为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毕业, 学院制定《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精准帮扶行动计划》, 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就业援助, 有效解决不同困难类型毕业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就业能力不足的同学, 积极提供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专项技能训练;针对女生就业, 加强就业观念引导, 树立就业信心, 组织女生专场财务会计类、管理助理类招聘会, 根据学生意向推荐就业岗位;针对家庭经济困学生, 发放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民生”工程。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实践经验, 分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与就业帮扶体系, 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精准化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 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6 (6) :84-88.

上一篇:地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