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

2024-02-04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苏联解体对蒙古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改革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然而,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短期内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困惑,从现行的教育体系来看,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我国与蒙古国同根同源,应重视对蒙古国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国对华的敌意与防范心理。

关键词:蒙古国;教育;教师专业;研究

苏联解体对蒙古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民主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抛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为“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教育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改革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然而,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短期内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困惑,无论从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还是从教育体系来看,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

1 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1 制定国策,尊师重教

1989年蒙古国各层次教师有3万多名,到1993年时只剩1.94万名[1],在社会转型初期,教师待遇偏低,大量教师弃教从商,步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教师优质资源不断流失。1991年6月,2600多名教师在乌兰巴托举行集会罢工,呼吁国家关注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以保证教育的持续发展。一次全国性罢工威胁后,蒙古国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声望。

师资水平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师资力量中处在高端的是高校师资,更广泛的是基础教育师资。1991年蒙古国政府在《蒙古国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育体系。

1996年11月15日,蒙古国召开第六次教师代表大会,代表讨论并通过教师的社会保障方案,大会制定出《蒙古国教育发展纲要》《蒙古国教师法》,出台保障教师的工资、明确教师职责、权利、社会评价等多项提案。

2009年,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任蒙古国总统,他先留学苏联,后又留学美国。1998年,额勒贝格道尔吉任蒙古国总理时就致力于推行政治、经济以及政府体制和许多社会议题的改革,并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中国总理温家宝积极磋商教育政策、法规。他在任的2011年出台政策,决定从2012年2月1日起中小学教师工资增加8万图格里克,5月1日再增加23%,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被纳入公务员系列。[2]

蒙古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来推动师范教育,增加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2009-2010年,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毕业生为3.42万;商业和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占25.1%,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占14.7%,工程专业毕业生占9.5%,法律专业毕业生占6.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比例仅次于商科学生。[2]

实行教师准入制。蒙古国法律规定,国家教师由师范大学培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欲从教必须参加师范类大学的培训,并有一年的教育实习后方可取得教师资格,没有大学学历不可能参加教师资格的考试。2007-2008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博士占21%,硕士占66%。而70至80年代,蒙古国高等学校教师20%以上拥有学位。[1]由此可见,蒙古国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学历大幅度提高。

1942年,蒙古国开始了现代教师的资格证书制,社会转型期这一制度得到强化。

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承认与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蒙古国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正规院校的师范毕业生争相进入教育系统工作,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氛围越来越浓,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1.2 实践专业化的教师发展理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教师的地位意味着他们的职能和执行教育的能力、职业声望、物质待遇应同医生、律师一样得到欣赏和尊重。有关教师地位及其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有许多定义,刘万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方面。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转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它关注教师的个体的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升,关注教师的专业特性。[3]

蒙古效法苏联教育模式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政府控制型模式。今天,蒙古摆脱苏联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西化进程。蒙古国在援助国、基金管理机构和国际专门机构的支援助下,已经启动了现代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试点研究,1987-2000年,蒙古国获得教育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已有200多人,蒙古国教师教育发展迅猛,教师教育领域拥有一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为教育改革的实施予以保障。蒙古国教师教育已与国际接轨,开始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教师专业化即从教育、社会、个人基础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配合西方教育理论试点研究,蒙古国2003年将苏联模式的10年义务教育制改为11年制,2008年9月将11年制基础教育改为12年制。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课程评价上,课程管理上,改变了以往国家集权的局面,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同时,蒙古国转型期社会的人才需求总量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要确保教育质量,促使教师提高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大、中、小学教师都要与过去的教学方式一刀两断。

现有的教育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计划,自已设计学習方案,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多元化评价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等综合性素质,创造性地工作,正所谓: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为学者。这种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业精神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必将促动蒙古国每一位教师。从理论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习、探究知识。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是自主的专业实践者。

但事实上,在蒙古国现行国情下,许多教师根本就不能达到要求。古人云:欲速则不达,物极而必反。

1.3 改革在职教师培训体制

1998年、2001年蒙古国政府起草并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法令,实行在职教师培训的教育券改革,教育券改革是蒙古国教师教育的根本变革。

蒙古国在职教师培训的改革,明确规定除国家唯一投资的专门培训在职教师的教育发展学校外,允许多边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或私人、地方企业、大学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并将教师教育券培训制纳入蒙古国在职教师培训中,取代苏联模式的培训制度,创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制度的分权化,打破国家垄断,并立足于教师的个人需求,教育券法令的核心是赋予教师“选择权”。获得教育券的教师可以先阅读各个培训机构的公告,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培训机构。[4]

1969年蒙古国政府出台《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办法》,规定指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每5年要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该《办法》中融入了终身学习理念。而教育券改革则废除了以前由国家负担的、苏联模式的5年一次的教师培训机制,所有教师都享有的在职培训权利和义务被取消,机会均等的思想已消失。新式培训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分权制”培训机制,即学校和地方水平上的短期培训。

蒙古国教育部于1990年后构建起一种新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它包含三种培训方式,即国家统一培训、地方培训、校本培训。同时在首都、省会、县城建立“教育文化中心”,作为教师培训组织机构。教育券法明确提出教育部与财政部每年联合确定第二年教育券的数量,定出每种培训形式的份额,由各级“教育文化中心”直接交给教师或管理人员。1998年教育券法规定了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职培训中券的管理、分配核算的具体程序,确定了三种培训形式,即中央研讨班、省级研讨班和正规的独立学习。教育券培训的三种形式是1990年创立的培训体制的延续。而校本培训则改为在职教师的独立学习形式,学习材料由“教育文化中心”提供。

蒙古国20世纪60至80年代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各学校不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制定教学大纲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科研,尤其是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放在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为目的,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有效促进了蒙古国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券改革后形成“垂直型”的培训模式,即先由中央的著名专家培训省级的教学法专家,然后再由他们将所学到的内容传授给农村教师。以前农村教师可以到首都乌兰巴托直接参加培训,改革后,农村教师很难拿到教育券,只好选择独立学习这种培训形式。很显然,这种培训形式的特点是教师知识来源于外来专家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习、接受这些知识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专家讲座或独立学习。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部2008年第72条指令关于“提高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机构的教师、领导人员技术能力的规则”,每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专款作为培训费用。

受蒙古教育部委托,蒙古国教育大学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学院与国际组织合作承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课程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进教学方法。2008年,高等和基础教育的28100名教师参加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是全国教师的67.8%,其中45%是基础教育教师,此后,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5]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以及德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在蒙古国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在省会、县“教育文化中心”投放設备,蒙古信息化教育网络得以建成。

信息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券分配中普通教师难以拿到培训券,参加由专家面授的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培训,网络为在职教师提供了独立学习的可能,这种在职教师的独立学习的培训形式已成为教师无奈而普遍的选择。

实际上,开辟网络在职教师独立学习的培训形式也是解决教育券财政不足另类措施。蒙古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通胀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教育投资明显不足。

2 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惑

2.1 文字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蒙古国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适应游牧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创造并得以使用起来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因政治、外交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其文化载体作用在蒙古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目前蒙古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语言同时使用三种文字的国家。这三种文字分别是传统文字(回骼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和拉丁蒙古文。

传统文字(回骼蒙古文)属阿尔泰语系,它的书写方式与其他文字不同,(至上而下,从右向左)与由左至右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946年1月1日,蒙古正式用西里尔文取代了原有的回骼蒙古文成为官方文字。

西里尔文给学校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原有的文字改为了酷似俄语的西里尔字母,西里尔文在表达意义上与俄语根本不同,发音与回骼蒙古文一样,但原有文字已彻底消失。唯有知者才能教,一个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生字,只是懂得这个字的音、形、义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准确地发音,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这个字音、形、义的各方面的知识。1943年前,学校既没有西里尔教科书,又没有新西里尔文教师,教师要从头开始学,从头开始教。1942年蒙古国先期培养了318名西里尔文教师,教师边学边教,扫盲工作不仅在学校,还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师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文字改革上。

西里尔蒙文无论形式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与蒙古国传统文化相脱节,这次文字改革对蒙古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蒙古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起点,这一个阶段的教育改革大约持续了20年左右。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不断强调要传承民族文化,恢复使用原有的回骼蒙古文。1990年6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了《关于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字的活动》的决定。1995年又通过了(回骼)蒙古文国家計划,蒙古国总统也强调指出,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进一步加强回骼蒙古文的教学。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老蒙文课已经得到恢复。时隔70多年又重新使用一种文字,整整三代人本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时空穿越,回首话沧桑,蒙古国精英们对此该做何感想?

早在1925至1941年,蒙古国就酝酿进行拉丁文字改革,目的是将书写形式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相统一。20世纪90年代,为了网络通信的需要蒙古国开始选择使用拉丁字母拼写蒙古语,拉丁蒙古文现已在网络普及。2003年,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决议,公布了“拉丁字母国家计划”。2003年12月23日,国家标准与计量委员会批准了“用拉丁字母转写西里尔蒙古文的标准”,并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至此,蒙古国出现了三种文字并存的局面。[6]

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G.;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是个体教师与空间情境及时间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情境是指教师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情境由教师个人生活经历和教学生涯构成。语言改革困扰教师课堂教学、制约教师的科研,20多年西里尔文教育改革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如今蒙古国又重回西里尔文字改革的老路,几番改革,教师已经失去并正在失去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2 “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

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在教育改革上体现对外依赖的高风险性。

现任蒙古政府的许多高官都曾在美国名校就读,政府在全国普及英语语言教育,将市场化、民主化的理念融入教师教育领域。1991年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以及美日欧等经济力量先后进入蒙古。这些国际援助机构,特别是亚洲发展银行,强调蒙古教育改革应着重进行教育行政和财政的分权,其目的是为了改革苏式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蒙古推行西方的管理模式。

教育的发展要依据一定共同的规律,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知识除了理论性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践知识,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反思而获得。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体现着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拓展,“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蒙古国在苏联的教育模式下发展已有70多年,目前的教师知识结构能否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有的教育模式已与苏联模式截然不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保持续性与公平性?

纵观历史,1900年,美国教育学领域已发展到能授予“教育学博士”的水平,而时隔近一个世纪蒙古国才有教育学博士,况且两国教育学博士有着质量上的差距。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的,要研究本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虽不能盲目排外,但不能全部“进口”。历史学家爱德华·多茲尔把同化的形式分成两类:一是强制性同化,二是随意性同化。他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特殊群体把自已的宗教文化、语言习惯、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强加在被统治者的社会群体头上几乎都会引起强烈的反抗和抵制;相反,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中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交融,形成一种具备两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7]社会转型期蒙古国教育改革才二十多年,西化后蒙古国新的教育特质是什么?这一过程尚在持续,结果还不明朗,但蒙古国完善的教育系统和政策体系没有完全确立,这一点是明确的。

蒙古国早在社会转型初期,就不得不认同援助盟友的政策话语。美国当代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密尔顿·费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思想,即政府的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拔给消费者,蒙古国政府运用教育券思想,将在职教师教育纳入市场化、民主化,旨在通过竞争,提高在职教师教育质量。显而易见,美国的意愿已渗入教师教育改革中,并且正在被同化于美国模式,在职教师的培训券改革已引发蒙古国教师不正当、激烈的竞争,这是私有化的必然结果,教育券改革最终受益者只是高级教师,普通教师很怀念“苏蒙共产主义”时期的教师培训体制;西里尔文字改革已经割裂了蒙古国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承,阻碍了蒙古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蒙古国全民普及英语,推进拉丁文字改革进程恰恰是受制于西方政治影響,西方以经济、教育援助的形式,通过文化霸权主义瓦解蒙古国民族文化教育,达到控制蒙古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目的。遗憾的是,蒙古国人依就热切希望通过英语、拉丁蒙古文走进西方世界,透过这种极端化的英语普及与文字改革的现实,展望灿烂未及的未来,尤如雾里看花。

蒙古国政治上被美国称之为“亚洲民主新样板”,经济严重依赖西方外援,自1991年至2009年蒙古国外债已增加至26亿美元,[8]教育政策与体系全面西化,作为受援国对国际组织及其西方援助国的国际教育援助产生依附。蒙古国人性格追求独立,又习惯依赖,西化模式的教师教育改革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语言的同化是超过军事征服、异族通婚等更深层次的同化,文字拉丁化势必加速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使蒙古国成为西亚的土尔其,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等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国家。[6]蒙古国精英们已经意识到本民族性格中的依赖性对国家发展的侵蚀,呼吁将本国的独立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实现民族教育的复兴。

蒙古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失败的教训要引以为戒。苏联曾经在蒙古国陈兵百万,美国又在染指蒙古国,加紧文化渗透,不断煽动蒙古国民众的反华情绪。我国与蒙古国同根同源,应重视蒙古国教师教育,加强对蒙古国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国对华的敌意与防范心理。

[参考文献]

[1]冯福林.蒙古国教育发展史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图门其其格,李鹤.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4):31-39.

[3]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势[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4]Gita Steiner-Khamsi.Vouchers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Mongolia:Transitonal,Postsocialist or Antisocialist Explanationa[J].Chigago Journals,2005,49(2):148-172.

[5]Nanzaddori Erdenetsogt.蒙古国社会转型时期义务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齐心.蒙古国文字:一个文化传承与政治取向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50-54.

[7]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2.

[8]文虎.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及困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4):31-35.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机构客户的营销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针对机构类客户的源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具体阐述了当前商业银行机构类客户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机构客户;营销;交易成本

机构类客户主要为部委、医院、学校等,商业银行的机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营销机构类客户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当前的机构类客户营销中,传统理念上存在较大的误区。商业银行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如何切入机构类客户的本质,对于机构类客户的营销具有巨大的帕累托改进意义。

一、机构类客户的源流分析

(一)机构类客户的背景分析

机构类客户多为部委、医院、学校等国家体制内单位,探究机构类客户的背景乃至价值取向,对成功营销机构类客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部委、军队等体制内单位人员,出身大多为草根精英阶层。尤其国家部委,如财政部、发改委、交通部,其公务员出身并非官二代,这与坊间流传的公务员出身多权贵子弟有较大的差异。据调查,早期部委级公务员大多为工农和知识分子阶层出身,时至今日,部委等体制内人员也依旧大多是中等收入阶层子女。这与国家公务员的招录机制有关,较高的分数线使得“二代系”在笔试环节被淘汰掉,真正入围面试的往往都是草根精英阶层。这群草根精英的共同特征是,名校高学历和学院派的背景。真实透视机构类客户的源流,对把握机构类客户营销的本质具有极为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二)机构类客户的价值取向分析

机构类客户的价值取向是商业银行营销机构类客户的重要切入点,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和体制内的政治性的不相容,使得商业银行在营销机构类客户中,往往事倍功半。机构类客户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机构类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机构类客户出身多为草根精英阶层:名校背景+中低社会阶层的出身,这类客户具有鲜明的学院派特征。机构客户对物质欲望的敏感程度也较低,因此金钱攻势对于商业营销机构类客户效果甚微。部委公务员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机构类客户的需求主要为较高精神需求的满足。比如,机构类客户的利他主义和利国主义需求被满足,就有可能激发机构类客户为商业银行主动服务的动机和行为。

(三)机构类客户的偏好分析

机构类客户属于商业银行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客户群体,与普通商业意义上的贵宾客户、零售银行客户有本质的区别。机构类客户往往偏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地域背景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理念,以及相似的奋斗历程。高度认同的文化理念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普通的商业公关的效用。在现实案例中,机构类客户的营销,成为诸多商业银行争抢的大蛋糕。机构类客户营销的成功,并非付出巨大经济成本的商业银行,而是能够极大程度地契合机构类客户深层次偏好需求。

二、当前机构类客户营销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与机构类客户的政治抱负的不相容

商业银行的经营法则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利益,因此,利益交换在商业银行的运作中往往以各种规章和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示。利益交换也成为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公关的教条法则,“看不见的手”在商业银行的攻关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机构类客户所处的国家部委环境,以政治抱负的实现为终极诉求。因此商业银行与国家部委在价值取向的不相容性,导致了商业银行营销机构类客户的需求不一致瓶颈。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着重考量银行的商业利益,国家部委着重考量政治利益和政治诉求,两者利益诉求的不一致会引发交易成本的过高。因此机构类客户的营销能力,对于机构类业务的从业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二)商业银行的“丛林法则”与体制内政治法则不相容

商业银行的“丛林法则”与体制内政治法则不相容,商业银行的丛林法则,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进行产品和业务的推销中,注重高调的宣传方式。体制内低调谨慎的风格类型与商业银行的高调风格相冲突,决定了机构类客户营销中的制度不一致,制度不一致催生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商业银行的丛林法则奉行的是商业利益至上和商业利益交换,这一商业法则甚至超越了商业体系中的等级秩序,当等级秩序违背了利益交换法则,商业体系的“看不见的手”会使得等级秩序服从利益交换法则。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绝对的政治权威,所遵从的是市场逐利法则。两大法则的不一致是机构类从业营销过程中遭遇得最大制度瓶颈。

(三)商业银行与机构单位的人员构成不一致

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多以关系型+资源型+名校精英型人才组合构成,商行的名校情结和拜金法则,使得商行聚集了比国家部委更为耀眼的人才阵容。然而,商行的人才结构中却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高端人力资本的不足,表现为高学历人才缺乏。尤其具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银行从业人员较少,在各大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层面,经济学博士占比只在千分之几。而政府智囊机构中博士比例几近二分之一。知识结构的不匹配导致商行在营销机构客户中出现博弈能力的不均等,人员构成的不一致导致双方的需求出现偏差。商行由于过于注重形象,招募到了具有很强公关能力的形象阵容,却也忽视了营销中最重要的“攻心”环节。在体制内单位的营销过程中,精神层面的突破和公关才是最核心的环节,若欠缺高智慧的人力资本,必然会在这些领域错失诸多的商业机会。

三、当前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交换法则的过度使用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过分迷信“看不见的手”,因此在机构类客户营销中过于短视和趋利。部分营销人员甚至以商业利益交换法则来衡量短期的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商行与体制内单位的法则不一致促使了交易成本的过高。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若过于短视或者趋利,在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就往往会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机构类客户能够被成功营销,取决于机构类客户的需求是否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显然,商业利润并非是机构类客户的首要价值需求,因此,只有以机构类客户的利益至上为法则,才能满足取机构类客户的需求。当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也就得到了实现。

(二)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切入点不够精准

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切入点不够精准,商业银行在营销案例中公关往往会将目标定位失误,目标定位过高,会导致极高的交易成本。商行银行机构类从业人员由于迷信表象的政治权威法则,忽视政治体系的级别对等,导致营销成本的过高和难度加大。政治体系的权力运作法则和商业银行的商业运转法则不一致,导致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切入点不够精准。如果机构类客户营销中能够精准定位,势必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帕累托效率损失。若在机构类客户的营销前期,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源,完整的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偏好,再制定精确有效的方案,是机构类客户营销中降低成本的首要法则。

(三)机构类客户营销中缺乏长期的动态联系机制

机构类客户营销中往往会存在一个误区,营销机构类客户是一个利益交换的短期博弈过程,这类型的机构类客户营销模式损毁了商业营销的伦理价值。当机构类客户被成功营销,乃至合作的顺利完结后,机构类从业人员往往会失去兴趣联系机构类从业人员,因此宝贵的沟通机制就此中止。当需要继续营销机构类客户,重新建立信任和沟通机制时,花费的公关成本会是巨大的。动态的联系机制,有利于机构从业人员与机构类客户的博弈由短期变为长期,信誉机制在此发挥了降低后续交易成本的巨大效应。与客户交朋友和构建共同的精神需求纽带,是机构类客户营销的较高境界。

四、提升营销机构类客户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招募与机构类客户具有同质性的人力资本圈子

人力资本是机构类客户营销的重要法宝。短期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成本巨大,所以应有针对性招募与机构类客户具有同质性的人力资本圈,构建一个很好的前期遴选机制。遴选具有国家部委工作经验、体制内家庭背景出身、与机构单位类似的专业背景,这些都是极为有效的遴选法则。与机构类客户具有同质性的人力资本圈子,能够极大降低机构类客户营销的交易成本。同质性会使得机构类营销的博弈从短期博弈变为长期博弈,从非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与机构类客户同质性的人力资本圈子,有利于破解商行与机构单位的诸多法则不一致的困局。

(二)制定较为精准的机构客户营销方案

制定较为精准的机构客户营销方案,是后续进行客户营销的重要方针。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寻求较高的回报率,尤其成功营销机构客户,寻找精准的机构客户营销路径是最有利于谋求利益最大化。在制定较为精准的机构客户营销方案前,不宜进行前期过多的营销投入,首先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机构客户的背景信息。通过整理机构客户的背景信息时,有效归结不同类型的机构客户,大致推理出机构的有效需求,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比如,机构客户比较注重信誉和声誉,就应当以真诚的态度去与机构客户进行谈判,以良好的信誉度获取对方的认可。淡化以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营销机构客户,精准地定位机构客户的需求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揽子服务方案,是有效降低前期营销成本的关键。

(三)充分发挥机构类客户资源的叠加效应

机构类客户对于商业银行是一种宝贵的人脉资源库,而商业银行对于机构类客户的价值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价值,机构类客户圈子可以发挥很好的磁场效应,相互成为对方的人脉资源。如机构类客户中的财政部、交通部、公安部,这些部委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互补性,政治资源的叠加不仅仅能够促进私人利益的改进,也能够带来公众利益的改进。机构类客户圈子聚集起来,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圈子,降低了信息的搜寻成本,资源的整合效应,对于公众事业的推进更是能量强大。商业银行在整合政治资源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以企业和市场的角色去衔接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公众、商行三方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四)构筑机构类客户营销中的核心价值

机构类客户营销与零售行业客户乃至一般对公类客户的营销都有较大的区别,其营销过程中注重的核心价值也有本质的区别。针对零售行业客户,重点在于满足客户的经济利益诉求,双方都在一个经济利益的格局中寻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一般对公类客户,重点在于满足各自所在的企业的利益需求满足,共同去维护各自行业的利益是博弈的重点。机构类客户的营销则难以简单去量化其利益诉求,在营销的过程中,去打动对方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客户也有本质的区别。具体建议如下。

1.以真诚和信誉为主要核心价值观念

与机构类客户营销中,真诚和信誉的软实力因素甚至比其他经济利润的硬实力因素更为核心,如果仅仅因为短暂的商业利益诉求而忽视了真诚和信誉的因素,在机构客户的后续营销,乃至整个机构圈子中将会付出巨大的信誉违规成本,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是巨大的。因此,真诚和信誉为主的核心价值应当贯彻机构类从业人员与机构客户营销的整个过程,以真诚和信誉赢得机构客户的信任,降低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由此机构客户中丰厚的政治奶酪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也非商行莫属!

2.以情感诉求来营销机构客户

在营销机构类客户中,诸多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部委、军队机关则较为强势。单纯的商业利益的出让并非谈判的关键,如何去切入机构客户的情感诉求,并最大化效用满足对方的需求,将是成功营销机构类客户的关键所在。机构类客户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核心部门的一把手,以较为贴近核心部门首长的情感诉求为营销目标,将是营销机构客户的重点所在。地缘文化、校友文化、共同的奋斗经历历程、利他主义需求的满足,这些较高层次精神层次需求就是营销机构客户的重要指南针。

参考文献:

[1] 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 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2):40-43.

[3] 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J].金融研究,2003,(10):1-6.

[责任编辑 柯 黎]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理财备受关注,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拓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商业银行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各商业银行之间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近几年来的经济大热使人们手中的资金占有量增加,如何更好的运用这笔钱,使它发挥更大的效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是绝大多数人最为关心的。也是各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初期只是各银行用来吸引客户和强化客户忠诚度的免费促销手段,没有盈利目标;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个人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理财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大众对个人理财的认知也普遍提高,银行业转而谋求该业务的更大发展,以期获得丰厚利润。

1 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当今世界各家金融机构主推的一项业务,如:美国商业银行以超市的经营理念经营“方便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一些银行由于理财业务发展得力带动了其他业务的发展。不仅使银行的业务取得了发展,客户的财富也产生了增长,取得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了40%,达到了113亿美元,总收入上涨了34%,净收益增加了29%。

在我国,国内个人理财规划行业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的人占77%,需要个人理财服务的人占到42%。可见多数居民都希望进行理财服务,拥有一个理财师为自己服务。

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其他营业收入占比22%左右,其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62%,服务性收入则仅占5%,可见服务性收入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商业银行。由此我国的理财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借鉴西方银行业界的先进理财营销和管理经验,必将使我国的理财业务取得极大的进步。由于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近几年,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也陆续开通了个人理财业务,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客户只要在私人银行部保持最低10万元的存款,就能享受该行的多种财务咨询。招商银行的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成为国内首度出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组织及管理协调能力 个人理财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因此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意味着我们要有极强的管理协调能力,而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一般归在个人银行业务部。但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负债业务、银行资产和中间业务,而上面的业务又是由营销团队、结算、中间业务等部门管理,跨部门业务非常之多,组织协调发展问题较严重。

2.2 理财业务的目的不清 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不完全是增加业务收入,而是作为和同业争抢市场的手段。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力求超过同业的收益率,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不惜付出亏损的代价,也要将理财产品的收益超过同业,达到争抢国内中高端客户资源的目的。现今各家银行的存款任务都较重,理财产品设定的高收益即可成为吸引客户存款的手段,将中高端用这种手段拉拢到银行中来,与同业抢占市场份额。

2.3 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需要综合能力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既要有银行理财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理财人员具有证券、保险和基金等相关知识和与人沟通和营销的技巧和能力。当下,专业理财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3.1 提高品牌营销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的不断提升和整合,品牌的营销成为现今银行业竞争的重要的手段。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牌理应集文化、产品特征、设计特色于一体,注重品牌的文化的特点和独特的产品特性。在营销策略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市场细分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

在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这样几个标准来细分个人理财市场:根据地理角度进行市场细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可以在当地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扩大中高端客户资源,为这些私人银行的财富客户提供专业、专享、独特的金融服务。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可以逐步地向当地客户渗透和营销理财产品知识,加强客户的理财观念,发展理财业务。与此同时,在发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提高中高端客户的数量。

3.2 拓展和开发理财产品 ①设计符合最普通客户的理财产品。当前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门槛较高,不利于许多普通客户进行理财。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应当分级设定门槛。分别是5万、10万、50万、100万、200万,每个级别利率有所不同,这样既可以锁定我们的中高端客户,同时又可以使绝大部分普通客户都享受到理财的待遇。②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金融业务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中,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其中,个人信用风险是我们银行个金业务发展的重要一关。理财产品是银行个金业务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个人信用风险问题。

在客户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时,理财人员要在系统中记录客户的姓名、职业、电话等,了解客户已往购买理财产品的记录以及信用记录,并且对客户进行风险能力的测试。

3.3 加快理财产品创新 个人理财的重点是理财产品,关键是如何使资产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如何使客户的财富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各商业银行成立理财产品的研发营销小组,对理财产品进行设计和营销工作。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而量身打造,結合保险、证券、黄金、外汇买卖交易等服务于一身,打造理财一站式服务。除此之外,理财产品与优质的大型公司债券相挂钩,打造出适合风险承受能力稍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高端客户来购买。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集富理财计划”。与外汇黄金市场挂钩的“双向宝“、“黄金宝”、“春夏秋冬”等理财产品。

3.4 提高理财人员的业务能力 ①选拔银行中理财专业知识丰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理财知识的培训和讲座,特别是AFP,CFP的考试培训。②强化专业性的系统培训,重点加强投资理财知识、客户营销技巧、理财方案设计的培训。可以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保险等业务的营销进行培训,加强理财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相关业务能力。③实行资格准入制。统一对理财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做到持证上岗。特别是我国及国际上认可的AFP证书及CFP证书。

参考文献:

[1]个人理财的通用原则.《安徽水利财会》.2007年第3期.

[2]肖磊,肖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困境与解决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6(6).

[3]李瑜.《个人理财金融业务创新的探析》,《商业研究》2004年第17期.

[4]俞国章.《完善个人理财服务的若干建议》,《福建金融》.2004年第4期.

[5]刘小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6]邓杨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2).

作者简介: 韩冰(1984-),女,河北衡水人,在职研究生,中国银行石家庄市裕华支行出国金融中心客户经理,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新时期”、“新常态”伴随着“三期叠加”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日趋突出。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加上商业银行盈利性的目的驱使,导致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不如预期。文章通过对几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服务模式的对比,结合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中小企业业务实际,提出了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同业是如何发展的,主要的风险环节在哪里,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思考和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信贷业务 发展策略

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新时期”、“新常态”伴随着“三期叠加”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实体经济也将孕育出更多新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差異化、复杂化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银行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比2014年末的20.7万亿元增加了2.7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90%。据统计,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的总产值、利税和出口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40%和60%,并提供了76.5%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在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等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特点

(一)定义标准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划分类型详见《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内容。

(二)主要特征

1.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与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范圍广泛,消费需求多样。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陷,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消费者和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

3.资金薄弱,融资方式单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普遍依赖企业自身积累等内源性融资渠道,银行融资渠道不宽阔, 资金基础性相对薄弱,且一般民间融资渠道、非正规融资方式或银行的间接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较大比重并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见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融资渠道狭窄和融资方式单一的特点。

(三)融资特点

1.投入成本高,信息共享缺乏。中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信息不透明且缺乏担保抵押,经济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银行开展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银行都愿意做大企业的金融服务,而不愿意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2.个性程度强,产品标准参差。中小企业本身个性化差异比较大,这与银行要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服务有一定的矛盾。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必须研究标准化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经营成本,而中小企业的特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标准的开发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3.市场差异大,融资渠道狭窄。总体来说,全国各地中小企业融资的差异很大,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资金充裕,经济机构众多,市场化程度高,政策环境优越,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金融产品等方面的选择就少。

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模式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大发展时期,业内公认是在2009年银监会提出“大中型银行要力争2009年第一季度末,最迟不超过第二季度,建立专门针对小企业融资的专营机构”正式拉开序幕的。在2010年第八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会上,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证监会将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方面,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之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将原属于公司业务部项下的企业业务独立成为新的部门进行管理。本文列举同业中小企业模式,对比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业务模式的差异,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优势和特征。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工商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曾说过“工行是站在战略高度推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的”。正如其所言,作为银行业的老大哥,工行在中小微金融领域的探索也一直走在同业的前列。

早在2005年,工行就开始了小微业务发展的试点工作,并被银监会确定为全国两家中小企业信贷试点行之一,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率先在全国金融系统把对“小企业”的贷款和服务作为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2013年开始,工行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总行一级部门进行了大幅缩减,后经调查发现工行在2013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将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合并至公司金融部中。因此,工行中小微业务的组织架构可以看作是“总分行级管理制”组织架构模式。架构图如下:

(二)民生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民生银行郑万春行长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十三五”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谈到,未来传统行业将面临转型升级,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中小企业等民生改善的金融需求也将稳步提升,民生银行正是朝着这条路在一直努力着。

从2007年开始,民生银行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在其后的7年间依托事业部的优势在银行市场上开疆扩土,曾经一度超过招商银行占据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的“头把交椅”。2014年,民生银行启动了组织架构的大调整,由原来的事业部制向矩阵事业部制转型,其矩阵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集中在分行层面,这种组织架构,充分利用了机构经营权的扁平化管理路径,可以有效实现事业部和分行双重管理,在保证了分行风险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提高了业务拓展效率。因此,民生银行在中小企业的客户拓展、风险防控、渠道优化和提高收益等几方面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

(三)中国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中国银行田国立董事长在“2015中美中小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上谈到,“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是促进中美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国60%的GDP是靠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以小才能见大”。正是秉承了历任行长的工作理念,中国银行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机制建设,逐步建立了集中垂直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早在2009年,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就成立了中小企业业务部,采用国际先进理念——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采取相对标准化授信和流程化管理,更有效地实施全风险控制,持续提高审批效率。

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实施总行中小企业部对省级分行进行管理并进行授权(全流程工厂)模式,从业务推动、营销策划、风险控制、资产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集中管理,它是一种以客户为导向,批量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申请、审批、放贷及风险控制,即建立“信贷工厂”提供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中国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设计标准化产品,同时兼顾创新产品,从前期接触客户、情景分析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各个环节,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省行中小企业业务部中.整个流水线中,我们更加关注流程和节点的创新,其中7大环节19个节点的主要创新点和流程如下图:

由此可见,前述分析的三家银行的业务模式各有所长,从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上可谓各有千秋,我们通过一些经营数据比较分析优势与特点。

根据银监会统计2015年11月底,工商银行南京分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42亿元,授信客户数:19064户;民生银行南京分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89亿元,授信客户数13500户;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13亿元,授信客户数49505户。

通过上述三家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模式以及经营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管理较为集中,在相同时点的授信余额仅次于工商银行,但是与工行有所不同的是,中行除了把目标放在资产较大的中小企业上以外还对小微型企业伸出橄榄枝,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为抢占未来的中型企业市场做准备。中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相关工作均由省行中小企业部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三个“有效”,一是风险得到有效识别、化解和防范;二是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三是规模效应明显,运作成本有效降低。

三、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模式风险控制

(一)面临各项挑战

1.信贷业务监管日渐严格。2016年以来,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效地控制风险,政府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新规定,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管理。中国银行总行层面各类信贷业务政策也加强了监管的力度和精度。同时,外部刚性监管对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接下来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同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根据江苏省银行业协会主办的《2012年度江苏银行业务服务改进情况报告》中提到,江苏省各類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12089个,当年新增334家。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面临着巨大的同业竞争压力,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就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系统内部形势而言,目前银行内部的信贷规模处于收紧的趋势,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必将同时相应减少,这也会限制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未来市场竞争的能力。

3.盈利风险未知日趋严重。由于中小企业依然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企业寿命短、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的贷款可抵押品等特点,再加上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够,实行家族式管理效率低,这些都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些因素对于开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增加了难度,客户辨识和贷款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和坏账率较高,这给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大力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风险来源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整理近几年中小企业部分行业不良率统计表,对我国中小企业不良率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的出现是集中在一部分行业中的(详见下表)。

从行业上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不良贷款率历年来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尤其明显。从会计年度上看,大部分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会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仍然是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较为突出。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刚好相反,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互联网生活的普及和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

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近年来部分行业不良率数据表中也可以看到,在江苏省地区分行业不良贷款率与全国性的数据大同小异,这意味着行业风险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各个地区都大致相同。

除了上述行业性风险之外,还有许多风险的诱因,有些可能是中国特殊国情导致的特殊情况。总体来说,中小微企业的不良率还是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定位的混乱,管理体制的松散,人才培养的缺失,以及内部财务的混乱等方面。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架構的限制,人才储备的不足,以及信息共享不充分等方面。

四、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模式对策探讨

从前文的内容来看,要做好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逞一时之勇。通过实践与分析,商业银行要做好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准行业、风险偏好

首先要选准行业,行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行业整体发展向好时,该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存活率就会相对较高。银行在做中小企业业务时,一定要有对想要介入的行业有一个前瞻性和权威性的判断,这个行业未来会怎么样,如果行业经营稳健可以试行介入,如果处于衰落期,就要谨慎小心。同时,行业选择也要与整个银行的风险偏好一致,尽量不要出现与新常态、新周期“逆行”的现象。行业的前景分析,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机构比如说银联信或者互联网云媒体的帮助,也可以通过研究行业内上市公司来判断其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情况,通过它们来判断行业未来的走势,抓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作为授信参考。

(二)信息共享、流程标准

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中小企业业务系统性风险,首要任务是获得公开透明的市场和企业信息,一般来说,利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大数据”的这个抓手去收集中小微企业的关键信息,解决中小微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银行与京东商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订单、应收账款等信息为供应商弥补资金不足和打破周转不灵的瓶颈;民生银行的“产业链战略”,围绕供应链中的战略客户,拓展其上下游的小企业等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复杂、国家信用体系不完善,这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作业暂时很难实现,银行更偏重或强调的是中小企业审批的标准化。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中小企业公司业务监控和信息渠道,加强中小企业客户信息库和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解决客户基础信息和信贷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实时监控。

(三)产品创新、综合开发

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来说,创新就是生产力。近年来,阿里巴巴等大型网络科技企业凭借着他们独特地信息资源,也开始踏足一些金融领域,比如互联网金融、物流电商交易平台等。其实,商業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实践中,也可以尝试一些大数据作为基础的拓展方式,比如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中小企业部近期推出的一种业务模式:“中银税贷通”就是很好的例证。

“中银税贷通”体现的是银行与国家税务系统大数据的合力,其模式是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微众税银平台,为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免担保信用贷款。“银税互动”是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由税务部门、银监会派出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协商,共享区域内小微企业纳税数据与纳税信用评价结果,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中银税贷通”的业务流程简单清晰,可操作性很强,该业务模式在试运行阶段截至2016年8月末就已获得132户符合筛选条件的客户,其中50户已在客户经理营销与贷前调查环节,授信总金额约5280万元。同时由于加强了对客户的综合开发,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客户的粘性与忠诚度。

(四)专业提升、人才培养

某种意义上,中小企业业务的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和专家素质,因此,培养中小企业客户经理的梯队成长,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的客户经理队伍,已然成为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关键。加强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目的,是确保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都有对市场分析的前瞻性、对企业经营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拥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激励考核机制,对中小企业客户经理的贷后管理工作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该单独的设定考核指标,如客户经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贷款企业有风险信号,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了银行损失,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建议通过配备中小企业客户专项激励資金实现),以激励客户经理的风险导向防范意识。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世间万物,皆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特定的规律和本源,宛如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及发展策略”的探究一样,作为公司授信全流程中风险控制防线的一环,既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控、全额风险计量和全程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小企业授信环节实现科学发展,优化资产质量的本源基础。正如中国银行总行陈四清行长所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管理行为,风险管理创造价值,风险管理解决成本,风险管理带来收益”,“一个银行家,首先应是一个风险管理的专家”。

参考文献:

[1] 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田国立.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工作表彰会上的讲话.和讯网,2016.6.24

[3] 田国立.2015中美中小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讲话.新浪财经讯,2015.9.29

[4] 尚福林.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讲话——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中小企业天水网,2014.11.28

[5] 金融布衣.小微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系列思考(全).信贷白话,2016.7.5

[6] 大中型商业银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参考案例[J].银行业经营管理,2016

[7] 郑万春.“十三五”银行机遇与挑战.新华网(财经),2016.2.20

[8] 陈燕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

[9] 廖娴.苏州A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0] 金瑛.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授信管理部 江苏南京 210005;课题主持:强洪;课题组成员:李宓群、李延)

(责编:若佳)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打破同质性营销模式这一困局,应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的切入点。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应重点把握产品、渠道这两个要件。在问题的讨论基础上,营销策略可围绕着:产品信息发布、产品客户咨询、产品线上购买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营销策略

随着余额宝在2013年的诞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出现了,而且这一新的业态改变了国人的理财观念,也促使大量的“草根阶层”步入到投资理财的队伍之中。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生产,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模式,则成为各个金融机构需要破解的问题。从现阶段各金融机构的努力来看,仍存在着营销策略同质性的倾向。为此,打破同质性营销模式这一困局,或许应成为当前创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切入点。根据营销学原理可知,在4PS分析框架下,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构成了实物商品营销策略设计的四大环节。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应重点把握产品、渠道这两个要件。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具体,下面将以商业银行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它们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结合本文主题,这里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1.客户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的。似乎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客户的目的无外乎便是获取理财收益。那么另一个问题也就出现,客户为何不在线下购买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呢。可见,客户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的包括:(1)能够充分利用自身零碎的资金资源用于投资;(2)能够较线下购买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线上服务;(3)最终能够为自己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以上所做出的结论也得到了实证调研的支撑,从而在营销策略的设计中便需要重视客户的以上诉求。

2.客户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偏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谓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能在名目繁多的产品中吸引客户的眼球呢。或许,这仍需要从把握客户的产品选择偏好上入手。根据笔者对样本客户的问卷调查可知,客户选择产品的步骤大致为:第一,选择具有品牌效应的金融机构;第二,考察该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小;第三,关注金融产品的投资时限和最终收益大小。由于国人大多数都为厌风险类型,所以对于那些尽管投资收益不菲但投资风险大的金融产品,一般也是采取排斥的态度。

二、营销策略分析

从问题讨论中,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1.产品信息发布方面。根据营销学理论对产品体系的分类,核心产品指向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产品信息发布的内容也应围绕着使用价值来展开。具体包括:金融产品的收益来源途径,以及单笔购入时的价格。随着信息发布内容的确定,接下来就需要分析信息发布的途径。这里需要维护金融产品的严肃性,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在LED屏幕中进行信息发布,也通过人员发放传单来进行发布。

2.产品客户咨询方面。根据笔者的统计分析可知,针对某一金融产品前来咨询的客户,往往具有购买的意愿,但内心中仍存有疑惑。因此,这类人群需要作为重点客户来发展。同样,营销学理论对产品体系的分类中还存在着“附加产品”,这主要指向售后服务范畴。为此,为了配合这类客户的信息咨询,商业银行在各个网点已经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来接受咨询。同时,在线上也需要开辟专区,接受客户的即时或留言咨询。

3.产品线上购买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一般在网上购买,所以这里就面临着销售渠道问题。从商业银行的网站设计质量来看,四大行的网页制作具有显著的优势,从而可以在网上相应栏目中给出产品购买窗口。但对于多数中小股份商业银行而言,则在这一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可以采取O2O模式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购买方式,即客户在线上发布购买指令,而前往最近的网点线下完成购买手续,并能在线上跟踪收益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就能以便利性来吸引客户。

三、实施方案设计

这里针对基金产品的信息发布来设计出实施方案:

1.产品信息整合。在问题部分已经提到,国人在消费金融产品时首先关注机构品牌,再者便是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小。那么在不具有显著品牌优势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在突出金融产品的投资时限、安全性和收益回报上进行产品设计,并真实发布该产品的信息。信息整合可以这样来展开:重点突出收益回报和投资时限信息,然后在强调“保本”投资信息,这样就能在信息发布的顺序上与同业形成差异化。

2.发布途径选择。梳理相关资源可知,不少作者提出以短信和网上银行信息推送的方式来发布产品信息。对此,笔者上不赞同的。究其理由十分简单,产品信息发布不应对客户造成不适感,若是不适感形成将使客户排斥对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因此,信息发布可以在网上银行的网页中呈现出来,以及在商业银行对外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播出。这样一来,能增强客户自主选择的空间感。

3.发布效果评价。对产品信息发布的效果进行评价,不能仅从最终的产品销量中来看待,还应从客户的咨询数量上来探究。为此,商业银行应做好对客户咨询的通话记录工作,通过做好该项工作一方面用于评价产品信息发布效果,另一方面用于对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之需。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一种倒逼条件下所形成的产品类型,还在不断从相互模仿走向个性化发展之路,所以关于该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仍处于探索之中。本文则是笔者对该方面的一点实践体验。

四、结语

本文认为,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应重点把握产品、渠道这两个要件。营销策略则可围绕着:产品信息发布、产品客户咨询、产品线上购买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 杜征征. 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J]. 银行家, 2012(11):17-20.

[2] 牛新庄. 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J]. 银行家, 2015(3).

[3] 陈美玲.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保险产品及其营销模式创新[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6):19-19.

[4] 戴旭明. 全面打造互联网金融发展新优势——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营销动员会在北京召开[J]. 中国城市金融, 2014(9).

[5] 张知博. 互联网金融产品热点探析[J]. 市场研究, 2015(5).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章从动态博弈论角度,通过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动因及约束条件,探索一种有效且适宜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管理激励机制,并根据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针对政府、银行及中小企业三方优化信贷融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动态博弈; 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在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小企业的壮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将大量资金用于角逐货币市场以及部分优质客户(如国企、大型民企等),使得中小企业大量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国家也意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由此可见,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回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筹融资路径。国外大量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深入研究。Petersen&Rajan(1995)研究发现随着企业贷款次数的增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更加了解,两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借款人更容易得到贷款且条件更加优惠。Berger&Uddl(2002)验证了企业的信誉、借款人的习惯和偏好等“软信息”,这些“软信息”容易搜集但却难以量化,然而其对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Myers(1984)从融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表明鉴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总是实行先内源、后外源的筹融资决策,而在外源性融资方面,又采取先债务融资再权益融资的策略。

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形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当单独的内源性企业融资不能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时,就有必要选择外源性融资,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企业的融资选择紧密相关;张杰(2000)研究发现内源性融资往往在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很常见,当企业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后就需要外源性融资,需要建立良好的外源性机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外源性融资与内源性融资,使得内源性融资机制不受外源性融资机制的影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外源性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国内许多学者在博弈论被引入后,迅速利用该理论对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成果有:阎小波(2000)通过对我国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建立博弈模型,并进行了研究分析,解释了在多变量约束条件下,逆向选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释了我国信贷市场中的一些现象;葛长有(2006)分别建立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解释了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情况不同,对银行信贷的资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聂尔德(2011)运用演化博弈论中的捕鹿模型模拟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与银行在信贷融资中违约风险高于大型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相对更大,并且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目前将博弈论的方法应用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大部分学者对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博弈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研究上,而对如何运用博弈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动态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用关系以及中小企业失信的条件与约束条件,探究一种有效且适合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激励管理机制,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逐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参照物是大型企业,通常指在经营规模、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上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守信和失信是中小企业的两种信用行为。守信是指中小企业按照签订的合同按期还本付息;失信指中小企业不能履行所签订合同的约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失信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是“经济失信”,它是指中小企业有主观还贷意愿,但由于丧失偿还贷款的经济能力,无法还贷;第二是“道德失信”,指企业有经济能力,但主观上不愿意偿还银行贷款,有意拖延违约。本文所探讨的中小企业失信或者违约是指“道德失信”。为方便研究,本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所选的贷款时间为一期。

(一)模型假设

动态博弈是指博弈参与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行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前者的选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本文模型的相关假设如下:(1)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都是理性人,均为风险厌恶者,都以本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相比于银行信息是有优势的。(3)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动态博弈,一方先行动,另一方根据前者的行动而后相机行动。(4)借款不需要任何担保和财产抵押,信贷供需双方交易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5)商业银行贷款的概率为μ,中小企业偿还信贷资金的概率为p,其中0≤μ≤1,0≤p≤1。(6)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为M,贷款一期的利息率是i,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低于项目收益(收益率为r),商业银行一次性将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如果企业违约,银行会惩罚企业,若企业违约一次,银行以后就永远拒绝向该企业贷款,并会在其诚信档案中记录其违约行为,影响其声誉,损失为L;若企业守约,企业还可得到关系收益 ①。(7)时间为t,贴现因子σ②,其中0<σ<1。(8)企业守信还贷的概率为P,违约的概率为1-P。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1.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次性动态博弈

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以上假设可得,如果企业选择还贷,银行获得Mi的收益,若企业违约,银行将损失M(1+i),商业银行选择放贷的期望收益是:U(B)=μ[p·Mi+(1-p)·(-M(1+i))]+(1-μ)·0,即:

U(B)=μM[p(2i+1)-(1+i)]       (1)

由(1)式可得,企业还款的概率决定了银行是否给企业贷款。当企业还款概率P> 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大于0,此时银行会贷款给企业;如果企业还款概率P< 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小于0,银行拒绝贷款;当企业还款概率P= 时,银行盈亏平衡,但银行为了减少麻烦,会选择拒绝贷款。

在法律约束下,当企业违约时,商业银行选择用法律手段,将会向法院起诉。当商业银行向法院起诉后,无论结果怎样,都要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D1。当商业银行胜诉后,其能够收回放贷的本金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息,本息和为M(1+i),此时商业银行的剩余收益为M(1+i)-D1。相应地,中小企业败诉后将要缴纳一定的罚款金。

现实中,若中小企业违约,商业银行会向法院提交诉讼,以索取贷款金额,维护自身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还要付出数量不菲的诉讼交易成本,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贷款本息和没有被银行收回,反而商业银行支付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和成本。最后,如果商业银行在权衡了诉讼支出后,发现需要的交易费用变得更多,上述博弈会发生变化,这时,第二阶段不起诉成为商业银行的最优选择。根据逆推归纳法,结果为商业银行在第一阶段将放弃向中小企业贷款。此时,二者的收益是(0,0)。

于是,供需双方就产生如下矛盾:当司法效率太低,诉讼成本太高时,商业银行担心中小企业拖欠贷款,导致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不良贷款和坏账,此时,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条件,出现惜贷现象,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全部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2.银行与中小企业重复博弈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根据模型假设知,企业还款的收益函数是:

U1=[M(r-i)+ ]·(1+σ+σ2+σ3+σ4+…+σt)

企业违约的收益函数是:

U2={[M(1+r)-L]-M(r-i)}·(σ+σ2+σ3+σ4+…

+σt)

当t→∞时,U1= ,U2=[M(1+r)-L]-

当U1>U2时,企业选择守信,即: >[M(1+r)-L]-

变形后得到:

· >{[M(1+r)-L]- }-[M(r-i)· ]                  (2)

由(2)式可知:

· ——t年后关系收益 的现值。

[M(1+r)-L]- ——t年后企业违约的经济收益现值。

[M(r-i)· ]——t年后企业还贷的经济收益现值。

(2)式的含义是,当t年后企业违约与还贷两种行为的差额经济收益现值小于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收益 的现值时,企业就会守信还贷;当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收益 的现值小于企业违约与还贷两种行为的差额经济收益现值时,企业会违约,银行风险加大;当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收益 的现值等于企业违约与还贷两种行为的差额经济收益现值时,企业可违约也可不违约。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对双方都十分重要,良好长期的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能实现双方的共赢。

与有限博弈相比,无限博弈的参与者在制定策略时,能够考虑到对手过去阶段的行动选择,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进行有效的“可置信威胁”,保证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无限博弈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策略,博弈各方能够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帕累托最优。

四、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三方博弈分析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较弱,急需银行资金,但没有足值的抵押担保物进行担保借贷,商业银行无法得到还贷的有力保证,为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对其放贷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中小企业惜贷,商业银行会把资金贷给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及金融市场的这一两难局面,笔者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到博弈模型中,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G)—中小企业(SC)—商业银行(B)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各个博弈方的策略选择,从而确定最优的均衡解。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参与方都是理性人,都以本方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三方进行动态博弈,一方先行动,另一方根据前者的行动而相机行动,博弈方的行动顺序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3)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诚信水平更了解,能更好地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4)若中小企业按期还贷,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得到收益R(声誉、政府嘉奖等),若中小企业违约,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收益为0;(5)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干预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给予银行h的贷款利率补贴,如果中小企业拖欠贷款,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给中小企业的罚款率为k。

根据以上假设,其各方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各个参与方的选择,得出以下六种收益函数:

(a1,b1,c1)=(R-hM,M(1+i)+hM,M(r-i))

(a2,b2,c2)=(-hM+kM,-M(1+i)+hM,M(1+i)-kM)

(a3,b3,c3)=(0,0,0)

(a4,b4,c4)=(R,M(1+i),M(r-i))

(a5,b5,c5)=(0,-M(1+i),Mr)

(a6,b6,c6)=(0,0,0)

根据逆向归纳法求解此博弈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一)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干预时中小企业按期还贷选择

若中小企业按期还贷,则c1>c2,即r+k-2i>1,此时b1>b3,即M(1+i)+hM>0,此时,商业银行收益大于0,银行的最优选择是发放贷款,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干预才会有效。

(二)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不干预时中小企业是否按期还贷

比较c4和c5,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小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违约,而商业银行预测到中小企业的理性违约选择,理性的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损失将不对中小企业贷款。比较a1和a6:若a1>a6,即R-hM>0,有h< ,此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最优选择是干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为(干预,贷款,守信);若a1 ,不干预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最优选择,此时子博弈纳什均衡为(不干预,不贷款,失信)。

(三)三方博弈最优策略

为了增加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就必须支持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必须为(干预,贷款,守信),这就需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解决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此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干预行为需满足以下两个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一:c1>c2,即r+k-2i>1     (3)

由(3)式可知,当银行贷款利率i一定时,即2i为常数,此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违约的罚款率会使得银行干预有效,或者中小企业提高其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罚款率和信贷资金利用率一定时,即r+k为常数,此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是否有效取决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故要控制银行贷款利率在一定范围,不能太高。

约束条件二:a1>a6,即h<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对放贷的商业银行提供的补贴率小于其收益与贷款规模之比。故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提供给商业银行的激励率需控制在一定范围,不宜过高。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对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有效干预,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而且还能增加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就得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提高对失信中小企业的罚款率,提高处罚金额,对故意拖欠贷款的中小企业产生一定的震慑力;第二,补贴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激励资金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适可而止;第三,控制银行贷款利息率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波动,有助于调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五、政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信息披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才能获得商业银行的信任,获得源源不断的贷款,从而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强自身信息披露,加强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使得银行对企业信息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极大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贷款的风险,中小企业也能获得银行源源不断的信贷,是一种双赢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银行不能将贷款利率定得太高,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波动,增加贷款利率弹性,防止道德风险,保证企业和自己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盈利。

(二)建立健全我国的征信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质量诚信建设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关键在于银企之间的信用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相关机构信用体制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培育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加快构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不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使更多中小企业能诚实守信,守法经营,履约还款,提高其自身融资条件,增加银行贷款意愿,降低贷款的风险。同时,政府等相关机构要提供给商业银行一定的激励资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给中小企业贷款。

(三)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完善奖惩机制,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主体

就中小企业信息来说,政府相对银行具有信息优势,通过建立金融担保机构,做好对中小企业贷前审查、贷中监督、贷后评估工作,完善贷后惩罚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对违约中小企业的罚款率,增加处罚金额,对故意拖欠贷款的中小企业给予警示和威慑作用,将恶意违约逃贷的中小企业列入“黑名单”,直接影响其以后的信用贷款。我国信用服务企业起步晚,历史短,发展不成熟,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因此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信用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使其在信用服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不断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提高司法效率,减少诉讼成本

任何一个国家,法律都是根本,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降低银行变现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还贷意愿,降低道德风险,做到遵纪守法,诚实经营,对故意失信、不主动偿还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予以破产清算,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清偿,以此对中小企业起到制约的效果,同时又保障了银行的合法权益,使得银行敢于放贷,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Petersen M.A.,Rajan R.G.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Data[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XLIX:3-37.

[2] Berger,A.N.,Udell,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477):32-53.

[3] JS.C.Myer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J].Journal of Finance,1984,34(3):575-592.

[4]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5]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

[6] 阎小波.我国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研究[J].预测,2000(3):45-48.

[7] 葛长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模型[J].决策参考,2006(6):38-39.

[8] 聂尔德.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6):27-31.

[9]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陈晓红.基于银行贷款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4(2):173-177.

[11] 尹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动态博弈模型[J].财贸研究,2002(4):101-103.

[12] 赵佳俪.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6):192-194.

[13] 梁彤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J].南方金融,2003(11):17-19.

[14] 吕文岱.基于银行视角的中小企业贷款博弈模型[J].经济问题,2013(8):78-81.

[15] 周柏青,彭健.不完全信息下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博弈分析[J].金融观察,2004(3):35-36.

[16] 李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供需体系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35-40.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