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范文

2023-09-19

检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垂柳;栽培种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绿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垂柳作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在城市的绿化园林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在了解垂柳的基本生活习性之后,探索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对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脚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垂柳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用途

1.1 垂柳的形态特征

垂柳属于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具有抗病虫、喜水、萌芽率较高、喜温、环境适应性较强、喜肥、成枝率较高以及耐涝的特点,树冠一般为广卵形,枝叶比较细长,容易下垂,树叶呈淡黄褐色,从当前我国垂柳的种植现状来看,主要分布于华北、长江流域、东北以及南方各省的平原地区。一般在种植垂柳时,会选择潮湿深厚的酸性或者中性土壤,pH值应该保持在6~8,在这样的环境中,垂柳的生长速度较快。

1.2 垂柳的主要用途

垂柳具有姿态优美、柔软下垂以及枝条细长的特点,自古以来就作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树,垂柳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城市行道树。在城市的绿化中,垂柳由于环境适应性较强、姿态优美,可以用作固岸护堤树、行道树、平原造林树种以及庭阴树等;垂柳具有较强的抗毒气体能力,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工厂进行绿化建设时,通常会将垂柳作为首选树种,种植垂柳,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净化空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柳树,柳树不仅可以作为城市行道树,工厂绿化树,还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比如,柳树可以作为接骨的夹板材料;可以编制柳箱、柳篮等生活必需品。总的来说,柳树具有广泛地用途,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

从当前我国垂柳的种植现状来看,虽然垂柳比较容易种植,存活率较高,但是,传统的垂柳种植技术,柳树的生长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在江苏盐城地区进行垂柳种植时,运用垂柳快速成形栽培种植技术,可以在2~3年的时间内让垂柳的小冠和中冠成形,4年时间大冠成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垂柳的成形周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培土

在完成垂柳种植以后,一定要做好后期的培土工作,通常在苗木期间时,培土的次数可以定在2~3次,当苗木长到15厘米时,可以第一次进行培土,并且覆盖插条的顶部,在进行第二次培土时,一定要在苗木生长高度达到30厘米之后,而苗木在生长到50厘米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三次培土,这样一来,就可以为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2 追肥

所谓追肥,主要指的是在完成垂柳苗木的种植之后,一定要将所施底肥作为基本前提,再次对苗木进行施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育出茁壮的苗木。一般来说,在垂柳的生长期间,应该适当施一些硫酸铵、尿素等氮肥,在树苗的生长后期,应该适当追施一些过磷酸钙、草木灰等钾肥。通常在对垂柳进行施肥时,会采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即穴施或者条施,在苗木的根部施适当的肥料,一般来说,在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控制肥料的数量,并且尽量避免与垂柳的叶子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施肥的目的,又为苗木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效地保障。

2.3 摘芽

在培植垂柳的过程中,为了垂柳生长茂盛,一定要进行摘芽,在幼苗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需要让每一株苗木只保留一个比较健壮的幼芽,并且对多余的枝条进行清除,将一条比较健壮的枝条培育成主干,这样一来,柳树苗就不会因为多余的枝条分散养分而生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短柳树的生长周期。

2.4 灌水

一般来说,适时灌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柳树的快速生长提供有效地保障。通常在进行灌水时,主要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在完成垂柳的种植工作之后,要立即进行灌水,确保土壤与垂柳苗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第二次灌水时,一定要根据苗木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灌溉效果。

2.5 松土除草

杂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垂柳的生长周期。所以,在完成垂柳的栽培工作之后,一定要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定期进行除草,确保垂柳生长养分的充足。

2.6 病虫害防治

柳树苗在生长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金花虫、象鼻虫以及蚜虫的侵害,所以一定要定期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确保垂柳的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还能缩短垂柳的生长周期,使垂柳快速长成。

3 结语

总而言之,垂柳作为一种乔木风景树,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垂柳种植时,一定要在了解垂柳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栽培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垂柳的生长周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芝秀.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3(7):15.

作者简介:夏荣海,大丰市刘庄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农技推广与服务。

检测技术范文第2篇

栗战书说,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生物安全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立法确立生物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原则,突出风险防范,用法律武器保卫国家生物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栗战书指出,当前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生物医学水平,提高了生命质量,拓展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立法,引导和规范人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走正确之路,促进生物技术快速健康发展,防止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危害和损失;通过立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明确各方面责任,构建严密的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鼓励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固定下来,保障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先进完善,提升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

检测技术范文第3篇

一、基本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立足全乡、全面动员、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精准检测、加强配合”的原则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二、检测范围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科学、精准划定检测范围。

(一)村居(社区)全员检测。

经专家组研判,疫情传播风险仅局限于某个村居或社区,在某个村居或社区开展全员检测。

(二)全乡全员检测。

经专家组研判,疫情传播风险局限在乡域范围,且不会造成周边乡镇传播风险,在全乡范围开展全员检测。

三、检测程序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人群范围,根据感染风险大小确定检测优先次序,实现检测区域内的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一)重点人群。

疫情发生后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以及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第一时间开展检测;其次对报告疫情村居人员、疫情发生地周边村居人员以及区域内快递员、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等人员开展检测,实行单人单管,标本采样送检应在接到报告后的6小时内完成,检测机构必须在收到标本后6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

(二)局部区域居民。

疫情发生后,需局部区域居民检测的,除重点人群外,其他居民按1:10混样采集样本,2天内完成标本采集及核酸检测工作。难以按期完成的,报乡指挥部,由乡统一调配力量。

(三)全员居民。

疫情发生后,需全员居民检测的,除重点人群外,其他居民按1:10混样采集样本。全乡范围内全员检测在3天内完成标本采集及核酸检测;难以按期完成的,由乡委领导小组上报县委领导小组申请对口支援。

(四)检测顺序。

按照重点人群→医务人员、采样人员、检测服务人员→其他居民的顺序开展采样及核酸检测工作。

全员检测根据专家组研判结果,按疫情发生点为核心,渐次扩大检测区域:核心村居→核心社区→全乡。

四、队伍组成

(一)社防队。

以村为单位组建,要明确各防控队区域分工及联络员、联系方式。结合人口普查,负责对辖区内居住人口开展摸排、登记并形成一览表(包括村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联系电话(本人或者家人)、是否是常住人口,在全员核酸检测时负责召集和组织有序检测等工作。

(二)采样队。

以现有采样队为基础,结合辖区居民数量,按照每人每天采样500份标准,进一步扩充采样人员数量,全乡至少配备60名采样队员的预备队。卫生院至少配备4人的采样预备队。当开展全员检测时,社区采样预备队作为第一梯队,其他社区采样预备队作为第二梯队进行支援。按每个采样小组由2名采样人员,4-5名登记管理人员组成。组长由管理区书记或主任担任,小组所有工作以服务和满足顺畅采样为核心。加强采样人员技术培训和采样小组个人防护演练。每一名采样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及采样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样本采集工作。

(三)信息队。

每个采样小组登记管理人员4-5人中有1名卫生专业人员,其他人员以机关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每个采样小组配备电脑至少1台、采样(转运)箱和采样用品若干(满足每天最大采样量)。由卫生专业人员每天按照规定时间汇总采样情况进行上报。采样登记管理人员需熟悉微机操作,负责样本采集登记、信息录入等工作。机关干部按各部门、单位全体在职干部1/4-1/3的员额准备;基层干部按1/2-2/3的员额准备。

(四)检测队。

卫生院确定1名核酸检测人员作为县级检测第二梯队。后备检测人员培训要在11月中旬前完成。

(五)流调队。

在现有流调队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队伍组成,将公安、通信、社区等相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一并纳入,紧密配合,确保第一时间开展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可疑暴露者以及其他有风险人员的排查工作。组织专家组,统一调度流调信息,特别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研判疫情形势,提出检测的技术意见,增加流调、检测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可靠性。

(六)送样队。

要科学调配标本运送车,每车确定2-3名运送人员。要加强标本转运人员个人防护和转运知识培训,确保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标本的收集和转运工作,第一时间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

(七)消杀队。

由乡指挥部组建专业消杀队,主要负责疫点、疫区、病例和标本转运车辆的消杀和指导。各村居(社区)组建不少于30人的环境消杀队,主要负责村居环境消杀管理。

(八)维稳队。

每个采样点至少配备2名公安干警、5-10名维稳人员,负责采样点秩序维持(配备隔离线)、安全稳定、个人防护监督等工作,确保采样安全有序进行。对不服从安排、扰乱采样秩序等人员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九)后勤队。

由乡党政办公室组建后勤保障队,负责采样检测人员的生活保障。

(十)校验队。

负责对登记的信息进行校验,录入健康码系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熟悉微机操作的机关干部,按每人每天录入2000条信息的标准准备,在检测结果出来后24小时内录入系统。

(十一)协调队。

由乡领导小组(指挥部)及有关工作专班组成,分力量调度、信息核查等若干小组,综合协调调度,汇总相关信息。由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汇总相关信息。

五、采样点设置

(一)集中采样点。

在人口密集地的社区、村庄、学校、企业等设置集中采样点,原则上每个采样点覆盖人口2000人左右。每个集中采样点设若干采样小组。采样小组的数量按一天内全部完成采样设置。采样场地优先选择体育场、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等相对空旷、通风良好、有电力供应的地区,被采集人员单向有序流动,无交叉,具备一定的现场消杀及采样人员个人防护要求,标本存放运输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二)流动采样点。

对偏远地区或人员较少的地方,设置流动采样点。设置原则参照集中采样点。

六、被采样人员注意事项

为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避免交叉感染,要求被采样人员需做到:

(一)带好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和手机;

(二)做好个人防护,在等待检测过程中佩戴口罩,检测完后立即戴上口罩;

(三)有序排队检测,尽量相距1米以上;

(四)采样前2小时尽量避免进食,采样前30分钟不吸烟、喝酒、咀嚼口香糖;

(五)听从指挥,主动配合,采集完成后尽快离开采集点;

(六)核酸检测前后注意手部卫生,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或免洗酒精擦拭双手。

六、组织实施

(一)乡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全乡全员检测工作、指挥调度检测、采样队伍支援保障,对全乡检测相关流程进行规范指导。

(二)乡镇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辖区内采样检测任务。

根据检测人群数量,统一部署采样点设置、人员组织、信息登记、采集流程、转运送检、核酸检测等工作,统筹安排采样队伍和检测队伍,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任务。

七、工作保障

按照谁执行任务谁负责保障的原则落实属地、单位责任。

(一)资金保障。

全员检测所需资金由乡财政承担,不得对被采样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二)物资保障。

统筹做好物资(车辆、耗材、试剂、防护用品、转运箱、电脑、遮阳棚、桌椅等)采购及储备工作,常态储备量要不低于总需求量的30%。物资2小时到位率达到100%。必要时可以征用、借用。

(三)信息保障。

各检测机构、采样点、采样队伍之间要建立联系,指派专人负责,明确联络员,保证信息畅通,确保第一时间反馈检测信息。

(四)安全保障。

所有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安全防护。采集和运送低风险区域人群的工作人员,可采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标本接收和检测人员,采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所有被采样人员要佩戴口罩,现场测量体温。

检测技术范文第4篇

隧道开挖按设计要求采用“三台阶”法,开挖时必须注意一下安全措施:

1、隧道施工开挖应根据设计位置、中线、水平,地质情况,并预计可能产生的下沉量和施工误差掌握施工部位的尺寸,保证开挖和衬砌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还应根据选定的额施工方法和配备施工机具确定开挖方式和步骤,合理确定循环进尺,一边各工序相互配合,均衡施工。

2、对开挖面和衬砌地段要经常检查,特别是爆破后的工作面及其附近尤其加强检查,如可能产生险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3、工作人员到达工作地点时,应首先检查工作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详细检查支护是否牢固、顶板和两邦是否稳定,如有松动石块或裂缝,应及时予以清除或支护。

4、上导坑开挖时隧道分部开挖的领先工序,应采取多循环,选择最优炮眼深度,提高爆破效果,加快掘进速度,以增加后续工序的工作面,加快施工速度,保证月成洞计划进度;但是在不良地质地带施工时为防塌方,导坑开挖时则不宜超过2榀拱架。

5、中导坑开挖,是在已有导坑作为临空面的条件下进行的,最容易出现的额问题。一是超挖或欠挖;二是坍塌。为控制超挖和欠挖,分部开挖时应采取加强测量工作和顺邦打眼,光面爆破等措施,对拱脚以上1m范围内要严格掌握开挖尺寸,这个部位最容易造成欠挖,致使衬砌厚度不够,产生盈利集中,当采用向上分层扩大施工时,断面不易控制,更应加强测量工作,防止超挖、欠挖,并在出渣前进行断面检查,清除欠挖,处理危石。扩大开挖施工,当围岩压力较大时,支护应密切配合,严防坍塌。

6、仰拱开挖一般采用分段跳跃法进行,不允许长距离开挖和使用铲运机等大型机械敞开开挖,以免导致隧道坍塌。

隧道钻爆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1、钻眼钱应测量开挖断面中线、水平,检查导坑位置是否正确,并用红铅油标出炮眼设计位置,经检查符合设计,方可进行钻眼。

2、采用风钻钻眼时,应检查机身、螺栓、卡套、弹簧和支架是否正常;管子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漏风情况;钻杆有无不直、损伤以及钎孔堵塞现象;

3、钻眼时,应将支架安质稳妥;站在扎堆上操作时,应注意石碴堆上操作时,应注意石碴是否稳定,防止操作时石碴坍滑伤人。在拱部扩大马口部位钻挑顶眼、爬眼及吊眼时,要注意检查有无松动石块,以防坠落伤人。遗留的残眼部的套打加深,防止残眼内可能遗留的雷管、炸药爆炸。

4、钻眼粉尘对隧道施工人员危害极大,为防止粉尘飞扬,污染作业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开钻时,应严格遵守先开水后开风的规定。钻眼中还应注意一下几点:钻眼开门宜用较短钻杆,钻杆过长容易扭曲折断,司钻入员身体容易失去平衡;当钻杆尚未找准炮眼位置前,风门不宜开大,应待钻头钻人炮眼后,再完全打开风门;司钻工部的讲胸部、腹部紧贴风钻手柄,腿部不得抵住风钻卡套弹簧;钻眼过程中钻杆与钻孔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防止钻杆弯曲、掉头或折断;卡钻时,应用扳钳松动松动拨出,不可敲打,未关风前,不可拆除钻杆,在用风钻每两小时应加油一次;加强风钻保养维修,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爆破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1、洞内爆破作业必须统一指挥,并由经过专业培训且持有爆破操作合格证的专职爆破工担任。

2、装药前,应做到以下要求:应检查爆破工作面附近支护是否牢固,必要时应先进行加固;炮眼内泥浆、石粉应吹洗干净;刚好打的炮眼因热度很高,部的立即装入炸药;部的使用已经冻结或分解的炸药装炮;不使用TNT、苦味酸、黑色火药等爆破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炸药;如果遇有照明不足,发现流沙、流泥未经妥善处理,或可能有大量溶洞水、高压水涌出的情况时,要严禁装药爆破。

3、装药点炮,应由爆破组长统一指挥,要严格按爆破设计规定的装药量装药,并按要求堵塞炮泥。爆破后,必须经过通风排烟,15分钟以后检查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检查。检查内容应为:有无瞎眼及可疑现象;有无参与炸药或雷管,顶板及两邦有无松动石块;支护有无松动与变形。如发现有瞎炮时,必须由原装炮人员规定进行处理;当检查人员经过检查确认危险因素已经排除后,才可撤除警戒,允许施工人员进入工作面工作。

4、爆破器材加入人员和爆破作业人员,严禁穿着化纤衣服进行操作,以防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导致早爆事故的发生。

5、装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药前,非装药人员应撤离装药地点;装药区内禁止烟火;装药完毕,应检查并记录装炮个数。地点: (2) 不得使用金属器皿装药; (3) 起爆药包应在现场装药时制作。

6、起爆前应作好下列防护工作:

(1)起爆应由值班人员监督和统一指挥;

(2)警戒区用围必须警戒人员;警戒范围;小药量爆破应距离放炮地点200m以外,用药量较多的爆破的警戒距离应经过计算确定;

7、起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火索起爆时,点炮人员必须有计划地一次点炮并选好撤离线路及躲炮地点。每人每次点火应以信号雷管控制点炮时间。信号雷管的引线长度应比最短的点炮引线短0.8m,其总长不得小于1m。

(2)火花起爆必须用导火索或专用点火器材,严禁用火柴、烟头和打火机。爆破中应记录起爆个数,最后一炮响后20min,方准进入爆破区检查。

(3)当进处有闪电和雷声或云雨弥漫可能突然发生雷电时,严禁使用电雷管起爆。

(4)同一施工地段有若干工点同时爆破时,必须统一指挥,在全部警戒和防护工作未完成之前,严禁任何一处起爆。

8、起爆器的手柄应始终有爆破组长一人保管。

9、处理瞎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原装药人当场处理;处理瞎炮时,不得撤除警戒;遇特殊情况,经施工负责人准许后,可在下次放炮或休息时处理;瞎炮位置应设明显标志,其周围5m内禁止人员通行。

(2)炮眼中的恶爆破线路、导火索、导爆索等检查完好时可将引线或电线重新接通,再行起爆。

(3)应在取出堵塞物色重装起爆药包。

(4)不得在残眼中继续打眼。

(5)可在距瞎炮不小于0.6m处打一平行炮眼进行诱爆。

(6)硝铵类炸药可用水冲淡。

初期支护安全技术交底

(一)、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围岩稳定情况采取有效支护。

2 施工期间,应对支护的工作状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在不良地质地段,应由专人每班检查。当发现支护变形或损坏时,应立即修整加固。

3 构件支撑的立柱不得置于虚碴和活动石块上。在软弱围岩地段,立杆地面应假设点半或垫梁。

4 暂停施工时,应将支护直抵开挖面。

5 正洞与辅助坑道的连接处,应加强支护。

(二)、喷锚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碴堆上作业时,应避免踩踏活动的额岩块。

2 在梯、架上作业时,安质应稳妥,应有专人监护。

3 消除卡瓦面上的松动岩体、开裂的喷混凝土时,人员不得处于被清除物的正下方。

4 作业中如发生风、水、输料管路堵塞或爆裂时,必须依次停止风、水、料的输送。

5 钢架及钢筋网的安装,作业人员之间应协调动作,在本排钢架或本片钢筋网未安装完毕,并与相邻的钢架和锚杆连接稳妥之前,不得擅自取消临时支撑。

6 对锚喷支护体系的监控量测中发现支护体系变形、开裂等险情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当险情危急时,应将人员撤出危险区。

7 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支护时,应由防护措施。

瓦斯隧道安全技术交底

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现有煤层存在时,必须进行瓦斯监测和防护。

(一)瓦斯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瓦斯隧道洞口必须设置经专业培训的专职瓦斯监测人员,每60rain检测一次。

2、监测瓦斯用的仪器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验,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凡经大修的仪器,必须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瓦斯浓度检测地点及范围:

1)每个断面应检查拱顶和两侧拱脚,墙脚各距坑道周边20cm处; 2)开挖面风流及爆破地点附近20m内的风流和局部坍塌处; 3)局部风机前后10m内的风流中; 4)电动机及其开关20m以内的风流中。

(二)、瓦斯隧道施工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开挖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应停止电钻钻孔;当 瓦斯浓度超过1.5%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2、电动机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3、当瓦斯积聚体积大于0.5,浓度大于2%时。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4、因瓦斯浓度超过规定的云寻值而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必须在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时,方可复电开动机器,使用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的掘进工作面,只准入工复电。

5、回风巷或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应停止工作,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6、低瓦斯工区洞内任意处瓦斯浓度超过0.5%时,应加强通风监测。

(三)、爆破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破制”。

2、瓦斯工区爆破必须使用煤矿需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瞬发电雷管。

3、瓦斯工区必须采用电力起爆,严禁使用半秒、秒级电雷管。使用煤矿许用毫秒延期雷管时,最后一段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30ms。

4.、洞内爆破时,人员应撤至洞外。当隧道太长时,单线必须撤至300m以外,双线上半断面必须撤至400m以外,双线全断面不惜撤至500m以外。

5、炮孔的装药及填塞:

1)炮孔深度不得小于0.6m,相邻炮孔间距不得小于0.4m。 2)在煤层爆破装药长度不得大于炮孔深度的1∕2。

3)在岩层中爆破时:当炮孔深度在0.9m及以下时,装药长度不得超过孔深的1∕2;孔深在0.9m以上时,装药长度不得超过孔深的2∕3。

4)炮孔堵塞材料可用水炮泥或不燃性、可塑性的松散材料(黏土或黏土与砂子的混合物等)。使用水炮泥时。其后部必须用不小于0.15m的炮泥将炮孔填满堵严,无填塞或填塞长度不足的炮孔严禁爆破。

5)装药前应清除炮孔内的煤(岩)粉。 6)严禁反向装药。

6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装药爆破:

1)装药和爆破前,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时;

2)爆破地点20m内堆放的机具设备、石碴、材料等堵塞巷道断面1∕3以上时;

3)炮眼内发现异状、温度骤高骤低、有显著瓦斯涌出、煤岩松散等情况时。

7 爆破母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爆破母线英寸爱用铜芯绝缘线,严禁使用罗先和铝芯线。

2)爆破母线、连接线盒电雷管脚线必须相互扭紧并悬挂,不得与轨道、金属管、钢丝绳、刮板运输机等导电体接触。爆破母线与电缆、电线、信号线应分别挂在坑道的两侧。当必须挂在同一侧时,爆破母线应挂在电缆的下方,并保持0.3m以上的额悬挂距离。

3)严禁用轨道、金属管、大地等作回路。

4)爆破前母线扭结成短路。

(四)、瓦斯隧道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瓦斯隧道通风设施应保持完好。调节、迁移、拆除通风设施的工作,应由通风管理人员担任。

2、瓦斯隧道通风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订处理措施:

1)主要风机停转;

2)通风系统遭受破坏;

3)推进开挖面停风;

4)打开封闭区。

3、洞内供风量应通过计算确定,且每人每分钟不得少于4立方米。

4、瓦斯隧道的主风机应有2条独立的供线电路。

5、临时停工地段不宜停风,停风时应切断电源,设置栅栏与警告牌,人员不得进入。

(五)、瓦斯隧道照明与电气信号符合下列规定:

1、照明用电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瓦斯隧道不应大于220v,高瓦斯隧道突出隧道不应大于110v;

2)输电线路不得使用裸线和绝缘不良的导线;

3)严重瓦斯隧道和煤与瓦斯突出隧道照明电器应使用防爆型,开关应设在进风道或洞口。

2、矿灯充电房应离洞口50m以外。

3、瓦斯隧道内的电气信号,除信号集中闭塞外,应能同时发声和发光。

4、隧道内的电话线路严禁利用大地作回路。

(六)、瓦斯隧道的防火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瓦斯隧道施工必须制定防火措施。

2、洞内严禁产生高温和发生火花的作业。洞内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喷打焊等作业;确需用焊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3、在有自然倾向的煤层中施工时,必须实现制定专项的安全措施,预防煤层自燃。

4、洞内发生火灾时,应根据火灾的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状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

5、当洞内火灾不能直接扑灭时,必须封闭火区,直到靖国取样分析,确认火区已经熄灭后方可启封。启封区应逐段恢复通风。当测出风流中含一氧化碳或有其他复燃征兆时,必须立即停止向火区送风,并重新封闭火区。启封火区和火区初期恢复通风的工作必须由专业的救护队负责进行,火区内风流所靖国的航道内的人员必须全部撤出。启封火区完毕后3d内,每班由救护队检查通风工作,并测定水温、气温和空气成分。确认火区完全熄灭,通风等情况良好,方可恢复施工。

(七)、瓦斯隧道的救护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瓦斯隧道应备有急救和抢救设备,并制定专人保管,经常保持其良好状态,急救和抢救设备不得挪作他用。

2、高瓦斯和瓦斯突出工区应配备救护队,在事故发生时非救护队成员不得进洞抢救。

3、救护队必须在同一指挥下开展抢救工作,严禁个人单独行动。

检测技术范文第5篇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产生,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查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自动检测就是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的。实现自动检测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可以提高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是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

一、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检测技术是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们应用技术学科。然而,自动检测系统是自动测量、自动计量、自动保护、自动诊断、自动信号等处理系统的总称。

二、传感器

(一)传感器的标定

在使用传感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标定,以保证使用过程中所测信号的准确、有用。用实验的方法,找出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已确定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传感器有不同种类的标定方法。按传感器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变化,可分为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二)传感器的选用

选用传感器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

一、测量条件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被测量的选择、测量范围、超标准过大的输入信号产生的频率、输入信号的频率以及测量精度、测量所需的时间等。第

二、是传感器自身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输出量类别、对被测对象产生的负载效应、校正周期、输入端保护等。第

三、是使用条件要求,主要包括设置场地的环境条件、所需功率容量、与其它设备的连接匹配、备件与维修服务等。

7、电涡流传感器 电涡流效应:金属导体置身于变化的磁场中,导体的表面会有电流产生,电流的流线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这种由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旋涡状感应电流称为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 (1)、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与金属是否块状无关,且切割不变化的磁场时无涡流),导体内将产生呈涡旋状的感应电流,此电流叫电涡流,以上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而根据电涡流效应制成的传感器称为电涡流式传感器。

4、实训心得

在通过一周的传感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但都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我都能顺利解决了。通过对电子元器件功能和结构的了解和深入认识,以及对电路板进行设计和规划,让我认识到,在实训当中,要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个人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什么都要有耐心才有进步。特别是在焊接是时,更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才能把一些很小的电子元件接好,把电路板焊接得既精致又好用。

通过这次实训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要谢谢老师的倾心辅导,也感谢同学的帮助,我们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因此,我也觉得,有时自己得不到的答案,别人也许可以帮自己解决!在此我认为团体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检测技术范文第6篇

一、基本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立足全乡、全面动员、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精准检测、加强配合”的原则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二、检测范围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科学、精准划定检测范围。

(一)村居(社区)全员检测。

经专家组研判,疫情传播风险仅局限于某个村居或社区,在某个村居或社区开展全员检测。

(二)全乡全员检测。

经专家组研判,疫情传播风险局限在乡域范围,且不会造成周边乡镇传播风险,在全乡范围开展全员检测。

三、检测程序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人群范围,根据感染风险大小确定检测优先次序,实现检测区域内的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一)重点人群。

疫情发生后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以及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第一时间开展检测;其次对报告疫情村居人员、疫情发生地周边村居人员以及区域内快递员、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等人员开展检测,实行单人单管,标本采样送检应在接到报告后的6小时内完成,检测机构必须在收到标本后6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

(二)局部区域居民。

疫情发生后,需局部区域居民检测的,除重点人群外,其他居民按1:10混样采集样本,2天内完成标本采集及核酸检测工作。难以按期完成的,报乡指挥部,由乡统一调配力量。

(三)全员居民。

疫情发生后,需全员居民检测的,除重点人群外,其他居民按1:10混样采集样本。全乡范围内全员检测在3天内完成标本采集及核酸检测;难以按期完成的,由乡委领导小组上报县委领导小组申请对口支援。

(四)检测顺序。

按照重点人群→医务人员、采样人员、检测服务人员→其他居民的顺序开展采样及核酸检测工作。

全员检测根据专家组研判结果,按疫情发生点为核心,渐次扩大检测区域:核心村居→核心社区→全乡。

四、队伍组成

(一)社防队。

以村为单位组建,要明确各防控队区域分工及联络员、联系方式。结合人口普查,负责对辖区内居住人口开展摸排、登记并形成一览表(包括村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联系电话(本人或者家人)、是否是常住人口,在全员核酸检测时负责召集和组织有序检测等工作。

(二)采样队。

以现有采样队为基础,结合辖区居民数量,按照每人每天采样500份标准,进一步扩充采样人员数量,全乡至少配备60名采样队员的预备队。卫生院至少配备4人的采样预备队。当开展全员检测时,社区采样预备队作为第一梯队,其他社区采样预备队作为第二梯队进行支援。按每个采样小组由2名采样人员,4-5名登记管理人员组成。组长由管理区书记或主任担任,小组所有工作以服务和满足顺畅采样为核心。加强采样人员技术培训和采样小组个人防护演练。每一名采样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及采样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样本采集工作。

(三)信息队。

每个采样小组登记管理人员4-5人中有1名卫生专业人员,其他人员以机关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每个采样小组配备电脑至少1台、采样(转运)箱和采样用品若干(满足每天最大采样量)。由卫生专业人员每天按照规定时间汇总采样情况进行上报。采样登记管理人员需熟悉微机操作,负责样本采集登记、信息录入等工作。机关干部按各部门、单位全体在职干部1/4-1/3的员额准备;基层干部按1/2-2/3的员额准备。

(四)检测队。

卫生院确定1名核酸检测人员作为县级检测第二梯队。后备检测人员培训要在11月中旬前完成。

(五)流调队。

在现有流调队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队伍组成,将公安、通信、社区等相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一并纳入,紧密配合,确保第一时间开展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可疑暴露者以及其他有风险人员的排查工作。组织专家组,统一调度流调信息,特别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研判疫情形势,提出检测的技术意见,增加流调、检测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可靠性。

(六)送样队。

要科学调配标本运送车,每车确定2-3名运送人员。要加强标本转运人员个人防护和转运知识培训,确保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标本的收集和转运工作,第一时间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

(七)消杀队。

由乡指挥部组建专业消杀队,主要负责疫点、疫区、病例和标本转运车辆的消杀和指导。各村居(社区)组建不少于30人的环境消杀队,主要负责村居环境消杀管理。

(八)维稳队。

每个采样点至少配备2名公安干警、5-10名维稳人员,负责采样点秩序维持(配备隔离线)、安全稳定、个人防护监督等工作,确保采样安全有序进行。对不服从安排、扰乱采样秩序等人员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九)后勤队。

由乡党政办公室组建后勤保障队,负责采样检测人员的生活保障。

(十)校验队。

负责对登记的信息进行校验,录入健康码系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熟悉微机操作的机关干部,按每人每天录入2000条信息的标准准备,在检测结果出来后24小时内录入系统。

(十一)协调队。

由乡领导小组(指挥部)及有关工作专班组成,分力量调度、信息核查等若干小组,综合协调调度,汇总相关信息。由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汇总相关信息。

五、采样点设置

(一)集中采样点。

在人口密集地的社区、村庄、学校、企业等设置集中采样点,原则上每个采样点覆盖人口2000人左右。每个集中采样点设若干采样小组。采样小组的数量按一天内全部完成采样设置。采样场地优先选择体育场、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等相对空旷、通风良好、有电力供应的地区,被采集人员单向有序流动,无交叉,具备一定的现场消杀及采样人员个人防护要求,标本存放运输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二)流动采样点。

对偏远地区或人员较少的地方,设置流动采样点。设置原则参照集中采样点。

六、被采样人员注意事项

为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避免交叉感染,要求被采样人员需做到:

(一)带好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和手机;

(二)做好个人防护,在等待检测过程中佩戴口罩,检测完后立即戴上口罩;

(三)有序排队检测,尽量相距1米以上;

(四)采样前2小时尽量避免进食,采样前30分钟不吸烟、喝酒、咀嚼口香糖;

(五)听从指挥,主动配合,采集完成后尽快离开采集点;

(六)核酸检测前后注意手部卫生,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或免洗酒精擦拭双手。

六、组织实施

(一)乡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全乡全员检测工作、指挥调度检测、采样队伍支援保障,对全乡检测相关流程进行规范指导。

(二)乡镇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辖区内采样检测任务。

根据检测人群数量,统一部署采样点设置、人员组织、信息登记、采集流程、转运送检、核酸检测等工作,统筹安排采样队伍和检测队伍,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任务。

七、工作保障

按照谁执行任务谁负责保障的原则落实属地、单位责任。

(一)资金保障。

全员检测所需资金由乡财政承担,不得对被采样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二)物资保障。

统筹做好物资(车辆、耗材、试剂、防护用品、转运箱、电脑、遮阳棚、桌椅等)采购及储备工作,常态储备量要不低于总需求量的30%。物资2小时到位率达到100%。必要时可以征用、借用。

(三)信息保障。

各检测机构、采样点、采样队伍之间要建立联系,指派专人负责,明确联络员,保证信息畅通,确保第一时间反馈检测信息。

(四)安全保障。

所有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安全防护。采集和运送低风险区域人群的工作人员,可采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标本接收和检测人员,采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所有被采样人员要佩戴口罩,现场测量体温。

上一篇:羽毛球规则范文下一篇:党组巡察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