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枣泥馅山药糕 (可卿)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第十一回] 作为滋补,食疗的点心是《红楼梦》饮食的一大特色。大凡是贵族家庭中食用的点心不仅好吃、香甜适口,而且还要具有对身体营养有益的特点才行。枣泥馅山药糕就是属于这类有营养补益作用的北方点心。《清稗类抄·饮食》谈其制法为,以山药粉、粳米粉、白糖研和,夹枣泥馅蒸之,即是枣泥馅山药糕。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第三十七回] 这是一种具有苏杭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杭州古时就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著称。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正是用西湖藕粉作羹,调入糖烧鲜栗子粉,撒入桂花蒸制而成。成品色彩悦目,桂花芬芳,清甜适口。

小面果 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第四十一回] 面果也叫巧果,是北方人民喜食的传统点心之一。制作方法也较简单,用面团塑出各种花草、水果、动物的形态,然后用油炸制而成。《红楼梦》描写面果的精巧是:“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从曹雪芹的这些描写中,我们真不禁为这精巧奇美的小点心而拍案叫绝。

奶油松瓤卷酥 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第六十二回] 奶油松瓤卷酥是用奶油和面,加上松子为瓤的果馅所烘烤而制成的酥饼。这是典型的满族(旗人)传统点心。《红楼梦》中也简称“松子瓤”(第十九回:“[袭人]便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送与宝玉。”);又称“松瓤鹅油卷”(第四十一回:“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一样是松瓤鹅油卷。”);也称“鸡油卷儿”(第三十九回:“这个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鸡油卷儿。”)。这后两样大概是用鹅油或鸡油和面制成的酥饼点心。大观园中所食卷酥点心更配以福、禄、寿的图案造型,以示吉利、富贵之意。

二、饮品小食

玫瑰卤子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第三十四回] 玫瑰是蔷薇科直立落叶丛生灌木,以其艳丽的花朵和浓郁的香气为人们所喜爱。到了清代,玫瑰的栽培已经很盛行了。有诗云:“隙地生来千万枝,恰如红豆寄相思。玫瑰花放名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玫瑰花的用途很广,花是酿酒、制糖、做酱、窨茶和制香精的原料。花及根都能人药,有理气、活血、收敛的作用。在我国民间早就有用玫瑰花加工为饮料的习俗。《红楼梦》中的玫瑰卤子就是一种上品饮料。《清稗类抄·饮食》中“玫瑰卤子”制法:将鲜玫瑰花去掉花蕊,把花瓣捣成膏状,后去涩汁,加入白糖腌制,瓷器收贮。饮用时随时冲之,清香四溢。

建莲红枣汤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第五十二回] 莲,学名荷,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呈淡红或白色,花谢后,花托形成莲蓬,内生果实,即莲子。莲藕被视为饮食珍品,有开胃健脾、滋补强身的功能,历来被誉为补品。建莲是福建建宁县产的莲实,加以红枣、冰糖,用适量清水炖烂,其味道清香爽口,风味别致。

三、肴馔

烧鹿肉 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玩又吃。”[第四十九回] 《红楼梦》中有关于鹿肉的吃法,宝玉:“我们烧着吃呢!”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铁炉、铁叉、铁丝网等。[第四十九回]这段吃鹿肉的场景描写,从民俗史和饮食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多得的生动记录。 我国很早就有猎鹿、吃鹿肉的风尚。但是在各个朝代中,却只有清朝最讲究吃鹿肉;也可以说,讲究吃鹿肉是清代在饮食上较为特殊的社会风尚。这是和清代八旗、满旗的兴起发祥有着密切的关系。烧鹿肉就是烤鹿肉,确实是一味美馔,鹿肉烤在火上,焦香四溢,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火腿炖肘子 (凤姐)“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第十六回] 火腿炖肘子就是现在镇江、扬州一带的名肴炖金银蹄。制法是用火腿蹄膀(上腰峰)与鲜猪蹄膀(肘子)一起清炖,放在大缸中煨烂。上席时一对肘子盛一碗,就是所谓金银蹄。若再添以木耳、香蕈、茶笋,则味道绝佳矣。 牛乳蒸羊羔 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第四十九回]

贾母在第四十九回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据此,这里可能是指羊胎。在清代,食动物胎仔的习俗风行,这道菜属于滋补食疗类的肴馔。

螃蟹 依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第三十七回] 螃蟹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菜肴。我国食蟹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在周朝初年,蟹就成为贡品,被认为是名贵的菜肴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云:“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蟹斫雪劝加餐。”可见其味之鲜美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史湘云藕香榭做东道食蟹的场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菊花黄,螃蟹肥”,宝玉、黛玉等人将笼蒸清水大螃蟹“自己掰着吃香甜”,佐以姜醋,饮以热酒,持螯赏桂,吟诗作赋,确是人间风雅韵事。尤其是林黛玉的食蟹诗更堪称千古绝唱。诗:“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酱萝卜炸儿 (柳家的)“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自倒换口味。”[第六十一回] 酱萝卜炸儿是扬州名食。自唐代以来,扬州珍馐异味,闻名于世。明清两代,漕运中心仍一直在扬州,这里市场繁荣,正如曹寅诗云:“广陵截漕船满河,广陵载酒车接轲。”淮扬风味的肴馔及饮食随漕运北上,更多地进入京城。《红楼梦》中的许多菜肴如火腿炖肘子、清蒸鸭子、油炸焦骨头、炸鹌鹑、酱萝卜炸儿等,都是具有扬州风味特色的。扬州素馔极精,酱萝卜炸儿正是体现出了“甜成适中、南北咸宜”的独特风味。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调味品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补食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来源:满族研究 作者: 时间:2009-01-13 Tag:文学评论 点击: 72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

俗语出处备注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

2、丑媳妇怕见公婆面。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

4、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 《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 《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

14、自古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露泪缘》第十一回宝钗语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

16、马逢平路皆云善,人到深山始见心。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 《葬花》第二回黛玉语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 《葬花》第四回黛玉语

19、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 《悲秋》黛玉语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 《双玉埋红》宝玉语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5、再搭上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6、方才说嘴就打了嘴。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 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

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

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

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

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

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

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牌九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

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

(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

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

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

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

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

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 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

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

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

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

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 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 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 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 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 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 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 “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 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 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 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 孤女” 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 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 从一而终” 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 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 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 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 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 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因此, 怎样通过服饰文化翻译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服饰文化, 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服饰内容, 其中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因此, 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 服饰内容的译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 文章以常见的两种《红楼梦》译本内容, 就基于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一、《红楼梦》中服饰质料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所涉及的服饰内容众多, 服饰设计常用的材料基本是棉、皮毛、羽毛、丝绸等, 其中, 丝绸是这部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材料类型, 通过使用这类材料为小说的服饰描写刻下了世家大族的印迹。在小说中光是涉及的丝绸品就达到了十多种。对于小说中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物质, 两个翻译者分别做出了如下的处理。

比如在对“外罩石膏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翻译的时候关键点在于倭缎。倭缎不仅体现了当时流行的衣料, 而且也深刻折射了当时我国和海外国家开展的交流。对于“缎”的翻译, 杨译和霍译分别应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解释这一衣料, 如“satin”和“silk damask”, 这两个词语所具备的词源背景是不同的, 从历史记载实际情况来看, “satin” (绸缎) 代表的是一种平坦的光滑丝绸, 命名出自于元朝。“silk damask” (锦缎) 命名来自盛产革缎的大马士革城, 这个地区也是当时经商来往车队所必须经过的地区。从翻译的侧重点来看, 杨译翻译注重强调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而霍译强调的是西方的文化背景, 从对服饰质料翻译的侧重不同反映了两名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

二、《红楼梦》中服饰制作手法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多种服饰的做工和刺绣手段, 具体包含掐边、掐牙、掐金、镂金、刻丝等。服饰设计制作所应用的工艺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翻译中, 杨翻译为“a red silk coat and a blue satin sleeceless jacket with silk borders”霍翻译为:“a dress of red damask and a black silk sleeceless jacket which have scalloped borders of some material”掐牙是我国服饰设计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法, 从古代流传至今。在翻译的过程中, 杨采用了介词短语, 霍的翻译应用了定语从句,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个侧重于词性的翻译, 一个侧重于语法的翻译。侧重于词语特性的翻译使得整个句式表达比较简洁、明确, 但是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达比较隐晦, 侧重于句式的翻译则是能够将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能够让人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原文内容和文本的内涵主旨。

三、《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英译对比

在中英翻译对比的过程中, 基本上所有的颜色都可以被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是基础颜色、修饰颜色、基础基础颜色词、解释语汇等。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这些颜色词汇都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词汇构成, 是由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紫色、橙色、灰色等修饰性颜色共同组成。在《红楼梦》的作品表达中所涉及的颜色类型是十分多样的, 且其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语码, 为了能够在使用这些颜色词汇的同时来彰显出其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 在具体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石榴红”是红色的一种类型, 结合其语码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解释性词汇 (石榴) +基础颜色词汇 (红) 两部分。石榴红的颜色表达在色彩上代表了像石榴花一样的红色, 杨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red”和“Pomegranate”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模式属于直接翻译。霍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则是额外补充了石榴红颜色存在的一个原因和存在意义, 能够帮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两个人在翻译“石榴红”上的差异体现出了在词语翻译上所侧重和表现内容的不同, 杨侧重的是在保留语原文痕迹的基础上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完整翻译。霍注重的是英美等国家读者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接收程度, 力求在翻译和传达文本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读者对原文的考虑和接受。因而在不影响正片文本内容表达的情况下会在其中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解释内容, 和杨的直译相对的体现出一种意译。

四、《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的英译对比

《红楼梦》中服装的选择注重整体效果的体现, 在保留服饰设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注重额外使用一些饰品, 比如荷包、长命锁、护身符等。这些饰品的使用充分展现了服饰设计的基本特色, 也象征了服饰使用者自身的身份地位。《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还具备比较浓郁的色彩, 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着重体现这些特点。比如对于“寄名锁” (根据作品的语言辞典考究内容规定:古代大户人家为了确保孩子能够长命百岁, 将小孩寄名给寺庙, 在寄名的时候会被赠与金银饰品, 这些金银饰品会被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代表的是锁住的意思, 象征着孩子能够一直活到一百岁。) 结合“寄名锁”的文化背景, 杨将此翻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霍则是将此翻译为“a padlock-shaped amulet”从两个人的翻译实际情况来看, 杨的翻译成功向人们传递了锁的基本内容和背后鄋蕴含的意义, 霍的翻译则是没有向人们展示“寄名”所蕴含的信息。

五、《红楼梦》中服饰样式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的服饰类型十分众多, 具体包含裙、袄、披风、旗袍和斗篷等内容。这些服饰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满族和汉族的特点, 也在服饰样式的选择和表达上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融合。比如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有这样一处“穿着桃红撒花袄,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大红洋银鼠皮裙。”裙子和袄是我国古代妇女常用的服饰之一, 在清朝的时候, 汉族妇女的服饰风俗一般是上面是衣服、下面的是裙子, 对外穿着皮袄, 在服饰搭配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东方风格特点。杨在翻译的过程中将“jacket”看作是上衣的一种, 具体包含皮袄、夹袄、夹克衫等形式的上衣, 在表达和所指上是一种“袄”的上义词, 而在霍的翻译中, “gown”代表的是人们在特殊场合内需要穿的衣服, 透过他们的衣服能够充分表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服饰文化特点的小说, 通过对小说中质料、色彩和基本样式成分的翻译则是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红楼梦》常见译本的不同翻译深受他们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充分考虑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韵味和文化特点, 从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 透过作品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摘要:中国服饰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怎样通过翻译来向人们传播服饰文化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 在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服饰内容, 对服饰文化的解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为此, 文章结合文化传播的理论, 就《红楼梦》服饰的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传播,《红楼梦》,服饰翻译

参考文献

[1] 梁爽.文化自觉视角下《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J].海外英语, 2015 (4) :47-48.

[2] 张慧琴, 徐珺.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文化汉英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 2013 (5) :98-101.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红楼梦》;空间艺术;居住设计;借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居住空间设计不仅仅要求宜居,而且更加要求上档次,以显示居住者的情感意志、文化品位、身份性体等。

假如此定位比较准确的话,那么我们认真研读《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对我们现当代空间设计的启发,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就《红楼梦》而言,有许多艺术化了的外部及内部空间艺术的设计描写,但是由于小说体裁的特点和内容表达的需要,不管对其外部空间以及其内部空间的表达需要,无不既是朦胧的,又是真切的。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她所看到的宁国府,尤其是荣国府的外部空间设置就是如此: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角门而进。……众婆子步下跟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

这段叙述是以林黛玉的视角和以林黛玉的“进贾府”的行进路线为顺序来表现的,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显赫的古代贵族居住环境的豪华。厅、堂、院、廊、房等以及一些摆设,比如大理石屏风、雕梁画栋等,其封建贵族住所的外部空间设置,多么气派,但是它们是怎样的“正房大院”“游廊”“穿堂”等,却无从回答,甚至这样的描写十分逼真,也远不如今天一个摄影、录像以及古今一幅画来得真切。然而这是小说,尤其《红楼梦》这些叙述,是其最正确的表达方式,尽管如此,还是能够看出其空间艺术的臻美来。

其实在《红楼梦》中,关于它的空间艺术的描写与刻画不仅很多,而且也是很典型和很生动的,这也是《红楼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但是由于优秀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活化石和实名片,因而《红楼梦》中,那些空间设置的描写与刻画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以大观园论,包括鲁迅在内许多专家按照《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及其他章节的描写和刻画等,给我们勾勒出了大观园的“全貌”示意图。大观园集自然山水之精华,园林艺术之精萃,其布局是大门、沁芳亭、省亲别墅、大观楼成一条轴线,其他略成对称图形,省亲别墅为主体建筑,前为沁芳亭,左右为宝玉、黛玉居所怡红院和潇湘馆;其周围散落着薛宝钗、李纨、探春诸人居住的衡芜苑、秋爽斋、稻香村以及庵、堂、园、阁等。然而有趣的是,大观园建筑的平面图形似乎是一个等腰三角图形,虽说不能直观看出她们的金字塔结构模式,但是这座园林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大约可以用金字塔图形予以描繪。

这些只是《红楼梦》对大观园的勾勒。再看看《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怡红院、林黛玉的潇湘馆以及薛宝钗的蘅芜苑和贾探春的秋爽斋空间设计。贾宝玉的“怡红院”,其外部空间设置是:“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槅扇,上面悬着一个匾,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其内部设计则是:“金碧辉煌,文章闪烁”,“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

林黛玉的潇湘馆,其外部空间设置是:“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千百竿翠竹,郁郁青青,亭亭玉立。”其内部空间设计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房屋“窄”小。

而薛宝钗的蘅芜苑、贾探春的秋爽斋以及秦可卿、贾迎春等的居住地,这些空间艺术的描写实则是她们外部空间艺术和内部空间设计。并且由于小说创作的需要,它们的描写刻画并不是集中于在某一章节,而是天女散花般洒落于整部《红楼梦》的各个章节中,尽管如此,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这些空间艺术的设置及设计的特点,恰恰对我们现当代空间艺术的设计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的成功都需要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是需要;二是可能。《红楼梦》大观园的修建,一是它需要隆重迎接代表皇权的元妃娘娘——贾元春;二是荣、宁二府具有的可能,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权力。从大观园以及贾宝玉诸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设计来看,也是无不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需要和可能。从这些角度研究,《红楼梦》空间艺术的设置与今天的空间艺术设计的意义,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一、文化的意义

根据波普尔世界三的理论,世界一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二是精神的世界,由世界一和世界二的作用又产生了世界三——即文化的世界。这个文化世界无影无踪,可又无处无时不在和力大无穷,它制约着人的言语行为以至于社会的发展。在《红楼梦》中,即使是空间艺术的设置无不受制于封建文化,即使是荣国府的大门,也都是等级森严的,就是林黛玉也“只由西角门而进”,而那个刘姥姥呢?甚至连走“角门”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在它的大门设计上,就得有大门、侧门,甚至角门。在《红楼梦》中,最具体而又深刻、准确代表我国封建文化的“土围子”——大观园,也是主次分明、等级森严。此中那个居中的主体建筑“省亲别墅”,多少类似于皇帝的金銮宝殿,其他的建筑,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秋爽斋等,只不过随物赋形,高低俯就,围绕着省亲别墅,成了他的臣民而已。这是封建文化哺育下的曹雪芹的格局及其所形成的审美感知图式和心理组织模式决定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它的主次分明的“核”还在。尤其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如此,我国现当代空间设计就呈现出多层次、多重性、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归纳起来大约分为两大类:一是西式;二是中式。而中式几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或曰《红楼梦》空间艺术的翻版,它约占现当代空间设计的70%之多,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远。假如我们多读几遍《红楼梦》,更会给我们当代装修艺术以更多有益的启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既使是中式的空间设置,也难免参有西式的因子,一如西式空间设置中也有浓郁的中式因子一样,这是文化因子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

二、需求的意义

而从《红楼梦》空间设置,尤其是室内空间设置来看,人们空间设置根本讲还是生活的需求,吃喝拉撒睡生儿育女的需求,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所需要的。所以无论《红楼梦》的空间设置,还是今天的建筑图示、装修设计等,他们几乎没有不同——宜居。如向阳、宽阔、凉热相济,温软细腻,陶情适性,自然而然,发展自我等,既是皇帝的龙椅也是如此。然而空间设置还有一个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实际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特殊性的需求。比如,贾宝玉的“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贾探春的“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这些都是他们生活宜居的需要。

现当代的空间艺术无非也是“宜居”的需要,一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二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当然,限制于经济条件和个人文化因素,因此我们的从业者在思考和设计空间艺术的时候,绝不能自为,而应自觉,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角度考虑问题,以满足不同业主空间艺术设计的需要。

三、气质的意义

在这里,所谓气质(Temperament),是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比如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所表现出来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

很显然,由于一个人的气质不同,像文化不同一样,自然会制约着空间设计的理念,进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装修设计。比如贾探春居住空间艺术而言,贾探春喜欢芭蕉,因其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而蕉叶则碧翠似绢,玲珑入画。在芭蕉的意蕴中,也就兼有了北方人的粗豪和南方人的精细,恰如贾探春的气质,既具有北方人的豪放又有着南方人的婉约。贾探春自称“我最喜芭蕉”,并在开设诗社后将自己称之为“蕉下客”。可见,芭蕉实际上是贾探春的一个气质、性格的表征。而贾探春不仅喜欢芭蕉,还喜欢梧桐。梧桐在我国的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如晏殊的《梧桐》: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这首诗很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的高洁品格。贾探春喜欢梧桐恰恰也是她高洁气质的一种展现,从《红楼梦》对贾探春的描写与刻画,贾探春确实具有“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的品质,也有着“苍苍梧桐,悠悠古風。叶若碧云,伟仪出众”的风格。正如贾探春说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而贾探春与她的秋爽斋也是浑然一体的。因此,作为寓意象征,芭蕉也好,梧桐也好,就如同贾探春所独有的犀利、高阔、开朗和“独立正直,巍巍德荣”的风格与气质。

这就启示我们,作为现当代的空间艺术设计,不能不考虑业主的气质、性格等。比如现代简约风格,它简洁、大方、明朗、宽敞,又带有现代的气息感,更适合于爽朗、活泼、大方的气质;欧式风格比较适合于个性强、好面子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见多识广,对人文科学比较感兴趣。古典中式风格,更适合中老年人业主,他们老成持重,气质修养更加深厚一些等。当然,说到《红楼梦》空间艺术气质的意义,这只是简单的勾勒,现实中的空间艺术远比这些复杂得多,这是我们从业者要时刻注意的。

四、职业的意义

就是说,《红楼梦》空间艺术给我们现当代空间艺术的设计,不能不考虑每位业主的职业特性,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医生、教师等,更细致地分,比如教师又有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抑或是数理化、语文、外语教师等,他们的空间艺术设计肯定也很不相同。而关于《红楼梦》空间艺术的职业意义,表现的并不十分明确,但从各种表现看,似乎也有着一定职业意义特点。比如贾宝玉更可以看出他的职业倾向,很可能是一位作家或诗人,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百不及他一人,而从《芙蓉女儿诔》和《姽婳词》的得意之作来看,贾宝玉诗人特征得以充分展露。而贾探春敢做敢为以及她大观园的“改革”和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言谈话语及行为来看,他很可能是位突出的管理工作者。这些“猜测”,虽是难以预估,但也很有可能,然而它不影响《红楼梦》给我们从业者空间艺术设计以“职业意义”的启示。因此,在我们空间艺术设计者服务客户的时候,这些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当然,《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给我们现当代空间艺术设计的启迪意义不仅仅在这四个方面,深入挖掘,还会有一些的,比如民族、性别、地域、风俗、气候的价值判断等,这些因素也是要考虑到的。同时,在研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其空间艺术设计对现当代空间设置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海珍.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德]恩斯特·卡希尔.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刘荣林.《红楼梦》艺术哲学论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18.

[5]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崔冬晖.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芊(1978-),男,河北阜城县人,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学与文化。

上一篇:科研统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本科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