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

2024-03-01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1篇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

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斌.《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3] 王连接,马建宏 等.《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长江出版社.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动物常见病防治是研究畜禽的普通病和流行病的综合性学科,是畜牧工作者必学的一门专业课。《动物常见病防治》包括动物常见和多发的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等五个部分的内容。它的任务是有效的防治和消灭畜禽常见的普通病、群发病和多发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和广大农村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畜牧兽医人才,最终达到促进和保证动物养殖业发展的目的。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普通病和流行病诊、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它是在学习兽医基础课(病原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灵活运用有关方面的知识,把握家畜常见和多发的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和防治方法;把握畜禽常见和多发的寄生虫病与传染病的病原、传播条件和流行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剖检变化的特征和诊断要点,并能为防止此病的发生制订出综合性防治措施。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学习《动物常见病防治》的重点在于掌握普通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以及流行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诊断要点、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本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90学时;实验45学时;录像13学时。本课程为5学分。

学时分配见下表: 主要篇章

主要内容

录像学时

课内时数

绪论

绪论

第一章

家畜内科常见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节循环系统及血液疾病

第四节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节中毒

第六节代谢病

3 20

第二章

家畜外科常见病

3 20 第一节外科基本技术 第二节外科感染 第三节创伤 第四节眼病 第五节疝 第六节风湿病 第七节四肢病

第三章

家畜产科常见病

第一节怀孕期疾病

第二节分娩期疾病

第三节产后期疾病

第四节乳房疾病

2 15

第四章

畜禽常见寄生虫病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猪寄生虫病

第三节禽寄生虫病

第四节牛、羊寄生虫病

第五节马寄生虫病

2 15

第五章

畜禽常见传染病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人畜共患传染病

第三节猪传染病

第四节家禽传染病

第五节牛、羊传染病

第六节马传染病

第七节犬、猫传染病

3 20

二、多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动物常见病防治》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内容。

3.网络流媒体教材

将音像教材制作成网络流媒体教材,以便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

2.面授、自学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认真参加实验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动物常见病防治的研究对象

二、动物常见病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教学要求]

了解动物常见病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第一章内科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及食道疾病

[教学内容]

一、口炎

二、咽炎

二、食管阻塞

[教学要求]

掌握:口炎的治疗

熟悉:食道阻塞及咽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了解:口炎和食管阻塞发生的原因

胃肠疾病

[教学内容]

一、胃肠卡他

二、胃肠炎

三、前胃弛缓

四、瘤胃积食

五、瘤胃臌气

六、瘤胃酸中毒

七、皱胃变位

八、真胃阻塞

九、胃扩张

十、肠阻塞

一、肠痉挛

二、肠变位

[教学要求]

掌握:胃肠卡他、胃肠炎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瘤胃酸中毒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胃扩张、肠阻塞、肠痉挛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熟悉:皱胃变位、真胃阻塞的诊断要点

了解:胃肠炎、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瘤胃酸中毒、皱胃变位、胃扩张、肠阻塞、肠痉挛的概念和发生原因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教学内容]

一、感冒

二、支气管炎

三、肺炎

四、胸膜炎

[教学要求]

掌握: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法

熟悉:胸膜炎的诊断要点

了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生原因和概念

第三节循环系统及血液疾病

[教学内容]

一、心力衰竭

二、心包炎

三、贫血

[教学要求]

掌握:心力衰竭、心包炎、贫血的诊断要点

熟悉:心力衰竭、心包炎、贫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了解:心力衰竭、心包炎、贫血的发生原因和概念

第四节泌尿系统疾病

[教学内容]

一、肾炎

二、膀胱炎

三、尿石症

[教学要求]

掌握:肾炎、膀胱炎、尿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熟悉:肾炎、膀胱炎、尿石症的治疗方法

了解:肾炎、膀胱炎、尿石症的发生原因

第五节中毒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亚硝酸盐中毒

三、食盐中毒

四、氢氰酸中毒

五、砷化物中毒

六、黄曲霉毒素中毒

七、有机磷农药中毒

八、磷化锌中毒

九、敌鼠钠中毒

十、黑斑病甘薯中毒

一、霉玉米中毒

[教学要求]

掌握:中毒病的诊断要点及常见中毒病的特效解毒方法

熟悉:亚硝酸盐中毒、食盐中毒、氢氰酸中毒、砷化物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磷化锌中毒、敌鼠钠中毒中毒病、黑斑病甘薯中毒、霉玉米中毒的临床特征及综合治疗

了解:中毒和毒物的概念

第六节营养代谢病

[教学内容]

一、酮病

二、禽痛风

三、佝偻病与骨软症

四、硒缺乏症

五、维生素缺乏症

[教学要求]

掌握:牛醋酮血病、禽痛风、骨软症、硒缺乏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A、D、E、B

1、B2)R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牛醋酮血病、禽痛风、骨软症、硒缺乏症的临床特征

了解:牛醋酮血病、禽痛风、骨软症、硒缺乏症的概念

第二章外科病 第一节外科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

一、消毒与灭菌法

二、常用的全身麻醉法

三、常用的止血与缝合法

四、常用的阉割术

[教学要求]

掌握:消毒的方法和马、牛、猫、犬的全身麻醉

熟悉:一般常用的止血法

了解:灭菌的方法;常用的阉割术 第二节外科感染

[教学内容]

一、感染的概述

二、局部感染

三、全身感染

[教学要求]

掌握:脓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熟悉:败血症的诊断要点及常见化脓菌形成脓汁的特点

了解:外科感染的概念 第三节创伤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创伤的愈合

三、创伤的治疗

[教学要求]

掌握:化脓感染创伤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熟悉:不同创伤的用药

了解:创伤的构成与分类 第四节眼病

[教学内容]

一、眼的解剖生理

二、结膜炎

三、角膜炎

[教学要求]

掌握:结膜炎与角膜混浊的治疗方法

熟悉:角、结膜炎的临床特征

了解:眼的解剖生理 第五节疝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脐疝

三、腹股沟的阴囊疝

[教学要求]

掌握:疝的治疗方法

熟悉:疝的鉴别诊断

了解:疝的概念及构成 第六节风湿病

[教学内容]

一、风湿病的概述

二、马属的背腰风湿

[教学要求]

掌握:风湿病的诊断要点

熟悉:风湿病的治疗方法

了解:风湿病的概念 第七节四肢病

[教学内容]

一、跛行的概述(种类、特征、诊断方法)

二、关节疾病(关节扭伤、关节滑膜炎、关节脱位)

三、蹄病(蹄叶炎、腐蹄病)

[教学要求]

掌握:支跛、悬跛的特征;患肢、患部的确定;关节疾病的诊断

熟悉:腐蹄病的治疗

了解:关节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三章产科病 第一节怀孕期疾病

[教学内容]

一、流产

二、产前截瘫

[教学要求]

掌握:产前截瘫的治疗方法

熟悉:流产的发生原因

第二节分娩期疾病

[教学内容]

一、难产的原因

二、难产的检查和诊断

三、难产的救助原则和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难产的救助原则和方法

熟悉:难产的诊断

了解:难产的发生原因

第三节产后期疾病

[教学内容]

一、胎衣停滞

二、生产瘫痪

三、阴道脱出

四、子宫脱出

五、子宫内膜炎

[教学要求]

掌握:生产瘫痪和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熟悉:胎衣停滞、阴道脱出和子宫脱出的手术处理

了解:子宫内膜炎和生产瘫痪的发生原因

第四节乳房炎

[教学内容]

一、乳房炎的发生原因

二、乳房炎时乳汁的变化

三、乳房炎的诊断要点

四、乳房炎的治疗

[教学要求]

掌握:乳房炎的诊断要点

熟悉: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了解:乳房炎的发生原因

第五节不孕症

[教学内容]

一、卵巢机能减退

二、卵巢囊肿

三、持久黄体

[教学要求]

掌握:卵巢机能减退和卵巢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熟悉:持久黄体的诊断及治疗

第四章畜禽寄生虫病 第一节概论

[教学内容]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二、畜禽寄生虫病的诊断

三、畜禽寄生虫病防制

[教学要求]

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防治措施

熟悉: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第二节猪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一、华枝睾吸虫病

二、猪囊虫病

三、蛔虫病

四、旋毛虫病

五、棘头虫病

六、弓形虫病

[教学要求]

掌握:上述几种寄生虫病病原的寄生部位、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华枝睾吸虫、猪囊虫、猪蛔虫、旋毛虫的生活史和疾病诊断。

了解:华枝睾吸虫、猪囊虫及其成虫、猪蛔虫和棘头虫的形态特征;棘头虫和弓形虫的生活史。

第三节禽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一、鸡球虫病

二、鸡刺皮螨

[教学要求]

掌握: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鸡球虫的生活史,致病作用和病变特征。

了解:鸡球虫病病原的种类和诊断方法;鸡刺皮螨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第四节牛、羊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一、肝片吸虫病

二、前后盘吸虫病

三、血吸虫病

四、莫尼茨绦虫病

五、棘球蚴病

六、脑多头蚴病

七、消化道线虫病

八、肺线虫病

九、蝇蛆病(牛皮蝇蛆病、羊鼻蝇蛆病)

十、螨病

十一、牛胎毛滴虫病

二、梨形虫病

[教学要求]

掌握:肝片吸虫病病原形态、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螨病的诊断与防制;莫尼茨绦虫病、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梨形虫病流行的必须条件。

熟悉:前后盘吸虫、血吸虫、莫尼茨绦虫、棘球蚴、消化道线虫、羊狂蝇的生活史;前后盘吸虫的形态特征;疥痒螨的寄生部位和形态特征;肺线虫病的诊断。

了解:牛皮蝇蛆病病原的种类、生活史和防治;脑多头蚴的生活史、诊断与防治;牛胎毛滴虫病和梨形虫病的诊断。 第五节马的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一、丝虫病

二、伊氏锥虫病

[教学要求]

掌握:伊氏锥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诊断方法。

熟悉:伊氏锥虫的寄生部位和病原形态特征

了解:伊氏锥虫病的预防及几种丝虫病名称。

第五章畜禽传染病

第一节概论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二、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与流行过程

三、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要求]

掌握:传染病的发生条件和防治措施

熟悉: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和流行过程

第二节人畜共患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口蹄疫

二、炭疽

三、结核病

四、布氏杆菌病

五、狂犬病

六、沙门氏杆菌病

七、巴氏杆菌病

[教学要求]

掌握:口蹄疫、炭疽病

熟悉: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狂犬病、沙门氏杆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第三节猪的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猪瘟

二、繁殖——呼吸道综合症(兰耳病)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四、仔猪大肠杆菌病

五、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七、猪流行性腹泻

八、猪细小病毒病

九、猪链球菌病

十、猪丹毒

[教学要求]

掌握:猪瘟、繁殖——呼吸道综合症(兰耳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了解: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第四节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鸡新城疫

二、鸡马立克氏病

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四、禽流感

五、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六、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七、鸡传染性鼻炎

八、鸭瘟

九、鸭疫李默氏菌病

十、鸭病毒性肝炎

[教学要求]

掌握: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鸭瘟、禽流感、鸭疫李默氏菌病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了解: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第五节牛、羊的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二、牛流行热

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四、羊梭菌病

[教学要求]

掌握:羊梭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熟悉:牛流行热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了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第六节 马的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马传染性贫血

二、马鼻疽

[教学要求]

了解:马传染性贫血和马鼻疽

第七节犬、猫的主要传染病

[教学内容]

一、犬瘟热

二、犬细小病毒病

[教学要求]

掌握: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

熟悉: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实验指导

【家畜内科常见病部分】

实验一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诊治

实验二马属动物肠管疾病的诊治

实验三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治 【家畜外科常见病部分】 实验一外科打结和绷带技术 实验二新鲜创的检查与治疗 实验三公猪去势术

【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部分】 实验一蠕虫卵形态观察

实验二蠕虫病粪便检查法

(一) 实验三蠕虫病粪便检查法

(二) 【畜禽常见传染病部分】 实验一消毒 实验二免疫接种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3篇

1、水稻病害

(1)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稻瘟病的主要特征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慢性型、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丛现象。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断口处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措施:①选择抗病良种。②培育无病壮秧。③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以后看苗补肥,不要偏施或过迟施用氮肥,同时要浅水勤灌。④药剂防治:一是发病早期,每亩撒施1:3的草木灰及石灰粉,连续撒施几次;二是每亩用10%的杀枯净0.3—0.3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1)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叫花脚杆、烂脚瘟。该病初发时,在稻株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小斑,像开水烫了一样,病斑逐渐扩大,中间呈灰绿色或浅褐色,后变成灰白色,病斑边缘不规则,呈褐色。防治方法:每亩用5%的井冈霉素O.2—0.25千克兑水75千克喷洒。

(2)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导致水稻死苗。立枯病引起的病苗多在2-3叶期,发生部位在秧苗基部,叶片先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逐渐枯黄,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的霉状物。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福粉或50%福美双浸种48小时可预防立枯病;发病时用1:1:250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防治。

2、水稻虫害

(1)稻水象甲检疫性害虫防治。药剂拌种,用5%丁硫百克威或30%的比虫啉药剂拌种,避免种子带虫卵等;在大田移栽前3-4天用丁硫百克威药剂对苗床防治,实现 “带药”移栽,减轻稻水象甲幼虫危害。用30%的比虫啉药剂兑水稀释后浸秧根,防治幼虫;针对苗期防治不到位或防治效果不好的田块,指导农民用丁硫百克威配制毒土撒于田块,毒杀稻水象甲。

(1)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但我们六广地区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也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 1千克拌细土30千克 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2)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面积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锌硫磷O.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 兑水50—60千克 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繁殖量大,生命力较强,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 兑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 兑水喷 洒。

(4)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4篇

1 玉米病毒病

黔西南州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该病症是玉米生长到6叶期左右时, 叶片从心叶底部开始呈现浓绿色并逐渐扩展到全叶, 片肉僵硬不卷曲, 形状短而肥厚, 心叶无法与正常生长的玉米一般展开。10叶期左右可以看到玉米出现明显的矮化, 其高度往往不到正常的玉米的1/2, 且叶脉上会出现隆起的短条纹。患有病毒病的玉米大部分不能够抽穗, 即使能够抽穗也不会有花粉, 形状怪异。玉米病毒病主要是因为玉米在生育期间受到感染, 幼苗抵抗力较弱, 容易受到侵害。

玉米病毒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药剂防治应放在第二位, 主要的防治宗旨是清理病源, 规避危害。具体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选择优质品种。安单三号, 兴黄单206这些黔西南州的常用品种对此病抗性是很好的。第二, 在每年高发病的地块, 选择合适的种植期。适当晚播, 或提早播, 以使玉米幼苗错开蚜虫等害虫的为害高峰期, 大大降低幼苗因虫害侵食而导致的感染机率。第三, 保持玉米种植田的卫生, 播前处理掉前作物遗留物;及时清除玉米周围的杂草, 使幼苗远离周围存在的毒源。第四, 玉米的基肥要重视圈肥的足够使用, 追肥要改掉一贯使用尿素、碳铵等氮肥的恶习, 变为复合肥, 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第五, 需要用农药时, 首选硫酸锌, 因其成本低廉。病毒A的效果也不错。

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多发生在黔西南州的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低海拔地区, 或同一地点的河谷地带。发病早期, 玉米的叶片上会出现透明的褐色小点, 类似于水渍, 发病后期斑点逐渐变大, 呈椭圆形, 大小为 (5~16) mm× (2~4) mm, 深色加深, 斑点轮廓清晰, 且有两三层同心轮纹[1]。随着病斑的继续扩大和发展, 颜色最终变为暗褐色, 斑点之上滋生霉状物。玉米小斑病在湿度过高或者降水量过多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大面积发生。

防治措施:第一, 选择抗抗病性好的优质玉米品种, 如安单3号, 罗平大天种业的子玉2号等;第二, 定期做好玉米种植园的清洁工作, 进行土地翻新, 播前把地里清除干净, 在玉米感病后及时摘除坏死的病叶.增钾施肥, 提高玉米的抗病力;第三, 药剂治疗, 玉米发病初期喷洒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剂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7 d喷洒1次, 喷3次即可。

3 玉米青枯病

发病初期, 玉米叶片呈现青灰色, 干枯状, 与霜冻的征兆类似, 根茎出现明显的腐烂情况。中期叶片颜色逐渐变黄, 根茎逐渐变黑, 底部中空或者软化, 多倒伏[2]。青枯病发病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灌溉等条件有关, 炎热的天气和过多的积水会使玉米青枯病病情加重。玉米青枯病的发病条件:一是降雨量过多;二是幼苗生长期间抗病菌能力差;三是连作的土壤中累积了大量的病原菌。

在青枯病的多发地区的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改变连作的传统模式, 积极实行轮作。轮作是要不同科的作物, 而不是换种植名称不同的作物, 在黔西南州可与玉米轮作的作物有烟草、马铃薯、花生等。第二, 选用优质的抗耐病品种, 如选择甘优68等。第三, 对于已经病死的玉米植株, 集中烧毁, 防止残留扩散。第四, 积极的在玉米地里掏好排水沟, 及时排水。第五, 购买种子时选购经种衣剂包衣的, 种衣剂能够有效杀菌。第六, 增钾施肥, 提高作物的抗病力。最好的土办法是草木灰, 价廉物美。第七, 药剂治疗, 可采用50%叶枯灵加50%瑞毒霉粉剂800倍液喷雾治疗。

4 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会直接危害到玉米的果穗, 在黔西南州俗称“灰包”, 丝黑穗病的各种症状在苗期开始显现, 分蘖增多, 矮化明显, 节间变短, 颜色变绿并且片肉僵直, 叶子之间密度加大。抽穗之后的果穗明显比一般果穗更短, 基部粗大, 底部尖细, 且没有花丝可以抽出。玉米成株期果穗内部都是黑粉, 成为黑穗病, 部分果穗因过度生长, 形状畸形, 被称为变态畸形穗。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几个:第一, 大量种植易感病品种, 导致黑穗病大量发生;第二, 连作使土壤存菌量大量增加;第三, 基肥使用的是未经腐熟的厩肥, 如施生猪粪、生牛粪等, 施生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 生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20%;第四, 高海拔地区、种植密度过大等也会容易导致发病加重[3]。

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选择优良的杂交品种, 抗病的杂交品种有五谷玉3861、红单六号等。第二, 播种之前先对玉米种子进行药剂处理。药剂处理分为3种方式, 浸种、拌种或者种衣剂包衣处理。由于幼苗在发育前期的抵抗力较弱, 病菌较容易从根部入侵, 因此要选用内吸力较强、持效性好的药剂处理, 如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处理方式, 可以大面积有效控制发病率。第三, 处理残病植株。苗期已经显现出明显的病症的可以进行拔苗处理, 抽穗期可以待其先进行抽雄再实现拔除。拔除的植株要进行统一烧毁, 以免残留于土壤。第四, 采取适当的轮作措施。与烟草、大豆和红薯等农作物实行轮作;调整合适的播期, 播种深度要适中;及时清理土壤中上季残留的植株;在易感地块深翻土地, 减少土壤里残留病菌的感染概率。

5 玉米虫害

5.1 黏虫

玉米黏虫是黔西南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属鳞翅目, 夜蛾科, 又名行军虫、五色虫, 在各县都有分布。黏虫可取食100余种植物, 尤喜玉米、小麦等禾本科植物, 并成群结队转移危害。黏虫大发生时可将整片玉米吃光, 啃食玉米雌穗花丝和籽粒, 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降雨频繁、温度适中, 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黏虫的集中迁入和发生危害, 大面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黏虫具有暴发危害特点, 特别是三代黏虫潜在威胁大, 防治难度高, 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要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黏虫危害。

成虫诱杀技术有4种。一是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cm的草把, 每667 m2插60~100个, 5 d更换一次, 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以消灭黏虫卵。二是糖醋法。取红糖350g、白酒150 g、醋500 g、水250 g, 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 g, 制成糖醋诱液, 置于盆内, 放在田间1 m高的地方诱杀黏虫成虫。三是性诱捕法。用配置黏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 每667 m2放置1个插杆, 诱杀成虫。四是杀虫灯法。在有条件的地方, 在成虫发生期, 于田间安置杀虫灯, 灯间距100 m, 夜间开灯, 诱杀成虫。

施药防治为害的幼虫应当在其3龄之前。生物农药:在黏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 (Bt) 制剂, 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在不得不使用化学农药时, 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50头/百株以上时, 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喷雾防治[4]。

5.2 蚜虫

蚜虫在一些地方的苗期发生, 是繁殖最快的害虫, 蚜虫的种类分为有翅膀和无翅膀两种, 体长2~4 mm不等, 以成群的形式在玉米心叶和叶背上汲取汁液, 使玉米茎叶养分被抢夺破坏, 生长受损。叶片被吸取汁液后背部卷曲, 心叶生长受限, 受到侵害程度严重的植株甚至会停止生长, 直到枯萎而死。蚜虫在吸取汁液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 滴落在叶片上会引发霉菌病。出现蚜虫危害后的药剂防治:按照田地的大小和一定的比例进行药剂喷雾治疗, 如使用吡虫啉系列产品1 600~1 900倍+马拉硫磷1 000倍液喷雾, 实效良好。

5.3 地下害虫

黔西南危害玉米的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主要以啃咬玉米嫩茎、幼苗等为主, 经常造成幼苗大量缺失, 是苗期的主要虫害。针对地下害虫的主要防治措施有3种。第一, 播种前仔细清除田间的杂草, 消灭依附其中的虫卵和幼虫。第二, 药剂拌种。对于玉米种子可用乙酰甲胺磷拌种处理。第三, 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0.5 kg加水3~4 kg, 喷在50 kg炒香的麦麸上;或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50 g, 拌铡碎的鲜草5公斤撒施。也可在种植前把新鲜菜叶浸在90%敌百虫晶体400倍液中, 浸10 min, 于傍晚施入田间进行诱杀。毒饵或毒草在傍晚撒到幼苗根际附近, 每隔一定距离一小堆, 每667m2用量为15~20 kg[5]。

6 结论

病虫害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及产量, 必须做好综合防治工作。防治要以农业手段为首选, 在必须用药时才使用化学农药。目前, 黔西南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为玉米青枯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病毒病和丝黑穗病, 常见的害虫为黏虫、蚜虫和一些地下害虫,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农业防治措施, 是提高玉米产量,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

摘要:病虫害是种植玉米期间常见的现象, 病虫害会影响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必须引起重视。基于此, 简要分析黔西南州几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及主要原因, 并就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出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葛其权.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 (7) :14.

[2] 刘刚.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7) :144-145.

[3] 王蕾, 侯晓东.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3) :78.

[4] 王绕成.关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6) :196.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5篇

1 对模板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模板标高出现偏差

检查安装完成的模板时, 发现施工图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结构层标高与实际安装情况有出入。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模板顶部安装时没有标记标高; (2) 没有按规定设置标高控制点或标高控制点偏少而控制网无法闭合; (3) 楼梯装修层的厚度没有考虑, 造成楼梯标高过高; (4) 没有找平竖向模板根部; (5) 没有牢固预留孔洞、预埋件; (6) 没有安装标记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1.2 模板轴线偏位

待拆模时发现施工图混凝土墙、柱轴线位置与实际位置有偏移, 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模板组合时未按图施工, 组合件没有到位, 造成偏移建筑物设计轴线; (2) 放轴线时出现较大的偏差; (3) 模板的顶部和根部安装不牢固, 没有采取限位措施; (4) 支模时没有拉通线、水平, 轴线间的距离没有复合, 对竖向总垂直度没有控制; (5) 使用顶撑、木楔、拉螺栓不当造成偏移松动。

1.3 拼缝时模板不严密

拼装模板时不严密, 空隙较大, 浇捣混凝土中出现漏浆, 表面有麻面、蜂窝, 严重时有露筋、空洞。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模板尺寸有差错, 质量达不到要求, 由于拼装接缝太大造成漏浆; (2) 没有按照规范制定木模板, 造成制作粗糙; (3) 木模板有过大的含水量, 较长的安装周期, 由于干缩使木模发生裂缝; (4) 没有提前对木模板浇水润湿; (5) 在柱、梁结点部位接头的尺寸不准确或有错位; (6) 没有对变形的钢模板加以修正而继续使用。

1.4 模板产生变形

拆模后, 在梁、墙、柱部位发现混凝土有鼓凸、翘曲、缩颈等质量问题, 其使用功能和外表美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模板设计上有问题, 围檩、支撑、面板间距较大, 同时模板刚度较小; (2) 没有按规定要求设置连接件、组合钢模, 模板的整体性比较差; (3) 墙模板的对拉螺栓间距大或没有设置对拉螺栓, 由于螺栓规格小而造成拉力不足; (4) 没有夯实竖向承重支撑地基土或土上不垫平板, 没有设置排水措施, 使支撑部分沉降; (5) 已变形的模板应用到施工中; (6) 柱、梁模板卡具没有把模板夹紧或之间有过大的间距, 在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向压力造成局部胀模。

1.5 在竖向模板上没有设置浇捣孔、排气孔

混凝土表面的气孔很大原因是由于竖向模板无排气孔。在高柱、高墙上不设置浇捣孔, 混凝土空洞容易发生。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墙体上没有在大型预留洞口底模布设排气孔, 在大型预留洞口底模过程中出现气囊, 不能浇捣混凝土密实。 (2) 在高柱、高墙上没有设置浇捣孔, 浇筑混凝土时落距太大, 出现振捣不实或离析现象。

2 预防模板工程质量的措施

2.1 防治模板标高出现偏差措施

(1) 对每一个层位, 都要有足量的标高控制点, 要认真找平竖向模板的根部; (2) 为了设置混凝土浇筑的高程标准每块模板顶部都要有标高标记, 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标记施工; (3) 装修层的厚度要在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加以考虑。

2.2 预防模板轴线偏位的措施

(1) 模板的边线、轴线要用专业仪器认真测量, 并再通过专业负责人检查复合, 支模前要保证无误; (2) 柱、墙模板顶部和根部要有可靠的限位措施, 保证模板顶部和底部位置正确; (3) 支模过程要拉竖、水平通线、也要布设控制线保证竖向总垂直度, 保证模板准确的竖向、水平位置; (4) 模板扣件、螺栓、顶撑、支架等要保持紧固; (5) 浇捣混凝土时, 要对称均匀下料, 要依据施工规范控制浇筑高度。

2.3 预防模板接缝不严的措施

(1) 对操作人员必须认真交底, 树立质量观念, 仔细完成模板制作和拼装; (2) 对木模板含水率要加强控制, 拼缝制作必须严密; (3) 不易出现较长的木模板安装周期, 混凝土浇捣时, 要先湿润模板; (4) 对于变形的钢模板在使用前要及时修正。

2.4 预防模板变形措施

(1) 对模板和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承载力, 能够满足浇筑混凝土的重力、施工荷载、侧压力承受要求; (2) 梁底支撑间距的设置要满足施工荷载和混凝土重量作用; (3) 拼装组合小钢模过程中, 围檩、连接件、对拉螺栓的间距都要按照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设置; (4) 柱、梁模板要采用按规定间距设置的卡具, 模板要卡紧, 截面尺寸要略大于截面尺寸。

2.5 预防竖向模板没有浇捣孔、排气孔措施

(1) 排气孔要在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底上开设, 浇筑过程及时排出气泡, 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 (2) 为便于混凝土浇筑, 浇捣孔要在高墙、高柱侧模上设置。

摘要:混凝土结构中, 模板质量好坏对浇筑的混凝土以致整个结构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模板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模板工程,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青生.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2002版)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 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常见疾病的防治简稿范文第6篇

1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引起砌体结构裂缝的因素很多, 既有地基沉降、温差变化、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干缩变形等原因。

1.1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

由于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 土质软硬差异大, 受压后必然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对承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处理不当, 建筑荷载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地处山地陡坡的建筑, 由于地面高差大, 边坡不够稳定, 加上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 边坡失稳、滑移、沉降不均造成墙体开裂;因房屋周边环境的一些变化, 使场地内地下水位升高或上下管道渗漏, 地表水渗入建筑地基, 长期浸泡, 土质软化导致不均匀沉降;随意改变房屋用途, 增大荷载, 在室内地面堆放超过设计要求的大面积荷载, 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 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北方房屋基础没有埋置在冰冻线以下, 因严寒冻胀使土中的水上部开始冻结, 下部水由于毛细管作用不断上升在冻结层中形成冰晶, 体积膨胀, 向上隆起引起房屋开裂。

1.2 温差变化产生的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构件的热胀、冷缩, 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 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差变化是造成顶层墙体产生裂缝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混凝土平屋盖房屋的顶层两端墙体上;在门窗洞边的八字型裂缝, 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灰缝的水平裂缝及水平包角裂缝;屋顶砖砌女儿墙根部沿房屋的纵向和横向水平裂缝。温差变化产生的裂缝的轻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 温差大时裂缝就严重, 温差小时裂缝就轻;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轻, 保温隔热差的裂缝较重。因屋面隔热材料性能差 (施工时保温层渗水造成夏天蓄热效应使隔热失效, 严冬保温层结冰冻胀) , 夏天在太阳照射下, 混凝土屋盖表面温度可高达60℃~70℃, 而其下面的砌体仅为30℃~35℃, 混凝土屋盖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墙体线膨胀系数的二倍, 使屋盖变形比墙体变形大, 在墙体内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引起薄弱部位应力集中产生裂缝。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 不再继续发展, 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3 烧结普通砖, 烧结多孔砖、空心砖等

烧结制品, 其干缩变形较小, 且变形完成的时间较短

对于砌块 (混凝土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普通砖相比, 其收缩变形约是烧结普通砖的2~3倍, 尤其是轻骨料砌块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 如砌块出窑存放置28d只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 以后逐步变慢, 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干缩后的材料潮湿后仍会发生膨胀, 脱水后砌块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这类非烧结块体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数量多、分布广, 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 在温度变化的共同作用下, 裂缝一般外墙较内墙严重。

1.4 设计方面的原因产生的裂缝

设计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 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地基变形验算;一些砖砌体结构房屋的设计是套用图纸, 应用时未经校核;有时参考了别的图纸, 但荷载增加了或截面减小了而未作计算;或者少算或漏算, 使实际设计的砌体承载力不足;有的虽进行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 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设计图纸对防止墙体开裂的构造措施, 仅笼统提到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未考虑到现代建筑平立面设计变化较大, 常规的保温设计不一定能满足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现行规范中“防止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只要纯经验概念设计, 没有相关的计算分析要求。

1.5 由于砌体结构是以人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 因此墙体的砌筑质量就为大家所关切

主要问题有组砌形式错误;留槎接槎不符要求;拉结筋规格、长度、间距、数量不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砖砌块和砂浆强度不能保证;砌体灰缝砂浆不饱满, 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垂直砌块缝隙缺少砂浆、透亮等, 加上与其他原因共同作用, 使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更加严重。

2 防治措施

2.1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防止措施

在进行建筑基础设计前, 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 查明地基水文、土质情况, 正确选用基础形式, 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 提高墙体的整体刚度和抗剪能力;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设置沉降缝, 合理布置承重墙体;横墙间距不宜过大, 应尽量将纵墙拉通, 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寒冷地区的墙基础底必须埋置在冰冻线以下, 单层厂房等空旷房屋外墙采用墙梁托墙时, 如梁底在冰冻线以上时, 梁底必须采用砂、石、炉渣等替换冻胀的土层;基础施工时, 严格进行基底验糟工作, 检验基底土质是否符合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 若不符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应先建荷载大的单元, 后建荷载较小的单元, 先建深基础, 后建浅基础, 避免增加新的附加应力。

2.2 温差和收缩裂缝的防止措施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最为常见是温度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 或是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产生的裂缝。防止裂缝主要采取“防”、“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1) 屋面设保温隔热层或隔热层, 这是控制顶层砌体裂缝的核心问题。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 应选择采用导热系数小, 保温性能优良的保温材料, 保温层的厚度根据计算宜适当增厚, 同时加强对屋面防水、保温的维护、保养, 避免防水层渗漏造成保温层充水膨胀。

(2) 南方地区屋面可增设空气隔热层, 减少屋面混凝土构件的外露面, 能有效控制屋面结构的温升, 以防止顶层墙体裂缝的发生。

(3) 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对房屋较长、平面形状较复杂、构造和刚度不同的房屋, 可每隔一定距离将伸缩缝设置在因温度变化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 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4) 建成后长期不使用空置的住宅, 应注意室内通风, 防止夏天室内温度过高致使现浇结构层膨胀, 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5) 对进场的非烧结砖和砌块严格审核生产日期, 确保其龄期不小于28d, 进场后露天堆放要有防止遭受雨淋。

(6) 对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的裂缝的措施, 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 一般在墙的高度、厚度、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及门窗洞口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二是在砌体中设置配筋带, 一般在楼盖和屋盖处, 墙体的顶部, 窗台的下部等部位置设置, 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 宜在控制缝处断开。

2.3 设计方面预防裂缝的措施

设计应重视建筑平面尽量规则, 形状力求简单、合理。纵墙拉通避免转折多, 凹凸复杂;应尽量避免高低参差, 荷载差异增大;顶层每道纵横墙均宜设置圈梁;在顶层墙体的转角处, 墙体纵横交叉处增设构造柱, 构造柱箍筋适当加密, 在外窗上下配置水平钢筋混凝土带;提高顶层墙体的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应考虑顶层开间增大, 挑檐加宽, 檐口梁断面及外露面增大, 而其上部保温层厚度较薄的不利因素, 同时还应注意开设的门窗的数量增多, 门窗尺寸偏大可能削弱墙体刚度, 还会造成应力集中。基础设计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 查明地基土质分布情况, 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 然后进行全面分析, 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 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2.4 施工方面预防措施

要保证砌体的施工质量, 就一定要严格按验收规范施工。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经常学习“规范”, 施工前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检查验收砌体所使用的砖和砌块是否符合要求, 在施工现场开展“禁现”工作, 积极推广预拌砂浆;砌体临时间断处、构造柱与砌体是否衔接牢固, 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 一定要进行处理。要推行“三一砌砖法”的操作工艺;要采取设置皮数杆, 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37cm砖墙两面挂线, 搅拌的砂浆应随拌随用, 严禁干砖上墙等传统的有效措施, 确保砌体的施工质量。

3 结语

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较小, 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多, 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预防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一旦出现裂缝则要注意观察, 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对于已出现的裂缝则可采取压力灌浆、细钢筋填缝、块体嵌补、钢筋拉杆、钢丝 (筋) 网片等加固补强措施以封闭裂缝及阻止裂缝的开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砌体结构的各种常见裂缝的产生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措施。

上一篇:参观鲁迅纪念馆体会范文下一篇:创建健康村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