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并通过剖析其根源寻找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现状;对策

古人云:“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不抓智育,要出次品,不抓体育,要出废品,不抓德育,要出危险品。”这些都深刻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而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50%以上,农村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一、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当前初中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勤劳俭朴、遵守公德、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但他们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而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在这背后,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容乐观。

1.责任感不强,偏重个人生活和享乐。当前的部分初中学生比较偏重个人的生活和享乐,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欠缺俭朴节约精神,只求穿用名牌、吃好的、玩好的,不懂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2.懒于劳动。他们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的原因较多,或父母娇惯不让做,或本就不热爱劳动,好逸恶劳,或只会埋头读死书,甚至连最基本的洗衣做饭都不会。

3.法律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不讲法律,只讲狭隘哥们义气;不懂团结友爱,只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欺凌弱小;不讲公德、自私自利、不服管教,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等现象日渐增多。

二、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不良家庭教養方法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有的父母坚信“棒棍底下出孝子”,他们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罚跪、写保证书等,从不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撒谎的习惯;有的家长只管生活不管教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他们只负责把子女送到学校;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虽然明白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苦于分身无术,无法进行身教言传;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2.不良家庭结构的影响。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孩子们无法得到健全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在求学阶段时常感到孤独、自卑,心理常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另外隔代抚养或寄养在亲友家里的,其家长或长辈又缺少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影响了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学校方面

1.侧重点不正确。重形式教育,轻品质形成过程;重在说教,轻于活动;虽有活动,效果不显;重课外,轻课内。

2.教育形式单一。班级或学校缺少针对性的教育形式,班会以及思想教育活动课,变成了单纯的用来解决班内存在问题的会议,或者是成为传达学校工作要求的传声筒。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缺少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教育合力缺失。部分学科教师总认为学生教育是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事,欠缺配合班主任或学校领导、形成合力教育的思维。学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在教书,轻视育人;只会教学,不懂思想教育。

4.不良校风、班风、学风的影响。有研究指出: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个性的培养以及优良品德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对个体的不良行为和思想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相反,不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会使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容易产生违纪行为。

(三)社会方面

不良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营业性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但据调查发现,在乡镇进入网吧的90%以上是未成年人;又如赌博风气在一些地方盛行,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其影响。同时,不良文化的充斥,暴力、凶杀、色情的影视或小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由于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好奇心理又较浓,容易迷恋这些的东西。如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哥们义气、动辄大打出手等鲁莽行为,大多数都是受到那些不良文学影视作品及周围的生活环境所影响的。

三、教育对策

(一)善于与家长沟通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家长,而家长的思想行为会直接反映在孩子的行为举止上,因此,要善于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的近况,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向他们推荐合适的教育理论与方式。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有艺术性,不能一味采取棍棒教育,而应采取感化、疏导、说服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改正错误、悔过自新。引导家长将家庭教育方式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纵容”走向“导引”,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为孩子营造积极、温暖、愉快的家庭气氛。

(二)构建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全面的校园教育体系

1.完善养成教育方式。①以《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诚信、仪表、友爱、礼貌、守纪、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自尊自爱、勤奋学习、严于律己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要按照这些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品德。②完善建档跟踪机制。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问题学生档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卡》等,完善登记与处理机制,以学生为对象进行个案跟踪和现状分析,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介入,采取措施。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①开展常规性德育教育活动:如升国旗、校旗、晨会、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会等。②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书法展”、“文艺节”、“体育节”等主题教育活动。③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要精心设计、认真策划,要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和震撼性。④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发掘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基础。⑤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可以开放学校的广播站、黑板报、科技栏、校园网等阵地,鼓励学生投身参与它们的建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全方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操行。坚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为标准,结合当地学校的特色,科学地建立起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①评价内容须多元化。要涵括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用发展、欣赏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评价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4.通过学科渗透,形成合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深入教材中去,或联系相关学科,围绕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乐于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懂得在情绪上自我疏导和调节。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教育体系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德育工作网络除了校内德育组织机构外,还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要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

可见,学生良好的品质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依靠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只有联合所有的力量,动员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才能让祖国的花朵璀璨地盛开。

参考文献:

[1]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陆玉祥.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育[N].甘肃日报,2009-11-12.

[3]肖丽琴.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赵小红.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的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占主流地位。如今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简单,泛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清晰,学生们对文化、对文学的态度也越来越淡漠。

现在的很多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没有鉴赏的能力,没有创作的欲望。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第一,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第二,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第三,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这三点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上体现得异常集中。

名著导读旨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此部分的内容编印成整合的知识点,以压缩的形式“喂”给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也就没有足够的方法让学生们主动阅读,欣然阅读,从而也就不利于文学素养的培养。以下,从名著导读为例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1、激趣为先,善于引导

所谓“导读”之“导”即为“引导”,初中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而名著的阅读是能够健全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如果能把他们引领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方向上,无疑有助于文学素养的培养。“师傅领进门”,激趣主要还是靠教师,教师的阅读兴趣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激趣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师热爱阅读,勤于思考,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辞采飞扬,妙语连珠,哲思纷纭,整堂课才能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也就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教师深入教材,延伸课外,以点带面,顺势而为,可以调动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自己阅读,也鼓励学生阅读,不仅自己进图书馆,也鼓励学生进图书馆,不仅自己对文字深有体会,也带领学生们欣赏感悟文字的美。

在具体的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方便展开充分的对话交流。教师还可以介绍自己不同阶段的阅读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们去阅读真正有益的书籍。教师亦可以从名著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思想精神、现实意义等层面吸引学生积极阅读名著,改变学生面对名著时厌倦畏惧的心理。

2、方法为主,学会探究

阅读也要讲求方法。读书要善于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独特阅读方法的培养,当然读书的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是逐渐完善的。

对于作者经历、前言后序、书籍版本等问题的了解,初中生显然是不够重视的,但这对阅读一本书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外国作品的阅读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們选择名家翻译的作品,保证作品的质量,比如《安徒生童话》可以推荐叶君健先生翻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可以推荐郑振择先生翻译的。如果是一些难以进入阅读的名著,还应对其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做充分的铺垫。

具体到名著文本阅读,其实在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已有不少阅读方法的提示,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精读和跳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等,但这些阅读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充实。

对于名著,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大部头的小说,如《西游记》,适宜于默读,精彩段落可圈点起来重读再读,精巧的诗歌,如冰心的《繁星·春水》、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可以大声朗读出来。

对于名著,还可采取笔记摘录与主题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可以做在书上,如用波浪线、横线、着重号表示不同的含义,甚至还可以学习古人,运用旁批、眉批、夹批等,笔记也可做在摘抄本上,摘录精彩句段、写下感悟心得,以便随时分享、学习。另外,在阅读名著之前,教师还可抛出一个大的问题,引学生思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可是最终他为何还是失败了呢?学生不断深入阅读,不断释疑解惑,不断有新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也就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3、评价为钥,倡导多元

得到教师正面的反馈,往往会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更进一层。这种反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量化和测验,而应该依据阅读活动开展多元评价。

可举办阅读成果展。不管是摘抄本的展览,还是读后感的呈现,不管是手抄报的制作,还是读书心得的汇报,都可以办得有声有色,将大家一段时期阅读的所思所想予以交流分享,将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当众表扬,充分利用班级墙等角落,使之成为阅读宣传的阵地。

可组织阅读竞赛会。如以小组为单位,讲述同一个故事,或讲述这个故事里的不同人物,也可采取知识竞答的形式,完成名著相关知识的检测,亦可采取名著朗诵比赛,让学生们参与情景剧的表演等。

可利用实物奖励法。按照投票的方式选出“名著阅读之星”、“最佳阅读小组”,并奖励一本名著或该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这样,就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只有多阅读,多积累,文学素养的提升才有可能。当然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要有切实的措施和可行的计划。相信在日积月累下,在循序渐进中,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登举.浅谈初中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3(01).

[2]郭贵卯.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8(10).

[3]杨敏.新课程标准下的名著阅读研究与策略——关于初中生名著阅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施帮达.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3篇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上好演示实验,激发实验兴趣

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节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常见的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开设课外活动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亲自体验细铁丝燃烧的光芒、氢气吹肥皂泡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等实验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并进性实验,效果将会更好。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由考题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首先回忆制取氧气的典型装置。然后介绍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药品,最后由学生分析找出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出中学化学的第二套制气装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将个别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检查结果,做好实验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类对一件事的发现到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快感与愉悦,就可以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不竭动力,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偏远农村地区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不积极主动,没有对于数学应有的热情。本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学生;兴趣;数学思维;自主创新

引言:对于学习没有热情,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习数学效率低下。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当下考虑的重点。人类作为具有自主意识的主体,单单凭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1]。

一、农村初中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现状分析

(一)基数

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但还有将近36%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剩下的12%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直接不感兴趣。这种基数问题直接导致了,在农村的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培养农村初中生兴趣的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二)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往往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例如:自身智力因素、心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等。但是目前我们将教师因素设为解决农村初中生兴趣问题的重点解决对象。其次,是要考虑农村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程度不高,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与兴趣培养,这也是问题的关键[2]。

二、农村初中生数学兴趣培养对策

(一)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注意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丰富多彩以及其独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崇高的理想,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们在学习图形时,简单的板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往往采取ppt与学生动手结合的模式,例如学生学习三角形,教师不妨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通过简单的碎片拼接的模式,更好的去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我在课堂上分别选用了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通过实验的模式为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及其能够稳定的原因。学生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会给出许多的答案,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丰富多彩,不像以往的复杂,这样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幽默风趣的讲解不断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是课堂上绝对的主宰者与支配者。新型的课堂模式要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教师在提升自己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学校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了解新课改之后的本质与内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与指引者,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这三点着手,吸引学生的眼球,与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独特的环境,让学生去了解生活的同时,学会数学。例如编筐所用材料计算,以及如何编筐材料少的同时,立体面积最大等等,将数学与生活的点滴融合在一起。

(三)良好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港湾

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以学习上的关心,多加以鼓励与支持,同时要与学校的教师多联系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同时与教师交流管理孩子的心得,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家长注重学习教育,以身作则。其次,孩子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可以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同样的,在孩子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家长不能多加苛责,要与孩子共同面对,鼓励支持,度过学习的瓶颈。在学习上,家长不能因为宠溺而放纵孩子的自由,在家就要培养好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喜欢思考,喜欢看书,家长要树立榜样,可以跟孩子一起共同努力。同时,由于农村独特的环境,家长可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点滴了解数学,例如探讨如何种地才能更好的让植物享受光照,建造水池如何才能更节约更省钱,等等。

结语:兴趣的培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实践,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急于一时,急于求成,那样也只是会揠苗助长,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反而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效果事而其反。因此,家长、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努力,让数学在农村的土地上,开出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吴谊民.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知識文库, 2016 (14):26–29

[2]吴仁芳,王珍辉.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17 , 40 (2) :108-116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存在着“双主体”,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媒体。同时,从地域的特点来看,乡村的初中学生和城区的初中学生相比,他们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是存在的。笔者从乡村初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考察影响乡村初中生德育提升的因素。

一、学习主体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决定因素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发展性特征。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熟的、要全面发展的主体,此时从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看,他们都还不完善,需要教育者通过教育加以促使其不断成长,直到成为一个逐步完善的主体。所以说,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的。二是主观能动性特征。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主体反映客观事物是具有选择性的;另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理性进入实践,即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是个体差异性特征。我们所面对的每个学生主体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是存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表现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都是有重大影响的。

二、学习媒体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直接因素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媒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作为媒体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最直接的,这种直接不仅是知识传授方式的直接,还表现在教师态度对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对于乡村初中的学生来讲,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态度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显得更直接。

(一)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的消极态度,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二)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1.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影响。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方面。

2.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工作态度的教师让已形成不良学习态度的学生“无法逃避”“无处躲藏”,因为这类学生知道,他们是纵然有“万变的借口”也无法应对这种教师这一坚定“不变”的教学态度。

三、学习方法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关键因素

对于乡村初中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教师这根“拐棍”而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學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乡村初中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环境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学习环境对乡村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主要是由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来表现的。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再加上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就不同,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初中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新的诠释,而初中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思想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加强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所以,开展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初中学生;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泛指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的学生,在该阶段开展道德教育能够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强调道德教育层次要贴合实际,内容要充实多样,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现实中由于教师缺乏高层次的教学认识,导致部分学生的正向思想观念淡薄,精神意识较弱,这就为初中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教师直面。

一、明确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能够规范道德教育,教师要着眼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置符合其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自控能力、自立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帮助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1]。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增强生命的韧性》的相关知识讲授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出示测试题,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遇到重大挫折或无法承受的挫折会不会放弃生命?失去一根手指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怎样看待年迈的长辈驾鹤西去?学生回答后,教师统计答案,引导其分析挫折的来源,分析难以意识到挫折的积极、消极影响。出示残奥会运动健儿领奖的高光时刻图片,再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感悟生命的韧性,学习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是何样的,并自行总结消极挫折认知与积极挫折认知的不同之处。在教师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指引下,学生高效的学习有关知识,明白了积极健康生活能够克服困难,增强自己生命的韧性。

二、强化学生制度意识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内容,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也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制度意识,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化制度的理解,明白秩序的重要性[2]。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学序曲》的相关知识讲授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想开学典礼的画面,探讨记忆犹新的一幕,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时刻,学生给出不同回答:教师宣讲班级规定、校长宣读校园规章制度等等。教师随后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大雁成排飞翔的视频,探讨大雁阵型的原理,学生经过探究后得知大雁井然有序排成阵型能够减小空气阻力,节省飞翔力气,确保群体达到目的地。教师此时引入相关制度知识,结合课题让学生探讨遵守制度與不遵守制度的人,哪种会健康成长,学生共同回答:遵守制度的人。此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人际交往中的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再让其写下自己未来的打算,封入自己的专属成长记录袋中,增强学生的制度意识,深化对中学时代品德知识的独特理解,强化品德教育。

三、开展趣味教育活动

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教师探寻高效的教学方法,而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使其在教学中深化品德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3]。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其特长,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趣味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让家更美好》的相关知识讲授为例,教师开展趣味表演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一家人”,表演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小事,并在节目表演结束后,各自讲述一件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表演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某一小组在表演完“草原一家人”的节目后,小组成员各自说出了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比如,将家里所有的玻璃擦一遍、连续承包一星期的刷碗工作、将家里的废旧纸屑制成工艺品等等。课后教师让学生以“让家更美好”为题目,写下参加趣味活动之后的感想,抒发自己对家庭的热爱之情。通过开展趣味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提高。

四、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教师的言谈举止能够影响其道德形成,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一个合格的榜样,规范自身品行、工作、言行,使之产生敬重和信服之心。

教师要为人师表,做道德典范和学习模范,讲文明、讲诚信。日常许诺之事必须要兑现,生活要勤俭节约,避免传播骄奢风气,为道德认识浅薄、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树立典范。积极表扬正确的、道德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的、不道德的行为,严厉批评犯错的学生以避免其下次再犯,使之将道德认识正确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在班级中形成优秀的风气,让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各科的任课教师也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定期与班主任交换管理意见,谨慎处理和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心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良好的道德教育。

结束语

初中阶段道德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师应当坚持运用明确道德教育目标、强化学生制度意识、开展趣味教育活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等方法,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多视角思考教育方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才能收获教育硕果。因为道德无根可树人,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与思想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杨再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J].教育观察,2019,802:130-131.

[2]冯应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40-41.

[3]瞿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4:39-40+43.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中学 678205

上一篇:民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矿山机电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