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功三叉螺旋功

2022-07-09

第一篇:大雁功三叉螺旋功

大雁功

大雁功是在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大雁本能动作的一种功法。它属于昆仑派气功,源于四川。

【功法操作】

本功共有六十四节。其中六节是重复动作外,余五十八节动作均为大雁功基本动作。

一、起式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等,头端平,目前视,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口微闭,舌轻舔上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息片刻。

二、展翅

两臂由体侧缓缓前举,手心相对,举至与肩同高。接着边上举边向两侧分展,同时两臂外旋至扩胸状。手心向上,身稍后仰,仰视上空,脚跟微提。

三、合翅

两臂内旋弧形向前合抱,两手落至腹前,指尖相对,手心向内。在合抱的同时,身体恢复直立姿势。自然收腹,脚跟落地,眼视前下方。

四、折窝

两手从腹前上提至胸前,然后两臂外旋,手心相对,意念用力前伸两臂,同时提起脚跟,然后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接着两臂用力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

五、抖膀

两臂屈肘上提至两胁,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并拢成爪形。松肩、虚腋,脚跟提起,眼平视。接着,两臂外旋,两手从两胁旁迅速甩手于两胁前,两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时,两上臂向内迅速夹击两胁。两脚跟迅速落地,眼平视。

六、折窝

同动作四。

七、抖膀

同动作五。

八、上举

两手臂缓缓上举,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两手上举过头顶,两臂弯曲成90度。肘向前,松肩,眼平视,足势不变。

九、合掌

两臂内旋,两手向头顶上方合拢,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对百会穴,两臂弯成弧形,肘向外侧,眼平视,足势不变。

十、翻掌

接上式,两手交叉不分开,两臂同时内翻,手心向上,用力向上伸直推动,眼视前上方。两腿伸直,足势不变。

一、下腰

两腿伸直,弯腰前屈,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两脚中间片刻。然后上体稍抬起向左偏转,两臂随之上提,接着合掌下按,手心向下,于左脚前片刻,再提起向右偏转,合掌下按于右脚前片刻。眼视两手,头朝前,足势不变。

二、缠手

两掌从右脚前略提起,身体归正,两掌回到两脚上方。接着,两手向左、右分开,手指相对,手心向下。左脚向左转90度,同时,上身略抬起,膝微屈,以腰为轴向左转身90度,并带动手臂旋转甩动。同时,右臂内旋,手心向外,随腰左转,由右经前甩向左方。接着两手臂外旋,手心向上,两小臂交叉于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手心外旋向上的同时,涮动腰胯,右胯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动,带动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着地,眼视右手。

三、回气

接上式,左手并拢成爪形,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松肩,虚腋,右手继续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向左划大弧,落至左脚趾。同时,上身随右臂甩动,由右向左转动,向左前屈身。脚呈丁字步,重心落在右脚上。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右手。

四、左弹足

右手捏住左脚趾。大拇指在脚趾上,其余四指在脚趾下,向左扳动3次,同时右臂微弯,肘向外,带动肩、腰、胯向左扭动3次,眼视右手,脚呈丁字步。

五、推气

松右手,放开五指,虎口成圆形,手心推向右后方,右臂微屈,意念用使右手由左前方慢慢向右后方推动。身体亦随右手推动而逐渐向右偏转,腰胯放松,眼视右手。足势同上。重心在右脚,左脚跟着地。

六、捞气

右臂推气至右胯后侧,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指向下,右臂微屈,意念用力使右手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捞气。同时身体亦随右手向左捞气而向左偏转。眼视右手,足势不变。

七、转身回气

右手捞气至胸前,五指并拢呈爪形向上置于右缺盆穴处。同时左脚内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身180度,重心后移到左脚。屈左膝,同时左手从左缺盆穴放下,左臂内旋,从左向上,向前划大弧,落至右脚尖。眼视左手,右脚尖上翘,脚跟着地。

八、右弹足

同动作十四。

九、推气

同动作十五。

十、捞气

同动作十六,动作方向相反。

二十

一、缠手

左手捞气至腹前时,边捞边上抬。同时右手从缺盆穴撤下,五指松开,虎口圆,并从左手的内侧落向前下方,同时上身抬起,微前屈,向左转身,右脚左转90度,使双脚平行归正。然后右手臂由下经前向上、向里,再向下、向前围绕左手;左手同时也环绕右手,互相环绕一周半。同时腰、胯、肩随两臂的绕动相应地自然晃动,眼视手。

二十

二、云手

右云手:左手缠手后收置左侧腰部,手臂弯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缠手后,向前方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同时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重心在左脚,眼视右手心,接着右手臂由前向右后方划弧,上身亦随右手向右扭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贴腰椎右肾俞穴处,手心向上,同时身体向左转正,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左云手:动作方向相反。左右云手反复2遍。

二十三、涮腰

右云手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左手外旋向前伸出。接着由前向左后方划弧至左胯后方,上身随之向左扭转,带动右臂摆向左前方,屈肘,上臂与肩同高,左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手指向下。身体向左前倾,重心在左脚,两脚跟提起,眼视左手。然后身体及右肩、右臂外旋迅速向右扭转,带动两臂顺势摆动,右臂向右摆回到右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顺势由左下向前上方捞起,左手心对印堂穴左臂微屈肘,呈弧形,同时身体及腰胯转正,右脚跟迅速着地,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膝微屈,眼视左手心。

二十四、落膀回气

左臂内旋,手心向下,自上而下落至左后侧,手心向后,手指向下,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二十

五、单展翅

接上式,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五指分开,手与肩平,然后由前向右侧划弧,上身亦随之右扭,眼视右手心。当右手臂移到右后方时,手臂内旋,屈肘,向右下方划弧,使合谷穴贴右肾俞穴,手心向上,同时身体转正。眼平视前方,重心移至右脚。

二十六、上步伸膀

重心移至右脚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臂外旋,上提屈肘约90度,置左腰侧,手心向上微向里,手指向前,眼视左手心。

二十

七、缠头过耳

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同时右手从肾俞穴下落,右臂外旋,手心向里,由右侧经腹前随身体的左转向左侧上提。右手经左肩、左耳、后颈,手心向里对着左耳及颈部,当右手绕至后颈时,上身及头随之转正。右手继续绕到右耳,手心对着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视。

二十八、下压

右手绕到右耳时,右臂下落,意念用力向下按压至右胯侧,手心向下,撑腕,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同时左手上提与肩平,臂微屈,手心向上,微向里,眼视左手。重心在左脚。

二十

九、上托

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转向上,并弧形向前、向上托起,与肩平,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同时向下,移回身体左侧,眼视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

十、回气

右手上托至肩平,右臂内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右手五指并拢呈爪形,置右缺盆穴,同时左手从左侧自下而上迅速向上捞起,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左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同时重心迅速后移至右脚,右脚跟落地,腿微屈,左脚跟提起。

三十

一、捞月

右腿弯屈,重心在右脚,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外侧着地。左手臂不动。右手从缺盆穴离开,五指松开,手心向外,上身亦随之右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划弧,同时身体向左扭转,上身前屈。右手臂经下腹向左划弧至左臂前,两臂交叉,右臂在外,右手心向里,左臂在里,眼视右手。

三十

二、转身

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缓缓转身180度。左腿弯曲,重心移至左脚,右腿微屈,右脚跟虚。收臀,上身伸直,同时左手经胸、腹下落至左外侧,手心向后上,指尖向后下方,右手臂随身体转动缓缓向右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右手心。

三十

三、上步望掌

重心前移到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同时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指尖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右手同时稍向右移,手心对着右太阳穴处。

三十

四、望月

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腿深屈,左手不动,右臂向右侧舒展开,上身亦随着向右扭转。然后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同时上身向左前方深弯曲。右手划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手。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同时头向左扭转,眼视左上方天空。

三十

五、压气

两臂同时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分开,同时身体转正,上身伸直。两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脚、右膝微向里扣,两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右脚上。两手指相对下按,置于左膝两侧。注意身体下蹲时,意念用力,使两手心向下按压,并撑腕。然后略起身后,手随身体同时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松。然后再下蹲,双手下压,如此反复按压3次。眼视两手。

三十

六、转身压气

以两脚掌为轴心,向右转身90度,换腿压气,动作同“三十

五、”。

三十

七、泳动

上身起立,两腿伸直,重心在右脚,左腿跟提起,同时两臂自然伸直,手腕放松,两手及两臂上下颤动,边颤动边向前举,手心向下,接着两臂继续颤动不停地由前向上,手心向前,呈侧上举,眼前平视。同时重心后移,左脚跟下落,右脚跟提起。

三十

八、瞰水

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边颤动边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向后下方,至臀部两侧。手心相对,身体稍向前倾,两脚跟提起,眼视前方。接着两臂慢慢边颤动边内旋,由后向前上方举起,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同时重心后移左脚,右脚跟稍提起,身体亦随之后仰,眼视前方。

三十

九、拍水飞翔

左拍水:重心在左脚,两臂边颤动边缓缓摆向左方,同时上身向左扭转,微前倾。左臂摆向左侧上方,左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摆向左侧,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脑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左手。右拍水同左拍水,但方向相反。

十、饮水

接上式,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边颤动边向前平举,同时身体转正,眼视前方,拍水归正。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同时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后分展,手心向下。接着右膝深屈,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屈,同时两手从两侧后屈肘,收至腰部两侧。再继续向前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并抬头前探,眼视前下方,做一次饮水状动作。然后上身抬起,同时带动两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两侧。继续沿左腿两侧前伸,上身再次向下前屈,做二次饮水状动作。接着再做第三次饮水动作。

四十

一、望天

当两手臂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时,上身缓缓抬起,重心前移左脚,身体起立,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随身体起立,自下而上边颤动边由前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随两臂上举,仰视前上方。

四十

二、归气

两臂继续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同时右脚上前半步,与左脚平行,同肩宽。两手下落至腹部,左手五指分开捂贴在肚脐的左上侧;右手四指并拢捂贴在肚脐的右下侧。左、右手指相对,然后同时振颤3次,每次间隔3~5秒。眼平视前方。

四十

三、抓气

右手由腹部边提起边向前伸,与肩平,手心向下,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沉肩,虚腋,使上拳眼对右气户穴,接着左手从腹部边提起边向前平伸,与肩平,然后用力抓握同左手动作。如此反复交替抓气5次。

四十

四、翻掌搂气

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对右气户穴,沉肩,虚腋。再左手搂气,与右手同,如此反复交替搂气各5次。

四十

五、抱球

两肘向下,然后两臂上举,接着两臂内旋,伸掌向左、右两侧分展,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下或朝前。两手臂下垂于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两手指相对,呈抱球状。眼视两手。

四十

六、揉球

上身稍抬起并向左扭转,同时带动两手臂抱球至腹部左侧。接着右臂内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眼看手,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顺时针揉动,拨转手中之“球”,同时上身带动两手臂从左经腹前向右转动,边转腰边揉球。约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侧。

四十

七、转身揉球

揉球至右侧时,两手臂同时旋转,使球翻转180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作揉球动作同“四十

六、”。

四十

八、抱气

上身抬起,直立,同时两臂向上举,然后两臂内旋,两手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于两腿侧前,屈腕外旋,使两手指相对,似抱一大重物状,然后膝微屈,意念慢慢用力向上捧抱到胸前,同时身体亦随之起立。

四十

九、贯气

两手继续抱气到额前,两臂内旋,手心向里,弯臂呈弧形,手约与额平,手指相对,然后两手沿头、胸、腹慢慢下落至小腹前,略停几秒钟后,两手臂分别垂于身体两侧。

十、抬膀

两臂内旋向前平举,手腕放松,手心向下,然后两肘缓慢弯曲下沉,两手放松,屈腕,手高于肩,肘尖略比肩宽。接着,两手向上抬起,并迅速向前推掌撑腕,手指斜向上,约与额平,手心向前,拇指相对。

五十

一、翻翅

两手屈腕,手指合拢成爪形,手心向下,眼平视。

五十

二、背翅

两臂弧形向两侧下分开,经胯外侧,两肘弯曲,两手上提,使两手合谷穴分别贴于左、右肾俞穴处,松爪,手心向上,手指向后。

五十

三、起扇上飞

两手从肾俞下落,经体侧弧形向前举,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两臂微屈。左上飞: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脚掌外侧着地,脚跟虚。同时右手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右臂弯屈,手心对小腹,四指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同时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上身微向左扭转,眼视左手心。右上飞,同左上飞,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上飞7次。

五十

四、转身

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松,两臂内旋前举于腹前方,同时两腿伸直,身体转正,接着两手臂开始振颤,同时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度。

五十

五、飞上

在转身的同时,两手臂不停地颤动,由腹前慢慢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这时右脚在前,脚跟提起,重心移在左脚,眼视前方,然后两臂边转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于体侧。

五十

六、过水飞翔

左过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左膝微屈,同时两手臂边颤动边由体侧向前平举,然后屈右膝,上身前屈,向左扭转约45度,同时两手臂随之一起弧形向左颤摆,左手臂上摆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于头,右手伸向左前方,约与胸同高,手心向下,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左手。右过水动作同左过水,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过水,交替做7次。

五十

七、转身

同“五十

四、”。

五十

八、飞上

同“五十

五、”。

五十

九、寻食

左寻食;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脚掌着地,右膝深屈,上身向前弯曲,两臂分别由两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视下方。右寻食动作同左寻食,但方向相反。

十、转身

同“五十

四、”。

六十

一、寻窝

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上身稍向左扭转,同时两手臂摆向左腰侧,手指分开,两手指尖相对,相距寸许,手心向下,接着,两手意念用力撑腕,向下按压至左胯侧,右腿微屈,眼视两手。中:右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肘,两手上提至上腹部,同时上身转正,右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然后两手从上腹部下压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视两手。右:动作同左,但方向相反。再从右、中、左、中作寻窝动作。

六十

二、转身泳动

重心在右脚,以左脚跟为轴向左转90度,再作泳动动作,同“三十

七、”。

六十

三、安睡归气

两臂从上向下边颤动边经面、胸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屈膝全蹲,收臂,脚跟提起,五指并拢,置于肚脐左、右两侧,指尖相对,然后上身稍前屈,闭目,入静约半分钟,意想下丹田。

六十

四、收式

睁眼,慢慢抬起头,两腿伸直起立,脚跟着地,两手分别撤至左、右两侧,然后两臂缓缓呈弧形向前上举至额前,手心向里,接着缓缓向下经胸、腹、小腹自然下垂于体侧,气沉丹田,然后右脚向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眼视前方。

【主治病症】

一、慢性肝炎

练大雁功治疗本病,一般1月即可见效,症状减轻,四五月后实验室血象检查接近或恢复正常指标。

二、甲状腺瘤

练大雁功半月后即可见效,能使甲状腺瘤缩小,甚至消失。

三、癫痫

练大雁功一般4~6个月起效,常可减少发病次数,减轻症状,有的甚至控制其发作。

四、踝关节疼痛

练大雁功后,腿肿渐消,疼痛减轻,关节逐渐灵活,行走轻快,完全可以离开轮椅而生活。

除上述病症外,大雁功尚可治疗冠心病、胆囊炎、胰腺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神经衰弱、骨质增生、大骨节病、风湿等病症。

【注意事项】

1.练功要求正、实、准。正是指心正、意正、形正。所谓心正,就是排除邪念;意正就是要收心拢意,不左顾右盼;形正就是动作要端庄,即站如松,坐如钟。实是指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练功。准是指动作、气路、意念要准确。

2.练功时一定要舌舔上腭、闭口。

3.练功期间最好尽量少吃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第二篇:金刚功

中國道教炁體養生法之一

金剛長壽功

中國道教全真派龍門正宗第二十一代

張至順(米晶子)

目 录

前言………………………………………………………………(

3 ) 养浩然之气 练金刚之体 ………………………………………(

6 ) 金刚功……………………………………………………………( 11 ) 预备式……………………………………………………………(第一部

双手插顶利三焦………………………………………(笫二部

手足前后固肾腰………………………………………(第三部

调理脾肤需单举………………………………………(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第五部

回头望足去心疾………………………………………(第六部

五劳七伤向后瞧………………………………………(笫七部

凤凰展翅周身力………………………………………(第八部

两足顿顿饮嗜消………………………………………(收功式……………………………………………………………(注意事项答问……………………………………………………(

13 ) 17 ) 21 ) 26 ) 30 ) 37 ) 41 ) 49 ) 55 ) 56 ) 59 )

前 言

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学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生死之道,重“气、体”二字。“气”生万物,“体”包万物。“气”为体之本,“体”为气之寓。无“气”不成体,无“体”气不存。故讲道不离体,离体不为道。“气、体”,即道德、即性命、即内外、即阴阳。《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练《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金刚功》炼外功,炼形体,炼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血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

《长寿功》练内功,练心神,练人的先天之气。它着眼于松静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许多柔和的曲线弧形动作,沟通天地先天之气与人体脏腑元气交融。长久习练,使进入“玄牝之门”,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长生之道也。

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氧,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习练。少壮炼之长智长力;老大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长寿功》内柔,虚静,宜在深更夜静,晶莹的月光下习练,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人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昔道祖邱处机秉王重阳全真教之精义,集众家之所长,深受元太祖器重,赐号“神仙”,进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风靡鼎盛之势。邱祖创立全真龙门派,人才辈出,代有高人沿袭相传,其辈份字号历经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累计二十二代。吾师祖席永贵,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八代,为湖北省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爷王圆吉,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父刘明苍,全真龙门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铁钟坪大庙,后云迹陕西省华县福城山(即少华山)碧云庵任当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烬,今尽存吾一人矣!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元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六十八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述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以期望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笑,助我修成大遭也。

中国道教全真派龙门正宗第二十一代 张至顺(米晶子)

养浩然之气,炼金刚之体

(张至顺道长简介)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又号九曲回阳道人。河南省沈匠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七岁时值清末民初,战乱灾荒交加。因家境贫困离家乞讨。十二岁随师学艺,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在道观,张至顺从事杂役,终日劳苦,磨练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炼上独辟蹊径,被师授以真传,为中国道教全真门正宗第二十一代传人。

张至顺道长终生清修,苦己利人,顺应自然,他心地虔诚,奉师如父母,恪守门训不曾逾越。

他离尘脱俗,研读道经,专心修炼,把握阴阳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巅峰。

他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苦行募化,积累资财,整修一座又一座的道庙;

他恭谦好学,广交良师益友,掌握到中医、中药、针炙、按摩的商超医术,急人之急,为许许多多的疑难重病患者除疾救命。

他心无挂碍,洒脱飘逸,云游四方,随缘变化。

历经风风雨雨,张至顺志坚秘笃行,功具德备,在修炼上获得了极深的造诣,曾被同辈道友羡称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

张至顺道长修炼六十八年惊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刚长寿之躯。他虽然八十六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肌肉结实,肢体灵巧,语音洪亮,步履娇健,其体格之健壮为世所

罕见。生动地显现了道教的“寸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伟大思想和“长生久视之道”的修真妙缔。

张至顺道长解放前隐世修炼,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宝鸡县人民代表,全国重点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教祖庭)监院、山东崂山太清官南岳玄都观知客及湖南张家界明元宫道长、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协会会长、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张至顺道长是当今世上的高道。从当年流浪乞讨,清苦出家到今日修养有度,气质非凡,他深深体会到祖国道教的伟大。有感于国家改革开放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和气功界鱼龙混杂、典假难辨的现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本着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和传统,他不同于那些匿迹遁世的修道者,于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将祖师的秘传和自己毕生修炼所得献之于世。先后在山东青岛、湖南张家界、广东(增城、湛江、肇庆)、上海、泰国等地传授《金刚长寿功》和《丹道内功》。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无比自豪,对炎黄子孙殷切厚望,给学员以强烈感染;而他的道家气功真传“点点入骨,处处见血,更使学员为人宝山,日不暇接。《炁体源流之一(金刚长寿功)》就是他近几年来在讲授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该功法在刘明苍师传时比较零散,尤其是《长寿功》后四部的功理部分阐述甚少,经张至顺道长梳理充实,这一几百年来单传口授之秘法,成为系统文字,广为世人受用。《炁体源流之二(内丹静功)》,集中介绍他在古经中参悟并修炼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内丹修炼方法,快捷、自然、高效,是归根复命之法,对修炼大道者将存极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道教炁体养生法研究小组

金 刚 功

《金刚功》历史悠久。据师传,早在唐代已有雏形。到宋代,许多宫观已在推广。经元、明至清代早期,已普及到民间,有的历名为《八段锦》。随着各门派、各人之修炼、心法与动作有所变化。我们现传的金刚功,是按内部师承称八部金刚功(又称外八部),在心法、顺序、招式动作上,与八段锦都有很大的不同。

现抄录比较如下:

金刚功

双手插顶利三焦 手足前后固肾腰 调理脾肤需单举 左肝右肺如射雕 回头望足去心疾 五劳七伤向后瞧 风凰展翅周身力 两足顿顿饮嗜消

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臂单举 五劳七伤向手瞧 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手攀足固肾腰 摇头摆尾去心火 背后七颠百病消

金刚功功法的排列顺序,深含妙理。首先从通“利三焦”、发动全身的气机开始。然后,逐个脏腑锻炼。以哪一脏腑为先呢?《黄帝内经》说:“肾为心之主,脾为肾之主,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心为肺之主。”按照《黄帝内经》的原理,先固肾腰。“肾为先天之本”,

1 他是人的生命的根基。其顺用于外,可以生人;其逆用于己,可以自生。根深叶茂,欲枝叶繁茂,必须先培根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固肾腰”之后,接之以“调理脾肤”(肤指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隔膜细胞组织)。继而,是“左肝右肺”。然后,对最主要的“君主之官”的心脏,用“回头望足去心疾”来调理。这个顺序正是《黄帝内经》五脏所示的顺序,有炼了一脏、巩固一脏之功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一些潜伏的“五劳七伤“身疾,以“神光向后瞧”来扫除它。这样,就可以祛病健身,为使身体更加强壮,又通过“凤凰展翅周身力”和两足消顿顿饮嗜消”的功法锻炼,使全身经络血脉畅通,消除饮食阻滞与不良嗜好,预防各种疾病,从而,达到圆满之功效。

预备式

这是万丈高楼之奠基石,对整部练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预备式包括形态和意念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1.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心静自然。(预-1图) 2.左脚向左拉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并拢,稍用力(内劲),伸直。两臂伸直,两手向体侧略转,掌心向后稍斜。气机开始发动。(预-2图)

预-1图

预-2图

3.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对肋。(预-3图)

预-3图

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脐上,一手在脐下,两手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指向处)处在一条直线,上下相对。气归中宫(心与肾中间处)。(预-4图)

预-4图

第一部 双手插顶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从部位和有关脏腑来说,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针灸穴位指鸠尾穴)以上部位,包括头、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包括肝、胆、脾、胃等内脏;下焦是指脐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肾、大肠、小肠、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时下焦还包括肝、胆)。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动各脏腑组织的活动。上焦为雾,中焦如汇,下焦如渎。三焦有宣通气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调水道之功能。

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无名指端之“关冲穴”(无名指指甲外角一分处)交于足少阳胆经(丝竹空)后,与心包经相络。手腕和手指手三阴、手三阳的发源处和归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内劲,反掌从头顶直插云霄,牵动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达到利三焦,就使头、五脏六腑、四肢的阴阳表里作了一次整体调整,为后面几部功打下基础。

功法:

1.五指并拢,两手向下伸尽。(外l-1图)然后,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外l-2图)默念“生”字,以助气上升。

6

外l-1图

外l-2图

2.两手五指并拢,以腕为轴,用内劲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外。(外1-3图)。

外l-3图

然后,曲肘,两手仰掌,向头顶百会穴(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会点)处相靠,中指尖相接,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稍停。(外1-4图)默念“长”字,再助气长。

外l-4图

3.两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两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外1-5图)默念“化”字。

外l-5图

4.双手分开,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于肩平,掌心向下,稍停(外1-6图)默念“收”字。

外1-6图

5.以手腕为轴,两臂向下构成垂掌掌心向内。(外1-7图)

外1-7图

然后,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两手分开分别贴于脐部,稍停,(外1-8图)默念“藏”字。

外1-8图

第二部 手足前后固肾腰

功理:

肾为先天之水,也是五脏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纳气,生命门之火(人身元阴、元阳之气的所在),主骨生髓,同于脑。肾是主宰人体生殖、生长、发育及维护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生命得以继续呈现的能源动力,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体共融而长存的物质基础。本部功法通过“手足前后”、弯腰、屈膝、按摩肾腰的习练以调理肾经、膀胱经,达到强肾壮腰之目的。

功法:

1.两手合掌(空心掌)置于胸前。(外2-1图)

外2-1图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腿直身正。两手合掌向前冲出,直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外2-2图)

外2-2图

2.两手翻掌,背靠背紧贴。(外2-3,图)

外2-3图

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掌心向后,两臂成一字形,稍停。(外2-4图)

外2-4图

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体前倾(但不要弯腰勾头),目视前方;同时,两手直壁向后搂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外2-5图)

外2-5图

合掌用力尽量往腰部上提。(外2-6图)

外2-6图

合掌分开,掌心向内,置于脊椎两侧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外2-7图)

外2-7图

3.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掌心渐转向前,至两臂直平一字形与肩同高;同时,前腿也渐蹬直,稍停。(外2-8图)

外2-8图

两手直臂向前搂抱,合掌,臂与肩平,稍停。(外2-9图)

外2-9图

两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 稍停后,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动作同前。

4.左右腿动作完成后合为一次。重复多次。

第三部 调理脾肤需单举

功理: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有“脾乃气血升化之源”之说。脾胃互相表里。胃是“水谷之海”,主受纳,主腐熟水谷,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脾恶湿喜燥,胃恶燥喜湿;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协调平衡。根据此原理,本功法采取两臂上下举按的动作,使阴降阳升,不断调理脾胃气之中和。又脾有大络穴,在人体腋窝下六寸,走向皮里肤外。本功法的双臂举按开合,能疏通大络穴,调理脾肤,消除风寒湿燥、血凝等疾病。

功法:

1.左弓举按

两掌变拳(前四指尽量内屈,拇指顶前四指指甲),两拳相对,掌心向上,置于脐上。(外3-1图)

外3-1图

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移至水移至左腰外侧。左拳变立掌,

16 掌心向前;右掌变阴平常,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外3-2图)

外3-2图

两掌同时动作: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变阳平掌,指尖向后;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头身正直向前,稍停。(外3-3图) 两手小臂同时内旋,左掌变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变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握拳。(外3-4图)

外3-3图

外3-4图

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对于左乳下;同时,左脚蹬直,(外3-5图)

外3-5图

双拳移至腹部。(外3-6图)

外3-6图

2.右弓举按

双拳移至右腰外侧„„动作与前同,但方向相反。

3.完成上述左右手举按动作,合为一次。重复多次。最后,左脚收回回原式。(外3-7图)

外3-7图

笫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

功理:

这里讲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脏器在五行八卦中所处的卦位。即肝属木,位于左边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体脏腑中所处的实际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谋略。胆为其表,肝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肝藏血并对全身血量分布起调节作用。《黄帝内经·素问》说:“人身之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又说:“魂昼寓于目,寓目而视;夜寓于肝,舍肝而梦。”《素问·五脏生成论》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大肠为其表,肺是气体交换场所,人体通过肺吸收自然界清风,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吐故纳新。

《内经》说:“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气。血随气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有“神为气血之性”一说。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根据以上中医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采取双臂旋转左右升降,以调理肝、肺气的平衡和顺;同时,通过“如射雕”的动作,两目神光瞄准掌中的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进全身气血畅通。

21 功法:

1.左弓射雕

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外4-1图)

外4-1图

不停地向上(外4-2图)、向右(外4-3图)、向下(外4-4图)旋转两圈,在腹前下方稍停,两掌变拳相对上提到脐部。(外4-5图)

外4-2图

22

外4-3图

外4-4图

23

外4-5图

右拳变立掌于胸前,掌心向左,(外4-6图)

外4-6图

绕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成侧掌,掌心向外,与肩同高,如开弓状;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外4-7图)

24

外4-7图

然后,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内,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肋、肩同高),稍停。(外4-8图)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看右手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

外4-8图

2.右弓射雕

右掌旋转成直掌,掌心向前(外4-9图)

25

外4-9图

变拳,拉至右肋;同时,左拳推向右肋,两拳相对,拳心向内。(外4-10 图)

外4-10 图

双拳变掌,掌心相对,向右伸直,继续向上、向左、向下连划两

周至小腹前向下,握拳。上提至脐部,动作同前,单方向相反。 3.左右射雕合为一次,多次重复,不计遍数;顺其自然。 最后,双手划一圈,收拳,左脚收回原处。此后,全身之气自然

26 归元于脐。(外4-11图)

外4-11图

27

第五部 回头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脉,其表为小肠。“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心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难治。所以,在三焦和四脏得到锻炼之后,才能锻炼这个最重要又最难治之“君主”。

心、气、神互为一体。心疾大凡来自思欲太过,此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头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两种状态的性质。今使两目回头反观,就可以置心一处,去掉杂念,达到心静神宁;而且,当两目反观,用意回摄,扫视后身与足肾穴,使肾水上升乾鼎,心肾相交,滋养身心,调节心身阴阳平衡,心疾随之逐渐消失。

功法:

1.左转头,回望足

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提至左肋部,(外5-1图),左拳变仰掌,向上提至左腋,(外5-2图)指尖渐向下,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后插的同时,右拳变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下推,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比头高一些);也是同时身体向左转,向前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两手成一斜直线;同

28 时转头向后,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外5-3,4图)

外5-1图

外5-2图

外5-3图

29

外5-4图

两手小臂旋转(外5-5图),握拳,收回至左腰,两拳相对,拳心向上;同时,左腿蹬直。(外5-6图)双拳移至腹前,身体转回原位。(外5-7图)

外5-5图

30

外5-6图

外5-7图

2.右转头,回望足。

右边动作与左边相同,唯方向相反。

3.左右回望合为一次,重复多次。最后,收回左腿,双手握拳,置于腹部。(外5-8图)

31

外5-8图

32

第六部 五劳七伤向后瞧

功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劳”、“七伤”发生。劳、指过度疲劳。不管是视、卧、坐、立、行;或心、志、思、忧、疲;或肝、心、脾、肺、肾各样过劳。都称为“五劳”。“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是为“七伤“。

通过前面几部功法部功法,三焦、五脏、手足、头身都已锻炼,功能增强了,恐防还有一些“五劳”、“七伤”潜疾,就用“向后瞧”的方法,以神光把它一一扫除。

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说:“人之精华,上注于目。”“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眼光所到之处,心意也就跟着到了;心意所到之处,气也就跟着到了。“且扫满天云”,五劳七伤就如满天云雾。被神光所产生的一股暖气,渐渐地驱散了;同时,当头部左右转动,慢慢、轻松地转向后瞧时就会无意地使颈椎、胸椎、腰椎气底椎等部位得到运动,原来有些变形、错位的得到复原,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也在进行光、气梳理,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

功法:

1.夹臂定神

双拳变掌,掌心向内,五指伸开,中指相对,左右手同时向左右

33 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稍停。(外6-1图)

外6-1图

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尖相按。(外6-2图)

外6-2图

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稍停。(外6-3图)

34

外6-3图

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两壁紧贴身体,稍停。(外6-4.5图)

外6-4图

2.神光内照

全身放松,眼帘微垂,注视鼻尖,意想两目为日月,为探照灯,向身体微微内照。(外6-5图)。接着,头向左慢慢转动,内视,至左肩,稍停,继续向后转,目光随头转动,慢慢地巡视,内视左半身和脊椎。(外6-6图)

35

外6-5图

外6-6图

头慢慢回转至胸前,内视(外6-7图)投在慢慢向右转动,内视,至肩部,稍停。再继续后转,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外6-8图)

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对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时。

36

外6-7图

外6-8图

3.五气归元

左右后瞧合为一次,反复多次。结束时,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稍停后,慢慢睁开两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脐部,转掌使掌心向内,气归下丹田。(外6-9图) 两手分开,握拳,掌心向上,相对于脐部。(外6-10图)

37

外6-9图

外6-10图

38

第七部 凤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以双臂旋转和以腰的弯曲带动人体,在向左、向右弯曲的过程中,使四肢和全身骨骼、经络、肌肉作有节奏的张弛运动。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和四肢舒展,大大增进肌体的活力。

功法:

1.向右展翅

左脚向右迈开一大步,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外7-1图)

外7-1图

不停地向上、(外7-2图)向右、(外7-3图)向下,(外7-4图)划圈。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

39

外7-2图

外7-3图

40

外7-4图

当划第三圈,双手到头顶时,往右后左方向劈去;(外7-5图)

外7-5图

身体身右,以腰带动左手,弯腰,手指点右脚尖。同(外7-6图)

41

第三篇: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一: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做了分类,

①劳而无功: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

②不劳无功:如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踢力不做功;

③垂直无功:如手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向上的提力不做功。

对于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特别是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上。由于九年级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一面,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教学反思二: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没有反思的教学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教学,至多是一次教学尝试。

题记

今天下午在初三(5)班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功》,之前在2班已经上过了同样的内容,所以我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完善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争取根据讲学稿内容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本节课有个演示实验,就是探究斜面的活动,因为之前在2班做这个实验时能根据所测数据得出想要的结论,所以在今天这节课,我是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看是否有错误之处。结果问题真出现了。这名学生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应该是在匀速拉动时读数的,但他却在拉到顶端时停止运动时再读数了,所以导致了测量的f偏小,并且三次都是如此,因此最后计算出的fs比gh小了,这个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但是我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没有展开来讲,就直接跟学生说,这个通过这个数据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fs近似等于gh,然后就接着往下面讲了。并且在这里,我还用了语言加板书说这里的fs等于一个定值,这肯定是不科学的。

所以总结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指出来,也包括在以后的课堂中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在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既然说了让下面同学仔细观察,看有无错误之处,就应该留点时间给学生回答,也许学生还真能看出学生演示过程中的一些毛病出来,这就避免了之后产生的很多麻烦。

第二,在课堂上语言必须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说出来,并且要讲究精炼。有时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甚至可能误导。

第三,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在旁边不断引导指导学生,而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产生,甚至,想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效果很不理想。

之前经常听人说起,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不是太理解,现在,我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有时,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课堂教学时,突然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自己的上课水平还远远不如其他年轻教师,想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打造,突然对教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有点理解了,这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追寻其中的奥秘,需要我们更用心的去从课堂中找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全新理念!

功教学反思三: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难了。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入手,让学生体会力与距离的关系,引出功的含义。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做功的实例,巩固和检查学生对功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

公式w=f?s中的f、s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功教学反思四: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不再是只要学生能听懂,会做题,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四篇:功习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写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 知道功是标量、知道负功的两种等价说法;

4. 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重点难点】

1. 知道W=Flcos α的适用范围;

2.初步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知识链接】

1.能量

(1)伽利略在斜面小球实验中,发现一个启发性的事实:无论斜面陡或缓,小球总会

在斜面上的某点停下来,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在物

理学中,我们把这一事实说成是“某一量是的”,并且把这个量叫做或.

(2)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

2.功

(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力和物体在上发生的,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力的方向

与位移的方向一致,功等于力的大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公式是.

(3)若力F与位移l之间成α角时,力所做的功W=,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

于.

(4)功的单位是,符号是.

(5)功是标量.

3.正功与负功

(1)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lcos α可得下列几种情况:

①当α=90°时,cos α=0,则W0,即力对物体.

②当0°≤α<90°时,cos α>0,则W0,即力对物体.

③当90°<α≤180°时,cos α<0,则

,即力对物体(2)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它表示.

4.总功

当物体在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可以证明,它也就是.

【问题探究】

1.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着同样的一桶水,甲静止不动;乙在水平面上匀速走动;

丙提水上楼.三位同学对水桶的拉力都做功了吗?

2.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

3.功有正负之分,是否说明功是矢量?若功不是矢量那么正负又有什么含义呢?

1.对功的公式W=Flcos θ的理解

(1)各字母符号的意义,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恒力,单位N,l是力的作用点的对地

第五篇:功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计算和功的原理。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以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材料收集: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作图分析法、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从木块静止,小车运动,体现同样的力可以有不同的成效。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例题1】 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

【例题2】 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

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

【例题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

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

(3).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通过作图的方法,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水平地面滚动一段距离,并慢慢停了下来。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功的计算

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应该如何计算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巩固练习:20N重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受5N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10m,则在这过程中推力对木箱做功____J,重力对木箱做功____J.若一个人将木箱举高10m,则人做功____J.

3、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也能省功吗?

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不用机械直接用手需做多少功?(W =GH) 演示:

(1)按教材P106图15.1—3,利用动力臂是阻力臂3倍的杠杆来将重力G的物体提升H,不计杠杆重及摩擦,拉力F=G/3,用刻度尺测出拉力的作用点上升距离S=3H。使用杠杆做的功为W=F×S= G/3×3H=GH (2)按教材P106图15.1—4,利用动滑轮来将重力G的物体提升H,

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拉力F=G/2,用刻度尺测出拉力的作用点上升距离S2=2H。使用动滑轮做的功为W=F×S= G/2×2H=GH 由上面的实验可知:使用机械时做的功和不用机械时做的功相等。而实际中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的存在,使用机械时还要克服机械自重及摩擦多做一些功。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表现及掌握程度打分。

九、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十、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2.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三、功的原理: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十

一、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员干部学习资料下一篇:德育答辩开题报告

热门文章

大雁归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