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2023-01-23

近年来, 伴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加上器械使用和侵入性操作越来越频繁, 耳鼻咽喉科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并且越来越明显, 这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给予重视, 要认识到真菌病, 尤其是深部真菌病的防治不可忽视。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 共计198例耳鼻咽喉真菌患者到我院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良好, 下面是具体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 共计198例耳鼻咽喉真菌患者到我院进行治疗, 其中126例为女性, 72例为男性, 年龄在22~71岁之间。20例有过放射治疗史, 24例有过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史, 32例在1年内使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50例在6个月内有多次抗生素使用史。

1.2 临床表现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以后常见的表现为:流浓涕、鼻塞、涕中带血、吸入性血痰、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头痛伴面部胀痛, 鼻道脓涕以及中鼻甲息肉样变[1]。经CT检查, 常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2种: (1) 窦腔内软组织已经形成了团块影, 并且伴有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以及不规则的钙化, 通过CT增强扫描, 未见病变强化表现。 (2) 单纯性的窦腔黏膜增厚, 严重的患者有密度较低的软组织影充填窦腔, 按时并没有发现到明显的骨质破坏、吸收。耳真菌病患者一般感到耳道闷胀、瘙痒或者梗阻感, 有耳漏、耳聋、耳鸣的症状, 进行检查后会发现耳腔以及耳道皮肤潮湿, 有淡黄色的稀薄液体渗出, 外耳道见土黄色、淡白色、灰褐色、绒毛状、点状、粉末状的霉苔, 有的会形成呈筒状薄纸样脱屑的痂皮, 揭开之后会发现皮肤浅度糜烂, 潮红肿胀, 并伴有少量渗血。严重的患者外耳道变窄, 鼓膜严重充血, 乳突根治腔有污秽糊状物或痂皮充填。咽部病变者有异物感、咽部不适、轻微咽痛等症状。检查可见口咽、软腭、会厌谷鼻咽腔等部位有片状白色伪膜。喉真菌病患者声嘶, 加重后出现失音、喉痛、轻咳嗽等症状[2]。

2 结果

对鼻和鼻窦病变组织进行手术以后, 病理检查全部发现真菌菌丝, 还有部分病例发现了孢子。对耳部疾病取适量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涂片检查, 也全部发现了大量的真菌丝和孢子。咽喉部病变先取伪膜涂片, 然后送至真菌室, 其中12例一次就发现了真菌丝以及孢子, 剩余4例多次取材送检以后才明确诊断。

鼻窦真菌感染者共计152例, 全部为非侵袭型, 蝶窦、筛窦共计9例, 筛窦、上颌窦共计41例, 侵及上颌窦共计102例。所有病例都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为:首先用0°镜经鼻腔对鼻道内的肉芽、息肉进行切除清理, 然后再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用300°镜对窦腔病变进行清除。30例患者病变位于不易清除的上颌窦下壁, 又加用柯-陆氏手术继续清除。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鼻窦内的全部真病变组织和菌团块通过手术彻底清除, 最终扩大窦口, 来以此维持术后长时间充分的通气及引流, 从而使真菌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手术后用5%大扶康、氟康唑、碳酸氢钠等冲洗术腔, 手术前后全身都没有使用抗真菌类药物。

诊断出耳部真菌感染患者共计15例, 首先对外耳道大块状分泌物痂皮进行清除, 然后再用0.4%氟康唑注射液进行滴耳, 每天进行3次, 疗程一般为7~14d, 或用制霉菌素、派瑞松、酮康唑、达克宁栓剂等涂于或者喷在外耳道, 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诊断出喉部真菌感染属深部真菌病的共计l例, 主要还是用药物进行了治疗, 辅助性的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是通过内镜对肉芽组织及声门菌膜附着物进行清除, 这样可以促进创面很好的愈合, 局部再用0.2%氟康唑液20mL雾化吸入, 每天进行2次[5]。

3结语

尘埃或空气中常混有真菌孢子, 在免疫力缺陷的人群 (如放射治疗, 糖尿病, HIV感染, 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时间过长) 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感染。在2008年广州召开的国际慢性鼻窦炎研讨会上, York Bufalo大学的著名教授Fugene Barfon Kern提出鼻真菌非常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同时也会刺激鼻黏膜而引发炎性反应, 导致黏膜的清除功能逐渐减弱, 真菌感染及繁殖更为容易。由于耳鼻咽喉与外界是直接相通的, 并且腔内温度低, 潮湿, 非常易被真菌感染。在诊断方面, 取适量的分泌物进行镜检即可找到孢子或真菌菌丝, 使用真活检菌或培养的方法就能较早的明确诊断, 一般经过正规的治疗均可治愈。但是发病位置非常隐蔽, 临床上误诊、漏诊的现象时常发生, 因此, 临床医师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避免误诊、漏诊。

摘要: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耳鼻咽喉真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所治疗的198例病人进行了详细分析, 既有单纯真菌感染的病例也有合并存在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诊断的方法进行确诊, 主要包括:培养真菌、用活检以及影像学手段对病变组织的病理进行检查等。在治疗方面, 先进行局部清洁, 为了保障引流通畅, 对肉芽及分泌物进行清除, 最后进行了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在统计的198例患者中, 鼻及鼻窦真菌感染的患者152例, 喉部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30例, 咽部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1例, 耳部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15例。结论 真菌感染造成的危害还是很严重的, 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需及时的采取措施。最好的减少漏诊与误诊的方法是对真菌反复多次的进行培养。

关键词:耳鼻咽喉,真菌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实验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7, 26 (4) :228~250.

[2] 金学洙, 张恩轩, 李福秋, 等.伊曲康唑等药物的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11 (3) :141~1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房地产融资策略论文下一篇:中小型民营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