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的发展历程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党章的发展历程范文

党章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党95年的历程中,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自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章程。95年来,党章历经十六次修改,共产生过十七部党章。这十七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虽历经曲折仍不断获得成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党章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历程。

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和通过了一部党的纲领、6部党章

党的二大至六大。这一时期我党处在幼年,独立性较差,党章的制定带有强烈的共产国际影响的色彩,但党章的修订内容也反映出早期的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探索。

我们党的一大没有制定党章,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我们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员50名),最开始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民居里召开,后为安全起见,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的船上继续召开。我们党的第一部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是在嘉兴的船上讨论通过的。由于当时没有条件把档案保存下来,这部纲领现在没有中文原本,目前的版本是依据俄文版和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不到1000字,非常简短,可第一条就确定了我们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宣告了党的诞生。

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195名)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党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作的完成。第一部党章对党的组织、党员的条件、接收党员的条件都做出具体规定。更重要的一点,虽然这部党章只有6章29条,但专门把纪律单独作为一章,并且用了9个条文进行规定。此外,党章还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一开始就注重纪律建设。

1923年党的三大(党员420名)对党章条文只做了个别改动。主要规范了党员入党的程序。

1925年通过的四大(党员994名)党章,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党章中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同时,规定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将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1927年党的五大(党员57967名)没有修改党章,党章是大会闭幕后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修改通过,这是唯一一部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修改的党章。因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在反革命政变后的半个月,我们党在武汉召开了五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党的代表大会就在闭幕后委托中央政治局修改。

五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五大党章是建党以来对党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修改,充实了党章的内容,调整了结构,确立了基本框架,这是我们看到的党章文本中条款最多的党章。

六大(4万人)通过的党章是唯一一部在境外通过的党章。党的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相比于此前的党章,六大党章特别强调共产国际的领导,比如在第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

七大(121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1945年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制定了这部党章。七大党章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七大党章共11章70条,第一次增写了总纲部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四项权利;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

建设时期制定和通过了四部党章

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成果。

八大(1073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通过了新的党章。

八大党章共9章60条约1.5万字,其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大历史转变,比如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正是在八大写进党章。

1969年党的九大(党员2200万人)党章和1973年的十大(党员2800万人)党章是在“文革”时期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章。从1957年的反“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挫折。党自身状态在这20年中制定的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党章中体现出来,这三部党章都带有明显的“左”倾错误的痕迹。

1977年党的十一大(党员3500万人)制定的党章是转折时期的党章。十一大党章是一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严重缺陷的党章,尽管这部党章把“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写进总纲,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的“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已制定和通过了7部党章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执政党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在党章的修订中更具理论底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82年十二大(党员3900万人)党章是现行党章的蓝本,是党章发展史上继七大、八大党章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它是拨乱反正的产物,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形成的,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思想错误。30年来,党章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党章第10条中关于民主集中制规定的6项基本要求来源于十二大党章。我们现在的入党誓词也是在十二大时写进党章,此前,我们党的各个组织、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特点确定入党誓词,十二大时对入党誓词作出统一,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7年十三大(党员4600万人)到2007年的十七大,历次党章修改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我们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及时写进党章。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采用部分条文修改案的形式修改党章;1992年的十四大(党员5100万人)党章第一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总纲,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穿党章全文;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员5900万人)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员6600万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员7000万人)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党员8200万人)党章共11章53条,1.7万余字,内涵丰富。十八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对比十七大党章,十八大党章共42处修改,新增1000余字。

十八大党章主要有6个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对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部分条文作了修改。

通过了解我们党一部党纲和17部党章,可以感受到党章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学习党章的历史一方面是了解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党章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体会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精神,体会我们党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伟大作风,体会我们党高扬旗帜、凝聚力量的伟大作用,学习把握党章的脉络主线,在“不变”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中深化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学习党章,我们应做到5个牢记:牢记入党誓词,始终践行诺言;牢记政治信仰,始终对党忠诚;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为民服务;牢记党的纪律,始终坚守规矩;牢记政治本色,始终积极工作。

根据记者采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的报道汇总。

第二篇:从党章修正看纪检机关的发展历程

从党章修正看纪检机关的发展历程 作为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内监督机关,纪委的首要任务是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完成好监督执纪问责主业。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更好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各级纪委必须按照中央要求,严格遵守党章对纪律检查机关任务和职责的根本要求,明确主业主责,找准职责定位,向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职能归位,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高度来认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把力量聚焦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提高监督执纪能力,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纪律,推进作风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机关。伴随着党章的修正和变化,其中有关纪律检查机关和纪检工作的规定,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简到详,记录了党的纪检机关与纪检工作不断发展的历史。

党的纪检机关初步创立

我们党成立之初,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直至1927年4月,党的五大才第一次选举产生由七名正式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再加上时间紧迫,五大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同年6月,五届中央政治局代行党代会,通过新修正的党章。五大党章首次明确设立党的监察委员会,规定了中央、省级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和省委之间制约的关系,对监察委员也进行了限定,如不得兼任中央委员和省委委员、监察委员参加同级党委会议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等等。这些条款基本上参照了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党章的有关规定。虽然此时的党章没有细化监察委员会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但是它对于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对党员实现更强有力的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际,1928年6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选举产生新的机构——中央审查委员会,由刘少奇任委员会书记。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撤销了刚刚成立的“监察委员会”,改由“审查委员会”代行其中部分职责。与监察委员会负责纪律检查的任务不同,审查委员会重在对财政、会计方面的审查、监督,职能有所缩小,不足以履行纪律检查工作的全部职能。这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主要由各级党组织承担,或者“成立特别委员会以预先审查关于违犯党纪的问题”。党内纪律检查机关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对此后党的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六大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未能建立起来,其部分职责由其他机构代为行使。1933年,中共中央决定特设中央党务委员会。次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李维汉为书记的中央党务委员会,代为执行党纪和党纪教育职能。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并通过了新的党章。七大党章取消了六大党章设立的审查委员会,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并明确其“在党委指导下工作”。这对后来确立纪律检查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在七大之后、八大之前,党并没有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党的纪检机关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这种地位的变化,使党面临新的考验——官僚主义、腐化变质等等。成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49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由朱德任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县以上的各级党委均提名了本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名单,部分县委设立经常性的办事机构。全国范围内党的纪律检查机构框架由此确立。

由于缺乏经验,各级纪委与各级党委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逐渐暴露出问题与不足。譬如: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同级党委缺乏有力监督;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不够;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职责过于狭窄;集体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为规范纪委领导体制、加强组织纪律建设,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代替党的中央和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其目的是加强党的纪律,特别是防止类似高饶事件的再次发生。4月4日,党的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选出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人选,董必武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设立监察委员会,实际上又回到了七大党章的相关规定。

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在八大新党章中得以确认。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及地方各级委员会都必须设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主要是“经常监察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和申诉”。与七大党章相比,八大党章对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增加了一项规定,即“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章、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扩大了监察委员会的职权。同时,八大党章将党委和同级监察委员会的关系由“指导”改为“领导”,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有权检查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并且有权批准和改变下级监察委员会对于案件所作的决定”。这些规定对后来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八大党章在纪律检查机关的规定上有了很大突破,但它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贯彻。“文革”期间,党的监察机关实际上停止了工作。九大、十大党章取消了关于党的监察机关和党的纪律的条款,党的纪检工作遭到全面破坏。1977年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恢复了有关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重建纪律检查机关奠定了基础。

党的纪检机关步入正轨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次全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任第一书记。之后,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恢复和组建起来。从此,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纪律检查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尽管党的纪检机关恢复建立起来,但是各级纪委的领导体制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八大、十一大党章均规定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这样很难起到监督同级党委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十二大党章中得到解决。十二大党章把“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规定,改变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并且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纪委的地位和权威。此后,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一直沿用下来,它不仅从制度上使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作用得到保证,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纪委组织系统,有利于纪委行使监督职能。

十二大党章另一个特点是,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专列一章,明确指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规定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其中,“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是此前党章所没有的。此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章历经多次修改。1987年十三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取消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这一项内容。1992年十四大党章对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有所修改,将“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改为“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于违犯党的纪律行为的检举,规范为“发现同级党的委员会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作了修改,增加“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在纪律检查机关经常性工作中,增加了“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和“保障党员的权利”两项内容。这些修改,不仅有利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而且有利于更加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十七大、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检查机关的条款沿袭了十六大党章的相关表述,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余年,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我们党纪检机关的恢复重建与完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但是,随着纪检监察工作任务的不断增加、覆盖面的逐渐扩大,纪委工作出现了主业主责被众多具体事务挤压的状况,这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党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十八大后中央纪委依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对纪律检查工作提出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是党章赋予的,要明确定位,聚焦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三转”,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应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推动“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更好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发挥作用。

第三篇:党章的历程学习心得

《党章的历程》详细而深刻地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过程,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端正了入党态度,坚定了入党信念。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章,把制定、修改和完善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党章的制定是谨慎而不断发展的。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七大党章首次增写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党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664通过观看《党章的历程》,结合对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章的涵义以及对每个党员的职责要求,进一步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和最进步的阶级,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章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勤奋学习,努力创新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员本色。学要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周围同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己。

第四篇:党章的历程观后感

《党章的历程》是一部深刻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过程的纪录片,由开天辟地、胜利旗帜、执政初探、新的历程、世纪交响、发展之道六部分组成。通过这次党校组织的观看后,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制度,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章,把制定、修改和完善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党章的制定是谨慎而不断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表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想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正确的思想被正确的运用于实际中时,可以产生无情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又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后来又 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思想上创新,不断进步,一步步越来越强大和成熟。

我们了解历史以便更好的面对未来。展望未来,作为中华人民的领导人,还会遇见很多难以预料的挑战与困难,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争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胜利。

第五篇:《党章的历程》观后感

当历史的年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共产党的史篇刚好载满八十个春秋。凝眸镰刀与斧头绘织的党旗,仰视热血与汗水铺垫的国旗,脑海中掠过烽烟燃烧、战火纷飞,眼前浮现出深圳建设、西部大开发„„

二十八载风和雨,五十二度春与冬。

历史将永远记住192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来平淡的1921年因南湖游艇上十三颗跳动的心散出光芒:拯救中华民族,为现实人类历史的布尔什维克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的光芒如星星之火,燎亮了整个中国。

为拯救中华民族,千万英雄儿女投身于解放中国的伟大事业,他们为捍卫真理抛头颅洒热血,为坚守*信念不屈不饶。谁能忘记白色恐怖时代的梦魇与险恶?谁能忘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与苦难?谁能忘记三大战役的悲壮与激烈?是的,是青春和热血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强的信念,是雪山和草地铸造了共产党人坚强的躯干,是镰刀和斧头绘织了共产党的党旗。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伟大领袖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向世界发出了震天呐喊。雄关漫道诤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于是,告别了苦难,告别了战争,新中国翻开了新的篇章,背负着落后的经济艰难起步,迈开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将永远载入史册。1984年,中央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国性改革从此大潮涌动,改革开放如晴天惊雷洞开国人紧闭的双眸,给国人一个全新的经济观念,让国人把视野投向世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如是说。春回大地百花齐放,振兴中华豪情万丈。于是,一批批弄潮儿好手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前进,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把自己的商业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现代企业家的新风采。

十年树木。深圳这个活跃的经济舞台让国人震惊,让世人瞩目,短短十年,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一个享有“小香港”之美誉的大都市,其发展之迅猛,经济增长之快,无疑向世人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历史只有一个方向,它永远指向未来,现实是新的起点,也是一道新的门槛。经历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运作,经济了企业的浮沉起落,再度审视国民经济现状,中国究竟是两脚踩在贫困的土地,还是早已一脚踏在最新趋势的油门上?国人究竟是在不断摸索、探寻,还是已经与国外同行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究竟是部分企业的发展,还是给国内所有企业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观念?

该与世界经济接轨了,这是历史的召唤。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严峻的历史课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将改革大潮流推向新一轮高峰,许许多多的企业开始经历残酷的市场洗礼,开始经历阵痛。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在阵痛中迸发。

我们不能否认中关村在改革进程中的示范意义,它是城市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国现代城市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它屡屡走在政策和制度前面,成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化最重要的一块试金石,从荒凉的村落发展到欣欣向荣的电子一条街,其间摸索的途径已成为一条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的道路,中关村走过的20年道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欢欣与洗礼。

1997年,中共党的十五大召开,标志着又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城市经济的路线已完全确立,非公有制不再是“补充”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海蒲东的开发,又一次证实了深化改革路线的正确,为改革开放塑造了又一个典型。

当然,西方大开发更是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富有新意的研讨、开拓的思路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无疑给国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强烈的启迪,精彩的“100秒论坛”更是绚丽夺目,给国人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运作观念,让更多优秀的中华儿女投身于西部开发潮流,为打造西部秀丽城市奉献青春和热血。

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生,何为自己正确的人生之路恐怕是当下我最该考虑的问题。走好自己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这即为我们当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的仅有之力

上下求索任重道远,继往开来再铸辉煌。风雨中走过的、用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结出了丰硕成果,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很漫长,共产党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大,我们坚信:21世纪属于中国,属于优秀的中国共产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防爆恐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对账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