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学习分享心得

2023-05-23

第一篇:阳明心学学习分享心得

感悟、心得(读王阳明心学与稻盛和夫系列)

心得体会(心灵的感悟)

一、工作的方法;

正确和正直的思维模式,能使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提前实现既定的目标方向,错误的思维模式能使前进的方向偏离目标渐行渐远。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只有思维模式的改变才是我们公司的效率之本,还要讲究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创新做。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自己OPEN的、多角度的、多层面的、系统的去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规律和最佳捷径,才能行之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二、工作的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两个效率,那就是时间效率和收益效率,时间效率就是向时间要效率,合理的利用时间、安排时间、压缩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效益最大化,收益效率就是我们投资回报的效益的最大化,努力的想方设法的把我们的工作效益做到明细化、最大化,保证我们效益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工作的心态;

每天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的事情明天做,紧急的事情马上做、快速做,难办的事情坚持做,好办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翻新做,同时还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对待工作还要做到外松内紧,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受点苦、受点累、吃点亏都无所谓,因为吃亏是福,感恩才会幸福。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公司的负担、社会的负担。要确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真诚的人生理念永远伴随在我们左右。

四、工作的责任心与职业规划;

新形势下的新的机遇,也给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对工作的责任心也必须随之变得更强、更坚定,我们每个岗位上的工作标准是否都做到了?我们的质量、我们的进度、我们的成本、我们的信誉是否做的足够彻底?是否做的足够的精准?我们差在那里?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差在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握住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重点、难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去执行,用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有了价值才有高度,我们的价值做好了我们的价格、收益也自然就来了。

大环境下市场在改变,公司在改变,我们自己也要改变,只有改变唯有改变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用思想的改变来带动我们自己行为的改变,同时也促使着结果的改变,我们不能光说不练,光心动不行动,只有用心动来点燃行动的导火索,高层统一思想,中层统一方法、统一执行,基层统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有结果。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一定要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有了工作目标才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我们还有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公司的战略规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五、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知行合

一、回归本真;

人,生下来本是纯真的、善良的、无邪的,就像一块儿没有经过雕琢的洁白美玉,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融入社会才慢慢感知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恶、丑,同时也触动了本真的心灵,内心随之也衍生了善念与恶念,但是能辨别是非,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真正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去恶扬善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为自己的理性知识,从而灵活的运用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才是我们所追求和遵循的本真。同时还要把人的“欲望、愤怒、愚痴”三毒从我们内心深处根除摒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以得失去判断,而以善恶来区分,彻底的来改变自己的作为、提升自己的心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内心强大、利他利己、上善若水、敬天爱人。

郝战勇

2013年2月20日

第二篇: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读后感

------西航项目

看了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了解了他本人智慧,通过合理的办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本来具有的智慧潜能。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越来越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越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在建筑企业林立的今天,不乏有许多优秀企业,08年听一位朋友说,在郑州市建委有备案的光是二级建筑公司就有一千多家。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控制核心文化,而员工也必须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怎么这样对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在工程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管是现场组织还是技术难点,我们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一点一滴的培养自己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有质的改变。

二、处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人很有人缘,不论遇

1到谁,都能打成一片,赢得别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工程管理是一个非常需要做到处世圆滑这一点的,面对业主、监理、各种配合单位,往往会有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到保证自己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情绪,如若不然,事情就会由小事变成大事,甚至不可挽回。

三、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工作态度决定成绩,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从校园学生到工作岗位,有很多人转变的慢,也有一部分人转变的比较快,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工作后,我们不再是学生,我们要从一个几近无知的学生开始,学习现场的施工管理 ,技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眼高手低,每个人只有摆正了自己的心态,才会有更大做为。

四、学习

从学生到独挡一面主要负责人,除了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公司制定的岗位职责、安全条例、技术操作规范,还是施工现场如何组织人、材、机进行合理的生产,或者是现场安全的施工行为、各种安全隐患等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掌握,才能完全撑控。

其实王阳明的学问还有很多,他说的好多话都是一针见血,我们也只有多看多学多运用,才能不断进步。

第三篇: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第四篇:温海明:阳明心学通于易道的七层境界

温海明:阳明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七层意义

2015年12月05日 20:47

温海明教授

编者按: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学堂咨询委员,《孔学堂》杂志社副总编辑。

温海明教授是一位典型的国际型实力派学者,著有:《儒家实意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中国哲学思想》(2010)等等。在国际哲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Culture and Psychology, 《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国哲学思想》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国外出版。

2015年11月26日,由徐治道主持的“全球未来论坛”线上首场名师讲座邀请温海明教授主讲“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并进行了线上互动,以下为温海明教授讲座实录: 治道兄好!群友们好!今晚跟群友们聊聊“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阳明现在火了,不是一般地火,今天我们好好地体会阳明心学的境界,可能对我们的未来,对于民族的未来都有好处。

我想跟大家强调的第一个要点,是阳明之所以能够有划时代的贡献,主要是因为读《周易》,而不是因为读《大学》,但很多学者还不是很清楚这一点。我今年暑假去贵阳,跟很多学者交流,有些学者坚持说阳明是读《大学》才有“龙场悟道”的,我表示不能同意,建议你们单纯读《传习录》还不够,要好好读《全集》。不少搞阳明学的学者,因为不懂易经,就不承认阳明是读《周易》悟道的,而要坚持说是读《大学》悟道的,这样的研究其实有点误人子弟。可以说,阳明如果不是在困境当中读《周易》,几乎是不可能有所谓“龙场悟道”的。这些年有几篇论文研究了阳明与易学的关系,结论相对比较中肯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哲学味的问题。最近我的老同学陈清春用现象学研究阳明,专著即将出版,他力图说明阳明龙场悟道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悟道的境界,这种境界后世几乎可以做无限的哲学解读。

正如《周易·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是说君子看到大泽里的水都被困干了的卦象,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天之意,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这讲的正是一个人处于阳明一样的绝境,如何通过周易实现精神意识状态的重生,如果没有重生,就没有阳明学,而没有心学,也就无所谓阳明了。关于阳明悟《易》历程,在戊辰(1508年)所作《玩易窝记》里面有记载:

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手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

玩易窝现在还在,已经变成旅游景点了,其实就是一个地下洞穴,犹如小的三室一厅。当年阳明在地下蜗居里面,读《易》自得其乐,这是心学易道境界的第一层体现。阳明到了龙场之后,从早到晚读《易》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忆说》。”“龙场大悟”之后,阳明一生学问大旨就确立了,从此以后,阳明传播的心学,其实就有易道境界。

心学的易道境界的理第二层体现,就是确立了他一生的学问宗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设想一个人被放逐到荒原,他的心灵每时每刻直接跟宇宙、跟苍穹、跟天地感通,所以处于感天动地的、心通于易、通于日月之变的状态,这其实是“心即理”的本意,只是后来阳明为了接续朱熹理学的话语,不得不借用理学的框架加以表达,包括他后来不得不写下关于《大学》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说是被迫回应朱熹理学的强势话语体系。 在阳明看来,孔子删述《六经》,为《易》作传,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正天下万世人心。阳明心学也可谓是为了重正世道人心。阳明心学通于易道,根本上是为了匡正世道人心,从而达到平定天下的理想境界,这跟孔子发心是相通的。所以我强调心学通于易学的第三点,就是心学的境界与易道通达天下一样,是为了树立人心正道,也就是使未来的人心能够归于正道。阳明常常自比孔子,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但同时也以正万世人心的事业自任,比如他曾说:

孔子玩《易》,韦编乃至三绝,然后叹易道之精。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比之演卦演爻者更何如?更欲比之用《易》如尧、舜,则恐孔子亦不自安也。其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以求之者。”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故?抑之为不厌。”乃其所至之位。

阳明的心学气象,可以说是来自易道也归结为易道,他一生传道说法,如果仅仅用心学和理学的范畴去解析,总觉得差一点,但如果从易道来看,就有浑然一体,圆融无碍之感。难怪李贽在《阳明先生道学抄序》中说:“先生之书为足继夫子之后,盖逆知其从读《易》来也。”可以说李贽指出了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相比一般学者来说,李贽的悟性可以说是蛮高的。阳明的心学成就,虽然不能取代孟子为亚圣的话,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孔孟之后的三圣,位置非常的重要。

相比心学的易道境界,佛家虚寂有比较强的审美意味,而儒家的“感而遂通”,主要为的是天下人心复归正道。也就是说,儒家的境界、易道的境界、心学的境界,都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审美意味,那种对心学进行审美比附式的研究,比如讨论心学与禅宗的类似之处等等,其实可能对心学的宗旨理解不够到位。

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四层意义,是心学通于河洛之道。阳明曾作《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文,其中写道:

天地显自然之数,圣人法之以作经焉。甚矣!经不徒作也。天地不显自然之数,则圣人何由而法之以作经哉?王阳明写道: 《大传》言卜筮而推原圣人作《易》之由,其意盖谓《易》之用也不外乎卜筮,而《易》之作也则法手“图”、“书”。 阳明认为“图”、“书”是圣人作《易》之本。

朱子和阳明都深悟河图洛书为易道之源,他们都有人口传心授,理解这些天书揭示的通天之学。河图洛书是易道之源,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没有离开对河洛之道的领悟。

阳明心学之教,通于系辞玩易之教,这是学易的日常功课,但跟心学境界相通,这是心学通于易道的第五层意义。阳明平日玩易,他的诗中多处提到“玩易”,如“瞑坐玩羲易”,“玩易探玄微”,“相携玩羲易”,“灯窗玩古易”,可见阳明在玩易之中悟道,感通心通于天,这既是心学境界,也是易道境界。比如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实理流行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至诚发见也。皆所谓„贞‟也。观天地交感之理,圣人感人心之道,不过于一贞,而万物生,天下和平焉,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心学通于易道的境界就是取法于天地之正道,心念发动都在天道之中,从而达到能够赋予万物生机,让万物尽性至命的境界。

《易经》是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书,其中“穷理尽性至命”就是如何运用天道于人世之间,也相应影响了中国哲学从古到今“尽性至命”的性格。犹如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说明阳明的心学跟易道的境界可以一以贯之。他曾说:“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这种对心、性、命都相通为一的境界的理解,是说明他们都通于易道,也是需要悟性较高才能领会的表达,而用逻辑的、分辨的思维方式,则是很难理解的。可见,阳明心学,通于古代性命之学,这是心学通于易道的第六层意义。他说:

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

子思性、道、教皆从本源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

阳明对《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性、命、道的理解,基本上认为它们同出一源,他把性看作天降本体,性体由生到死流行的过程就是道,人如果能够率性而行,就是时时刻刻不偏离天道。他把《中庸》的“命、性、道”与《易·说卦》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贯穿起来,说:

“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读《传习录》,很明显地感觉阳明通过“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将《易传》与《中庸》贯穿起来,从而建立了一个心学的心活泼灵动,而通于易道的哲学体系。阳明认为“性情之谓和,性命之谓中。”认为“性命”与“性情”是天命之性在生命中展开的两个不同方面。“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他还认为“中”与“和”的关系,好比《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说的体用关系,并借用《中庸》来表达:“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皆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所以认真品味《传习录》,常常感觉像是一个《中庸》的延伸版。《中庸》到二十章以后,讨论“诚”通于天,境界越来越高。《传习录》到后半部分,也跟在《中庸》类似,调门越来越高,有点高不可攀之感,几乎句句都合于《中庸》的最高之境界。当然,到最后就只能是无言之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了。但这个境界,其实也是古代读书人都要认真体会的高妙境界,也是古代儒家能够正天下人心的根本所在。

心学通于易道的境界的第七层意义,是阳明自己明确提出的“良知即易”,也就是良知的发动都通于易道的变动,比如《传习录下》有: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这里,阳明明确把良知跟易道联系起来,并借用系辞的话语,来表达良知通达于易之后的变动不息,无方无体的状态,认为能够悟透此道就是圣人境界了。可以说,良知是心通于天的良知,易道是人通于天的易道,二者在境界上是殊途同归的。而易道境界,其实就是通于天的良知借用阴阳来加以表示的状态,帮助我们通过阴阳系统来领会天道的运转流行,正如阳明写道:

易也,志吾心之阳明消息者也。

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

可见,易道境界也可以说是心的阴阳动静自然流行的境界,也就是人心的活动每时每刻的动静都合于天地的阴阳,心念所发一直跟天道的运行相合拍,这就是阳明所谓念念致良知的境界,也是致良知而合于易道的状态,也是心念发动,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的状态。可见,良知通于易道的境界,是需要体会才能理解到的,也是要靠实修才能达到的,而不是文字解说就可以达到的境界。正如阳明常常说明,知行合一的境界从来不是文字的诠释,更不是口头的虚说,而是心之本体流行都合于天理的发动,有点像心如明镜,从而意念发动跟镜之照物差不多,没有一点点执着,心念都能够合于天道,从而达到“无思无虑”的状态,正如王阳明说: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这样来说,心的本体就是心理流行,心动与不动,都要合于天地阴阳的运动,这不需要心思意念的有意安排,而是自然而然的心意发动,都跟天地阴阳的进退相合拍的状态。所以心学的易道境界,最根本的状态就是心灵的良知,是随时随刻跟易道合拍的,不是仅仅从心本身来理解就可以的,而是要从心念合乎天地运动的状态来理解才可以的。

关于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我就解说出这七层意思,希望这几层意思对于大家理解阳明心学,理解易学,进而理解今天儒学的复兴,大家应该达到的境界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敬请请师友们指正。下面回答群友们的提问。 徐治道:感谢温海明老师的精彩讲座。温老师认为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有划时代的贡献,是因为读《周易》而悟道,而不是因为读《大学》,继而阐发了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的七个层面。第一层:蜗居读易自得其乐;第二层:领悟心外无物;第三层:为天下人心重归正道;第四层:心学通于河洛之道;第五层:心学日常功夫通于系辞玩易之教;第六层:心学通于古代性命之学;第七层:良知发动即是易道流行。

郭萍:您关于阳明易学的文章特别受用,特别感谢!

温海明: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硕士期间在陈来、张学智、李中华等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的。

李静:王阳明蜗居读易是学周文王吗?

温海明:他当时处境可谓绝境,说不上学文王,但有点类似,阳明是状元之子,易学修养非常好,身处逆境,早年学过的易学基础知识的储备自然就调动起来了,常常玩索,而终于悟道。

琳琳:易经是群经之首,用在哪里那里亮[调皮] 温海明:这里虽是调侃,但在阳明那时候的处境就几乎是救命了。 杨琪:看来龙场悟道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可以互参。

琳琳:您说的“设想一个人被放逐到荒原,他的心灵每时每刻直接跟宇宙、跟苍穹、跟天地感通,所以处于感天动地的、心通于易、通于日月之变的状态”有点同频共振的味道。

温海明:这种共振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很多人在微信群里面认真学习从而体会阳明心学的境界,受益良多,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张国明:犹如《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温海明:确实如此,阳明心学的境界,跟与易道这种境界是相通的。 张国明:易经的寂然不动颇类似佛家的如如不动。

温海明:如我所言,佛家虚寂主要是审美意味,而儒家的“感而遂通”,为的是天下人心,让人心都复归正道,二者的抱负和着眼点是有区别的。 王建宝:牟师爷说或由易庸入、或由论孟入、或由大学入如朱子……所以阳明由易庸入,承明道继孔孟?如陆子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阳明扫象得意,得意立象,又回到浑无罅缝的易道?为什么还出现罗近溪的解缆放船?

温海明: 牟师爷说阳明由易、庸入是对的判断,但总是有很多学儒学的人主要思考形而下的问题,主要讨论生活和政治,而很难进入古典儒家心性哲学的最高境界,所以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其实,心学境界和易道境界,都是杜先生常说的得道境界,是承明道继孔孟,得道了就能够安身立命的境界。

李伟东: @王建宝:何为解缆放船,请教!

王建宝:看《明儒学案》,黄宗羲说罗近溪他们解缆放船,不复为名教所羁绊……罗的学生汤显祖写了《牡丹亭》,彻底纵情而去……

王建宝:圣人茂于常人者,体无也,同于常人者,五情也。 温海明:确实如此,高妙体无,学生受不了,跑都来不及。

王建宝:我说“孟子得易之体、老子得易之用”。先生斥曰:你没有资格说这种话… 温海明:你已经说了哈,先生也拦不住啊

王建宝:唐君毅师爷我法两忘说亦值得商榷。也许我儒之天德流行与我法两乐倒是殊途同归……

王建宝:胡塞尔的Shine through倒有一体朗现的气象……

温海明:所以现象学确实跟心学可通,相关研究也有不少,群友们有兴趣可以了解。 李静:我们在日本也读《传习录》,自己也大致了解过阳明的生平。我记得他小时候不太爱读书,并且还捉弄继母,等等。我想问温老师的是,我们现代人只能推测出他的生活状态,只是这个读易的契机除了困居龙场是不是还有些外在的因素。并且,日本学者主要是将阳明跟佛学联系在一起,而阳明左派又被称为狂禅,如果我们将易经提到这么高的地步,那他思想中佛教的那部分该如何审视?[微笑] 温海明:阳明心学跟禅宗的类似之处研究很多,日本历史上受影响,今天继续关注很正常。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像阳明那样有良好的易学修养,可能关键时刻会有改变命运的转机,对人的精神生命会有大的提升作用。 李静:我再问个可能是题外话,阳明说完四句诗后,学生不太理解。阳明就用神秀跟慧能的顿悟跟渐悟来说接引上等根的人跟中下等根的人来比附,后来就分成阳明左派与右派。我是很推崇右派的王龙溪的,他提出“百姓日常即道”,还为此写了一篇文阐述他的思想。我觉得这篇里面提到三教,但是没有提到易。如果有可能,我想问问温老师,阳明的学生,当时有没有意识到老师的思想来源是易?又有没有吸收整理到自己思想里。还是阳明去世得太突然,学问的传承出现断层呢?

温海明:易道境界落下到心学话语体系,就连很多弟子都未必能够理解阳明心学的大本大源,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大部分弟子的悟性有限,而且阳明后期确实不怎么强调易这方面。为了跟朱学争夺话语权,他不得不围绕《大学》做了很多发挥,好像他的学问都从《大学》来的似的,其实不全是。

李静:阳明学说通于古代性命之学,这个我是很赞同的。古代的“士”的情操都在。我自己认为阳明在天下大同的说法提出“万物一体之仁”,这个我认为是他思想精华之所在。而自己也觉得这是有道教跟佛教思想影响之所在的,不知道国内的学者对这句话重视吗?想听听温老师的看法。

温海明: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万物一体学说确实是心学基础,是应该反复强调的,算不上创见,可以说是儒家圣人相传的思想基石。

李静:日本幕府末期倒幕人士推崇主要推崇阳明的“事上磨练”这四个字,我们今天讲“致良知”跟易经结合,如果打算用它来回归本源,改社会风气,虽是高屋建瓴,会不会有曲高和寡之虞?

温海明:心学通于易道,虽然一定曲高和寡,但我的信念跟阳明一样,只有儒家心性之学的源头活水搞定了,儒学复兴的的新气象才能真正挺立起来。

李伟东:通于神明者,温师也。

温海明:心学境界与易道境界,其实不用神也能明,本身其实是没有太多神秘性的。谢谢大家。

第五篇:英语学习心得分享

外教一对一

http:// 英语学习心得分享

细心和积累

当一篇阅读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完全看不懂,感到头昏眼花?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要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单词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就是词汇量太少,积累的单词少了,文章自然是看不懂的,然而,阅读题又是十分拉分的题目,是得分的关键,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题做不好想考高分简直是空谈。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应对之策,那就是我所强调的积累,怎样积累呢?课本上的单词是一定要记来的,这也是最基本的。 当然还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平时做题时碰到的生词一定要查清楚意思,并积累在笔记本上,光写下来也是不行的,要利用课余时间背下来,还要及时巩固复习,词汇量足够了,阅读题得分就简单多了。

耐心和坚持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学习英语实在是很难,其实很多同学还是想要把英语学好的,也尝试过努力去听讲,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听不懂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耐心,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坚持下去很难而放弃就是一句话的事,可是放弃的结果是一事无成,只要坚持才会笑到最后,学习是自己的事,听不懂就要问,从简单的开始学,老师不会放弃任何学生,只要你肯问,那么你就有希望学好。

在这里我要分享一个就发生在我身边的励志小故事,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英语成绩十分差,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就是零基础,我记得他是从初三开始努力学的,每次有不懂的地方他都会来问我,而且早读的时候,他特别认真的记单词,到最后他的成绩一直都能保持及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我的同班同学。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学习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听不懂真的没关系,只要你肯问,我不相信别人会不告诉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用心了,什么都不是难事。

信心

文章来源: 外教一对一

http://

说实话,这一点也是我做的最不好的一点,所以我更想告诉你们这多么重要。对我自己而言,知识点掌握的还算可以,可是每次考试都因为粗心丢了不少分,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马虎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也没错,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争取不在简单问题上丢分,最后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信心,不管我们的成绩是否优秀,我们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只要我们努力了,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文章来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疗重点专项整治方案下一篇:医疗质量检查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