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传销陷阱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警惕传销陷阱范文

小心传销陷阱 非法集资十大骗局要警惕

小心传销陷阱 非法集资十大骗局要警惕2014年05月16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昨日,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广东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局组织开展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活动。据介绍,201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侦破经济犯罪案件8085宗,抓获犯罪嫌疑人10326名,涉案价值241.7亿元,挽回经济损失10.4亿元。

省公安厅经侦局副局长李善雄说,近年来,银行卡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仍在高位徘徊。“银行卡犯罪主要有三类”,经侦局的吴警官介绍说,一是伪卡犯罪,即克隆银行卡盗刷案;二是涉网类,利用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漏洞窃取客户资料实施犯罪;三是信用卡套现、恶意透支等。

针对伪卡犯罪,吴警官表示,犯罪分子利用钓鱼网站及黑客技术窃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及密码,实施网上转移、窃取持卡人账户资金的犯罪渐趋活跃。

对于克隆卡盗刷案,吴警官分析称,多发生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犯罪分子以茂名电白籍人员较多。吴警官称,到目前为止,公安机关尚未发现有芯片银行卡被克隆,“甚至连抓获的犯罪分子都称芯片卡还无法破解”。但吴警官同时强调,这种芯片卡是指纯芯片卡,卡上是没有磁条的,在POS机上的刷卡方式是插入式读卡,而非以往的刷磁条方式。据悉,目前这种纯芯片卡只有少数银行发行,读取设备也只有部分大型商家使用。目前绝大部分银行所发行的“芯片卡”大多都是磁条加芯片的卡,这种卡仍然无法阻挡犯罪分子。

省公安厅经侦局涉众经济犯罪侦查科温警官分析了传销犯罪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以前多为聚集型,如在广场拉人,讲课洗脑,喊口号等,近年来则转为分散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网络传销。“往往打着投资理财、消费返利的名义,以介绍销售产品为名,发展下线累计计酬方式”,温警官说,其特点就是通过下线交纳的费用来获得利润。

“表面上看会给你高额的回报,实际上你没法拿到利润”,温警官说,这些网络传销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利用其找工作、就业难、快速暴富的心理引诱其参与,同时还有一些是被所谓的网络视频交友、婚恋相亲为名骗来的,如不服从甚至会遭到殴打。 “绝大部分受害者都不会去报案”,温警官说,这给警方的调查取证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在很多受害者看来,认为是一种投资理财行为,“那些所谓的网络理财游戏一般两到三年就崩盘了,此时网站关闭,经营者走佬,受害人还认为自己是理财失败”。5大传销新手法

1.以介绍职业、招聘兼职、从事新型项目经营、低成本创业为名,欺骗他人在本地或异地非法聚集,以面对面集中授课“洗脑”的形式,诱导他人参与。

2.以所谓合法公司为掩护,假借高科技、新产品的幌子,以产品直销为名,宣传增设专卖店、实现连锁销售、创建概念店等,通过发展加盟商按层级收取加盟费吸引他人参与。

3.以互联网、报刊等媒介发布“外汇交易”、“股票投资”、“新能源开发”、“风险投资”、“经营模式创新”、“纯资本运作”、“1040工程”、“境外债券”、“网络资本运作”、“网络点击广告”等所谓致富信息,或推销“教育培训”、“个人理财”、“远程教育”等虚拟产品,引诱他人参与。

4.以亲属、朋友、同乡身份介绍“新型营销”、“全新致富利润”、“网络营销”、“合法直销”、“消费联盟”、“网络倍增”、“加盟连锁”等信息,组织所谓“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招商会、推荐会、免费旅游并送纪念品等活动诱骗他人参与。

5.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网站为载体,极力美化公司形象,鼓吹预期收益,并通过一定方式展示已参与人员的姓名、业绩、奖励、分红等情况,刺激他人参与。

非法集资10大骗局

1 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 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 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 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5 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6 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7 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发售虚假理财产品。

8 以“养老”的旗号非法集资。

9 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非法集资。

10 假借P2P(网络借贷平台)名义非法集资。

第二篇:警惕网络陷阱

警惕网络陷阱教案

主备人:王晓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网络知识。

2. 体会网络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 养成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 4. 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的有关事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小刚同学遇到一个难题,她的妈妈去国外出差了,他十分想念他的妈妈,你帮他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见到他的妈妈,并与妈妈亲切交谈?(学生就会直接说到网络、或其他的方法?让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一个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生活中复杂的关系像网一样, 像网一样充满着未知。当然,这是诗人对生活的提炼。

现在,一个真正的网出现了,互联网,它以雨后春笋的速度成长起来,它给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

二、认识“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

同学们你对网络有哪些了解?平日你了解人们都用网络干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联系具体事例交流:查阅资料、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看动画片电影、买东西等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谈体会,体会网络的重要作用。

是啊,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息息相关,老师平日讲课就有很多资料需要从网上查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段录象,请同学们仔细听、看,思考你对网络又有哪些了解与感受?

(播放网络重要性的动画课件)让学生交流了解到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网络中,世界仿佛变小了,不经意间,我们就能跨越千山万水;利用网络,我们的眼光变远了,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回想过去,畅想未来。生活在网络时代,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网络,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精彩,更丰富,更快乐。

三、警惕网络陷阱活动过程

活动一:同学们你们平日都用网络做什么?(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关调查结果:展示本班学生利用网络情况调查问卷。(据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上过网的占37.7%,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占40.8%。

据抽样调查,其中有62%的人玩网络游戏,54.6%的人去聊天室聊天,其次是48.6%的人使用电子邮件查找学习资料。

青少年学生上网目的是好奇心、虚拟聊天、刺激游戏、甚至到网吧游戏,陷入了网络陷阱里。 有的人沉迷于网络忘记了学习,有的人在网络中忘记了现实生活,网络陷阱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活动二:分析案例,引起思考

1.教师引导: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一些有关青少年遭受网络陷阱的案例,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如上网玩游戏成瘾,网上浏览不健康文字图片等等。) 2.新闻连接:

教师补充资料《危险的网络游戏 》、《荒唐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疯狂盗窃通讯电缆》(网吧)、《沉迷网络少年聚众群欧》,学生交流,畅谈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进行反思,网络带来的危害。 活动三:学生交流、结合上述事例评价自己的上网行为。

上网也是有节制的,谁来说说网络陷阱带来了哪些危害?(讨论交流)(信息卡)

一、网络上瘾,影响身心健康。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长期沉缅于网上虚拟世界之中,会受到“网络鸦片”的毒害,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网络上瘾症”就是近些年出现的医学名词,患者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如同酗酒、吸烟一样,在下网后会出现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症状,损害身心的健康成长。据调查对象反映,自上网后,视力明显下降,胸部、腰部经常疼痛。另据统计: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约有62.9%的中小学生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中小学生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中小学生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二、网络中的部分不健康网点,会腐蚀青少年学生思想。

因特网上有许多以色情、暴力、政治反动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成为青少年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这些不经过滤的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学生面前,由于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有的学生看了暴力内容之后,就产生在校内校外试一试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有的学生进了政治反动网站之后,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偏激、反叛的看法。这样,导致品质畸变,人格扭曲,追求低级趣味,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学习兴趣,导致荒废学业。

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据一数据,90%的青少年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严重影响学习的兴趣,不少人一上网就玩《传奇》或找所谓的“知己”,甚至产生早恋或越轨行为,一女生说她迷上聊天后,脑海里总是惦记网上的蒙面人,推测着他的性格、人品,猜想着他的语言真实性,甚至还得挤出时间与对方相会,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逃学。

四、诱发青少年学生犯罪

1、上网使青少年学生滋生开支的“黑洞”,极易诱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

2、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恶,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网上交友不安全或不健康。

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通过问卷分析,青少年学生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山东烟台市就曾发生过五名高校大学生与网友见面遭抢窃与杀害事件。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另外,网上聊天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人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产生“网络孤独症”。

教师引导:同学们谈得很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是一把双韧剑,给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把危害带给了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同学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网络。我们要拒绝这些网上不良行为,做到健康上网。

活动四:制定网络公约

1. 教师引导:为了同学们做到健康上网,避免网上的陷阱,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小组

讨论,制定《网络文明公约》,拒绝网络陷阱。 在网上与朋友交谈或写电子邮件的时候,要有礼貌。 要请爸爸、妈妈一起去上网,把网上好玩的事告诉他们。 上网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和视力。 不要与从未见过面的网友约会,见面地点选在公共场所。 不要把自己的地址、电话、学校班级情况告诉网友。

未经网站人员许可,不能使用网站上的图片、文字,不能随意下载文章、音乐、图片,以免侵犯他人著作权。

受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回信,尽快删除。 看到可疑的站点或邮件内容,马上离开。

不要不网上使用的密码、名称告诉朋友,以免别有用心的人冒用你的名字。

在公共场所上网时,如学校等,离开后一定将浏览器关闭,以免别人使用你留下的个人资料。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班齐读并交流。 公约内容如下: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师生总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看我们头脑是否清醒。含苞欲放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分辨真伪善恶,分清是非曲直,避免遭受网络陷阱。同时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让网络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花园,展翅高飞的天空。

第三篇:警惕招聘陷阱(本站推荐)

警惕招聘陷阱,学会自我保护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招聘陷阱,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同时,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小心谨慎,谨防上当受骗。

(一)非法敛财类型

1、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某些招聘企业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在交保证金后没等到上班,就告知其招聘职位已满,钱也不会退还。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信息费、培训费等实际应该是用人单位承担的成本。

2、非法中介

许多非法职介会向求职者收取“服务费”、“信息费”等。求职者交钱之前,中介机构承诺招聘信息浩如烟海,总有适合你的职位;可一旦付了费得到了那些信息后,或者单位不需要招人,或者对口职位刚刚招聘完毕,总让你不得所愿。

3、上岗前先缴费培训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骗局,就是在经过多轮面试之后,以岗前培训为借口,收取各种培训费用。如:一广告公司招聘档案文员职位,面试中要求应聘者先到某某职校付费参加培训,考核后合格方可录用,但培训结束后却告知条件不符、岗位已满,不予录用。求职者在参加面试后,如果对方通知你需要缴费培训,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特别提示: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那些任职初期用各种借口向应聘者收取费用的单位是不合法的。

(二)虚假工资类型

1、实习岗位陷阱

利用实习为借口,刻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如:一家公司招聘网络管理员岗位,明确表示月薪为2000元,但招聘后却与员工签订“见习协议”,每月仅支付504元的“见习补贴”。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以及实习前期的工作待遇,不能吃哑巴亏。

2、虚实工资骗局

现在招聘信息中会有无责任底薪和责任底薪的说法,无责任底薪就是只要你参加了日常工作,即可获得工资。责任底薪是需要你按照公司的标准,完成了一定量的销售额或者业务标准,才能获得的薪水。现在很多招聘骗局就是把责任底薪写的特别高,让你先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你要完成的工作量却十分大,不然工资也会很少。所以,参加招聘时,一定要看清是否是责任底薪。

特别提示:国家对于试用期的期限和薪资都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无理由延长试用期或者变相克扣试用期薪资的单位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三)盗取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互联网或其它媒体刊登待遇诱人的招聘广告,诱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个人联系方式甚至银行帐户等)进行非法活动,如直接盗用帐户、冒名高额透支甚至专门做起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毕业生参加招聘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将自己身份证号、银行号码等随意告知他人。

(四)假借以招聘之名宣传自己

为了积累知名度,一些小企业会不失时机地对企业或品牌形象进行宣传。对于他们来说,租一个展位或刊登一条招聘信息只要几百块,却能赚足曝光度。他们一旦参加招聘会都会挂出巨幅宣传画,将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招聘者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数十分钟,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如果够细心你会发现,有些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经挂了半年甚至更久,只招一两名、要求不高的职位也是如此。其实他们此举是在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五)通过招聘施压内部

在本企业内部搭建招聘台位,并在工作时间进行大规模招聘,企业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在职人员施加压力,向其显示竞争者的存在,刺激在职人员消除怨言,老老实实地继续工作,特别是一些劳动强度大、时常加班加点而薪资较低的企业,他们招聘员工非常怪异:数量大,一般招几十人,而且招聘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上班时间在工厂门口或者是午餐时间在食堂大厅里,求职者一多,整个场面煞是壮观,而求职的结果往往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的音信。

(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类型

1、偷梁换柱的招聘 这是一种打出很诱人的招聘职位或者招聘待遇,让你去应聘工作,但是实际工作却不是那么回事。例如:一广告公司招聘“储备人员”岗位,但在面试中不断询问应聘者营销能力等情况,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事实上,这家企业是代理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为吸引求职者而发布较为动听的岗位名称。对此,求职者可在面试中多了解应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如果发现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有出入,需问清楚工作内容,一旦发现骗局,立即走人。

2、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招不只是小企业会用,大企偶尔也会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为了保证运行稳定,不至于因为人员流动导致瘫痪,必须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在这种需要下,一些大企业选择通过大批量的招聘来实现,公司对满意的应聘者暂时放入人才库,等该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中寻找人选。

3、以招聘之名窃取劳动成果

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小规模的广告或设计公司,有些小规模的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由于自身缺乏足够和优秀的创意,另行聘请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又需要较大代价,便想出借招聘新人来获取新鲜创意的点子。这些企业有一套完整的招聘考核体系,从笔试、复试到最终面试,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极其正规。按道理能进入最后一轮考核,胜利就能在望了,但往往有很多人就败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上。面谈很愉快,工作时间、内容、薪资福利等等条件都能够接受,可最后偏偏就没有等到应得的offer,不少求职者回头搜索失败的理由却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4、假借招聘做项目

这是比较高智商的陷阱,假借招聘考试,让人才免费帮他做程序。例如:一家软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员为名,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编写程序,八名求职者的试题各不相同,但八段程序恰巧合成了一个项目,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那么,在不能判断招聘方真实意图的情况下,求职者应注意自己留存一份劳动成果,要求招聘方签字证明,避免落入“智力陷阱”。

第四篇:危险,网络求职警惕招聘陷阱

3月的春季天气还很寒冷,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找工作,投简历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毕业季即将来到,许多省内的招聘网站的春招也陆续拉开帷幕。据了解那些信息范围广,更速度新快的人才网站尤其最受欢迎。网络招聘求职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鸣人网的资深顾问金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21世纪时是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广,讯息传递速度之快,是任何传统媒体或者媒介所不能及的。

2.大学生或者是求职者往往都没有收入,而通过网络求职,发布简历,可以减少求职过程中的时间、金钱、资源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网络招聘省钱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3.互动性强,网络求职招聘是一个需要双方互动交流的方式,求职者可以根据网络上对公司和应聘职位的介绍,对其有一个大致了解。而招聘者也可以通过投递的求职简历,对求职者进行一个大致的筛选,完成初步面试。

不过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很有可能个人信息泄露。所以鸣人网资深HR金先生提醒大家,求职者在投递简历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比较正规的网站,而在应聘时,也需要多留心眼,谨防就业“陷阱”。

第五篇:大学生警惕三大就业陷阱

求职之路不平坦,还可能暗藏陷阱。大学生涉世未深,加之求职心切,不法分子就钻空子赚取昧心钱。我们总结了几大陷阱类型,并支招如何防范,大学生一定要擦亮眼睛。“黑中介”陷阱

第一种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你列出一大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收大学生,甚至不存在的单位,使你几次头撞南墙,知难而返。但想要回中介费,难!第二种是外地非法中介机构或网络,收取一定费用,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有些虽然介绍了单位,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说明相距甚远,即便如此,工作几个月,往往被炒鱿鱼,理由是试用不合格。第三种是非法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串通,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开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将大学生介绍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人小企业,就让大学生打零工,而户口、档案却长期违法滞留,甚至弄丢。

协议陷阱

第一种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往往都是学生。第二种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要么没有意识到,要么就是意识到也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所以,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慎防无保障协议、死协议、卖身协议等不平等协议。第三种是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

招聘陷阱

有的招聘会本身就不合法。未经主管部门审批,参会单位良莠不齐,有些仅是出工不出力,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可乘之机。第二类:变相收费。有些招聘单位不在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第三类: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毕业生做传销等违法事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军训日记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