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水流淌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日子如水流淌范文

流淌的日子

流淌的源头

当梦想折断了翅膀,当命运遭遇了风霜,谁也免不了忧伤、彷徨;当欢笑疑固成悲伤,当生活面临洪荒,谁也免不了失望、迷茫;生活中挫折常在,与伤痕常在。生命中凄迷与苦痛常伴,如果无法忘却,不如让我们一起学会流淌。

“给我个理由,放手让你自由,让你走„„”一直钟情于许飞的歌,那种仿佛经历了沧桑的抒情D调,让我找到心底深处的共鸣。

宇,自初中到现在高三,一直寄居在我家,彼此间就像亲兄弟,那感情是不容置疑的,仿佛就是:一对“恋人”,有我出现的地方,必有他的出没。我欣赏他的文章,爱听他的歌,潜移默化中有那么意识:似乎习惯了一个人的声音,就不想失去他。

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抛开繁琐的学习,骑上单车,穿棱于田野的田埂上,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村头有条水溪,叫作“友情溪”,只要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来溪边,就能成为永远的朋友。回首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我想,唯有它才能见证。

躺在溪边的草地上,仰望着蓝色的天空,一起看日开、日落,一起谈彼此的琐事,而这早已成为生活的重要部份。只要有时间我们会去郊外,深蓝的水欲往下倾,小河在身边静静地流淌。我们说将来要到这里搭间小屋,天天晚上都可以看星星,听小虫在草件嘶鸣,听夜风从树梢上悄悄走过的声音,听小溪细细地低流,都如天时的歌唱。

“你以后打算怎么办?不会一直守居在我家吧!”我对正在溪边洗脸的宇说。“其实你家也不错,反正三两天还不会把你家吃垮的。”看着宇嘻皮笑脸的表情,真有脱一只鞋子扔他的冲动。

有时候一起听歌,一起上网,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朝天空大喊“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这一切,在别人的眼里,也许认为我们是那么的可爱,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恋的我们就像两个疯子。时间会冲淡一切,也会证明一切。生活,就这样偷偷地从我们之间流过。

周一大会上,校长吐着个破嗓子吼到:“时间不多了,明年的6月

7、8号将举行高考,大家务必抓紧时间学习。”不就是个考试,弄得全国上下处于一级防备状态。高考——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也正式那天,宇和我的心中多了这么个名词——高考。

离别的愁思

“我妈来电话了,让我上完本周回去帮家里的活。”宇满脸正经的给我说。第一次,我知道了在宇的眼睛里,有种叫眼泪的东西。“男而儿有泪不轻弹”,是宇最爱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而今,他却成了主角。从成天的漫不经心到此刻的一本正经,我突然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明天8:30的客车,高三时间紧张,就不用来送我了。”说完,转身回房收拾行李去了,这一切来的那么突然,让我毫无防备。伫立在原地,看着宇远去的身影,只感到一阵痛,一种锥心的痛。

第二天,我请了半天假,去车站为宇送行。看见我的出现,宇明显有几分的喜悦。“不是说让你别来送吗?没考上大学不要怪我哦!”宇还是那般的洒脱、幽默。“我们的友情,要永远的记得。”“好了,都一把胡子快入土的人了,还那么相信永远。”

车子开动的瞬间,宇朝我挥了挥手。我清楚的看见一滴泪划过他的鼻梁,宇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了,但他那双挥舞的手却划过了一条比离别之痛更长的,更好的弧线。我明白了,朋友——其实你选择的路其实也一样精彩。

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自从宇走后,渐渐地,我感到了孤独寂寞。一个人吃饭,到处走走停停。一个人独自对话、谈心、写文章。虽说世上没有陪谁到永远,但想想,想想宇,想想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日子,让我对这个唯美而又一触即碎的字眼更加坚定——永远。

在嘈杂的街口晃荡,听着叫嚷嚷的叫卖声,看着车水马龙,红绿灯不断转换。感受着这污浊的空气。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

重拾的信心。

在人生的激流中,那段流淌在记忆深处的日子,必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雪地,漫无目的飞舞。我知道自己不可以这样无助、彷徨,相信异地的宇也不想看见我这般寥落。在心底,深深的埋藏这份友情,在口中,默默地对自己说:“高考,才是我的最终的挑战。”

守望的日子

但愿以我的诚心,能串起记忆中那段早已散落的明珠,借助于夕日这面反光镜,照亮我的人生之路,增强我憧憬未来的勇气和相信永远的信心。

宇,如果你拥有欲望,就不要做它的奴隶。希望彼此的梦能在无数的风雪中走过,希望你走的如离开时般的洒脱。虽然相聚不是永远,但我相信,凭着那条“友情溪”,凭着那段流淌的日子,会让你我再相见。

第二篇:人生如水、如水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智者摇头。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也许要给我们的人生一个转折。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情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第三篇:流淌的瞬间

那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满天飞舞中,我走向田野。我听到阴冷斜长的冰棱儿,从身后的屋檐下“啪”的一声碎在地下,晶莹的雪水润在我的脸上,脚下咯咯吱吱的声响使原野变得空旷,那一瞬间的感觉是如此清新而又异样。村头的树木是银白的,屋顶是银白的,原野更是银白的没有界限,一望无际的洁白,让人眼前豁亮,心里充满了少有的纯粹。

我就那么纯粹着,仿佛是让这纯粹牢牢的保持了一天,一年,一生。

那一年八月,倾盆大雨中,我在街上穿行,四周的世界都是水声,脚下成千上万的气泡在我的前后跳跃,一层层细密。一切都被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冲刷了一遍,天空、大地,甚至思想和情感,像是死死活活地过来一场。

而雨后的天空,却蓝得像海,如一块偌大的玻璃。街上的行人都仰起脖子,努力大口地吸着空气,都是轻轻爽爽的感觉。那清明的瞬间像与昨天隔了一个世纪,竟使人的感觉有了本质的不同。

我还记得那个充满暖阳的秋日,麻雀粘在树上,比叶子还稠,一层又一层,叠罗汉一样叽喳。天地无风无尘,真实与虚幻交替。于是,恍惚之间,我一下子懂得了虚幻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内容。它可能包容得更多,的确是包容的更多。

我还记得初恋时的感觉,心里充满了新生活的味道。爱使世界变得灿烂,花红柳绿,所有的形容都不过分。人生就像一轮艳阳,总是处在感动之中,使人有着那么多的灵性与焕发。日子就像大道一样笔直,宽宽敞敞的模样。我能听到心灵汩汩如水一样的流淌,又常常澎湃如潮。

我的第一篇习作,是发表在20年前的那个炎热的7月,世界布满了蝉声。蝉声在榆树、槐树上的任何一方,把太阳撕扯得更加火热。于是20年前的那个7月,也就成了我永远不忘的瞬间,至今美好犹存。尽管后来的生活里,还有着许多的7月,前后连接、拥拥挤挤的排满了我生活的履历表。

生活就是这样,自某个瞬间开始。

我还记得乡间一棵硕大的老槐树,它的树干支支楞楞的拖着天空,鸡狗都在它的铁色的暗影里纳凉。那大概是6月,一地的槐花沁人肺腑。于是我心中便有这样一棵6月的老槐。它似乎与一切都没有联系,但它瞬间的闯入,却象征着整个6月。于是在我心中,6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棵高大的、茂盛的老槐。

我还记得一条大路,静静地铺躺在10月的阳光下,黄灿灿,笔直得能使人走到天上去。于是我想,人应该永远这样走下去才对。

我还记得一次春天的雨后,满天飞舞着那么多的红蜻蜓,那一瞬简直成了我的整个童年的美好铺垫。而在人生25岁的时候,一个售货小姐在不厌其烦的服务后,还能对我报以微笑,驱散了我对人际关系的全部紧张。那时我的心里肯定“哐咣”了一声。我好像是从那一天,才真正学会了从容和谦让,也化解了先前与日后与人交往中的许多不适。我是从那个瞬间学会了怎样对人,怎样对己。这是何等的重要啊。

那一年,在我明显的做错了事时,朋友的那句真诚的“没关系”的话,使我始终不忘。尽管它是那么的平常。从此我也学会了把友情和宽宏送给别人。 偶然之中,一抹红透了天际的斜阳,会让我感到将来的美好。一个寒冷冬夜里为我明亮起的窗,会让我彻底地感到家的温暖。

一切都没什么,都是刹那,都是瞬间,都找不到头尾,都没有可再讲下去的故事和人物。但我总记得这些,记得这样的瞬间,并深深的为此感动,永生的难忘。

人的一生里,总有着大段的冬天,有着大段的平淡,大段的不尽人意的遭遇。但总是一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美好,仍有希望。于是我们有了间歇和过渡。我曾想,这到底是些什么呢?

回首惊看,我终于悟到,就是这些可贵的瞬间,就是这些瞬间在心里反复无穷,拼接着我们一个又一个淡漠而平庸的日子。于此,我们一再地感到人世间的幸福,感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所以还在融融地流动,之所以还有情感的喧声,之所以还有许多要感悟的东西愿意去感悟,都是因为这瞬间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行色匆匆,又充满希望的整个人生。

阅读追踪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偌大(

)

沁人(

)

履历(

)

汩汩.....(

)

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2.

3. 文中说“人的一生里,总有着大段的冬天,有着大段的平淡,大段的不尽人意的遭遇。但总有一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美好,仍有希望。”你是怎样认识这句话的?

4. 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在我心中,6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棵高大的、茂盛的老槐。”

5. 文中作者的很多记忆都是生活里的片断和瞬间,请你模仿作者的叙事和感悟,同样写出在生活里不同于作者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篇:爱,流淌自心底

本报记者 王珺

张素坤小档案

1969年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柳毛小学任民办教师

1974年在鸡西市师范附小任教师

1988年任鸡西市聋哑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98年任鸡西市和平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最喜欢的格言:勤而习之,宠辱不惊。

“那时候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我那个急呀。”说起1988年刚到聋哑学校当校长的情形,张素坤的表情变得急切,“不过,那十年也是打基础的十年,我对学生的爱心就是那些年„磨‟出来的。”53岁的张校长圆脸庞、大眼睛,端庄而和善。

那是她到聋哑学校后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想着要对这些生活在过于宁静的世界里的孩子说点什么。在普教系统干了近20年的张素坤第一次为讲话犯了愁——对这些聋哑孩子来说,可能说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说。她知道,她如果像对正常孩子那样对这些聋哑孩子说话,无论她的声音是温柔还是激昂,都无法打动他们。而她,是想走进他们心里去的,她想让孩子们觉得她是跟他们在一起的人。这想法是那么真挚而迫切,使得从未接触过手语的张素坤下决心学习手语。运动会的前一天晚上,她翻来覆去地练习第二天的手语讲稿,一直背到后半夜。“我爱你们”、“你们真棒”……看着这位面容慈善的新校长熟练地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们讲话,台下的孩子既惊又喜,他们无所保留地接纳了她。

1998年,为使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鸡西市创建了一所新学校——和平小学,张素坤被上级任命为校长。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对张校长来说,仿佛又有了一方更大的舞台。作为一所新学校,应该怎样定位和发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她对老师们说:“用老百姓的眼光看,好学校就是不管你校门口挂多少牌子,也不管你是否被什么高级的名字命名,更不看校舍是否富丽堂皇,他们看的是把孩子交给你可以放心,孩子能成人成才。一句话,好学校就是让家长、让政府放心的学校。”

张素坤讲话或写文章,很少用高调调,总是于质朴的言语间表露真挚情感。她把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归结为四个“心”作用下的结果:一是热爱事业的“奉献之心”,二是对待学生的“理解之心”,三是对待岗位的“责任之心”,四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之心”。她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因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和平小学,这种源自心底的爱以原生态的方式存在着:学生说,学校的微机室、图书室是“永远”开放的;家长说,无论风霜雨雪还是艳阳高照,学生从不会被关在校门之外;张校长说,小学生体力弱,容易劳累,为了让学生有歇息之处,我们要求午间每个班的教室都必须开门。而学校的微机室、图书室更是只要学生在就开放,许多学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转到我们这所学校来的。因为这份质朴的、源自心底的爱,和平小学的孩子们永远不会遇到那些毫无道理的硬性规定。

“一件一件说起来都是小事,可堆积起来就是孩子们的利益。”张校长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着对学生、对教育深厚的热爱:“试想,小学5年里如果孩子在学校渴了喝不上水,上操场就刮灰,稍有不慎便要听老师大声斥责,午饭后来到学校,教室的门

却紧锁着捞不到片刻休息而只能蹲墙根儿……他们的小心灵会怎样?”这些容易被大人忽略的“小事”在张校长那里件件都是大事。

东北冬天的寒冷可想而知,然而无论雨雪,张素坤每天早晨在大部分学生到校之前都要站在大门口迎接学生。说起清晨迎接学生的事,张校长笑着说,一开始,是因为学生进校时秩序混乱,也不懂向同学、老师问好,她就跑到门口看情况,在门口站了几天,微笑着对陆续到校的学生点头、问候,学生们看上去很开心。有一天,她没在那里,听老师说,学生们都在用小眼睛找她呢。她就想,既然学生喜欢,我就天天去欢迎他们,可是心里也在嘀咕:“这么做,会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哗众取宠啊?”回家问爱人:“你说我站校门口迎接学生好不好?”爱人答:“那还用问?肯定好啊!”于是,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虽然张校长已经不年轻了,但在学校这个舞台上,她就像一个执著的舞者,在一点一滴中反思着既有的经验,并抓住一切机会吸收着日益更新的知识。2004年开始,张素坤开始利用每年寒暑假的时间参加北师大举办的教育学博士课程班;平日里也是读书学习不断。最近,她来京参加一个德育工作的培训班,5天时间被主办单位安排得满满的,她更是一堂课不落,朋友想跟她见面,只能约在上火车前的两小时。

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命,她笑答:“自知身有千斤担,不管他人论短长。”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3日第5版

第五篇:流淌诗意的语文

流淌诗意的语文

摘要:随着人们的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当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时,我们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笔者认为诗意语文要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博”、“ 实”、“悟”、“美”四字构建诗意语文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立身诗意语文的殿堂。 关键字:诗意语文 博 实 悟 美

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就如语文,不少人将语文提高到跟艺术一样的一门学科。袁卫星老师对语文有这样一段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语文这么诗意,这么难,很多人害怕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应试思想的束缚,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当我们面对学生呆滞的眼神,无动于衷的冷漠表情,我们要大胆创新。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巧妙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如此下来,语文该怎么教呢?我们越发迷惘。

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窦桂梅老师等特级教师那样旗帜鲜明的展现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不乏勤学好学之心,我们同样会思考,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思想,来模仿、反思、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再看袁老师的那句话,所写都是语文的内容。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蓄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炼,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人类绵延千年的文明。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以诗意的内容作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诗意的。

结合语文的诗意内容,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模仿的一个不错选择。自2004年王老师推出《一夜的工作》并大张旗鼓地“扯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开始,诗意语文便一直显露出复杂的面貌,小语界内外对诗意语文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在他推出“新概念作文”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之后,这种争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先对诗意语文还有一点模糊感觉的人则开始茫然了,甚至惊呼:“这也是诗意语文?”

对于诗意语文,笔者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一棒打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文中的人文”的学科,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创造与存在,有不同的声音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语文呢?

“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有这样的解释: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美感是诗意的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意语文应该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诗意语文应立足于“博”、“实”、“悟”、“美”四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内涵极为广博,思想亦十分深刻。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就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它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这需要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

诗意的语文要把语文讲得美,课堂上得美,老师的基本功要跟得上,课前的功夫做到家。对文本一知半解,拿一本语文书就想上好语文课,这样的情况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不会也是不能出现的。诗意的语文要求老师是一个“杂家”,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不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科学玄幻,我们都要以“尽入我彀中”的态度对待。王崧舟老师十分重视提升自己的学识。他把读书看作是跟吃饭、呼吸同等重要的事,他读书不分“青红皂白”,广泛涉猎。读书堆积起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厚了,你在课堂上的底气也就足了。王老师在备《长相思》时,广博的学识使他经历了“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为婴儿”的三次精神变化,将1万多字的材料整合成1493字的文本细读,最后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诗意语文首先要到做到“博”。广博的学识是诗意语文的基础准备。没有它,诗意语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有人说教师都是演员,但诗意语文却要求教师讲求实在,它不要花拳绣腿的作秀,因为诗意的语文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上,甚至是一些常态课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在阅读课堂上为了创设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堆积起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音乐,将一节好好的阅读课上成展览课、音乐课、品德课、常识课。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完全不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下来,老师夸夸其谈,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老师曲解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些教师教学这一课时,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实施教学,以期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有些教师像背台词一样大段大段地背着诗意般的语言,一个人在台上声嘶力竭,激情澎湃。乍一看,这样的教学,手段多样且先进,很“好看”,思想很饱满。可学生并无半点收获。在本单元的教材导语部分,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是一个“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学习这一课,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于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从它的字里行间体会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

诗意语文应讲求“实”字,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摒弃掉花哨的表演,将语文回归本真,创设情境应立足学生的发展、课堂的教学重点,要用之有度。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诗意语文就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简简单单中实实在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书籍,读之三日不知肉味;好的课堂,会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获得知识。诗意语文要做到一个“悟”字。“悟”者,了解、领会也.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触动,从而领会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人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感悟以已有的相似的知识或经验为前提,也因它们的差异而产生差异;感悟是学习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不能专靠告诉;感悟是模糊的。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一课时,巧妙地用调换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悟“冒”字的神韵。

首先老师问学生:什么叫“冒”?(学生说了几个都说不清楚。)

老师说:“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清楚了反而不正常了。”

学生很诧异。

老师说:谁自己给“冒”换个说法?

生答:“钻、长、生、高、挤„„”

师引导学生看媒体,边看边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在学生通过媒体充分看到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动人风姿后,再问学生,白荷花怎样的长出来叫冒出来?学生有的说喜气洋洋地长出来,有的说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有的说神气地长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喜气洋洋、争先恐后„„”这些词道尽了白荷花冒出来时的神采与风姿、情态、心情,物化的东西人格化了。于是老师总结道:“对,白荷花喜气洋洋、争先恐后、神气地钻出来就是冒,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好这个冒。”

这个“冒”的品悟过程足足用了十分钟。虽然学生可能还不能清楚地描述“冒”的概念,但却从他们的朗读中已明显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冒”字的情味和神韵,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模糊语义,一个“冒”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而且带动了整个画面,鲜活地在学生心中呈现。汉语的魅力在老师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中呈现出愈加浓烈的色彩。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强硬的解读,学生没有死记硬背,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获得知识。这样,知识才被学生真正内化成自己所有。

四、美

诗意语文最终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美”。这是一种浑然天成之美,它不矫揉,不造作,完全是发乎真性情;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它关注学生,立足发展。语文就是语文。我们不必给语文加太多的束缚。一切语文素养、能力,都是内在于人的,不能靠给予,而要学生自主建构生成。诗意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把学生逐步培养成语文生活的主人。这样的语文才能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哲学诗人海德格林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我们以博、实、悟、美来构建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立身诗意语文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崧舟.诗意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网络 [4] 盛新凤《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网络 [5] 江洪春《正在“异化”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11.12 [6] 卢青云《诗意的语文 生命的咏唱——王崧舟、<两小儿辩日及诗意语文的教学论理》《江苏教育研究》2008.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日语语法二级范文下一篇:社保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