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2-10-18

第一篇: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感想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感想

10月28日至3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召开期间,我通过网络、电视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大会精神,并实时观看了新闻发布会和会议公报。大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关于推进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脱离社会制度的抽象的现代化,而是在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并就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含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不忘执政初心,继往开来推进党的事业。从理论逻辑看,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牢记执政使命,掌握执政规律,完善执政体系。从实践逻辑看,领导近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体系建设是根本,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和保障。同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方面制度: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三、关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崛起,它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还开始向强起来转变。中国能不断创造转变的奇迹,不仅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物质力量,还因为有着强大的精神基础。只有宝贵的精神,才能保证这个国家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引领,这个精神引领就是“中国精神”。中国不管处于何时,社会主义发展到何种程度,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党和人民不仅需要在物质力量、经济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在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上立于不败之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构筑中国精神,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质量效益、绿色导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咬定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切实抓好巡视整改,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第二篇: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一、关于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着力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二、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意义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个必然要求”的意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1、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四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三是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四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五是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四)关于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二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三是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四是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五是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七是提高行政效率。

(五)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统筹设置相关机构和配置相近职能,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完善党政机构布局,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一是完善党政机构布局。系统谋划和确定党政机构改革事项,统筹调配资源,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使党政机构职能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二是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优化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好发挥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三是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四是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五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六是深化跨军地改革。

(六)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主要遵循:一是确保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三是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四是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七)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

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八)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三、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党中央机构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要着眼于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党的组织机构,推进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优化部门职责,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1、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将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的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反腐败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2、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司法部。

3、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审计署。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4个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分别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5、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

6、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将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不再保留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7、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8、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

9、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日常工作,归口中央组织部管理。

10、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将国家公务员局并入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对外保留国家公务员局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公务员局。

11、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牌子。

12、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

13、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归口中央统战部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14、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宗教工作。将国家宗教事务局并入中央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对外保留国家宗教事务局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宗教事务局。

15、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侨务工作。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并入中央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对外保留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16、优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将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调整为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管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通信管理局管理体制、主要职责、人员编制维持不变。

17、不再设立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全局中统一谋划、统一部署,不再设立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职责交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内设维护海洋权益工作办公室。

18、不再设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不再设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

19、不再设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不再设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

20、将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划归中央政法委员会、公安部。

(二)全国人大机构改革

1、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整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的相关职责,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作为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2、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3、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三)国务院机构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1、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3、组建农业农村部。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不再保留农业部。

4、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5、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6、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7、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由应急管理部管理。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8、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改由科学技术部管理。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外国专家局。

9、重新组建司法部。将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司法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10、优化审计署职责。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11、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12、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13、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领导。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

14、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15、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6、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7、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国家粮食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实施国家战略物资收储、轮换和管理,管理国家粮食、棉花和食糖储备等职责,以及民政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组织实施国家战略和应急储备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粮食局。

18、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建立健全签证管理协调机制,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牌子,由公安部管理。

19、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国家林业局的职责,农业部的草原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由自然资源部管理。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

20、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商标管理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

21、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22、调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由国务院管理调整为由财政部管理,承担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主体责任,作为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不再明确行政级别。

23、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四)全国政协机构改革

1、组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联系农业界和研究“三农”问题等职责调整到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2、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承担的联系文化艺术界等相关工作调整到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3、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五)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大幅减少执法队伍种类,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一个部门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原则上整合为一支队伍。推动整合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设置。

1、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整合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等执法职责和队伍,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药品经营销售等行为的执法,由市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统一承担。

2、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由生态环境部指导。

3、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将旅游市场执法职责和队伍整合划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行政执法职责。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4、整合组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整合交通运输系统内路政、运政等涉及交通运输的执法职责、队伍,实行统一执法。由交通运输部指导。

5、整合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将农业系统内兽医兽药、生猪屠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等执法队伍整合,实行统一执法。由农业农村部指导。

(六)跨军地改革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调整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决定,按照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原则,将列武警部队序列、国务院部门领导管理的现役力量全部退出武警,将国家海洋局领导管理的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将武警部队担负民事属性任务的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整体移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并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同时撤收武警部队海关执勤兵力,彻底理顺武警部队领导管理和指挥使用关系。

1、公安边防部队改制。公安边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边防部队转到地方后,成建制划归公安机关,并结合新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进行适当调整整合。现役编制全部转为人民, 警察编制。

2、公安消防部队改制。公安消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消防部队转到地方后,现役编制全部转为行政编制,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

3、公安警卫部队改制。公安警卫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警卫部队转到地方后,承担规定的警卫任务,现役编制全部转为人民警察编制。

4、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按照先移交、后整编的方式,将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局)领导管理的海警队伍及相关职能全部划归武警部队。

5、武警部队不再领导管理武警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按照先移交、后整编的方式,将武警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整体移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官兵集体转业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武警黄金部队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后,并入自然资源部;武警森林部队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后,现役编制转为行政编制,并入应急管理部;武警水电部队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后,组建为国有企业,可继续使用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名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6、武警部队不再承担海关执勤任务。参与海关执勤的兵力一次性整体撤收,归建武警部队。

(七)群团组织改革

群团组织改革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强化问题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改革,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要聚焦突出问题,改革机关设置、优化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更好适应基层和群众需要。

(八)地方机构改革

地方机构改革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统筹、党政群统筹,根据各层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理顺权责关系,改革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二要着力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省市县各级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

一、政令统

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要基本对应。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突出不同层级职责特点,允许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统筹设置党政群机构,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市县要加大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力度。三要加强各级党政机构限额管理,地方各级党委机构限额与同级政府机构限额统一计算。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地方党政机构限额管理。省级党政机构数额,由党中央批准和管理。市县两级党政机构数额,由省级党委实施严格管理。四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坚持总量控制,严禁超编进人、超限额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结合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编制进行整合规范,加大部门间、地区间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打破编制分配之后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模式,随职能变化相应调整编制。五要坚持蹄疾步稳、紧凑有序推进改革,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

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第三篇: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2021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十九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

86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探索永不止步,征途永无止境。回望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从“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到突破禁锢、“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奋进新征程,必须筑牢思想之基,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深刻指出的:“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我们党以此创造历史,也必将以此赢得未来。在新征程上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必须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时深情地说。

人民幸福,是复兴伟业最温暖的底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一百年来,为了人民幸福,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不避千难万险、不辞千辛万苦,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把人民看得有多重,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在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点燃亿万人民创业热情,形成“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阔景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智慧和力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为这一伟大事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前进步伐。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如烈火,如激流,如惊雷,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的无穷伟力,是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在新征程上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共襄复兴大业,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第四篇: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明确了监督体系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通过对全会内容的反复研读,深入领会,我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时刻牢记党章党规党纪,强化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监督执纪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效果。要敢担当、善作为,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坚持党规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把监督执纪工作融入党的事业和大局。

二是坚定制度自信,维护制度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实践成果和巨大生命力,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包括坚定对监督制度体系、反腐败体制机制的自信。要强化制度意识,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确保不出偏差。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打折扣。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要立足本职工作,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通过监督推动整改、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

三是坚持权责统一,精准执纪问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决定》提出:“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严格职责权限,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住关键事、特别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以强有力问责督促权力规范运行。

存在问题:

一是对全会精神的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报告内容未能悟透内涵要义;没有真正沉下心去领会、去感悟会议精神;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对部分知识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将会议精神更好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自身建设中。

二是维护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态度还不够坚决。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主张和消极言论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抵制力不足,没有坚决果断的反对、及时纠正,缺乏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政治责任感。

查找原因:

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及时,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体系新发展、新变化学的还不够深入。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和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学用结合不够,有的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上。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候面对一些新问题,不敢直面矛盾和困难,缺少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招法,很少有意识的针对具体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式。

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查找自身不足,立行立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坚持用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第五篇: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全国各地、各个行业正掀起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具体学习体会如下:

1.

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2.

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3.

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

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1.

强化首位意识,坚持“学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境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做好学习文章。树立起“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学思践悟,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学院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结合起来,与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三是持续稳固,做好常态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而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使之形成常态化,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内涵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3.

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

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权威,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学校、学院工作大局,紧贴工作思路,紧靠师生实际,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依法治校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守初心,立使命,要始终心系学校发展、心系师生,想师生之所想,解师生之所难,紧紧围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这个主题,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上下功夫,敢于啃硬骨头,破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4.

强化管理意识,坚持“严在前列”,坚定不移全面从严管理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层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外语与贸易学院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二是系统梳理规章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用完善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三是认真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二级学院教代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书记上半年述职报告下一篇:世界粮食日竞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