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科诊疗常规

2023-06-17

第一篇:2015推拿科诊疗常规

2015推拿科诊疗常规

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03修订)

落枕病(颈部肌肉扭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 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

(2) 瘀滞证: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脉弦紧。

(3) 风寒证: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简明脊柱外科学》(张紹文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 (1) 突然发病,常因睡觉姿势不当所致。

(2) 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疼痛主要在颈部,也可以模糊地放射至透、背和上肢。

(3) 受累的肌肉多为斜方肌、肩胛提肌及胸锁乳突肌等区域,或颈部筋膜和韧带组织等;发病时该处肌肉痉挛,有广泛压痛。

(4) 颈椎X线片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性前凸减少或变直,关节间隙增宽等。

(二)证侯诊断

1、瘀滞证: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脉弦紧。

2、风寒证: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二、治疗方法

(一)推拿治疗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以揉法、滾法沿着肩背部、项背部肌肉起止点方向,

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必要时可配合颈椎板法。

2、辨证加减| (1)瘀滞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加推揉颈肩部肌肉,从颈枕部向肩峰部,顺着肌肉走行;施术时可配合外用药膏。

(2)风寒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施拿法于风池、肩井、曲池等腧穴,颈项部施以擦法。

(二)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后溪、风池、颈夹脊、阿是穴,针用泻法。 风寒证可艾灸大椎及阿是穴。.

2、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湿热敷、超声、微波等治疗。

3、刮痧疗法

风寒证颈项部肌肉痉挛明显者,在颈项部施以刮痧治疗,从颈枕部顺着肌肉走行方向刮向肩峰部;可配合外用药膏。

4、小针刀疗法

对反复发作的落枕患者,于痉挛肌肉的反应点,行小针刀疗法。

(三)健康指导

1、适枕休息,注意颈部保暖,忌劳累。

2、适当颈部功能锻炼。

三、难点分析:

落枕病与环枢椎半脱位的鉴别:

环枢椎半脱位它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造成环枢关节结构失常,而发生的关节半脱位。由于儿童的颈椎关节面接近水平,齿状突发育不完善,韧带松弛,故 本病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X线检查:

1.侧位片示环枢正中关节的前关节间隙超过2.5毫米,提示环椎前脱位。 2.环齿间距大于环枕线前段1/3,或齿状突轴线与环枕线夹角小于70度,提示齿

突后移位。

3.开口位齿状突轴线与环椎轴线不重叠,提示寰枢椎半脱位。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保准》。 治愈: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好转:颈项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哦他那个症状的改善情况。

2、颈椎活动度;通过测量就能够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的角度来评价颈椎活动共更能的改善情况。

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胸椎错缝(胸椎后关节紊乱)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第1版(范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1)症状

①一般有牵拉、过度扭转外伤史。

②局部疼痛剧烈,甚则牵掣肩背作痛,俯仰转侧困难,常固定于某一体位,不能随意转动。疼痛随脊柱运动增强而加重,且感胸闷不舒、呼吸不畅、入夜翻身困难。重者可有心烦不安、食欲减退。

③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水平面有关脏腑反射性疼痛:如胆囊、胃区等疼痛。 (2)体征

①棘突偏歪:脊柱病变节段可触及偏歪的棘突,表现为一侧偏突,而对侧空虚感。 ②压痛:脊柱病变节段后关节处有明显压痛,多数为一侧,少数为两侧。 ③肌痉挛:根据病变节段的不同,菱形肌、斜方肌可呈条索状痉挛,亦有明显压痛。

④功能障碍:多数无明显障碍,少数可因疼痛导致前屈或转侧时活动幅度减小,牵拉疼痛。 (3)辅助检查

胸椎X线:胸椎后关节错缝属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两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可能存在1mm以上差异。严重者可见脊柱侧弯,棘突偏歪等改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软组织损伤学》第1版(张万福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症状

①有急慢性脊背损伤史。

②有急慢性脊背疼痛或脊背累、沉重等不适感局部疼痛剧烈。

③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水平面有关脏腑反射性疼痛,如胆囊、胃区等疼痛。

(2)体征

①自上而下顺序检查胸椎棘突有压痛、叩击痛或偏歪,棘突隆起或凹陷。 ②韧带钝厚或剥离,棘突、棘突间和棘旁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损伤与疼痛。 (3)辅助检查

胸椎X线:显示后关节间隙宽度改变,并可排除结核、肿痛、骨折等疾患。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青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数。常有外伤、扭挫伤病史。

2、风寒湿痹证: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或感风寒后加剧,痛处喜温喜按肢体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

二、治疗方法 (一〉推拿治疗- 治法: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 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一侧,以滚法、按法、揉法在胸背部交替操作,时间约5~8分钟。

(2)继上势,医者沿脊柱两侧竖脊肌用按揉法、弹拨法操作或点按背部华佗夹脊穴,以病变对应区域为主,3~5分钟。 (3)胸椎关节调整

方法一:患者俯卧,术者站立在患侧,一手向上扳动一侧肩部,另一手掌抵压处棘突,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扳压。

方法二: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身后,采用抱颈提升法,或采用胸推对抗复位扳法操作,以整复关节错缝。

(二)其它疗法

1、针灸治疗

可选用肺俞、风门、心俞、膈俞、肝俞等,并根据症状所累及的部位,按照“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用相应穴位针灸或拔罐治疗。对风寒湿痹证,可选用温针灸治疗。

2、刺络拔罐

对气滞血瘀证,可选择痛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

3、理疗

低频脉冲、红外线透热照射疗法等,可根据证型选择性应用。

4、小针刀疗法

选择痛点,行小针刀疗法。

(三)对症处理

疼痛严重者可选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双氯芬酸纳、布洛芬等。

(四)健康指导

1、急性期发作时应停止活动,卧硬床休息。

2、缓解期治疗期间避免胸椎过度活动,避免劳累。

3、康复期避风寒、畅情志、注意劳逸结合。

三、难点分析:

本病应与劳损性胸椎侧凸症,强直性脊柱炎,胸背肌筋膜炎相鉴别。 劳损性胸椎侧凸症是指因慢性劳损,导致上段胸椎关节紊乱、侧凸,刺激胸脊神经引起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自觉胸背不舒服,酸胀,安静时加重;或疼痛时加重,影响工作,或日轻夜重,影响睡眠。病程一年以上者,往往合并胸闷、恶心或呃逆,甚至心悸──心律紊乱,或胃脘不舒服等。一些患者合并有颈椎病或腰腿痛。

强直性脊柱炎有明驼背,活动障碍,X线片有韧带钙化,竹节样改变。 胸背肌筋膜炎因劳损或风寒湿邪侵犯,导致胸背筋膜、肌肉损伤、粘连或变性,刺激神经引起疼痛,临床表现为初起感胸背不适,麻痹胀感,逐渐出现疼痛,有时牵涉胸痛,胁痛;一侧上肢运动时,背痛加重。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第一版(范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胜任原工作和生活。 好转:症状减轻,脊柱胸段能改善。

未愈:原有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根据胸椎错缝(胸椎后关节紊乱)症状、体征、生活质量量化指标观察表,评价治疗前后胸背酸胀痛、肌肉拘紧、活动受限的改善情况。

2、根据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估VAS表格评价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

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2)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

(3)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根据髂后上棘的位置,患侧高者为向前错位,患侧低者为向后错位。

(4)骨盆正位及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欧盟骨盆带疼痛诊疗指南》(Euro Spine,2008,17: 794–819.)。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及臀外上方疼痛,可有下肢活动受限症状。行走时出现歪臀跛行,不能持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不能久坐,坐位时常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3)检查可见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患侧骶髂关节较健侧凸起或凹陷,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髂嵴不等高、骶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两下肢有外观上的不等长。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单足站立试验等试验可出现阳性。

(4)骨盆X 线平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为增宽,耻骨联合两侧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部分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其他间接征象可见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骶髂关节

CT扫描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腰骶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阻络证:腰骶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肝肾亏虚证:腰骶部酸痛,痛连臀腿,遇劳则甚,动作不利,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推拿治疗:以松解类手法与调整类手法为主,先采用松解类手法,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整复类手法。

①患者俯卧位,施滚法于患侧腰部膀胱经及臀部、下肢后侧5分钟,以臀部为重点。

②以拇指弹拨患侧腰部膀胱经及髂嵴上缘、髂腰三角等竖脊肌附着区域及臀部3~5次。

③骶髂关节前错位者,采用屈膝屈髋压法:骶髂关节后错位者,采用骶髂关节后伸板法。

2.针灸治疗:取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等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针灸、电针或拔罐疗法。对风寒湿痹证,可选用温针灸治疗。

3.刺络拔罐

对气滞血瘀证,可选择痛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

4、小针刀疗法

选择痛点,行小针刀疗法。

5.其他外治法:选用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治疗、贴敷疗法、理疗等。 6.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滞血瘀证可加服用血腑逐瘀口服液,肝肾亏虚证可加服六味地黄丸。

三、难点分析: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

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所以,手法复位是否精准到位尤其显得重要。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腰骶部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恢复原功能状态。 2.好转:腰骶部疼痛减轻,腰部功能活动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中文版0swestry腰痛评估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估等评价。

第二篇: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 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 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1

4、 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 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

扭挫伤、肌肉劳损、血肿、肩周炎、术后浸润、术后粘连、慢性溃疡、前

2 列腺炎、肺炎、支气管炎、心绞痛、盆腔炎、神经根痛、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禁忌症:

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妊娠、安置起搏器者、以及局部有金属异物者。 操作:

1、患者取适当体位,治疗头、颈、肩部的病人应戴防护眼镜,裸露治疗部位 或穿单衣治疗。选好辐射器,并安装于电缆接头于支架上, 连接必须紧密牢靠。

2、治疗区域及附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否则易引起灼伤。睾丸与眼睛部位、骨 骺未闭合者做好防护。

3、 根据不同辐射器要求,将辐射器按要求的距离(5-10cm)或紧密接触对准治疗部位,接通电源,数分钟后治疗机内自行接通高压,

按所需要的治疗时间在仪器上定好时间,再按医嘱要求调节输出量。

4、治疗中要询问病人,有无过热的感觉,注意瓦特表指针是否在规定的剂量 上,遇有异常及时纠正。

5、 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发出提示音,关闭电源,移开辐射器。

6、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20次为1个疗程。

7、工作人员不要停留在微波直接辐射区,有条件时应建立铜网屏蔽室。 注意事项:

1、局部感觉迟钝或血循环严重障碍者应用时应注意观察反应情况。 2、辐射器与同轴电缆的接触必须严密,同轴电缆应避免潮湿或弯折。

3、微波治疗机之吹风机如发生障碍,应停止使用。未接上辐射器时, 不能开机器, 以免损坏磁控管。 ㈣特定电磁波(TDP)疗法 适应症

风湿性肌炎、非特异性关节炎、关节痛、扭挫伤、腰肌劳损、周围神经痛、冻伤、骨折后遗症、滑囊炎、术后粘连。

3 禁忌症

恶性肿瘤、重症动脉硬化、有出血倾向、高热、化脓性疾患。

操作:

1、 治疗前对初诊患者必须告诉在治疗中应有的感觉,局部温度感觉障碍者一 般不做TDP治疗。

2、辐射头一般固定在患部斜上方或旁侧外的20-60cm,根据患者感觉或皮肤 温度调整距离,一般以舒适热感为宜。

3、 治疗中应随时询问病人感觉,观察局部反应,有汗液擦干,必要时重调整 距离。

4、面部照射需保护眼睛,以免眼睛发生干涩。

5、 每次治疗时间40-5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皮肤感觉障碍,循环障碍,瘢痕或植皮的患者及老人治疗时要经常询问,观察反应,以免烫伤。

2、治疗时,患者大能随意移动患部,以防碰触灯具,引起烫伤。 3、治疗中患者如诉有头晕,疲乏无力等不适时,应停止治疗。

㈤ 牵引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禁忌症

恶性肿瘤、结核、骨折、脊髓压迫症、突出的椎间盘碎裂、急性损伤、严重的骨质疏松、颈椎病术后、腰椎感染、腹疝、动脉瘤、严重痔疮、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等。

操作

1、检查传感器,电机及电源线连接是否良好。牵引绳是否在滑轮槽内。活动床 板是否固定好,整理好牵引带。

4

2、打开电源预热1分钟。按下回退键,使电机丝杆回退到工作初始状态。

3、根据病人治疗情况,选择绑扎带或其他固定方法,收紧牵引带。松开活动床 板固定。

4、初步设定牵引力。牵引力设置:颈部4-6公斤起,一般不超过9 公斤;腰部一般牵引力为体重之1/2为上限。根据疗程、体重、疾病以及身体状况酌加减。

5、选择治疗方法:连续或间歇。

6、如时间需要修订,安设定键分别设定时间。

7、按启动键,牵引开始,计时及自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进入治疗状态。

8、在牵引治疗中:

1)、可随时调整牵引力或时间。

2)、需停止治疗后才可重新调整牵引力或时间。

9、治疗时间到蜂鸣器提示,电机自动回退,到位停止后,活动床板固定,松开绑扎带,扶病人起床 注意事项

1、牵引中有头晕、或其他不适等不良反应时应中止牵引, 平卧休息。

2、颈椎牵引时有牙痛者,在上下齿间咬上一块小纱布。

3、与其他物理治疗并用,如超短波,温热疗法等,应在牵引前进行,以使肌肉弛缓。

4、为保持腰前弯姿势,在小腿下放一个支撑物,比如枕头或垫子。

㈥骨创伤治疗(磁疗)

适应症:骨折、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肌腱炎以及软组织损伤等。 禁忌症

使用心脏起搏器者、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前区、活动性出血、头颈部不宜、孕 妇下腹部、男性睾丸部等。

5 操作

1、将磁耦合器插入主机接口,电源线连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电源开关亮。

2、根据治疗病种确定治疗方案,磁耦合器直接作用于治疗区。

3、按下“调频/调幅”选择键,选择自动调频或自动调幅输出,一个疗程中各次治疗交替选择,或者一次治疗时,前半时和后半时各选一种方式。

4、按下“顺磁/聚焦”选择键,长骨骨愈合选择顺磁式,短骨创伤及消肿、消炎、镇痛和其他疾病使用聚焦式。

5、频率调节键和强度调节键根据不同的治疗调到相应的级别。

6、一般治疗宜每日一次,每次40-60分钟。对骨愈合、骨不连的治疗每日两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7、时间设定,按下复位键,根据需要调整时间。机器工作后,时间显示倒计时。

8、气温较低的时候,启动热疗功能。按下热疗键,显示指示灯亮即可。

9、全部功能设定完之后,按下“启动”键,治疗开始。治疗结束时,自动报警,自动停止输出。

三、 中医特色专科治疗操作规程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6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闪火立即退出。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3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7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康复科诊疗常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诊断标准 (1) 中医部分

(2)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

8 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3) 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臵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9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

10 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 (1)治疗方法

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臵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2林可霉素按2:2:1:2的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 分型治疗 a、颈型

取穴:颈4,

5、颈5,

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葛根汤。气滞血

11 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

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

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12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 (1)治疗方法

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臵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2林可霉素按2:2:1:2的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

13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 分型治疗 a、椎动脉型

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电针30分钟。每日一次。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针挑。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

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

方法:

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

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

5、颈5/

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方法: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14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1、诊断

中医部分

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 西医部分

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排除内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治疗

(1)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操作方法:在穴位上臵约3cm×5cm大小的棉垫,在面垫上用注射器喷洒已配好的药水(由1%普鲁卡因、654-

2、林可霉素、黑老虎导入液2∶3∶2∶1的比例混合而成,剂量随部位多寡而增减,每穴约2ml),在面垫上放臵直径1.3cm、厚0.5cm、磁场强度为3000Gs的铷铁硼合金用磁片,采用循经异名极并臵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输出的脉冲直流电频率为60-80次/分钟,每天1次,每次60分钟,同时以TDP照射。 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15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并且骨密度值继续下降,或生化指标无改善。

主症评分标准:无腰背痛为0分。轻度:疼痛较轻,偶尔出现,记1分。中度: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但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记2分。重度:疼痛较重,持续痛,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记3分。治疗前后比较:提高2分为显效,提高1分为有效,提高0分为无效。 附: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规范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很多,临床上以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药物所致者多见。

一、常见病因

1.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糖尿病(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3.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

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等。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征和肌强直综合征等。 7.长期制动或太空旅行。 8.器官移植术后。

16 9.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GnRH-a或透析液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视骨质疏松程度和原发疾病的性质而不同。多数症状较为隐匿,无诊断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的表现所掩盖,不少患者在进行X片检查时才发现已经并发骨质疏松症。部分病人诉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或活动困难。病情严重者可以有明显骨骼疼痛,轻微损伤即易发生脊柱、肋骨、髋部或长骨骨折,肋骨骨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更为常见。

2.主要体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似,可有身高缩短,严重者发生脊柱后凸、驼背或胸廓畸形。

3.原发病的多种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目前没有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方法,故临床上常常采用下列诊断指标:骨密度低下及(或)脆性骨折。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需要具有明确的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后果,故有过由明确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脆性骨折即可诊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骨矿盐密度测定: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3.骨密度测定方法: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在分析结果时应更注重Z值

4.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5.X线平片: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故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帮助不大。但对于发现有无骨折,与骨肿瘤和关节病变相鉴别,有较大价值。 6.骨转换生化指标测定:目前尚无一项生化指标可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用于骨转换分型、判断骨丢失速率、监测病情、评价药物疗效。常用的骨转换生化指标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17 7.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发病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性腺功能、肿瘤相关检查等。

中风(脑血管病变)

一、诊断

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一)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舌质多黯,有痰点、瘀斑,脉多弦或弦滑。若脉洪大、促疾、沉迟,多是病情危重之候。 (二)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后世医家称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临床上既有暴怒之后内风旋动、倾刻昏仆、骤然起病者,也有猝然眩晕、麻木,数小时后迅速发生半身不遂,伴见口眼歪斜,病情逐步加重者,此虽起病急但有渐进的发展过程。还有卒发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历时短暂而一日

三、五次复发者,此种起病速而好转亦速,但不及时治疗,终将中而不复。

(三)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如元•王履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据近20年来的文献资料表明,中风的发病年龄有提早的趋向,30—40岁发病的也不少,甚至有更年轻者,但仍以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人数的60%以上

(四)本病未发之前,多有先兆症状。《中风斟拴》说:其人中虚已久,则必有先机,为之睽兆。”眩晕和肢体一侧麻木,为常见之发病先兆。

二、 辨证论治要点

1.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为主症,其麻木多偏于一侧手足,此邪中络,病情轻。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为主症,无昏仆,比中络为重,但皆由病邪窜扰经络而成,故可统称中经络。中腑是以半身不

18 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而神志不清为主症,但其神志障碍较轻,一般属思睡或嗜睡。中脏是以卒暴昏仆而半身不遂者,其神志障碍重,甚至完全昏损无知;或以九窍闭塞,如视一为

二、视长为短,目不能视、言语蹇涩、吞咽困难、尿闭便秘等,此邪中深、病情重。因两者皆有神志障碍,故统称中脏腑。从病期来看,中经络与中脏腑均届急性期的见证。若病廷半年以上则属后遗症。以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的证侯分类,进行动态观察可辨别病情的浅深轻重。如起病时嗜睡而半身不遂,治后神志转为清醒,是先中腑后转为中经,病情转轻,顶后亦好;倘若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加重,渐至昏迷,是先中腑而转为中脏证,病情逆转,多预后不良。

2.辨闭证与脱证:中脏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但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是邪闭于内,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多属实证,急宜祛邪。脱证是阳脱于外,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遗尿,这是五脏之气衰弱欲绝的表现,多属虚证,急宜扶正。闭证和脱证均为危急重证,治法不可混同,因此临床上必须分辨清楚。在闭证中,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阳闭是闭证兼有热象,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是闭证兼有寒象,为湿痰闭阻清窍,证见面白唇青,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与阴闭的辨别,以舌诊、脉诊为主要依据,阳闭苔黄脓,舌质偏红;阴闭苔白腻,舌质偏谈。阳闭脉数而弦滑,且偏瘫侧脉大有力;阴闭脉缓而沉滑。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可依据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定。

3.辨病势的顺逆:先中脏腑,如神志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属中脏腑的重证,如神昏偏瘫症状在急性期,仍属顺境。如见呃逆频频,或突然神昏,四肢油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证及呕血证,均属病势逆转。呃逆频频,是痰热郁闭,渐耗元气,胃气衰败的表现。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是由内风鸱张,气血逆乱而成。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手足厥逆,或见戴阳之证,皆由阴阳离绝所致,病入险境。至于合并呕血、便血者,是邪热猖獗,迫伤血络而成,亡

19 血之后气随血脱,多难挽救。

三、治疗 [治疗原则] 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之侯为主;又因风夹浊邪蒙蔽心窍,壅塞清阳之府,故“上盛”症状也较明显。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清热涤痰诸法。此时邪气盛,证偏实,故治无缓法,速主其病即安,但泻热通腑勿使通泻过度,以防伤正。恢复期以后,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痰均是常用之法。 [治法方药]

1、中药治疗

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可选大秦艽汤加减。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治法:滋养肝肾,平熄内风。

方药:可选《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加减。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法:化痰通腑。

方剂:方选《验方》星萎承气汤加减。

中脏腑 [闭证] 阳闭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20 方药:常选局方至宝丹一粒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医醇义》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滋阴潜阳。

阴闭

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方药:常选《局方》苏合香一丸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济生方》涤痰汤加减。 [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可选用《世医得效方》参附汤。

后遗症 [半身不遂]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常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 [言语不利] 治法:祛风除痰开窍.

方药:常选《医学心捂》解语丹加减。

2、针灸疗法 (1)中频脉冲电治疗

用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厘米、厚约0.5厘米的钕铁硼合金永磁片;选用广州市国光电器厂生产的袖珍式多功能磁电治疗机,选择频率为60-80次/分的电脉冲波。

处方:在头部取运动区和/或头颅CT、MRI显示病灶相应的头皮投射区,在颈项取双侧天柱、肩中俞、百劳、风门,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贴敷磁片;在患肢按当时所处的BRUNNSTROM脑卒中后功能演变的阶段来选取经脉穴位:阶段I、Ⅱ取阴、阳经穴并重,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天府、侠白、曲泽、郄门等穴,下肢取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等穴。阶段Ⅲ、IV以取阳经经脉穴位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取足三里、梁丘、阳陵泉等穴。阶段V、VI以取阴经穴位为主,辅以阳经穴位,如上肢取天府、外关、手三里等穴,下肢取

21 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等穴。每次上下肢各取6个穴位,采用异名极并臵法循经贴敷磁片后接电脉冲波,通电60分钟,每日一次,二周为一疗程。

(2)针剌疗法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处方:①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②十二井穴点剌放血 。 [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

处方: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中风闭证]:开关通窍,泄热祛痰。

处方:用毫针强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再刺人中、太冲、丰隆。若手足拘孪或抽搐可酌加曲池、阳陵泉穴。 [中风脱证]: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处方:大柱艾灸,如汗出、肢温,脉起者,再用毫针,但刺激要轻。取穴:灸关元、神阔,刺气海、关元、足三里。如见内闭外脱之证,可先取人中强刺,再针足三里、气海以调其气 。 (3)头皮针、耳针治疗

头皮针取穴可取《素问•刺热论篇》五十九刺的头部穴位,中行有上星、额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每次取7-9个穴位,交替使用,宜浅刺留针,留针15—30分钟即可。治疗中风先兆症状,可针刺或艾灸风市、足三里等穴,有预防的功效。 (4)功能锻炼:

目的:脑卒中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治各类功能障碍,提高和加强躯体控制机能,改善和增进日常生活能力。

开始时间:脑梗塞患者第二天即可做肢体被动运动,脑出血患者则需在病情稳定后

22 进行。

日常训练: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庭人员协助下进行日常训练,以加速康复进程。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或健手协助患手。(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服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衣服一样。(3)洗澡动作;最初需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4)饮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亦以半流质为宜,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训练从口进食,仍以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后无呛咳或返流时,才能去掉鼻饲管。(5)排便训练:需视患者排便机能障碍情况,有便秘、尿潴留或二便失禁者,需给予有关对症处理,一般患者早期在床上排便,由他人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由患者自理。(6)家务劳动:患者在部分生活自理基础上,可从事若干简单家务训练,如在室内参加叠被、洗碗、开关窗户等活动锻炼,在室外参加晒被、种花等活动锻炼。

(5)肢体锻炼

没有自主运动能力的肢体活动:利用生理协调运动,姿式反射等无条件反射达到运动的目的。1)手指的伸展活动:将全无活动能力的上肢高举过头,此时,即出现手指自然伸展。2)手指的屈曲活动:让病人健侧的手指用力握拳,就可以诱发患者患肢手指的屈曲活动,同时,对侧的下肢有伸展运动。3)上肢屈肌的共同运动:刺激上肢屈肌产生收缩时,表现有前臂外旋,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外旋和外展,肩胛骨上举和向后等运动。4)下肢屈肌的共同运动:刺激下肢屈肌产生运动时,表现有足趾背屈、踝关节背屈内翻,膝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等共同运动。5)上肢伸肌的共同运动:刺激上肢伸肌收缩时,表现有前臂内旋,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内收、内旋和肩胛向前等共同运动。6)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刺激下肢伸肌收缩时,表现有足趾跖屈,拇趾背屈,踝关节跖屈、内翻,膝关节伸直,髓关节伸展、内收、内旋。7)上下肢联合动作:①头转向上下肢伸展的一侧时,可引起另一侧上下肢产生屈曲运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作用);②头颈向前屈曲时,促使上肢屈曲和下肢伸

23 展运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作用);③头颈向后伸展时,促使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运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作用);④上半身向右侧转体时,促使有上肢屈曲和左下肢伸直(紧张性腰反射的作用);⑤上半身向左转体时,促使左上肢屈曲和左下肢伸直(紧张性腰反射的作用)。

有部分主动运动能力的患肢的活动 :1)上肢运动法:①上肢运动:病人站立,肩肘部向前伸直,然后再做前后伸展运动,上肢伸展做肩关节旋转运动,以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②手指爬墙法:两足分开,面对墙壁用手扶墙,手指徐徐向上爬,使上肢举高到最大限度,然后再归回原处,重复进行;③手握核桃法:一手握两个核桃,手指活动,使核桃位臵改变,或拇指与其余4指来回相对,锻炼手指的灵巧性;④高举摸头法:患肢肘关节呈屈曲位,先摸同侧头顶,再摸对侧头顶;⑤滑车举臂法;在墙的高处吊一滑轮,绳子从滑轮上穿过,两手各握住绳子一端,来回拉动;⑧抓空法:将5指用力张开,再用力握拳,重复多次;⑦做腕关节、指掌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2)下肢活动:①直腿抬高法:下肢伸直患肢徐徐抬高,然后再放下,再抬高;②伸膝屈膝法:取仰卧位,患肢做伸屈活动;③上下楼梯法:患者上下楼梯走动,能增加体力,促进下肢的恢复;④足底滚木法:患者坐在椅子上,足踏圆形木棍上,做前后滚动,锻炼膝关节活动;⑤做髋、膝、踝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

不宜进行康复锻炼的情况:①安静时脉搏在120次/ min以上;②舒张压在16kPa以上;③收缩压在26.6kPa以上;④有心绞痛者;⑤发生心肌梗死1个月以内;⑧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者;⑦有心房纤颤以外的明显的心律不齐者;⑧锻炼前即有心悸、气短者。 (7)按摩推拿法:

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证。其手法:推、捏、按、捻、搓、拿、擦。取穴有十二井穴、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部位:颜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侧为重点。 推法:护理人员用手掌大、小鱼际肌,在病人四肢做向心性推,能促进静脉回流;相反方向推,能促进血液循环。

24 捏抓法:护理人员在患肢肌肉丰满处用5指捏抓肌肉。

剁法:将5指并拢伸直,用手的尺侧对准患肢,用手腕的力量,两手在患肢上下地剁。

揉法:护理人员用鱼际肌,稍加压力在患肢上,顺时针做小圆运动,并随时移动位臵。

滚法:用手掌的的尺侧对准患肢,稍加压力,利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摇摆,摇摆1次,向前推进1次。

四、难点及解决思路、措施:

1、肩手综合征。

解决思路、措施:早期预防,加强康复锻炼宣教工作,如姿势摆放、使用肩手吊带保护患肩等;疼痛的处理,予局部穴位贴药,中药封包治疗等。

2、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解决思路、措施:针刺后强捻转或用电针选密波,半小时后取针,继之患肢行功能锻炼。

五、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能独立生活。 末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口僻(面瘫)

中医部分

本病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口、“卒口僻” 、“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一40岁者居多,男性比女性发病多。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致—致。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复发者极为少见。

面瘫—症,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灵抠•经筋》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

25 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胜收,故僻。”其后《甲乙经》载有“口僻”,《诸病源候论》记载有“风口候”。《医学纲目》谈到“口眼斜”时说:“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斜者。”《针灸大成》亦载有“口眼斜”,历代医籍对本病均有详细记载。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系由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或水肿或附近组织有炎症病变等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至于由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不同。但可参考本病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 本证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说:“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咀僻也。”可见古人多认为本证是由络脉空虚受风而得。但有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风痰痰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 [辨证治疗] 主证 起病突然,多在睡卧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呆板,麻木。不能作戚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流泪,少数病人初起时在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 [治疗部分] 中药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方药:选用宋•杨谈《杨氏家藏方》牵正散为主方。“牵正”其意是将已歪斜的口眼部肌肉恢复如初,本方用全蝎、僵蚕、白附子三药以祛风化痰。急性期可用汤剂。并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羌活、防凡当归、赤芍、香附等。用羌活、防风加强散风祛邪之力;当归、赤芍养血活络,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香附为气中血药,既可理气、又能和瓜本方对表实属风寒入中较宜。如因表虚自汗者,可去羌活,加入桂枝、黄茂;如内热蒸表汗出,舌苔薄黄者去羌活,加入夏枯草、黄芩、菊花、银花。若经治两个月以上未能恢复者,多有痰浊瘀血阻滞脉络,可去防风、 羌活,

26 加入水蛭、穿山甲以逐瘀血,再加白芥子、制南星以涤除经络顽痰。有病久口眼歪斜而面肌动者,可去羌活、防风、白附子;加入天麻、钩藤、生石决、白芍、木瓜以平肝熄风,和血舒筋。 针灸治疗

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面瘫急性期,发病后 1~ 10天,避免使用强刺激方法,防止面神经变性,可选用经穴磁场电脉冲方法或梅花针叩剌方法,严格掌握治疗剂量;第二阶段为静止期,指发病后10~2 0天,可选用针刺和电针、经穴磁场电脉冲方法、梅花针叩剌方法、针挑等 ;第三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 2 0天以后,同第二阶段治疗方法,配合面肌功能训练;后遗症期:参考恢复期治疗或选用埋线、针挑等。 针剌治疗

治则 活血通络,祛风牵正。

处方 阳白透鱼腰、攒竹,四白透迎香,太阳透丝竹空、瞳子髎 地仓透颊车,人中,承浆,风池,翳风,合谷(对侧) 。

上方各穴均用捻转之平补平调法,留针30分钟.或加电,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期不远疗程,疗程间休3天。

加减 口苦、耳鸣加外关、率谷.用捻转泻法,关冲用刺血法。病久体虚加足三里(双)、针用补法。久病患侧面肌抽动者加颧、太阳均(患侧)三棱针点刺放血加闪火拔罐。

经穴磁电疗法(穴位磁场电脉冲疗法)

器具选择:每片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厘米、厚约0.5厘米的钕铁硼合金永磁片。

脉冲电流选择:选用频率为60-80次/分的连续脉冲波。

处方 阳白透鱼腰、攒竹,四白透迎香,太阳透丝竹空、瞳子髎,地仓透颊车、翳风透天窗。

操作方法: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贴敷磁片,固定后接电脉冲波,通电60分钟,每日一次,二周为一疗。 针挑疗法

27 取穴 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合谷,人中,承浆等

操作 穴位挑点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相应穴位下注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此疗法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 梅花针疗法

取穴 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人中,承浆,合谷(对侧)等。 操作 用梅花针叩剌。以用部微红为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 古代文献摘要

《灵枢 经筋》:“卒口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臵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甲乙经》;“口僻,颧及跟龈交,下关主之。”“目痛口僻戾僻,禾髎主之。”“口僻不正,翳风主之。”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眼斜。”

《玉龙歌》:“口眼歪斜最可磋、地仓妙穴连颊车

《针灸大成》;“口眼斜:先针地仓、颊车、人中会、承浆、翳风。” 《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片时。” 西医部分 1. 定位诊断

(1 )单纯性面神经炎。定位: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临床表现:面肌运动障碍,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2 ) Bell氏面瘫。定位:在面神经管内 (茎乳突孔内 ),面神经管中鼓索和蹬骨肌神经之间受损。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 2 / 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定位:面神经管中蹬骨肌神经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 2 / 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

28 (3 ) Hunt氏面瘫。定位:膝状神经节处受损及岩浅大神经受累。临床表现:面瘫,舌前 2 / 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障碍,泪腺分泌丧失,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廓、外耳道疱疹。 2.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 ]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 ;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 (或 )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3. 解剖特点

面神经颅外段穿过腮腺后形成 5个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及颈支,分别支配不同的肌肉。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主要由颞支、颧支和颊支支配,面神经损伤时主要表现上述肌肉的瘫痪。 4. 面肌功能训练

(内容:①面部肌肉按摩:对损伤神 经所支配区域肌肉按摩,每日 2~ 4次,每次3~5min。②面肌功能训练: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分区,进行额、眼周、鼻、口周 4个部位面肌功能训练。训练方法:额部:①尽力皱眉。不能运动时,在 眉的内侧角处加力,协助运动;对其拮抗时,可以在眉的内侧角处加一相反的力。②用力抬眉。不能运动时,在眉中间处加力,协助运动;拮抗时可以在眉中间施力。眼部:①用力闭眼。如不能完全闭合,可用手指加力帮助,拮抗时,在眼睑处施以微力。② 紧闭眼与轻闭眼交替进行。鼻部:①尽量扩大鼻孔, 似不能呼吸样。②尽量缩小鼻孔,似遇难闻气息样。 ③用力皱鼻,在鼻根处形成皱纹。力量不够时可以手指力量帮助;拮抗时于鼻唇沟处加力。唇部:①用手指压住嘴角两边,前伸嘴唇,象是在发“u”音。②用手指压住嘴角两边,后拉嘴唇,象是在发“i”音。③运动上唇,作显露上牙龈状。力量不足时,可以用手指协助运动;拮抗时用手指从鼻底向

29 唇方压粘膜。 ④运动下唇,作显露下牙龈状。此时可感到颈部肌 肉的紧张。力量不足时,可以用手指轻压下颌区皮 肤,协助运动。拮抗时,用手指从颏部向唇方加力。 ⑤两唇之间衔一物,并试着移动它。训练要点:训练时要求环境安静,注意力集中;每个训练动作均做到最大限度;只锻炼患侧肌肉;对力量弱的肌肉要用手指帮助它达到正常位臵;肌肉可以运动时,应该施以轻微的拮抗力,达到增强肌肉 力量的目的;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训练步骤:训练从面神经损伤后1 4日开始;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面神经损伤部位及程度制定训练方案并指导患者掌握训练方法;患者掌握训练方法后,可自行对镜练习,并由家人协助进行自我训练;定期 复查,评定神经恢复情况,修改训练方案,纠正训练方法。训练时间:于炎症消退约10日开始训练,每天2~4次,每个动作重复4~5次)。 难点:面瘫后期出现面肌痉挛。

解决措施:

1、埋线:穴取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承浆、合谷(对侧)等,每次4-5穴,每月一次;

2、火针:取穴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下关、承浆等穴,每次3-5穴,隔天一次,3次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4-5天。

骨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因劳损或年高,膝失精血充养,经气不利所致。以膝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时关节内有声响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骨痹”诊断标准拟定: (1)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受限。

(2)髌骨压痛阳性,研磨试验阳性,浮髌试验阴性。

(3)X线检查:膝关节间隙不对称或变窄,关节面骨质增生,髁间棘变尖。 (4)排除膝关节其它病变,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2、治疗方法:

30 取穴:梁丘、血海、双膝眼、委中、承山

(1)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在选定的穴位上臵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在其上注射自配药液(林可霉素、654-

2、普鲁卡因、黑老虎提取液)约2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2)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3)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4)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5)穴位注射:取内、外膝眼为主,药物用玻璃酸钠或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及强的松龙混合液,每周一次。

3、难点:症状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饮食调理,补钙等。

5、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膝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膝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膝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痹症(痛风性关节炎)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中医诊断标准,主要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痛风“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诊断依据:

31 (1)多以单个趾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块"(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中医证候分类:

(1)湿热蕴结: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曲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浊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4)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虎咬,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西医部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于1997年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九条: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在1日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 (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 (4)第一趾关节肿痛。

32 (5)单侧趾关节炎急性发作。 (6)有痛风石。 (7)高尿酸血症。 (8)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9)发作可自行中止。

凡具备该标准三条以上,并可除外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2、治疗:

1、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以疼痛关节周围阿是穴为主,药物用利多卡因、654-

2、柴胡针等作导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一小时。

2、中药封包治疗:以疼痛关节周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中药: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常用方药如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上中下痛风方等。缓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常用方药如正肾丸等。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要求患者低嘌呤饮食,以痛风食普为指导,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5、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关节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蛇串疮(带状疱疹)

1、诊断标准: 中医辩证分型:

本病多因风热外感,湿热内蕴,郁于皮肝;或火毒炽盛蕴结肌肤面发病。 (1)、风湿热证:多发于春夏季,红斑呈鲜红色,常伴有发热,咽痛,口干,关节酸痛,便秘,溲赤,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2)、火毒证:常发病突然,畏寒发热,头痛,无力,咽干喉痛,关节疼痛,口渴

33 身烦,或胸痛咳嗽,或呕吐腹泻,红斑为深红色,紫红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标准

(1)、损害为在炎性红斑上发生群集性绿豆大小水疱,间有出现丘疹,大疱或血疱。 (2)、皮疹常沿外周神经作带状分布,单侧性多见,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区多见,其次为上肢臂丛神经和下肢坐骨神经支配区。

(3)、有瘙痒、刺痛或灼热痛,严重者有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等。

2、治疗方案:

(1)、穴位注射:药物用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及强的松龙混合液,穴位取疱疹区基底部区,根据疱疹情况,一般注射1-3次,直至疱疹变黑、结痂,无新出疱疹为止。

(2)、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疱疹区周围阿是穴,药物用利多卡因、维生素B

12、病毒唑针、柴胡针等作导入,每天两次,每次一小时。

(3)、外搽:用安宫牛黄丸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外搽疱疹区,每天多次。

(4)、中药:风湿热证者,宜疏风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合消风散加减;火毒证者,宜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难点:后遗神经痛。

4、解决措施:

1、梅花针+拔罐:用梅花针在原疱疹及神经分布区阿是穴叩刺至皮潮红或微微出血,然后在局部拔火罐10-15分钟后出罐。

2、火针:局部阿是穴,每次3-7针,每天或隔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有效则休息5-7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5、疗效标准:

1、治愈:皮疹和症状全部消失。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症状减轻。

3、未愈:皮损和症状均无好转。

腰痛(腰椎管狭窄症)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34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西医部分

(1)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症状呈间歇性发作。

(2)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臀部痛及下肢痛,疼痛性质可为酸痛、牵拉痛,或伴麻木感、烧灼感,有间歇性跛行,少数可有会阴麻木及小便储留或失禁,重者可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

(3)患者主诉的严重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一般自觉症状较重,而阳性体征较少。脊柱可有侧弯,生理前凸可减小,腰部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肌力减弱,下肢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马鞍区麻木或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椎CT扫描或MRI检查结果支持诊断。

2、治疗方法

(1)选腰部华佗夹脊穴(双)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臵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2)针挑:取腰部华佗夹脊穴,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3~5天为一疗程。

35 (3)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为主,每日一至二次,每次20分钟。

3、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腰痛(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1、 诊断标准

1、中医部分

疼痛的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舌脉可无变化。 西医部分

(1)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在弯腰劳动后突然伸直腰过程中,或在腰部旋转时突发起病。

(2)表现为腰部剧痛、轻微活动则疼痛加重,腰部僵直于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受限。

(3)查体:骶棘肌痉挛,腰部相应的小关节区有明显压痛。

(4)X线腰椎摄片除示生理弯曲改变外,多无其他异常,亦可能显示后关节排列方向不对称、椎间隙左右宽窄不等。

2、治疗方法

(1)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在选定的穴位(病变腰椎夹脊穴)上臵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

2、林可霉素按2:2:1:2的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为主,每日一至二次,每次20分钟。 (3)可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

3、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消失,腰部无压痛;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

36 状、体征无改善。

痿症(脊髓损伤)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肢体萎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的病症。

(1) 肺胃热盛:感受温邪热毒,肺受热灼,津液耗伤,不能输精于皮毛,筋肉失于濡润;或因嗜食辛辣甘肥,脾胃积热,津液亏耗,筋肉失却滋养,遂成痿症。 (2) 湿热侵淫:久卧湿地,涉水淋雨,感受湿邪,湿留不去,郁而化热,蕴蒸阳明,以致宗筋弛缓而成痿症。 西医部分

(1)临床表现: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异常,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

(2)辅助检查: MRI可显示脊髓损伤早期的水肿、出血,并可显示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脊髓受压、脊髓横断、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脊髓萎缩或囊性变等。

2、治疗:

(1)磁性药物导入:取损伤平面及其上下一椎体对应的夹脊穴,贴上汝铁硼合金永磁片,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取维生素B

12、胞二磷胆碱、654-2等药物导入。

(2)针灸治疗:取损伤平面及其上下一椎体对应的夹脊穴,损伤平面以下阳明经、脾经穴位,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取连续波)或艾灸,每天一次,每

37 次30分钟。同时配合针刺十二井穴或八风、八邪等穴位。 (3)损伤平面局部中药封包治疗。

(4)配合活血化瘀(如血塞通等)及抗炎减渗(七叶皂甙钠)等中成药物治疗,结合四诊八纲辩证予以中药内服。

3、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肢体肌力正常、感觉平面消失,二便正常。 (2)好转:肢体乏力、感觉或二便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痹症(股骨头坏死)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外邪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肿大、重胀或麻木等证,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 西医部分:

(1)病史有外伤史、服用激素史、嗜酒史、风湿病史、减压作业等病史。

(2)症状体征:有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跛行;腹股沟中点压痛,4字试验阳性,患肢可以缩短,肌肉萎缩;甚至有半脱位体征。

(3)辅助检查 X线片提示股骨头缺血坏死。

(4)对高度怀疑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片无坏死改变的,应该行CT或MRI检查。

2、治疗:

(1)磁性药物导入:取患侧居髎、环跳及髋周阿是穴,贴上汝铁硼合金永磁片,磁片采用异名极并臵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2次,每次60分钟,取维生素B

12、利多卡因、654-2等药物导入。并予以局部TDP等照射以消炎、改善循环。

(2)取患侧髋周中药封包治疗,中药主要为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药物。

(3)针灸治疗:取患侧居髎、环跳及髋周阿是穴,电针+TDP治疗,电针取连续波,

38 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或加艾灸或予以温针灸治疗。

(4)配合活血化瘀等中成药物治疗,结合四诊八纲辩证予以中药内服。

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自身感觉髋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患者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与正常完全相同。

显效:患者自觉疼痛症状消失,或在气候变化或行走距离超限时,髋关节有不适感或髋关节疼痛,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范围和步态改善近于正常。

好转: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在休息状态下消失,在活动状态下短距离消失或减轻。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及步态较前改善,跛行好转。

无效:患者自觉髋关节疼痛症状无缓解,步态无改变。患者髋关节功能无改变或加重,跛行无改变。

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外邪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肿大、重胀或麻木等证,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

西医部分:目前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项者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4项者为肯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3项者为可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标准不足2项而具备下列标准2项以上者(a.晨僵;b.持续的或反复的关节压痛或活动时疼痛至少6

39 周;c.现在或过去曾发生关节肿大;d.皮下结节;e.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阳性;f.虹膜炎)为可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治疗方法:

(1)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病变关节周围阿是穴为主,药物用普鲁卡因、柴胡针、654-2针、林可霉素等作导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一小时。

(2)中药封包治疗:以病变关节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穴位注射:取大椎、双侧大杼、血海等穴,用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及强的松龙混合液注射,一般行1-3次,每天融一周。 (4)针挑:病变关节周围大针挑摇,每日两穴。

3、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缓解:关节或关节外症状控制,血沉、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X线骨关节改变无新进展或有改善。

(2)、好转:关节或关节外症状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RF滴度较前下降,X线骨关节破坏进展较前减慢或无新进展。

(3)、未愈:仍有关节或关节外症状,血沉、C反应蛋白、RF滴度升高,X线骨关节有破坏或破坏仍有进展。

漏肩风(肩周炎)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痠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至气血阻滞而成肩痛。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蕴郁而生湿热,以致患处发生轻度肿胀,甚则关节僵直,肘臂不能举动。

西医部分: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多为中、老年患病。 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肩周炎的患者主要

40 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1)、肩、部疼痛; (2)、肩关节活动受限; (3)、患肩怕冷;

(4)、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2、治疗方法:

(1)、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患侧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等穴,药物用普鲁卡因、柴胡针、654-2针等作导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一小时。 (2)、电针+TDP: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臂?、风池、条口、承山等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3)、针挑: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等穴为主。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4)、中药封包治疗:以患者局部经穴为主,每天一次,每次约20分钟。 (5)、拔罐:肩周局部经穴,每天或隔天一次。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41

脊痹(强直脊柱炎)

1 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因肾虚于先,寒邪深入骨髓,使气血凝滞,脊失温煦所致。以腰脊疼痛,两胯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弯曲变形,甚至强直僵硬,或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沉重感,阴雨天及劳累为甚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西医部分:

参照1984年AS修订纽约标准。 (1) 临床标准

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 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 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 放射学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大于或等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3)确诊条件 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4) 分期

A 早期:脊柱功能活动受限,X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仅关节间隙改变。 B 中期:脊柱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X片显示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C 晚期: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显示骶髂关节融合,脊椎呈竹节样变。 2 治疗方法:挑筋法

取穴:颈、腰、背部膀胱经背俞穴、华佗夹脊和督脉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穴位挑点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相应穴位下注射皮丘,用特制针具挑断表皮后,把穴位皮内的白色纤维缓慢拉出,直至把针孔(直径约0.2~0.3cm)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挑毕,针挑口涂上碘酊,外贴无菌小纱垫。

疗程:每天针挑一次,每次取4个穴位(左右对称),10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参照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有

42 关“风湿四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

显著好转:经治疗后受累部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ESR恢复正常,X线显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恢复日常劳动。好转:受累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ESR降低。无效:经治疗1-3个疗程(10天为1个疗程)以上,受累部症状无改善。

注:有条件者可参考并观察其它各项免疫指标和有关化验室检查。

43

第三篇:第十一章 针灸、推拿科护理常规(1)

第十一章

针灸、推拿科护理常规

一.针灸、推拿科一般护理常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对年老、中风、行动不便者,应尽量提供方便的床位。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侧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遵医嘱执行。

(六)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苔、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针刺护理

1.针刺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代施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2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做好保暖。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效果和反应。如出现晕针、折针和弯针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遵医嘱针刺,严格掌握禁忌症。

5.针刺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安置好体位,并做好护理记录。

6.做好修针和针具的消毒工作。

(十一)灸法护理

1.遵医嘱艾灸,严格掌握禁忌症。

2.施灸时,严密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防止艾火灼伤皮肤,衣服

3.艾灸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时,小型水疱无需处理,大水疱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并用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5.施灸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切忌吹风,做好护理记录。

(十二)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以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效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注意饮食禁忌

(十四)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十五)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七)做好出院指导,征求患者意见。

二、痹症护理常规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症候。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部位、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

4.精神、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

风痹症、寒痹症、湿痹症、热痹症。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帮助其功能锻炼,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

(4)病情观察,做好记录: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气候变化的关系:观察皮肤、体温舌苔、舌苔几伴随症状等变化。 2.用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3.饮食护理

(1)宜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食物。 (2)风、寒、湿痹者宜进温热性食物,忌生冷之品。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辛辣、肥甘等食物。 4.情志护理

(1)给予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5.临床护理

(1)风寒湿痹者的患处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以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3)腰椎间盘突出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翻身时,保持轴线翻身,局部保暖,带腰围,避免负重和弯腰动作。恢复期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

6.并发症护理

(1)痿证

1)病情稳定后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局部按摩、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增加补益气血、肝肾之类的食品,如肉类、蛋类等。 (2)关节僵直

1)鼓励并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姿势,以防出现屈曲性痉挛。 2)认真观察患肢情况,如肌肉萎缩、皮肤感觉、肢体活动等,并做好记录。

(三)辩证施护 1.风痹症

(1)病室宜温暖干燥、避风。

(2)衣着应注意防寒保暖,勿在寒冷及阴雨潮湿天气到室外活动。 (3)中药宜热服或温服。 (4)饮食忌生冷之品。 2.寒痹症

(1)患者病室宜温度温暖干燥,注意局部保暖,多加衣被。 (2)中药宜热服。

(3)饮食宜温热、忌生冷。 3.湿痹症

(1)患者病室宜温度温暖干燥,阴雨潮湿天气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湿气。 (2)中药宜热服。

(3)饮食宜温热、可用除湿之品,如扁豆、鳝鱼等。

4.热痹症

(1)患者居室宜清爽,不宜直接吹风。

(2)饮食宜清热利湿食品为主,可多食丝瓜、绿豆、冬瓜等,忌辛辣之品。

(四)健康指导

1.注间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治疗。 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 4.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运动。

三、面瘫护理常规

面瘫多为脉络空虚,营卫失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络,以致气血阻滞。本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情为本虚标示,病位在经络。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口眼歪斜发作时间、皮肤感觉及面部活动程度。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家族史及社会、心理状况。 4.辩证

风寒证、风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期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外出,应注意面部保暖,避免风寒,外出应戴口罩围巾。 (3)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是否会蹙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等动作。 2.用药护理

风寒证者用药宜热服,风热者中药宜凉服。

3.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普食,避免辛辣、酸、干、硬、粗糙的食物,忌冰冷寒凉之品。面神经麻痹致咀嚼吞咽不便者,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进食后食物残渣滞留颊内有利细菌繁殖,每次进食后应给消炎含漱液漱口,防止口腔溃疡。 4.情志护理

(1)关心患者,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2)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经常探视,创造温馨气氛,增强其治病信心。

5.临床护理

(1)眼睑闭合不全:每天滴眼药水2~3次,以防感染。睡眠时用手闭合麻痹的眼睑,以免角膜干燥,眼球受损后覆盖生理盐水纱布。

(2)口眼歪斜:按摩翳风穴、颊车,下关等穴位。重者灸翳风者,每次30~40分钟,避免烫伤皮肤。 6.并发症的护理 (1)面肌痉挛

1)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吹袭颈面部,用湿热毛巾热敷患部2~3次每日。 2)每日按摩翳风、下关‘颊车’按摩的方向尽量向上牵拉。 3)戒烟。

4)锻炼面部肌群运动功能如鼓气吹哨、闭眼等。

(三)辩证施护

1.风寒证

(1)急性期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外出。面部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夏天不宜使用空调,冬天出门注意室内外温度的差别,使用围巾、戴口罩等措施,保护患部以免受凉。 (2)给予温灸或雀啄灸翳风穴。 (3)饮食及中药宜温服。 2.风热证

(1)卧床休息,发热时定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高热者给予穴位注射曲池、合谷穴。

(3)面部疼痛者穴位按摩攒竹、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合谷等穴。

(四)健康指导

1.面部注意保暖,戴围巾口罩等措施,避免受凉。 2.舒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

3.坚持治疗和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根据病情,适当活动面部肌群,定时按摩。

四、痿证护理常规

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经脉失养所致。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肾。周围性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功能性瘫痪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4)病情观察,做好记录。观察萎软发生的部位、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呼吸变浅、微弱甚至呼吸骤停等危象时。立即抢救,再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3.饮食护理

(1) 饮食以清淡、高营养、多纤维食物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 (2)肺热伤津者,多食新鲜水果

(3)脾胃亏虚者,可食益气健脾之品。 4.情志护理

(1)关心患者,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2)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经常探视,创造温馨气氛,增强其治病信心。 5.临床护理

(1)遵医嘱给予针刺 。

(2)发生癃闭或淋证按有关病症护理常规进行。。如行简易的诱导排尿法,听流水声,温热水冲洗会阴部。遵医嘱针灸,取膀胱俞、三阴交、中极、气海等穴。遵医嘱行无菌导尿术,并留置尿管。 6.并发症护理 (1)坠积性肺炎

1)保持空气新鲜,无刺激性气味,严禁吸烟,温度控制在28度,湿度保持在50%~60%。 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

翻身后拍背,用空心拳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扣拍,以促排痰。

3)痰黄稠不易咳出者,可服鲜竹沥水10~20ml咽下,每日3次,以化痰止咳。

(2)淋证

1) 注意个人卫生,二便失禁患者每次便后要清洗会阴部,勤更换内衣,及时更换污染床单。

2)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以利排尿。

3)调整饮食结构,禁食肥甘煎炸辛热助湿生火之物,忌饮酒。

4)留置导尿管,每日更换集尿袋,每周更换尿管一次,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2次,遵医嘱性膀胱冲洗。

5)保持尿袋低于膀胱位置。搬动患者时要夹尿管。导尿期间定时夹管和放尿,训练膀胱收缩功能,以恢复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

(三)辩证施护

1.肺热伤津证

居室宜清爽湿润,病床不宜过高,以便于患者上下,避风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食用梨鲜藕、西瓜、绿豆等,忌辛辣肥甘之品。

2.湿热浸淫证

居室宜清爽干燥,酌情适量运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及生冷油腻辛辣,可多给予清热利湿之品如赤豆、冬瓜、薏苡仁等。

3.脾胃虚弱证

居室宜温暖,向阳,应积极鼓励患者活动,以促进功能恢复。饮食有节,且易消化、营养丰富。可选用鸡蛋、瘦肉、牛奶、鱼类、红枣、山药等。慎用生冷肥甘之品。 4.肝肾亏虚证 积极鼓励患者活动,加强锻炼。饮食宜高营养,多进滋补肝肾之品,如甲鱼、牛奶、鸡蛋、芝麻银耳等。忌用辛辣之品 。

(四)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调养脾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2.舒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

3.坚持服药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对早期患者鼓励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重症者协助其每日多做被动活动或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五、中风病恢复期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中后期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价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能力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肝阳上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俯实症、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用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毛巾擦干,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顺逆变化。 (2)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应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4.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5.床护理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管。

(3)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4)大便失禁者应保持床单位清洁,肛周皮肤干燥,尿失禁者要保持会阴干燥及床单元清洁。

6.并发症护理 (1)坠积性肺炎

1)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

2)每3~4小时翻身后拍背,有利于肺部分泌物排出。 3)采取正确的方式进食,避免呛咳,误吸。 (2)泌尿系统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二便失禁者每次要清洗会阴,勤更换内衣,及时更换污染床单。 2)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

3)调整饮食结构,忌食肥甘、厚味、煎炸、辛辣等助湿生火之品。

4)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尿管一次,保持尿袋低于膀胱位置,搬动患者时要夹尿管,防止尿液反流。

(三)辩证施护 1.肝阳上亢证

(1)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保持情绪稳定。

(2)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血压,加强巡视,如有唇舌发麻、肢体麻木、持物不稳、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中风现象及时报告医生。 2.风痰阻络证

(1)眩晕重者,应安静卧床休息,防止摔倒。 (2)痰壅呕吐者,服药宜少量频服、热服。

(3)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多食藕、梨等食物,忌油腻肥甘,以防助湿生痰。 3.痰热俯视症

(1)室温不宜太高,衣被不可太厚,避免冷风直接吹入。

(2)如出现嗜睡,朦胧,说明病情加重向中腑转化,应立即报告医师。

(3)饮食宜清热,化痰润燥为主,如萝卜、香蕉、梨等。忌辛辣厚味之品。 4.气虚血瘀证

(1)气虚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室温宜暖,防止外邪趁虚而入。

(2)宜食益气、活血化瘀为主的食物,如黄芪粥、薏米粥、莲子红枣粥等。 5.阴虚风动证

(1)病房宜通风凉爽,但避免凉风直接吹入。 (2)避免情志刺激,勿惊恐,郁怒,防止腹中。

(3)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汤,芹菜等。

(四)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第四篇:针灸推拿科简介

——针灸推拿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东直门医院东区 浏览次数:888 更新时间:2012/2/20 9:00:18

针灸推拿科成立于2006年初,是由针灸、理疗、按摩三个科室组合在一起而成的综合科室,通过医院的大力发展,针灸推拿科的实力也不断在增强,尤其从2006年初,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科室的不断扩大,针灸推拿科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以科研促发展,2009年主持承担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已申报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院级科研项目二项。以其雄厚的临床优势,不断增强的科研能力,已逐渐发展成为我院的重点专科,连续三年业务量持续增长,在我院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被评为我院先进科室。现拥有包括针灸理疗,推拿、针灸调脂养生、中药熏蒸、中药足浴七个门诊诊室,十余名医护人员,门诊诊疗床35张,日门诊量200余人,年收入达200余万元。

针灸推拿科名医荟萃,有三位专家被选为我院十大名中医之列。有以针灸减肥养生见长的朱玉主任,有针灸治疗杂病见长的逯俭主任,有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疳积及颈肩病见长的王增年副主任,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得广大患者的信任。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中医传统疗法为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逐步开发新的治疗项目,目前治疗项目已达数十种。包括:针灸、拔罐、艾灸、微创埋线、穴位贴敷、皮内针治疗、梅花针叩刺、药罐、刮痧、穴位注射、中药熏蒸、中药足浴等。坚持“患者至上”的宗旨,努力将针灸推拿科建设成为特色显著、诊疗水平较高的中医特色科室。

我们以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多彩的中医治疗方法,先进的理疗设备、热情周到的服务为科室的特色,实行规范化管理,并制定了完备的诊疗规范,各诊室分工明确,逐步形成了专病专台的特色,诊疗水平日益提高。

针灸理疗室:针灸理疗室把传统针灸方法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将中频、超短波、中药离子导入等与针灸结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神经性头痛等痛症中疗效显著。对于面瘫、中风后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内科杂病更是具有特殊疗效,是一种非常好的绿色疗法。

主治: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焦虑症、抑郁症及帕金森综合症等内科杂症。

针灸治疗脑卒中所致言语不利、肢体运动障碍及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及帕金森综合症效果好,无依赖,无毒副作用。

针灸结合理疗治疗面神经炎,能明显缩短疗程,采用进口设备(疼痛治疗仪、低周波微温治疗仪)结合针灸治疗各种疼痛性病症(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疼综合征等)明显优于单纯内服药的疗效。

目前由逯俭主任主持承担院级科研项目一项----“根结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此方法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

推拿室:推拿室充分发挥传统推拿手法优势,在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骨科杂病、小儿疳积等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为广大患者所认可。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落枕、关节脱位、多种软组织劳损等骨伤科疾病、半身不遂后遗症、小儿偏食、泄泻、积滞、便秘、面瘫等。

运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落枕、关节脱位、多种软组织劳损等骨伤科疾病,成本低,效果好,无毒副作用。

运用点穴疗法治疗半身不遂后遗症,小儿面瘫、泄泻、积滞、便秘疗效好,无创伤。

运用先进仪器电脑颈椎牵引、电脑腰椎牵引等配合中医手法及中草药对颈椎病、腰椎病发挥综合治疗的效用。

目前由方向明副主任主持承担院级科研项目一项----“用改良推拿手法治疗N根型颈椎病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熏蒸室:主治颈腰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扭伤肿痛、肢体麻木、虚寒型胃肠疾病、脑血栓后遗症恢复期、妇科慢性炎症、男科慢性前列腺炎,亦适用于肥胖症、黄褐斑、疲劳、失眠等亚健康人群及风寒感冒初起、浑身酸痛等。

中药足浴室:主治下肢麻木、老寒腿、手脚发凉、失眠等亚健康状态,及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足部皲裂等。

针灸减肥门诊:为我院特色、重点诊室。针灸减肥始于2000年。作为特色专科,主要开展针灸调脂、减肥、养生保健、美容等多种项目。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在通州区及北京周边地区率先将中医特色疗法----针灸运用到肥胖症脂肪肝的治疗及亚健康的调理,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其规模及业务量居北京地区前茅,其诊疗价格低于北京市同行业水平。目前由朱玉主任主持的《电热针灸加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研究》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市级科研项目,已申报通州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分别在《中国针灸杂志》、《陕西中医杂志》等国内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其中,“电热针灸加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症80例临床观察”,在院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梅花针叩刺配耳穴压豆治疗黄褐斑50例临床观察”,获通州区卫生系统第三届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同时此科研项目已申报通州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灸调脂养生: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针灸治疗为主结合耳穴压豆、拔罐、走罐、药罐、刮痧、水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中药熏蒸等治疗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前期及内分泌失调等。同时结合调整饮食结构,运动指导,能取得显著疗效,明显改善患者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精神不振、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浑身酸痛不适、失眠、头痛、便秘等亚健康状态,使体质得到增强。

针灸美容:采用梅花针叩刺疗法结合针刺、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面部皮肤松弛、妊娠纹,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气血,患者褐斑的色泽改变、面积缩小,皮肤收紧,皮肤裂纹修复,伴随症状如失眠、头晕、乳腺增生、胁肋胀痛等亦随之改善或消失,尤其是月经不调、痛经等改善尤为明显,并无任何副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应用微创器械将生物可降解线体注入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线体对局部或经穴的长期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针灸治疗技术。适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亚健康调理、颈肩腰腿痛、支气管炎、急慢性胃肠炎、胃痛、痛经、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针灸减肥美容的优势:我们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感觉到全身舒服轻松,并逐渐出现腰身收紧,体重下降,皮肤变白、变细、光滑红润,妊娠纹、黄褐斑变浅,甚至消失,随之全身健康状况大为好转。失眠、糖尿病、高血压、心动过缓、脂肪肝、便秘、大小便失禁、不明原因浮肿、亚健康状态等逐渐消失或减轻,身体各部位的疾病和不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缓解。面部皮肤松懈是困扰很多人的烦恼,错误的减肥方法很容易导致面部皮肤松弛,年龄的增加也会伴随着皮肤的衰老使皮肤松懈,针灸可以改善面部皮肤。在针灸减肥的同时,身体能够自身的调节,增强皮下纤维组织收缩,改善皮肤弹性,同时配合面部局部针刺,效果奇佳,可以使面部收紧,塑造弧线。实践证明,针灸减肥是一种安全有效且不易反弹的绿色减肥方法。与西药相比,在减腰围和腹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减掉体重的同时,还能收腰、塑形,并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健康美丽的目的,尤其对脂肪肝的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也表明针灸减肥重在减脂肪,较药物减肥更具安全性和针对性,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减肥适用人群:长期减肥无效者、产后肥胖、病理性肥胖、遗传性肥胖、过食性肥胖(任何年龄段,尤其对四肢肥胖、背部脂肪肥厚、腹腰部脂肪肥厚、胃部组织凸出的人群及脂肪肝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减肥最合适的年龄是在25~50岁之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中青年人,由于生理变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好动到不好动的过程,每天能量消耗也由多变少,因此容易产生肥胖。但这个阶段的人体各方面的功能较健全,通过针刺治疗较易调整内在功能,促进分解脂肪,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

总之,减肥治疗必须集治疗、运动、饮食于一体,方能奏效。如果依赖于治疗而暴饮暴食,或好吃不爱动,那么这样减肥治疗也将是徒劳的 。

第五篇:推拿科实习总结

好久没更新日志了,毕竟在推拿科,一周五天上班,没请假没休息,每次下班都很累,晚上看书,然后就睡觉,生活挺有规律的

,感觉很累,但是学到很多东西!

毕竟我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刚到推拿科,加上身体优势,感觉比其他人要容易上手。推拿科的一个月,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每

次都是给病人做推拿放松,然后等老师复位,接着就给病人走罐拔罐,或者扎针,刺络拔罐等,熟悉了以后就操作很有效率了。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不习惯高强度工作,体力和耐力较弱,推拿后自身的手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和疼痛,对下次的推

拿造成一定影响;没有充分利用身体的优势做推拿,发力不正确,干活起来很容易疲累;手法变化不多,病人容易耐受适应;推

拿的套路不熟练,手法不到位,没有明确的治疗目的;手法从质量上还欠缺均匀柔和渗透,与高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影像学和触

诊基础薄弱,对患者的诊断不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不断的推拿实践,并虚心请教带教老师,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体力和耐力是在不断的推拿中锻炼出来

的,至于手指上的劳损,只能多变换自己的手法,避免拇指过多用力。同时,在老师认真耐心的教育指导下,我纠正之前错误的

站姿和手法,充分地利用到自身的体重、力量优势,更好地发力和避免自己疲劳。套路上,由袁老师亲自操作示范,我也感受了

一遍,用他的话说的是:套路不是固定的,只是在大家没有推按套路概念的基础上,作为一个模板,不必拘泥于套路,但是推拿

时套路上的原则都是一样的要遵循的,总的来说,手法可以多变,顺序都可以变,做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套路。之后通过不

断的操作练习,我总结出自己的套路,并结合患者的病史操作,都获得了不俗的效果。看x片、CT、MR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触

诊患者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还需要不断提高。

在推拿科的一个月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工作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患者和医生之间都有说有笑的,相处得十

分融洽!特别感谢张老师和袁老师,给予了我很好的教学指导,使我在推拿科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有自己的一套,而且善于给

学生问问题,肯放手给学生操作。还有李师兄,李师姐,狗爷等等,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膜,有说有笑,互相在身上练习,信任

对方,相互帮助,气氛十分***!还有学会了很多推拿科常见病(颈椎并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扭伤、落枕等)的治疗和保健知

识,还有跟病人的沟通和为病人着想。

总的来说推拿科是收获很大的一个科室。下一站就是传闻中很忙的脊柱骨科了,希望尽快适应吧!还有准备考研的复习,有空也

要回回推拿科巩固下,毕竟是自己的专业。呵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catti二级笔译解析下一篇:属马生肖运程

热门文章

推拿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