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常识课程总结

2022-12-17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全用药常识课程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安全用药常识课程总结

安全用药常识课程总结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安全用药常识课程总结》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篇一:学习药物及用药安全心的体会

学习药物及用药安全心的体会

学习了药物及用药安全,我感触很多。同时我想在平时遇到感冒发烧一些小病时也不会束手无策,可以说收获颇多。

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讲了好多医药常识,对我们非常有好处,实用性强。对我们而言,健康是本钱,掌握一些常识,对自己提高。同时学会更加呵护自己的健康。一下是我一些体会和所学。

如何安全合理选择药物?

1、应当确诊自己是什么病,然后

对症下药,不能只凭自我感觉或某一个症状就随便用药。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完事。

2、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

另外,有人认为价钱贵的药就是好药,其实不然,因为药物的价格是由其本身的来源,成本产量以及不同的厂家来决定的,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和治病的效果,因此,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是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服用感冒药应注意的问题:

1、复方抗感冒药中多含有抗过敏成分,如扑尔敏等,这些药物服用后容易困倦,因此,

凡从事驾驶,机械操作,高空作业的人员要慎用。

2、

3、

4、

5、

6、

7、

8、

健康是一个整体,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跟随着生活高节奏和高热量、高脂质饮食而来的是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发病率。在出现躯体疾病的同时,人们也存在着高度的心理负荷,其主要表现有过分紧张、焦虑不安、惊恐、悲伤、抑郁、愤怒等等,我们将之称为情感障碍。疾病作为一种负性的生活事件,会

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同时过重的心理负担也会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我们把这一类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性疾患称之为身心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以幼儿教师为例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思想汇报专题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服用抗感冒药时,要注意只选择一种,不应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另一种,以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要慎用抗感冒药。服用解热镇痛药及复方抗感冒药期间不要饮酒,以免加重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肝、肾功能

不良的患者慎用抗感冒药。妊娠头3个月的妇女禁用含有氢溴酸右美沙芬的抗感冒药。服用3~7天后,如症状无缓解,建议去医院就医。服用感冒药期间,一般不要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范文TOP100身心健康在现代医学不在只肉体,还有精神、心理的健康。在如今心理问题也是诱发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

社会是向前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压力的变化,失业率增高,经济的动荡等都会引起人们的身心变化。工作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工作不能胜任、工作调动、经济收入降低、被动接受新的化境、生活的能力降低等都会导致情绪低落、心理失衡、失眠、严重时出现精神异常,甚至还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现代城市的拥挤、交通繁忙,安全事故频起,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人们的交感神经兴奋,持续的血管疾病,患高血压的的病人增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焦虑,情绪不稳,甚至恍惚。诸多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身心的疾病。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对于身心疾病缺乏最起码的认识,范文写作各科医生治疗各科疾病,内外科医生和精神心理科医生都普遍对对方的专业领域缺乏认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病人被误诊,治疗被延误。在对疾病的治疗上,

应该从身体和心理上双重治疗,早治疗是对病人加强心理方面得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疾病意识,保障身心健康。

最后感谢老师教我这门课,让我学多了好多知识,对用药安全有了初步了解。

篇二:安全用药常识教案

安全用药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认识,学会看“使用说明书”。结合日常生活事例来认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配置“家庭小药箱”。

2、通过“安全用药”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学会设计家庭小药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 “千手观音”邰丽华吗?她小时候生病时,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她听力丧失。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讲座与分析,来认识安全用药

1、展示事例:小明感冒发热了,他跑到药店买了一些抗生素药物,认为消消炎症就可以了。分的做法好吗?为什么?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你能给他哪一些建议?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对此行为作出相关的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过许多药品,请你尽量写出这些药品的名称及其它们的作用。

2、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通过交流,出示药盒,观察药盒上的相关项目,提出:在药盒上有哪些项目?通过学生活动,认识到在有的药盒上有“OTC”标志,从而导入到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你是怎样区分处方

药和非处方药的?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3、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

(1)药品说明书中哪些项目最先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2)你没有关注的栏目有没有必要列在上面?

4、学生交流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三、运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家庭小药箱。

要求:

1、四人一小组,尽量考虑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进行设计。

2、药品的选择要合理、经济实惠、减少浪费。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并尽可能引发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

课外实践:为你的家庭旅游设计一个小药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区别一些常见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了解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

3.知道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方法等。

4、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来了解药品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药品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培养学生根据病情对症用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认真负责的思想。

6、通过对祖国医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出发,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会生病,请大家回忆一下,当自己或家人生病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

2、教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得了一些不太严重的小病时,并没有到医院去看医生,而是在家里吃些药,那么这样做可以吗?

教师:究竟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有道理呢?对于药品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安全用药

二、误治病,还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1、安全用药

[讲述中华医药学的悠久历史,推进新课]

教师:我国的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传说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春秋时的神医扁鹊、三国时期的华佗,直至明代李时珍花费一生心血编写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无不凝聚着中华民

族在治疗疾病、运用中草药方面的无穷智慧。到现代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药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药物应用合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防治疾病、恢复健康,反之则有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危急生命。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安全用药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内容。

2、讲授”安全用药常识”

文字内容:

一、药物的品种:1.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2.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书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用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简称为OTC。

3.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4.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

物质合成的,因此又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二、药品的服用: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等内容。在使用说明中,”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一项主要说明该药对哪些病起作

用,即能治疗何种病症。因此使用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对症下药,”用法”主要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些药物不是口服的,可能是外用或含片,应该注意。药物的”用量”指出用药的多少,有些时候必须与规格结合起来看。药物的有效期很关键,上面标明的是生产日期,需要依此来推算有效期。”批准文号”和”制造单位”说明该药品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否则为非法药品,不能使用。

画面内容:展示一些药品说明书。

板书:1.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药物使用说明书。

教师:从上述内容中我们了解了一

些用药的常识,其中特别介绍了药物使用说明书的使用。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份真实的说明书来了解药物的使用。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来的药品使用说明书。

(学生取出使用说明书)

[分组讨论,提高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学生阅读、讨论、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

3、教师: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如果对药品还有什么疑问,不妨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来解决。

教师讲授:对药品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其核心目的就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而危及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

我保健。在已上市的药品中,哪些药能作为非处方药,不是由药品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自行决定的,而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遴选并获得批准的。

4、药品使用说明书上的生产批号由6-8位数字组成,它表示什么含义?

教师:一般前两位表示药品的生产年份,紧接后两位表示生产月份,最后的2-4位表示该药是第几批。例如:批号为030521,表明该药是2003年5月生产的第21批。

5、有的药品说明书上没有标明有效期,而是失效期。失效期和有效期有什么分别?

教师:失效期表明的是药品开始不能使用的起始时间,有效期则表明的是药品能够使用的最后期限。例如,某药标明失效期为2003年7月,则该药品可以使用到2003年6月30日,2003年7月1日就不能再使用了。如标明有效期为2003年7月,则该药可使用至2003

年7月31日。

三、活动与探究(”五一”长假,小明一家人准备去泰山旅游,小明的母亲晕车,其父亲有高血压病,为确保全家旅途愉快,平安顺利,请你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 活动题目: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活动目的:通过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中的药物清单,学会把用药常识应用到生活中。

活动提示:

1.药物的配备是否周全,包括防治腹泻、感冒、发烧,以及轻微外伤的药物。

2.随身携带的特别药物,如晕车的同学要带上乘晕宁。

3.你的家人或朋友需要准备的特殊药物,如给患有心脏病的人配备硝酸甘油等。

4.出发前要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条件(如饮食、居住和卫生条件等),针对当地的具

体情况,准备要带的药物。

活动结果:设计一份详细合理的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包括设计人、设计时间,旅行地点、旅行成员,药品名称等内容。

四、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安全用药

1.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药物使用说明书

作业;

1、服药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篇三:《安全用药》教学设计

《安全用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介

绍了生活中基本的用药常识,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比较活泼新颖,实用性强,强调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

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们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药品学生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不少生病后用药的经历,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在医生和家长的叮嘱下用药的,很少有人独自去医院或药店有过买药的经历,而对于用药前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使用也比较容易忽略,而药品一旦使用不当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非常有必要向学生普及安全用药的知识。

关于安全用药的知识本身并不难,在教材中都是文字的描述,如果让学生自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容易被学生忽略。而本节课讲学生分组,以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则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安全用药的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学会读懂药物使用说明书

(2)通过设计小药箱,展示设计成果,学会安全用药的常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用药安全,关注自己及他人健康,养成独立,全面考虑问题的品格,生成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知道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教学难点:

合理设计、改善小药箱。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小组讨论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

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药品说明书 教学过程:

家庭箱家庭药箱虽不能代替医生治疗。但在急性伤病的及时处理或常见疾病的临时治疗方面具有积微意义。

家庭药箱内主要存放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和急救盒。医用器具包括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纱布、绷带、酒精棉球、镊子、剪刀等。配备外用和内服药时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急救性的原则,不必面面俱到。常用的外用药有酒精、红药水、碘酒、创可贴、风油精、眼药水等;常用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药物、用药、安全、药品、学生、疾病、心理、生活等方面,希望对网友有用。

第二篇:安全用药常识教案

药品安全常识教案

11中金科学校 王荣生

教学目标

1、增强中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和行为。

2、帮助中学生掌握科学服用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有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让学生领悟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用药习惯必须从小开始,从现在做起。

4、通过“小手牵大手”、家长学校宣传等形式让安全用药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到每个同学、每个家庭,促进全社会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上课准备

广泛搜集网络、报刊等资料,说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与滥用药品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中学用药特点

1、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

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青少年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如碳酸氢钠注射液等,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注射液等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

3、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等;雄激素如甲睾酮等长期应用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动物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制剂等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二、给孩子用药时应注意事项

1、剂量:剂量不足会收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易产生抗药性,而剂量过大又会增加不良反应甚至使孩子中毒。在药物的吸收、体内循环及排泄诸方面,孩子通常要较成人为快。加之不同的年龄其组织器官的发育分化程度不同,孩子体内的生化反应与成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剂量问题更应引起父母注意。孩子用药剂量通常是按年龄或公斤体重来计算的,不仅治疗药要严格掌握剂量,一些“保健药”也不能滥用。有的家长给孩子长期大量服用鱼肝油,结果造成蓄积中毒。

2、用药时间: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情况不同,所以,用药的时间也有差异。如果不按时给药,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够,药品不能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同时应根据不同药品选择适当的服用时间,如胃肠道如整肠生等用药一般在饭前服用等。

3、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如处方药中的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制剂,小儿禁用,非处方药中的盐酸雷尼替丁,16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4、不要常吃“小药”: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吃“小药”。所谓小药,通常是牛黄镇惊丸、抱龙丸、回春丹、至宝锭之类的儿科中成药。父母给孩子用小药的原因是认为小药安全,可以防病。但实际上,药品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常吃小药只会延误病情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5、不要给孩子“进补”:现在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各种“保健药”、 “补剂”,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补品”就是饮食,“补药”服用不当会使孩子出现不耐受的表现,如流鼻血等。有的孩子长期服用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制剂等,导致缺铁性贫血;有的孩子服用“补品”出现性早熟,年轻的父母应引以为鉴。

6、给药方式:给孩子用药还要注意给药方式。口服是最经常的给药方法,如孩子没有消化道不适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能口服就应该口服。有些口服药如肠溶衣、控释片等是不能压碎后再给孩子服的,用药时需注意。

7、不要自行用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备有一些常用药品,小伤小病用起来方便。但是,当孩子患病后,有些家长在没有搞明孩子患了什么病的情况下,仅根据自己对药物的一知半解的知识自行给孩子用药,这是很危险的。除了会引起不良反应外,还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8、不要“要求”医生开药:医生用药是要根据孩子病情选用的,但一些家长却常常拿从广告上学来的知识要求医生给孩子开药。有时医生只好妥协,按家长的意思给孩子开药,其治疗效果就可能会打折扣。更多的时候是孩子用了不必用的药。

9、如果父母为孩子购药,一定要去正规药店购买,以防假冒伪劣,更不要道听途说,随意购药。

10、家中的药品一定要摆放好,不要让孩子拿了误服。

11、给孩子喂药应注意方法,千万不要捏住鼻子硬灌,以防呛着。

三、用 药 误 区

现在家庭自购药品服用的现象逐渐增多,许多家庭都有储备常用药的“小药箱”。但由于对儿童、青少年的病情判断不准确,盲目用药,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等现象屡屡发生。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之成人更为敏感,用药不当不仅造成儿童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己成为儿童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性用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诱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比如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把保婴丹或者珠珀猴枣散作为预防感冒的“保健品”使用,长期使用这两种药物,对孩子身体并没有好处。

2、超剂量用药: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随便让儿童超剂量用药,从而造成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特别是当孩子发烧的时候,心急的家长如果过量使用退烧药或者频繁使用同类药品,可能能会适得其反。

3、擅自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烧,便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可能造成中毒、过敏、真菌滋长等后果,也可能造成耐药。此外,随意使用抗生素后到医院就诊也往往使医生无法采取最佳方法治疗。

4、拒绝使用抗生素:和滥用抗生素的家长相反,有些家长因为从网上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使用抗生素的种种害处,到了谈抗生素色变的地步,即使是从医院拿回抗生素也在重重顾虑下不敢使用。其实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滥用抗生素完全是两个概念,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必要的。

5、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补液疗法(如服用口服补液盐或输液治疗等)、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6、使用成人药物:有些家长会给患儿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药、感冒药之类,虽然剂量减半,但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药物解毒的酶系统、代谢系统均未发育成熟,许多药物对儿童不宜。例如,诺氟沙星可引起儿童关节病变,影响其生长发育;氯芬黄敏片(感冒通片)的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对肾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

7、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家长常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给患儿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8、滥补营养品: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使用一些价格昂贵的营养品,认为贵的才是好的。服用钙剂要使用珍珠粉,补充维生素A、D要使用深海鱼油,另外随意补充各种维生素,总觉得补充营养品总是比不补好,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并不适合小孩胃肠道吸收,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同时各种营养物质过量包括各种维生素过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都有不良作用。

再次强调“正确用药五注意”

1、日常用药中,要防止滥用药物。要根据病情轻重异同,区分用药对象是小孩、成人或老人,弄清是什么疾病与药物的性能,有针对性用药。特别是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更要杜绝滥用药物,否则可能导致畸胎、死胎,直接危害母子健康。

2、不要忽略药品包装上的注意事项,药品的注意事项包括该药的不良反应、慎用与忌用,因为衡量药品的疗效时,不能只看到药品的优点、作用与用途,还应该看到其毒性,才能保证用药后既有效又安全。

3、凡有过敏体质的人,或曾有药物过敏史的人,服用药物应格外小心,尤其对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药物等,更应警惕。对某种药物有明确过敏史者,禁止再次使用。

4、要尽量少联合用药,家庭用药最好单品种使用,最多两种联用,尽可能不合用品种。

第三篇:中小学生安全用药常识主题班会教案

禹村实验学校体卫艺

【班会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高中小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和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教育厅、新泰市委文明办将联合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班会目标】

1、增强中小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和行为。

2、帮助中小学生掌握科学服用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有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让学生领悟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用药习惯必须从小开始,从现在做起。

4、通过“小手牵大手”、家长学校宣传等形式让安全用药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到每个同学、每个家庭,促进全社会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班会准备】

广泛搜集网络、报刊等资料,说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与滥用药品的危害。 【班会形式】

师生互动 【班会时间与地点】

2015年6月19日下午第二节,各班教室 【班会过程】

一、中小学用药特点

1、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

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儿童、青少年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如碳酸氢钠注射液等,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注射液等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

3、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等;雄激素如甲睾酮等长期应用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动物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制剂等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二、给孩子用药时应注意事项

1、剂量:剂量不足会收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易产生抗药性,而剂量过大又会增加不良反应甚至使孩子中毒。在药物的吸收、体内循环及排泄诸方面,孩子通常要较成人为快。加之不同的年龄其组织器官的发育分化程度不同,孩子体内的生化反应与成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剂量问题更应引起父母注意。孩子用药剂量通常是按年龄或公斤体重来计算的,不仅治疗药要严格掌握剂量,一些“保健药”也不能滥用。有的家长给孩子长期大量服用鱼肝油,结果造成蓄积中毒。

2、用药时间: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情况不同,所以,用药的时间也有差异。如果不按时给药,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够,药品不能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同时应根据不同药品选择适当的服用时间,如胃肠道如整肠生等用药一般在饭前服用等。

3、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如处方药中的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制剂,小儿禁用,非处方药中的盐酸雷尼替丁,16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4、不要常吃“小药”: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吃“小药”。所谓小药,通常是牛黄镇惊丸、抱龙丸、回春丹、至宝锭之类的儿科中成药。父母给孩子用小药的原因是认为小药安全,可以防病。但实际上,药品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常吃小药只会延误病情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5、不要给孩子“进补”:现在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各种“保健药”、 “补剂”,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补品”就是饮食,“补药”服用不当会使孩子出现不耐受的表现,如流鼻血等。有的孩子长期服用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制剂等,导致缺铁性贫血;有的孩子服用“补品”出现性早熟,年轻的父母应引以为鉴。

6、给药方式:给孩子用药还要注意给药方式。口服是最经常的给药方法,如孩子没有消化道不适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能口服就应该口服。有些口服药如肠溶衣、控释片等是不能压碎后再给孩子服的,用药时需注意。

7、不要自行用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备有一些常用药品,小伤小病用起来方便。但是,当孩子患病后,有些家长在没有搞明孩子患了什么病的情况下,仅根据自己对药物的一知半解的知识自行给孩子用药,这是很危险的。除了会引起不良反应外,还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8、不要“要求”医生开药:医生用药是要根据孩子病情选用的,但一些家长却常常拿从广告上学来的知识要求医生给孩子开药。有时医生只好妥协,按家长的意思给孩子开药,其治疗效果就可能会打折扣。更多的时候是孩子用了不必用的药。

9、如果父母为孩子购药,一定要去正规药店购买,以防假冒伪劣,更不要道听途说,随意购药。

10、家中的药品一定要摆放好,不要让孩子拿了误服。

11、给孩子喂药应注意方法,千万不要捏住鼻子硬灌,以防呛着。

三、用 药 误 区

现在家庭自购药品服用的现象逐渐增多,许多家庭都有储备常用药的“小药箱”。但由于对儿童、青少年的病情判断不准确,盲目用药,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等现象屡屡发生。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之成人更为敏感,用药不当不仅造成儿童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己成为儿童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性用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诱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比如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把保婴丹或者珠珀猴枣散作为预防感冒的“保健品”使用,长期使用这两种药物,对孩子身体并没有好处。

2、超剂量用药: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随便让儿童超剂量用药,从而造成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特别是当孩子发烧的时候,心急的家长如果过量使用退烧药或者频繁使用同类药品,可能能会适得其反。

3、擅自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烧,便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可能造成中毒、过敏、真菌滋长等后果,也可能造成耐药。此外,随意使用抗生素后到医院就诊也往往使医生无法采取最佳方法治疗。

4、拒绝使用抗生素:和滥用抗生素的家长相反,有些家长因为从网上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使用抗生素的种种害处,到了谈抗生素色变的地步,即使是从医院拿回抗生素也在重重顾虑下不敢使用。其实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滥用抗生素完全是两个概念,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必要的。

5、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补液疗法(如服用口服补液盐或输液治疗等)、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6、使用成人药物:有些家长会给患儿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药、感冒药之类,虽然剂量减半,但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药物解毒的酶系统、代谢系统均未发育成熟,许多药物对儿童不宜。例如,诺氟沙星可引起儿童关节病变,影响其生长发育;氯芬黄敏片(感冒通片)的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对肾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

7、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家长常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给患儿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8、滥补营养品: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使用一些价格昂贵的营养品,认为贵的才是好的。服用钙剂要使用珍珠粉,补充维生素AD要使用深海鱼油,另外随意补充各种维生素,总觉得补充营养品总是比不补好,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并不适合小孩胃肠道吸收,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同时各种营养物质过量包括各种维生素过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都有不良作用。

【班主任总结】

再次强调“正确用药五注意”

1、日常用药中,要防止滥用药物。要根据病情轻重异同,区分用药对象是小孩、成人或老人,弄清是什么疾病与药物的性能,有针对性用药。特别是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更要杜绝滥用药物,否则可能导致畸胎、死胎,直接危害母子健康。

2、不要忽略药品包装上的注意事项,药品的注意事项包括该药的不良反应、慎用与忌用,因为衡量药品的疗效时,不能只看到药品的优点、作用与用途,还应该看到其毒性,才能保证用药后既有效又安全。

3、凡有过敏体质的人,或曾有药物过敏史的人,服用药物应格外小心,尤其对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药物等,更应警惕。对某种药物有明确过敏史者,禁止再次使用。

4、要尽量少联合用药,家庭用药最好单品种使用,最多两种联用,尽可能不合用品种。

5、家庭药物应有专人保管,最好放在抽屉里上锁,或者放到药箱(盒)里置高处,以免儿童误服、错服、服用过量,发生意外事故。

第四篇:用药常识异烟肼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药名:异烟肼

别名:雷米封;Rimifon;INH;Isoniazidum

分子式:C6H7ON

理化特性:为无色结晶或白色至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后苦,遇光渐变质,易溶于水。

剂型与包装:片剂:每片0.05g、D.

1g;注射剂:每支2ml:50mg、2ml:100mg。

作用用途:为高效、低毒性的第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主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肺外结核等。

用法和用量: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口服:常用量每次O.1g,每日3次;小儿每日10~20mg/kg,分3次。用于粟粒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每次0.2~0.3g,每日3次;小儿每日20~30mg/kg,分3次。

肌注:剂量同口服。

静注:每次0.1~O.2g,以24%~40%葡萄糖注射液或灭菌生理盐水20~40ml稀释后缓慢注入。

注意事项:1.肝、肾功能不良、精神病、癫痫病及癫痫病史者,忌用或慎用。

2.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

3.不宜同时服用麻黄碱或颠茄类制剂。

4.小剂量时毒副作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用小,大剂量时(每日10~30mg/kg以上)易引起精神兴奋、感觉异常、神经炎、肌肉抽搐、头痛、反射亢进、口干、便秘、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消失。同服维生素B6可防止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生产厂家:

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批准文号:

第五篇:28种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

核心提示:菊脂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在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的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鱼死亡。虾蟹类禁用。菊脂类或有机磷药物:除生物菊脂外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药生产与使用常识

1、杀藻药物:所有的杀藻药物在缺氧状态下均不能使用,还则会加速泛塘。

2、菊脂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在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的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鱼死亡。虾蟹类禁用。菊脂类或有机磷药物:除生物菊脂外,其余种类不得用于甲壳类动物。

3、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会造成死亡(在室内做试验则可能不会死),死亡概率为20~30%。在水质肥沃时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

4、杀虫剂(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池塘水深大于2米,如按面积及水深计算用药量,并一次性使用时,会造成鱼类死亡,死亡概率为10%左右。早春、特别是北方地区,鱼体较弱,按正常用药量用药,会发生鱼类死亡,特别是鲤鱼的死亡率会达到5~10%,且一旦造成死亡,将会造成较大损失。

5、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鳜鱼禁用;加州鲈、乌鳢、鲶鱼、胡子鲶、大口鲶、斑点叉尾鮰、虹鳟、海水章鱼、宝石鲈慎用。

6、阿维菌素溶液:按正常用药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使用,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时,易导致死亡。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阿维力素、伊维菌素: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

7、内服杀虫剂:早春,如按体重计算用药量,会造成吃食性鱼类的死亡,概率为10~20%。

8、外用杀虫剂: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9、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等无磷鱼。

10、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类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11、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时应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

12、代森铵和代森锰锌:不可用于鳜鱼。用后易导致缺氧,使用后应注意增氧。

13、维生素C:不能和重金属、氧化性物质同时使用。

14、硫酸铜、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后注意增氧,瘦水池塘、鱼苗塘适当减量使用;30日龄内的虾苗禁用。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

15、硫酸乙酰苯胺:用后注意增氧,珍珠、蚌类等软体动物禁用;放苗前要试水;鱼苗及虾蟹慎用。

16、硫酸铜: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当水温高于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300克/亩×米水深,否则可能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烂鳃病、鳃霉病不能使用。鳜鱼禁用。

17、高锰酸钾:斑点叉尾鱼回、大口鲶慎用。

18、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海参不得使用。

19、盐酸氯苯胍:若做药饵拌得不均匀,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

20、季铵盐碘:瘦水塘慎用。

21、海因类:含溴制剂有效成份大于20%的,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3天累计用量超过200克/亩×米,会造成脱壳期甲壳动物死亡。

22、甲苯咪唑溶液:按正常用量,胭脂鱼会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敏感;各种贝类敏感。无鳞鱼慎用。

23、鳜鱼过敏药: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十分敏感,按常规用药,往往会导致全池死鱼。因此,在鳜鱼池中不宜使用这些药物。

24、青虾过敏药:青虾对二二三乳剂、甲胺磷、呋喃丹、杀虫菊脂、敌百虫等较为敏感,应禁止使用,特别是敌杀死更为敏感,不能使用。

25、罗氏沼虾过敏药:罗氏沼虾对敌百虫特别敏感、,应禁止使用;控制使用下列药物:漂白粉0.1g/m3以下、硫酸铜0.7g/m3以下、生石灰250.1g/m3以下。

26、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27、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养殖水体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28、大黄流浸膏:易燃品,使用后注意增氧。

上一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汇报下一篇: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