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工作的思考

2022-10-25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幅员1.55万km2, 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 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 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 最多年份达21次 (2010年) , 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 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 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 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 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 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 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 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 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8个, 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 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 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 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 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 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 截至2015年10月, 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 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 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 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 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 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 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 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 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 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 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 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 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 2010年“6·8”特大暴雨, 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 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 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 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 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 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 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 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 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 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 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 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 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 手段落后, 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 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 应急响应措施滞后, 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 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 造成设备故障率高, 维护任务十分繁重, 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 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 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 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 人员管理松散, 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 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 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 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 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 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 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 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 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 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 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 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 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 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 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 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 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 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 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 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 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 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 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 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 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摘要: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为山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影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的因素分析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