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疣皮病的发病机理与控制措施研究

2022-09-12

桃树疣皮病又被称为树脂病、流胶病, 是一种主要由真菌感染而导致的桃树病害。疣皮病最早发现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 随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疣皮病已经成为我国桃树种植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根据已有的桃树病害统计资料显示, 疣皮病在桃园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30%左右, 部分重茬桃园的发病率甚至能高达80%[1]。疣皮病主要出现在桃树的主干以及枝叶上, 会对桃树的生长以及果实的品质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桃树死亡, 必须要引起重视。

1 桃树疣皮病的类型与发病机理分析

桃树疣皮病可以分为非浸染性疣皮病与浸染性疣皮病两种类型。非浸染性疣皮病又被称为生理性疣皮病, 主要是由于桃树的生长环境存在问题而导致的疣皮病, 例如雨水过多与干旱、施肥不足、日照过长、机械损伤。浸染性疣皮病又被称为生物性疣皮病, 主要是由于病虫害所导致的[2]。

1.1 非浸染性疣皮病

非浸染性疣皮病主要是由于桃树本身的生理病害所导致的疣皮病。非浸染性疣皮病在发病初期, 发病部位会出现肿胀的现象, 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开始逐渐流出明亮的胶体, 雨水过后更加严重, 胶体与空气接触之后逐渐被氧化成红褐色, 制度逐渐变硬, 最后则成为褐色的硬质胶体。随着胶体的硬化, 伤口部位将逐渐开始腐烂, 桃树与果实生长受到影响, 非浸染性疣皮病经枝干组织病原菌检测不会发现致病菌[3]。非浸染性疣皮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如发病部位较为规则、幼苗发病轻大龄树发病重、雨季发病较重等。

1.2 浸染性疣皮病

早期疣皮病一直被认为是桃树的生理性病变, 属于非浸染性病害, 同时也有人提出疣皮病的主要致病机理是桃树本身的营养失调, 但是美国著名植物学家Saniewsik在对桃树疣皮病进行研究时发现, 许多桃树疣皮病的发病是由于存在真菌感染, 其无性阶段属于Dothiorella gregaria Sace, 而有性阶段则属于葡萄做腔菌。

浸染性疣皮病主要存在于桃树的主干与枝叶当中, 有时也会存在于果实表面, 每年桃树的新生枝叶是疣皮病病菌主要的浸染对象。其次疣皮病也有可能会浸染老多年生树干, 多年生树干染病时会产生水孢状突起, 并逐渐流出褐色液体, 可同步出现腐朽现象[4]。多年生树干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器在树干中过冬, 在春季散发分生孢子, 在风力的作用之下实现快速传播。尤其是在阴雨季节大量致病菌随雨水流出并溅到新生枝叶中会成为新生枝叶主要的致病菌源。其次, 温度也会对疣皮病的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气温超过15℃时, 胶液逐渐开始渗出, 同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 所渗出的胶液也将逐渐增多, 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病情不断加重。

2 桃树疣皮病的控制措施分析

2.1 传统控制措施

桃树疣皮病的发病机理不仅有内在的生理性因素, 同时也存在外部的非生理性因素, 相对较为复杂, 因此其控制也较为困难, 现阶段还没有能够彻底根治桃树疣皮病的方法, 现阶段在桃树种植过程中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控制致病菌浸染以及调整树势两种不同的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1) 药剂防治:在每年春季之前对桃树枝干进行检查, 及时剪除病变组织, 并在伤口部位涂抹45%的石硫合剂50倍液, 或者在发病时采用6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6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每周喷洒一次, 连续喷洒一个月, 但是每次喷洒尽量选择不同农药[5]; (2) 在花期或者新枝生长期喷洒浓度为0.25g/kg的B9溶液, 抑制致病菌生长, 促进新枝生长; (3) 加强管理, 及时去除致病源; (4) 定期剪枝, 增强树势。

2.2 抑制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桃树疣皮病

疣皮病不仅存在于桃树, 同时也存在于樱花、李树、梅花等植物中, 人们在对蔷薇科植物流胶研究的过程当中, 逐渐发现乙烯在疣皮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如果乙烯含量过高则必然会导致流胶现象不断加重。后来人们对桃树疣皮病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而真菌感染、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桃树内的乙烯含量不断上升, 当乙烯含量超过极限时, 病变部位的有丝分裂将停止, 维管束也会被破坏, 从而导致出现流胶现象, 并形成瘤状突起。其次, 人们也逐渐发现乙烯利、茉莉酸甲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含量的增多也会导致桃树疣皮病的不断加重[6]。因此, 抑制植物生长剂可以有效控制桃树疣皮病的产生, 但是抑制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对桃树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含量, 因此, 这种方法现阶段的的使用还相对较为狭窄。

2.3 抑利用杀菌剂防治桃树疣皮病

真菌性杀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杀灭真菌, 达到控制桃树疣皮病的目的。但是不同杀菌剂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同时还有部分杀菌剂因存在较大的农药残留并不适用于桃树疣皮病的防控。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杀菌剂与杀菌效果如下表1中所示。

国内在杀菌剂使用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在使用杀菌剂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 杀菌剂的使用必须要采用交替使用的原则, 根据对多年使用同一杀菌剂的研究结果发现, 几乎所有的杀菌剂都无法起到对应的效果, 甚至部分在实验中已经被证实的杀菌剂的杀菌效果也相对较差, 只有交替使用多种杀菌剂才能有效避免致病菌产生耐药性[7]; (2) 优先采用防霉涂料与退菌特联合使用防治真菌。根据实验结果, 退菌特与防霉涂料联合使用可以起到较好的疣皮病防治效果, 这主要是由于退菌特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而防霉涂料则具有隔氧保温的作用, 防霉涂料与退菌特联合使用可以在完成杀菌之后立即对病变进行保护, 避免了真菌的再次感染。

2.4 选择抗病树种

由于大部分品种的桃树都会存在疣皮病,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不同桃树树种的抗疣皮病性能无明显差异。但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不同品种的桃树在抗疣皮病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8]。虽然目前其病理学与遗传学机制还不够完善, 但是这种抗病差异已经被统计学所证实, 例如在针对湖北的桃树疣皮病抗病统计时发现, 西选一号、脆蜜桃等8个品种的疣皮病病情指数都小于28, 而东源白桃、宜红等品种的疣皮病指数均超过45, 因此, 选择合适的品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疣皮病对桃树与桃树果实的生长存在较大的危害, 其主要致病机理在于生理性病变与外源性真菌浸入两种方式, 其中真菌性病害是桃树疣皮病的主要致病机理, 因此, 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

摘要:针对大部分地区桃树都存在疣皮病的现象,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桃树疣皮病的类型与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桃树疣皮病的发病机理分为生理性与真菌浸入性两种类型, 其中真菌性浸染性疣皮病较为常见, 真菌浸染是主要的致病机理。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桃树疣皮病控制措施。

关键词:桃树,疣皮病,发病机理,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印青, 吴研然, 陈龙瑛.桃树疣皮病病原菌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1985, (02) :63-67.

[2] 吴印青, 吴研然, 陈龙瑛.桃树新病害——桃疣皮病[J].农业科技通讯, 1986, (11) :29-30.

[3] 李永丽, 赵敏, 华爱君, 叶永青, 罗宗火, 杨国军.浙西北桃树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 2016, (03) :186-188.

[4] 王永崇.作物病虫害分类介绍及其防治图谱——桃树流胶病及其防治图谱[J].农药市场信息, 2016, (25) :68.

[5] 郑雪芳, 林抗美, 黄素芳, 肖荣凤, 刘波.不同药剂防治桃树流胶病桃叶氧化酶活性与防效之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7) :425-427.

[6] 周辉.浅谈陕南桃树流胶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10, (08) :98-99.

[7] 匡银近.孝感市桃树三大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植物医生, 2007, (01) :17-18.

[8] 黄建军.玉屏县桃树主要病虫防治方法[J].植物医生, 2017, 30 (03) :55-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控车削编程中宏程序的应用下一篇: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