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教授的论文

2022-05-0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猪八戒教授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晨阳小编他,没有一张文凭。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陈寅恪。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

猪八戒教授的论文 篇1:

鸟巢里的笑声

鲁文基教授的征聘启事十分简单:鸟巢空间站征聘助手一名,兼理家务,薪金菲薄。

老教授先生已辞退过好几名助手。有个老头只干了3天,教授嫌他咳嗽声音大撵回去了;换个小伙子,做菜时放盐不用天平称,也炒了鱿鱼。总之,老头儿难侍候。梅丽应聘时也风闻教授脾性古怪,但是哪个老头不怪?科学家就更怪。老教授待在空间站30年,既不出门也没人去,要不古怪才真怪呢。这没什么,于是她去了。她体验到的头一个怪事是老头儿心地不像嘴上那么刻薄,所谓“薪金菲薄”,其实不薄,她一手经管的空间站收支往来教授从不过问,更不查账。第二样怪事是老头儿也有不啰嗦不骂人的时候,这时,梅丽为了解除空间站的寂寞枯燥,可以借个机会给教授找点麻烦气他一下,以作为曾经受到训斥的小小报复。

一天,教授倚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梅丽整理着桌上的文稿,一边轻声哼着“在那遥远的天边……”。教授忽地睁大怒目:“你这叫人不心烦吗?宇宙是封闭的球体,天哪有边?”

“哦,我打断你的思路了。”梅丽笑着把话岔开,“教授,昨晚电视新闻说……”

“新闻说什么与我没关系!”

“这次可有关呢!广播说有个危险的抢劫犯在空间流窜作案,昨天还洗劫了一艘货运飞船,出事地点就在这周围空城。”

“电视台应该讲给警察听,而不是我。”

“警察当然知道,我们自己也要提防着点。”

“不管他。空间站里现金不多,书他也不会要,还有什么可抢的?哦,我忘了,那位好汉说不定会抢个压寨夫人呢,是要提防着一点。”

梅丽脸红了:“人家讲正经事,你却胡说。”

“好,好,是我疏忽了。罪犯是什么人?”

“广播说1.8米个子,蓝眼,嘴左边有只金牙。”

“我们有武器。把枪拿来,我练练。”

“不用练。”梅丽见教授认输,决心反击一下,“罪犯来,你闭着眼也能击中。”

“我枪法还可以,很少失手。”

梅丽笑道:“我看过射击记录,你的命中率是1%。今年你打过99枪,根据概率下一枪可以命中。”教授还未领悟过来,梅丽紧加一句,“但你得闭着眼打。睁开眼就难命中了。”

教授气得涨红了脸,梅丽不等他发作立刻收兵:“看窗外!流星,你试试枪法好吗?”

“我怎么看不见?”教授有点生气,“我年轻时眼力比你还好。”

“在这边。”梅丽突然激动起来,“是艘飞船!航向对着我们,还有灯光!”

“你没看错吗?也许是邮船送东西来了。”

“今天没邮船来,不是。灯光在闪,向我们打信号哩!你记下来:4点,H。1点1划,A。1点1划2点,L……是友好信号。”

“友好,哼。不是巡逻队便是旅游的,无非想来歇歇脚,骗点吃喝。恕不接待!”

“他用灯光联系,可能是无线电坏了请求帮助的。空间法律规定不能拒绝求援者。”

“对了,还有那个抢劫犯我都忘了。这人还在使用老的莫尔斯电码,表明他不懂新代码。”

梅丽沉思片刻:“未搞清楚来人身份前我们无权拒绝接触。若是罪犯,我们先稳住他,再用无线电报警。除非他伤害人,我们不要开枪。”

来客的外表确实不甚高雅,穿件退尽了色的皮上衣、牛仔裤。长发披肩,胡子有半尺长。

教授愕然:“小梅,这人活像个乞丐。”

来人微笑,用世界语说:“我听不懂这位先生的话。我叫朱·帕凯……”

教授大笑:“他叫猪八戒?”

梅丽赶忙用世界语向客人解释:“这位鲁教授说他衷心欢迎你,他高兴得要疯了。”

帕凯显然乐坏了:“谢天谢地,只有人类才会这样开怀大笑。我总算找到地球的同类了。”

“小梅,问他身上有虱子没有。”

“教授问你,你和人类失去联系很久了吗?”

“太久了,我连做梦也想着回到人间。你们知道有艘叫巴摩那号的航船吗?我是它的驾驶员。”教授记得有这回事,巴摩那号几十年前突然失踪,从此再没有音讯。帕凯继续说,飞船被外星人掳到一颗M星上,M星人通过他研究地球的文明情况。他在M星住了很久,完全熟悉了他们的语言和生活,只是不能回家。

梅丽问:“你在M星几年了?怎样回来的?”

帕凯无法回答时间概念的问题,因为他是被以时空转换的方式送到M星的。“我能回来是很偶然的。那里发生了星际战争,一夜之间M星全线崩溃,入侵者漫天而降。在敌人迫近时一位M星科学家奉命送我出逃,把我带到巴摩那号跟前:‘快登船,我点火送你走。’我不知道怎样回到这三维世界的,当我神志恢复后我的飞船正在漆黑的太空飘游。船上没有星图,不知道方位,就这样盲目地游荡,直到我突然看到你们这空间站为止。我总算九死一生。”

“小梅,他准是从旧报纸上读到巴摩那号事件的。”教授越想越可疑,“这个人1.8米个子,蓝眼睛,别信他的一派胡言。我来请他喝酒,你到电讯室去报警。”

“1.8米高、蓝眼睛的人很多,要再摸摸底细才能报警。”梅丽微笑着转向客人,“帕凯先生,教授建议你先洗个热水浴,吃点东西,然后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样把你送到地球去。”

“太感谢啦!热水浴,地球食品!”帕凯脱下上装搭在椅背上,吹声口哨走进浴室。

梅丽问:“我们该怎么办?”

教授想了想:“依你,再了解一下。我们看看他口袋里有证件没有。”梅丽从帕凯上装里掏出一张卡片:“有证件:宇航员,朱·帕凯。特征是蓝眼,身高1.8米,没错。嘴右边有颗金牙……怎么是右边?广播说罪犯金牙在左边。”

教授一把拿过来:“我看看是谁发的证件,以前老证件我认识。眼镜呢?小梅,拿眼镜来!”

“就在你鼻尖上,请向上推一下就行。”

“太空中心簽发的,2501年。好像是真的。小梅,他的金牙究竟在哪一边?”

“不知道。他没张开嘴,胡子又那么长。”

“等会叫他张嘴看看,要是在左边就报警。”

“嘘,”梅丽放回证件,“他出来了!”

帕凯剃掉胡子,容光焕发,笑容满面:“现在我不那样难看了吧?”梅丽端上一盘五香煮蛋,帕凯拿过一个就向嘴里塞。教授叫起来:“嘴要张大点!不,要像我这样:啊——才行。”

帕凯望着教授的嘴惊疑不定。梅丽忙解释:“教授有个规矩,餐前总要祷告一下。他刚才说上帝保佑你平安归来。阿——门!”

“哦,当然。愿上帝赐福你们。啊——”

早就猫腰瞄着他嘴的教授霍地拔枪指着他:“别动!金牙在左边!小梅快去报警!”

帕凯不知所措:“小姐,是要抢劫我吗?”

教授气红了脸:“呸,你才是抢劫犯呢。这猪八戒真会倒打一耙!”

帕凱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姐,他说些什么?我可一文钱也没有。”

教授用世界语说:“帕凯先生,别演戏了,你就是警察在追捕的抢劫犯!”

“我抢劫?上帝作证,是你在用枪对着我!”

梅丽说:“警察在追捕一个人,又和你一模一样,嘴左边也有颗金牙。你还有什么说的?”

“那不是我!我金牙在右边。”帕凯把手指伸进嘴里一摸,咦了一声,金牙的确在左边!帕凯自己也糊涂了。但是,教授也开始糊涂起来,证件上明明白白写着在右边,怎么跑到左边去了呢?愣了半天才说:“小梅,他也许不是逃犯。他在宇宙空间绕行过一圈,的确可以出现这种左手系和右手系的相互转换。”

“什么转换?”

“整个人左面和右面反转过来,像照相底片一样。不过我没法证明他刚才说的通过时空转换到达M星是不是真话。要是真的那就对了。”

“这个我有办法验证!”梅丽飞快地打开药柜取出副听诊器按在帕凯胸前来回听,“心脏在右边胸膛里!他的内脏也旋转了180度!”

教授嘘了口长气,放下枪说:“这位先生说的是真话,警察要抓的不是他。”

梅丽抱歉地说:“帕凯先生,误会了。电视广播的警告使我们不得不加倍小心,请别介意。”

帕凯笑了:“我不介意。不过真有个罪犯这么像我吗?”

“广播是这么说的。现在恰好又到下午新闻时间了,你自己看一看吧。”梅丽开了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位金发蓝眼苗条女郎,身后站着两名警察。广播员说:“空间劫犯已于今晨缉拿归案,该犯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三个人相视片刻,不禁放声大笑。

作者:绿杨

猪八戒教授的论文 篇2:

纪念陈寅恪逝世50周年

晨阳小编

他,没有一张文凭。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陈寅恪。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因病离世。今天,我们怀念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瞻仰他的学识,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

大师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师语

1.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2.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3.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大师范

一、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留学日本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开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就读。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原来,他不求学历,只求学问。他在留学期间的想法便是,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多,他便去哪里读书,去哪里研究研究。学位对于他就是一张纸,装到脑子里的知识,才是自己真真切切学到的。正因如此,他具备了梵、巴利、英、法、德等二十余种语言能力,他还学习物理、数学……是中国人中阅读德文原版、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一人。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闻名。

【适用话题】追求学识;踏实;不虚荣

二、大师上课不一般

陈寅恪记忆力非常惊人,讲课时所引用的知识从不用翻书,张口就来,如数家珍,而且连出处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好奇的学生记下了他所引用的资料,过后到图书馆一查,果然一点儿不差。有一回上课,学生王永兴读课文至某一段,端坐在椅子上的陈寅恪突然把手一挥,示意他停下来,并要求重读,王永兴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哪个地方脱漏了,重新一字一句慢慢地读,果然发现刚才脱漏了一个字。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这次考试,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查考生思想條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公名望颇能服众。

【适用话题】博学多才;课堂风采;以才服人

三、大师学问令人信服

1925年,清华学校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迎来四位导师,前三位无一不是文坛翘楚: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启超;才学过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本事当导师呢?所有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到清华学校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那清华学校的学生们便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了。这副对联让学生们听了如沐春风。

他又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四不讲,是他讲课的最高境界。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

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教授们,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因此,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为“太老师”“教授的教授”。当时的华北学术界分成本土派和留洋派,两派对立,互相鄙视。但无论哪一派,对陈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不仅是国内的大师,还是世界的学术权威。有一次,他在英国主讲东方学与汉学,欧洲各国汉学家云集于此,但能听懂他的课的学者寥寥无几,因为他广征博引,更引用多门语言,一般学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头。

中国学者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馆吃饭,遇到了白鸟库吉等许多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其中一位刚从东北拿回一张中国地契,说是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供大家传阅。大家看后都赞叹不已,没有异词。等传到蓝文征手里时,他却说:“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白鸟听到后很惊讶,要他再看看。蓝文征坚定地回答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白鸟听完后很服气,他问蓝文征:“你认不认得陈教授?”蓝文征说:“陈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师。”白鸟一听竟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过手来,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白鸟库吉这位日本史学界的权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阳一样高,却在听到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后,马上变得恭恭敬敬的。

原来有一次白鸟研究中亚史问题,遇到困难,写信请教德、奥学者,却无人能解,直到找到陈寅恪,问题才解决了。白鸟感慨道:“如无陈教授的帮助,可能至死不解。”

【适用话题】精益学问;实力;能力

四、用行动诠释爱国情

1939年,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可就在赶往英国的路上二战爆发了,他被迫暂居香港。1941年,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当时陈寅恪家过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日军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

日本人曾出资四十万元,请他办东方文化学院,他冒死拒绝了。只要他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全家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领着高薪,过得舒适而体面,并随时可以得到日军的保护。但他却以“拒绝”二字,挡住了诱惑。

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请他到已经沦陷的上海授课,他再次拒绝。之后陈寅恪历经艰辛才偷偷潜出香港,先后到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职,不久后移居燕京大学教书。他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在学校窄小的出租房内,就着昏暗的灯光,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陈寅恪的大女儿取名“流求”,二女儿取名“小彭”,根本不像出自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大家族,因为台湾、澎湖已被日本侵占,他要女儿铭记国耻,铭记这两个岛屿是祖国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即将落入敌手。当时陈寅恪患有眼疾,医生说要及时入院手术治疗,不可延误。若接受手术治疗,需疗养一段时间。但久留,他怕遭到日本人挟持。就算瞎了,他也不愿成为亡国奴!陈寅恪毅然放弃手术治疗,带着妻女,离开北平,决心用左眼继续工作(详情可参看本刊2019年第10期P77《比清华北大还牛的〈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值得每个中国人看》)。

抗战胜利后,为了治疗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学任教。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他辞去聘约,返回祖国。等回到清华园,他已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坚持教课,为国家培养人才。

【适用话题】爱国情怀;骨气;尊严

五、以虔诚之心作严谨之文

晚年陈寅恪的封山之作,是为明末清初的烟花女子柳如是立传。自1953年撰述,至1963年完稿,约85万字,耗费宝贵的十年光阴。不少人惋惜,以陈寅恪的学问如此“小题大做”不值得。但对他而言,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就是要借传修史,“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陈寅恪《赠蒋秉南序》),为这个受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秉笔直书,“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而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学术宗旨升华到民族信念的高度。

陈寅恪扩展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和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著作的形式很傳统,提出的问题很新颖,考证的思路很现代。常以考古与文献互相释证,以中文与外文互相补正,从原始史料中发掘义理内蕴,甚至以诗证史,开拓新史料、新研究、新观点。《柳如是别传》就是通过诗文来考证历史的典范,以丰富的史料、精密的考据,凸显陈寅恪史学理念、治史方法、学术精神,浓缩其一生的学养、志趣和感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中认为,《柳如是别传》“其价值绝不在一部通史之下”。

【适用话题】严谨;考究;民族精神;自由与独立

大师趣·名字读音

按照现在的词典,陈寅恪“恪”应读作“克”(拼音:Kè)。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Yin Koh Tschen”。但季羡林、王永兴等都念“què”,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è”。中山大学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把“恪”念成“Kè”时,陈夫人唐筼还纠正说“恪”字要念“què”。专栏作家翟华曾写文考证:“为什么同一个‘恪’字,陈寅恪本人读ko,而陈夫人、子女以及同事、学生坚持要读‘确’,而陈寅恪本人也不去纠正呢?对这个似乎令人疑惑的现象,我认为并不奇怪。我推论‘恪’字念‘ko’是家乡音,而读成‘确’是字典音。尽管《说文解字》和《新华字典》都只标出了‘克’一个音,但是这并不能排除陈寅恪生活的民国时期的字典上‘恪’字还有另外一个标准读音,也就是‘确’音。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è),亦读如却(即què)。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è课,旧读què却)。直到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才把‘恪’统读为‘克’。但是,直到现在,沿用了民国体系的台湾字典上的‘恪’字依然有‘克’和‘确’两个音。”

猪八戒教授的论文 篇3:

理解教育模式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论》中有这样两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在美术教学中,我所理解的“理解教育”应该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再把学生当做容器,不顾他们理解与否,拼命灌输知识。应更多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理解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用朋友之心去关心、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使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必须实施“理解教育”,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改变教学模式,角色互换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参与实践和讨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学生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例如在上制作面具一课中,刚开始学生觉得完成面具难度太大,产生了畏难情绪。我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与学生一起制定完成这些内容的计划,决定师生一起制作面具,一起表演节目,学生听到老师要一起表演时显得特别兴奋。

课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基本的工作由他们独立来完成,我协助他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各小组都特别为我准备好了角色。上课时,只见一个个脸上带自己做的面具,身着自己设计盛装的演员们,演出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令人回味,几乎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课本的主要内容——面具的制作,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面具上画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样子,并装上了橡皮筋,有的用几何图形画出了抽象的面具,有的模仿傩舞的面具,更多的学生发挥想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别有一番风味……大家在课堂表演中不仅十分开心,而且很好地完成了原来觉得很难的作业,几乎整堂课都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

2.用爱感化学生

理解即是爱,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好、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愉快地接受。反之,假如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是不理不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在上课之前,总是先了解班上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对美术课的感兴趣程度,上课时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问候、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表达创造了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才能理解教师,敬慕教师,并对其所授的课程抱有学习热情,并努力学习来增进和教师的感情以回报教师的爱。记得有一次我在初二(3)班上课,刚上课我就发现有一位女生情绪很低落,我以为她可能晚上没休息好,就没有多问。没想到在上课过程中她突然趴在课桌上哭起来,我忙停下课,把她扶到教室外面,安慰她,等她情绪稳定些,我问她原因,她说心里很压抑,父母在闹离婚,她感到自己很孤独。针对她这种情况,我就给她举了很多自立自强方面的例子,并且隔几天就把她带到家里吃饭,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后来这个女生又变得开朗起来,也理解了自己的父母。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她在给我寄的贺卡中有这样几句话:“谢谢老师多年来的关爱,无论在哪里,您的学生都会为您争气!”

3.合理评价,树立信心

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合理地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随意否定学生的作品,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实际上对于学生,不管作品完成得好坏,还是回答问题准确与否,只要他是用心完成的,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评价,评讲时要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不要一棍子打死。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与敬佩感。

4.师生互动,及时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许多新事物、新变化面前,做为教师的我们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学生的智慧和主动精神常常使我们惊讶,学生的许多设想和建议也会令我们赞许。所以,在课后,我常常会抽出时间到学生中去,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讲我上课令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他们最喜欢以怎样的方式上美术课,并讨论下节课最想了解的内容,以及自己的设想,让学生提出建议,有时让学生设想假如他们是美术老师,该怎样上课,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到學习美术的兴趣。这能使学生觉得老师上课全是为了他们,久而久之,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也改进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在课后我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有的学生说:“老师,上课时,特别是在讲解欣赏作品时,能不能放点音乐?”“把音乐引进课堂”,多好的建议,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我在上《中国结》时,放着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上《我们的奥运》时,放着雄壮的有关运动会的乐曲,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在讲到《门》这一课时,我还借来了有关“门”的纪录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在欣赏观看时获得了仅仅凭借黑板难以表达的知识,不但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情感。

作者:李小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诚信探究论文下一篇:房屋建筑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