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发现的油田

2022-07-22

第一篇:李四光发现的油田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图)

关键词: 黄汲清 大庆油田 地质力学 松辽盆地 陆相沉积

曾几何时,以讹传讹,大庆油田的发现,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但事实上,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因为这“两大理论”,新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

湮没在尘埃中的历史,终归会露出它本来的面目。事隔多年后,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他大学三年级时的论文处女作,纠正了英国地质学家的错误

■“两大理论”的确立,推翻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公布后,整个科技界为之震动

黄汲清(1904-1995),世界著名地质学家。

1928年,黄汲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他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1957年,他领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发现了大庆油田。1985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科学家设立的“何梁何利奖”,颁发给了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人,除黄外,另3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论文处女作获奖励

1904年,黄汲清诞生在四川仁寿县青岗场一个书香之家。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熏陶下,黄汲清一路读书上成都,过武汉,到天津,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7年,他刚读大学三年级,就用英文发表了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纠正了开滦煤矿英国地质学家马休的错误,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等颁发的140块银元的奖金。

1928年秋,黄汲清被派往辽东、辽西调查煤田地质,后来又“转战”西安、四川、云贵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1932年他被选派到瑞士浓霞台大学学习,得到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的指导,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

黄汲清在瑞士获得博士学位后,1936年初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职教授、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首批院士。

找到第一个工业气田

黄汲清担纲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事。1937年,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1938年,黄汲清带领陈秉范等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黄

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随后3年里,他率领众人在四川威远地区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和石油天然气调查,为发现威远大气田打下了基础。

1943年,他领衔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了“多期多层生储油”的陆相沉积生油学说。这是对旧有的“海相生油、陆相贫油”观念的一大突破。

1945年,他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完成,开创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先例,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观点,取代了曾经统治欧洲数十年的德国地质大师史蒂勒的“单旋回”观点,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一前一后两大理论的确立,突破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的束缚,为新中国华北盆地、松辽盆地的找油,指明了方向。

黄汲清喜欢用一句四川话“杀死”来说明问题。他说:“研究问题就像打蛇一样,要打七寸。杀死一个问题就是贡献。关键是杀死!”事实证明,他的陆相生油理论就是一个“杀死了”、立得住的理论。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

1954年,新中国组建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黄汲清和谢家荣当上了技术负责人,统领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应用黄汲清的理论,有了一张《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布图》,圈定含油地区125万平方公里。

1955年,黄、谢共同建议先在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华北等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进行石油普查。但出乎意料的是,地质部只组织了5个石油普查大队,而对松辽平原没有作安排。

松辽平原也是一个陆相沉积的盆地,日本人在那儿找了整整30年,因缺乏理论指导,没见到一点儿油。但依黄汲清的理论,松辽是最值得查找的地方。见普查目标中没有松辽,黄汲清急了,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于1955年6月督促下达了松辽平原的石油踏勘任务书。

1955年8月,地质部东北地质局派出5人小分队向松辽平原进军。不久,传回好消息:松辽踏勘采集到的泥页岩中有荧光反应和浓重的油味,说明松辽盆地含油!

随后石油战线实行“战略东移”,集中人力物力,加快了大庆油田的发现。1958年4月,松辽石油勘探迎来第一道曙光:501号钻机打出油砂!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石油部调来一台最新式的进口深钻乌德3200米型大钻机。9月13日,钻工们开始在地下1357至1382米之间的三个油层进行射孔。此间,渗水的原油从孔内渐渐涌出。20天后,孔内涌出的水越来越少,油却越来越多。9月26日,黑色原油如巨龙终于从千米地下喷涌而出,直冲蓝天。从玉门到大庆,再到后来的辽河、胜利、大港、江汉等油田,中国石油大发现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过程。黄汲清见证了一切,居功甚伟。

与邓小平的缘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黄汲清被关进地下狱室180多天,后来又下放到江西峡江县坑西村的“五七干校”。

黄汲清没有被磨难压倒,但是,当他回到北京,看到一手组建的“大地构造研究室”和技术队伍已不复存在,满耳又充斥着有关大庆石油发现的不实宣传时,他感到了痛苦„„

要说出真话!他两次向党中央向邓小平致信。1977年6月,黄汲清第一次写信给邓小平。小平见信后要求地质总局先拿一个“说法”,于是地质总局呈上了“关于黄汲清同志的情况”的说明。在那份“情况说明”上,1977年8月,邓小平作出了“总之,要搞百家争鸣!”的重要批示。

但这批示没有直接与黄汲清见面。于是,1978年1月,黄汲清再次致信。信中黄汲清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气度:

“我查阅了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工作的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术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的态度是:

“第

一、已故李四光同志„„在他担任地质部长期间„„为我国东部几大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铺平了道路。“第

二、我认为地质力学作为一个中国人独创的学派和其他学派一样都应当积极发展„„”

这封信得到了小平的再一次批示和支持。于是1978年11月的全国科协大会上,黄汲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宣布了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力学完全无关!”他的真话震动了整个科技界。1982年10月,国家科委对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了永载史册的表彰: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23人榜上有名。黄汲清名列第二,那是国家对他的褒奖!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70年的地质生涯,黄汲清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发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专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他指导学生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黄汲清1945年曾在重庆出版一本游记《天山之麓》,是在新疆考察地质时所写的。文笔清新,叙述简约从容,写新疆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变革,都有独到见解,今天研究新疆的人,都大可一看,内涵远非今天所谓文化散文可比。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雅兴令人心生敬意。

2004年6月,在黄汲清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50位两院院士参加,共缅恩师黄汲清。刘东生院士赞恩师“以地质为人生”,陈梦熊院士说秉承了前辈“培养人才注重基本功”的原则,而年过九旬的叶连俊院士,泪水涟涟,讲述当年他们同在重庆住防空洞的事:日本人的轰炸,炮火连天,无法阻止黄汲清的埋头著书。那时还年少的叶连俊问黄先生何以能潜心写书,黄先生平静答道:“世事如此,今日不知明日,说不准哪天就被炸死,所以现在要抓紧把我所学所知写出来啊。”话语中的那份从容与情操,激励了叶连俊一生。

这位以“做一个为祖国建设事业有用的人”为治学格言的学者,1995年3月22日安详逝于北京,平静地离别了他深爱近百年的祖国。(摘编自《四川日报》)

第二篇:蒋洁敏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今天,是大庆油田和大庆人民的节日,也是全体石油员工和所有参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创业者们的节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习近平副主席、张德江副总理亲临大庆,看望慰问油田的老领导、老会战、劳动模范和一线全体干部员工,与我们共同庆祝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宣读国务院贺电,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此时此刻,我们为大庆油田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无比自豪,为我国石油工业的美好前景备感振奋。

50年前,面对国内能源短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国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严峻形势,广大石油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松辽盆地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庆石油会战,仅用3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50年来,大庆油田始终把为国家多产油、多做贡献放在第一位,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体系、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自主开发大油田的道路,推动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构建了规模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在茫茫荒

原上了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石油城,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培育形成了享誉中外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涌现了以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永创一流的英雄队伍。大庆油田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国家各部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原石油部、总公司及集团公司正确领导,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各石油厂矿和人民解放军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石油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和集团公司,向会战老职工、老专家、老领导及油田全体干部员工和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油田开发建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大庆油田50年开发建设的历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余秋里、康世恩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业领导人,永远不能忘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永远不能忘记为石油事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奋勇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百万石油员工及大庆油田的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振兴祖国石油工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求实精神,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决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厚爱和重托,不辜负全国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

我们一定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坚决实现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目标,奋力开创百年油田建设新局面。大庆油田目前原油产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以及黑龙江富民强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庆油田广大干部职工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围绕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目标,集中发展油气核心业务,协调发展工程技术服务等业务,大力拓展国际化经营,加快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把大庆打造成为油气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我们将举全集团之力,

发挥各方面优势,为大庆油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一定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不断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大庆会战时期那么一股革命干劲、一种拼命精神和一腔奋斗激情,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充分发挥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顶梁柱作用和国内能源领域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巩固发展国内规模油气区,大力拓展海外油气合作,积极推进炼化业务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油气战略通道和运营中心,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保证油气安全平稳供应。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调整优化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一定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胸怀报国之志,恪尽兴油之责,努力建设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能过硬的铁人式员工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建

设,不断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促进协调发展。

五十载奋斗铸就辉煌,百年发展寄望明天。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坚定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祝愿大庆油田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愿黑龙江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第三篇:孙焕泉同志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孙焕泉同志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产油10亿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迎接建党9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这里召开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产油10亿吨总结表彰大会,这是对胜利油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在此,我代表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分公司,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胜利油田的发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建立不朽功勋的老领导、老会战、老石油,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胜利油田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1961年4月16日,经过我国老一辈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华8井喜喷工业油流,由此发现了胜利油田,并揭开了渤海湾地区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50年来,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0亿吨,这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一项重大成就,是我们向建党90周年献出的一份厚礼!

五十年艰难创业,十亿吨灿烂辉煌。半个世纪以来,面对世界罕见的复式油气区,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胜利油田广大干部职工以国家主人翁姿态,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五十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6亿吨,生产原油10亿吨,均占我国陆上油田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实现利税6039亿元;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800多项,以复式油气聚集区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系列,支撑了在高勘探程度探区连续28年年均探明储量1亿吨、在含水90%的特高含水期连续15年稳产2700万吨以上并实现储采平衡;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继承和发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培育和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胜利铁军队伍,荣获“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摇篮组织”称号;建成现代文明的石油家园,辐射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胜利之路。

五十年风雨沧桑,十亿吨豪情满怀。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果断决策,部署了继大庆之后的又一次石油大会战,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油田视察指导,给油田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不会忘记油区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是山东省各级党政组织,齐鲁大地的父老乡亲像解放战争年代“支前”那样,鼎力支援,有力地支持了油田会战和开发建设。我们不会忘记国家部委和集团公司的指挥领导,是几代石油石化领导人的科学指挥、改革管理,全面推动了胜利油田每个时期的创新发展。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石油创业者的拼搏奉献,是油田历届老领导、老石油共同用理想与青春、智慧与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胜利油田发展的丰碑。这一切,将永远载入胜利油田的光辉史册,必将被一代代胜利人永远铭记!

回首五十载,珍视十亿吨。一代代胜利人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作为神圣使命,在渤海湾畔、黄河之滨书写了胜利油田发展的壮美篇章。作为胜利人,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50年征程、10亿吨奉献,胜利人以强烈的报国情怀为祖国献石油。这种报国情怀就是以国为重、为国奉献。胜利人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爱党爱国的政治责任凝聚到石油事业上、体现在本职工作中。正是这种浓厚的报国情怀,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老一辈胜利人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高速高效地建设大油田,为甩掉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种浓厚的报国情怀,改革开放以来,胜利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急国家之所急,率先实行原油产量大包干,实现快速上产。1981年至1986年原油增量占到全国同期增量的45.6%,1987年至1995年原油年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为我国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为石油石化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种浓厚的报国情怀,“九五”以来,面对国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形势,自觉担负起“稳定东部看胜利”的光荣责任,积极实施“27281工程”,实现了老油田持续高产稳产,为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国为重、为国奉献,是胜利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必将是胜利油田再创辉煌的责任使命。

50年征程、10亿吨奉献,胜利人以高昂的创业激情为祖国献石油。这种创业激情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代代胜利人始终牢记创业艰辛,始终保持老前辈们在峥嵘岁月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那么一种顽强毅力、那么一种不屈性格,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胜利油田的创业创新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建设大油田,当年的老石油、老会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黄河之滨,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住干打垒,喝盐碱水,人拉肩扛,战天斗地,大搞工农业生产,在昔日的盐碱荒滩上建成了大油田,催生了一座油洲加绿洲的现代石油城。为了发展大油田,胜利人立足胜利发展胜利、跳出胜利发展胜利,实现了由陆地到海洋、由东部到西部、由国内到国外的三大跨越。进军滩浅海,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自主建成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极浅海油田;挥师西北戈壁大漠,稳步占领新疆等新兴石油市场,相继发现春光、春风两个油田,全力打造“西部胜利”;走向五大洲,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石油人,首战南美秘鲁油田开发项目,胜利人成为中国石油队伍外闯市场的开拓者,哪里有复杂油气区,哪里就有胜利人。土库曼修井、沙特物探采集、中东定向井技术服务、东南亚和非洲地面建设蜚声海内外,胜利品牌越打越响。为了百年大油田,胜利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队伍建设工程,努力打造资源与环境和谐、人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油田,昭示了胜利油田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是胜利人战胜困难的精神意志,也必将是胜利油田再创辉煌的动力源泉。

50年征程、10亿吨奉献,胜利人以不懈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献石油。这种创新精神就是攻坚克难、科技为先。复杂砥砺意志,复杂成就胜利。面对复式油气区、地质大观园,胜利人树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资源都能动用”的理念,在地质迷宫里艰难跋涉,开拓创新,不懈追求。我们敢于超越,靠创新突破传统地质理论认识。复式油气聚集区理论和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成为我国继陆相生油理论之后,石油地质勘探的两大理论基石,为胜利油田资源的稳定接替发挥了革命性作用。我们敢于挑战,靠创新攻克世界级开发难题。突破稠油“深、稠、敏、薄”开发瓶颈,推动了稠油难采储量的大规模开发;攻克高温高盐特高含水油藏化学驱难题,不断挑战提高采收率极限;破解滩浅海区域储量丰度低、海工难度大的难题,实现了滩浅海边际油田的高速高效开发;集成创新了复杂断块油田立体开发新模式,催生了老油田新化工程新亮点;冲破复杂结构井技术禁区,实现了水平井技术在所有油藏类型的应用,年应用规模占当年新井的三分之一。这些具有胜利特色的理论技术有力地支撑了胜利油田稳产高产。我们敢于探索,靠创新打造胜利特色管理模式。形成了适合复式油气区特点的滚动勘探、滚动开发管理模式,创新了系统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创立了难动用储量开发新机制。攻坚克难、科技为先,是胜利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力支撑,也必将是胜利油田再创辉煌的制胜法宝。

50年征程、10亿吨奉献,胜利人以强大的政治优势为祖国献石油。这种政治优势就是党建引领、思想武装。胜利人始终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不动摇,坚持“支部建在连上”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不动摇。大力培育“为党和国家干事、为职工群众干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规矩制度办事”的国企领导观,践行“党员干部有正气才更有力量”,保证了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的胜利航向。继承石油石化光荣传统,持续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为国奉献的胜利精神,坚持“油田与心田共建,文化与文明共创”,践行“我的油田我的家”,打造“百年创新、百年胜利”,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培育了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胜利文化。坚守“为油井负责一辈子”、“让明天胜过今天”的责任理念,涌现出以十大科技成就、十佳功勋队、十大标兵人物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成果、先进群体和模范人物,树起了创先争优、勇站排头的胜利旗帜。重视加强“三基”建设,畅通三支人才队伍成长通道,唱响“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主旋律,铸造了思想过硬、素质过硬的胜利队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家和的环境氛围,建成了美好温馨、团结和谐的胜利家园。党建引领、思想武装,是胜利油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政治优势,也必将是胜利油田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

光荣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我们一定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不断攀登石油勘探开发的高峰,确保胜利油田继续稳产高产”的嘱托,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再立新功。

我们要建设稳产高产的大油田,以50年征程、10亿吨奉献为动力,持续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实现油田的持续稳产高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做新贡献。

我们要建设科学发展的大油田,坚持解放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攀登石油科技、现代管理的新高峰,为中国石化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打头阵。

我们要建设和谐发展的大油田,更加注重民生建设,更加注重安全清洁生产,走绿色生态低碳之路,在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中实现新作为,努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五十年岁月峥嵘,十亿吨丰碑铸就。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胜利长板,加速市场开拓,推动区域发展,建设和谐家园,向着百年大油田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不断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四篇:《弘扬光荣传统,创造百年辉煌》——周永康同志为纪念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而撰写的重要文章

《弘扬光荣传统,创造百年辉煌》——周永康同志为纪念胜

利油田发现50周年而撰写的重要文章

弘扬光荣传统创造百年辉煌

——纪念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

(2011年9月)

周永康

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50年来,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亿吨,生产原油10亿吨,实现总收入

1.26万亿元、利税6039亿元。作为一名曾经在胜利油田战斗过的老石油,我对胜利油田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热烈祝贺,对胜利油田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设,使我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更加激发了石油人转战南北、为国找油的豪情壮志,相继打响了一场场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勘探会战。1961年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荒滩上获得突破,华8井喜喷工业油流。这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同时拉开了环渤海湾地区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史。上世纪60年代初,胜利油田所在地有山东“北大荒”

之称,自然环境非常艰苦,民谚称之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地里不打粮,冬天鸟兽饿断肠”。胜利创业者唱起“风把井架当琴拉,雨把钻台当鼓擂;石油工人英雄汉,风算老几雨算啥”的壮歌,高速高效地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胜利人实施二次创业,实现了由陆地到海洋、由东部到西部、由国内到国外的三次跨越。在渤海滩涂上建起百里长堤,围海造地建成500万吨级的滩涂油田;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快速建成我国第一个200万吨级极浅海大油田。按照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挥师大西北,先后融入新疆、青海、四川、陕西等西部战场,获得探矿权面积13万平方公里、资源量27.6亿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开拓海外,逐步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美洲、东南亚五大目标市场。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的攻坚史。胜利油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老一辈石油工作者将其比喻为“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是世所罕见的复式油气区。胜利人坚持在地质迷宫里艰难跋涉,创立发展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理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继陆相生油理论之后石油地质勘探的两大理论创新,不仅奠定了油田储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也有力地指导了整个渤海湾地区的勘探工作。“八五”以来,油田总体进入高含水、高采出

程度、高采油速度阶段,胜利人坚持靠高科技战胜高难度,研究开发了具有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列技术,创造了在高勘探程度探区连续28年探明储量过亿吨、在特高含水期连续15年年产油2700万吨以上的奇迹。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建立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适合复式油气区特点的滚动勘探、滚动开发模式,实现勘探、开发和工程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忠于祖国、报效社会的奉献史。几十年来,胜利人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努力把爱党爱国的热情凝聚在石油事业上、体现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我国原油上产稳产的重要主力军作用。特别是“九五”以来,面对国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形势,自觉担当“稳定东部看胜利”的神圣使命,实现老油田持续高产稳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工农共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建设工农两利的水、电、路、讯、港、堤等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成功能齐全、现代文明的新型矿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今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正在这里实施,胜利人多年努力打下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育才史。油田在发展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石油石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堪称我国石油石化人才的一大摇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油田不断探索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光荣传统,重视加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打造了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胜利铁军,涌现出孤岛作业519队、胜采22队等基层标杆队伍。1992年9月,油田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袭击,我到灾区指挥救灾,至今记忆犹新。我忘不了人人抢上前线,顶风冒雨“坚守北大堤,死保东大堤”的雄壮场面;我忘不了5名职工勇战滚滚而来的风暴潮,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事实充分证明,胜利这支队伍不愧是铁人精神的当代传人,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胜利油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高兴地看到,胜利油田已经勾画出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确定了“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宏伟目标。我希望油田广大干部职工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的嘱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提高队伍素质,坚持老油区、滩涂浅海、外围盆地、西部及海外并举,在勘探上精查细找,开发上精雕细刻,建设一个持续稳产高产的大油田。要坚定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科学统筹发展企业与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关系,统筹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企业、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建设一个和谐发展的大油田。

祝愿胜利油田持续发展,创造百年辉煌!

第五篇: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 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兀突一块大石头

月光下,李仲揆常在一块大坪上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 子的眼睛,叫一声‚

一、

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藏在草 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树背后,而小仲揆,最喜欢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做完了游戏,小仲揆突然对坪上的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 在这儿,显得十分不相称。他问小伙伴们:‚哎,你们说,为什么这块平地上会有 这么一块大石头呢?

‚哈哈哈!‛小伙伴们一阵哄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小伙伴们回家了。李仲揆又去问陈二爹,陈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见多识广的老人。

‚陈二爹,您说坪上那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啊!你说的是那块怪石头?‛陈二爹说,‚别人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下子,小仲揆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爸爸:‚爸爸,陈二爹说,坪上那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您说,那能是真的吗?‛

‚天上落下石头来?‛父亲想了一想说,‚那倒也会有的。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那叫‘陨石’。‛

‚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来的呢?‛小仲揆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这么大的石头来,‛父亲又想了一想说,‚我也不知道。‛

‚谁都说不清楚。‛李仲揆感到不满足了。‚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来就在这儿的。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李仲揆整个的少年时代,直到后来离开故乡回龙山,他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了地质学,又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考察了那儿的冰川。 回国以后,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质考察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遗迹。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兀突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

然而,猜想也还是不能代替现实。一直到1933年,李四光再次回到故乡,对这块兀突的大石头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由于多年的风化侵蚀,它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不过仍然鉴定出它是片麻岩,说明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而在那一带地区的地层上并没有这种片麻岩,说明它也不是本来就存在在这儿的石头。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石呢?秦岭!原来这块巨大的岩石可能来自秦岭。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么巨大的岩石推移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的呢?

冰川!只有冰川能将它推移到这儿来,它是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进一步考察,李四光还发现这一带都广泛地分布着冰川带来的砾石和粘土堆积物。李四光发现了我国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他专门写了一篇《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时,李四光已经进入中年。在这篇论文中,李四光特地提到了他在幼年诵读四书时那块躲在后面捉迷藏玩的大石头。并且对于这个‚使他迷惑 不解的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满意的解释和科学的答案而表示欣慰。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由此可见童年时代有些疑团对于一位科学家的魅力。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烟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记住民族的耻辱

当小仲揆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他把书再读得深一点,这年他离开了给他发蒙的陈二爹,到爸爸的书馆里跟着读书去了。

那一天,小仲揆轻轻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父亲正在把放在桌上的文章盖起来。

‚爸爸,你在写什么?‛小仲揆不由得感到有些神秘。

爸爸把藏在下面的文章重新拿了出来,小仲揆一看,那上面的标题是:《孔孟的心肝》。

它是当时不满清朝统治,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警世文章中的一篇,有人正在托李卓侯先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孔孟的心肝》 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 伤心怕看澎湖月, 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爸爸,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中国人怕死吗?‛

‚中国人并不怕死,中国太落后了!‛李卓侯愤慨地说,‚就说甲午海战那一回,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本来他打赢了,可是后来他的炮弹全用尽了,他想加速马力,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谁知致远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鱼雷击中, 邓世昌和全舰上的250多名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小小年纪的李仲揆,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发愤读书。‛李卓侯勉励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教馆里没有了老师,学生们就有点儿像脱了缰的野马,闹翻了天。他们把桌子搭起来,做成戏台,一个个登台表演,有唱湖北戏的,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挖来一些山芋和花生,或是偷摘一些豆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 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就问:‚老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 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服上也是连土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 ‚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 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 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 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 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 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 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落实审计整改报告下一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