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2022-09-19

第一篇: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30 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会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教材分析:

运用加法运算进行简便计算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感受简便计算的方法和价值。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形成一定的思考方法,知道是利用哪一个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先看清题意再动笔计算的习惯。

学情分析:

让学生看图说出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并明确所求问题。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并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各自的算法,使学生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课前活动:(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前,编号

1、

2、

3、4号)

1号和2号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双人跳绳,3号

和4号也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俩也经常在一起玩双人跳绳,跳得相当熟练,配合得也相当默契。六“一”儿童节到了,班主任老师选派他们4人代表本班去参加比赛,可是老师不了解情况,却把1号和4号搭配为一组,2号和3号搭为一组,针对班主任老师的这一做法,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举例:15+12+5+8

二、复习导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三、新知探究 1.设问启忆 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合作展示: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换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 (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

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

(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 (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 200+250 =200+250 = 450(千米) =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实践应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

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 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 (56+22)+(78+44) (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 282+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四、总结提高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101 ×50 =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第二篇: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团风县但店小学 童迟蕾

教学内容:

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有三天的假期,你想干什么呢?

生1:玩游戏!

生2:爬山。

生3:去武汉大学看樱花。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的李叔叔吗?骑自行车帮助既

我们锻炼身体又帮助我们节省时间,还可以沿路看风景。

二、新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叔叔要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例2有解决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的路程,那么后四天还要行多少千米呢?一起来看。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第四天:115千米 第五天:132千米 第六天:118千米 第七天:85千米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行多少千米? (1)试着自己列式并解答。

(2)把你的算法和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请两位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以便对比)

3、展示汇报。

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连加的顺序,依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

) 37+45=35+47

(

) 31+67+19=31+19+67

(

) 56+72+27=56+(72+27)

(

) 24+42+76+58=(24+76)+(42+58) (

)

2、完成“想想做做”。

425+14+186

245+180+20+15

567+25+33+75 75+168+25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3、P20/做一做。

四、总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 P2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第三篇:《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评课人

代建菊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放”体现在: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活”体现在: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

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第四篇:《加法的运算定律》观课报告

通过听《加法运算定律》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所以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第五篇: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范文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恭城二小

刘艳梅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运算定律》,所选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所有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 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

1 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

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质疑启发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分析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法、分析讨论法、概括总结法等学习方法去观察、猜想、探索、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通过谈话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观察发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根据主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验证规律

a、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b、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3)、概括规律

a、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 b、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4)运用规律

采用对口令的形式

2、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开始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口头列式。并鼓励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结果。在对计算过程和结果加以观察。

(2)猜想探究 猜想每组算式的结果会怎样,在计算验证猜想

(13+45)+2513+(45+25)

125+(75+36) (125+75)+36 (3)概括规律观察3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并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四)运用规律

用加法结合律填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揭示规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我设计了小组赛、男女对抗赛、挑战赛、个人赛等练习形式。

【设计意图】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3 、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以下三个问题中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在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中你用到或学到了什么数学方法?

3、你觉得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设计三个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 必做题

246+578+(154+322

选做题

999+998+997+996+1004+1003+1002+1001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让学生真切感受的所学定律的用处。

以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

a+b=b+a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8+104)+96=88+(104+96)

(a+b)+c=a+(b+c)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学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结合律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纪检监察部工作总结下一篇: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

热门文章

加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