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风雨艰辛

2022-07-22

第一篇:六十年的风雨艰辛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

保人民群众健康

铸卫生事业辉煌

-----平顺县卫生事业60年发展综述

桑月松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迎来卫生事业60年的辉煌历史。60年来,平顺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卫生人的不懈努力,使全县卫生工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铸就了卫生事业辉煌。

一、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一)主要健康指标增幅明显。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指标。60年间,我县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是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最好的见证。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40岁提高到71.3岁,婴儿死亡率由318‰下降为10.33‰,孕产妇死亡率由1200/10万下降为0。

(二)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目前,全县基本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80%以上的居民有了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时,农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自2007年开始,我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9年,全县参合率达 %,人均筹资额达到100元,到目前,全县共筹集新农合资金 万元,补偿 人次,支付补偿金 万元,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贵”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60年的努力,全县建立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一)县乡村三级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全县仅有1个县级卫生院,3个联合诊所,27间简陋的房屋,32名工作人员,20张病床。上世纪60---70年代末期,党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受乡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合作医疗制度曾在全县一度推广,到上世纪8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村级卫生组织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合作医疗制度纷纷解体,部分医疗机构追求经济效益,再加上这个时期全县

2 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突出。尤其是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用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武器仍是最原始的体温表、血压器、听诊器“老三件”,诊治手段仍然是依赖“望、闻、问、切”猜测法,农民患小病凭“硬抗”,患大病靠“命运”,在全国长期受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2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很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克服一切困难,抢抓发展机遇,一个个改变平顺县卫生事业落后面貌的伟大战役,相继打响,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平顺卫生实现了跨时代发展,大跨越式发展,铸就了平顺卫生事业的辉煌。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规模、医疗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决策,进一步深化卫生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对乡镇卫生院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对乡镇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全县三级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90 个,约是建国初期的100倍,其中,县级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学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红十字会8个医疗卫生机构;乡镇有4

3 个中心卫生院、8个普通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265个;全县有个体诊所5个。业务用房5万余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0多倍。设病床405张,是建国初期的20倍。医疗设备上全县仅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就有100余台(件),在县级有全自动500mAX光机、CT、心电工作站、彩超、内窥镜、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乡级也有200—300mA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血流变、心电图等中型医疗设备。村级有冷链冰柜、高压消毒锅、出诊箱等常用设备。

(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成效明显。60年来始终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本着确保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少生病的要求,加强了三级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取得了较好成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全县县乡村三级卫生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落后,仪器设备陈旧,人才匮乏,甚至个别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对此,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卫生资源,科学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在县级先后完成了县医院综合门诊楼、住院楼新建并实现整体整体搬迁,完成了卫生学校教学楼、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新建,中医院、妇幼院、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改造等大型

4 工程。在乡级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创建花园式卫生院,推行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从整体上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在村级强力推进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中医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县中医院经过改造搬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初具规模。在2008年先后建立了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中医中药理疗中心和社会体检中心。到目前,全县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已基本达标,今年将完成村卫生室全覆盖任务。三级卫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居民就医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县乡村三级卫生人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利用卫生学校先后为县、乡、村三级培养乡村医士、农村医疗卫生两个专业中专毕业生345名,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和农村医疗卫生两个专业的大专毕业生52名。培训三级卫技人员60000余人次。2004年,为了应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农村公共卫生防治机构网络,在市政府统一组织下,为每个行政村选配一名农村健康员,全县共选配262人。同年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对乡村医生进行考试录用发证,首批录用合格乡村医生447名。2008年县委、 县政府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先后为县医院、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8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缓解了卫生人才断层问题。到目前,全县县、乡、

5 村三级共有有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01名,是建国初期的30倍。其中县级312人,占34.4%;乡级164人,占18.1%;乡村医生426人,占47%(农民健康员262人);个体医生5人,占0.6%;学历构成:本科31人(县级30人、乡级1人),占3.4%;专科206人(县级131人、乡级55人、村级20人),占22.7%;中专318人(县级51人、乡级89人、村级178人),占35.1%;高中及以下352人(县级51人、乡级19人、村级282人),占38.8%;技术构成:高级职称9人(县级8人、乡级1人),占0.99%;中级职称88人(县级63人、乡级25人),占9.7%;初级职称538人(县级133人、乡级120人、村级285人),占59.3%;无职称272人(乡级17人、村级255人),占30%。财政支付职工工资1005.1559万元(含乡村医生补助18.288万元,农民健康员补助9.432万元)。

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一)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取得巨大成绩。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仅1952年全县传染病就发生22465例。伤寒死亡率高达60﹪左右,白喉死亡率也高达20﹪以上。60年来,经过艰苦的防治,先后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甲肝、乙肝、肺结核、麻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如此,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保持和实现了“非典”疫情“0”记录。之后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

6 的传播,同时建立健全了艾滋病、结核病、乙肝、流行性出血热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采取宣传、培训、有效干预等措施,使农民和青少年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2.5%和85%,三级领导干部接受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我县在2008年被评为全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先进单位。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我县分别获得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和长治市“2008地方病防治先进县”荣誉称号。

(二)计划免疫接种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免疫规划7种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100%,乙脑、流脑接种率达到100%,百白破、麻疹、糖丸、白破六种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100%,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健全,乡镇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55年的897/10万下降为目前的158.59/10万,未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手足口病和甲型H1NI流感防治形势,举全县卫生系统之力,众志成城,加强调度部署,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强化督导检查,建立疫情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随访,建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收治制度,确保防工作万无一失。

(三)妇幼保健工作再创新高。200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6.3%,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7.69%,孕产妇死亡率首

7 次为“0”,婴儿死亡率为10.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81‰,住院分娩率达到98.08%,新法接生率和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

(四)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全面加强。加大了食品、医疗等卫生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违法违纪行为。净化了医疗市场,保障了食品安全。

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艰苦创业,我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花园式、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60年来,我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跨越性的变革。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平顺卫生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二篇:伴随着国庆六十年的的脚步

伴随着国庆六十年的的脚步,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进入了2009~2010学第一学期,为了在这一学期里,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特制定以下的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新学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学方针,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宗旨,实现学校的特色教育。

二、 办学目标:

突显德育地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提高普九成绩。

三、 主要工作:

(一)、抓德育: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贯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德育走进学生与老师的内心世界,使师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做新时期的合格师生。

1、 抓教师的德育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老师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抓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在主题活动上统筹安排、体现少先队活动的主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3、 抓创新德育活动

开展感受亲情、感动亲人、感动中国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平安教育。

(二)抓教学

1、抓好常规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定期开展对学生、教师的教案、作业、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检查评议。

2、抓好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3、抓好校本研训活动、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做好课前集体备课、课中展示、课后诊断反思,使教师有所思、有所行、有所果,结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三)抓办学特色

1、抓写字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面向全体,普遍提高。

2、抓作文教学指导。让学生爱作文、会作文、作好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抓长跑训练。使学生在提倡健康上保证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4、抓好篮球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

(四)抓好体育、卫生、安全等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抓体育工作。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人人参与体育锻炼,做好“两操”,搞好体育竞赛。

2、抓卫生工作。继续完善卫生管理机制,根据季节变化特点、向学生做好各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搞好心理健康辅导。

3、抓安全工作。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制定各种安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确保师生平平安安上学,快快乐乐回家。

4、抓学校的财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搞好值日值宿工作,特别是节假日。

(六)抓规范收费工作,不折不扣地按上级要求收费,师生遵纪守法。

总之,在新学期里,乘着祖国六十大庆的东风,开拓进取,努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九月

1、

2、

3、

4、十月

1、

2、

3、

4、

开学典礼 安全大检查

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庆国庆大合唱

集体备课 语文观摩 课堂教学评优 大课间操检查

月份工作安排

十一

1、 月

2、

3、

4、

教师汇报课(每人一节) 集体备课 教师说课 写字比赛

十二

1、 月

2、

3、

写字双姿验收 一二九长跑 朗读比赛

一月

1、做好各项总结

2、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3、做好档案归档工作

4、迎接教学质量抽测

第三篇: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中新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6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一、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㈠解放前——刀耕火种,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疆有些农村还残存着典型的农奴制社会特征,新疆各族人民不但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还遭受当地民族内部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新疆总人口7%的封建地主、宗教上层人士占有着新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新疆物质精神财富。而占总人口93%的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更别说土地、牛羊和住房了。 解放前,新疆经济是封闭的农牧业自然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长期萧条,文化事业极端落后,现代工业一片空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各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到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人均产值不足百元,其中农业产值就占80.8%,而且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当时,新疆农户平均每4户只有一把坎土曼、一把镰刀,每6户一个土犁,每9户一辆木车,每3户一头耕畜,坎土曼和二牛抬扛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1949年全疆工业总产值不过9800多万元,官办企业只有14个小型厂矿,职工不到1100人。在当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新疆只能生产5种。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物质产品匮乏,一寸钢、一颗圆钉、一张机制纸、一尺布、一斤糖都生产不了,工业品价格十分昂贵,一些偏远的地方,有的群众甚至要用一只活羊才能换到一包火柴。新疆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全疆通车里程只有381公里,只有各种破旧不堪的汽车317辆,没有一座永久式桥梁,平均每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1公里公路,公路密度在国内、在世界都是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当时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汽车要走二三十天,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走一个月,途中还要自带锅灶、饮水等。

㈡解放后——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历史,也是在这一年,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把五星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经济文化,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革命建设功绩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谋发展,让天山南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好转、解决400万新疆各族人民和20万官兵的吃饭问题,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到1952年先后建设了乌鲁木齐和平渠、红雁池水库、阿克苏胜利渠、库尔勒十八团渠、哈密红星一渠等一大批水利设施;节衣缩食,兴建新疆现代工业,先后建起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一大批大型工矿企业;修路架桥,发展交通运输业;繁荣稳定市场,参加城乡建设。人民军队的大生产运动,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1954年10月,驻疆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新疆屯垦戍边新的一页。国家还从政策、财政和各种物资上给新疆极大的支援,动员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山南北,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的开发建设。 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在党的领导下,到1955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31亿元,到1978年达到了39.07亿元,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203.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86.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经济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呈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旧时代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都不能制造,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原始状态……而如今,新疆现代工农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生机勃勃;旧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县乡压根没见过电话,今天帕米尔雪域高原都可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可以畅游网络世界……60年发展变迁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让21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感同身受。

6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新疆解放时,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1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6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109个,公共图书馆94个,博物馆32个。在党和国家关怀支持下,维吾尔族古代文学巨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江格尔》、《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典“十二木卡姆”等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㈢改革开放——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谱写了一曲曲流光溢彩、恢宏壮丽的华美乐章。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30年来,新疆的国民经济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长。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新疆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1.8倍,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已成为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优质棉产量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连续15年夺得总产、单产、品级和调出量四项全国第一,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自2000年以来,新疆林果业以每年递增100万亩的速度发展。 2008年,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基地。新疆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近年来,新疆着力发展畜牧业,扶优扶强,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75%以上。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180倍,财政支出增长1750倍。1952年至2008年,新疆GDP增长8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64.7 :22.0 :13.3调整为16.4 :49.7 :33.9 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55年增长了882倍。这些既是新疆的发展成果,也是新疆人民的福祉所在。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底,新疆已建成8条国道,70多条省道,公路里程达14.7万公里,99%的乡镇通了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由解放时的零发展到3000公里,目前在建、待建铁路还有25条;新疆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航站最多,已建、改建、扩建、迁建、新建的机场有16个,航线连接了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正式实现联网,一个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性电网出现在祖国最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415.8亿元,是前30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的28倍,一大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解决了许多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水利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全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倍,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有力支撑了新疆的大开发、大发展。

3、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60年来,自治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新疆都是有利的。如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就带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石油石化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0%以上,石油石化产业上缴的税金占全区税收20%以上;油田每增加100万吨产量,就可以增加直接就业岗位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3000个——5000个。新疆各族人民直接间接享受到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热比娅抛出“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的说法,既违背客观事实,也违背常识,她如此颠倒黑白,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离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图谋“新疆独立”。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新疆各族同胞,心里都有一本受益账,是绝不会被骗子的谎言蒙蔽眼睛的。

4、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3个,已经与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83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⑴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003年至2005年,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亿多元,率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中小学生。2006年起我区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惠及239万名中小学生。

旧新疆,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而2008年新疆已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29亿元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和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

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自治区投入近2亿元,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主要从偏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招生。 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利民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实践看,我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拥护和欢迎“双语”教育。从城镇到农村,从南疆到北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双语”学校和“双语”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截至2008年10月,全区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60多万,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到“双语”学前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幼儿也超过15万人。

⑵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发展。

从2003年起,自治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实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7个,参合率达87%。从2004年起,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用5年时间对全区42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目前已竣工124个建设项目。

⑶农牧区扶贫开发进程加快。

2001-2007年我区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十五”期间,自治区30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6元,年均递增 12.29%。2007年,全区有109万贫困人口越过国家公布的低收入贫困线,解决了温饱问题。

⑷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

2001年至2007年,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007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6万人,城镇失业率3.86%。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专项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⑸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近年来,自治区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8万人,累积基金收入450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

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抗震安居工程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抗震安居房建设等等。目前,全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412亿元,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共有836余万人搬进新居。

实例: 喀什市老城区是于1902年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的,已有百年历史,城区内消防通道不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灾害隐患十分突出,民房大多是无规划私建、不抗震的危旧房。老城区居民的安危牵动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心,为了消除老城区内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善老城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央和自治区决定投资30亿元改造喀什市老城区,力争用五年时间改造危旧房49083户、507万平方米,让老城区22万多居民陆续住进抗震的新房。

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三免三补”(免除农业税、牧业税、农村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2007年收入居西部五省区之首;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5倍和28.4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已有247万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到2008年底,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577元,农牧区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条件和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虽然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和过去相比,新疆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只有5家出版社,现在已发展到12家,年出版物数量达3000余种。1978年之前,新疆的报纸只有40种,期刊也只有33种。现在,新疆的报纸总数达98种(民文报纸占42%),总印数达7.56亿份;期刊总数达208种(民文期刊占54%)。1978年,新疆新华书店图书销售4117万册,销售额仅1208万元;2007年,图书销售达2.36亿册,销售额达17.7亿元。1978年,全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销售额只有594万元,2007年达5.2亿元。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住上抗震房、喝上自来水、用上沼气灶,不收农业税,农村孩子上学不收费,好事一桩连着一桩。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470万发展到1300多万,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30岁到目前的71.12岁。

现在的新疆,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呈现出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和发展。这些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

然而,热比娅之流对这一切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7·5”事件发生后,热比娅拿所谓的人权说事,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共产党在新疆不讲人权”、“维吾尔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罪恶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分裂民族。

什么是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解放前,新疆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各族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哪有什么“人权”可言?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过上了日益美好的新生活,每个民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人权得到保障的体现? 今日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7·5”事件发生后,乌洽县的10位农牧民自发组成揭批队进行巡回宣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击那些制造谎言的无耻之徒:“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6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成长壮大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倾注巨大心血、坚持不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均由自治民族的干部担任;9个地(市)的专员(市长),除克拉玛依市外,也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98个县(市、区)长中,有81个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充分的代表权。在一些重要的领导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已占主体地位。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解放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00多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是解放初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在高度重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2003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1500期,培训干部90多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2%。在选派干部到中央党校中青班、新疆班学习培训的工作中,我区坚持优先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年轻干部;在进一步办好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的同时,我区又在清华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新疆干部培训班。截至目前,这些培训班已为我区培训近20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此外,我区还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 60年来,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和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区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党和政府重视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我区地方立法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实行与汉族有别的特殊优惠照顾政策。

㈤党的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多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各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全区有信教群众约10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2.9万名,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万余名;有宗教场所2.4万余个,其中清真寺2.3万余座;目前在各级人大、政协担任职务的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他们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宗教界人士,政府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通过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后,正是不断完善“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族政策,深刻改变了新疆的命运,开启了新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

三、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饮水思源,总结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正确领导,不能忘记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不能忘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制度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面对解放之初新疆的现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人民政权,实施民主政策,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灭反动统治政权,清剿土匪、荡涤旧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恢复国民经济,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翻身做了主人,从根本上铲除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敌视、仇杀和斗争的根基,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完全确立。 毛泽东同志1963年作出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

邓小平同志1981年8月在新疆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6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新疆的稳定问题,形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2004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战略研究报告〉的通知》(中央11号文件),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全面部署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

2007年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2号文件),这个文件把新疆定位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在国家大局中使新疆从一个省区发展的定位,上升为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的位置。它是2004年中央1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化,涉及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使新疆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对新疆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新疆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历史熔铸的结论。

㈡国家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国家扶持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一是从财力上给予新疆大力支持。为了支持新疆的发展,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2000—2004年达到1046.86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700.48亿元的1.49倍。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财政每年支出的60%由国家拨付;从1996年到2006年,中央对新疆财政转移支付由59亿元增加到454亿元。可以说,中央对新疆的支持,远远超过新疆对国家的贡献。

二是逐步加大对新疆的投资力度。从1978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就达3710多亿,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还多。2000—2004年5年间中央累计投资13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7.1个百分点,占新疆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0.48%,从而大大改善了新疆基础设施的面貌,使新疆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此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区先后争取国家新增投资77.59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通过各级金融机构支援新疆建设。截至2004年,各种金融机构在新疆的贷款额已达2214.66亿元,比当年新疆生产总值还稍多一点。

四是帮助新疆救灾和脱贫致富。1980年到1989年上半年,国家用于新疆的救灾款达11770万元。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新疆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实行全年包干,每年1200万元。经受了严重地震灾害的乌恰县,于1989年9月建成新县城,总建筑面积达12.44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700万余元,就是中央大力扶持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扶贫政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优先扶持和倾斜照顾。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3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力度,更加突出了三地州在全区扶贫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今后5年,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在南疆三地州建设13910个大中小型项目。

五是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给予重点扶持。在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家对新疆投资2.56亿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这些事实表明,伟大祖国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繁荣发展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不断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实践证明,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兄弟省市,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援和帮助。他们不仅给新疆带来资金和技术,而且为新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许多兄弟省市对新疆各地、州、市实行对口支援,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到新疆落户,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与新疆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仅2004年,新疆就引进区外资金321.74亿元,比2000年增长4.5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新疆的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内地省市区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援。可以说,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新疆今天的发展成就,也不可能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㈢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新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开拓史。

老一代人至今不会忘记“支边”这个词汇,那时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男女老少来到新疆,带来了他们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望,更是把智慧和汗水洒进这片土地。当时,新疆没有现代医疗,缺医少药,于是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的医生、教授来了,他们建起了医院,设立了新疆医学院,一边为大家看病,一边把现代的医疗技术传授给这里的年轻人。如今,新疆的医疗水平在西北地区位列前茅,这与当初国家对新疆的人才支援和老一辈人的贡献分不开。以生产建设兵团为基础,现代农业的雏形开始在新疆逐步展现,例如石河子,第一代军垦当数南泥湾的老八路和“9.25”起义的官兵,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滚滚铁流汇同陶峙岳将军的十万大军,他们化剑为犁,挺胸作盾,抡起坎土曼,拉动了“军垦第一犁”,拉开了新城建设的序幕!1952年、1954年又有五千湘女和八千山东大姐应征入伍,来到了石河子,成为军垦新城的奠基者。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复转军人和支边青年,满怀豪情,高唱战歌来到兵团,汇入石河子垦区建设的滚滚洪流,把他们的青春、汗水和热血洒在戈壁荒滩,浇灌了万亩新田,也浇铸了石河子新城的每一块砖瓦。在新疆兵团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他们来讲,故乡,已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的家乡就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身边的这座城市,这是他们生命的根,热恋的土。是他们,山东,四川,湖南,陕西……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用他们的热血、汗水和青春,才使这座新城变得如此美丽! 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有利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是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的少数民族干部,为新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举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妇幼保健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江尔·热哈提被尊称为“脐带妈妈”,她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赢得了数万农牧民如同母亲般的敬重。在江尔操持下,福海县各乡医院都已利用“降低孕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援助项目资金配备了产床、制氧机、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她还组织各乡妇幼保健专干轮流进修、定期集中培训,使基层妇幼保健员的素质提高了,农牧区孕产妇与幼儿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背靠祖国的大力支援,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1996年开始,全区GDP增速连续12年超过10%,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新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已蔚然成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各族群众深深体会到,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持续、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得新疆变得日益富饶与美丽。

辉煌的成就,来自党的正确领导,来自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来自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巨大的发展,源自我国基于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民族政策。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促进稳定,稳定保障发展。稳定关系到新疆的未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稳定是福,**是祸。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我们坚信,“7·5”事件阻挡不了新疆改革、建设、发展的步伐,动摇不了各族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这一事件只能使更多的人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齐心协力巩固和发展新疆的大好局面。任何敌对势力的破坏,必将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切实担负好守卫祖国“西大门”的重任,这是国家利益之所在,是各族人民利益之所在。 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当前,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正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力以赴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任何势力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企图破坏新疆的繁荣稳定,新疆人民决不答应。

六十年团结奋斗,六十年风雨同舟,共同创造了新疆的辉煌成就!

六十年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六十载春华秋实,却在新疆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实践,努力奋斗,新疆的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第四篇:建国六十年的演讲稿 《岁月如歌看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岁月如歌看发展 展现茌平新公路》

现如今,在茌平的土地上,大道如网、纵横交错;走进今天的茌平,长路似虹、车流如织,建国六十年的演讲稿 《岁月如歌看发展》。四通八达的国、省道主干线如“经络”般延伸到四面八方,将茌平与外界有机地连接起来,就在这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国省主干线公路网中,仅以横穿东西的省道804荣兰线刘集至博平段为例,就能看出这些年公路发生的变化。

省道804线,1956年前全为土路。1956年修建刘集至聊城段泥结碎砖路面宽3.5米。1966年该段改建沥青处路面宽6米。1980年改建为沥青浅惯式路面宽9米。2002年改建红庙至博平段为沥青路面12米。2003年改建刘集至任匠为沥青路面12米。06年加宽红庙至博平段为30米。现省道804线总里程为28.286公里一级路为16.485公里二级路为11.801公里。我县国省干线公路的等级普遍提高、技术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茌平公路发生了质的飞跃。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http:///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60年的艰苦努力,茌平公路东拓西展、南连北接,通到了茌平的各个角落,初步形成覆盖全县1117平方公里,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810个行政村的公路网络,是一张连接56万人口的连心网,为茌平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改变了茌平的面貌,也正在改变茌平人民的生活方式,演讲稿《建国六十年的演讲稿 《岁月如歌看发展》》。

过去公路等级低,绿化美化千篇一律。现在公路等级高了,绿化美化也应与时俱进,上档升级。为了使我们的生命线焕发青春,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模式设计上坚持乔、灌、花、草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互补,用材树种与观赏树种并重,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共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上乔、中灌、下花草”为主框架的绿化模式。多年来,我们针对以往公路绿化以杨柳树为主、树种单

一、效果欠佳的问题,打破常规,开阔思路,先后引进了国槐、黄金树、白蜡、等多种品种用于公路绿化,极大地丰富了绿化树种,提高了公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形成“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优美景观。

路,标志着社会的变化,承载着经济的发展;路,验证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般巨大的变化;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万象更新”,什么叫“突飞猛进”;路,见证着人们的幸福生活,也抒写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同志们!公路交通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有县政府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分忧,有公路局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勇于开拓,有全县公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拚搏,有全县各界人士关心公路和支持公路。茌平县公路建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一定会为百强县建设做出公路人新贡献!

第五篇:锦州银行演讲稿二十年的风雨一路的歌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二十年的风雨,一路的歌唱》 二十年的披荆斩棘,二十年的风雨无阻,二十年的同舟共济,锦州银行北镇支行迎来了属于新时代的光芒。时间把她20年来所走的每一步都深深的刻在历史的年轮上,我们站在风雨后,看她搭桥建路,看她通达四方,她所连接的不仅仅是我们之间,也不仅仅是在骇浪之上的彩虹,她连接的是我们的心。桃三李四杏五年,那么二十年又是什么概念呢?二十年足够桃李满园,二十年足够一个银行发展壮大!

君不知,敬业尽责,是我们的任务;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是我们的宗旨。

君不知,浩然正气,是我们的精神;团结奋进,是我们的凝聚力。

君不知,让客户满意,为股东增值,对社会尽责,是我们的使命。

曾记否,1988年6月,北镇市城市信用社,正式揭牌成立,1995年3月,与人民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锦州银行代管,2005年2月18日,被锦州银行正式接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锦州银行北镇支行以开疆破土的壮志豪情,一路披荆斩棘,完成了一场从存储机构到商业银行的完美蜕变。虽然,我没有完全经历锦州银行规模从小到大、各种业务从无到有的

1

过程。可是,已参加12年工作的我,从一名银行柜员到支行行长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十二载春秋,我与锦州银行同成长,见证了我市锦州银行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也感受到了这份事业对我的恩惠。

在银行林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金融集团若想立住脚跟并有所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可靠的安全措施、讲究诚信的职业道德。我们锦州银行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上大下功夫,通过网点改造、规范化服务建设等一系列努力,如今,走进锦州银行,你会看到可亲的笑脸,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你会听到春风般温馨的话语,你会感到亲人的真诚,兄弟的情谊和朋友的随便,你也会有家的感觉,主人的踏实。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锦州银行的全体职工始终没有忘记,“走出锦州,迈向辽宁,放眼全国”是锦州银行快速发展的崇高追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资源,以特色为品牌”是锦州银行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实施人才战略,借鉴先进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是锦州银行快速发展的内在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团队力量,创新企业文化”是锦州银行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

作为锦州银行的员工,感恩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敬业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习惯,合规是我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三者都沉淀着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弹指间,我已在锦州银行

2

工作12载,忆往昔,我怀着对金融事业的憧憬,进入了锦州银行,让我有了这个事业,单位的繁荣发展,让我能施展才华。岁月的流逝,生活的考验,工作的磨练,让我少了一份天真、少了一份莽撞,却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慎重,更多了一份责任心,让我更懂得珍惜工作、珍惜生活、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责任。家庭和孩子是我心的归属,单位和工作是我充盈生命的平台。

回眸锦州银行二十年的历程,我满心喜悦盘点着收获,我不仅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上跨出了人生一大步,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锦州银行而骄傲。金融事业是我职业生涯的绿洲,滋养了我的心田,激荡了我的才情,我会勇于承担重担,敢打敢拼,在“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北镇精神激励下,一起打造我市金融事业的新天地。祝愿我们锦州银行事业一帆风顺!越走越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零售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零售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