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辩论

2023-06-07

第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辩论

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辩论材料

——2014级15班第八学习小组

一.观点: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虽然是生物科技进步的象征,但并不标志着人类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纵地球上的生命,其安全性只是理论上的,但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已有多方多例报道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悲剧,其安全性值得质疑,不应大力推广。

二.开场陈述词:

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对方辩友。 大家都是学生物的,那么对于转基因植物与食品的定义性质我不再多说。但必须强调,作为一个辩题,我们不能孤立地只看到转基因植物与食品这两个中心名词,还因关注其产生、发展、以及进入广大人民生活的商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影响。因此我方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转基因植物与食品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标准评判其利弊。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已被中共十五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它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方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方论点。

就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转基因植物与食品的种植、生产过程是一种不和谐的过程,是一种对资源掠夺式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1 转基因植物本身是一种集成了异种优势基因的改造物种,当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之后,很有可能演变成生物入侵者。与其它异种植物竞争,掠夺资源。如2001年加拿大的GM油菜事件,这种抗多种除草剂的自播油菜侵入其它农田,俨然成为了“超级杂草“。

2 “基因扩散“,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之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有些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会对非目标生物起作用,并且会通过食物链累积、级联,破坏生态系统结构。而且由于虫害抗性的出现,反而增加农药使用量

就社会、经济方面而言。其开发过程中违背可持续发展中调以人为本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的需求性原则,转基因植物的推广种植会破坏当地农业结构,而其商业化的过程中更是打破可持续发展“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的定义 ”。

1 转基因作物盲目追求高产,不顾实际需求。美国由于粮食生产过剩而不得不使1/3的耕地轮流休耕(没有合理利用„„)。同时农产品廉价地出口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更会把贫困国家的农业人口逼上绝路。而自己本国的农民则享受着高额的农业补贴。

2 外国资本通过资金渗透,然后倾销廉价的转基因作物作为扭转贸易平衡的手段。如我国的大豆产业从自给自足尚能出口到现在60%~70%依赖进口转基因大豆。

3 国际资本家利用转基因植物专利榨取他国农民,控制他国经济主权。如阿根廷农业的悲剧,原本的其农业自给自足还能产生大量剩余,后为偿还美国国债,大面积种植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达到其种植面积的99%,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由5%到上升2002年的51%。增加了近十倍!

最后对人类个体而言,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弊大于利!

三.辩手叙述材料:

一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固然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安全性只是停留于理论成分、数据的分析,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转基因生物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这种外源基因的加入扰乱了该生物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该生物的正常生活,是否还会影响该生物的传种接代,有待于证实;这种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其生活力、适应力是否会受影响,对其它生物的生存是否构成威胁,都还是未知。所以我方认为,不应盲目推广使用。

二辩发言:人们对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忧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一是对生态环境是否构成潜在威胁。 对于人体,基因的某种转移也许会产生新的毒素和过敏原,引起意想不到的中毒或过敏反应。例如,一些科学家发现,转基因食品可令肝脏发大;英国科学家普斯陶伊实验,连续喂食老鼠基因改良土豆,发现部分老鼠的肾、脾。大脑等器官收缩或发育不正常,免疫系统变弱,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通过生物遗传信息的人为操作进行转移,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特性进行改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这各种可以打破生物种属间的自然隔离屏障进行人为转移,新的遗传工程体正源源不断问世。这一新的发展势态,一方面展示出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巨大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可能带来人体其他键康和对生态环境引发不利影响。

三辩发言:

1.营养破坏: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或不安全:未进行较长时间的安全性试验: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它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是人类食品安全提供的部份,未进行长时间的安全试验,没有人知道这类食品是安全的。 3.嗜酸性肌痛:Mayeno,A.N.等(1994)报告,发生一种新的,不明原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肌痛。临床表现有麻痹、神经问题、痛性肿胀、皮肤发痒、心脏出现问题,记忆缺乏、头痛、光敏、消瘦(Brenneman,D.E.等,1993;Love,L.A.等,1993)。后查明系日本一公司生的基因化工程细菌产生的色氨酸所致。食用者在3个月后发病,导致37人死亡,1500人体部份麻痹,5000多人发生偶尔性无力。据测定,含量为0.1%便可杀死人体。

4.胃肠道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吃Bt玉米所造成的玉米片,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可能直至我们死为止。美国人在过去十年中,有着大幅增加的胃肠道的问题。这种大量增加,医生多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造成的。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止此。

5.过敏:在转基因操作中,含有从细菌中提取的基因的食品有可能导致过敏现象的扩展,使人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对儿童,孕妇和具有过敏体质的成人。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段基因加入到大豆、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大豆、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6.心脑血管疾病:这些转基因大豆里,被他们的生物科学家植入了饱和脂肪基因。这些基因导致转基因大豆生产出来的豆油,在进入人体以后,会形成大量的饱和脂肪,增加了血液的血粘稠度,为脂肪肝、高血脂、脑血栓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慢性定时炸弹。 7.引发新疾病:转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细菌而影响我们。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体内,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菌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

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操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生物类型,有悖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漫长特性,其安全性应该质疑。理由如下:

(1)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员,其本身的生存都需受到生物圈万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漫长选择,人类自作聪明,越俎代疱创造了转基因生物新类型,打破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改造生物、创造生物能力的自然法则。而这些生物还只是人类在实验室中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创造出来的生物新类型,其生活力、适应力、安全性只有在它融合生物圈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才能显现,所以我方提醒正方,不要因为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无害的个别事例蒙蔽了双眼,盲目过早下结论:转基因生物、食品无害。

(2)现实生活中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的事例屡见不鲜:①1999年5月20日的《自然》杂志报导:帝王蝶的幼虫在吃了某种转基因玉米的花粉沾染过的牛奶草叶子后,近一半的个体死亡,幸存的也不能正常发育,有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我们难道还要重道恐龙绝迹的覆辙吗?②1997年德国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Bt-176,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2001年他用该玉米喂母牛,牛开始剧烈腹泻以致70多头牛死亡,这难道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③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某种转基因粮食使男性精子成活率下降至50%,严重影响了民族的繁荣昌盛。④已发现一种转基因大豆人食之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性事例不胜枚举,希望大家慎重食用,少食或不食。

(3)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是基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根植于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原生物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该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关键是它会随着该生物的遗传而代代相传,正如HIV病毒感染并整合到人的T淋巴细胞DNA中去,它的繁衍通过血液又遗传给后代,影响深远,危害子孙后代,难以治愈,后果不堪设想。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在一起,使艾滋病毒像感冒一样,大范围传播。制造出带瘟疫基因的超级细菌,利用这种生化武器危害社会,那将比原子弹等核武器更可怕,这样,世界的末日还才是真的来临了。同学们,你我在座的每位都无法逃脱此厄运,你们愿意遭此劫难吗?

总之,我方认为,转基因生物、食品作为一种新事物,存在诸多未知,其危害性也初见端倪,还是不要盲目崇拜的好,温馨提示正方同学不要因盲目食用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搭进去了啰!

四.自由论述材料 :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五.事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公众最为担心的问题,科学家们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辩论。

1.其中,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关于使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小鼠的实验结果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激烈讨论。

2012年9月,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发表文章称,使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试验鼠出现高致癌率,试验老鼠身上乒乓球大小的肿瘤很快传遍世界,也登上了中国各大媒体网站的显著位置。

7月13日,塞拉利尼刚现身研讨会就引起媒体的关注。针对外界对小白鼠致癌试验的质疑,塞拉利尼回应说,“我们进行的是全世界最棒的测试和分析,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做出了好几百例的证明,相关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塞拉利尼说:“我们做动物90天的试验已经发现了问题,90天的相关测试都证明孟山都的产品对肝和肾都是有害的,所以90天的实验肯定不行。孟山都生产的全世界十几种转基因产品中,我们看到哺乳动物的肝和肾都出现相关问题,我们认为肯定是与消费或食用转基因有关。”

目前,转基因试验有个规定,即90天的哺乳动物试验证明安全就可以进行食用。但是塞拉利尼团队在世界首次突破了90天界线。塞拉利尼说,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长期的研究,而且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肿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年间50只鼠的34个器官都增大了,我们做了200个小白鼠的实验。”

塞拉利尼举例说,试验不仅看肾脏肝脏方面的相关数据,还有对性激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间接地导致了老鼠的死亡,其中试验雄鼠在食用转基因饲料一年后死亡,雌鼠八个月就死,雌鼠的死亡率更快。“我们进一步观察发现,差不多90%都是乳腺方面的肿瘤,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肿瘤。我们的结论是,转基因对肝、肾还有乳腺肯定会产生影响,是不安全的,我们要停止使用。

2.1997德国农民克劳纳开始种植先正达Bt-176玉米试验田,头三年,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当2001年,他将这种玉米用来喂养母牛时,牛开始剧烈腹泻并停止产奶,最后,他总共损失了70头牛。

3.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Pusztai)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4.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地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5.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6.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没有食用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7.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8.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9.2004年7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完成了特别专题研究并发布研究报告,指明:转基因食品可导致难以预见的主基因(Host DNA)破坏,而用现有的审核和监测系统,美国各政府机构不能发现这些破坏。美国国家科学院列举了审核转基因食品产品的时候所没发现的异常: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等转基因食物的老鼠,出现血细胞和肝脏细胞异常、肝脏比没食用的更重;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饲料的母牛,在德国实验农场非正常死亡; 英国市场出现转基因大豆食品后,居民的过敏症上升了50%,巴西出现同样状况;

第二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食品,重点阐述它的潜在威胁,包括对我们人类的和对大自然的。另外,还列出了多年来各国的实验室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研究。最后,说明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管理,以及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各种检测方法。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 安全性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Yanhui Zheng,0910502102,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hat i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mainly elaborates its potential threats, including our human and the nature. Additional, still lists for years to the countries of the laboratory of the danger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Finally, in our country that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market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Key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现在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估计,如果算上人类食用的转基因植物的深加工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转基因食品的概率将近70%。而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面对这样惊人的数字,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该被我们遗忘。

1.何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2.1.食品安全性因素

2.1.1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的含量

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然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 没经过长期的安全性实验,食品的隐患可能要等到几年后才显现出来。

2.1.2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中的蛋白质转移可能会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从而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分割重组后的新的蛋白质性状是否完全符合我们设想的需求有待考证。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2.1.3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

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有可能增加和积聚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甚至会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或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1]

2.1.4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2.2.环境安全性因素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转基因食品是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人为使之在生存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必将使自然生存法则时效性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且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更是不可逆转。

2.2.1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2.2.2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且其他生物吃了转基因食品后可能会产生畸形或灭绝

2.2.3引进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种植抗虫转基因作物后可能使害虫产生免疫并遗传,从而产生更加难以消灭的超级害虫,这些新物种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

及环境造成破坏。

2.2.4环境的污染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2.5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世界各国发现的转基因农产品的风险事件

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1997-1998年,英国等实验分析发现转基因食品导致某些动物健康异常和种植区域出现异常。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1998年,欧盟国家通过法律,把转基因农产品作业严格限制在实验室环境或封闭区域之内。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踢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食用非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2008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个长期实验的研究果。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法国科学家发表了新的研究结果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二种转基因玉米(NK603,可耐受广谱除草剂--农达;MON810,含有一种BT基因,可被转译成Cry1Ab毒蛋白)以及美国

Covance Laboratories公司出产(但代表孟山都)的一种转基因玉米(MON863,含有另一种BT基因,可被转译成Cry3Bb1毒蛋白)主要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这些副作用是性别依赖的、也时常是剂量依赖的;其他副作用也见于大鼠的心脏、肾上腺、脾和造血系统。

4.从检测上把关

综上所述,我们不禁为转基因食品烦忧,但可以让中国消费者放心的是,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检测,而且都有清晰标志。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张大兵介绍,我国采用的是“0阈值”的强制标识制度,哪怕产品中有一点点的转基因成分,都必须注明;相比之下,美国则采用5%阈值的自愿标识,即如果转基因成分不超过5%,就不需要标识,即使超过5%,也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否标识。不少外国企业也反映,中国对进口转基因产品把关最严,企业必须提交的材料比其他国家多得多。

为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我国科学家正在不断寻找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目前可以做到在4-5小时内,完成从采样到出检测结果的全过程。张大兵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市民在自家厨房里也能检测!”

这是目前的检验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2]

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REFERENCES

[1]John Losey , Natural ,1999.

[2]Michael Anthony ,GM CROPS-JUST THE SCIENCE,research documenting the limitations,risks,and alternatives.

第三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

论文摘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英文摘要: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food is discussed,including the to the human directly affects and influenced the eco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risk.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 中国 经常有 法律 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 自然 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 治疗 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二、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 发展 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 自然 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三、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 科学 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①魏伟 钱迎倩 马克平 裴克全 桑卫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第2期万方数据

③余春燕 励建荣 顾青 于平 《食品工业科技》 2005 第12期维普资讯网

⑤袁军 宋林 《环境保护》 2001 第3期维普资讯网

第四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中期小结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发展前景

1.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变生物的基因片断,或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断植入另一种生物,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1983年,美国成功培植了世界上第一例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93年,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物——保鲜延熟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高科技产物转基因食品从此就与普通市民的消费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在这场争论中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其实这也并不是转基因食品才独有的现象。回顾历史上技术产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任何技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引导了它的出现,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推动了它的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争论与“磋商”的结果决定了它的演变方向,这一过程并不是事先可以预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相互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看到,对其社会需求是存在的。它承负着人们渴望缓解饥饿与贫穷的沉重期待,也凝聚着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喜悦憧憬。这就是它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什么绝对安全。但是,因噎废食,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

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

转基因食品的“利”大于“弊”

1.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 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三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

4.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种。艾尔姆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正在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用于生产血红蛋白的玉米和大豆。此外,含疫苗的香蕉和马铃薯也正在加紧研究中;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5.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 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 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6.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

转基因食品的“弊”大于“利”

1.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3.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4.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5.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6.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三、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第五篇: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发展综述

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随着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而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转基因作物以其高产、抗虫、抗病等优良性能的出现,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其安全性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本文通过介绍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特点、检测方法和一些国际国内的不同观点,使人们能更全面的了解转基因食品.科学的去对待转基因食品,给予其最大的支持,使它真正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好处,使它的价值真正的体现,以便我们更好的利用好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作为一种利用新技术生产的食品,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研究发现,转基因技术是有助于解决粮食危机、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食品结构和功能、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应在确保安全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转基因食品。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现状;安全性

一、引言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ood)是指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我国规定的转基因食品还包括添加剂。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两种转基因产品。随着全世界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而环境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加速了耕地面积沙漠化速度,另一方面,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病虫害逐渐产生抗性、亩产下降,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具有抗虫、抗病、高产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势在必然。但是到目前未知,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也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成为国内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充分理解这种争议和制定出合适的公共政策所需要的一个关键信息是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需求意愿随着全世界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而环境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加速了耕地面积沙漠化速度,另一方面,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病虫害逐渐产生抗性、亩产下降,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具有抗虫、抗病、高产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势在必然。但是到目前未知,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也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二、主要内容

1 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1.1 转基因作物种植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Crops,GMC)———烟草问世,标志着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 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2 年,中国种植了抗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双价转基因烟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开创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应用的先河。1993 年,转基因农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 FDA) 批准进入市场[1][2]。此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研究转基因作物,并将通过试种审核的品种应用于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迄今为止,全世界己分离出植物目的基因百余个,转基因研究在多达35 科,200 余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已有近千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现己批准了48 个转基因农作物品种进行商业化生产。目前,全球种植的主要转基因农作物有4 种:即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其它转基因农作物包括烟草、番木瓜、土豆、西红柿、亚麻、向日葵、香蕉和一些瓜菜类植物。这些转基因植物所涉及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为提高产量潜力而对生长发育的调控等方面。

1.2 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植,标志着转基因技术的正式诞生。1996 年,基因改良农作物商业化动作的第一年,约有430 万公顷农作物采用生物技术育种,在随后近20 年时间里,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2001 年全球转基因(GM-

geneticallymodified)作物种植面积超过5000 万公顷,2002 年更是创出了历史新高,达5867 万公顷。自转基因作物中获益的农民数量从2000 年的350 万增加到了2001 年的550 万。2001 年度从GM 作物中获益的农民有3/4 以上是资源贫乏地区的种植者。据报告,2006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200 万公顷,增幅为13%,达到了1.02 亿公顷;其中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700 万公顷,增长率为21%,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9%的增长率。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的40%。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首次超过1000 万户,从2005 年的850 万户增加到1030 万户。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SAAA)估计,在今后10 年的商业化过程中,由于采用“基因叠加”,并且扩大了具有农艺学、改善品质和抗旱性等重要特性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范围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25 年将有40 多个国家的2000 多万户农户种植2 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1.3转基因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目前,全球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土豆、烟草、番茄、南瓜和木瓜等。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占主导地位,其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小。2000 年与2001 年相比,转基因大豆面积增加了320 万公顷,增长

9.6%;转基因玉米面积增加260 万公顷,增长26.5%;转基因油菜面积增加30 万公顷,增长11.1%;转基因棉花面积持平。从2002 年全球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面积占当年该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来看,转基因大豆为最高,占51%,比2001 年提高了5 个百分点;棉花次之,占20%;油菜第三,占12%,比2001 年增加了1 个百分点;玉米最低,占9%,比2001 年提高了2 个百分点。以2006 年为例,全球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860 万公顷、2520 万公顷、1340 万公顷和480 万公顷,各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 57%、25%、13%和5%。在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多。2002 年全球有16 个国家的550 万~600 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而2001 年和1996 年分别只有13 个和6 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2002 年,9 个发展中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总面积达1600万公顷,约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27%,其中转基因作物种植面达百万公顷以上的国家共有4 个。1997 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1997 年为14%,1998 年为16%,1999 年为18%,2000 年为24%,2001年为26%,2002 年为27%。依次为美国390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66.4%;阿根廷1350 万公顷,占23%;加拿大350 万公顷,占6%;中国210 万公顷,占

3.6%。这四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99%,另外12 个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印度、罗马尼亚、西班牙、乌拉圭、墨西哥、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洪都拉斯、法国) 的转基因作物面积之和仅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1%。2006 年,美国以及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国依然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22 个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包括11 个发展中国家和11 个工业化国家[3][4],前8 个国家的种植面积都超过了100万公顷———这为全球转基因作物在未来实现增长奠定了广泛、稳定的基础。

1.3 转基因作物的性状分布

自从转基因农作物商品化以来,抗除草剂一直是转基因作物主要的性状,其次是抗虫。2003 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大豆、玉米、棉花的种植面积(4970 万公顷)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73%;抗虫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全球共1220 万公顷)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18%;抗虫兼抗除草剂的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8%。值得注意的是,从2002 年到200

3年,抗除草剂兼抗虫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从2002 年的440 万公顷增加到580 万公顷并且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上多抗性状基因作物面积增长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目前各国科学家们讨论的重点是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是否会发生突变而有害人体健康,也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的主要方面。转基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毒性、食物过敏物质以及抗生素标记基因等经人体胃肠道的吸收而将基因转移至肠道微生物中,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应包括有无毒性、有无过敏性、抗生素 抗性标记基因是否导致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以及营养成分是否改变等。

2.1.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所谓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主要是指以下两方面而言:首先,提供外源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其次,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5]

2.2. 抗生素的抗性

由于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虽然抗生素标记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小利的影响,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抗生素抗性通过转移或遗传转入物而进入食物链

[2],是否会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中,从而产生耐药的细菌或病毒,使其具有对某一种抗生素的抗性,从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

2.3. 引起自然界生物链的变化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苏格兰带凝集素(Lectin) 基因的改良马铃薯事件[6];美国的转基因Bt 玉米花粉能导致非目标害虫黑麦金斑蝶;由于基因漂流,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菜植株可以抗1~3 种除草剂,被人们称为为“超级杂草”;全球范围的禽流感等均引起世界范围的震惊。由此可见,转基因作物并非能够完全以人们的意愿进行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是科学家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的难题之一

3.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度

3. 1 欧盟模式: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认为重组DNA 技术有潜在危险,提出对于转基因产品管理的两大原则: 安全预防和事先知情同意。其规定转基因食品不得: 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②误导消费者; ③与其取代的食品存在差异,即正常消费导致消费者营养不良。如果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存在差异,则需说明其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对特定人群的健康影响等。所有食品的转基因成分超过1%,必须进行标识[7]。

3. 2 美国模式: 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流通和监管较宽松,采用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转基因食品采“可靠科学原则”,任何食品都只考察其本身是否危害人类健康,而不论其是否为转基因技术产品,其指导思想是认为转基因技术和生产普通食品技术并无本质区别。

3. 3 日本模式: 日本采取了基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措施。关于转基因产品立法主要是在“对于在农业和工业中应用重组DNA 生物的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2001 年制定了《转基因食品标识法》,目前已经建立了两个关于重组DNA 生物体试验的指南和6 个关于重组DNA 物体产业应用的指南,其管理模式是对转基因食品既不过分严格也不过于宽松[8]。

3. 4 中国模式: 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十分严格和谨慎。1993 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研究进行宏观管理。1996 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从保护我国农业遗传资源和农业生产安全角度对转基因生物的实验研究、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进行管理。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2 年卫生部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就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申报与批准、标识、监督等进行了管理。2006 年,农业部

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根据上述法规,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实施全面监管。2010 年,我国召开的第十一届三次政协会议期间,农业部宣布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9]农业部将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稳妥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应用。

4. 对转基因食品应采取的对策

4. 1 加快有关立法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制定和发布实施有关管理法规,包括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法规,建立审批制度和标识制度,防止进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我国的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4. 2 重视风险评估。在投放市场之前要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评估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以推动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同时确保非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顺利出口[10]。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无安全问题,有多大风险,现在没有定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均是经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检测的,但非转基因食品肯定更安全。所以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应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

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是土地沙漠化的程度不断增加,人口也在不断则增加,因此转基因食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在未来并未影响其发展,在21 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解决其安全问题。总之,在当前粮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对解决粮食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转基因作物具有高产、抗虫、抗病等特点;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做好安全性评价并建立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考文献

[1] 聂凌鸿,宁正祥.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J]. 食物安全,2004,( 2) : 16 - 18.

[2] 方辉,等.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 4) : 688 - 692.

[3] Jin H. Romano G,Marshall C,Donaldson AE,et al. Tyrosinehydroxylasegene regulation in human neuronal progenitor cells doesnot depend on Nurr1as in t he murine and rat systems[J]. Journalof Cellulary Physiology,2006,207( 1) : 49 - 57.

[4] 王海花.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安全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09,7( 3) : 21 - 23.

[5] Zheng K,Heydari B,Simon D K. A common NURR1 polymorphism associatedwit h Parkinson disease and 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J]. Archives ofNeurology,2003,60( 5) : 722 - 725.

[6] 陈思礼. 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J]. 中国热带医学,2008,8 ( 4 ) :662 - 665. [7] Nichols WC,Uniacke SK,Pankratz N,et al. Evaluation of t herole of Nurr1in a large sample of familial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2004,19( 6) : 649 - 655.

[8] 刘旭霞,欧阳邓亚.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法治研究,2009( 7) : 42 - 45.

[9] 危朝. 国内无转基因粮食种植[M]. 京华时报,2010,3: 6 - 7.

[10] 霍飞,等.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 9) : 1132 - 113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检人员日常工作内容下一篇:致接力运动员的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