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滑雪命题的作文

2024-05-11

以滑雪命题的作文(精选9篇)

以滑雪命题的作文 第1篇

运动是让我们身体健康最好的方法,我喜欢的运动有很多种,其中最喜欢的是滑雪。在一片广阔的滑雪场里滑雪,让我逍遥自在快乐无比,又超级好好玩。

每年冬天,当北风呼呼的吹,特别冷的日子里,我们就会想到滑雪。爸爸、妈妈就会安排一个假期,带我和哥哥到滑雪场去滑雪。一到了滑雪场我就会把握机会好好的运动一番,为什么滑雪好玩呢?因为在滑雪的时候速度非常的快非常的刺激。还有在滑雪的时候风景十分的美丽我非常喜欢,而且滑雪场有凹凸不平的雪超级好玩;滑完雪后还可以泡舒服的温泉让我身心很舒畅,泡温泉的时候还可以摸到冰冰的雪非常特别。

我很珍惜全家人聚在一起运动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不用上班,可以全心全意的陪我和哥哥一起运动,所以滑雪不仅可以使我门全家人健康,更可以让全家人感情融洽。

[以滑雪为题的作文]

以滑雪命题的作文 第2篇

过年的前几天,妈妈说要带我去滑雪。滑雪的前一天晚上,我兴奋的不得了。到了滑雪的那天,我早早的起床,怕妈妈不带我去。

我们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到达目的地后,看到一大片白白的雪地,原来那是人工造雪。

滑雪准备开始了,穿上雪鞋占上雪橇,我一开始滑就摔了个四脚朝天。接下来是妈妈扶着我滑,我慢慢的,慢慢的学会了点,接下来我就会滑了,我兴奋不已。多么开心的一天呀!

以滑雪命题的作文 第3篇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会呈现出怎样的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下笔者以命题作文“一瞥” (要求以“一瞥”为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为例进行探讨。

一、翻转课堂模式下写作教学的流程

这堂写作课采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蒋玲慧老师的微课视频。视频时长9 分11 秒,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主要内容的框架如下:

800 字记叙文应该写多“长”

(一) 问题所在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 很多同学将故事所发生的时间设置得太长, 常常一篇800 字的记叙文, 想要写完一个人的一生, 使得行文非常拖沓, 写不深, 写不透, 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二) 物理时长与心理时长

物理时长, 就是这个故事实际经历的时间长度。建议在800 字之内只记叙不超过10 分钟时长的故事, 这样才能集中笔墨, 使笔触足够细腻。

心理时长, 指单位物理时间内心理活动发生的时间长度。即使故事只发生在10 分钟之内, 也不代表不能把时间拉得更长, 这就要注意, 一瞬的物理时间内, 在心理空间可以发生大量时间演变。

(三) 作用

1.使得800 字的记叙文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而且更加彰显叙事主体自我的内省。

2. 宣泄人物内心的情感, 使情感表达更加立体化, 感染读者。

(四) 写作新视角

提出两种时长的概念, 是希望大家能把事件本身的叙述处理得简明扼要, 同时要注意小中见大、短中见长的折射作用, 并着力将其中的细节描写好。

(五) 思考

以“一瞥”为题, 构思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建议使用“心理时长”进行闪回, 突出人物心理活动, 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下水文: (略)

写作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起草阶段、修改阶段。翻转课堂模式下, 前三个阶段由学生在课前完成,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师生之间研讨修改作文。

(一) 课前学习视频, 完成写作

这一阶段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写作开始之前, 教师把写作指导视频资料通过互联网平台 (例如QQ群、云盘等) 发送给学生, 要求每个学生在线观看并完成阶段作业。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视频内容, 了解什么是心理时长和“闪回”, 如何在800字有限的字数范围内运用心理时长来写好记叙文。

微视频的一大特点就是针对电子终端使用者, 即有“一对一”的特点。写作时,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花少部分时间研究视频内容, 掌握要学的写作方法并完成写作。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摩视频, 采用回放的方式多次学习, 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 再进行写作。这样一来, 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频率。

在理解写作要求之后, 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作文构思, 并发挥想象力, 结合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经验, 起草作文。写完后, 学生可以把作文放于线上共享平台, 与同学、老师交流写作心得, 进行实时互动, 并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提前进行修改。

(二) 课上交流作文, 开展评价

这一阶段以师生交流合作为主。

“一瞥”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已经在课前自学的微视频中介绍,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知识, 并把已经写好的作文带到课堂上来进行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课堂45 分钟, 不再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激疑解惑的作用。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翻转课堂中的评价比传统课堂更加客观, 更加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因为它是由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完成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能给学生以指导作用, 而同伴和自我的评价则可让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学生只有学会评点作文, 才会知道如何修改作文。

(三) 课后修改作文, 深化提升

这一阶段以教师指导修改为主。

课后,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对作文进行修改, 改后作为作业递交给教师。此时的作文, 教师批改起来会相对轻松, 对其中仍然存在问题的作文,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样的批改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找出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顽固问题, 并着重解决。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写作教学的优势

(一) 调动学生的写作自主性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写作教学, 课前微视频承载了课堂要落实的写作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的, 而非单纯的教师讲解。优质的教学视频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如“一瞥”作文教学所提供的视频, 不仅有例文, 还有中学生熟悉的动漫, 这就是从学生生活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甚至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作文进行评改, 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

(二) 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写作

课前, 学生通过观摩教学微视频学习写作知识。微视频的特点是具有“一对一”的针对性, 学生在不懂的时候, 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这体现了教师指导的个别性。课中,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批改。课后, 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 可以与教师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显然,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得以加强。

(三) 有利于促进师生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

国外流行的写作教学过程特别注重教师的指导, 指导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中, 教师指导的比重较小, 师生互动性不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写作教学,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实时的交流互动:写作前, 教师可以给予取材指导、立意指导、构思指导等;课堂上, 学生可以对已经写好的作文进行互评, 教师亦可参与点评;课后, 教师可针对修改效果不好的作文再进行个别指导。

三、翻转课堂模式下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设计合理的写作指导方案

学习内容的前置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 但微视频不是课前学习的唯一内容。教师在布置微视频学习的同时, 要让学生明确该次写作的关键知识点, 并制定评判标准。根据不同作文的要求, 教师应该设计出合理有趣的任务, 与微视频一起发送给学生。学生结合知识要点和视频进行学习, 才能逐步到达学习目标。比如课前练习里应该有审题指导, 以“一瞥”为例,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瞥”是“眼睛看的动作”, 而通过这个动作“看到了什么”才是800 字记叙文所要详细描写的内容。所以, 生动有趣的课前预习指导方案, 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推敲的。

(二) 开发优质的写作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移到了课前, 这就实现了将课堂时间释放出来用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前是学生接收知识的时间, 也是学习的关键环节, 所以“效果好”和“省时间”的高质量教学视频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高质量的微视频、精细的课前导学案等。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 亦可通过互联网下载获取, 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 都要保证资源的优质性。如“一瞥”教学中用到的蒋玲慧老师的微视频, 内容丰富, 讲解清楚, 而且10 分钟以内的视频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有利于学生接受。

(三) 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翻转课堂”写作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要掌握互联网技术、掌控课堂的“散乱”局面等。在“互联网+”背景下, 互联网与教育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与时俱进,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翻转课堂模式有其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僵化格局, 是写作教学改革可以尝试的一条新路。但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发展尚未成熟, 尚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13.

以词语命题的议论文写作指导 第4篇

以词语为标题的写作,要求写成议论文,自然要遵从议论三要素原则。我从审题、立意、构思、集中四方面指导。

一、审题,就是分析词义。

标题是全文内容的灵魂,各个结构成分的统帅。析透词义,才能确保文章切题,各部分扣题。

首先,从词语间的联系把握词义。

1.弄清类属关系,便于揭示本质。

例:马牛羊猪狗,同属家畜,鸡鸭鹅鸽,同属家禽,而这两类又都是家养动物。从纵向看是属从关系,横向看是类属关系。给马定义,就要确定它的上位概念,即家养动物,还要确定它不同于牛羊猪狗的特征即跑得快;在农业社会的功能即承担运输、行军作战等,这样才能揭示马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2.辨析近义词,便于准确审题。

方法

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希望——期望——渴望(轻、重)

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事情——事件——事故(从大到小)

具体与概括不同:船——船只(具体、概括)

词义着重点不同:化装——化妆(装扮一一打扮);才能——才华(做事能力——各种特长);陡峭——峻峭(坡度大而陡直——高而险)

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经验)——交换(礼物、意见)

适用对象不同:爱戴(对上)——爱护(对下)

词性和功能不同:突然(形,作状、谓、定语)——猛然(副词,作状语)

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决断——武断(褒——中——贬)

语体色彩不同: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

审题,有时就是通过辨析一组近义词,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范围、语法功能、感情色彩等,确保呈现的词义在语法、修辞、逻辑等角度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3.寻找反义词,避免偷换概念。

尤其多义词、同形词,初学写作时很容易在多种语义间纠缠。词语在一篇文章中,根据同一律,应始终固定为一种意义。通过造句,在具体的语法结构及语境中,可逻辑运算出这个词词义的反面。

例如:新鲜

这鱼很新鲜。这句中“新鲜”的反义词应是“腐烂”。

这是一件新鲜事。这句中“新鲜”的反义词应是“陈旧”。

早晨的空气很“新鲜”。这句中“新鲜”的反义词应是“混浊”。

找寻多义词、同形词不同词义的反义词,就是为梳理词义,使作文始终扣住一种含义,避免纠缠,避免字面相同而实际含义已被偷换。这样围绕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才可能使论述清楚。

其次,从词义生成关系分析词义。

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词,大部分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如“老”这个字,在“老人”中指年纪大;在“老房子”中指陈旧;在“老笋”中指不嫩;在“老问题”中指长期存在而没有解决;在“老没见面”中指时间的长久……这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本义是指一个词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如“氵”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由于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发展、衍生而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如“铁的纪律”等。

另外,还有一些引申义,并不都是一次从本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而是像人类的繁衍一样,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出发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也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了解词义的生成关系,可以丰富对词义的理解,活跃思维,从而选择最佳立意角度,确立技巧。是化虚为实,还是虚实相生,是化大为小,还是以小见大,等等,一切都建立在对词义含义的准确把握上。

二、立意,就是确立论点

方法:用标题词造句,形成论点。名词,对应指代的是事物或现象;动词,对应指代的是事物的行为变化;形容词,对应指代的是事物的性质、状态。就每个词语联想他们指代的种种事例或现象、现状,然后造句。

例如:苏洵的《六国论》论点“六国灭亡弊在赂秦”。再如1989年台湾题《论虚心》,论点“虚心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什么是真正的虚心”“妄自菲薄不是虚心”“虚心的大敌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个词语在观点句中充当大主语、小主语、定语、谓语中心词、定语中心词,只要是话题皆可。

再如以“差别”这个词语造句形成观点。

单句:世界需要差别、差别造就精彩、差别不是绝对的。复句:假如没有差别;有差别才有动力。

nlc202309041020

三、构思,就是结构内容

纵向,分解中心论点,形成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分论点组,形成全文框架。横向,展开,指论述每个段落,包括论证分论点的材料及手段。

纵向:就中心论点联想他们指代的种种事例或现象、现状,探究其本质,揭示其原因,展现其结果,应对其态度、心理、评价,解决其方法,展望其前景,等等。

例:请以“规矩”为题作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横向:围绕段落的中心句(论点)联想古今中外相关的事例,加上来自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形形色色的相似、相反、相近、相关的材料,或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等。可以用公式表示:观点+论据+论证。

请就下面的议论段落分析议论的三要素:

1.什么是骨气?“骨”借喻人的品质,“气”指人的精神,合在一起,就成为“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的代名词。孟子有三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可谓把骨气的三方面主要表现全概括出来了。(《谈骨气》)

2.时间是一把双刃剑,既奖励勤奋者,又惩罚懒惰者。时间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为耕耘者留下丰收的田野,为懒惰者留下荒芜的戈壁;它赠给跋涉者以醉人的花香,也会把投机者引入绝望的沼泽。(《时间》)

四、集中,就是语境设置

设置议论的语境,能避免议论浮泛,比如驳论,有的放矢;评论,对象明确;杂文,针砭时弊。总之,因为语境是范围明确的,议论就不会漫无边际;语境是具体有所指的,议论就不能泛泛而谈;语境是倾向鲜明的,议论就不能游离而浮浅。设置语境,有利于集中火力论得准、深。

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传承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毅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毅,用一腔热血向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红色战帖,用满腔激情撞开了民主的大门!

然而,这些历史的记忆似乎已经被人们在不经意间淡忘了。如今,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级,“钓鱼岛”事件愈演愈烈,国际形势进一步陷入紧张、复杂的氛围中,可是一些当代少年又在干些什么呢?他们整日沉醉于“八阿哥”“四阿哥”的温柔里,被那一声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迷得神魂颠倒,真是闻者有气,观者含泪!

不错,我们需要娱乐,需要适当放松。但如果这就是淡忘那些历史记忆,抹杀那些仁人志士为我们作出的牺牲的理由,这说得过去吗?

思绪追溯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那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一双魔爪正悄悄袭来。于是,奴性的气息便在那片土地上弥散开来,侵略者在这片被他们唤为“满洲”的土地上肆意屠戮,并以此为乐……难道我们能将这段屈辱的历史置之脑后吗?难道我们还会无动于衷,仍沉迷于那些“格格”与“阿哥”们的温柔乡里吗?

假若在那个年代里,人们不能传承辛亥英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铁血”,而信奉侵略者口中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放下手中的武器,抗战的结局又将如何?恐怕我等早已在奴化统治下,改学日语,见面招呼时“哈伊,哈伊”起来了吧!

作为华夏子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应尽责任,我们身上的血性更是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怎能以淡忘历史来维系所谓的和平?果真如此,我们的子孙再让我们诠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时,我们情何以堪?

刻意的隐忍与让步不是真正的宽容,对历史的漠视和淡忘才是最大的隐患。试问,有谁能够保证那些永远无法结痂的伤口不会在后世隐隐作痛?

幸好在这个时候,还有一群人,他们为了维护国家权益,毅然驶向那座争端不断的岛屿。

他们,传承了历史的精髓;我坚信,我们终将成为他们……

【评析】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设置淡忘历史、沉迷柔情历史剧的情境,对历史“寻根”:围绕着“铁血传承”这根红线,作者从时事热点的“保钓勇士”寻到了“抗战英豪”,又从“抗战英豪”寻到了“辛亥英烈”。情境设置使组材更集中、论证更有力,也使论述更有现实针对性,取得立论的良好效果。

以滑雪为题的小学作文 第5篇

东北行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滑雪场,导游小于给了我们门票。

一开始滑雪的时候,我是东倒西歪的,后来请来了教练,教练一会儿就把我教会了! 接下去我就去滑高级的,可刺激了!一条索道把我带到一个小山坡上,山坡像一条条马路,人们像一辆辆没有顶的车,开得飞快。第一次往下滑的时候我没有成功,中途是用屁股滑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都是成功的,像火箭一样飞下来。 滑雪真好玩,下次有机会去东北旅游的话,我还要去滑!

以和谐命题的作文 第6篇

和谐作文

命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将就地区经济发展在创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新模式进行研究,主要辨析政策型经济和能源型经济的弊端,并研究如何发展新的经济模式以保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其中,“天时”代表政策,“地利”代表能源,“人和”代表,“和谐”。(整理)2,消除贫富差距,以和为贵 本文主要讨论主题为消除贫富差距过程。主要内容为预测在消除贫富差距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提出自己对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主要观点为,消除贫富差距不应该是阻碍民间投资和私营经济的借口。消除贫富差距应该从政策上对民营企业消除政策歧视,并进行政策扶持。对于广大低收入群体,政府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修缮法律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以保障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3,城管,请你不要再来伤害我 本文题材拟为通讯,以一个小商贩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小商贩,城管队员,法律专家,政府官员进行采访,反映在执法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处境和态度。就城管执法过程这一细节折射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讨论在这一问题中有关各方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应该付出的努力。4,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和谐 本文主要内容为解读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主要引用专家的评论,辅以国内现状为理论支撑。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行成过程,主要内容,对中国社会将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对中央文件精神进行正确解读和详细阐述。并对地方政府提出建议。(整理)5,美与和谐 本文为一篇散文,模仿杨振宁《美与物理》的风格,从美学、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技术、社会等各方面漫谈“和谐”的内涵和意义。探索和谐与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门前的小草坪

我家门前有一片非常美丽的小草坪。春天,地上全是绿茸茸的小草,中间参夹着一些蓝色的、紫色的、鹅黄色的野花,像一块地毯铺在地面上。夏天,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嬉戏,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片小草坪。不知何时,人们为了方便把垃圾扔在美丽的小草坪边。渐渐地垃圾堆积成了一坐小山。苍蝇在空中嗡嗡地飞来飞去,老鼠在草坪上若无其事地窜来窜去,小草坪成了老鼠的基地。一阵风吹来,一股股臭味扑鼻而来,过路人捂着鼻子,纷纷避开,美丽的/ 6 草坪不见了。有一天,一位路过的小孩问:“爸爸,以前的那片美丽的小草坪怎么不见了?”于是人们决定找回以前的小草坪,纷纷动手清除垃圾,大搞清洁并种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在草坪边树起一块告示牌:爱护环境,美化家园。在人们的爱护下,美丽的小草坪又回来了。变得比以前更加美丽了。

玫瑰、郁金香和小草

玫瑰、郁金香和小草 晶晶家有一个很大很漂亮的草坪,许多的小草在草坪里快乐的生活着。有一天,晶晶把一株玫瑰在进了草坪里,又有一天,晶晶把一株郁金香也在进了草坪里,可是,这 株玫瑰非常骄傲,不把郁金香和小草放在眼里,有一天,玫瑰对郁金香和小草说:“你们看我多么的高贵,再看看你们自己,还没我一半漂亮呢!”“可是,玫瑰小姐,你太娇嫩了,一点都承受不了打击呀!”小草说。就这样他们左一言右一言地吵了起来。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暴雨哗啦啦地下了起来。可怜的小草、郁金香和玫瑰被暴雨无情地冲刷着。过了一会儿,雨停了,顽强的小草和郁金香挺了过去,而玫瑰却头耷拉下来,蔫了。

小草,你骄傲些罢

小草,你骄傲些罢——不要总憧憬花朵的美丽。你可曾知道,红花也需绿叶陪衬的道理?小草,你骄傲些罢——不要总埋怨自己的渺小。你可曾知道,无论溪涧、山岭、平地……都有你娇绿的身影?小草,你骄傲些罢——不要总烦恼自己的平凡。你可曾知道,你能把沙漠染成绿地!小草,你骄傲些罢——昂起你的头,亮出你的美丽。你可曾知道,世界有了你,才充满生机。

我不想当小草

许多人都说,小草拥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精神,可我,却不这样想……有人说,小草默默无闻地为花儿衬托出了美,它有无私奉献的美德。可从反面想:小草它缺乏变化,缺乏新颖,永远是一种单调、平淡无奇的衬托,不就成了跟随着美丽花儿的随从了吗?一辈子就只能做别人的衬托与随从,不就是了一种无为和耻辱了吗?所以,我不想这样!有人说,小草生长范围广,生命力强。的确,小草生命力强,可是,小草却什么事都不能做,花粉可以做蜂蜜,茶叶可以泡茶,连平常不起眼的仙人掌都有营养利用价值。乌龟寿命虽长,那有鲸鱼令人惊心动魄!那小草,不就和“老而不死视为贼”一样吗?我想,做人就不应该被拘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奋拼搏有所作为。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向往这种豪迈的精神!还有人说,小草坚忍不拔,不屈服,这种观点可就大大的错了!当风雨来临时,风把小草折弯了腰,雨把小草压下了头,它躲避它屈服!平时,它任人踩在脚下,等人走了,才一脸委屈的抬起头来。楚霸王乌江自刎,屈原愤世投江,鲁迅挥笔斥当道……。“人皆可为尧舜”,我最看不起这种没有自尊的行为,它令人厌恶!人活着要活得轰轰烈烈,人活着要活得五颜六色,人活着要/ 6 活得光辉灿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不想当小草,它懦弱,我不想当小草,它无能,我不想当小草,它没有进取心!我想做一个盛开的花朵,做一个挺拔的松树,居高临下地看这个世界!

青青小草

以中秋命题的作文 第7篇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片月饼一片情哪。”在这首《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声中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今晚,我和爸爸、妈妈吃好晚饭,拿出一盒精美的月饼,打开漂亮的盒子一看,里面有八个月饼,再仔细看一看,是不同口味的月饼,有芝麻味的,有花生味的……看上去可好吃了。我们坐在阳台上,一边吃着美味的月饼,一边赏月。我抬头望着天空,月亮已经探出了圆圆的脑袋。今晚的月亮可真大呀,就像一个大玉盘挂在空中。它旁边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似乎在对我们笑呢!

中秋夜晚的景色可真美呀!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以滑雪命题的作文 第8篇

分别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关键词,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全文进行查找和分析, 可以发现:除了“议论文”一词,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 (7~9 年级) ”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出现一次之外, “记叙文”“说明文”均没有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这也意味着在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条目中,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大文体名称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标准》相关条目的分析, 笔者以为, 《标准》 采用“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称呼, 是为了凸显以为核心的写作教学, 从而改变以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几种为核心的写作教学导向。

审视2015 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的作文题, 除却“文体不限 (或自选) ”外, 绝大多数有文体称呼的试题, 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称呼。也许, 中考命题沿袭以前的称呼, 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标准》的意图, 就会认识到: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都与这些称呼有关, 它们或多或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 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

以记叙文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在其《基础写作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 凡皆属此类, 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 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 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 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 不同的‘记叙文’, 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 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 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 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 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 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1]也就是说, 我们平时训练的“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 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文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这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皆是如此。但是, 《标准》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即写作能力的指向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用的文类, 并不具有直接“”的功能, 要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这种写作能力, 我们必须要教“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具体文体。如果我们在命题中只是考查这几种教学文体,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会只教这三大教学文体。如此, 《标准》要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记叙性文章”, 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不仅包括了新闻、通讯、访问记、特写、回忆录、传记等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性文体, 还包括了童话、寓言、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章”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有议论性散文、新闻评论、小论文、杂文等。“说明性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有广告、说明书、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我们的作文命题就要引导学生去写这些具体的文体, 如果课堂上只是教“虚拟”的文体, 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就不会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因为光是一个记叙, 在叙事散文、杂文、说明性文章中都是不一样的。说明和议论也是如此。

美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迥异。NAEP是美国国会授权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权威测评体系, 它对作文命题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 命题测试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引导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 他们的作文测试题, 都是面向生活交际的具体文体。面对这样的题目, 学生写作时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作文也就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另外, 不考具体文体也是考生写出文体特征模糊的“四不像”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试题都有“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条提醒, 但是, 在“文体不限”且以教学文体为命题称呼的情况下, 学生能有意识追求“文体特征鲜明”的并不是很多, 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之下还有这么多具体文体可供自己选择, 比如在“记叙文”的文体称呼下, 学生自觉地去写传记、访问记、童话、小说、寓言等的,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此, 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来称呼, 并且尽可能细化具体文体, 是作文命题的一种智慧选择。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面向具体生活, 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 培养适应实际生活的写作能力。

(二) 记叙文概念的窄化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学生“文体自选”, 但毋庸置疑, 中考作文的文体实际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 对于记叙文能否虚构, 命题者可能意见不一, 命题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 学生的作文有写实的, 也有虚构的, 甚至还有编造的, 阅卷者有时也是真假难分。命题者对记叙文概念的模糊, 造成了学生作文在对待虚实问题上的左右为难。

很多命题者倾向于记叙文只能写实, 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记叙文这个概念的一般看法。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 记叙文是普通文章, 必须是写实的, 要讲求“六真”,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必须全真”[2]。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 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可是, 事实上, 记叙文只是强调了记叙, 而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出规定。叶圣陶先生说:“小说里必然是一件或者一串的事情, 就文体而论, 自是叙述文。”[3]又说:“小说就是记叙文。凡是关于记叙文的各种法则, 在小说方面都适用。”[4]所以, 记叙文是既可以虚构, 也可以写实的, 根据记叙文内容的真实性, 我们可以把记叙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记叙性文章, 如叙事散文、自传等;另一类是虚构的记叙性文章, 如小说、童话、寓言等。至于是否需要虚构, 则需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如果命题者认为记叙文只能写实, 那么, 有些明显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 或者文学性较强的题目, 学生可能就无从落笔, 以致只能编造。比如“那天, 雨一直下”“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题目, 学生就可能会编造。又如颇受争议的广州中考题“广州风格”, 对于一些非广州籍而在广州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是很有难度的, 也可能导致胡乱编造。

在命题时, 如果我们以“记叙性文章”称之, 那么学生自然知道, 只要“记叙”就可以了, 是否虚构则看是否需要。正如叶黎明教授所指出的:“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 淡化‘要求’。之所以提出这一点, 是因为现有写作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往往忽略了‘普适性’, 如‘如实地叙述一件事’忽视叙事可真亦可假;‘叙事要有点波澜’则忽视了‘平实’的风格。”[5]106

另外, 认为记叙文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其实是窄化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因为虚构不是编造, 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即使要求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学生也不一定照做, 虚构甚至编造的情况还会出现, 且我们也无法知晓学生是否编造或者虚构了。因为仅凭一张试卷, 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片段”是否真实。因此, 还不如不去要求它, 直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 文体自选”来得实在。

在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是否能够虚构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 笔者的建议是, 命题时可要求学生写叙事散文、自传等具体的写实性文体, 或者小说、童话、寓言等具体的虚构性文体, 而不是仅仅以“记叙文”称呼, 以真正体现“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 淡化‘要求’”的写作导向。《标准》仅仅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的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 在大家对“记叙文”概念模糊, 又一时难以接受“记叙性文章”这一称呼的情况下, 命题者通过强化“要求”来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 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命题路径。比如, 2015 年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 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叙文 (命题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称呼) , 即要求考生“用第一人称写真实的故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等。

二、关于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的偏向

《标准》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文”等四种文章的写作要求, 还提出了“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形式的要求。但是, 从2015 年全国范围来看, 各地中考命题的文体呈现出窄化的特点, 这种窄化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引导是极其有害的。

(一) 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的命题现状

这种窄化具体表现为记叙文全面覆盖, 议论文次之, 明确提出考生要写说明文的没有。虽然命题者提出了“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 但是, 从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 也基本只能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比如“月亮离我有多远?”“挥挥手, 出发”“爱的力量”“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那一支春天的歌”“那天, 雨一直下”“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等。这些文学色彩颇浓的题目, 最适宜写的是叙事抒情散文。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叙事抒情散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文体, 这是需要反思的。”[5]224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关系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而好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有机融合, 因此, 让青春年少阅历肤浅的学生去写“中年文体”散文, 本身就勉为其难。勉为其难之下, 就用华词丽藻来掩盖自己思想深度的不足, 于是王荣生教授所批判的“小文人语篇”便应运而生, 原来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倒成了一句空话, 无病呻吟之作却备受追捧, 而这些也导致写作唯技巧的应试倾向, 学生套题、宿构成风。王荣生教授呼吁:“练就了这样一副笔墨, 究竟为啥、究竟能干啥?”[6]在考查文体如此窄的情况下, 即使强调“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也只能是命题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同时, 由于中考文体的窄化, 学生平时的训练文体也必然被窄化, 即只是强调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议论、说明等被弱化, 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 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的失落

首先, 《标准》要求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考查。北京的中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进行续写;四川达州的中考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这次经历, 让我意识到___ 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再进行补写。除此之外, 其他地区的中考较少涉及这些。其实缩写、扩写和改写等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能力,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而就是要对现有文章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此外, 还有修改文章的能力,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 但因为中考不考, 就有可能不教。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过这样的写作能力训练, 但是, 从实际看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 应用文的考查在大作文中没有出现, 在个别地方的小作文中偶有出现。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7]但实际上, 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写一个小小的通知却错漏百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我们不重视应用文教学有关, 当然也与我们中考基本不考应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 即使考, 也不会拿格式来为难考生, 考的是格式束缚相对较少的书信体。这直接导致了应用文教学被放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5]32

虽然, 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看, 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缩写、扩写、改写和修改等写作能力的考查可能在“怎么考”上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 不能因为有考查难度就不考或基本不考。命题者有责任研究命题的形式, 创制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 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文学性写作的缺失

其实, 学生的实用性写作不怎么样, 文学性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在考场中写的是“小文人语篇”, 由于文学性不足, 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这与我们中考缺乏对文学性作品的考查有关。2015 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 出现文学体裁名称的很少。那些容易写成文学性文体的记叙文, 学生也更多地是去写“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 而很少会写成文学作品。叶黎明教授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几乎成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全部内容, 而文学写作训练, 是不包括在其中的。”[5]44长期以来, 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在强调写实性文体的写作, 而对文学性写作不够重视, 认为文学性写作是作家的事, 离中学生实在太遥远了。其实, 这是我们对文学性写作的一种误解, 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虽然学校并不是培养作家, 但我认为这种练习是必需的、有益的。因为人人都应当具备想象力、创造力, 文学习作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8]文学性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 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当然, 初中学生的文学性写作还是比较简陋的, 所以张志公先生也用“文学习作”来称呼, 但不能因为比较简陋, 是“习作”, 我们就不去考查, 简陋也可以有基于“简陋”的评价标准, 其实, 说到底, 我们学生的作文哪一篇不是“习作”、不是“简陋”的呢?更何况, 《标准》要求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里对“创意表达”和“想象表达”的强调, 就是对文学性文体写作的强调。

在中学阶段, 让学生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样式与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习作的基本目标。中考命题者在引导课堂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基本的文学样式方面, 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5 年, 很多地区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引进了中考文体, 如要求“写成诗歌不少于×行”。这无疑是对《标准》要求的大胆有力的回应, 同时给了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一个有益的选择, 是值得庆贺的。其实,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从最初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一律“诗歌除外”, 到后来的一枝独秀, 到现在的几枝闹春, 是一个艰难的改变过程, 其中也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认识的逐步变化。相信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性文体进入到我们的中考作文视野, 从而为考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考查平台, 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 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9]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 但考试必须是为了作文, 为了生活, 为了生活的必需。”从这个层面来看, 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 它让《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 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 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摘要: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存在着如下问题: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记叙文概念窄化。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存在偏向: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失落;文学性写作的缺失。所以, 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 它让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 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 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体考查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48.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7.

[3]夏丐尊, 叶圣陶, 宋云彬, 陈望道.开明国文讲义 (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68.

[4]夏丐尊, 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353.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6]倪文锦.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0.

[7]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60.

[8]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 1998 (5) :3.

以时间为命题 第9篇

6月11日上午10时,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开始了历时512小时的行为艺术《512小时》,每天8小时,每周6天,这512小时将持续至8月25日。

这是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作品,整个行为的过程对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状态提出了挑战,这512小时是阿布拉莫维奇的512小时,也是参与者叠加的512小时,每个参与者有权选择自己逗留的时间,当他们觉得无趣时随时可以离开,但在他们进入展厅之前必须“净身”——背包、外套、电子设备、相机、手表均不得携带入内。《512小时》共分为3个展厅,在这里你会被待到房间中间的圆台上,要求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能量;你可以坐在展厅的椅子上闭目冥想;或者仅仅在展厅内慢慢走动;你还会被带进主厅旁边的小展厅,要求闭上眼睛,专注自己的呼吸,静静的呆着……在这里站、坐、或者是行走都被仪式化,时间仿佛被拉长,甚至可以说在这个空间里根本没有时间,有的只是人与人,人与自身。

在展厅内不断会有人引导你要放松、深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但对讲究效率的现代人来说并非易事,有体验者说,“整个过程看似放松但实质非常累,你一直站着,一改往常的频率,企图停下,但你会发现,做到真正的静止,却是如此困难的事。”习惯了快的我们,已经不太知道该怎么慢下来。当然,《512小时》也会让参与者去思考,“阿布拉莫维奇的空间是原始的,是灵性的、纯粹的。科技加快了我们的速度,人们迅速地进入未来,我们所经历的在迅速地变成过去,唯有当下是被无限压缩的。现代人的当下越来越少了,而唤回当下、唤回我们真实的存在,对我来说,大概是该的行为中最宝贵的东西。”

时间是永恒的命题,我们的一生都在消耗它,却永远无法抓住它,但时间总会留下痕迹。2006年,隋建国50岁,知天命的年龄,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成为其艺术探寻的主题,《时间的形状》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创作,而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则与隋建国的生命周期相同,这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件自己无法销售的作品。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隋建国每天将一个“小球”在油漆桶里蘸一下,为了保证作品的持续性,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即便自己出差也会交给助手来完成。隋建国说,“我以前从来没认真想过我的生命会有终点。50岁生日的时候,我好像远远地看到了那个地平线。从此以后,这个生命终点时间的概念就再也挥之不去。”借助那个球,时间变得可视化,每一天都是余生的开始,“这关乎生命”。

谢德庆的《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与隋建国每天蘸油漆、做记录有着极为相似的形式,同样体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的思考,这件作品还被形象的称作《打卡》。艺术家宋冬曾如此评价谢德庆的行为,“谢德庆是用生命做艺术的人,我不认为他的艺术会过时,因为他不是为了时代而创作,而是为了体会时间进行创作。”在《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中,谢德庆每隔1小时打一次卡,持续1年。谢德庆一生共做过6个行为,前5个每个周期都是1年,他说,“因为这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人类计算生命的基本时间单位;是生命里面周而复始的一个循环,这是属于人类文化里面都共通的。另外,可能这样听起来有些反讽,不过我相信自己具有浪费时间的才能,在这上面有所成。”他的确在“浪费”时间,他将自己关在一个3.5×2.7×2立方米的木笼子里,不交流、不阅读、不写作、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一年;打卡1年;露宿街头,不进入任何建筑物或有遮蔽的地方1年;与行为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长约2.4米的绳子绑在一起,却互不碰触1年;不谈、不看、不读艺术,不进入画廊或博物馆1年。他最后一件作品是从36岁生日开始,到49岁生日结束,13年只创作不发表,而在这13年里,他唯一完成的就是活着,他说,“仅仅是存活也成为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他所有的创作都基于这样的前提:生命是终身徒刑,生命是度过时间,生命是自由思考。

通过谢德庆的艺术,可以体会到他的真诚,在拥有旺盛的创作力时,他把艺术做到极致,在没有下一个作品的想法的时候,他选择了让《不做艺术》这件作品提前到来,坦然面对一个艺术家不能提出有力量的想法,没有创意的事实,并以选择不做艺术来度过时间,当自己江郎才尽的时候,他选择结束自己的艺术事业,他不希望重复自己。谢德庆是坦然的,他的作品是严肃的,有些伤感,但又让人敬佩。但是当你看了另一位艺术家与时间相关的创作,你肯定会觉得自己被耍了,或者你根本没有耐心看完他的作品,那个人就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通常我们在展览中遇到影像作品会站在作品前看上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然后转身离开,即便是走累了,坐在看视频的座位上休息一下,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将作品看完。一方面当我们来到作品前的时候刚好作品从头播放的几率很低;另一方我们实在没有耐心看完那些可能是没有情节,或者不知道在表达什么的片子。沃霍尔有不少影像作品正是这种没有情节的片子,他可以将镜头对准一个正在睡觉的男人拍上6个多小时,机位从来没有变化过,画面偶有变化则是这个男人睡眠中一些无意识的动作。他也可以将镜头安放在“时代生活”大厦41楼的洛克菲勒基金办公室里,对准对面的帝国大厦,这个静止的建筑物拍摄6个多小时,制作成8小时的影片在电影院放映。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摄影师每个半小时要检查一下胶卷的是否正常运转外,其他人只是在旁边吃吃喝喝,消磨时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沃霍尔这样的举动,哪怕是和他同在拍摄现场的人。“安迪,这需要一个全景!”“千万不要!”“前三卷胶片什么也没拍到,真令人担心。”“要把每个胶卷做上标记,以免搞混了。”“你们知道帝国大厦在摇晃吗?”“我想上一卷什么也没有拍到。”“拍摄要持续多久?”“跟你的生命一样长。”对观看者而言,对画面出现变化的等待犹如生命一样漫长,在《帝国大厦》的首映式上,最初的200名观众,在影片播放结束时有3/4离席,时间在焦虑的等待中流失。

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静待的消耗,但是当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消耗的时候往往不易察觉,他们忙碌着,无暇顾及流逝的时间。时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命题,当时间假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切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用生命在创作以时间为命题的艺术品,它同样不能用于销售。

上一篇:高考物理快速复习技巧下一篇: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