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2024-05-11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精选8篇)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第1篇

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发展之路的思考

一、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发展业绩斐然

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不断升级换代的“中华牌”产品支持了铁路运输业的大发展,为推进中国铁路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1.1 发展历程的回顾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2通过仿制起步,培育开发能力,闯过产业发展的幼稚期

解放前,我国没有一辆自己制造的机车,少数工厂只能担当维修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仿造国外机车着手,1952年制造出第1台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通过仿制,培养了中国自己的技术力量,建立了自己的机车车辆制造业。60年代末,国产内燃、电力机车已经批量生产并投入运营,机车车辆工业成功地渡过了产业发展的幼稚期。

1.3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渡过产业发展的成长期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铁路机车车辆工业进入了成长期。70年代,在引进、消化国外产品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制了东风4型、韶山3型等第2代内燃、电力机车。进入80年代,铁路抓住扩大开放的机遇,利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外机车产品,通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在内燃机车的柴油机、电力机车的控制技术、半导体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大幅度提高了国产电力、内燃机车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

5、东风

6、东风

7、东风8型大功率内燃机车和韶山

4、韶山

6、韶山7型电力机车,以及应用新型转向架、制动机、车钩、缓冲器的客车和货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制造工艺日趋成熟,为铁路扩能、重载,提供了急需的技术装备。90年代初,为了支持铁路运输业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机车车辆工业着手研制提速机车车辆,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铁路机车车辆工厂通过密集投资,引进和自行研制了先进的工艺装备及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和开发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1.4适应铁路发展需要,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很强开发制造能力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机车车辆工业在研制生产满足重载需要的机车车辆后,又相继开发成功东风4D、东风

11、韶山

8、韶山9等准高速机车和25型提速客车,适应了提速的需要。1994年底,广深准高速铁路开行了时速160km旅客列车;此后不久,全路进行了4次大规模提速,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00km。以批量生产重载、提速机车车辆为标志,我国机车车辆工业开始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2000年以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高速电力机车“奥星”号落成出厂;我国生产的“先锋”号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在广深线创造了250km/h的试验速度。这标志着我国在铁路牵引动力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始融入国际发展大趋势。机车车辆的发展趋势

列车方案选择的原则是:电力牵引功率大、经济性好、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额定功率、空气动力学、粘着力和加速力方面要求。

2.1 机车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

随着微机技术发展,机车车辆已开始发展总线网络技术,机车电气设备将面临着能与总线对话的要求,智能电器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发展智能电器的关键技术

是采用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和单片机、高精度传感器、脱扣器功能电路设计、系统合成等。智能电器能记录显示电路参数(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存储故障工况,便于查询、分析研究。智能电器能扩展保护功能,如主断路器实现di/dt,it保护,能与电机热特性曲线密合的电子式热保护器。智能电器还能进行自我诊断,例如测量剩余电寿命。智能电器将大大提高电器产品技术性能。智能电器要求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大大提高。电磁兼容性应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不干扰别的设备,另一个不受别的设备干扰。对于主断路器等大型电器其控制电路同样要进行电磁兼容试验;同时主断路器开断时引起的过电压要小,要求真空断路器的截流值要小。各种电磁线圈开断时均应释放能量,以减少干扰信号。随着微机控制的发展,有接点电路越来越简单,要求接点可靠性越来越高。环境污染对产品可靠性影响很大,发展真空电器和密封充氮电器对提高产品耐环境污染能力有很大好处。为了适应环境条件要求,发展系列机车车辆专用密封电器成当务之急,如变流机组由风冷向液冷、热管冷却发展,无空气污染硅元件绝缘技术提高了其耐环境能力。密封电器的电气安全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很少,甚至能设计成免维护;制造成本虽然提高,但逐年的维修保养费用却大大降低。实现直流接触器以及继电器的全密封式设计具有相当重要意义。设计真空型交流电器也是发展方向。

机车电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该问题已在行业中得到共识,在国内外也都得到重视。发展智能电器、耐环境电器,研发高性能、多功能、模块化结构电器对提高可靠性是有益的;但实践运用80%是由于设计不完善引起的。要证明,电气产品故障的想提高电器产品的可靠性,首先要开展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要进行各种极限条件下的设计,要进行稳态、瞬态、过渡状态、故障状态的分析与设计,电子、电器产品要进行降额设计、容差设计、潜通路分析、热设计热分析、电磁兼容设计、耐环境设计、冗余设计等;要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保证体系,要把质量控制从设计、生产、工艺、试验、质量管理的全方位、全系统发展的基础上向全过程、全寿命(售后服务、报废处理)方向延伸。

2.2车体控制

瑞典高速动车组X 2同意大利的ETR~50一样,高速通过曲线线路时产生的问题通过车辆侧向倾斜予以解决。X 2列车的特点是采用径向轮对作为导向并根据曲线半径进行车体倾斜控制,这样可以在曲线比例高达30 的线路上运行,即使不改造既有线也能将运行时间缩短25。这在高速列车中具有特珠的地位。瑞典X 2列车车体向两侧的倾斜度为6.5。,意大利ETR 450列车为8~ 1O。

2.3 舒适度和服务设施

高速歹哺;除了牵 f,走行和制动技术的巨大进步外,还有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各车厢的空调设备,高质量的座席,车内装璜、烹调设备和现代化的信息显示系统。TGV 大西洋列车比TGV 巴黎~东南具有较高的舒适度,为旅客提供了小型会议室、洒吧间、影视室、儿童包厢以及宽敞的家庭包最小曲线半径为4000 m,最大坡度15‰ 时,运行速度设计为260km/h。但是,以26O~270km/h 速度运行的试验列车,在隧道里出现了阻力急剧增加的现象,而且服务人员也感到侧面通道的气流速度在提高。夸后拟把行车速度提高到280~300km/h 时,要求制造出厢。经改善的隔音设备和空气弹簧以及无声响的空调设备,使得速度在300km/h 时,车内噪声只有65dBA(ICE73dBA)。还有按照人类工程学要求新研制的座席、液晶灯光信息显示牌、无线广播和录音

节目以及新设计的有通讯设备的餐车。

2.4计算机诊断系统

高速列车具有由计算机控制的诊断系统,它的工作与列车的控制功能无关。在列车启动前,它负责静止检验,列车运行中负责功能诊断,而在工厂作为维修诊断。

2.5未来10年内我国内燃机车发展方向的建议

40多年来,我国内燃机车经过了早期试制阶段、第1代和第2代,现已发展到第3代,并开始了第4代内燃机车的研制。2000年6月首批2台DF4DJ型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落成,它是我国第1种交流电传动干线内燃机车。其传动装置采用西门子公司的IGBT功率元件的变流器、ITB2630型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另外,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正在研制426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该个装有与奥地利令斯特研究所(AVL)合作改进的电喷式16V280/300ZJB型柴油机,并采用交直交传动、三轴径向转向架、柴油机交流变速起动、交流辅机电传动等新技术。

根据当前世界内燃机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我国应当在把第3代机车迅速投入批量生产的同时,立即着手开发以交流传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4代内燃机车。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应当具有的特征

据初步研究,适应重载、提速要求的我国第4代内燃机车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归纳起来,其基本特征有:采用成熟的微机控制技术;采用交流传动技术:货运机车采用径向转向架,客运机车采用高速、准高速转向架和径向转向架;采用电子喷射的新型柴油机。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传动方式选择

第4代内燃机车的传动方式应采用交流传动。交流传动中,最重要的器件是逆变器,主要包括GTO和IGBT。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发展方向

我国1、2、3代内燃机车柴油机喷油控制方式都是采用机控方式、机械式调速器,国外大功率内燃机车柴油机均采用电子喷射和电子调速器。如德国MTU4000型机车柴油机采用共轨式(common rail)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与传统的中凸轮轴驱动的柱塞式喷油泵和喷油器系统完全不同,“共轨系统”是由高压油泵、储压器、喷油器和电子控制装置组成。

鉴于我们国家的技术及工艺水平,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在这方面,美国GM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成功合作的范例。GM公司最初的微机控制系统是山西门子公司提供,后来GM公司自行开发出EM2000微机控制系统,用于机车控制。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

对于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根据我国的线路情况,货运为90—100km/h;客运应提高到140—160km/h,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还可以考虑速度到180—200km/h。事实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客运内燃机车的速度早已达到200km/h。因此,如果市场需要,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为200km/h应当是可能的。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设计

内燃机车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设计也是国外大功率内燃机车的一个发展方向。经验表明,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无故障运行能力要比传统的直流传动内燃机

车大40%左右。可靠性提高除通过结构方面的改进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叫可靠性技术的应用。提高内燃机车可靠性问题不只是通过对薄弱零件改进来解决,而且要将可靠性技术贯穿于内燃机车设计、试验、制造、使用维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在设计中除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把影响应力和强度的各因素视为随机变量运用可靠性理论保证所设计的零部件具有规定的可靠度外,还要进行可靠性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立可靠性模型”;将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给各级组成部分,进行“可靠性分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可靠性预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及“故障树分析(FTA)”等,找出影响可靠性、安全性的关键部件及薄弱环节。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应具有可靠性、维修性及模块化设计。

09级交运茅班

张要(20092880)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第2篇

高速铁路,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铁路。铁路作为一种经济的、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为本 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在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 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中国铁路只有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才能使中国铁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真正发挥国民经济大动脉 的作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超常规快速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腾飞。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 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在最近闭幕的第三届高速铁路国际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之一,高速铁路将在21世纪获得迅速发展。因此,欧洲、美洲、亚洲诸国和地区,正在计划进一步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由此可见,更为密集的高速铁路网目前看 来前途一片光明。

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我国国土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这决定了中长距离客货运量需求巨大,而 铁路是经济又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已有20多个城市研究发展高速铁路。根据铁道部规划[7],2004年 4月以后,中国将又有28条铁路线上的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中国的铁路高速线路总里程也将达到2万公里左右,整体的高速铁路网估计将在2020年形 成。另外,五次大提速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目共睹,充分证明了高速铁路在我国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发展前途。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给国内外 铁路建设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同时促进世界和区域经济的提速和发展,为世界经济的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第3篇

1) 旅客发送量随铁路发展的情况;

2) 高速铁路带动铁路周转量;

3) 铁路平均运输密度, 综合地区发展需求;

4) 国家对高速铁路加大投入量, 有利于高速铁路的不断更新发展;

5) 高速铁路里程的不断增大, 促进更大区域沿线经济发展;

6)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7) 高速铁路促进运输效率的提高, 单位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2 高速铁路的不利因素

1) 在高速铁路运营U2中38噪声过大A仍是一个1问674题-670, 8同20时10也18是-00一00-个00薄弱点。因此, 有必要集中力量就减少噪声和衰减噪声等方面进行研究;

2) 在另一方面, 环保意识的增强意味着对新的基础设施的修建要施加更加苛刻的要求, 其结果可能会延缓高速铁路的发展进度, 有时甚至会阻碍其发展;

3) 沿线的土地开发问题存在争议, 土地开发商的意见与利益需要协调, 有时会牵涉较为复杂的关系, 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高速铁路进展速度。

综合以上不利及有利因素, 分析这些因素与经济收益的关系, 从而可以认为经济收益与多种因素存在一种函数关系, 故此可以建立多项式模型, 从而得出经济的y的函数关系图。

由于近年来, 铁路的发展趋于一种稳定, 故此采用的数据从2003年起, 便于得到正确的发展关系。数据如下:

此时, 我们认为, 所构建的函数关系为:

其中:Y—总收益值;

yi—iy第i种因素的收益值;

yi—第i种因素的多项式系数;

ki—第i种因素所对应的数值。

由于, 我们可以对每种因素使用matlab进行函数拟合, 得到每种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 然后通过上式, 我们可以得到Y的未来变化趋势如1图。

根据图像的走势可以知道未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非常良好的, 因此, 可以在此数学建模的综合问题分析下, 对未来行业发展有一种估测, 那么就可以注意相关行业的发展, 从而得到使更多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造福于社会。

摘要:所谓高速铁路, 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200km以上的铁路。众所周知, 高速铁路不但从根本上缓解了铁路运输紧张的情况, 而且拥有节约土地、能源以及对环境污染较小、安全性能好的优势。然而, 高速铁路产生的噪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 本文通过对高速铁路利与弊的综合分析, 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来预测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政.我国铁路的发展[N].人民日报, 2003.

[2]徐家钰, 程家驹.道路工程[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明文.中国铁路发展的新思路[N].人民铁道报, 2004.

[4]梁伟.实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N].文汇报:海外版, 2003.

[5]宋杰.中国铁路网, 2003 (11) .

[6]钱清泉.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2009.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第4篇

关键字:高速铁路;特点;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一、高速铁路的概念以及特点

高速铁路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概念。1985年5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将高速铁路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规定为客运专线300km/h,客货混线250km/h。1996年欧盟在96/48号指令中对高速铁路的最新定义是:在新建高速专用线上运行时速至少达到250km的铁路可称作高速铁路。根据UIC(国际铁路联盟)定义,高速铁路是指新建铁路的设计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以上或者经升级改造(直线化、轨距标准化)的铁路,其设计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甚至达到220公里/小时的铁路。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于一体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而的技术与管理。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是指列车在主要行车区间上能以200km/h以上速度运行的干线铁路。

随着高铁时代的开启,高速铁路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高铁相对于公路而言,占地较少,土地利用效率较高。麻省理工学院发表的《傲展的栓桔》,通过对比分析铁路和公路投资,以及两者单位旅客周转量和单位货物周转量的外部成本,得出的结论是公路的土地占用是铁路的10-15倍。在土地资源利用方而,铁路能够以相对较少的资源占用发挥更大的效益,因而更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其次,铁路能耗相对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根据欧盟的统计,运输业能源消耗的98%是石油,公路运输就消耗了欧盟石油消费总量的大约67 %,汽车消耗了运输业石油消费量的大约50%。各国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同运输方式中,铁路、公路、民航完成单位运输量能耗之比约为1:8:11。而且,电气化高速铁路基本消除了二氧化碳等所造成的污染,对环境的污染较轻。再有,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几十年来很少有伤亡事故发生,安全性高;铁路运行准确性高,它与汽车和飞机不同,它严格按照列车运行时刻表运行,不因大气等原因而延误。运价低投资省效益高也是铁路独具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铁具有显著的优势特点。

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网初具规模。2012年底,我国的高铁路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在建里程超过一万公里。目前己有的高速铁路主要有:京沪高铁,京津城际,武广客运专线,郑西高速铁路等。自2007年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胶济等既有铁路干线上实施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区段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50公里。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成渝铁路在运营初期就可使用国产机车车辆,开行200km/h的列车或动车组,待条件成熟时,可开行250 km /h,甚至300 km /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我国高速铁路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的高速铁路从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的水平,从铁路道岔到机车再到信号设备,都是采取引进加学习的方法,即首先引进国外的技术,在消化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出适合我国情况的设备,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便掌握了高铁这个庞大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机车车辆方而,我

国的“和谐号”动车组采纳了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木等国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创新研发,现己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车型系列。在管理方而,我国的高速铁路管理体制也比较先进,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统筹利用铁路内外各方而的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在高铁从设计施工到通车运营的各个阶段,各个单位都统一步调,使我国高速铁路的效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我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而收获期。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1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铁的发展也不能太过激进,我国高铁的发展应

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果超前发展,不仅自身会受到制约,由于高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还可能牵涉到一系列其他系统的紊乱,抑或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巨额万损,可能引发铁路部门的巨大债务危机。另一方而,还要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收同投资成木而使之变成“高价高铁”,使大多数人失去享受高铁发展的机会。

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在第二届高速铁路国际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高速铁路将在21世纪获得迅速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高铁现在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大量高速铁路线路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高铁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随着我国铁路网不断完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铁将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张辰.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9).

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 第5篇

铁路通信网发展至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模拟到数字,从电缆到光缆,从PDH到SDH,从STM到ATM,从ATM到IP/DWDM……。一代又一代新技术、新系统层出不穷。然而,绝大多数新技术、新系统都是应用于骨干网中,用户接入网仍为模拟双绞线技术所主宰。由于社会经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语音业务已难以满足用户和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光纤技术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新业务,尤其是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增加,给整个网络的结构带来了影响,同时也为用户接入网的改造和更新带来了转机。所谓接入网是指骨干网络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其长度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公里”。由于骨干网一般采用光纤结构,传输速度快,因此,接入网便成为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瓶颈

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铁路车站值班员和编组场内线路值班员开始使用列车无线调度电话和站内无线电话,采用工作频率为2MHz和 40MHz的电子管设备。70年代初,全部改用150MHz和450MHz频段的晶体管设备。80年代初,在编组场上推广应用携带小型的150MHz、450MHz的站内无线电话。铁路沿线维护作业人员的无线电话也相继推广使用。养路、施工的报警无线装置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并进行了山区隧道区段的列车无线调度电话试验。形成了铁路无线通信的覆盖范围为铁路沿线的狭长地带和站场、车站所在地的区域。由于铁路沿线地形复杂、无线电传播环境恶劣,加之列车的快速移动,决定了铁路无线通信网与公用移动通信网和区域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差别,它是一种属于线面结合、以线为主的链状网。

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铁路现代化改造进程的迅速推进,从前单一的无线列调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无线通信的需要,这样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适合于铁路现代化运营指挥需要的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系统必须可以实现调度中心与车站值班员之间、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话功能,必须可以实现线路管理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功能,同时还必须能够实现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室之间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这样,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GSMforRailways)就应运而生了。GSM-Railway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的一种,专用于铁路的日常运营管理,是非常有效的调度指挥通信工具。GSM-R是基于分组数据的通信方式。它在GSMPhase2+的规范协议的高级语音呼叫功能,如组呼、广播呼叫、多优先级抢占和强拆业务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位置寻址和功能寻址等功能,适用于铁路通信特别是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需要。主要提供无线列调、编组调车通信、区段养护维修作业通信、应急通信、隧道通信等语音通信功能,可为列车自动控制与检测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并可提供列车自动寻址和旅客服务。

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铁路安全、重载、信息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对无线通信业务需求日益增多,铁路客票、机务、工务、车辆、电务等多个部门均需提供车地之间无线数据传输通道。铁路车地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需求包括:工务轨道动态监测信息无线传输;工务线路环境监测信息无线传输;客车运行安全监控信息(TCDS)无线传输;电务信号设备动态监测信息无线传输;机务安全监测信息无线传输;客票查询信息无线传输。其中,客票查询信息无线传输主要是列车进站时,列车长可以手持无线终端设备向地面客票信息发布中心发送请求,以便掌握本列车当前客票销售状态,对客车上座位和铺位等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铁路部门急需搭建全路统一的无线通信接入平台,设立统一出口,为各项应用系统等车地之间信息传递提供无线传输通道。接入平台应能与公网(GPRS和短信中心)、铁路各应用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信息接收、存储、处理和转发,具备安全保障、日志记录和分类统计等功能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论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当然,并不是说第三代的CDMA技术就可以直接用来完成未来的铁路无线接入系统的功能,如同GSMR一样,必须将铁路通信所必备的功能(如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融入这一技术之中,形成具有铁路通信特有要求的公用无线通信接入网。

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另外,考虑到铁路已经延伸到很多较为偏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公用通信网尚未建立起来。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铁路通信网,并将其经过适当的扩容改造,比如建立单基站无线接入系统,增加移动交换功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有效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噪声污染的加剧,改善城市和乡村的声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人们迫切的需求。噪声监测作为噪声污染防治的基础也自然成为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重点。传统的数据监测方法耗时、费力并且可靠性差,因此,环境噪声网络化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对于实现环境噪声的长时间连续自动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外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比较早,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相应的环境噪声监测研究与应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西班牙、法国及瑞典等发达国家已生产出全天候长年能在户外进行测量噪声的自动监测系统,并能根据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噪声预测软件的设计和城市规划,实现科学合理地控制城市环境噪声[1 ~4]。

铁路信号系统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6篇

近20多年来,在运输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各国铁路,特别是发达国家铁路为实现提速、高速和重载运输,积极引进采用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现代化通信信号设备的装备水平,新型技术系统不断涌现。

一、故障-安全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故障—安全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故障—安全核心设备出现了“二取二”、“二乘二取二”和“三取二”等不同结构形式,其同步方式有软同步和硬同步。西门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日本京山公司、日本日信公司等推出了不同类型的采用硬件同步方式的安全型计算机。

故障—安全技术的提高为高可靠和高安全的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水平的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平台

实时操作系统(RTOS,Real Time Operation System)是当今流行的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RTOS最关键的部分是实时多任务内核,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任务管理、定时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资源管理、事件管理、系统管理、消息管理、队列管理、旗语管理等,这些管理功 能是通过内核服务函数形式交给用户调用的,也就是RTOS的应用程序接口(API,A 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在铁路、航空航天以及核反应堆等安全性要求很高的系统中引入RTOS,可以有效地解决系统的安全性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标准化的难题。随着嵌入式系统中软件应用程序越来越大,对开发人员、应用程序接口、程序档案的组织管理成为一个大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系统的容错性和故障—安全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RTOS开发出的程序,具有较高的可移植性,可实现90%以上设备独立,从而有利于系统故障—安全的实现。

另外一些成熟的通用程序可以作为专家库函数产品推向社会,嵌入式软件的函数化、产品化能够促进行业交流以及社会分工专业化,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

在铁路这样恶劣工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对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的要求更高,必须使用安全计算机,以保证系统能安全、可靠、不间断地工作。而安全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核心就是RTOS。目前,英国的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已经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采用了RTOS,瑞典也有很多铁路通信和控制系统采用OSE实时操作系统。

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可以满足如下性能或特性: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操作系统可以成为整个软件系统的中间件,即实时操作系统通过驱动程序与底层硬件相结合,而上层应用程序通过API和库函数与实时

操 作系统相结合。实时操作系统完成系统多任务的调度和中断的执行,这样系统的安全模块和非安全模块将会得到有效的隔离,RTOS可以很好地解决硬件冗余模块 的同步问题。

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要求的是硬实时响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在系统中选用实用操作系统开发该系统的软件,会对该系统的实时性指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由于RTOS提供了系统中的多任务调度、管理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用户只需开发与应用对象相关的应用程序,所以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设备的成本。RTOS还具有开发手段可靠、检测手段完善等特点。

充分发挥实时操作系统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强等优势。

采用RTOS后,一旦系统需要升级,只需改动力量程序,而不像以前系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体现出RTOS再开发周期短,升级能力强的优点。

三、数字信号处理新技术的应用随着铁路运输提速、重载的发展,基于分立元器件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传统铁路信号设备越来越满足不了铁路运输安全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因此,全面引进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分析计算功能,来提高信号设备的技术水平已非常紧迫。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 ,Digital Signal Proce ing)的出现为铁路信号信息处理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与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相比较,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数字信号处理的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的两种传统分析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频域分析 的优点是运算精度高和抗干扰性能好,而缺点是在强干扰中提取信号时容易造成解码倍频现象,例如将移频的低频11Hz误解成22Hz;时域分析的优点是定型 准确,而缺点是定量精确地剔除带内干扰难度大。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在铁路信号处理中引入了新的实用技术,如ZFFT(ZOOM-FFT)、小波信号处理技术、现代谱分析技术等。

目前,我国的轨道电路的信号发送、接收以及机车信号的接收普通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本的数字ATC和法国UM2000数字编码轨道电路也都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施企业网络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化是铁路运输综合调度指挥的基础。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从而实现集中、智能管理。

网络化。现代铁路信号系统不是各种信号设备的简单组合,而是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控制系统。系统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独立工作,同时又互相联系,交换信息,构成复杂的网络化结构,使指挥者能够全面了解辖区内的各种情况,灵活配臵系统资源,保证铁路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铁路产业现代化,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准确获得线路上的信息是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保证。因而现代铁路信号系统采用了许多先进的通信技术,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等。

智能化。智能化包括系统的智能化与控制设备的智能化。

系统智能化是指上层管理部门根据铁路系统的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合理规划列车的运行,使整个铁路系统达到最优化;控制设备的智能化则是指采用智能化的执行机构,来准确、快速地获得指挥者所需的信息,并根据指令来指挥、控制列车的运行。

近年来,我国铁路行业已成功地推广应用了原TMIS和DMIS(现称TDCS)等系统,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代表性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建立了新型现代化运输调度指挥系统(铁道部、铁路局、基层信息采集网)。

五、通信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控制技术(Control)的飞跃发展,向传统的以轨道电路作为信息传 输媒体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综合利用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代替轨道电路技术,构成新 型列车控制系统已成必然。用3C技术代替轨道电路的核心是通信技术的应用,目前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列控系统中,称为“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如上所述,世界发达国家陆续试验的CBTC系统有ATCS、ARES、ASTREE、CARAT、FZB等。所有上述各类系统,均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列车与地面之间有各种类型的无线双向通信。可分为连续式和点式的。其中又可分为短距离传输(指1m以内)和较长距离传输(远至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移动 通信。它们仍然保留闭塞分区,其中最简易方式CBTC仍采用固定的闭塞分区,但是闭塞分区的分隔点不是用轨道电路的机械绝缘节或电气绝缘节(如无绝缘轨道电 路),而是用应答器或计轴器,或其他能传送无线信号的装臵构成分隔点,这种简易形式仍然保留固定长度的闭塞分区(FAS,Fixed Aotoblock System),简称为 CBTC—MAS。

在CBTC中进一步发展的闭塞分区不是固定的,而是移动的(MAS,Moving

Autoblock System),简称CBTC-MAS。被欧洲联盟采用的ERTMS/ETCS的2级和3级是当前CBTC的代表。

ERTMS/ETCS经过多个试验项目的测试和认证后,进行了商业项目的建设,德国铁路计划到2021年在所有的高速铁路装备ETCS2级设备。表1-2给出了其他欧洲国家铁路正在建设或已投入商业运营的ERTMS/ETCS商业项目。通信技术与控制技术的结合重新规划了铁路信号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为列车运行控制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开地。

六、通信信号

一体化随着当代铁路的发展,铁路通信信号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车站、区间和列车控制的一体化,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相互融合,以及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等技术,冲破了功能单

一、控制分散、通信信号相对独立的传统技术理念,推动了铁路通信信号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从铁路信号系统纵向发展看,德国已经形成从LZB、FZB发展到ERTMS的发展趋势。LZB利用轨道电缆环线传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行车指令和速度指令机 车信号,取消地面闭塞信号机,保留闭塞分区,列车按固定闭塞方式(即FAS)运行。FZB是基于无线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新一代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即 MAS),其目的是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并已加入ETCS。ERTMS/ETCS(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欧洲列车控制系统)是欧盟支 持的统一的行车控制系统,采用GSM—R作为传输系统,其成功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铁路通信信号的技术进步,加快实现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的进程。

从信号系统的横向发展来看,日本新干线在1995年成功开发和投入运行的COSMOS系统,则是通信信号一体化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该系统包含运输计划、运 行管理、维护工作管理、设备管理、集中信息管理、电力系统控制、车辆管理、站内工作管理等8个子系统,以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实现中心到车站各子系统的信 息共享,并使系统达到很高的自动化水平。

另外成功地应用了安全光纤局域网,使之成为联锁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传输通道,达到通信技术与信号安全技术的深度结合,实现了通信信号一体化。

通信信号一体化是现代铁路信号的重要发展趋势,铁路信号技术发展所依托的新技术,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技术标准是一致的,属于技术发展前沿科学,为通信信号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路情,我国已制定了中国统一的CTCS技术标准(暂行)。

七、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要求铁路信号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安全评估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为定量评估铁路信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故障—安全理论的发展上,20世纪90年代初,IEC(International

Electrician Committee,国际电工委员会)将故障—安全的概念进行了量化,制定了安全相关系统的设计和评估标准IEC61508。该标准提出了安全相关系统的 “安全完善度等级(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的概念,它是一个对系统安全的综合评估指标。

IEC61508对安全系统提出了如下要求:

功能性(Functionality),包括容量和响应时间;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安全(Safety),包括安全功能和它们相关的硬件/软件安全完善度等级(SIL);

效率性(Efficiency);

可用性(Usability);

轻便性(Portability)。

随后欧洲和日本相应地以IEC61508标准为基础,制定了相关的信号系统的设计评估标准以及安全认证体系。

欧洲电工标准委员会(CENELEC)基于IEC61508标准为基础,附加列车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条件制定了一些安全相关系统开发和评估的参考标准。这些标准包括:

EN50126铁路应用:可信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规范和说明;EN50129铁路应用:

信号领域的安全相关电子系统;

EN50128铁路应用:铁路控制和防护系统的软件;

EN50159-1铁路应用:在封闭传输系统中的安全通信;

EN50159-2铁路应用:在开放传输系统中的安全通信。

1996年3月,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颁布了“列车安全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技术指南”,该标准也是以IEC61508为基础,并吸收了日本计算机控制的铁道信号系统的经验而制订的。

八、信号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铁路信号系统市场也出现了全球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的全球化,如ERTMS/ETCS。

“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是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信号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定(如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规范),体现了以下的优势:

新产品开发费用低;

由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定考虑了系统的连续性,所以新产品能与老系统兼容;

规范明确定义所有接口(机械、电器、逻辑)标准,系统实现了模块结构,从而实现设备的互通互连;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第7篇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分析了铁路货物运输车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变化,并将影响铁路枢纽中编组站的设置及其作业特点、车流组织方法和编组站的布局、站型选择、能力协调和优化列车运行组织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车流;编组站;站型;布局;能力;组织;铁

中图分类号:U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06—0338—0

2我国煤炭、石油、粮食、木材等资源的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流量及流向比较明显而稳定的铁路货流,其主要流向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比较稳定而且主要集中在主要大干线上,货流的特点决定了大宗车流主要集中在大干线上,对始发直达列车和技术直达列车的组织极为有利。目前全路直达的比例接近50%,随着近几年铁路运输货物主要品类和流量、流向的变化,车流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这必将影响编组站的数量和规模。

大宗物资的比重有所下降,由于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铁路的煤炭运输量不可能再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据预测,XX年的铁路煤炭运输量将占总运量的43、2%,较1997年的43、5%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次我国的钢铁工业已有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量的增长十分有限,冶炼物资的铁路运输不会有较大变化,其他诸如石油、粮食、矿建的运输量的增幅十分有限。总之,在今后的几年中,铁路大宗货物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其铁路运输量占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初步预测,到XX年,将从目前的90%左右下降至85%

高附加值快运货物运输量和集装箱增长加快,预计至XX年将分别占铁路运输量的5%左右,受货流变化的影响,车流结构亦发生较大变化,预计至XX年全路日均装车数91 300辆,集装箱和高附加值快运货物车流分别增加到8 200辆和5 000辆,煤炭的装车量达35 000辆左右,按现有的空重车比28%~28.5%计算,至XX年日产空车为25 000~26 000量,日产总车流为11、65万辆。从国家“十一五”路网规划知,我国东部地区的重点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建设,对货流和车流的影响不大,中西部重点为区际通道的建设将影响到有关编组站,但从总体上说,车流去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编组站的影响主要为作业量的影响。

根据货流的特点,加大大宗货物重载直达化,加大适箱 货物集装直达化和高附加值货物快速化运输组织力度,挖掘技术直达组织潜力,最大限度减少车辆有调中转次数,加速机车车辆周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质量和整体效益。预计至XX年,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组织措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集装箱应有60%以上能够组织以班列形式为主的始发直达,快运货流也应有50%能够组织始发直达快运。但大宗物资始发直达和空车直达占日产总车流的比重较目前略有所下降,再加上市场要求最大可能地随到随装,给编组站大宗物资始发直达列车的组织增加了难度。

3.1

编组站技术直达列车的组织是车流组织的核心,编组站作业量的大小是其设备和确定规模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已形成了49个编组站的总体格局,按其在路网的地位和作用,全路有路网性编组站15处,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各有17处,且全路路网性编组站15处均分布于中东部地区,西部12处编组站中没有路网性编组站。从站型和规模上,采用双向编组站22处,占44.9%,单向27处,占55.1%,双向编组站中主要车场呈纵列式的三级六场和三级五场有8处,在单向中编组站中,主要车场呈纵列式的三级三场和三级四场有11处,主要车场呈二级三场和二级四场有16处,以上共有35处,为我国的主要编组站站型。在现有的49个编组站中,共设车场210个,到发场平均每个车场6.54条线路,调车场平均22.22条股道。站型选择的不同,其解体和编组列车的作业流程及走行距离差异很大,继而影响到每列车的改编效率和车站的能力。借鉴国外编组站的发展经验,单向双溜编组站图形较双向编组站具有交换作业车方便,用一套现代化设备即能实现全站作业现代化的特点,应以单

3.2

按目前的编组站的布局,同一方向编组站的距离,相邻路网性编组站平均距离为498km,相邻区域性编组站的平均距离为424km,相邻地方性编组站的平均距离为413km,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但无一处是路网性编组站,而且分布距离普遍较近。随着铁路运输设备的不断改进,机车车辆、线路和信联闭设备的完善,列车的速度不断提高,运行时间的缩短,列车向高速、重载、长距离的运输方向发展,由于编组站的距离近,列车解编次数势必增加,延长了列车的中转和车辆的周转,影响了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编组

3.3

提高编组站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驼峰作业能力,编组站的核心设备即调车设备,主要包括调车场、驼峰和牵出线,编组站的站场规模一经确定,依靠增加股道方式括能几乎不可能,只有依靠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解编能力,才能满足运营要求,驼峰自动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编组站的作业水平,解体效率的高低决定于溜放部分的调速设备,实践表明,对于驼峰溜放车辆的速度控制,峰下咽喉间隔制动区使用减速器,调车场车辆连挂区采用减速顶最为有利,即根据我国铁路驼峰的要求推峰速度较高和连挂速度较低的特点及技术装备的情况,采用减速器加减速顶的点连式调速制式有利。

编尾是限制驼峰作业能力的关键部位,为使编组站的最终能力和驼峰解体能力相匹配,在调车场尾部采用道岔号码小的对称道岔及线束布置,道岔控制区采用微机集中,设计多条平行作业进路数和足够长的牵出线,在担当多组列车编组任务较多的编组站设置辅助车场和箭翎线。也可将调车场的部分线路设为编发线,使部分列车从调车场直接发车,减

编组站作为列车的加工工厂其主要任务是编组直达、直通和其他列车,保证路网的畅通,为提高运输效率,应以开行长距离的直达列车为主,目前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大宗货物组织始发直达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部分无调中转车不再经由编组站,且新线分流后去向相对分散,技术直达 列车的组织难度也将增加,因此编制出 符合长距离直达列车的编组计划,合理优化车流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长距离直达列车具有解编次数少,货物送达速度快,货物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的特点,它既是货主的需求,也是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的组织形式,这也是今后编组站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几年中,在路网结构的变化和铁路运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编组站在数量上不宜再增;从站型上,除少数特大型路网性编组站宜发展双向三级外,远期改编作业量在10 000辆以上的可以发展成双向站型,远期改编作业量在10 000辆以下的应以采用单向型为主;从技术水平上,大力提高始发直达和技术直达的比例,从编组站的能力上,提高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编组

[1]

中国铁道出版社,XX,.[2] 社,197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术语[M]XX: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4]

M

M

XX:人民铁道出版

XX:

路“十五”规划战略研究[M

铁路通信发展趋势 第8篇

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和铁路运输指挥、铁路信息化的需要, 建设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路的高速宽带数字通信网, 全面实现铁路沿线通信光缆化、数字化、宽带化, 使车站、枢纽 (站场) 内、办公楼具有高速、宽带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铁路光传送网, 为铁路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接入和传送平台;建设和完善铁路数据通信网、自动电话交换网、GSM-E数字移动通信网、调度通信网、图像通信系统、客户服务通信接入系统, 根据需要建设800MHz数据传输系统和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 全面能满足铁路信息化对语音、数据、图像通信的要求;建成铁路通信资源检测系统, 有效控制和管理通信资源的使用。

1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

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主要由光电缆线路、骨干传送网、接入网、IP网和资源监测系统、GSM-R网络和通信业务网构成。从对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角度讲, 各个子系统分别定为如下。

1) 光缆线路:为部分安全生产网提供从业务中心到车站、区间的物理媒介服务;为站场基层信息化提供物理媒介服务;为骨干传送网、接入网提供物理媒介;

2) 骨干传送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 接入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车站到段所、站所、站场、区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综合业务接入和传送服务;

4) IP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的网络服务层;

5) GSM-R网络:为铁路运输和管理提供专用移动通信基础平台和综合移动通信业务;

6) 资源监测系统:为铁道部、路局通信网络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对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系统资源状况、系统故障告警的检测。

2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

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大方向就是大容量、综合业务的数字通信网络, 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建设宽带可保护的大容量数字传送网

具有宽带自愈功能的铁路数字传送网是大容量数字通信网络基础, 这里宽带是指同一传输媒介上, 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传输, 并且速率在1.54Mbit/s以上的网络。自语就是指当网络任何一处发生故障, 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自动恢复运行。由于MSTP (多业务传输平台) 在提供业务种类、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优势, 同时, 既有铁路以大量采用SDH技术, 与MSTP技术可以无缝连接, 因此未来铁路主流传送网将采用MSTP技术。重点发展接入网, 实现信息源点的数字化接入, 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网和宽带移动通信接入系统, 在新建铁路时配套建设数字化传送和接入网络。

2) 发展综合移动通信

建成GSM-R铁路综合移动通信网络是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005年4月, 运输局颁布的《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 确定GSM-R核心网络建设规模, 全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有19个移动交换中心组成, 为整个铁路形成一张大网奠定了基础。

5年内将在六大繁忙干线建成数字化的移动通信平台、形成集调度指挥、公务移动、信息传输和列车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移动通信系统。

3) 调度通信数字化、网络化, 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一信息环境为依托, 用数字化设备将调度指挥和通信网络系统连为一体, 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实时地交换;进而实现全路区段调度系统数字化, 并与干线调度、GSM-R联网, 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 使调度网络成为各专用系统的综合载体。

4) 能开不断开拓铁路运输新业务

根据铁路运输需求, 未来需大力发展通信综合业务。积极建设安全可靠、迅速快捷、机动灵活的应急通信网, 在铁道部、铁路局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在电务段配置现场应急通信接入设备;统筹规划, 建成泉路监控系统平台的铁道部、铁路局图像及防灾预警监控中心, 形成全路统一的图像监控系统;围绕铁路营销和客货服务的需求, 建成大型客运站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 为实现广播、引导、查询、检票、行包等系统自动化奠定网络基础。

另外, 有线通信基础平台作为铁路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之一, 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趋向扁平化、集成化发展, 即趋向话音、数据、图像三网向统一的技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笑冰, 卢燕飞, 吴昊编著.现代铁路通信新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12.

[2]沈尧星主编.铁路数字调度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难忘的五城会开幕式作文下一篇:第一章管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