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2024-05-12

诗歌鉴赏方法归纳(精选8篇)

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第1篇

高中诗歌鉴赏常考知识点归纳

一、常考意象及其含义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1.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苍莽、渺茫

2.细腻、朦胧、优美、缠绵、恬静、幽美、幽静、幽清、静谧、宁谧、明净、清新

3.繁华、热闹、喧闹、喧嚣、明媚、清丽、和谐、富有生气、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4.清冷、暗淡、阴沉、凄清、萧条、萧瑟、荒凉、冷寂、空寂、寂寥、苍凉

意象意境型试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即可。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分类汇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二)描写手法:

正侧(正面、侧面,正侧结合)

虚实(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结合)

动静(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点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方位(远、近、高、低、俯、仰)

细节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

绘形、绘声、绘色

白描、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三)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怀古伤己)

(四)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叠字、通感、用典等。

(五)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欲扬先抑、铺垫、伏笔、层层深入、过渡(承上启下)、重章叠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六)其它手法:联想、想象、以小见大、赋比兴 表达技巧型试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明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个手法或技巧表现的内容;(说内容)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的作用,即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表效果)

四、人物形象概括常用术语

1、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士形象;

2、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的志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寂寞愁苦、百无聊赖的思妇形象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文人形象;

6、漂泊不定、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

7、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

8、沉稳睿智、温和慈祥的老者形象

9、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爱国者形象;

10、辛苦劳作、淳朴善良的劳苦者形象 人物形象类答题步骤: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

3、总结形象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五、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委婉含蓄、婉约细腻

明快简洁、悲壮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顿挫、通俗易懂 语言特色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炼字——常考词性及其表达效果

1、动

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色彩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4、叠

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5、数

词——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以小见大。炼字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七、常考情感归纳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情感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出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第三步:表达情感的方法。

归隐田园

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第2篇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诗歌鉴赏方法例谈 第3篇

一.品味诗歌精炼语言, 理解诗歌表达内容。

(一) 捕捉诗眼, 咀嚼炼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相当精炼含蓄, 诗人创作时就十分注重炼字, “诗之有眼, 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 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 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语, 应是全篇的聚光焦点。如对杜甫的《望岳》诗中“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一句作赏析, 就可以从析词入手解答:“钟”有聚集之意, 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于此山,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 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巍峨高大的形象。

(二) 展示画面, 体味意境。

诗歌中, 诗人很少直抒胸臆, 往往通过描写来展示意境。描写颇有风格, 或壮阔或清新或缤纷或凝重或流动等种种画面。因此我们可以从此入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 对此句作赏析就可以这样解答:大漠无垠, 一缕孤烟直上云天;黄河如带, 映衬着西沉的太阳, 景中见情, 流露出诗人对北方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又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句“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此句描写了禅房花木扶疏, 幽深清静的环境, 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 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 走到禅院的情景, 艺术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幽静美的鉴赏力。

(三) 寻找形象, 把握感情。

诗歌必须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人从不把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诉诸读者, 而是借助于精心选择的能够传递思想感情的外在的客观事物, 将内心郁积的高兴或痛苦, 愤懑或忧愁, 加以具体的描绘。鉴赏者只有伴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 才能体会其味。叙事诗在事情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寄寓作者的爱憎;抒情诗往往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与西湖有关的水面、云脚、早莺、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 抒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炽烈的情感。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抒写了异乡游子的忧郁悲凉之情。

(四) 玩味联想, 点明哲理。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前后句的比照揣摩中明知这两句已不再是纯写景的诗句, 而是以落花自喻, 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融入了诗人甘于培养下一代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富含深刻的哲理。杜甫的《望岳》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表面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会显得矮小”, 我们在玩味中不难发现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感悟到诗人的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迈气概。

1、动静结合。

鉴赏者要用慧眼发现诗中的静谧和灵动。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开阔明朗的意境中星光照耀, 大江之水滚滚向前涌动着, 波光粼粼。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中的“山”、“原”都是静物, 却写它们“舞”、“驰”, 意为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 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 这样化静态为动态, 可见词人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能力。

2、虚实结合。

借助形象表达情感, 但诗歌是一种主观臆象很强的艺术形式, 就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手法, 虚实结合才能达到主客观的艺术结合。鉴赏者就可以把握诗歌的这一脉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借遥想的欢乐反衬今夜有家不能归, 雨夜独思亲的苦楚。这样以今宵思他日, 以他日话今宵, 构思独特巧妙, 表意含蓄耐人寻味。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虚实结合,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从眼前特定的实景中游离出来, 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吞吐宇宙的大海的壮阔美, 大海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3、点面结合。

从视觉欣赏的角度, 诗人常采用点面结合法。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上句生动写出了春潮涨涌, 江水浩淼的一片开阔之景;下句写出了在一片广阔的意境中一叶孤舟, 活画出了客舟游子的孤寂心理。诗人妙用点面结合手法,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的大景的神韵。

4、正侧结合。

烘云托月是诗歌的创作手法。杨万里的《小池》一诗中的第一二句直接写小池的泉眼细流, 三四句通过写小荷、蜻蜓之小景来衬托小池的特点, 正面侧面的有机结合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清新怡人的美丽画面。鉴赏者要把握诗人的描写角度找准正面之物, 然后发掘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5、远近结合。

诗歌中常常融入图画艺术, 具有层次美和图画美, 远近结合是实现这一美学原则的一种方法。杜甫的《望岳》诗中泰山的雄伟神奇是诗人在整体构思上的远近结合实现的。远望泰山, 一片青翠山色, 从齐到鲁, 连绵不断;近望泰山,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把山南山北划分出幽明昏晓不同的区域;细望泰山, 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 山鸟在山崖中回旋, 寻找归宿。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一句写出了绿树环抱、自成天地的近景和村边郭外、遥对青山的远景, 近景远景的有机结合, 使画面富有丰富感和层次感。

6、视听结合。

诗歌中也往往融入音乐艺术, 具有音乐美的特质, 而诗歌中的音乐美常和色彩美结合, 即采用视听结合手法。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此句视听觉有机结合, 上句从听觉方面铺写了角声满天的紧张的战地气氛, 下句从视觉方面勾画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及严峻的战争现实。全诗充溢着浓烈的悲壮美。

二.着眼诗歌艺术形式, 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一) 整体感知, 把握脉络。

诗歌的艺术形式欣赏应从整体着眼。首先应重视整体结构艺术等形式的分析。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用三组对比来结构全文, 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论, 是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对比, 第二组是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对比, 第三组是两种人不同的结果的对比。

(二) 寻找修辞, 分析妙处。

诗歌的艺术往往是修辞的艺术。因此从修辞入手是诗歌赏析的最常用方法。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相思之苦对人的煎熬。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梨花喻雪花, 比喻新颖奇特, 使人在银装素裹的世界, 如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 在雪后奇寒中享受浓浓的暖意和万分的欣喜。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用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么自然, 仿佛是信手拈来毫无雕琢之痕, 借落花、归燕细腻生动地抒写了伤春怀人的感情。

(三) 把握角度, 体会效果。

诗歌要借助形象表达情感, 而对于形象的东西, 一般在诗歌中通过描写来展现。描写的角度有机地结合为诗歌创造了浓郁的艺术美。在鉴赏时, 我们要带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美。

三.揣摩诗歌语言风格, 感悟诗人独特心境。

诗歌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和世界观及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柳永的婉约, 苏轼的豪放;王维诗的诗中有画, 陶渊明诗的桃园闲适———从总体上来看诗歌风格有阳刚和阴柔两种。阳刚有热情豪放的、雄奇悲壮的、沉郁雄健的、直率刚直的等, 阴柔有婉约柔情的、含蓄委婉的、清新明朗的、幽默风趣的等。例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读来令人感到神清气爽、陶然怡悦, 颇有阴柔之美。曹操的《龟虽寿》、辛弃疾的《破阵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慷慨悲壮、激越雄健, 颇有阳刚之美。凭着鉴赏者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对诗人语言的品味, 从语言角度鉴赏也是一种方法。

四.把握诗歌格律特点, 欣赏诗歌优美韵律。

诗歌特别是古诗词更讲究格律, 鉴赏诗歌可以从诗词的体裁、平仄、对仗、押韵、语节、语速、语调、语气等角度来品评诗作。

浅谈诗歌鉴赏的意象归纳法 第4篇

【关键词】 意象 酒 梅 共同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71-01

0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不可攀的峭峻高峰,因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丰富,主题之多样而屹立于中国大地,东方世界。于是,感受诗歌,体悟生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更好的把握诗歌,感悟其深邃的感情,幽远的意境,唯美的语言也便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于是,鉴赏诗歌浓墨重彩的走进了课堂,走上了讲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必修一到必修四都涉猎到了诗歌。因此,如何鉴赏诗歌成为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诗歌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了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归纳法: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古代的诗人们都赋予了意象不一样的情感,然而经过整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例如:酒,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最早把酒跟文学联系在一起,可以追溯到《诗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经.七月》中写道: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一年的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在这里,酒的暗示性并不强烈。随着时间的迁徙,文学的发展,“酒”愈来愈多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以至于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里,酒成为了李白的象征,可以说李白借酒成就了自己雄奇飘逸的诗风,因而又被称之为“酒仙”。于是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李白诗中的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在这里是豪放的吟唱,是潇洒的颓废,是坦荡的迸发,是孤寂的寥落,也是忧伤的嘶喊。到了后来,就越发频繁的走进了忧愁。比如: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明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于是乎,酒的诗歌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做是忧愁,换言之酒是忧愁的代言。

再如: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因其花色较淡而且多生在幽僻的地方,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常被视为气节崇高君子的象征。以梅为例,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诵传唱千年的对象,宋代的林和靖就曾以“梅妻鹤子”寄托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爱梅至极的人了。例如:

山园小梅二首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和靖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念奴娇》中奉劝文人墨客不要轻易写梅的辛弃疾也写道:“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可见是梅成就了林逋,也是林逋写尽了梅。除此之外,因梅花开放在初冬时节,天气严寒,故而被诗人们有意地赋予了不畏严寒,孤傲挺立,迎雪开放的坚强品质。例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诗歌鉴赏方法小结 第5篇

(2)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5、规范表述:(参见附件《古诗鉴赏答题模式大全》)

(1)古诗鉴赏表述:【分析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所描写的景象,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2)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意(表层含意)+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3)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4)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5)词语作用的表述同大阅读。

(6).抒情形象的分析的表述: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7)所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8)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9)表现手法的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的情感。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和思路:①写什么(内容主旨)②为什么写(目的意图、思想感情)③怎样写(表现手法)④为何这样写(效果)表述模式:

(1)回答语句的含义(意)(比喻义、象征义、拟人义,作者心志)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即表层意思(客观事实);二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或本体与喻体,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分析出深层意。切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回答句子的作用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作用,比如:在开头多为铺垫、引领、烘托、渲染等作用,在文章中间多是过渡、呼应等,在结尾多是点题、深化、升华主题等作用;一是思想内容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或作品的某种中心等。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层次里内容(作者情感)与结构上的作用。

(3)回答人称的作用: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如将“它”变为“她” 起拟人化的作用,表现作者的情感或心志。)

(4)回答描写的作用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A再现自然 风光。B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C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②.景物描 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③.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 人物。④.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⑤.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5)回答修辞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①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②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⑥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回答作品中引用大量古人诗句的作用题 ①增添文学色彩或文化底蕴 ②丰富文章内容 ③表现文章主旨

(7)回答作品最后一段的作用题 ①照应文题 ②呼应开头 ③深化主旨。(8)回答思想感情题通过写什么(核心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9)回答写作特点这类题目侧重感情和语言(①物象特征的描绘②表达技巧的运用③词语使用效果)两个方面。

(10)回答鉴赏题(对转或合部分整段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4、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2)小说阅读:小说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小说阅读解题思路:

①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 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分析故事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③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第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第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第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分析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第一,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a设置了悬念。b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c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d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e.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第三,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第四,注意小说写实(人物的矛盾冲突)与写虚(升华主题)的关系。

⑤分析小说的语言。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3)戏剧阅读:设题点:通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语言,即对话和独白。A 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①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例如《雷雨(节选)》;②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节选)》;③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B 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阅读专题 【考点精析】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 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一考点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也要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突破口。(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2、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3、传记的阅读要求: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二)新闻阅读专题

【考点精析】

1、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2、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3、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4、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新闻:是指生活中新发生或新发现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的报道而为大众所听闻、所了解的事实,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新闻的眼睛——标题。要求:醒目、吸引人,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3、新闻导语的作用:(1)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访谈阅读专题

1、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 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2、访谈的基本特征:针对性 专题性 典型性

3、阅读访谈关键: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四)调查报告阅读专题

1、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

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3)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五)科普文阅读专题

1、科普文应用文主要是指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而形成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科技小品、科技常识等。这类应用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有些还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2、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1)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内容具有科学性)(2)再将科普文章作为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文笔具有生动性)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要领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 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 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 究

(10)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该诗的语言特色+特色体现及分析+表达情感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②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④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③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华呀,北大呀,„„)(3)冒号: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插入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 “即”“如”等词语。

(4)括号 :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②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 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6)省略号:A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B、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7)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 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 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第6篇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诗歌鉴赏的系统方法 第7篇

诗词曲赋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因此,复习准备时一定要了解专转本诗词曲赋的命题类型和能力考查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鉴赏诗词曲赋,就要通过诗词曲赋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诗缘情而绮靡”,作者的所思所感均会在诗歌中显现,其现实生活也会在诗词曲赋中呈现。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把诗词曲赋放在时代背景中去考查,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审美观照之中。

如试题: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对“泉声咽危石”和“日色冷青松”的分析,就需要对“诗佛”王维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他出儒入佛的人生经历,进而感知“咽”、“冷”二字所传达出的孤寂幽静。因此要真切地感知诗意,就必须与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作者所具有的思想经历相联系,做到知人论世。

二、分析诗题,把握诗眼

分析诗词曲赋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时诗作本身并没有直接传达出诗的主旨,而是靠诗题直接揭示。

如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诗题“近试”二字,对领略诗的主旨至关重要。此时这个诗题就是“诗眼”。

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因此“诗眼”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字”,二是“句”。以字的形式出现的“诗眼”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借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以句的形式出现的“诗眼”,属“炼句”问题。

诗有诗眼,词亦有“眼”,谓之“词眼”。这是鉴赏词的关键。词眼的表现多以句的形式出现。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绝,形象生动具体概括性强。此句则谓之警句。诗眼问题是诗歌鉴赏语言层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如何找到诗眼呢?一般来说,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中心词,找到谓语中心词也就找到“诗眼”了。谓语中心词一般由动词充当,有时动词、形容词活用后,也可充当。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客”字,即属此用法。这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三、意象意境,体悟感情

大纲要求学生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因此出题者选择的诗歌意象不会太难把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感悟到词中所传达出的伤别情怀。因此要求同学们注意传统的意象群,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梅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如“望月思乡”、“折柳伤别”、“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这些传统的意象同时也营造出一份诗歌的意境。对意境的鉴赏要注意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形象和含义。

四、鉴赏手法,术语先行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时,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主要术语有:白描、细描;

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术语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五、比较阅读,切入角度

现在,比较阅读诗歌成为考试考查的一个新的热点,在卷中,如何解答这类诗歌呢?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比较。在内容上,注意两首诗歌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形式上,所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比如试卷: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两首诗进行比较,第二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情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就属此类!

六、注释作用,不容忽视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内容以及答题角度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备考中勤思考,善总结,不要为做题而做题,克服功利思想,切实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诗歌鉴赏 “四点注意” 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同学们比较头痛的题目,复习最根本的方法是熟诵和掌握一定的诗歌理论, 从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在高考当中, 掌握一定的技巧,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四点” 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要注意题目:吴齐贤在《论杜》中曰:“唐人作诗, 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诗词当中有些标题就是题眼,诗眼,词眼。通过标题就能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柳中庸的《征人怨》、张籍的《秋思》、如能抓住题目当的“喜”,“览古”,“送”,“闻笛”,“咏”,“怨”,“思” 等, 这些, 词句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 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 考生若能带着这些思考来读诗,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汉晋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南唐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唐代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宋代王维的“诗中有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义,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鉴赏诗歌作准备。最后要注意书面表达,平时练习答题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重理解, 轻表达”,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表述严密,行文当中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条理清晰,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或先写结论然后分析或先分析再写结论等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鉴赏表述时前后贯通,自圆其说, 合理恰当。

考生“注意四点”,平时加以揣摩, 练习,考试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专转本大学语文——诗词鉴赏中的典故文化举要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螟蛉: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10、鸿雁: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 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5、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6、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7、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8、问鼎: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19、见背:背,离开。指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20、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1、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22、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4、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5、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6、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7、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8、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9、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 “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30、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 ”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31、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2、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33、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4、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5、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6、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37、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38、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39、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40、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41、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42、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43、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44、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45、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46、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47、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48、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49、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50、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51、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52、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53、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55、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56、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57、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58、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59、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60、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61、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62、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63、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64、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65、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66、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67、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68、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69、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70、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71、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7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73、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4、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比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75、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比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76、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77、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78、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79、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80、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81、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2、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83、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84、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85、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86、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87、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浅谈鉴赏诗歌之方法 第8篇

1. 激其趣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新课标对诗歌课的评价标准也强调:“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有的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 忙于翻译句子, 教师上得辛苦, 学生学得枯燥、学得被动,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久而久之, 学生对古典诗歌就避而远之。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授课时语言应该幽默风趣,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轶闻、趣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 穿插一些相关的影像或播放一些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音乐或歌曲, 有效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以身临其境之法, 再现诗歌意境, 最终诱发他们的审美愉悦感。总之, 要以学生为主体, 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传承。

2. 观其形

对于刚接触诗歌鉴赏的高中生来说, 教师首先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入诗方法。所谓诗歌之形, 就是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诗眼。首先是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这些信息, 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必不可少的提示。其次看作者,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 “知人论世”, 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举一反三, 对类似作品的情感主旨就可以顺藤摸瓜了。会知人论世, 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再次是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 虽短短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者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最后看诗眼, 所谓“诗眼”, 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 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人的感情。抓住了诗眼,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 抓住了诗歌的主题。所以要训练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眼”。

3. 闻其味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 跳跃性强, 想象空间大, 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这就是闻其味, 所谓“味”就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对诗歌中所写的事, 所写的人、所写的景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诗歌有很多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 去咀嚼诗歌。读诗时要把握抑扬顿挫、急迫舒缓, 把语调的抑扬、节奏的铿锵、重低音的变化读出来, 全身心投入进去。从诗的表面, 诗的字里行间去感知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 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初步感知到送别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气氛、情感, 从而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品其神

所谓的“神”就是指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主旨, 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就要以身临其境之法去理解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欣赏诗歌的意境, 学生要把自己当做诗人, 把自己置身于其中, 要像欣赏音乐一样, 用心地去领悟, 展开想象的翅膀, 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意境中驰骋翱翔。虽时间已逝, 物是人非, 但人的情感千百年来是不变的。学生在此情此景中, 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再现诗歌的情景, 这样, 学生就可以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把自己融于诗歌的意境中, 体会到诗人的个性、主观的想法和复杂的情感, 进而更深次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5. 掌其法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诗歌鉴赏还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在初中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 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老师在平常的诗歌鉴赏训练中, 要逐渐将诗歌鉴赏的方法或表达技巧渗透其中, 让他们从逐步认识、理解熟记, 最后到熟练掌握。

总之, 对于刚刚接触诗歌鉴赏的学生来说, 让他们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诗歌的内涵,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 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技能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摘要: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发展个性, 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 理所当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掌握其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又是重中之重。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的格式怎么写及内容下一篇:深圳大学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