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

2024-05-12

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精选6篇)

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 第1篇

在回顾D和H的文章时,我愿意第一个去单独地讨论每一篇,然后发表一些总体的观点。

在他的论文中,D系统地发表了一个隐形的问题的分析和当前在教育研究中的两难问题。他提出了几个含蓄的假设需要被提问,严重地甚至通过定量的和定型的研究者,就像政策的提出者。

在这些假设中,其中一个是关于推论创新的项目的原因。D的总体结论是我们做改革因为他们有有用的政治和经济的末端。不幸运地是,它看起来很多的项目都被做了因为确实是D提出来的原因。

另一个提出的观点与被学习变量有关。在讨论他的第三章中,D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需要利用很长的时间,比半年和一年的在校时间还要长。正如第三章,他指出,这个很长的等级观点是因为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变量需要被考虑进去在下一代被提出之前,或者有庞大地例子在传统的例子被改革之前。

在最近几年,研究者已经使用不同的变量,例如盟约。更多的这些是“天资与勤奋相互作用。”然而,仅仅设定了一个标准变量。在第三章中的一个暗示是,我们需要去看多种变量就像我们去看预测的变量。每一个个体的支出都与确定的协变量紧密相关。另外,多种的支出在不同的联系当中将会代表其他的变量需要去学习。这个提出了一些问题:。足够的数据分析工具是为了这些分析吗?他对一些简单的单一变量有什么作用呢?

同等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停止与那些旧的变量保持联系在一些教育的研究当中。并且这些研究没有表明新的关系。也许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的结构,我们能辨别一些新的变量。当我们去预测这些方法的时候,将会有新的理解。除此之外,D建议,大多数创新不能使它成为过去的一点。这一点说明。是否在一个控制变量的因素当中,有一个改变。二是在支出中的变量,我自己的研究暗示表明大多数的研究实际上不使它成为一点,例如在一项估计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百分之四十九的老师被叫做控制组在创新当中,当百分之八十四的老师在训练组正在使用它。依靠是否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分析。或者使用者和不使用者的数据分析。支出是完全不同的。针对粒子的设计是不充足的情况,我们需要对暗示是否出现做一个明显的检查。

最后,我建议Dawson的文章需要另外一章。我知道来自研究的所有产量在第九章里不是一个相同的尺码。一些携带了大量的重量来解释更多的变化比起其他。在教室里的老师,例如,占据了大多数的变量与地位和因素的影响有关。另外一章将会展现不同的变量去反应一些关于变量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知识。

根据H的文章,我得到了大量有帮助的思想,我有几个想发表的观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和令人兴奋的观点是给每一个网站设计一个全职工作者。这是一条来自最短的报道评估设计,他提供了一个去得到另外一个网站的机会。H描述的策略是为了选择和训练这些领域的工人听起来很受影响,尤其是关于前所未有的领域的关于他们角色的一个有能力的设施。

然而,我是带着不舒服去尝试制作领域的工人不引人注目,通过不允许他们在正在学习的领域里办演。正如H的文件,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事情除了不引人注目。如果他们已经参与到观测,看起来将会更少引人注目和惊讶,在当前系统里扮演着一个暂时的角色。

它也会出现失败,那就是在主题背后会增加领域内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困难。鉴于研究的长度和广度,确定必要的信息去面对主题。几乎任何数据至少给出客户一种客户系统,那就是正在被收集的数据各种数据,去帮助更多在这个领域的信誉和研究本身。

H的建议,学校文化的“客户”被用来作为领域的工作者是有趣的。我怀疑,尽管“客户”需要来自美洲的去被招聘,来自这个国家的学校与美国的不同。教育领域之外的美国人不适应于有根据的,或者很少了解美国的学校比起教育家。知道“顾客”是否做是有益的,实际上,与那些被训练的教育家不同的是,他们收集的数据。

H非常强调合同研究的问题,。我注意到我们已经完全陷入到研究当中,通过不断地改变权力项目地实施产品的需求的经历,还有做了的网站评论,还有不断的不确定支出。这是合同研究专利的事实之一,而且不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唯一。

根据这些文章我将有两个观点。首先,如果D是正确的,对于支出的复杂性而言,还有就是当遇到两个问题的分析。多种多样的质性设计在目标上h正确的.。一方面。如果D是正确的话这个有意义的改变在收入和支出的变量中间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学校在传统的形势下,他能进入更加有益的改变,然后整个事实在这个实验学校项目当中有一个大的尝试,并且在这个尝试当中有一个小的改变,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第二,h的整个项目案例在抵御政治上的需要,为了一个更快的荣誉。d的文章和h的工作建议,我们需要去追求更长的研究,然而,但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下会得到更加真实,并且每一个资金都会与那些被选择的少于批评的有关系。并且在一些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一个稳定。这两个作者都认为。我怀疑,我们有一些政府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做这个演示的项目呢,需要一个积极的答案。

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 第2篇

------北大方正的董事长刘小琨在国际论坛上对于印刷技术的发展的发言

在我们外国友人介绍了他们的数字印刷技术和创新后,我想借这次机会去介绍北大方正对于印刷业的想法。

北大方正是一个基于它拥有自己的伟大的独立的技术,服务与全球媒体行业的技术公司。我们提供一个先进的商业模式和一个广阔的市场营销观点。我们提供报纸和出版行业的一个从最初的内容到最终的内容出版的完整的应用程序解决方案。我们提供商业印刷公司印刷过程的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印前,印刷,印后的管理,并提供政府机关完整和可靠的系统制作和发送官方文件。

数字印刷和北大方正的造诣

作为数字印刷,我相信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数字化的生产流程,第二个方面是印刷过程,第三个方面是管理。

首先,我想去解释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包括排版,imposition,打样,制版,印刷,印前JDF指令和工作流程。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生产流程已经包含越来越多的项目。印刷技术已经改变了激光图像雕刻到CTP和数字印刷,从印前的数字化到印前,印刷和印后的集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数字印刷的基础。它是效率、质量和成本的一个重要保证。

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将必然导致印刷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文件基于更方便长距离传输的文件格式。这需要我们去创建一个可存储、查询和转载的印刷文件数据库,提供印刷购买者较好的印刷服务。电子通讯、图书和杂志已经成为印刷媒体多次输入及输出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完整的模型技术。

最后,管理数字化已成为印刷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管理数字化包括设置印刷服务网络,它指的是自动提供更快的服务报价,跟踪工作等等。管理数字化还包括加强员工和财产资源的管理,项目管理的准确的项目计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市场和销售数据库的实现,以及编辑、印刷、分工的集成管理。管理数字化已经越来越紧跟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的脚步。

印刷数字化的这三个方面是我的观点。那么方正在这三个方面已经做了或者实现了什么呢? 方正在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的实现是包含一下产品在内的,包括方正FIT页面布局软件,Wenhe 拼版软件,EagleProof,EagleDot 数码打样,语言文体库,RIP,打印控制器,ElecRoc 工作流程和CTP,EasiPrint 数码印刷系统和SuperLine 防伪系统。同时在印刷内容数字化中,方正有多媒体内容系统和数字化资产管理印刷系统。我们在数字化管理上也有RIP和分配系统。对于数字化印刷,方正已经做了很多贡献。

我们现在看看全球印前数字化的进程。CTF已经进入了它的发展的最后阶段。CTF已经在其发展的顶峰。数字化彩色印刷正在迅速发展。

数码印刷的全球趋势

数字化印前软件的全球进程是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到,RIP应用程序已经达到了顶峰。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正迅速发展,同时完整综合的印刷工作流程在稳健地发展。中国的印刷趋势与全球印刷趋势有一点点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地区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空间去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

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CTP的趋势。我之前已经提到,CTF已经进入它的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但是它仍有一些新的发展,原因如下:成熟的CTF生产流程,集成系统的特性,高成本高效率的性能,高投资高回报的性能,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在中国不同地区,需求的不同。在中国接下来的三年里,CTF的就职人员数量每年将约100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CTF和CTP将并存在市场上。

对于CTP,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它已经十分受欢迎。由于CTP的全面数字化,CTP的生命历程将比CTF的生命历程长。在中国,CTP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随着CTP设备和制版的价格的降低,CTP应用程序将使生产最大化。从2006年起,在中国,CTP的安装已经达到750台,以后的每年增加200-300台。我们相信未来的几年里,CTP将以高成本高效率的性能成为印刷市场的主流。至于全球市场,我们可以看到,CTP的应用程序的发展在美国变得越来越慢,同时,在欧洲,CTP应用程序的发展也变得平缓,但是在中国和南美,CTP仍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所有应用趋势。CTP和工作流程组成CTP系统。CTP的安装不仅仅是对设备的购买,而是拥有工作流程软件,程序,制版和系统设备。基于JDF/JDF的工作流程能够连接印前到印刷到印后,它已经成为CTP系统的核心。我想在这儿提到的是:方正的ElecRoc 工作流程系统和CTP 应用技术是被特别设计的,符合中国(和亚洲)的印刷企业。对于工作流程来说,网点,色彩管理,字体语言库,捕捉和油墨控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应用的是胶印和数码印刷合成的集成工作流程。在印刷企业里,对于公司的管理,紧密结合ERP系统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变成基本的平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印刷进程的全球趋势。从2005年到2010年,胶印,数码印刷和附加服务的全球百分比将会增加。印刷进程中将逐渐从胶版印刷向数码印刷,然后再向附加服务转移。

传统胶印虽然仍处于正在增长的趋势,但是它在印刷市场所占的份额却正在下降,而数码印刷所占印刷市场的份额正以我们可见的状态迅速增长。这是印刷工艺的一个改变,尽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胶印将仍然是印刷技术的主要力量。由于数码印刷的快速增长,它将提高它在印刷市场的份额。数码印刷有短版活件,可变数据印刷,高速印刷,远程印刷和印刷个性化这些特殊的优势。印刷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工艺,它还让我们有广泛的为购买者提供附加服务的机会。

下面是我们对喷墨印刷发展的看法。从2005年到2010年,在商业印刷的领域里,直邮,传统印刷,包装印刷,标签和出版都将快速发展。直邮行业的增长率将达到24%,包装印刷将达到60%,标签印刷将达到39.9%。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喷墨印刷即将突破中国市场。

喷墨印刷发展是随着数码印刷发展起来的,干墨粉成像是最受欢迎的成像技术。但是由于格式,速度和衬底的限制,干墨粉成像技术的发展面临限制。以上所有的限制和劣势都能够被克服来满足生产的需求。喷墨印刷技术近年来已经在迅速发展,并且将成为数码印刷的主流。在包装,标签和出版领域,喷墨印刷的行业增长率将显著增加。数码印刷将随着高性能印刷服务和工作流程的支持而发展。

印刷行业不仅仅是一个制造行业或者是一个服务行业,而更重要的是,也是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最初的行业。全球印刷行业是非常大的,收入多达六千亿美元。它对于中国,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全球印刷购买者想要寻求拥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能的印刷服务的提供者。中国印刷行业将持续创新和发展。印刷质量的改善和印刷服务的成本优势将使得中国成为国际合作印刷服务的供应商。

数码印刷为印刷需求带来新的机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印刷和短版印刷。它为附加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潜在的机会。传统印刷将与数码印刷共存,并且通过集成的工作流程一起工作。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期刊将对纸质出版带来一些影响,但对于整个印刷行业,它几乎没有影响。

基于之前提到的数码印刷的不同方面,方正提供一个集成的从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到内容创建再到管理的解决方案。这个集成的解决方案包含从手稿的最初材料到成品的最终出版的完整的工作流程的管理。它是一个基于数字化内容资源管理和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的平台。在这个集成的解决方案里,方正也为每一个领域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结语

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 第3篇

关键词:医学期刊,文献著录,问题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鉴, 对文章内容起着支持、佐证和揭示其信息来源的作用。[1]随着人们信息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一些国外参考文献, 引用他们的新观点。但是由于作者对英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不了解、不重视, 使文献著录存在较多差错, 影响了文献的管理和文章质量, 从而给期刊也带来负面影响。已有许多编辑同仁对英文参考文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但多较局限, 多针对作者、题名、刊名或卷期著录问题单项分析。本文从文献的整体出发, 对《护理实践与研究》初审录用稿件中英文文献著录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以更好地规范外文参考文献, 促进交流, 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

一、数据来源

随机选择《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初审录用稿件240篇, 其中著录参引文献218篇, 共引用2490条参考文献, 其中英文文献495条, 存在错误108条。主要错误涉及刊名、卷期和页码的著录。审稿过程中将英文参考文献按照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5个著录项来统计参考文献错误类型并分析。

二、常见问题分析

(一) 外文作者名书写引用不当

1. 姓名颠倒或没有缩写。

作者名是参考文献著录的第一项, 外文参考文献作者姓名与我国作者姓名的书写存在差异, 英语中国家姓名书写习惯为名在前姓在后, 所以在引用英文文献时, 应将作者的姓放在前, 并且写全称, 名字简写。[2]这样便于读者用该文献在各种中、外数据库中进行进一步检索、查阅, 同时也是参考文献著录时必须遵守的规则。而一些参考文献著录中将作者的名放前, 姓在后, 如Kartrin Hoffmann书写为KartrinnH, 正确书写应该为Hoffmann K。

2. 名字著录格式不正确。

按照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作者姓名著录不超过3个, 超过三个的要加“et al”, 一些稿件将作者名全部注入, 如Park HJ, Lee SY, Lee CS, Youm W, Lee KR, 应该在第3个名字后面加et al。

3. 删除前缀或复姓。

在外文的文献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 当出现文献作者姓名中有父子同名、姓名前缀、双名或复姓等特殊情况时, 作者不免困惑。 (1) 作者姓氏中包含Mc, de, des, du, la, dal, von, van, den, der等前缀时, 有两种情况:一种与姓氏合为一词, 如Stenven Mc Loon;还有一种与姓氏分开的, 如Junior des Santos。应将前缀和姓作为一个整体, 按字顺排列, 词间空格和大小写字母不影响排列。如MCloon s, DOSSANTOS J。O′也是一种前缀, 如Maeve O′Conner可写成:O′Conner M。 (2) 还有一种作者姓氏是“-”连在一起的复姓, 这样的姓氏是个整体不能分开写或缩写时略去其中一个, 如Fuh-Wen Shiue, 可写成Shiue F-W。 (3) 另外国外某些期刊要求在作者名后给出作者职称, 如Kathleen Brown, MD;Sharon E.Mace, MD;Ann M.Dietrich, MD, 其中MD表示该作者是医学博士, 应缩写为Brown K, Mace SE, Dietrich AM。但作者可能不了解这些情况, 以为是复姓, 而直接保留Kathleen Brown, MD;Sharon E.Mace, MD;Ann M.Dietrich, MD, 这就不规范。

(二) 文章名书写不完整、不正确

在审校的过程中, 编辑应该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核实, 一般英文参考文献都在Pub Med上核实, 我们发现, 按文章名搜索一些文章搜索不到, 如果按作者名查询就会查到, 这在查询参考文献时经常遇到, 经对比核实, 发现文章的某些单词书写不完整、不正确, 或单词分家。还有一些文献文章名与作者及期刊不一致。

(三) 英文刊名著录不标准

对于英文期刊刊名的著录, 应尽量采用统一的形式, 但由于作者对英文期刊刊名的缩写知识了解不够, 常出现缩写错误。如刊名著录不统一, 同篇文章中, 相同刊名的著录有的用缩写, 有的用全称。对于西文期刊刊名的缩写《规则》中虽然未设立具体条款, 但原则上指出可参照ISO4[3]的规定, 一种期刊应在其文后参考文献英文刊名著录格式上力求统一。[4]在刊名著录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 刊名为一个实词命名时不缩写。当期刊名仅为一个单词时, 应全称著录, 而不能缩写, 如Nature、Science等, 但在校稿过程中, 发现作者将这些名称缩写著录为“Nat”“Sci”。 (2) 期刊名中的冠词、介词和连词缩写时一般应删除, 如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应缩写为J Nur Edu。但是有一些在缩写期刊明时将“J”也省略, 是错误的。 (3) 学科名称缩写, 刊名的首字母组合, 通常国际上影响较大并被众所检索工具认同的期刊, 可采用首字母组合。如American Journal Roentgenology缩写为AJR, 在审稿过程中遇到这种简写可不必修改, 使用缩写即可。

(四) 出版卷期页码著录不完整

一是外文文献中有时同一期刊一年的卷数有所不同, 不仅有合期还有合卷的, 或者是页码太大。常常凭想当然对其进行一些删除或修改, 结果使文献变得无从查找。 (1) 一般期刊通常为每年出版1卷, 也可以1年出版多卷或多年出版1卷的, 也有的期刊不设卷而是以年份代卷次[3], 均符合GB T3179—92《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的规定。对于国外英文期刊, 由于其“卷号”的设置非常灵活, 很难从单篇文献中确定该被引期刊是否是一年1卷, 因此, 建议在引用英文期刊时, 均保留“卷号”的著录, 以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反映英文文献的出版信息, 方便读者查询。在审稿的过程中编辑应该注意核查。如Lancet杂志年卷期标注:2000 Jun 3;355 (9219) :1931-1935. (2) 期刊页码数较大。一些国际性学术期刊载文量非常大, 并且每年出版的期数多, 每期的页数也多。因此每期连续编排的页码数也就越来越大。 (3) 单篇文章页数多。国外一些期刊文章尤其是专题或综述类文章篇幅较长, 多达几十页, 并且国外期刊或数据库习惯上将止页码与始页码中相同的百位数或千位数省略。因此在审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著录时常把页码数引错。如标题Primary mucinous eccrine adenocarcinoma of the skin in a 69-year-old man, 这篇文献在Pub Med中标志为“Chirurgia (Bucur) .2010, 105 (1) :109-11.”。实际上的页码应为“109-111”作者以为这两个数就是实际页码, 就倒过来著录, 写成“11-109”。

二是在审校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页码前带字母的。最为多见的就是“S”。实际上这是国外期刊的增刊, 为了与正刊区分而在页码前加S。由于国内期刊的页码编排是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 因此, 一些期刊编辑为了符合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 而将其删除。还有一些文章较长时一般会分节处理。正文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参考文献、索引等用R、I加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附录ABC……的页码则用A、B、C….加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以示区别。如Flanigan MJ, Rocco MV, Frankenfield D, et al.1997 peritoneal dialysis-core indicators study:dialysis adequacy and nutritional indicators report[J].Am J Kidney Dis.1999 Jun;33 (6) :e3。e3则代表附录中的页码。有时编辑对这些知识不了解, 而把e直接删除, 这样所引内容与文献就不一致了。

(五) 所引文献与其内容不符

由于作者的英文水平受限, 部分所引观点内容与文献的内容不符, 或者干脆是从别人引用的地方拷贝过来, 而没有认真核对, 这样就使参引与文献不符合。这个对于编辑来说也是核查的难点, 逐一查证是否完全正确也不现实。

三、对策

英文文献著录存在问题较多, 相关文献报道英文文献错误率高于中文文献[6], 要减少参考文献的错误, 首先要加强作者对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视, 其次编辑也要认知到核查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一) 运用各种形式加强作者的学习

大多数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但是由于英文水平有限, 对英文参考文献不完全认识, 还有的则是从其他文献中直接转引过来的。因此遇到有问题的英文参考文献时也不容易发现, 而使文献存在问题, 这就需要编辑人员的准确判断和核对修改。但是从根本上, 如果作者对英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有所了解, 在引用时可提高正确率, 那么就能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因此, 我们应该从作者入手, 让作者正确掌握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我们可以在网站上开辟一些相关的专栏, 上传一些有关有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知识等, 或者在稿约中举例一些常用英文文献的著录格式, 以供作者参考。同时要求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根据原文认知核对参考文献, 以体现对学术认知严谨的态度。

(二) 编辑应加强学习

作为编辑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 熟练掌握文《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 查阅和参考英文文献时, 以国家标准为依据, 规范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编辑人员在审读时要有敏感性, 对于参考文献著录不完全者, 编辑人员应准确校对并加以补充, 英文文献的作者或题目有误者要核对, 并给予改正, 使文献著录完整、正确。 (1) 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 通过学习、查阅、积累和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 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机构举办的期刊英文编辑培训班, 掌握期刊英文编辑方面的知识和要求。 (3) 有条件的编辑部可以聘请专门的英文审读专家对英文内容进行把关和润色, 编辑人员要有意识地对英文审读专家审读后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三) 学会利用互联网

网络数据库中有许多信息资源都是共享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学会运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文献。

(四) 学会使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查找利用, 参考文献的类型也越来越多, 其管理工具也将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常用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有End Note和Note Express。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使得科研工作者查找、保存、管理、引用参考文献和撰写论文变得方便起来。[7]

四、结语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篇优秀的论文不是凭空想象而成的, 都是经过了实践及实验, 并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作者和编辑都应该充分认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借鉴文献的创新性和时效性。在借鉴文献时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 认真核对。

通过分析我刊英文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发现, 这些问题有些是作者著录不当造成, 有些是编校过程中编辑核对不够认真、仔细造成的。如果参考文献存在错误, 会给读者的查询带来很大的麻烦, 也违背了作为编辑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作为一名编辑, 在编校英文文献的过程中, 要时刻保持怀疑和严谨的态度, 若发现英文文献标注得不符合常规, 切勿随意修改, 一定要与作者联系, 让作者提供源文献, 或者利用互联网及数据库等平台仔细查询, 尽量杜绝作者标错或编者改错的情况。

总之, 除了让作者熟悉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外, 编辑人员应该加强学习, 积累经验, 学会借鉴检索工具勤于查验, 避免错误的出现, 使文献更加规范。尤其是医学参考文献更应具备其严谨性, 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 以提高医学科技期刊出版规范水平, 从而也给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2]李欣欣, 姜瑾秋, 王丽, 等.医学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8) :172-173, 176.

[3]ISO 4:1997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rules for the abbreviation of title words and titles of publications[S].3rd ed.Geneva,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7.

[4]张铁明, 颜帅, 程朋军.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英文刊名著录问题[J].编辑学报, 2009 (5) :461-462.

[5]科技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1992[S]//科学技术期刊有关法规和标准选编.北京:中国科技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002:84-86.

[6]马文军, 孙守增, 刘洪涛, 王佳.作者修回稿参考文献错误统计分析及应对建议——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4) :600-602.

文献翻译初探 第4篇

关键词:翻译活动 读者对象 审美取向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6-03

翻译这种语言间交流与转换的过程已历经了几千年,并对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施展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翻译可能论”到“翻译不可能论”,“可译论”到“不可译论”,对“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再到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准则——“信、达、雅”,再到“归化“和“异化”等等,种种争论形成了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术业有专攻,不同专业的翻译也需掌握专业性的词汇与语言。翻译时译者需注意英汉间的差别:英语是“形合”,注重逻辑:中文是意合,注重达意。也就是说,英文句式一般较复杂,译者需明晰句式结构和词汇应用等内容。而中文往往一个字就意义深远,如我国佛经中的“文派”和“质派”之争,一“文”一“质”,看似简单,寓意丰富。英汉的翻译方法例如増译、减译,直译、意译、转译等,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等。这些都需译者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去细细体味。笔者在此浅谈对翻译的认知,以丰富自身翻译理论的储备以及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初识翻译:翻译的定义及译者的素质

翻译一词在《礼记》中曰:“译”,后佛经译者在其前加上“翻”而组成今天为人所熟知的“翻译”二字。提及翻译二字,虽已有如此多的既成定义,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仍是不尽相同。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然而也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功能、所用器材等可分为:口译、笔译、机译和同声传译等。除此之外,美国的语言学家雅克布逊还首次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这三类,他的这一分类对翻译界影响颇深,并且准确形象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等。纵览历史,古人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随之对翻译的讨论也接踵而至:翻译的可能性;直译还是意译;译事三难,信、达、雅等。随时代的推进,各种新的需求和新型词类的涌现,使得翻译也需与时俱进。所以说,翻译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益于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提及译者的素质,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是热爱,对翻译事业深沉而热切的爱。这份爱,是译者的生命力,也是翻译事业的生命力。对于译者,翻译犹如修砌金字塔,翻译大量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翻译经验。翻译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使译者如虎添翼,翻译过程游刃有余;使用错误就会陷入“经验主义”,误入歧途。同时,译者还需保持积极热情和饱满的求知欲,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从而获得宽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译者须从始至终保持躬亲、严谨的态度,拿到一个翻译任务时,做足译前的相关工作,提升“源语”和“译语”的水平,认真推敲译文,精益求精,以获取更好的翻译效果。翻译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广袤的沙海,译者是置身其中的淘金者,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复研磨、认真去体味,方可淘到翻译之真谛。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学习一门外语就犹如鲤鱼跃龙门,也许开始的路程并没有那么艰难,但一旦到达龙门前,想要跳过龙门,却万分困难……”翻译这门学科亦是如此。

二、再谈翻译: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译者的审美取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做好翻译事业,不仅要大量实践,还需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但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正是文化共性这个粘合剂把各国文化紧密相连,使得多种文化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言其差异性:一国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紧密相连,其历史积淀、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造就出属于本国的独特文化,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推崇仁、义、礼、智、信;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注重理性科学的思维。从文化组成上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字的演变也是交叠更替,不难看出,汉语十分注重字形上的变化和语言的实际意义,所以称之为“语言美”;而英文源其特殊的字母组成,则更加注重的是其句式结构,追求称之为 “结构美”。

不论文化间的共性抑或差异,不同的文化都需保留其本真的部分。英汉文化间的共性成就了它们的“和而不同”,而差异则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与色彩斑斓。这也为译者的审美取向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与选择。译者游走于英汉文化之间,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实践,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而审美取向和经验反之又会指引译者独具匠心地处理这些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是一种反复的良性循环。

无论译者拥有怎样的审美取向,如何处理译文, 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读者。译者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均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始终存在着“文派”与“质派”两种翻译风格,“文派”主张清新雅致,“质派”坚持质而不野。尽管译者的行文风格、审美取向不一,但翻译仍要以“信”为基础,加之“达”“雅”稍以润色,才会使得译文熠熠生辉。

三、深入翻译:文献翻译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并苦乐交织的过程。篇幅的巨大、内容的繁多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勤奋耕耘,译出让人满意的译文,也是乐事一桩。英汉两种文化中兼具兼容性和互补性,有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感会相互影响,所以译者需全心投入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认真分析结构,仔细寻求其规律所在,结合文献的风格、语境、受众等进行翻译。翻译首先需要准确、流畅、完整,译后还需仔细校验。校验等于将翻译过程一丝不苟地再进行一遍,完成全文的翻译等于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的一半,而完成了校验工作,翻译的过程才算圆满。原文经过译者的二度创作,是一个新生的整体,译者严谨地校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再度创作,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读者和译者自己的尊重。

nlc202309090114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英语重结构,从句叠加甚多,所以翻译时就需要充分弄清楚英语的句子结构

例:But the “disintegration”——or,better stated,the departure of music from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ingrained principles,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 melody and harmony,of structural unity and contrasting variety in the way a piece unfolds——had already begun late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译:但这种“瓦解”——抑或换一种更好的陈述,音乐远离了那些传统经验和根深蒂固的准则,尤其是一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结构统一、对比变换、旋律与和声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

此例句较冗长。主体部分为破折号前后两句话“这种瓦解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破折号中间部分更详尽地解释了这种“瓦解”。“departure from”指向音乐远离了哪些内容。“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of……”of之后为两个并列的部分,内容强调着这两部分的主权都在弱化甚至瓦解。本句的中文翻译遵循了英语原文的句式结构,然而是否与原句结构一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应调整句序,或是中文翻译取掉破折号,使句子更加简明清晰。

(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源语英语翻译到目的语汉语时,我们需要不断清楚指明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

例: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a piece of music,it must be felt.

译:为了恰当理解一部音乐作品,正确感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中文里,我们通常说理解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而在上文英语中,则是“be understood”、“be felt”,所以在英文中,被动常常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之功用。

(三)英文词汇经常包含一词多义

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包含有许多含义,这就需要译者加以甄别,找到最恰当得体的词与之对应。有时,一个词的本意在具体的文献翻译时根本行不通,这时就需要转义,找到相近并符合文献的逻辑含义。有时还需对词性进行转换,例如英文中的动词在译成目的语时常常转换成名词等。

例:Wagner was a master at elongation.

译:瓦格纳十分擅长延长音乐的持续时间。

瓦格纳是德国的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是世界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的音乐一般篇幅较长,持续上映达数日。如他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其规模巨大,需要4个晚上才能演完。所以,elongation在英文中的意思仅仅为“伸长、延长”,而在本句中,很明显翻译不通。所以,在此句中,词性需转换为动词。

(四)对于音乐文献的翻译,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

了解与文献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地会有利于翻译行为的有效实施。如若翻译中遇到了不解的文字和思想,作为一名译者,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的。但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与语境,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来勾画出流动的场景,以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Did not Stravinsky himself proclaim that his music was an “object”,a “thing”,with a life of its own,and with no other meaning than its own purely musical existence.

译: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声称,他的音乐是富有生命的一种“物体”,一件“东西”,除了其纯粹的音乐存在,别无它义。

如译者之前对斯特拉文斯基这个作曲家和他的音乐思想不甚了解,但又有所耳闻,那么,译者就只有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已掌握的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资料来理解和翻译了,这也是翻译策略中“归化”的一种体现。

(五)优秀的文献翻译需要把源语言的意境真实地表现在目的语中

例:In mere words,it simply means that every good piece of music must give us a sense of flow——a sense of continuity from first note to last.

译:简言之,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给予听众一种流动之感——一种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自始至终是连续不断的。

英汉文献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许多问题与困惑,并且每个译者因其自身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风格、审美趣味等都会有不同的难点所在。遇到较困难的部分需翻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甚至可以咨询翻译前辈,直到弄清楚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虽每一个小细节毫不起眼,但如处理不得当,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结语

译本的完成,仅仅是文化传播的开始,以传播视角探究译本的传播,反过来再修正原来的译本或者指导新的译本,如此反复多次,更容易去除文化沟壑离文化融合更近一些,传播力也就更远更久一些。这种“融合”,绝不是霸权主义式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吞并,而是树立跨文化意识,珍视英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他者,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完成,翻译的“译入”与“译出”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为跛脚的翻译大国,现状为“译入为主,译出很少”。据翻译实践来看,“译入”,即英译汉相对较易,许多译者的翻译学习也是从此着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译英的练习,需在英语翻译的世界里全面发展,多步并进,投入更多精力于汉译英的文献翻译。为了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由误译产生的问题,中国译者需担负起这任重道远的任务。

翻译不仅促使了世界文化间的交流,器物、技法等奥妙也都蕴藏于大量的文献之中。音乐文献的翻译更是如此。音乐给人们以视听的享受,净化心灵、修养身心。从西方音乐文献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罗马音乐的起源,西方代表了人类情感的七声音阶调式,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交响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享誉国内外普契尼的《帕兰朵》。这一切归于音乐文献的“译入”带来的裨益。而中国文献的“译出”文本同样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深沉苍凉、格律优美的彝族撒尼创世叙事史诗《尼迷诗》的英译本,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玛纳斯》的德文译本、俄文译本和英文译本;抑或中国著名文学著作:阿莱《尘埃落定》、莫言《丰乳肥臀》的外译版本等。音乐文献与诗歌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凝聚中华民族精神,音乐文献的翻译实际是文化跨语境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所以,翻译可以使不同国度之间的人们彼此增进了解和理解,这样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彼此包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教出版社,2009.

[5]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

[6]Aaron Copland.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M].New American Library,2009.

英文文献翻译 第5篇

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粉散播、活力及柱头可受性 黄泽豪1,2;朱锦懋2;母锡金和林金星1*

重点实验室的光合作用和分子生理学、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93, 中国和录取的生物工程、福建师范大学、350007中国福州

接收:2003.4.16返回修改:2003.9.10定稿:2003.12.3电子出版:2004.1.26 背景和目的羊草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草,它广泛的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区。然而,羊草在自然条件下有性繁殖能力低,种子产量少。揭示羊草结实率低的原因,提高其种子生产,是一项亟待接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出相关研究。

主要原因

羊草的花期是在四月份,一般持续5天。最适授粉时间在1600h与1700h之间,在期间大约有56.1%花粉粒散出。花序的不同部位花粉密度不同,中部花粉密度最高,其次是上部,基部最低。TCC法比IKI更准确,测的花粉活力为62.4%;划分在猪头上的萌发率为50%。花粉的活力持续仅为3h并且P/O值高达79333/1。柱头可受性时间短,仅为3h;开方受粉时,86.7%的柱头获得传粉。在整个授粉期,不同部位相对繁殖能力的峰值中间> 基部>上端。一天的繁殖能力变化和花粉的散播是相似的。授粉期一天最高的花粉量表示最高的繁殖能力。自花授粉不能产生种子。

总结

数据表明低花粉活力,短的花粉寿命和短的柱头可受性,都反映了羊草是典型的低产量饲料作物。

关键词:羊草,花粉色散,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前 言

羊草为小麦族多年生根茎型禾本科牧草。由于羊草具有极强的抗逆性,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最东部地区,从朝鲜到蒙古和中国的北方,从西北到西伯利亚。早春发芽,迅速生长,适口性好,牧草生产使得它成为理想的饲料及饲料生产产品。除此之外,由于羊草无性繁殖效率高,并且拥有茂盛的水平的根状茎匍匐,所以被作为一种固土植物,防止北方的土地沙漠化。

因为羊草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草,人们非常的关注它。然而,面临这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有性繁殖率低。为了准确的揭示它有性繁殖率的原因,所以对这个种进行了几项调查;然而,这些调查都集中在对其生态因素的影响上。很少有对其生殖方面的调查。有关报道称羊草在自然状态下的种子产量<40%。种子的产量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营养的供给和植物的生长,还有人和动物的干扰。然而,低的繁殖的原因是还是未知的。大部分原因是对这种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尚且未知和不全。这是一项客观研究花粉色散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授粉期花粉活力和柱头可受性,来评价这些因素对羊草结实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研究样地位于内蒙古锡林河盆地南部,海拔1265米,年降水量350mm,年平均气温0.3℃,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固定样地始建于1979年,固封后主要用于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监测研究。

花粉散播

用玻片捕获法测花粉流密度。大载玻片的一面均匀地涂满凡士林,涂面朝上置于花序不同位置登高的支架上,一小时后收起玻片。金属丝网被钉在地上,通过土地表面高为0.38、0.45和0.52的幻灯片对应低中高部位的峰值。从2002年6月21到31日每天收集花粉。从6月21日到25日,幻灯片处于0-8:00h并且在18:00h发生变化。从6月26日到31

日,幻灯片处于0-8:00h并且在12:00h和14:00h发生变化,每小时都发生变化一直持续到18:00h。幻灯片置于18:00h每天收集处于0-8:00h的花粉。在收集期间要记录相关温度和湿度因素。发现最高温度是在14:00h和15:00h间,然后渐渐下降。对应的最高湿度是在14:00h和16:00h间,下降到最小是在16:00h和17:00h间,之后就又开始增加。

在显微镜40倍视野下,每张幻灯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统计花粉数量。通过花粉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来区分鉴定羊草花粉。使用收集的数据来估计花粉散播的空间分布情况。柱头可受性、成功授粉及花粉管的萌发:为了统计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的数量,采集从花开的雌蕊标记六个不同时间(0、1、2、3、24、27小时)所对应的峰值。用2.5%的戊二醛进行固定后,雌蕊放在70%的酒精中,置于10%的亚硫酸钠中,120℃高压(160kpa)15分钟,水溶性苯胺蓝色溶液中染色,用凡士林封片。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检查柱头上花粉粒着落数量,花粉的萌发及花粉管。

花粉和种子收集生产

研究植物形态学,收集30个成熟的花粉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样品固定在FAA然后分块嵌入在石蜡。确定每一朵花的花粉粒数量,每一多花从未开放到成熟对应5个不同的峰值。取一个未开裂的花药,在1ml1%TCC中撕裂,充分挤出花粉,室温染色30min,然后取出0.02ml滴在血球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花粉数量,每个花序做3个重复,重复计量5个花序,经一定转化,即可得到每个花药的花粉量和每朵花的花粉量。在开花期,每天标记10个峰值。授粉2个月后,统计其结实率。繁殖力是除以数量的种子集授粉后2个月的总数在授粉花朵从峰值标记。

数据分析

运用Excel数据整理及直方图、折线图绘制等;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绘制三维图表。其中t-检验均采用P<0.05的显著水平。

结果

植物的形态学:羊草是两性花并且排成复峰值。有大约45+5峰值,植株高度在0.4m到0.6m间,在开花时0.14+0.02mm峰值。在每一个小惠状花有5-8朵颖花。每朵颖花含有浆片和稃片各2枚,雄蕊3枚,雌蕊1枚。成熟的柱头两个羽毛状的,有一个子房外壁有毛,花药二室四腔。子房有一个小室,包含一个倒生胚珠。胚珠具有双层珠被,薄珠心。在峰值为14:00h和18:00h间,花通常是同步地或向基地开放。一些处于顶端的花在14:00h开放,一些处于中间的花在15:00h开放。绝大多数处于中间和基部的花是在16:00h和17:00h间同步开放的。然而还有极少数是在17:00h后开放的。

花粉散播:在这个研究中,很少有植株的花是在6月26日之前开放的,并且在6月21日到25日从未收集到成熟的花粉粒。每天的花粉量先增长,在28日到达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减少,6月30日之后产生的花粉量<5%的峰值。在一天之中不同时期的花粉量是变化的并且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峰值,正如图3所示。在花粉密度变化在每一天之前类似的趋势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在一个峰值。花粉传播始于14:00 h,但在低密度直到16:00 h。峰值发生在16:00h和17:00h之间,在这期56%的总花粉散播(图3)。17:00 h后,花粉密度急剧下降到55´54 m±2 3 104粒。

在一个峰值的不同位置观察到花粉密度是变化的。对于每个收集期间,花粉粒的数量是最高对应的是中间部分的峰值和最低的花粉粒数量对应上部的峰值。最高的花粉密度发生在16:00h和17:00 h在中间位置(330 63 3 104粒´m±2)。最低的花粉密度(44´50 m±2 3 104粒)发生17:00h和18:00h之间在较低的位置。发现在中间位置对应最高的花粉密度(148´0 3 104粒米±2)和发现在较低的位置对应最低(109´3 3 104粒米±2),那位置上128 5 3 104粒米´±2。

花粉活力与寿命:不同的染色方法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花粉的可行性。沾着TTC花粉活力是62 +5%时(无花果。1 d),但沾着IKI的花粉活力86 +3%时(无花果。1 e)。两者的区别是选择高度显著的标准(P < 0 05)。新鲜花粉在2 h在80°C高温杀死之后,使用TTC对其进行染色观察不到色彩变化(无花果。1 f)。但是,大部分新鲜花粉进行高温杀死的花粉,使用同样的方式用IKI染色会发生颜色变化。

使用TTC染色表明,在室温下花粉可以保持大约3h活力。花粉可行性在此期间71%左右的花药裂开。当花粉是室温保存在培养皿中,生存能力下降很快。1小时后,在潮湿条件下生存能力下降到56%,在干旱条件下下降至44%;2 h后下降到34%和18%。虽然可行性的花粉保存在潮湿的条件下减少慢于在干旱条件下,但是3h后,这两种情况下的生存能力下降到低于5%。

当花粉粒落在柱头的表面时就开始授粉,花粉开始萌动。花粉粒萌动到长出花粉管大约需要3h。用苯胺蓝染色胼胝质对其花粉管进行染色。在实验条件下,大约有50%的花粉粒萌发。

柱头可授性:雌蕊在开花后大约3小时都保持可授性。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表明,开花之前,几乎多有的柱头小且表面光滑。随着雌蕊摆脱苞片,风格和柱头拉长扩大明显大小,最后,开始接受花粉。花粉粒的数量到达柱头(授粉成功)在第一次3小时期间感受性逐渐增加高于稳定水平。在开花期大约6.7%的柱头具有可授性(15:00小时);然而,在这个时候平均不到一个花粉粒到达柱头。在15:00h和17:00h间可以显著的提高授粉。在18:00 h大约有86.7%的柱头平均可以接受16.5个花粉粒。此后,没有进一步显著增加(无花果5和6)。因此,最有效的授粉时期是在15:00h和18:00h间,不论是蕊授粉还是每个柱头接受的花粉粒数量(无花果5和6)。

花粉的生产和繁殖力:每个花粉粒产生峰值差异很小(26 444 6 1799,n = 10)。花粉:胚珠比是79333:1。观察处于旺盛期有关不同密度的花粉流变化。在单独的一个峰值,繁殖力是24.3,35.5和30.8%分别对应最低的、中间和偏上的位置的峰值(图7),以及峰值对应的花粉密度。

在整个授粉时期(26±6月30日),最是授粉时间变化往往与花粉流密度变化是相关联的(图

2)。繁殖力变化对应每天的峰值,所有峰值平均值是30.2%。从6月26日至28日它逐渐增加,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下降。在6月30日,繁殖力下降到16.5%。没有种子生产如果钉满了袋子。

讨论:这是常见的雌雄同体的被子植物产生花和胚珠比水果和种子多(威尔逊,1979;Bawa和

韦伯,1984;萨瑟兰和德尔菲,1984;萨瑟兰,1986)。解释的存在这些无果花,提出了两个假设(萨瑟兰,1987)。一个提出资源除了花粉限制种子生产。其他的假说提出,种子植物通常得不到足够的花粉或种子集满水果。花反映了花粉的数量,足够数量的花粉粒将达到一个柱头的概率(时候,1977)。在目前的调查,花粉产量多产的作为显示高花粉:胚珠比(79333:1)根据提出的定义的时候(1977年),对应该归类为展示专性异株异花受粉(最高外交级别)。此外,缺乏种子生产在峰值覆盖着袋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羊草通常远交和拥有强大的植物壁垒。

在异花授粉的物种,它已经被报道,花蕊得不到足够的花粉或种子集水果——繁殖力可以提出补充人工授粉(Bawa和韦伯,1984;齐默尔曼和派克,1988;约翰斯顿,1991)。硕士(1984)观察到一个低密度花粉流由于异步裂开在羊草栽培人口,导致低繁殖力。然而,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开裂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与从花粉散播同步。超过95%的峰值花在5 d 26至6月30日,56.15%花粉总量都集中在1600h和1700 h在四健会收集期。相应地,最高的繁殖力发生6月28日,而最低的繁殖力是发现在6月30日峰值后。结实和花粉密度表明两个的变化趋势是类似的,高繁殖力与开花时高花粉密度相符。这是进一步观察到相关繁殖力的变化与花粉密度在单独的一个峰值,既是最高的繁殖力和密度最高的花粉流出现的半腰峰值(图7)。从这个正相关,它是推断果实和种子设置可以限制,尤其是在花粉负载较低的峰值和超越时间26±6月30日。即使在上层峰值和期限内26±6月30日,成功授粉的频率可以降低当或在传粉者是不可靠的,因为异柱异花授粉的物种主要是外交系杂交或自交不亲和的(时候,1977)。

花粉活力被看做是花粉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TTC和IKI是相同的染色法来判断花粉的活力大小。据报道用IKI测的花粉活力大约是90%,然而繁殖力却低于50%。然而,在这里介绍的研究,用TTC法和IKI法染色测得花粉活力分别是62.4%和85.6%。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 < 0 05),表明花粉活力和染色技术方法密切相关或者花粉染色反应作为花粉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Fritz和Lukaszewski,1989;Sedgley和Harbard,1993)。对照试验用高温杀死花粉后.没有花粉粒能与TTc产生红色反应(图版vl-4),而IKI染色后,仍然有大部分的花粉粒被IKI染上蓝黑色(图版VI²2)。比较而言,T1℃能更准确地区分新鲜花粉与热杀死花粉,而IKI却不能。这说明由于IK[对热杀死花粉染色反应,所以其测定生活力的结果有可能偏高,相对而言TTc测定的结果更能反映羊草花粉的生活力状况。

花粉寿命是另一个有关繁殖力重要的因素,可能会限制种子生产(Fritz和Lukaszewski,1989;Dafni和Firmage,2000)。这里描述的实验表明,花粉可行性超过3h后,花粉活力会从70.8%急剧下降到5%。换句话说,这一物种花粉授粉的时间是短暂的。如果花粉到达雌蕊在延迟时间超过3小时,就可能发生授粉失败。由于羊草是风媒花粉的物种,生存能力低与高温度和相对湿度较低的典型干旱区密不可分。

在许多被子植物物种,雌蕊接受能力可以持续一天或几天里。一个长时间的柱头可授性有助于授粉成功(Nepi和Pacini,1993;Tangmitcharoen和欧文斯,1997;Sornsathapornkul

和欧文斯,1998;Aleemullah et al.2000)。这里给出的结果表明,养草的柱头可授性只持续大约3 h。超出这个时间,无论花粉的活力多么高和花粉的数量多大,授粉的结果通常都是失败的。有一个看似冲突更高密度和低繁殖力花粉对应上层位置的峰值(图7)。当天早些时候位于上层高花粉密度的花先开放(1400小时)与那时候其他花粉密度低的位置(1600±1700 h)相比较。事实上,当柱头可授性明显降低时,花粉密度却增加1600±1700 h)。它似乎表明,柱头可授性时间短是限制羊草种子产量的一个不利因素。

总之,目前的研究也表明,自然条件下人类对羊草花粉的寿命和柱头可受性的影响。特别是,它表明花粉密度变化和繁殖力发生不同位置对应的峰值。除此之外,花粉活力、花粉寿命及柱头可受性与繁殖力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在自然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养草的种子产量。大孢子发生、受精和胚胎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准确的理解这个物种低繁殖力的原因。

感谢

我们感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提供现场和实验室设施。我们也感谢沈博士和林金星教授为建设性的批评的手稿。本研究重点项目成立中国科学院(KSCX1-08)。

数值分析文献英文翻译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国际热点,话语权,文献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政策的关注及相关研究也日渐升温。那么当前国际社会的教育政策研究正在聚焦哪些热点话题和重点领域?教育政策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哪些特点?以国际范围内几种代表性期刊近五年的教育政策研究文献为样本,展开文献分析,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并对拓展我国教育研究者视野,把握国际教育政策研究前沿,借鉴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相关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维度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五种教育政策的权威英文期刊———《教育政策》(Educational Policy,EP)(SSCI来源期刊)、《教育政策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JEP)(SSCI来源期刊)、《教育评估与政策分析》(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EEPA)(SSCI来源期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ERPP)(亚太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政策分析档案》(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EPAA);并辅之以教育管理领域中两种重要期刊———《教育行政管理与领导》(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EMAL)(SSCI来源期刊)和《教育行政季刊》(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EAQ)(SS-CI来源期刊),择其有关教育政策研究的论文纳入分析样本。取样时间段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获得有效样本1090篇。其中2010年198篇、2011年205篇、2012年207篇、2013年223篇、2014年257篇。

(二)分析维度

本研究主要从两大维度、六个具体方面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特点展开分析:一是内容特征的维度,具体从三方面分析国际热点———关键词高频词、研究聚焦的学段或领域、研究对象的国别(地区)特征;二是作者构成的维度,从三方面分析话语权特征———作者合作率、高频作者及研究机构、作者国籍。

二、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特征分析

综观7种教育政策研究权威英文期刊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刊发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整体趋势,各国学者对教育政策的关注与研究热度逐年递增。

(一)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热词:领导力、教师、公平

通过对近5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论文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位居前三位的高频热词为“教师(teacher)”“领导力(leadership)”“公平(equity)”,出现频次依次为238、181和71(参见表1)。

1. 领导力

通过对近5年上述7种重要英文期刊中相关教育政策研究的考察发现,近几年来国际教育界对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分化背景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强调教与学关系的领导力”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力”已成为继教学型领导力和变革性领导力之后,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新范式;[1]二是“工作难度与压力持续增加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研究[2]——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校长领导力经由对教师的各种影响进而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成为提高学生成绩与学校绩效乃至提升国家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3]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在近5年间无疑成为了教育政策领域有关领导力研究的主体部分,在本研究1090篇有效样本中,校长领导力研究共有56篇,占领导力研究整体的23.5%。

2. 教师

为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而在诸多改革措施中相当重要而核心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育质量。[4]这一潮流在近年来国际教育政策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10~2014年间7种权威英文期刊教育政策研究中,以“教师”为关键词的论文共计181篇,位列关键词词频统计的第二位。其中,以“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化”为关键词的论文有31篇,“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战略的根本性因素,[5]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政策研究是教师政策研究中的焦点。此外,教师评价、教师质量、教师领导力、教师工会、教师证书等也是当前教师政策研究较多关注的主题(参见表2)。

3. 公平

教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而言,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教育及其后续职业生涯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社会及文化资本再分配;教育政策则通过对社会阶层流动与转变的间接调节而成为“‘特权/弱势’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 of privilege/disadvantage)过程中的重要工具。[6]正是基于对教育公平特别是相关教育政策重要价值的认识,“公平”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另一热点。有效样本中以“公平”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共计71篇,其中聚焦贫困群体受教育权的研究最多,达14篇;其次是少数种族/民族/教派受教育权研究,达13篇;关注不同性别平等受教育权问题的研究有9篇,位列第三;对城乡与不同阶层教育公平的研究各有6篇;此外还有对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研究,以及从入学机会、学校生源背景构成、辍学儿童受教育权等维度对教育公平问题展开的探讨和分析。

(二)基础教育政策占据研究主体,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升温

从学制系统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构成了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绝对主体,占全部1090篇文献的61%,其中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占总体的3.4%、初等教育政策研究占7.0%、中等教育政策研究占35.6%,同时有15.0%的研究从整体上探讨K-12阶段的教育政策(参见图1)。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也是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一大热点,并且刊发的相关论文数量近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并不明确针对某个学段的教育政策,而是聚焦某一领域或主题的教育政策研究,如教师政策、公民教育政策、语言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教育政策与社会公正、地方教育政策、国际组织教育政策的网络传播、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等,可见当前教育政策研究涉猎范围十分广泛。

(三)研究国别分布广泛,美、英等发达国家是焦点

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所聚焦的国家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本研究有效样本的研究对象国别涉及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的63个国家。首先就国家的地域分布来看,聚焦北美洲和欧洲教育政策的研究论文最多,特别是围绕美国、英国教育政策展开的研究分别占47.2%和13.6%,达到514篇和148篇(详见表3)。同时,综合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总计53篇,其中2013年和2014年各17篇,而2010~2012年共19篇。

其次,就所聚焦国家的发达程度来看,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确定的划分标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HDI)高于0.8为高度发达国家、0.7~0.8之间为发达国家、0.55~0.7之间为中等发达国家、0.55以下为欠发达国家[7]———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聚焦的国家中涉及高度发达国家28个,发达国家16个,中等发达国家10个,欠发达国家9个;以高度发达及发达国家(地区)为对象的教育政策研究共960篇,占样本总体的88.1%,聚焦中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研究分别为48篇和15篇,共占样本总体的5.8%,另有6.1%为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比较、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综述及专题研究等。

三、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特征分析发现,半数以上的研究成果由合作研究获得,合作率及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作者国籍范围十分广泛,共涉及六大洲55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高频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也均来自美、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一)教育政策研究合作率的多维分析

本研究从三个角度对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合作率进行分析:一是一般合作率,即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占成果样本总体的百分比;二是跨机构合作率,即两位及以上合作者分别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机构的成果占样本总体的百分比;三是跨国合作率,即两位及以上合作者分别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果占样本总体的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1090篇有效样本中,独著论文为464篇,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的论文为626篇,一般合作率为57.4%,2010~2014年分年度合作率也均在50%以上。其中,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占合作论文的半数以上,达56.5%,合作者数量最多的达到九人;跨机构合作率为37.4%;一般合作率和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递增趋势;跨国合作率为5.8%。(参见表4)。

就分年度合作率的变化趋势来看,2010~2014年期间,一般合作率和跨机构合作率均呈现逐渐递增的整体趋势,跨国合作率2010~2013年期间逐年增加,2014年有所减少(参见图2)。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高频作者与研究机构情况

出现频次最高的作者是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Michael W.Apple,五年间其在7种期刊上先后10次发表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以下是刊发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参见表5)。

此外,对本研究样本高频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7种教育政策研究期刊中刊发的论文成果最多,2010~2014年期间共计33篇。位列高频研究机构前十位的其他九所大学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USA)、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UK)、中国香港特区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Hong Kong,SAR)、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USA)、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USA)、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UK)、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A)和范德比尔特大学(University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USA)。

(三)教育政策研究者的国籍统计

1090篇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作者国籍涉及六大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高度发达国家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13个、中等发达国家7个、欠发达国家6个。最主要的作者群来自美国,共计704人次,其次是英国180人次、澳大利亚85人次、加拿大51人次。我国近5年在7种期刊上发表教育政策研究论文的作者也较多,达到37人次,其中包括香港特区17人次、台湾地区4人次(参见表6)。就作者所属国家的发达程度来看,仍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HDI)为依据,来自高度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作者人次分别占总体的91.2%和6.2%,来自中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作者人次分别占2.0%和0.6%。可见当前国际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以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高度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占绝对主体。

四、小结与讨论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一)合作研究成为教育政策研究的国际主流

合作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2010~2014年7种期刊所刊发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的合作率均已超过半数,并且已从2010年的55.1%上升至2014年的61.9%;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政策研究来自于不同研究机构乃至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者之间合作展开。教育政策研究领域高合作率的原因在于: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价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产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教育政策在制定之初即要充分研究并确保教育机构能够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财政、福利、卫生、文化、科技等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社会系统中健康运行。由此,教育政策研究客观上需要来自多个相关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机构、具有不同研究背景与专长的研究人员合作展开。[8]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当前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其中央及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全球化、国际化背景的深刻影响,[9]对他国和地区经验的借鉴,以及跨国或跨区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二)发达国家(地区)掌控教育政策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10]这即揭示了“话语”与“权力”的内在联系———此时的“话语”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形式,它成了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权力,即“话语权”。[11]通过对近五年7种代表性期刊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地区)明显掌控着当今教育政策研究的话语权:第一,高频作者与高频研究机构均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第二,90%以上的作者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第三,美、英是发达国家话语权的集中代表———前10位高频作者中有6位来自美、英两国,前10个高频研究机构中有8个来自美、英两国,两国作者共计884人次,成为教育政策研究作者的绝对主体。其深层原因至少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美、英为首的诸多发达国家(地区)掀起了又一轮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浪潮,此间各国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教育政策。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前期,一方面新的政策仍在制定并陆续颁布,另一方面,诸如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2001)、英国《每个儿童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2003)、《早期奠基阶段规划》(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EYFS,2005)等重大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在实施了一段时期后又迎来了对其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成绩及其评价、法案修订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新一轮探讨和研究。[12]大多数欧洲国家也在此期间先后启动并持续推进了本国学校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教改运动,学校自治、自我评价、质量管理等成为各国教改中的核心议题。[13]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政策由此确实在国际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和持久的影响,成为各国研究者聚焦的热点。其次,不仅是当今的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整个教育研究乃至大多数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基本均在发达国家一方,学界普遍认可及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也源于发达国家,如当前普遍采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就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教育政策研究的几种权威英文期刊的主办方也基本来自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这一点也促成了当前国际范围内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控着教育政策研究话语权的局面。

(三)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政策的关注与研究不足

上一篇:呵护关爱下一篇:婚前协议书范本.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