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点滴休会论文

2024-05-11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点滴休会论文(精选9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点滴休会论文 第1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点滴休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 兴趣 方法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争相学习的内容,这就使教育者———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

【正文】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视电话、智能水电系统、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现代信息生活方式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清楚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础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以下,就我十三年来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为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通常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多渠道收集资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力争每节课都能调动学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运用多媒体将教案做成课件,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又运用游戏的形式或竞赛的形式,使用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新的信息知识。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教法

1.引入趣味课题

课题能否成功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当他们走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喜欢的歌曲,这一招立竿见影,他们的兴趣马上被吊动起来,并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P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电脑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稿件,而不用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有新挑战,这样即能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抽取精髓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2000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2000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2000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功换,而且每一个对象都进行了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

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怎么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

4.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许多构想都源之于生活,教师可以用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来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是这样讲解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之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邮局每天会派专人送到我们的邮箱中,而每个邮箱对应一个号码和锁,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才打开信箱锁拿到自己的信件。在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当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邮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邮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相似!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创新环境,学生主体参与的新型教学观念,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恰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经验 第2篇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标准, 以教材为参考, 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进, 再反思, 再改进, 形成“反思型”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够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发展, 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师。

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加强机房管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多媒体机房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对设备进行常规性的维护与保养, 对软件进行更新与保护, 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制定机房制度,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爱护机房设备, 保持卫生的清洁, 不恶意删除、修改文件。

二、研习教材, 拓展知识, 结合学生实际, 有效组织教学

教材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教师应了解教材的特点,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根据课标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 因材施教,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比如在讲“户联网的连接方式”时, 重点放在家庭宽带上网,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并不是单单学习教材上的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介绍国内外的信息动态, 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关注信息产业和发展。

三、根据学生情况, 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基础、兴趣、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合理组织理论和操作教学过程, 根据需要使用“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进行教学。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讲“Word”时, 把任务分成几个不同的内容“排论文, 做贺卡, 编版报”等, 让学生知道学习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2. 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的教学大部分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在教学时就可使用“教学演示软件”。信息技术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通过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使用“教学演示软件”,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比如在讲“网络的类型、拓扑结构”时, 就可使用制作好的课件, 让学生理解概念。

四、打破模块, 分散学习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 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 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 然后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 似乎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 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 已经成了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 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 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 教师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初始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让学生去感受计算机, 体验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玩一些益智的游戏, 用一些辅助学习的软件去改变常规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游戏中逐渐认识计算机, 掌握鼠标的操作, 并体会到计算机在学科学习方面的初步作用, 对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桌面等, 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就会培养起对计算机的兴趣。

第二阶段, 让学生学习用计算机画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 而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 他们很善于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 以及他们的思想。过去他们都是用笔和纸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现在将计算机交给他们, 作为展示自己思想的大舞台, 他们会发现计算机是那么神奇:计算机绘画色彩鲜艳, 操作方便, 表现丰富, 便于修改, 还有丰富的素材供他们选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学习愿望就会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引入相关的知识、名词、术语, 如主机、硬盘、软盘、CPU、内存等, 可使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到相关的知识。

我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看法 第3篇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

入必修课范畴,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高效。现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融会贯通,注重类比迁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二、善于观察,学会相互联系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完全可以借助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客观事物来和计算机教学相联系,这样就通俗易懂,利于学生接受了。比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知识,促进应用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4篇

新课程提倡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作为教师的“常规武器”被普遍地、经常性地运用在有效教学中, 可以说,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若能很好地运用, 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优化教学效果。

课前提问就是讲新课之前复习式提问, 本学科课时相对较少, 有时课节之间有两天的时间间隔, 所以课前回忆复习上节课内容很有必要, 同时可以很好地联系本节课的新内容, 温故而知新并导入新课。一个章节的每小节内容联系都很紧密, 课前回忆旧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并加以联系。

课堂之中的提问, 可以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并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所以, 要结合自己的课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和应用一些合理的问题, 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授课的效果, 达到教学的目的。

要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一般采用小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小组教学关键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互帮互助;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可以选出小组中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 让他在协助教师教学的同时, 还可以指导其他同学的计算机操作, 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其次要以任务为驱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5篇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上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学得很好,那么他将来就能学好计算机技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配备有专门设备的教学环境,也就是计算机教室。在讲课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讲清楚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进行实际操作,所以每一节课都要合理分配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的时间。因为学生是坐在计算机跟前听课,当教师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一直放在计算机操作上,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在计算机教室里上课,还涉及计算机设备的管理问题、微机房的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等。尤其是设备的管理问题,有些学生,不仅不爱护设备,甚至还故意破坏计算机设备。总的来说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明确分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是指以教师主导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网络人之间相互都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信息技术课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网络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完善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是自由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开放发散的。网络将给予学生完美“地球村”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的广阔与纷繁芜杂,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广泛与魅力,个人生活、自由的人际交往赋予学生更深妙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信息技术课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四、稳定灵活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去获取知识。

我上课的教学模式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既相对稳定又相对灵活。说它相对稳定,是指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学生会慢慢适应、慢慢接受,找到规律。说它相对灵活,是指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在通常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出学习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也会在我的启发下逐步发现问题,我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将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利用学习资源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新问题。

由于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我会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高质量地解决。“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及时、耐心、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一般课本上所讲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了。我在信息技术课的理论教学中大多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使得一些生涩的计算机专用名词,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头痛,反而会通过这些对比,加深了的对知识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一定积累了更加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到用Excel统计数据的时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为例,如何统计考试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门课程的总分和平均分,单科优秀排名等等,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就会对它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做,甚至还会提出教师也没想到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点滴 第6篇

良好的常规管理是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的保障, 没有一个完善的常规管理制度, 学生、教师是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因此, 我在新学期的开始就制订了有关信息技术课的制度要求。具体如下: (1) 课前由体育委员组织全班同学排好队在机房门前集合, 然后依次进入机房。 (2) 进入机房后, 由老师统一宣布开机, 指定操作内容作为课前练习。 (3) 上课期间遵守课堂纪律, 维持机房卫生, 遵守机房使用计算机条例。 (4) 上网浏览信息时不准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5) 下课后, 正确关机, 关闭显示器, 摆放好凳子, 全体起立排好队依次走出教室。通过开学初制订的常规管理制度, 使每位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二、“严”字当头, 规范学生行为

任何一个好的常规管理制度, 若不能严格执行, 一切都是空文。所以, 自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 努力做到从严要求, 从严管理, 从严衡量, 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善始善终, 不能有头无尾, 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犯纪律的人和事, 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格、严中有爱、严中有情, 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严, 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一直以来, 我注重扎实有效的常规管理。如排队进出机房、正确开机关机、维持机房卫生等, 若有学生违反, 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若哪位学生不遵守纪律, 我会让他来维持班级纪律, 让他亲身体验一下课堂纪律混乱是什么样感觉。这样, 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形成习惯, 保证整个课堂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的良好风貌。

三、“爱”为核心, 融洽师生关系

“谁爱孩子, 孩子就会爱他,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善于接近孩子, 体贴和关心学生, 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操作性问题, 当学生不会时, 教师不能以自己眼光来看待, 认为很简单就很粗暴地训斥学生, 而应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有时, 当教师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时, 也不要羞于面子问题而不敢面对学生, 相反, 若坦诚面对问题虚心向学生请教,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反而还会提高。比如, 有一次, 我在教学插入标点符号时, 我请一位同学演示操作一下, 可这位同学用的方法不是我讲的工具栏的方法, 而是直接用快捷键完成的, 当时, 我也没搞清楚, 我就请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解一下, 我这才明白他用的是智能ABC中的“V+1”来完成的。通过这件事, 我想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去关心学生, 同时,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 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 又把你当作好朋友, 树立起老师崇高的威望。那么, 你的教育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的方式, 共建和谐课堂

(一) 班干部轮流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班级中的小干部可谓是教师的左膀右臂, 老师要合理恰当地让班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机房里计算机布置情况, 我首先因地制宜地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每组先选出一个组长, 在小组中让每位成员都轮流任组长来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卫生等。以评选优秀小组的形式进行班级管理。在评分标准上, 每位学生每月基础分为100分, 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给予加分和扣分。比如, 上课踊跃发言的, 老师的给予加5分, 若上课时与同学随便讲话扰乱秩序的, 则扣5分, 这样每月下来记录本上就可以看出哪些同学表现优秀, 哪些同学表现不够好了。通过班干部轮流制, 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 也更加热爱信息技术课了。

(二) 巧用表扬,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运用好表扬的艺术, 在班级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 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 马上给予表扬, 不仅能坚定学生正确的信念, 维护本人的积极性, 还能教育其他学生, 促进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比如, 在信息技术课中, 展示一些学生做的作品, 如贺卡、课程表、统计表、小报等, 教师充分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表扬与鼓励使学生认清自己, 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增强进一步发扬优点的愿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 当他们有进步要求并在行动中有所表现时, 更要适当地表扬、鼓励, 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 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 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三) 角色互换, 也让学生来评价教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滴 第7篇

关键词:技术信息 理念教学 兴趣激发

一、扣紧新教学理念,结合本地特点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将每节课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A、理论学习阶段(大约2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讲,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并按要求进行同步操作练习;B、互助阶段。在第一遍讲完做完后,全班仅有少部分同学会做好,这时可让这些同学到那些不熟练、不会的同学当中进行指导性帮助,但坚决杜绝包办代替。在互助帮助、互相影响下,95﹪的学生可吸收课堂所学;C、自由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已掌握本节内容的可自由练习,包括游戏。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增长更多的技能和提高操作水平。例如,通过自主学习,好多学生掌握了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何发送E-mail等。

二、注意培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1.重视直观,激发兴趣。在每节课之前,我用大量的时间准备素材,用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图片、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用彩色明星画报讲解word中的图文混排。为学生提供自己喜爱的教师的图片,插入到自己输入的文字评价中。这样既完成了教學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图片如何进入自己的计算机的浑厚兴趣,为以后讲解图的共享及扫描打下了伏笔。

2.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发现力。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对教师的教案、计算机怀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于是我就表扬那些学得好的同学,让他们用我的机子,感受我的机子,在我的机子里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我的机子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在什么盘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运行。

三、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分组学习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先向各小组布置学习课题,然后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有关的资源,由每小组研究学习,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例如,让学生制作网页,教师先系统讲授了网页制作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利用Photoshop制作图片,还可将Photoshop和Flash相结合做出动感十足,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最终由各组组长汇总上报达成共识。

四、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做到学以致用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点滴休会论文 第8篇

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增添活力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使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课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笔者特意为三年级设计的《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是小学生学习和研究科学启蒙的第一课,也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全部科学课的绪论课。它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涵盖了科学课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同时,它还要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关注,使他们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感性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看二做”的教学过程。一看就是观看有关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一些物体和现象。二做就是做实验,笔者先演示了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小喷泉”和“水往高处走”,再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在动手做实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此时,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笔者再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科学课很有趣,它就是专门研究大自然的。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

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

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

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适时、适度

信息技术不是单个的整体,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更不是机械的操作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听课中,大部分课件的播放时间达到了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三,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讲,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体会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改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嘗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熟悉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在乡镇的学生初识计算机,兴趣当然不小,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兴趣就是在很短时间内一落千丈。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想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例如,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没碰过电脑,对鼠标的基本操作非常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是难以掌握,而且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就让他们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电脑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

三、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中美经济关系论文下一篇:公司职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