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2024-05-1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精选8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1篇

教案分析11语文四班熊浩翔

教案:揭开情绪的面纱,露出灿烂的笑

教学目的:

1、知识:情绪定义、形成原因及克服技巧

2、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及调适技巧

3、德育:使学生认清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技巧 教学关键:引起、决定情绪的因素 学法:讲解、讲故事、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现象,有时感到高兴和喜悦,有时感到气愤和憎恶,有时感到悲伤和忧虑,有时感到爱慕和钦佩等等,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情绪问题。

一、情绪

心理学上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扩相应的行为反应。

模拟情景:找前排一名学生配合表演,假设教师手中有一根针,扎学生的食指,问同学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

对,首先是感到痛,紧跟着的动作就是缩手,这里提到的“痛”和“缩手”就是情绪的范畴。我国心理学家曾查阅《说文》发现有近1000个字来描述人的情绪,可以说人的情绪是相当丰富的。

即兴表演:

①、叫几名同学看卡片(课前准备),即兴表演。②、让其余同学用字词描述表演者所表达的情绪。

我们对情绪是非常了解的,可以将它们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类型,是情绪的千变万化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的长时间积累就会形成情感,如人的道德感、美感等,以美感为例,老师和我们同学都是黄色人种,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等,而我上大学期间看到一位俄罗斯留学的女大学生,解释一下俄罗斯人是白种人,个子高,黄色的头发、苍白的面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白血病患者似的,感觉不好。这也正说明我们的情感是在生活中长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不易改变的。我们的情绪要是表达出来就成为了表情。

情感

我们表情是相当丰富的,表达的途径也是很多种的。

1、面部表情:指通过面部肌肉变化来表现的各种情绪。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和嘴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得出得现基本的情绪面部模式。情绪 兴奋 愉快 惊奇 悲痛 恐惧 愤怒 厌恶 羞辱 面部模式

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 眼眉朝上,眨眼

哭,眼眉拱起,嘴朝下,啜泣 眼呆张,脸色苍白,毛发竖立

皱眉,咬紧牙关,眼睛变狭窄,面部变红 冷笑,嘴唇朝上 眼朝下,头抬起

情绪

表情

2、躯体表情:指通过躯体动作来表达的各种情绪。最重要的器官是:手

发挥学生的想象,看看我们所知道的常用手语。振臂高呼——激愤

手舞足蹈——高兴 紧缩双肩——恐惧

双手一摊——无奈

等等

3、语调表情:指通过语调表现的各种情绪。“你们会成功的!”——“你们会成功的?” “你行!”——“你行?” “哼。”——“哼?”等等

4、语速表情:指通过语速来表现的各种情绪。

声音尖锐、急促,表达紧张而兴奋的情绪。如,参加运动会时为本部运动员呐喊加油就是一例。

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如我们听到的悼念某个老同志时声音就是通过语速来表达的一种敬仰、惋惜的情绪。

以上就是我们人类的情绪类型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点,但是我们要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无原无故就产生情绪了呢?(生答:不是。)那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情绪呢?

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疑:让我们一些看两个例子:①、比如我们一个同学跟她的母亲说:“妈,明天星期天,给我买一件新衣服吧?”母亲也许会这样回答:“好,明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去。”——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情绪啊?对,心里是美滋滋的。也许母亲会这样回答她:“等你考到班级前三名时妈妈给你买好的。”——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心里嘀咕着:“我现在在班级里排二十,这明摆着是不给我买啦,不买就不买,我还不要了呢。”②美国加洲换洲长啦。

引导得出:

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情绪。不能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就会引起消极情绪。中性刺激物一般不引起情绪。

但老师这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设疑:①、晚上你想睡觉啦,但是现在把你的床拿到我们的操场上,在外面睡了一夜,是满足了你的需要,但我们想这位同学的心情是怎么样?

②、星期天我们去动物园,你站在笼子外面看狗熊学人走路,向你这个方向走来,一拐一拐的很好玩。什么心情?(生答:高兴、好玩、有意思。)狗熊走到笼子边时你发现它站起来比你高,这时你还发现笼子的门没关。什么心情?(生答:恐慌、害怕、扭头就跑。)

③、假设我们生活在抗战时期沦陷区,你想考上大学学习技能好拯救国家,可是当你认真学习时,闯进了日本兵,其中有一个就拿着刺刀站在你身后说:“你的,好好学。”大家想这样我们能学进去吗?

引导: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发现,我们对满足需要过程的评价决定着我们情绪的性质。情绪的两大主要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是处处可见的。

情绪的第一大特性是:泛化性。

举例:①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做的“恐惧”实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说明了实验者由害怕白鼠到害怕白兔,以至于害怕带白胡子的老人,恐惧产生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实验者所害怕的事物是有一个共同点的:白色、带毛的就会引起他的恐惧。同理②小孩怕打针又是一例。最初小孩是不怕护士阿姨的,一身白衣服非常好看,但我们知道小孩的免疫力比较低,导致会经常感冒,感冒了去医院打针,而打针会带来疼痛,几次之后这个小孩就会发现,只要他看到护士就会疼痛,所以他怕见到护士,以至有人说护士来啦,这个小孩就会“老实”一些,有的个别小孩会出现看见家里有人穿白毛衣他都害怕得不行,严重的会出现抽搐现象。

情绪的第二大特性:迁移性。

举例:小孩会走路了,他的视野扩大了,当他看到毛毛虫时会很好奇而伸手去拿,这时,我们说的夸张一点,小孩的母亲怕毛毛虫或是怕毛毛虫伤害她的孩子,她就张牙舞爪跑了过来,小孩回头一看,母亲在他的心中是多么伟大的、无所不能的一个人,可现在她竟然害怕它——毛毛虫,那这个毛毛虫也真是太可怕了。这下我们应该知道了,我们害怕小动物、害怕黑等等其实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从我们身边的长辈身上“学”来的,也可以说是从他们身上迁移到我们身上的。同理,当我们看“韩剧”会落泪就是因为演员的情绪迁移到你的身上来的结果所导致的,我们把这也称为“感情共鸣”。

情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中学习、模仿形成的,也可称为“习得性行为”,它是可变的,也就说明它是可以调节的。

二、调节不良情绪的策略。

加:不是烦恼太多,而是我们心胸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快乐时唱支歌,忧愁时写首诗,无论上苍给予我们怎样的待遇,生命都是最美的。

1、让自己有计划的忙起来。

可预设一个一段时间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倒置过来,分清自己每一段所应干的事,进行规划,认真执行。

2、坚持运动。

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都有增强自信、改善情绪、提高活力的作用。每周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多见阳光,多呼吸新鲜空气。

3、能够接受批评。

假如无意中做下错事或傻事,没有必要因此捶胸顿足,不要气馁,事情没做好,用不着找借口,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事实,而应力求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

4、要与思想积极的人交往。

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别人的影响,择友务必慎重,最应该交的朋友是有干劲、态度乐观爽朗、处事豁达的人。

5、一些小技巧。

A、合理宣泄:写日记、找朋友倾诉、大哭一场、到操场上大吼几声等。B、转移注意:听音乐、运动、阅读等。

C、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战胜困难,我是快乐的等。D、正确归因:我并不笨,只是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交流、总结,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关于情绪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方法用于学习和生活中,相信我们一定能克服消极情绪,获得好心情。有一名言:“天空虽然有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让阳光永远照耀我们,愉快度过每一天。

课后回顾:

表情表演时学生有时会不好意思,可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把看到的表情画出来。

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一般学科课程有什么区别呢?

(一)内容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比如,数学课主要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包括对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训练品质的培养,但这是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得弥散,而且是侧重在对学生智力心理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起来。

(二)形式不同

学科教学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即使是活动式教学,也是学生自身单个活动居多(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讨论局限于讲授的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有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过程、能评价活动结果的活动和游戏。

(三)师生关系不同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抱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评价的方法不同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则是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心理机制不同

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推理的过程,它着重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的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史,女,22岁,因心慌、手脚发冷,偶有惊恐感,小便增多两月余前来咨询,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脏病可能。自述为某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看到同学考研或出国,认为自己成绩优秀,前途也不能比别人差。因此,近半年来,加班加点写毕业论文;四处奔波寻找理想的工作,心力交瘁。问题:

你认为是小史什么问题? 你的依据?

你的方法?

答案:

1、小史的表现是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并非由焦虑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虑刺激合理解释的,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神经症。

2、焦虑症的临床表现:精神性焦虑,无确定对象和具体内容的不安和害怕,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多汗。躯体性焦虑: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往复徘徊,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的躯体症状。诊断要点:

1、必须同时具有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

2、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相应刺激,或者有相应刺激但程度与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不相称。

在案例中,小史存在精神性焦虑(偶有惊恐感;心力交瘁)和躯体性焦虑(心慌、手脚发冷)。刺激也不足以解释小史目前焦虑的程度与持续时间(自述为某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看到同学考研或出国,认为自己成绩优秀,前途也不能比别人差)。

因此,小史的问题是焦虑症。3、方法:

(1)自我监测。(2)自我放松训练。(3)倾听和解释。

(4)药物:安定、多虑平。

案例二

小江,男,17岁。因不敢上学前来咨询。自述初二时住校经常失窃钱物,便出现反复回忆自己的现金数量和存放位置,并经常摸口袋里的钱包。上高中后,偶然看到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要杀班里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后上课经常回想而感到恐惧,担心成绩差的同学会杀了自己而无法听讲,主动提出休学。问题:

你认为小江是什么问题? 你的依据? 你的方法?

答案:

1、小江的问题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

2、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行为;诊断要点:

1、至少有前述四项强迫症状之一,且出自内心而,非外力所致;

2、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而仍反复出现;

3、力图抗拒和排斥而不能控制和摆脱;

4、强迫症导致严重内心冲突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案例中,小江出现了有强迫行为(出现反复回忆自己的现金数量和存放位置,并经常摸口袋里的钱包)和强迫思维(经常回想)。力图抗拒这种强迫而不能抗拒并伴随强烈的痛苦情绪(感到恐惧;主动提出休学)

因此,小江的问题是强迫症。3、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2)行为疗法

(3)药物,氯丙咪嗪

案例三

小青,男,20岁。小青性格内向,从小就害怕放鞭炮,一听到鞭炮声就吓的躲在家里捂着耳朵不敢动。现在都上大学了,害怕鞭炮的情况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发展到见到没点燃的鞭炮也怕得绕道走。问题:

你认为小张是什么问题? 你的依据? 你的方法?

答案:

1、小青的问题是恐怖症。恐怖症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合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的神经症。他对鞭炮异常恐惧,是恐怖症中的特定恐惧。

2、恐怖症的临床表现:中心症状是恐怖。同时伴有心慌、脸红、出汗、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诊断要点:

1、明知恐怖反应不合情理、不切实际,但无法摆脱;

2、发作时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3、极力回避引起恐怖的刺激源,尽管知道没必要回避,但仍反复出现,影响个体行为;

4、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本案例中,小青有明显的恐怖症状(一听到鞭炮声就吓的躲在家里捂着耳朵不敢动;见到没点燃的鞭炮也怕得绕道走)。明知反应不合理但无法摆脱(见到没点燃的鞭炮也怕得绕道走)。极力回避引起恐怖的刺激源(一听到鞭炮声就吓的躲在家里捂着耳朵不敢动;见到没点燃的鞭炮也怕得绕道走)。

因此,小青的问题是恐怖症。3、方法:

(1)准确把握患者第一次发病的情景,分析其个性与疾病间可能的联系,找出病因。(2)系统脱敏疗法。

(3)适当可以用药物治疗,药物:丙咪嗪、氯丙咪嗪。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2篇

教案:揭开情绪的面纱,露出灿烂的笑

教学目的:

1、知识:情绪定义、形成原因及克服技巧

2、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及调适技巧

3、德育:使学生认清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技巧

教学关键:引起、决定情绪的因素

学法:讲解、讲故事、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情绪

模拟情景:找前排一名学生配合表演,假设教师手中有一根针,扎学生的食指,问同学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 对,首先是感到痛,紧跟着的动作就是缩手,这里提到的“痛”和“缩手”就是情绪的范畴。

即兴表演:

我们对情绪是非常了解的,可以将它们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类型,是情绪的千变万化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的长时间积累就会形成情感,如人的道德感、美感等,以美感为例,老师和我们同学都是黄色人种,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等,而我上大学期间看到一位俄罗斯留学的女大学生,解释一下俄罗斯人是白种人,个子高,黄色的头发、苍白的面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白血病患者似的,感觉不好。这也正说明我们的情感是在生活中长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不易改变的。

情感

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和嘴

情绪

兴奋

愉快

惊奇

悲痛

恐惧

愤怒

厌恶

羞辱 面部模式 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 眼眉朝上,眨眼 哭,眼眉拱起,嘴朝下,啜泣 眼呆张,脸色苍白,毛发竖立 皱眉,咬紧牙关,眼睛变狭窄,面部变红 冷笑,嘴唇朝上 眼朝下,头抬起情绪表情

最重要的器官是:手

振臂高呼——激愤 手舞足蹈——高兴

紧缩双肩——恐惧 双手一摊——无奈 等等

“你们会成功的!”——“你们会成功的?”

“你行!”——“你行?”

声音尖锐、急促,表达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疑:让我们一些看两个例子:①、比如我们一个同学跟她的母亲说:“妈,明天星期天,给我买一件新衣服吧?”母亲也许会这样回答:“好,明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去。”——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情绪啊?对,心里是美滋滋的。也许母亲会这样回答她:“等你考到班级前三名时妈妈给你买好的。”——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心里嘀咕着:“我现在在班级里排二十,这明摆着是不给我买啦,不买就不买,我还不要了呢。

引导得出:

但老师这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设疑:①、晚上你想睡觉啦,但是现在把你的床拿到我们的操场上,在外面睡了一夜,是满足了你的需要,但我们想这位同学的心情是怎么样?

②、星期天我们去动物园,你站在笼子外面看狗熊学人走路,向你这个方向走来,一拐一拐的很好玩。什么心情?(生答:高兴、好玩、有意思。)狗熊走到笼子边时你发现它站起来比你高,这时你还发现笼子的门没关。

引导: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发现,我们对满足需要过程的评价决定着我们情绪的性质。

举例:①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做的“恐惧”实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说明了实验者由害怕白鼠到害怕白兔,以至于害怕带白胡子的老人,恐惧产生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实验者所害怕的事物是有一个共同点的:白色、带毛的就会引起他的恐惧。同理②小孩怕打针又是一例。

举例:小孩会走路了,他的视野扩大了,当他看到毛毛虫时会很好奇而伸手去拿,这时,我们说的夸张一点,小孩的母亲怕毛毛虫或是怕毛毛虫伤害她的孩子,她就张牙舞爪跑了过来,小孩回头一看,母亲在他的心中是多么伟大的、无所不能的一个人,可现在她竟然害怕它——毛毛虫,那这个毛毛虫也真是太可怕了。这下我们应该知道了,我们害怕小动物、害怕黑等等其实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从我们身边的长辈身上“学”来的,也可以说是从他们身上迁移到我们身上的。

加:不是烦恼太多,不是幸福太少,快乐时唱支歌,忧愁时写首诗,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都有增强自信、改善情绪、提高活力的作用。

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

篇二:心理课教案教学设计《做个最好的自己》德育教育案例

《做个最好的自己》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中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

【辅导目的】

【辅导方式】

⒈听故事 ⒉讨论 ⒊画我的优点树 4.集体朗诵诗歌

【辅导过程】

2、教师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中国有句俗话“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西方也有句格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也可发现这一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树叶!

(2)学生讨论:从“动物学校”的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呢?你联想到了什么?(3)小结: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对这个故事的不同思考:至少有两点启示:第一,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二,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优势来生活,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4、展示活动:“我的优点树”

教师引导:请你设想一下,你正沿着一条路走,突然发现你前方有一棵很特别的树。

(2)全班展示“我的优点树”。

(过渡)确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它里面藏着我

5、自我探索:

(1)学生反省:在我的优点中,哪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是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的?(2)哪些优点很容易被我所忽视,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状况到底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 小结:

(1)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许多非常珍贵的东西。有些人善于发现并能善于利用这些东西,因此他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成功,也塑造了一个自信的自己。

7、集体朗诵小诗(配乐):

如果无法成为山涧的松林,就做各地的灌木吧;

如果不能成为灌木,就做小草吧,使街道更加青翠美丽;

如果不能成为林荫大道,那就做窄窄的小路吧;

人生道路上本来就没有输赢,只要你努力了,你就能做个最好的自己!教师寄语:略

篇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题目:揭开情绪的面纱,露出灿烂的笑容

教学目的:

1、知识:情绪定义、形成原因及克服技巧

2、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及调适技巧

3、德育:使学生认清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技巧

教学关键:引起、决定情绪的因素

学法:讲解、讲故事、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情绪

心理学上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扩相应的行为反

模拟情景:找前排一名学生配合表演,假设教师手中有一根针,扎学生的食指,问同学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 对,首先是感到痛,紧跟着的动作就是缩手,这里提到的“痛”和“缩手”就是情绪的范畴。

即兴表演:

我们对情绪是非常了解的,可以将它们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类型,是情绪的千变万化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的长时间积累就会形成情感,如人的道德感、美感等,以美感为例,老师和我们同学都是黄色人种,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等,而我上大学期间看到一位俄罗斯留学的女大学生,解释一下俄罗斯人是白种人,个子高,黄色的头发、苍白的面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白血病患者似的,感觉不好。这也正说明我们的情感是在生活中长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不易改变的。

情感 情绪表情

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和嘴

情绪 面部模式

兴奋 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愉快 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

惊奇 眼眉朝上,眨眼

悲痛 哭,眼眉拱起,嘴朝下,啜泣

恐惧 眼呆张,脸色苍白,毛发竖立

愤怒 皱眉,咬紧牙关,眼睛变狭窄,面部变红

厌恶 冷笑,嘴唇朝上

羞辱 眼朝下,头抬起

最重要的器官是:手

振臂高呼——激愤 手舞足蹈——高兴

紧缩双肩——恐惧 双手一摊——无奈

等等

“你们会成功的!”——“你们会成功的?”

“你行!”——“你行?”

声音尖锐、急促,表达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疑:让我们一些看两个例子:①、比如我们一个同学跟她的母亲说:“妈,明天星期天,给我买一件新衣服吧?”母亲也许会这样回答:“好,明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去。”——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情绪啊?对,心里是美滋滋的。也许母亲会这样回答她:“等你考到班级前三名时妈妈给你买好的。”——我们这位同学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心里嘀咕着:“我现在在班级里排二十,这明摆着是不给我买啦,不买就不买,我还不要了呢。

引导得出:

但老师这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设疑:①、晚上你想睡觉啦,但是现在把你的床拿到我们的操场上,在外面睡了一夜,是满足了你的需要,但我们想这位同学的心情是怎么样?

②、星期天我们去动物园,你站在笼子外面看狗熊学人走路,向你这个方向走来,一拐一拐的很好玩。什么心情?(生答:高兴、好玩、有意思。)狗熊走到笼子边时你发现它站起来比你高,这时你还发现笼子的门没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3篇

1 在心理咨询课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 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好的案例, 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身临其境, 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 充分体验角色, 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 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源于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觉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 是人潜在能力释放过程;学习必须是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 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 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其次, 案例教学能够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案例所具有的代表性将为学生树立起一种操作的原型, 因此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与方法。与此同时, 因为心理治疗中应用案例教学时, 常常会将案例讨论与角色扮演相结合, 这样, 案例教学将帮助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获得体验方面的经验。实际上, 国外咨询师训练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案例督导法, 实际上亦是一种案例教学法, 其差异只在于督导中的案例是被督导者实际操作的案例, 而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是间接性的案例。虽然课堂上的案例达不到让学生完全学会实际的临床技能, 但在缺乏临床训练的条件下, 案例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手段。

再次, 案例教学能够拓展学生咨询思路, 形成咨询风格。学生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学习必须结合特定的案例背景才可能真正把握。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理论例证, 以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治疗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思考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讨论的案例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恰当的解决方案, 而临床的实践却是十分灵活的。通过广泛的探讨来挖掘案例的处置策略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 对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促进其形成灵活的治疗风格, 理解心理咨询的艺术性非常重要。当然, 这亦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坚持引导的原则, 帮助学生顺利地形成相应的感受。

2 心理咨询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要点

2.1 辅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需要学生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在心理咨询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观念辅导, 引导学生理解与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畏难情绪, 面对学习方式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2.2 对学生科学分组。

案例教学的实施依靠学生的参与讨论, 因此为保证教学效果要对学生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在对学生分组的过程中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干预保证组员之间的合作和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另外, 分组时还要考虑组内成员要有各自的独立完成的任务以避免搭便车行为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课前,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案例。在心理咨询课中, 案例一般源自公开出版物或教师个人的案例。两类案例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各有所长。一般来说, 公开出版的案例结构性更强, 代表性更好, 同时因为作者一般都会谈及案例的处理策略, 因此在案例的讲述中亦更有把握性。而教师个人的案例, 其结构性可能并不那么完整, 但可能会拥有更丰富的讨论价值。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精心收集有关资料, 选择和编写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 事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案例相关资料等工作。案例材料的准备。教师主要是提供案例线索、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 甚至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调查材料等。问题准备。教师就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 学生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的提问。

2.4 针对案例设置问题。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 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 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 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 而应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 不能放任自流, 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a.巡回检查, 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 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b.指导学法, 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教师总结评价。

主要包括:a.对学生在前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 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 (正确的或错误的) 给予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中得到启示, 提高思维能力。b.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 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 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3 在心理咨询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成果及问题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接受和适应, 90%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的研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并对心理咨询课兴趣提高, 约8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提高了自身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3%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在其他课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这表明, 在心理咨询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案例教学是心理咨询课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先进的经验, 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 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探究, 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 目前在心理咨询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生差异性大;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案例不够典型等等, 编制案例, 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困难之处。

摘要:阐述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分析了在心理咨询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要点, 并分析了在心理咨询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成果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咨询,案例教学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07, (15) :118.[1]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07, (15) :118.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是教师必须迈出的一步,案例教学法因此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编教学案例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选编好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选编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针对性

首先,教学案例必须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重点突出,这样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案例,可以直观地领悟到案例所反映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内容符合大学生对象群体,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提升个人在相似情境中的问题处理能力。

2.时代性和时效性

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他们生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教师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兴趣点,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气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才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如果教师引用的案例陈旧,即使案例是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他们也会认为故事已经“out”(过时)了,说服力不强。

3.真实性

教师要善于从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搜集和挖掘案例,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这一章内容时,许多教师都会使用“天堂与地狱”的案例,提问学生为什么“天堂的人很幸福,而地狱里的人却不幸福?”回答是“天堂里的人互相帮助,而地狱里的人很自私”,从而得出“大学生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结论。该寓言故事的寓意无可厚非,但是寓言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不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难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能从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中搜集真实案例,并加以利用,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共鸣。

4.适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经过提炼以后,这些知识就变得抽象。例如,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教学中,可以举一些体育比赛的案例,让他们切实领悟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自我调节方法的积极主动性。

二、丰富案例呈现形式

教师所获取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可能是文字、图片、口头、视频等形式,也可能是生活中观察到的。教师在确定这些资料成为教学案例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案例教学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案例信息。

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案例的内容和主题,将文字、口头案例转变为角色表演、心理剧、现场模拟、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呈现,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案例情境,激发感受和体验,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产生讨论的心理趋向。

另一方面,案例情节可以分步骤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案例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层层深入进行心理分析。对于案例的关键点或者争议点,可以进行反复呈现。

三、有效组织案例讨论

在欣赏案例之后,案例教学进入案例讨论环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点环节。

1.明确问题

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明确案例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教师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三步思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案例。“是什么”是指学生厘清案例主人公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行为表现;“为什么”是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从学校、家庭、社会或个人因素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成因;“怎么办”是指提出心理调节方法的建议,包括人际关系改善、改变认知方式或者提供社会支持等。

2.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有4到6人不等,一般根据座位安排,前后搭

配。各小组成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对案例的感受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此环节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相互尊重,避免出现“权威”现象,从而影响案例讨论的质量。分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走动,检查督促各小组的讨论,也可以参与到某一小组的具体讨论中。

3.小组总结

由小组领导者或组内成员总结本组的主要观点,向其他小组进行汇报。通过小组总结,各小组可以了解到其他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发现其他小组具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一步认识案例,对案例的体验会更加深入。

四、深入浅出总结点评

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讨论和交流等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认识到每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再次,教师要深入浅出点评案例,针对教学案例,能够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指出问题的实质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心理方法。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作唯一真理强加给学生,而应该以共同探讨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相似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生在遇到类似情境时的问题处理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71。

参考文献:

[1]周华,胡国良.谈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5).

[2]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3]杨立红.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6).

小学生写字课教学案例 第5篇

——小学生写字课创新教学案例

汪湖镇中心小学 胡宗香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写字课本第一课偏旁(二十一)是教学内容。本课着重指导学生认识并且掌握“马”“鱼”“耳”三个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规律,并且练习带有这三个偏旁的例字的正确规范的书写。继续培养与巩固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马”“鱼”“耳”三个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规律及带“马”“鱼”“耳”字旁的几个例字的书写。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使用钢笔字,已经能基本熟练的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具备了一定的书写速度,也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具备了一定的书写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的1.学习“马”“鱼”“耳”三个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规律及带“马”“鱼”“耳”字旁的几个例字书写。在指导书写及训练的过程中,指导规律,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重心。

2.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四、教学意义

1.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马”“鱼”“耳”三个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规律及带“马”“鱼”“耳”字旁的几个例字的书写。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写字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树立信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法练习纸。

五、实施过程:

(一)、激趣导入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与载体,中国书法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好的书法是一门艺术,能给欣赏的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书法家们的墨宝吧!

1.教师出示课件,配乐,学生欣赏。

2.欣赏完这些书法作品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与写好字的信心)

(二)、明确目标

1.巩固写字姿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心静气缓。

2.握笔姿势:

—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

3.学生交流练习书写的过程。

一“看”二“写”三“对照”

4.课件出示“马”“鱼”“耳”三个偏旁及九个例字,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书写的内容。

教师口头说明。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学每个偏旁的书写规律。

2.“耳”字旁的书写指导。

(1)指名学生说明耳字做偏旁时的规律。

(2)让学生观察汉字“聪”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聪的间架结构,并且说明耳字做左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3)教师板演汉字“聪”的书写。学生书空。

(4)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聪”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的姿势。)

3.“鱼”字旁、“马”字旁的书写指导同2,学生分别练写“鲤”、“骄”。

4.教师指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书写的要求。

5.课间休息,做手指操。

6.学生继续练习剩余的例字。配乐

(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价欣赏

1.教师出示评价标准。

同桌互相评价。可对自己喜欢的字做上你喜欢的符号。

2.小组相互欣赏。推选一位同学做“小小书法家”。

3.班前投影推选出的学生的作品。全班欣赏。

七、课外拓展。

1.教师播放视频《入木三分》,学生观看。

2.谈感受。

教师总结:书写非一日之功,需要同学们持之以恒的练习。并且要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八、板书设计

偏旁(二十一)

聪 鲤 骄

九、效果分析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在学生动笔写字的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心静气缓”,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

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授完三个字的书写后,让学生自主书写剩余的字。先观察,再书写,然后对照,在练写。如

此下来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第6篇

今天听了陈晓凤老师的《小学生学习心理案例分析》讲座后,使我领悟到了教师不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体验到老师的贴心关怀。根据陈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对我曾教过的一位同学进行分析。曾经我教过的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叫王某,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基本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亲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母亲在家务农,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母亲说的话他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老师、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他几乎是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我认为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孩子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及压力。这也是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严要求孩子考重点中学。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今天听了陈晓凤老师的讲座之后,结合我班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7篇

东园中心小学

黄丽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8篇

一、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在医学和工商管理教学领域中得到很快的推广。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将案例教学引入学科教学中, 经过多年的探索, 案例教学的运用已日趋规范, 对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把自己放入该场景中, 通过切身感受和讨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为目标, 拓宽自己的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实际能力, 强化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 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形势, 厘清就业思路, 把控就业程序, 教会大学生必备的面试技巧和就业技能。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运用, 强化动态监控,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得到巩固和增强, 师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 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多为“满堂灌”、“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中教师始终处于知识的传授者和主动地位, 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因此导致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偏差, 从而降低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方式, 在讨论中以大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扮演主角。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 使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获得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导演, 发挥了引导、点拨和启发的作用, 学生如同演员一样被积极调动了起来, 在各种自主教学活动中明白了道理, 提高了能力, 掌握了知识。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清楚地讲解有关专题, 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真正意识到具备就业技能的重要性。就业程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问题都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实施案例教学, 可以让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 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作为主体, 要求学生必须为上课做好各种准备, 准确地对案例反映的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有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并得出具有创造性的结论。当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案例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生发挥个性和提升能力。

案例教学本身是一种民主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是这种教学活动采取的主要模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创造出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 教师利用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就案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 都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发学生大胆发言, 阐述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感受, 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晓以科学的思想发法,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使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认识越来越深刻和清晰, 最终形成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和健康发展宽松的教学环境, 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下转325页) (上接277页)

三、把握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运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 教师、学生和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要素,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协调配合, 才能形成合力, 达到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1. 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的“总导演”, 要确保课堂讨论的高参与率和高效性, 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活跃和可控的条件下。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第一, 全面了解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学生的姓名、性格、学习和家庭的基本情况,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结合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第二, 学会倾听。对于学生所阐发的观点和见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 少说多问, 激发学生的主动和能动性。第三, 全面讲解案例。对于案例的讲解要采用唯物辩证法的思路进行讲解, 注意讲解的广度和深度, 提供学生从不同视角分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者和发起者, 是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快速了解案例材料, 熟悉案例的每个细节, 主动投身案例所建立的情境中, 就一些共性的问题尝试得出自己的答案, 并给出自己的依据。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形成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不断碰撞, 转换观察问题的视角, 形成思考问题的新思路, 最终确定观点, 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实践方案。

3. 发挥案例的实用性。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选得好, 教学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范例性和启发性, 确保案例实际应用在教学课程中。注意经典案例的选择, 如结合最近热播的《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现场求职节目, 运用这些节目进行分析性教学, 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面试技巧和求职技能,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见贤思齐。

摘要:就业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通过阐述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说明如何把握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正斌, 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

[2]隋耀民, 高海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 .

[3]梁深.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大学教育, 2012, (4) .

上一篇: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心得下一篇: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