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12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  结合实际工作谈感受

www.5y

kj.co

m 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开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处处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处处体现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目标导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永不改变的初心,就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

大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百年梦想想要实现,必须脚踏实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干出来,因为实干方能兴邦,所以作为分厂运转班班长,在我今后的工作中绝对不能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到问题退避三舍的消极工作态度。面对生产上出现的困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会还提出美丽中国四大举措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在提倡环保的大环境下,四分厂本身就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先锋队伍,我们一直在处理着污染极大的矿井尾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入的学习这一方面。为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九大已经为我们铺开了宏伟蓝图,倍感振奋,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水厂职工,唯有坚守心中理念信念,坚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增强自身工作本领和素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绽放不一样的青春。带领运转二班为供水四分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www.5y

kj.co

m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学习十九大

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如今,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中国共产党的“赶考”踏上新征程。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昂首阔步新时代,顺利答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考卷”,广大党员必须以“赶考”精神迅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精神动力、思想武器和力量源泉。

学出一份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共产党员的第一品质,也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共产党员入党之时都曾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要“对党忠诚”。但入党后,一些党员干部却经不起考验,淡忘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信仰丢失、精神迷失,最终跌跟头,教训发人警醒。广大党员必须学会时刻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铸就忠诚之魂。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与党同心同德。

学出一份自信。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就是感受中国共产党强烈自信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5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内生产总值由54亿元增长到8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4%以下。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足以让包括8900多万党员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感到自豪与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大党员必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矢志不渝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学出一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吹响了踏上新征、程迈向新目标的嘹亮号角。“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征程上不是一路平坦,也有险路弯路;不是一路鲜花,也有荆棘野草,各种风险和挑战横在前进前路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尚未结束,“四种危险”尚且存在,广大党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要以铁一样的肩膀扛起铁一样的责任,切实把十九大各项要求牢牢记在脑中,扛在肩上,坚定不移地把十九大的各项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3篇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学习十年课程改革心得 第4篇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各环节中,始终要围绕“听、说、读、写”开展活动,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

如何知道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构思好以后,下笔不停,一气呵成。写完后不能就此结束,应该对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反思。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少将自己写的文章读三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要三看:一改主要看内容,选材切题主题明;二改主要看结构,层次分明思路请;三改试读每句话,语句通顺心情畅。

数学学习金字塔

屯里联校沟上小学 曹学芳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我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这一教学理念在短期 这内不一定有效果,但长此一往,效果凸现!希望这一理念得到全体老师的普及应用,将课改进行到底!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提到了新高度,体现出党已经越来越高度的自觉、从容、自信,标志着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已经逐步走向自身建设的成熟和政治自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由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引领时代前进的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从国内来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努力奋斗,我国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双向投资跻身世界前列,中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要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应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深刻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新旧矛盾相互叠加,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在国际经济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各个国家之间既需要共同携手应对和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又面临着各国之间抢占经济制高点,谋求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激烈竞争。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面对世纪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前沿,运用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和长远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判断、重大举措。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源自于对客观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最根本的评价准则就看它是否始终以时代发展的特征为方向,以当下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解决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紧紧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际诉求,高屋建瓴地概括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改革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举旗定向地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抓住重大核心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坚持创新引领,在砥砺前行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了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体内容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对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新概括,凝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在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后,大家更坚定了一种信心:十九大一定会让中国在未来更加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国际社会所期待的正能量,推动世界向更美好的未来大踏步前进。

首先,报告用了一连串数字对我国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了深刻阐述,而这串数字本身就极具鼓舞性,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XX亿斤;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等等;其次,面向未来,报告还为我国今后三十多年的长远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报告通篇来看,气势磅礴,散发出划时代和里程碑的光芒,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战略定位、智慧和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佳作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弘扬十九大精神,将十九大精神更好地融入我们的企业发展中去,并不失时机的抓住十九大的改革红利、抓住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宏伟蓝图机遇:改革机遇、战略机遇、环境机遇。

改革机遇,主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十九大报告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非常有深意,但也很明了。那就是“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制造业领域,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而这本身也无疑是为中国的制造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无疑是为我们民营企业明确了制造业领域的商机所在,指明了目标。

战略机遇,主要是国家战略发展带来的机遇,而这个国家战略不仅是指我们常常谈到的一带一路倡议,还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等。预计未来五年,国家战略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民营企业一定要有战略规划,早做准备,积极投身到国家战略发展中去参与竞争。

环境机遇,主要是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环境机遇。众所周知,我国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是自十六大报告以来连续四次党代会报告都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述的重要原因。但与以往报告不同的是,十九大报告还特别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有利于形成一个全社会尊重、关心企业家的氛围,打造一个适宜企业家生长的环境。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和新观点,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计未来民营企业被重视的程度还将大大提升,扭转曾经饱受争议的“国进民退”趋势将指日可待。

如何抓住这些机遇,这就要求企业家在十九大后,要树立“四个意识”、摒弃“四个主义”、注重“四个方面”: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7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不平衡之一”,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平衡。

针对这一痛点,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北京东北部最具特色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顺义区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应秉承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追求生态与城市浑然一体,生态与文化兼容并蓄,生态与人民互惠共生,打造“天蓝、水碧、林绿、山彩”的生态顺义。

一是建立“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规划。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城乡功能重组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有序建设、高效管理、安全运行、和谐宜居。制定具有全局统领性的“生态总规”,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相互融合,由综合协调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建立“大生态”建设规划,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形成彼此助力、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打造具有独特意义的“顺义生态文化”。把握区域发展特色,结合自身区位、经济和产业优势,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量身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化互动活动;丰富环境宣传体系,多渠道提高环保宣教工作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落实基层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绿色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家庭的统筹目标,全方位打造区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8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是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行动纲领。报告通篇闪烁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光芒。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政治任务。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健全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等精辟论述, 倍感亲切, 深受鼓舞, 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 进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心和信心。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 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 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是对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城乡统筹的深化和发展。统筹是整合的基础, 整合是统筹的必然。所谓“整合”, 就是将两个同类的事项 (制度) 整饬合并, 熔为一个事项 (制度) , 这在数学上称为合并同类项 (已是尽人皆知的原理和常识) 。“整合”并非两个制度“量”的叠加, 而是在融合中实现“质”的提升, 产生“1+1>2”的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 “整合”是对“统筹”层级的提升, 是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健全完善, 是中国特色全民医保体系改革的深化发展, 具有体制机制创新、质量绩效提升的重大意义。整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是中央在洞悉世情国情, 深谙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明察现行医保制度二元格局缺陷弊端, 总结各地城乡统筹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顺应历史趋势和民众诉求得出的基本结论, 作出的决策部署。既指明了中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又明确了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充分体现了医保发展的规律性, 反映了医保建设的必然性, 尊重了各地的创造性。

(三)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是认真抓好落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再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落实, 势必落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就全国医疗保障系统而言, 就是要深刻认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势在必行, 而且是刻不容缓, 就是要振奋精神, 坚定信心, 排除干扰, 不失时机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整合”是从制度上根除现行医保格局缺陷弊端的迫切需要。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简称“新农合”) 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四个板块构成。从制度安排上已经覆盖了全体城乡居民, 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亿人, 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 , 圆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未能实现的“医保梦”, 成就辉煌, 举世惊叹, 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历史的局限性, 形成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格局, 其缺陷和弊端亦是显而易见且日益凸显, 集中表现为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建设造成的参保人数失真 (据调查, 重复参保人数一般都在10%-15%左右) , 财力资源和卫生资源的浪费 (按2012年每年财政补贴240元计算, 一年重复补贴约在240-360亿元) , 既损害了公平, 也牺牲了效率, 给参保居民就医、报销等带来诸多不便与麻烦。所有关注医保建设、关注保障民生的有识之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则是兴利除弊的一剂良药, 不啻是一项治本之策。

——“整合”是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的重要条件。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以后, 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则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医保制度改革与发展, 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而要继续前行, 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和巩固的阵地。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导致政出多门, 资源分散、标准各异、信息不能共享、难以监控等等弊端, 既不利于巩固成果, 更不利于发展成果。集聚效应启迪我们,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为一项统一的制度, 是巩固发展全民医保成果的重要条件。

——“整合”是提高医保质量的不二路径。新时期医保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任务, 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 即由以前的外延扩张型转变为内涵质量型, 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转变为主要向体制机制改革要“红利”。提高医保质量至少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即较高的基金统筹层次 (没有相当的层次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大数法则”效应, 增强共济能力和抗医疗风险能力) 、较高的基金使用效率和科学规范精确的经办管理。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制度后, 统筹的层次 (范围) 必然提高 (至少要由县级统筹提升到地市级统筹) , 基金归集的规模增大, 抗风险能力增强, 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也会相应提高, 对基金的监管更加严格高效、基金的“跑冒滴漏”必然减少, 等等。所以, “整合”是提高医保质量的不二路径。

——“整合”是建设公正和谐全民医保的基本要求。经验证明, “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是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魂。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既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更要注重保障公平。通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让公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是人民的期盼, 也是我们的责任。公平性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公平性, 而制度的公平性, 又首先来自制度的统一性 (普遍性) 。只有摒弃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身份歧视和利益固化等种种“不公”, 才能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 共享一个国民待遇”的制度公平。所以,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一个制度, 是建设公正和谐医保、让每个国民都能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待遇的基本要求。

——“整合”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国民提供,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公共服务的范围很宽泛, 且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范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各级财政必须是公共财政, 再就是所有的制度安排不能为“特殊公民”或“二等公民”留下空间。就国人的医疗保障权益而言,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成一个制度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和制度基础。

——“整合”是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无论从全民医保建设的战略角度, 还是从维护人民健康福祉根本利益的全局高度, 都必须保证全民医保能够可持续发展, 而且是“一天更比一天好”, 而不是“有了今天没明天”。其中, 体制保障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一个制度, 才有可能搞好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才可能有统一的、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运行监管, 等等, 为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因此, 我们必须乘党的十八大的浩荡东风,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整合”的思想观念、利益樊篱和体制机制痼疾, 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优化体制、创新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并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实现永续发展。

(四)

纵观中国医保建设的全局和情势, “整合”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条件业已成熟, 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要件”是五个“基础”:

——群众基础。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不仅使广大居民 (特别是农村居民) 遭遇了制度性的身份歧视和不公正的保障待遇, 而且给他们参保缴费、看病就医、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早日统筹、整合是广大居民普遍的诉求。

——制度基础。“新农合”不仅称谓已经“名不副实”, 而且原本意义上的“合作”属性已经不复存在, 它和城镇居民医保一样, 无论是筹资渠道、经办运行、还是权利义务、责任分担等都遵循同样的原则, 同属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整合”是应有之义, 不存在任何制度性障碍。

——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已将“新农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 并明确由国务院主管社会保障的部门统一管理。从法律、法理上说, 这个大前提已经是法定了, 只是具体办法 (包括“条例”) 由国务院制定。这还需在充分调研、总结经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办法和条例。

——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并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说明“整合”与否, 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体制问题、事务性业务问题, 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整合”既是我们的最高依据, 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提供了凝聚共识、推进“整合”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完善全民基本医保体系,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应该坚定果敢, 刻不容缓。

——工作基础。自从中央提出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步伐以来, 天津、重庆、宁夏、青海等许多省区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的人口大省广东, 全省实现居民医保的城乡统筹 (实质上是“整合”) 的做法和经验, 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要不要统筹、为什么要统筹、怎样统筹 (“三步走”的实现路径) 和统筹的好处是“效益倍增”等一系列问题, 为加快统筹 (整合) 趟出了路子, 树立了榜样。故笔者曾撰文呼吁“广东之路——统筹城乡居民医保的经验值得重视”。

(五)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出的最基本、最坚定的结论便是: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使然, 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必须, 而且可能;整合与否、整合快慢与否, 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当地决策层和相关部门的政治觉悟、事业心和责任感。因为整合本质上是深化改革, “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个关乎民生的重大制度建设上, 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 毋宁说是一个政治责任、政治决策问题。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带来倍增效益 (公平效率的提高, 浪费损失的减少, 民众受惠的增多等) 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早整合, 早主动, 早受益;晚整合 (甚至抱残守缺) , 晚受益, 越晚越被动, 越拖造成的浪费损失会越大。日久年深, 形成路径依赖, 更是积重难返。

总之, 我们一定要乘党的十八大东风, 抓住机遇, 坚定果敢,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这项“护佑民生, 功在社稷”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第9篇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10篇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XX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当天,我和同志们认真聆听了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九大所做的报告。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思想深邃、催人奋进。11月6日,在武都区地税局党总支的组织下,再次专题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下面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学”为基础,加强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思践行,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扎实学习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学习《税法》、《征管法》、积极落实各类税收政策和征管条例和税务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环境的30条措施。

二、坚持“做”为关键,努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学习是解决知的层面,学习的效果最终还须靠做的实践来检验。作为一名时刻准备接受党组织监督和教育的预备党员来说,就要按照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严格依据税法和税收条例办事,不推诿、不塞责,树立“不作为就是腐败”的意识,对人平等,热情服务,做习近平新时代“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知行合一,要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新思想、新阐述、新观点自觉融入到基层税务工作和各项具体实践中去,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继续完善和落实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资源税全面改革工作,抓好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准备工作。

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 第11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六个重大论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对各个领域的工作作出总体谋划和部署,把“四个伟大”实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报告十三部分中一个部分专门讲生态文明,全文中“生态文明”直接被提及12次,“生态”有45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彰显了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美丽”首次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五位一体”相对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两个阶段安排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则要求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报告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细化为多方面的具体部署,提出了大量明晰、可操作的生态环境保护细节,具体包括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4项工作部署。绿色发展是保障,环境问题是重点,保护生态是关键,监管体制是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切实向前发展。报告特别强调,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明确提出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实现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学习十九大心得 第12篇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开辟时代、开启征程、凝聚意志、催人奋进、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总书记作的报告,立足国际国内深刻变化的形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坚定自觉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我要将十九大精神贯彻到我日常工作中,要特别牢记党的十九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为推进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我要自觉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积极向单位同事和周边群众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坚决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上一篇:标准的委托加工生产合同书下一篇:优秀校友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