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2024-05-13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精选9篇)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1篇

开展税收优惠效应评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为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管理,促进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鼓励、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局紧紧遵循《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分税种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应评估活动的意见》要求,按照“两统三评四规范”的工作思路, 扎实开展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应评估活动,通过统计、分析和评价,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评估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一、创新评估手段,确保取得实效

(一)开展两项统计摸底数。

一是开展户籍清理统计。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清查。截至目前,全区享受减免税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105户,其中备案类89户,审批类16户。按税种分,增值税类82户,所得税类23户。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主要有涉农企业、安残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

二是开展享受优惠统计。在户籍清理的基础上,对2010年、2011年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数额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2010年共计减免税总额3585万元,其中增值税2091万元,占减免税总额的58%;所得税1494万元,占减免税总额的42%。2011年1—10月共计减免税额3389.19万元,其中增值税1621.19万元,占减免税总额的48%;所得税1768万元,占减免税总额的52%。

(二)开展三项评估看成效。

一是跟踪管理评资格。今年5至9月,我局重点对2户粮食企业、20户涉农企业、12户安残企业、2户外商投资企业、12户小型微利企业开展了调查评估,通过调查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享受税收优惠情况,了解税务登记、报批或备案的减免(退)税信息和生产经营等信息,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资格进行了全面审查。通过评估,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户形成了整改报告,并将责任落实到户到人,要求管理分局对享受优惠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保证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二是规范申报评财务。我们通过综合征管软件系统调取了164户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相关信息,评估3000余份纳税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分析企业免税收入、应税收入、补贴收入构成,有无随意申报、有无错误申报、有无零申报,形成申报总体情况和分户情况报告。并根据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孝南区国税局关于规范增值税免税申报的意见》,对一般纳税人免税收入、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收入、以及企业在抄报税中相关数据的调整填报等进行了明确,从而督促企业规范财务核算。

三是选准行业评重点。按照省市局精神以及我局实际,我们将涉农和安残两个行业作为优惠政策落实的重点评估对象,通过采取逐户查看减免(退)税报批类和备案类资料,审查办理退税的程序、退税的金额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查备案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所载明的减免税项目、具体货物名称、减免税期限等是否准确,形成了相关统计表格和审查情况的书面报告资料。其中对 2

安臵残疾人单位,在严格报批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动态抽查的方法核实残疾人实际上岗情况,实地走访调查核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与申报免税项目是否相符。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当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涉税问题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问题初探》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搞好两个行业的涉税优惠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开展四项规范促管理。

一是规范制度管理。通过查阅税收优惠政策40余项,对两大主体税种(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享受优惠的行业、货物或单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规定及增值税、所得税对同行业界定的异同分析,形成了政策差异性分析资料。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咨询制度,编印了《涉农行业税收政策指南》,为企业准确掌握税收优惠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请示、执行、报告和备案工作流程,细化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建立电话回访制度,规范税收优惠备案管理。

二是规范备案资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相关表格,如《农产品种、养殖企业信息采集表》、《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基本情况表》、《安残企业相关数据采集表》、《安残人员变动备案表》,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地址、主营业务定位、经营规模、经营品种、投入产出、价格及数量、年销售情况以及申报信息,残疾人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规范数据采集模板,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同时还 3

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的纳税人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户管档案,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更新档案信息。通过信息的全面采集,为稽核比对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规范认定管理。区局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涉农企业减免税管理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相结合,对未超标的涉农小规模纳税人,通过认定其一般纳税人资格,纳入防伪税控管理,促进企业财务核算的规范。截止目前,我局已对未超标的涉农免税企业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11户,占涉农免税企业总户数的32.35%。

四是规范用票行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的发票日常使用进行检查,重点是农产品收购、销售发票的规范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用票行为,在全市率先推行使用农产品发票电子开票系统。目前全区已全部实行农产品电子开票系统,现已发售电脑版收购发票16369份,发售电脑版销售发票1510份。

二、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发展显著

(一)促进了残疾人的安置就业。自2006年10月1日起新的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以来至今,我局累计办理安臵残疾人就业单位增值税退税2964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安残企业的健康发展。新政策扩大了残疾人和企业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机会。目前,全区12户安残企业共计安臵残疾人262人。将缴纳社会保险和通过银行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等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维护了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残疾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提高。同时,按企业实 4

际安臵残疾职工人数实行限额退税的办法,消除了过度退免税的问题。

(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几年来,我区涉农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10-2011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157万元,累计享受减免税2122万元,近100余家涉农企业从中受益。惠农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释放了农林牧渔企业的潜力,促进了行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就业,全区农产品产出总量不断攀升,涉农企业增效和农民群众增收比较明显。据统计,我区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涉及蔬菜、林木、花卉、淡水鱼类、家禽、牲畜、奶牛等种养项目,其中部分合作社的产品已经注册商标,成为名优畅销品牌。全区农业项目种植面积由3年前的4千余亩达到目前的8千余亩,淡水养殖水面也增至1万余亩。红皮花生、紫薯、景观苗木、花卉、龟鳖、鳄鱼、小龙虾等种养初具规模,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已基本形成规模种养与深度加工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三)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自2008年新的所得税政策实行以来,目前我区已备案享受小型微利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60余户,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降低,享受税收优惠的小企业范围扩大,总体税负进一步下降,税后留利有所增加,促进了小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我区中小企业现已涉及商品贸易、产品加工、货运物流等行业,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 5

时在鼓励吸纳就业方面也起到深远影响,目前我区小型微利企业目前安臵员工5000余人,随着中小企业的增加和发展预计将会带来2万个就业岗位。

(四)促进了外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吸引下,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明显增多,其中维达、恒安、金红叶、中顺洁柔全国四大生活用纸企业纷纷将华中生产基地设在孝南,纸制品行业目前成为支柱性产业,孝南被称之为华中纸都。先后有17家企业享受了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减免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5536万元;湖北中顺鸿昌纸业有限公司享受了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优惠55.8万元;维达公司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退税优惠32万元。通过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维达公司是孝南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的典范,2006年至2010年,企业5年累计销售收入42亿元以上,减免企业所得税2575万元,累计缴纳增值税13580万元,缴纳所得税7501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正视政策盲区,探求解决措施

通过开展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评估活动,我们也发现了政策层面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业政策还不够规范。

一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问题。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对粮食经营品种进行了划分,分为政策性粮食和非政策性粮食,对不同性质的粮食分别核算,但是财税[1999]第198号文件没有提到政策性粮食和非政策性粮食应该如何处理,只提出顺价销售原则。使得在税收征管中,造成了政策性粮食不符合规定进行征税,而非政策性粮食符合规定则进行免税。违背了当初制定此政策的意图,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了疲软现象。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很宽泛、灵活的组织,容易被运用或利用。例如,某公司原来是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然后销售,应该纳税。依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公司也可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此,当公司成为合作社一员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依据财税[2008]81号文件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因此以合作社名义再收购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时,就属于免税了,其避税的目的得以达成。

三是安残企业政策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安残税收优惠虽好,但是某些问题的存在还是拖累了企业的发展,限额退税忽视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不能体现地区、城乡、新老、好差、大小、行业等差别激励机制,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倾斜作用弱化;封顶的税收优惠政策将逐年缩减企业的利益空间,没有体现动态的发展观,对现有安残企业带来一些影响,甚至影响到部分 7

安残企业的生存,一部分安残企业有退出福利企业的意愿;退税限额计算依据的最低工资标准与缴纳保险金使用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企业提高残疾人的工资标准。

(二)操作办法还不够明晰。

一是企业取消免税后税收管理政策不明确。在日常管理中,由于纳税人经营不规范等原因被税务机关取消免税资格后,其前期存货所含的税金能否抵扣、如何抵扣,没有相关规定。

二是免税收入是否为含税收入,没有明确规定。目前,享受征前减免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其免税业务销售额是否含税,暂没有明确规定,造成纳税人申报混乱。

(三)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一是税收优惠监控不够严密。目前CTAIS对减免税的监控不严,如企业没有进行税收优惠报备,但仍可进行减免税申报,在申报时系统也不会提示该企业没有进行减免税报备信息,造成了税收管理困难。

二是备案管理不够规范。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报批和备案类制度,往往大家注重事前对纳税人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及税收优惠法定条件的相关性审核,而忽视了事后监管,不利于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

四、总结评估成效,强化管理手段

总体来说,我局通过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应评估活动作为 8

2011年“依法行政深化年”特色项目,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水平,强化了管理措施,丰富了监控手段。

(一)管理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评估查找到了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盯防”措施,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增强了企业经营及纳税情况的监控分析和跟踪管理,促进了企业财务核算更加规范。

(二)税法遵从度得到提高。在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评估的实施过程中,梳理了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并及时发放到纳税人手中,不仅规范了税收管理,还积极主动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坚持在服务中体现规范管理,征纳关系和谐度明显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显著提高。

(三)减免税企业得到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安残企业、涉农行业、小型微利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得到大力发展,对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税收优惠得到落实。通过效应评估的开展,对存在问题的14户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增值税减免税条件的3户纳税人取消其免税资格,对3户不符合所得税减免税条件纳税人停止享受减免税,共补征税款20余万元,促进了管理质量的提升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课题执笔人:汤中英 邓向辉 李皓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2篇

2014年经济师考试时间为11月1日,网校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2014年经济师考试科目《初级财政税收》备考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广大的经济师考试考生更好的全面备考2014年经济师考试!

财政收入效应

一、财政收入效应的含义

(一)替代效应

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二)收入效应

指由于政府对取得财政收入而向纳税人征税,导致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二、财政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指政府征税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的价格相对降低,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从而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税收对劳动的收入效应,指政府征税之后减少了个人的税后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 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政府征税对劳动供给将产生激励作用,使人们选择增加工作 而放弃或减少闲暇,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更多选择闲暇而代替工作。

(二)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主要有个人收入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边际储蓄倾向越高;储蓄利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意愿越强,政府创造通过财政税收能够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和全社会的储蓄率。

在对储蓄利息不征利息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将会减少个人税后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产生征税的收入效应; 对储蓄利息征税,使得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昂贵,而当下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进而会增加居民的当前消费,而降低 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产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

(三)对投资的影响

当政府征收企业所得税时,会降低企业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如果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增加消费支出,产生税收的替代效应;如果因政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投资者为了维持原有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资,则产生了税收的收入效应。

(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3篇

一、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的效应

税收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政府在制定税率的同时也是需要从更多的数量角度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以便做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税收政策,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通过对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分析, 最后综合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

(一) 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来说。国家的税率越高, 单位家庭中选择的劳动就会越少, 主要的原因是税收的提高使人们的劳动回报率降低, 劳动回报率的降低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从而直接导致劳动供给的降低。

(二) 从消费率方面来看。消费率就是指国民的消费占总产出的比例, 税率的提高直接导致单位家庭中可支配的收入降低, 家庭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就导致消费的积极性的降低, 直接影响消费在总产出中的比例, 即税收的增长对消费率的增长有着抑制的作用。

(三) 对于投资率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率的影响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因为消费对投资率的影响是呈一个反向抛物线的关系, 即当税率低于某一个值时, 税率与投资率成正比, 但是若税率一旦高于某一值后, 税率与投资率就会呈反比。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降低家庭的可支出的收入, 但是另一方面税收的增加又会加强国家对公共投资的调配, 增加投资的回报率。

根据分析, 笔者对我国的税收对劳动、生产性公共支出以及资本积累的影响进行分析, 进而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分析来看,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差别较大, 单从短期的影响来看, 税率的增长使家庭的可支配的收入变少, 对消费和投资的收入也变少, 也就会直接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降低经济的增长效应, 从短期来看, 税率的增长是不利于经济的增长的。从长期来看, 税率的增加,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国家的生产性的公共支出, 也就意味着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国家通过宏观调配的手段, 运用公共投资来提高生产劳动以及资本的边际效益, 增加未来的国民收入, 从长期来看, 税率的增加有利于消费与投资的增长, 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 增加社会福利水平。

二、税收的福利水平的分析

对税收的福利水平的分析是衡量宏观的财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所以对于税收对福利水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研究过程也是严谨的与理性的。所以本文对税收的福利水平的分析过程中借鉴Lucas的方法, 并且在我国的诸多相关研究中都是采用的Lucas的方法, 对于福利水平的研究来说是非常专业的研究方法。

Lucas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方程来计算税收的社会福利水平的, 其方程是:

在此方程中, CA (t) 表示基准经济中的消费路径, 而lA (t) 则表示休闲路径, CB (t) 与, lB (t) 表示税率更改后的消费路径和休闲路径, 而ε则是一个税收福利的损失大小的表现, 也就是说当ε大于0时, 则税收的更改是一个积极的状态, 但当ε小于0时, 则说明税收的改革是一个消极的状态。

由上面的方程对当下的福利水平进行计算后可以得出税收对福利水平的影响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也就是说税收与社会福利水平是正相关的关系, 税率越高, 社会福利水平越高, 也就是说在样本的经济状况下, 通过对税收的增加可以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税率的增长越高, 在样本经济中的休闲就会越多;税率越高则社会的经济增长就会越高。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是受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的, 因此对于税率的增减来说, 增加税率则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降低税率则会抑制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

三、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水平

税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却很大, 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时, 不仅仅是只看经济增长或者是社会福利水平, 必须要结合这两个方面。

研究税收对经济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不仅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 也要对社会福利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水平共同研究其影响程度, 国家对税收政策的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 不能单单只是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 要从社会的多个方面进行, 研究、探讨, 税收是关乎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享受水平等等的大事件, 因此国家要做好多方面的衡量, 为了国家的利益与社会人民的利益, 作出正确的调控。

同时, 当基准参数取值在与现实经济大体相符的范围内变化时, 考察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税收的社会福利损失。

笔者以我国的1980-2006年的经济作为研究的样本经济, 作出了一个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生长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简要的分析估算我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社会福利损失, 通过这个模型的分析, 可以得出在样本经济中税收的增加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在样本经济中我们将收入税率增加到10%, 则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增加3%, 而此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则是100%的, 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下, 税收的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因此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方式是可行的。同时, 经济模型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经济中, 经济模型的分析与现实经济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如何更加完善经济模型分析, 使经济模型更加符合现实经济一直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再者经济模型的选取的样本经济是一定时期内的, 与当下的经济状态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因此从经济模型中得出的数据与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本文对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只能提供一些参考, 不能揭示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具体的影响的程度。

四、结语

本文只是考察了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情形, 而对经济处于转移动态过程中的情形却没有予以考察。事实上, 考察经济处于转移动态过程中的情形也很重要。这是因为, 经济处于转移动态持续的时间较长。如果考虑到转移动态的情形, 两种框架下的福利损失差别不大。因此, 我们可以将转移动态过程中税收福利损失的估算作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拓展。本文对税收的分析相对来说是片面的, 不能够全面的概括我国当前所有地区的情况, 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是有所区别, 因此本文只是对税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损失进行简略的分析, 希望对相关的行业或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控做一个仅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 对于具体的状况, 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状况, 进行具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严成樑, 龚六堂.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社会福利损失分析[J].经济科学, 2010, 02:69-79.

国内企业并购的税收效应分析 第4篇

税收筹划效应 第5篇

税收自身可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在投资前就将税收筹划方案做出细致的分析,这有利于公司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长远的角度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

税收筹划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增加收益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企业的收入,二是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毫无疑问税收筹划可以通过第二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收益。

同时,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让企业经营活动享受盈亏互抵优惠,在纳税期间减少纳税额,或者也可以使用符合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加速折旧,以享受税负延期的政策。

最后,税收筹划也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纳税意识,使自己的经济行为更加规范,使自己的财务活动更加井然。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6篇

纳税人因国家征税而在商品抉择、劳动投入和储蓄方面作出的反应。税收效应旨在考察税收对纳税人经济活动的影响。这种经济影响一般又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抉择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国家征税会使纳税人收入下降,从而使其减少商品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抉择方面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国家对商品征税,会使被征税的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纳税人减少课税商品购买量,而增加非课税商品或低税商品购买量,即以无税(或低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高税)商品。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国家征税会直接压低纳税人的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而倾向更勤奋地工作,以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即征税会促使劳动投入增加。收入效应的大小,由纳税人的总收入与其缴纳税金之比例即平均税率决定的。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国家征税会降低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使工作,闲暇或两者的边际收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即征税会造成劳动投入下降。替代效应的大小,在所得税情况下,由其边际税率决定。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反方向运动,在收入效应下,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是一种激励。在具体过程中,则要取决于纳税人对税收收入的需求弹性。若需求弹性小,则征税会增加其劳动投入的愿望,即是一种激励;若需求弹性大,则征税会消弱其劳动投入的愿望,即是一种反激励。税收对纳税人在储蓄方面的影响,亦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边际储蓄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国家对个人所得征税或增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压低其储蓄水平,是税收对纳税人储蓄的收入效应。国家对纳税人的利息所得征税或增税,会减少纳税人利息收入,降低储蓄的吸引力,导致纳税人以目前消费替代将来消费,从而不愿增加储蓄,是税收对纳税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7篇

1994年——2003年全市地税组织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依法治税规范精细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如何严格执法,如何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加大内部制约,这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市地税局甘为人先,自念紧箍咒,把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的总抓手和突破口来抓,目前初步建立起了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程序规范、评议考核科学、过错追究到位的税收执法责任运行机制,在强化税收执法、促进依法治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各执法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立起了一种“齿轮传动式”工作机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使执法权力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

管理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先进的过程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控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盯人”、“人管人”等粗放、低效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人员、机制、机器的精细化有机结合。

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责任制着眼于“治内”,对每一位税务干部起到了较大的触动作用,普遍形成了“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做得好、才能罚得少”的意识,充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税收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在全系统形成了比业务、比技能、比执法水平的浓厚氛围,执法过错被纠行为逐月下降。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执法责任制建立的这种权力与责任紧密对应的机制,扭转了过去行政执法中重权轻责的意识,促进了由“权本位”向“责本位”观念的转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仅从去年的数据看,全市企业申报率达到99.78%,入库率达到91.92%,个体申报率达到95.4%,入库率达到99.93%,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局规定标准。

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得到了省局、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评价。3月2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市地税局于波局长作为唯一代表介绍了淄博地税推行执法责任制的经验;8月21日,全国十省市执法责任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课题研讨会在淄博市地税局召开;截至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的10多个省市局到淄博地税学习执法责任推行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对淄博地税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经验,将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纳税服务高效优质

服务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作为窗口行业的地税部门更要树立服务惟先的观念。因此,淄博市地税系统始终坚持税收服务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全方位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完善有效的税企联系制度。市地税局在全系统建立了百家企业联系点,由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及时倾听纳税人意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开源助力。

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窗口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税款征收、政策咨询等服务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服务窗口办理,实现窗口职能由一岗一责服务模式到一岗全责服务模式的转变,极大的方便纳税人。

积极构建和完善“淄博网上地税局”。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办理,使纳税人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办理有关的涉税事项。积极推行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税收信用体系,促进了纳税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深入开展“爱心提示服务”、“服务预约制”、“跟踪回访制”等活动,使执法的过程变为服务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与纳税人的关系,实现了征纳双方的零距离沟通。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市地税局对每一项审批事项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办事期限,大大缩短了涉税审批期限。如市局规定,接到企业减免税申请后,资料齐全、情况属实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批复;需报省局的,5个工作日内上报,接到上级批复后3个工作日内批复到下级或企业等。同时,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地税机关为目标,在全系统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15项工作制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市税务部门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十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70亿多元,为淄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2366为您服务照片)信息化建设成效凸现

科技加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新一轮征管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地税局全面实施科教兴税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子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

2001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三级计算机广域网络,全系统配置服务器58台,小型机2台,计算机1100余台,计算机配备率达每百人98台,夯实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工作思路,建全了电子报税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决策分析指挥中心,开发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税务智能分析管理系统”,2002年8月,顺利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2003年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构建了一个由多个软件系统组成,覆盖行政管理、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大型综合工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形成了外部与国际互联网、市政府、四个专业银行、工商局、国税局的联接,内部覆盖市县乡三级地税机关全部工作站点的大型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市征管数据的市级大集中,信息共享和处理应用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全市电子报税注册户数达到37971户,通过电子申报入库税款占到了正常入库税款的95%以上。该局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乃至全国税务系统的前列,2004年1月,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市地税局针对新形势下干部职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营造昂扬向上的地税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文明创建精品为核心,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以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先后开展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体现地税形象”、让“纳税人满意在办税厅”等活动和“假如我是纳税人”专题讨论,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并结合行业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编印了“文明服务手册”、“文明服务公约”和“文明办税八公开”等,形成了倡文明新风、树地税形象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参加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帮抚3名功臣安度晚年,帮扶26户特困职工脱贫,资助13名女童上学。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捐款捐物达500余万元。

以建设文明“细胞”为基础,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争创“先进领导班子”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改进作风,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班子成员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工作上合力,上下形成一个声调,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在历年的民主测评中,局党组和班子成员均被评为优秀;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争当“优秀税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等活动。同时,还积极与法院、检察院、驻军部队等开展共建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共同创造文明的局面。以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为载体,创造富有特色的税收文化环境。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传统节日、党团活动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先后开展了“闪光的人生”、“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演讲会,“地税之春”、“明天更美好”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陶冶了职工思想情操,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培育了团队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市地税系统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局机关及7个区县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有3个区县局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和“全国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等称号。全系统连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3位,连年在行风评议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全局先后有20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系统内外有16个经验现场会在该局召开。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8篇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的各种优待的总称, 是政府通过税收制度, 按照特定目的, 减除或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一种形式。从宏观的角度, 税收优惠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策的贯彻实施, 有利于政府鼓励某些特殊行业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可以对投资、消费、技术开发、吸引外资等产业或行为产生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看, 税收优惠可以照顾某些弱势群体, 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有益补充;从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来看, 税收优惠可以在市场机制作用有限的情况下, 对经济产生某些矫正作用。具体来讲, 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产业结构

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 必然引起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差别税负, 这将改变有关产业或产品的原始收益率, 从而直接影响资本对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偏好, 改变资本投向, 资本的投向直接决定了资金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 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税收优惠主要是通过对某些需要优先发展或相对滞后的产业给予税收激励, 使投资于这些产业的纳税人得到较高的税后回报率, 从而刺激资源向这些产业流动, 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对某类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会因为征税办法的不同实现税负的再分配, 从而引导资本向税收优惠产业流动, 从而实现资源的再配置, 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同时, 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 涉外企业的税收普遍税率较低、费用扣除标准较宽、税收优惠范围广、力度大, 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低于内资企业, 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投资和跨国投资的结构比例, 对我国产业结构也有一定影响。

二、引导科技进步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技进步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税收优惠作为一种鼓励、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的宏观调控手段, 在引导科技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我国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所得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软件行业增值税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对与科技进步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我国采取以所得税优惠为主的复合税制综合优惠鼓励措施对科技进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在所得税方面对科研企业及相关项目的投资所得, 按较低税率征收所得税或实行先征后返的优惠措施, 对投资损失可于税前按一定的比例予以扣除或抵免;在增值税方面, 对专用于科研的产品可采用零税率给予优惠, 对企业进口的用于科研的机器、设备等可采取降低或免除关税的方式给予优惠, 促进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 最终形成了以所得税优惠为主, 以增值税、关税等优惠措施为辅的复合税收综合鼓励政策, 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影响市场机制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是鼓励纳税人从事国家和政府所支持的行业, 它是通过给予特定的纳税人以一定的优惠待遇而对整个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以达到影响市场机制的目的。

从商品课税来看, 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降低产品成本。比如对某企业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该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有所下降, 这样就使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扩大再生产, 使产品的供给数量增加, 从而影响市场的总供给。同时,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后, 企业就可以以低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出售其产品, 价格降低了,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大, 销售量增加, 其利润并不因此而降低, 反而有可能增加。从所得税方面来看, 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利润。比如,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所得税低税率, 就必然会使小型微利企业企业利润增加, 带动这类企业的发展, 从而调节市场供求, 影响市场机制。

四、调节收入分配

我国相关税法、税收条例规定对服务性企业、商贸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规模, 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 给予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对许多税收项目不课税、税额抵免, 对慈善捐款实行纳税扣除等优惠政策, 这必然为缓解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作用于以下方面:

1、在流转税方面, 规定对低收入者消费必需品采取低税率或免税。为了减轻低收入者消费生活必需品所承担的税负, 我国对生活必需品采取低税率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这就会使消费者受益, 并且收入越低的人生活必需品消费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其从减免税政策中获益的比例越大;反过来, 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课征特别消费税, 收入越高的人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消费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其承担消费税的比例也就越大, 这样就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2、在财产税方面, 规定了起征点、免征额或对特定财产的减免税, 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一般情况下个人要按其拥有财产的价值或数量缴纳财产税, 无论哪种类型的财产税,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都规定了起征点或免征额, 这样就可把低收入者排除在财产税的征收范围以外或者减轻低收入者的财产税税负。在我国现行的财产税体系中, 虽然没有设置起征点或免征额, 但是针对特殊的项目相应地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 如对家庭自用房、残疾人使用车辆、农用车辆以及非盈利机构财产的减免税, 也可以达到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的目的。

3、在所得税方面, 规定对特定纳税人的全部或部分所得免税, 减少其纳税义务, 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例如, 对个人所得税规定起征点, 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使低收入者少纳税, 高收入者多纳税, 这样也达到了适当调节个人收入、贯彻税负公》平、实施合理负担的目的。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以量能负担为原则, 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 所得多的多纳税, 所得少的少纳税, 没有所得的不纳税, 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负担原则。此外, 对农业的灾歉减免、对老少边穷和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减免、对社会保障基金、慈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扣除、对非盈利性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税收优惠等, 都体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意图。

五、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项新战略, 它的提出使人们逐步意识到, 以往的经济活动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同时也酿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等后果, 并将危及人类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环境保护, 也已成为我国税收优惠研究中的一项新课题。概括起来,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手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环境、资源和资源产品使用以及污染的税收, 二是对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实行的税收优惠。例如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 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得好, 将受益于纳税人、受益于地方政府, 受益于国家, 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税收实践中企业等经济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主动创造条件、对照条件以期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进行纳税筹划, 以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减免税收入, 这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税负较重的问题, 使企业得以发展, 也会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英.基于纳税人视角论我国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J].经济论坛.2008, 8

[2]、李艳.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财会月刊.2006, 6

[3]、丁婧.税收优惠与经济发展.科技经济市场.2009, 4

税收效应与经济发展 第9篇

实现税收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税收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是税收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就江西省赣州开发区2009―2013年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增长状况,分析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剖析了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现状及结构分析

近年来,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近“两位数、三字头”增长。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收入29亿元、增长38.3%,地税总收入14.87亿元、增长47.61%。分析5年来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变化,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地方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但税收类别不够合理。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比2009年翻了五番多,呈现出超常规增长态势。但在地方税收总体收入尤其是工商税收超常增长的同时,作为地方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却一直低谷运行,增长乏力。2013年企业所得税完成2.26亿元,仅比2009年的0.55亿元增长3.1倍,企业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15.76%,5年下降3.21个百分点。2013年个人所得税完成0.79亿元,仅比2009年的0.26亿元增长3.03倍。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6.3%,5年下降2.67个百分点。地方税收两类收入的不协调发展构成了税收类别的不合理格局,至今尚无明显改善,而靠工商税收超常增长来填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低速运行,终究影响整体速度减缓。

(二)地方税种收入全部增长,但增长质量参差不齐。赣州开发区现已开征的19个税(费),5年来收入全部逐年增长,展示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生机和活力。但从单个税种看,增长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性税种增长速度快,而与经济运行质量最为相关的税种增长速度慢。从增收绝对额看,也相对集中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4个税(费)种,其余税种的增收较弱。

(三)税收经济类型结构多元化,股份制和个体经济税收占主导地位。至2013年底,以股份制、个体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其他经济等9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税收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在9种经济成分中,尤以股份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方税收增长快,2013年三者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分别比2009年增长470%、858%、2675%。

(四)税收产业结构特色鲜明,但支柱产业税收优势不够。在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总额中,第三产业提供税收比重大,增长快,主渠道作用明显。2013年第三产业税收为8.85亿元,比2009年增长614.58%,占地方税收总额比重为59.52%,比2009年提高9.86个百分点。从具体的行业构成看,税收与经济不同步,重点表现在构成赣州开发区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没有发挥出地方税收优势而成为收入支柱。201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8.2%,地方税收仅增长7.8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达42.13%,而反映在地方税收上为27.93%,支柱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偏低。

二、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一)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与税收增长趋势。从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及税收增长趋势来看,从2009年到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实际完成数以平均42.7%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14.76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税负率(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地区生产总值×100%)是衡量一个地方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地区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率呈先增长后降低,在2011年达到峰值7.2%。由于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一致,导致2013年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水平高于2009年3.63个百分点。

(二)纳税户数变动较大。赣州开发区地税局所辖纳税户数2014年为7680户,其中内资企业2611户、外商投资企业54户、个体工商户5015户。新办户数增长速度,从2009年的572户,增加到2013年的2005户,五年间共增长6391户,年平均增速为169%。新办业户中各类企业2130户,占新办业户的33.3%,个体工商户4261户,占新办业户的66.7%。虽然新办户数总体上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但五年间增长的户数占2013年年末户数的83.2%,说明纳税户的变化十分频繁,开业停业的频率非常高,只有16.8%的户数稳定。

(三)非经济因素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从2009年至2013年,非经济因素(查补税款和罚款、滞纳金)对开发区地税的收入作用不大,近5年来,非经济因素平均增长速度为1.08%,其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这主要是这些年赣州开发区地税局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大了征管力度,严格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依法治税,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

(四)社会投资增长直接拉动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近年来,赣州开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直接拉动了相关税收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9―2013年,除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建筑业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之比低于11%以外,其他各年均在11%以上,这说明赣州开发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属于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GDP的高低及地方税收的多少。

三、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开发区税收与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经济的增长为税收的增收奠定了基础,税收的增长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不协调,税负较低,经济和税收结构欠合理等问题。

(一)从产业角度看,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不协调。赣州开发区第二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17―0.54之间,第三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05―0.06之间,说明第二产业的协调系数持续高于第三产业,这与近年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协调系数低,根本原因是国家对其实行轻税政策所致。

(二)个别税种存在减收的不确定性因素。截至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的主体税种依次为: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大部分依靠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事实上,从2009―2013年建筑业对赣州开发区税收的贡献从总量上看是最大的,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大规模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缩减,预计2014年将有一定程度减收;个人所得税2010年突破2500万元大关,成为地税收入的第二大税种,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由于赣州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赢利能力弱,企业所得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区142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77%,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小规模运作,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基本准入条件,这些小企业一旦遇到市场价格变化,企业的生产效益将大幅下滑,企业经营状况难以预料。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将保持小幅波动。

(三)税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收入波动性大。从分行业税收分析,开发区税源明显呈畸形结构,2013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收入库4.7亿元,占总收入的74.6%,稳定的企业税源只占20%左右,且没有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产业税源。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如2014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剔除政府返迁房税收实际入库4269万元,同比减收1183万元,下降21.6%。预计2014年来自房地产业的减收因素3000万元。因资金链问题和房产滞销以及房地产开工量的减少,导致来自房地产业的建筑税收将大量减少,预计减少1000万元左右。

(四)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较多,个体工商户征管难度加大,征管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对个体户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延长下岗再就业免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开发区政府为了安置拆迁户出台税收扶持政策,使个体税收一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一些边远地段征管难以到位。

四、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总值的质量,是税收增长变化的根本。

(一)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打造赣州经济发展龙头。要围绕稀土和钨及其应用、铜铝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单个投资超5亿元以上骨干项目,培育起“航母级”骨干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地方税收财源。要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放宽条件,破除垄断,扩大总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改组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和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店餐饮业,着力建设、改造一批高星级宾馆、饭店,在硬、软件上上档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旅店业整体品位。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科技服务的税收优惠,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物流、电子商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使其成为地方税收税源的增长点,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以新兴行业为支撑的新格局。

(三)着力抓配套,打造赣州产城融合示范区。要编制和完善有关产业、园区规划,强化与周边县市的对接和发展。要为项目引进和建设提供基础服务,大力推进园区道路建设,加快区内道路贯通成网,全力推进城市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干网建设,完善医院、学校、幼儿园、酒店、公园、绿化、天然气管网(站)、通信网络等其他必备的城市功能设施建设。要着力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加强规划区内违章建筑管控力度,推进社区管理全覆盖,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管养工作,抓好园林绿化,打造宜居城市。

(四)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一是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培养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要抓好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在建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加快大项目的引进与落地。积极谋划筹备一批重大项目,搞好论证评价,加快前期工作,为今后投资创新发展提供后备项目资源。二是政府部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城区建设用地日趋减少、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规范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第一产业。虽然农业对地税收入的贡献偏低,但农业与工业加工业、餐饮业、商业、运输业、居民日常生活消费联系密切,发展第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赣州开发区经济意义重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五)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要按税种分地区、产业、行业和经济类型建立健全税种税源数据库;分产业、行业、经济类型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税源数据库,随时监控,掌握税源、税收情况,及时把握其变动趋势;强化税收征管,对应纳税目标和对象,既要做到对主体税种、纳税大户的重点监控征管,又不能放松对小税种和零散纳税户的细管严征,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

(六)提高依法治税意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要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明晰岗位职责;要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纳税人的法律地位,为诚信纳税创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为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要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课题组成员:陈昌远、彭志华、孙奇志、廖志勇、张春莲、方海莺、周?f亮、孙征、李先锋、黄艳玲;执笔人:彭志华)

上一篇:最诚挚的圣诞节祝福语推荐下一篇:安全生产技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