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端午节作文

2024-05-12

闲话端午节作文(精选6篇)

闲话端午节作文 第1篇

闲话端午随笔散文

端午节人难眠,香艾蒿插门檐,老酒米捆成团,雄黄酒泡一坛。牵牛织女围桌前,碰杯又划拳,老河里热非凡,敲锣打鼓赛龙船。金银花更值钱,连藤扯来当药煎。乌梢蛇羞杀了脸,躲在洞里不现面。——题记

每到端午节前后,各种庄稼争先成熟,菜籽黄枯,小麦熟透,包谷抢种,秧苗抢栽,洋芋要挖,春蚕赶叶——农村人这个时候忙得几乎放掉了休息时间,雄鸡刚刚报晓,就得起来喂蚕,喂完蚕子打桑叶,打了桑叶收菜籽,割小麦。犁地耙田,栽秧锄草。都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这时候没有哪一个庄稼汉不盼望天天都是炎炎烈日,没有谁不盼望月亮晚点落下,哪怕有一点光明,也要多干一点农活。时间这时候在农村人眼里真的变成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点滴利用,恨不得长四只手四只脚。

可就是这样忙,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农村人千方百计腾出时间过端午节。听爷爷奶奶讲,端午节是美丽的仙女白素贞和大善人许仙受难日。白素贞本是千年蛇精,但她心地善良,想方设法怃佑老百姓,深得百姓爱戴;而许仙是她的丈夫,原本是一名出色医生,但他看病从来不收药费,而且治好了许多凝难杂症。白素贞为还前世之恩,幻化成人与许仙结成夫妇,嫁给了其貌不扬的许仙。而绝资绝色的白姑娘的美貌自然招到了一些坏蛋的垂涎,特别是早已修行千年的和尚法海。法海曾多次想非礼白娘子,但都被白娘子婉言谢绝。因爱生恨的法海决定要拆散法海和许仙这段姻缘。于是他用金钵盂将白素贞抓走,让它变成了一条大白蛇。而深通医的.许仙则用雄黄酒往白蛇上一点,白娘子又恢复了原形。许仙将雄黄酒泼向法海,法海只好化作螃蟹爬了出去。后来,法海苦练嘴皮子功夫,硬是将许仙抓了去,强行剃度,关进了雷锋塔。白素贞想尽了千方百计劝说许仙回家,无奈许仙说既入佛门,无心尘世。于是,在端午节这天,白素贞喝光了家里所有的雄黄酒,毒发身亡。而在同一天,许仙也含恨而终。为了纪念这对大善人夫妇,农村人就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来祭奠这对善良的夫妇。因为法海罪恶滔天最后不得不变成了螃蟹横着走路以谢罪过。人们疼恨他,将他变成的螃蟹用菖蒲的叶子捆起来插在艾蒿杆上并插在门檐上以示惩戒。从此,门前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的习俗的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至于说粽子,据说是纪念战国末年投江自杀的楚国大夫屈原,因为他励精图治带领楚国的老百姓抵抗残暴的强秦,但被奸人所诬陷而不得志最后投江。因为怕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所以来百姓划着龙船将酒米做成的粽子投入大江。后来就不投粽子了,改成了吃粽子。所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摘廖叶,笋壳叶包粽子。粽子的馅五花八门,随主人家的爱好而定。当然这一天,凡是大江大河的地方则热闹非凡,各种巧夺天工的龙舟千舸竟发,一位位彪形体壮的汉子,手臂抡得满圆,在河岸鼓声伴奏中挥舞巨桨,龙舟在众人的喝彩中前进。

端午节这天,女婿——特别是新女婿是必须放下手头的活,准备好丰盛的礼品去拜望丈母娘,我们这里称为辞端午节。当然,女婿会得到最热情和最尊贵的招待,走势还会得到丈母娘的一份重重的回礼——赏钱(打发)。凡是出嫁了的姑娘,娘家人总会在端午节前一天派人迎接回娘家过节,并用最好的饭菜招待。

而这一天一大早起来,人们放下手头活儿,见艾蒿就割,见金银花就撤,然后和扯好的菖蒲捆成一团放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端午节这天割得艾蒿,菖蒲,金银花具有神奇的药效,胜过任何保健品。所以,每到这一天,平时分文不值的艾蒿却成了宝贝,有的人拖着满满一车艾蒿到市场上去卖个高价钱。

端午的乌梢蛇营养价值最高,据说能美容保健,清肝明目却风湿,所以这天若能抓住一条乌梢蛇泡酒喝,可已让你四季如玉,身康体健。不过,这天乌梢蛇好像特别有灵气,全都躲的八字不见影,你根本抓不着。

家里的弟兄姊妹则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举杯狂饮,划拳猜令,竟想一日之乐。在某种程度上端午宴甚至超过年夜饭。

闲话端午节作文 第2篇

如今身处这边隅寒地,几天来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端午竟也没热起来。一直觉得冷凉还是主色调,只午间偶尔见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穿上了短袖。往年端午的前一晚上来到城东大桥,除了河上流光溢彩,杂遝的人群,小贩的扯脖子呼喊叫卖,再就是河边沼泽里如潮的哇鸣了。今年却一片寂静,禁若寒蝉。蛤蟆鸣叫据说是为求偶发出的信号,但要有个条件,就是水温要达到20多度吧。今年这么凉,蛤蟆也自然闭嘴了。

儿时端午粽子是不常吃的。印记中也只吃过几次吧,不超过三次。有一次是随母亲去摘苇叶,用了黄米包的。忘了粽子什么味了,但苇叶的清香,印象很深。煮粽的时候母亲破天荒还给煮了一个鸡蛋,扒蛋皮的时候,也闻到了浓浓的苇叶香。后来离开了老家,自己也成了人夫,有一年端午糟糠竟也做起了粽子,苇叶当地没有,自然是市上买来的干货。我吃了一个,却没嗅到半点苇叶的鲜香,少了这味道,粽子也显得有形无神了。

闲话中学生作文 第3篇

【关键词】 作文弊端 少年老成 故作深刻 关注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15-01

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批改了许多的学生作文,每次批改过后,我的心头就倍感沉重。很多中学生在思想方式、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上,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写母亲,写奶奶,写搬家,写青春朦胧感情,写社会现象,写人物关系等。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

不仅如此,目前很多中学生的作文,面对着高考这道门槛,已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要么永远的痛苦、绝望,要么永远的忧国忧民,要么永远的少年老成。在他们的作文中,很少提到“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的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他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

我一直觉得作文最应该追求的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把自己内心感受如实地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真实的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粗俗一点、稚嫩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但很多初学写作的人,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年龄较轻,阅历较浅,常常感叹没有什么生活可写。因此,我认为,教会他们写什么成了写作的关键。

的确,如今的中学生,学习占去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在他们有限的阅历中,许多人不知道什么可以进入写作视线,他们总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如此状况,是他们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造成的。他们预先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章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走向了陌生的、一片空无的世界。于是,在写作文时,他们只能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了的落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出来。

其实,我们整天都在生活的包围之中,不要怀疑自己没有生活可写。我们怎能说没有生活呢?谁没有生活呢?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寒鸦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你既然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青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你没有发现自己就处在生活之中吗?

很多人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的生活谁没有过?但这些东西值得写吗?你说的可能也是实话。既然你已经一口咬定了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可是你为什么又觉得你没有什么好写的呢?也许你瞧不上自己的生活,认为这些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一写。但往往这些小事情却含有很大的意义,而那些大事情却恰恰无太大的意义。

王安石游褒禅山,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的所得;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起来,偶然发现海棠花未眠,盛开中含中一种哀伤的美。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吗?你曾顶着狂风暴雨给你的亲人送过伞吗?这不就含有了一个“亲情”的意义吗?你曾看过秋日落叶吗?你就没有发现其中含有“生命与死亡”“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也是一种美”等很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吗?你被那些关于“意义”的说教弄昏了头脑,在你的记忆里只存在“爱国”“大公无私”“忠诚”等一系列抽象的、骨头一样的概念。难道那些被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就比你记忆中的这些概念的份量轻吗?怎能说没什么可写呢?还是老老实实不分巨细地写写你对事情的切身感受吧。写写春天天空下飘飞的柳絮,写写夏季蝉鸣闹得人不能入睡,写写秋日黄昏时半空中的点点寒鸦,写写冬来时天地一片萧条的景象。

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我们再顺便谈一点怎么写的问题。

占有了生活,占有了材料,是不是有什么就写什么呢?是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呢?当然不是。写作文,实际上是在学作艺术,它虽来源于生活,但应该高于生活,应对生活加以润色,加以艺术化。那是不是意味着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去寻觅那些佳词丽句来表达呢?是不是要一味地去强作深刻呢?

依我之见,中学生写作文,文字最好朴素一些,不必去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必故作深沉,一本正经,老气横秋。

前人说过“文章不以辞害意”,李白也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作诗要求。同样,作文也是如此。我认为,初学写文章的人,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就象一个人学功夫一样,要先练好基本功。如过去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简直没了一点新意,不如把它写得自然些,写成“时间过得真快”,会给人一种真实、不矫揉造作之感。

同样的,追求深刻也不是青年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事。深刻是需要年龄和阅历垫底的。在经过风风雨雨的人生磨砺后,在反复地跌倒和爬起来之后,在领略各式各样的事后,无论成功与否,深刻都自会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面对现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样板式作文,我们唯求还学生一片写作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争取到“人”的地位,写出真正属于他们的文章,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善、美。

闲话唐山作文篇 第4篇

当我决定将这四个字作为此文的题目时,心中竟产生了一丝犹豫。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唐山人,我似乎没有理由以“闲话”的方式和态度对这个地方“说三道四”;但作为一个熟悉唐山的人,我又有资格——更有必要——用较为客观的态度审视由煤都文化衍生出的“唐山现象”。

所谓“唐山现象”,即指唐山地区特有的夏季不文明行为;说得明白点,就是“膀爷”(上身赤裸的男性)、聚众打牌、在各个开阔场地集体乘凉等诸多不文明行为。休闲当然没有错,而且某些公共场所就是为群众休闲准备的,况且全家或几家聚在一起玩玩也是一件乐事。但我亲爱的唐山同胞实在太会休闲了,以至于将草坪休成了垃圾场、将马路沿休成了牌桌、将庄严的地震纪念碑广场休成了一个“晾肉场”,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每当夜幕降临,上述这类地方便成了“沙丁鱼罐头”,那种宁肯挤死也不散开的劲头应该也是具有“唐山特色”的吧!

也许我又有些“胳膊肘往外拐”了,也许作为唐山人的我不应该将自己的同胞挖苦得一无是处,但我做不到。我没理由抱怨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毫无文化底蕴的地方,我更不能说那些不讲公德的人给“唐山人”这个称呼抹了黑,因为他(她)们是一群被剥夺了文化拥有权的人,他(她)们的一切不文明行为都是因为头脑中少了一种名叫“文化”的细胞。

唐山没有文化吗?有,比如陶瓷文化。不过与其将陶瓷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工业符号,而工业与文化之间是不可以划等号的!工业可以创造财富,而且绝大多数工业都必须有披着“文化知识”的皮的某些常识性知识做后盾,但常识性知识也不等于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并不是取得某种学位或读一些经典著作就能完全拥有的,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能量,是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能力和基本的道德约束力。而这些东西唐山人尚未具备,所以“膀爷”还是“膀爷”,“晾肉场”还是“晾肉场”。

一座城市的内涵其实是很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优秀城市”的标准不应该只有GDP和工业创收,更重要的是文明意识以及文化惯性的良性存在。换言之,一座具有文明意识和文化惯性的城市一定会用那种“源动力”创造所有自己应该有的东西;而一座缺少文明意识和文化惯性的城市即使让GDP翻了一百个番,它的一切成就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且终究会被那只越来越沉的钱袋子压垮。

闲居闲话400字作文 第5篇

倚窗而望,天空深邃而空旷。

上体育课时,跑完步便坐在树旁,看着同学们打篮球。有时也会为进个球而和他们一起高兴,为他们鼓掌。树下很凉爽,风吹来,树叶簌簌的响,茂盛的三叶草也摇个不停,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穿过层层树荫,我看见明明灭灭的阳光和纯粹的天空。

远离尘嚣。独立于庭院中,远处的鸟儿不时地叫着眼前是熟悉的景,熟悉的物,葡萄藤沿着篱笆攀附而上,时隐时现的.几串还未成熟的青葡萄,倔强地昂着头。硕大的菊花叶互相衬托着,粗壮的茎干隐没于花叶之中。

傍晚,我来到林荫道旁散步,高大的银杏树的树叶布满了天空,杂草随意地长着,还有几株美人蕉,宽阔的叶子互相交错着。天已经暗下来了,光线渐渐模糊,长长的迎春花枝从墙壁上垂下来,从这头到那头一片浓浓的绿色,已经过了开花时节,叶片显得有些墨绿1,花枝互相缠绕,纠结不清,只见得一片墨绿的瀑布。我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和着景色一起平静。

闲话西湖放生池作文 第6篇

放生是一种宗教行为。西湖放生,盛自北宋。真宗天禧四年(一O二O),以溜须拍马著称于史的杭州知州王钦若奏请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即皇上)祈福,从此西湖又名放生池。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O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忽发奇想在西湖湖面再辟放生池。他效仿苏东坡故事,取湖中葑泥环水心保宁寺寺基筑堤,形成湖中之湖,专供放生,这就是今天西湖精华所在的小瀛洲(三潭印月)。此后不久,净慈寺前的`放生池也颇具规模。它原是该寺早先因迭遭火焚,依风水先生之言为禳避火灾而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凿的,筑池费工逾万,故名万工池,是一处有来历的古迹,后来正好用作放生,至今犹存。此外如云栖寺的放生所,则是当年马牛猪羊兔鹿猴等陆上生物放生之处。

上一篇:剪纸的种类介绍下一篇:初一学生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