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2024-05-11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精选10篇)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第1篇

职业培训对社会各层人员的意义

现在大家对职业培训都已经不陌生了,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各大岗位需求对需要进行培训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及思想政治上的知识的补充。让需要培训的人员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对需要培训的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指导。其实,职业培训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这些人才的工作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等。让这些培训人员顺利的踏入工作岗位或者在工作岗位中更上一层楼。那么,也许会有的人问,在现在的社会中,职业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职业培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职业培训可以缓解我们的就业的压力。现在,我们的就业人员所具有的素质能力与就业单位的要求有着一些距离。而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加大加强职业的培训。职业培训对于求职者来说,不论你是毕业后第一次就业,还是工作下岗的失业人员需要再次就业,都能够让你获得一些工作上需要的技能,让你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尽快找到工作,缩短失业时期。而职业培训对于现在还在职的员工来说,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让你获得更高的技术,从而工作更加顺利更上一层楼。而对于一些想要自己创业的人员来说呢,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让事业创新更加有力。

第二个方面: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也是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劳动力的素质却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提升劳动力的素质。

第三个方面:职业培训可以提升企业单位的竞争力。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我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加强企业单位的竞争力,才能让企业在社会中稳住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第2篇

——浅谈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经常听到其他行业的人铿锵有力的说“这是我起码的职业道德”。真的感觉很敬佩。其实每种职业都有道德准则,公务员也不例外。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建设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1.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其道德取向直接昭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公务员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行政管理者,职业道德势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总是从他们的道德言行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以此来认定并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人们虽然不应简单地把某些公务员的道德言行等同于社会的道德导向,但作为整体意义而出现的公务员道德,无疑表明了社会所推崇、倡导的道德准则。正如邓小平所说,“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 也正因为此,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切入点。另一方面,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第一,公务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 1

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 第二,公务员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邓小平在谈到党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时,曾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这在道德建设问题上同样适用。

2.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公务员有效履行行政职责的重要条件。公务员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科学高效地执行公务活动,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也取决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公务员如果没有明确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没有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如果没有忠于职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道德素养,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工作集体,因而也就不能高效能地开展工作。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重要途径。

3.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廉政建设,从根本上讲有两条:一是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二是强化公务员的内在自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为公务员的道德自觉,不仅有助于增强公务员自身抗腐能力,也有助于真正有效地发挥监督与制约的效能,从而在双重意义上有助于廉政建设。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单项工作,而是由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并使之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1.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加强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赖于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确立。加强思想建设的主要措施是:(1)要加大道德建设思想宣传的力度,提高对公务员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个公务员认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乃为政之本。(2)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其一,要教育公务员切实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二,要教育公务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三,要教育公务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努力完成现阶段党的历史性任务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3)要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而自律更是道德的基本精神。只有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自律意识,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加强制度建设,使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具体道德规范融入各项制度之中。公务员队伍的道德建设之所以不能稳步前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将它制度化,使其受到领导人变更、领导人认识水平或注意力转移的直接影响。故而:(1)要切实把道德品质作为

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人事调整要奖罚有据、升降有据,而且能上能下、能进能出。(2)应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作为公务员培训和教育的必修课。(3)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使公务员珍视这个“饭碗”。

3.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合理法制化。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还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本身的多层次性内容和相关的制度结合起来认真研究,使一部分道德规范合理法制化。从法律上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加以定位,运用法律的力量强化公务员道德约束的力度。一方面加快立法,完善立法,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国家政务活动公开法》、、《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登记法》等法律;另一方面加强法制教育,使公务员知法守法,依法行政,对公务员管理也要严格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环境的优化,公务员职业道德面貌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优化社会环境,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第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缩短体制转轨的“阵痛期”,改变因改革不够而产生的失序,失范状况。第三,要大力消除社会分配不公,使利益分配向德才兼备、奉献大的人倾斜,消除利益驱动与道德驱动的反差。

5.建立和健全监控体系。公务员道德立法必须有相应的道德监督机构和执行机制,否则易流于一纸空文。这是公务员道德建设比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目前主要应从行政监察的改革入手,让监察机关从实质上隶属于同级政府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规定其独立地位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能,从而保证其权威性,使它对同级的各个部门都有无一例外的监督权。道德监督机构本身也应受到有效监督,不存在“监督真空”和“道德死角”。如此才能把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农民培训的意义和措施 第3篇

1 加强农民培训意义深远

第一, 加强农民培训, 可提高农民的文化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 把农民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第二, 加强农民培训, 可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三, 加强农民培训, 可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 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

第四, 加强农民培训, 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五, 加强农民培训, 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2 加强农民培训需多措并举

2.1 领导重视

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 把农民培训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 明确目标任务, 抓好抓实。

2.2 制订培训计划

培训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包括气候、水土、人文) 和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

2.3 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选出身体健康、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责任心强、贴近农民、有丰富培训经验的农技人员组成师资队伍。必要时, 邀请农业院校的教授和有关专家授课。

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地呈现, 无疑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授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才有资质去培训农民。这一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 农业部门要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给培训教师, 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 培训教师不要抱着走过场的态度, 要珍惜各类学习机会, 通过电子媒体 (大喇叭广播、电视、网络、音像材料) 和印刷媒体 (报刊书籍、明白纸、黑板报、宣传栏) 等多种途径学习, 把自己塑造成一名优秀教师。

2.4 编制教材

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教授、农技人员, 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教材要体例规范、内容系统、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和农民的需求。

2.5 安排好配套设施

准备好农民培训所需的教材仪器设备、安排好合适的场地、食宿、交通等。时间上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室内培训班宜选农闲季节;入户指导、基地观摩交流等实践性强的宜选农时季节。

2.6 投入必要的经费

农民培训的开展有赖于教材编印费、教师授课费、场地租用费、仪器设备费、交通费以及食宿费等费用的投入。经费的不足影响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因此, 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 充分利用项目的培训经费, 为农民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7 依托农业项目开展农民培训

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 (市、区、场) , 该项目紧密结合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入户指导、基地观摩交流等方式, 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科技示范户, 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其他项目在此不再一一罗列。

2.8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全方位的农民培训

采取集中办班培训 (包括短期培训班和电大、农广校、成校等途径) 、入户指导、基地观摩交流等方式, 灵活多样进行农民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农民而言, “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更为适合, 在田间地头新品种、新技术一目了然, 实例鲜活, 学习直观, 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与农民零距离交流, 农民易于接受。

2.9 充分考虑农民特点

农民外出务工较多, 农村劳动力较为缺乏, 且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接受能力比较差, 给农民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现状, 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可侧重于让农民“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教会农民怎样做即可, 而不一定强求农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2.1 0 注重能人培育

能人培育要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 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 再通过这些能人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培训对象选择农民中的精英 (善于抓住机遇, 刻苦学习, 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农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等) 。

2.1 1 加大宣传力度

可通过电子媒体 (大喇叭广播、电视、网络和音像材料) 和印刷媒体 (报刊书籍、明白纸、黑板报和宣传栏) 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培训的意义和培训的相关信息, 把农民群众吸引到培训的群体中, 在社会上营造出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只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 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走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定能取得卓越成效。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民培训的顺利开展。对农民培训的意义和措施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农民培训的开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及措施 第4篇

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无序经济,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认等级考核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的经济成份已由单一的国有经济逐步转化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也逐渐向合同聘用制和一岗一薪制转变。因此,推行国际通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不仅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而且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加快我国劳动人才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性提高。

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国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就业准入和资格证书制度,不仅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钻研技术、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对企业职工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用工制度,实行合同聘用制,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推行职业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还有利于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下岗职工和富裕人员提供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再就业的有利条件。

3.推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企业建立与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相对应的岗位工资和职务津贴等新的分配体制;有利于企业将考核成绩、资格证书与工资晋级、生活福利待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高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三、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管理的重要性

1.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是保持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每一代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性的前进。不同时代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劳动能力达不到社会职业的起码要求,社会将不会承认其劳动,他也不能获得赖以谋生的职业。也就是说,要从事社会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

2.国家之所以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因为这是劳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了健全的职业资格审定制度,才能使全国人民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了解本职工作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对自己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形成全民对劳动质量重要的认识,全民劳动素质的提高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对各种职业有了明确的任职条件。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条件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有切实的录用人才的标准。

只有使合格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才能保证社会和各项工作在应有的水平上进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设备的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3)对从业者的资格有了明确的规定,就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依据。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规范化,也必将大大推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1.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劳动者按照一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市场就业和引导劳动者素质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形成竞争就业、择优用人的机制,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将职业资格证书视为就业的通行证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动者就业、择业的新观念。不同工种、不同层次技能的鉴定标准为人们指明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方向或目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人们才能获得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求职、任职或自主创业的资格凭证。

2.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技能人才有序流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高度活跃,人员流动频繁(包括企业富余职工的流动、在岗人员的流动、劳务输出等),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其提供了技术凭证,从而使技能人才正常流动具备了“通行证”。

3.职业技能鉴定打通了劳动者岗位成才的通道,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氛围

与目前高职学历教育终结于大专层次不同,职业技能鉴定向广大劳动者展示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另一条道路:劳动者可以沿着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道路不断成长,使学习机会伴随人的一生并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瞄准市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1.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培养对象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在与行业共同制定鉴定标准的过程中,高校还获得了大量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和行业标准与规范信息,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由政府与行业投资,投资规模少则一至二亿,多则十几亿。与社会一般鉴定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的鉴定机构具有资源及品牌优势,设备的数量及先进性远优于一般鉴定机构。据统计,许多学校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开放高职院校的资源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既可提高院校的资源利用率,又可提升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知程度。

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的措施

1.面向高校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动高职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是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也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技能鉴定融于高职教育之中。首先,专业教学中应导入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使专业教学内容包含行业或职业所需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其次,解决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对应关系问题。第三,要向专业推荐与其核心能力最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多个不同的职业岗位,应提供与专业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几个工种的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

2.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能和先进的鉴定设施设备,开展工种新、技术含量高、鉴定层次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倾向于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为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通道。在鉴定范围上,要扩大技能鉴定的覆盖面,加强新职业、新工种的技能鉴定,使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使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后都能得到相应的技能鉴定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鉴定时间和地点要灵活。高职院校鉴定机构还要积极参与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评定,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鉴定服务。

3.配合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进行技能开发,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

技能开发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保障,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及题库是开展技能鉴定的依据。高职院校应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广泛吸收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相应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题库中去,做好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制度、题库和教材开发等配套工作,为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4.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鉴定质量,保证证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含金量

考评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广泛吸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另一方面还必须从企业、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吸收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以高校教师、企业技术大师、能工巧匠为骨干的专家队伍。

我国实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行政规章的形式,以政府力量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实施的。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对于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至关重要。

5.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国内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而国内职业技能开发比较滞后,高职院校把引进和采用国外权威机构的资格证书作为必要补充,此举实际上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的前奏。

职业技能鉴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为劳动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技能鉴定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第5篇

驾驶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受到振动、噪声、高温、汽油、一氧 化碳以及强制的不良体位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多种职业病或与 职业有关的疾病。因为不正确的驾车姿势而伤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 手,各类由驾车引起的疾病就会悄然出现。噪声性耳聋;颈椎病;腰 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视力;前列腺炎。驾驶员职业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噪声性耳聋。

机动车发动机运转、轮胎噪声、所载物体的振动等,可产生不同 强度的噪声。驾驶员长期在噪声的“轰击”下,易产生损伤导致噪音 性耳聋。早期躲在开车之后出现听力下降,如不开车,听力又会逐渐 恢复。但长期开车,反复接触强噪音,就会造成听力明显损害,且不能完全恢复,导致双侧不可逆性耳聋。

应急措施:

驾驶员最好在平时,不妨碍驾驶、安全的情况下,关闭车窗,或在车上播放舒缓的音乐。

第二、颈椎病。

司机在开车的时候,长时间一个姿势,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发生颈椎微错位,压迫、刺激神经,出现头部、肩部、上肢等处疼痛、发胀。

应急措施:

最好买一个靠枕放在脖子后面,另外,预防这种疾病,开车时要保持体位正确、多运动。没事情的时候多活动活动脖子。一般连续开车一个小时,需要有意

识地去活动脖子。车辆等红灯时,头部向左、向右旋转各十余次,可预防颈椎病。

第三、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一些简单的生活小妙招,可以大大减轻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达到治疗效果。

应急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方法,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是倒走。其根本,就是作为反向运动,能有效强制人体重心后移,从而矫正姿势。

第四、视力疲劳综合症。

驾驶员在开车时,眼睛时刻都要注视路面的车辆和行人的情况。倘若汽车的挡风玻璃质量粗糙,导致视力疲劳综合症,即在开车过程中出现头晕、视物模糊、两眼胀痛等症状。

应急措施:

在停车后眺望远处或绿色植物,缓解眼部疲劳,或者做做眼保健操。视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与明适应能力(注意时间);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视错觉。明适应是指暗处到明处时间 1min;暗适应是从明处到暗处适应时间 30min。

第五、前列腺炎。

由于驾驶员的工作性质造成久坐、憋尿等长时间坐位工作,使盆腔及前列腺部受挤压而充血,对病原体抵抗力减弱,易诱发前列腺炎。

应急措施:

驾驶员持续驾车1小时左右,应下车适当运动,活动要髋,伸展四肢;平时注意不要久坐久站、不要吸烟饮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喝水、多休息及

早治疗。

使用 MP3、手机耳机的时候三个六:低于 60 分贝;时间低于 60 分钟;音量范围低于 60%。

长途驾驶可轮班操作,司机交替休息;平时多饮水,多排尿;注意个人及驾驶室卫生,发现身上有感染灶时尽快治疗。另外,还需注意生活规律,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和自信。

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一、一级预防 : 亦称病因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1、技术措施: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使用远距离操作或自 动化、半自动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质跑、冒、滴、漏;加强通风、除尘、排毒措施。

2、组织措施:合理组织、安排劳动过程,建立、健全劳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卫生法规。

3、卫生保健措施:做好就业前体格检查;做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给;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病损的发展。

1、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2、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防治对策。

三、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防治疾病恶化及复发,防止劳动能力丧失。对慢性职业病患者,通过医学

监护、预防并发症和伤残。通过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治疗,做到病儿不残,残而不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职业病的预防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第6篇

【关键词】途径 技巧

从前期的问卷调查,到中期的活动开展,后期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从叙事、反思、变革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是让教师能从“教师”这个抽象的名词中获得职业认同感的三个有效途径。

追寻途径一:表达技巧

表达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楚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表达讲究一定的技巧,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进行分析,运用语言技巧来清楚地表述,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优秀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受用一生的财富。在发展过程中,表达方式以及技巧的不同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表达技巧对教师的专业构建以及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课题组希望通过名师与教师们一起分享成长故事的方式,让教师感悟职业生命的意义,感悟名师的成功之道。通过学习经验、交流经验、诊断经验,听讲的老师们,完完全全看到一个老师是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光辉历程。人生无法复制,但信念可以延续。

除了邀请在省市区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座,我们还善于挖掘身边的骨干教师,聆听我校钱老师关于“管理与爱”的哲学和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朱老师的“成长心路”。“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虽然听到的是过去,但是影响的却是现在和未来。

追寻途径二:反思策略

反思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对自我的再认识。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烦琐的,几乎每天都处于忙碌的状态,很少有时间能够停下脚步,回头去看一看,想一想。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断涌现的压力,为学生的学习呕心沥血,但是教师们却常常忽视生命存在的意义,面对在教学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产生问题的根源。经历如此往复的生活,很多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只是当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反思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就变得机械化,生命的质量被降低。

作为教育工作者,工作虽然繁忙,但还是需要善于思考。对自身的各种行为、工作进行思考,在工作的过程需要中思考,在工作结束之后也要进行思考,从细微之处入手,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懂得反思的人。

“诊断”这个词来源于医药上的一个专用术语。我们移用“诊断”这个词,意在通过评价者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听、问,了解其执教意图和学生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要善于发现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体验出来的特点和特色,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的生命意义永远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自主发展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的“听课”“评课”。诊断老师提供的是一节课后对这个教师整个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习惯等一系列整体的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改进。教师如同“病人”去医院检查一样,会获得一份详细的如何对症下药的“诊断书”。

追寻途径三:变革策略

变革可以说是我们对于现有的一种超越。一成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和进步。变革可以说是制造超越的机会,教师的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发展都是需要不断超越,这才是教师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方面体现出超前性,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创意发挥出来,被现实文化所束缚。一个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这一束缚,从传统的禁锢当中解脱出来,让自身的智慧和才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个具有超越观念的教师应该永远不知道“满足”,也就是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认定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在发展的道路上自己永远是一个学习者,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处于不断反思和自我反省的状态下,从而让自身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也组织了一些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学无止境”。

培训的真正意义 第7篇

有人认为培训只是一种消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进行开发的投入。较之其他投入,这种投入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且具有综合性、长远性。培训的内涵是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而不仅是知识的补足和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促进员工全面的、充分的开展,从而给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

培训: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管理者运用培训的方式向下属传达他的意图,较之通过会议、报告、文件等方式,起码有以下两个好处:一是在培训时,管理者与下属是师生关系,心理关系更加融洽,更容易交流和沟通,传达和接受的效果自然更好,下属贯彻领导意图的自觉性更高;二是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更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且在与学员的交流中,还可以使这些思想更加完善,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培训是保持工作激情的妙诀

有人将企业培训看成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他们仅把培训当成保健因素而非鼓励因素。而实际上,培训的鼓励作用远大于保健功能。以主动心态参与培训的人,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丰富的感悟。这些感悟与工作中的体验相结合,极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这使得培训不仅具有拓展知识、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鼓舞自信心、激发工作热情的成效。经常“充电〞,能使人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注重个人开展的员工往往把培训看成是企业对他的最高奖赏。尤其是当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的时候,更能激发员工的进取热情。许多著名的公司正是迎合了这一心理规律,尽可能地为其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忠诚度。不难预见,一个较少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企业,将是缺乏吸引力的;而注重通过培训使员工得到开展的企业必然士气高涨。

培训:管理者的意义重大

传统的培训过分注重一般员工的培训而无视管理者的培训。这种观念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在企业外部环境日益纷繁复杂的今天,企业的开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因而管理者的学习与培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很显然,管理者所处的层次愈高,其学习与培训愈重要、愈迫切。因为只有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谁都知道,下属培训得再好,产生的优秀想法再多,如果得不到上级的采纳,也难以发挥作用,毕竟下级推动上级比上级推动下级要难得多。战略性的错误比战术性的错误后果更严重,战术性的错误比技术性的错误后果更严重。因此,决策层的培训优先于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优先于一般员工的培训。国家首脑百忙之中听取专家讲座,各大企业不惜以高昂代价培训高层管理者,都表达了对管理者培训问题的深刻认识。

培训: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与措施 第8篇

1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

1.1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生产者、经营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1.2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告诉人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强化为农服务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探索领导农业工作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使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2 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要求

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农业科技培训转向为高、中、初级多层次的综合性的科技教育培训;在实施主体上由过去农业部门主抓上升为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单一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为包括农民、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和未来农民;在培训要求上由过去以实用为主提高到以实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并重的高标准要求。

3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信息的需求,以及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实现农业技术跨越提供了大好机遇的同时,也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1 大力拓展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是农业部门的拿手好戏。当然,农业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显而易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形势下,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单纯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使教育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

3.2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要在发扬光大“面对面、手把手”等有效的传统培训形式的同时,根据当前的新情况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成果洽谈相结合,培训与当地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培训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相结合。

3.3 促使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科技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鼓励农村中的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通过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他们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力争做到“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大胆参与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创业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4 研究制定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制度和规划,完善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要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造就一支素养好、战斗力强的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教学的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创出新的局面。

3.5 切实加强科技教育培训的领导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新形势下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把它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资保障制度。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制定、制度制定、体系建设等工作;要重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席晓, 李宝琴, 孙启艳.对当前农广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榆林科技, 2006 (3) :44-46.

[2]闫树国.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职教, 2007 (2) :11.

[3]刘学宁.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7) :29.

职业化培训措施意义 第9篇

培训的意义 第10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作支撑。其中,人才素质高低,对企业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培训显得更为重要。

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得企业全体员工明白要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懂得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明白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企业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二.使得企业全体员工懂得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企业效益的密切关系,提高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三.使得全体员工知道本企业所倡导从而强

四.使得员工在培养训练中掌握的价值规范体系,理解它的深刻含义,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并有所感受与体验,价值判断和标准,使得企业的各级骨干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建设的方式方法。

五.通过培训,扩大计划,掌握组织和化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传播与实践。领导本团体文化培训者的交往范围,增进他们的相识和理解与沟通,建立友谊,增强企业的过各方人员的共同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完善丰富企业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进凝聚力。

六.在培养过程中,通一步修订发展企业文实施方化战略和法,使得企业文化更先进和更健康。

上一篇:资质证书挂靠协议书-人才&企业下一篇: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