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12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选9篇)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1篇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目的:帮助学员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初等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要求: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

(略)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言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2.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轮廓和学习的原则、方法。

二、内容要点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2.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意义。

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

4.《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同初等教育的实践联系起来。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内容轮廓、学习方法。

2. 难点:“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建议 针对学员学习这门新课程的实际思想问题进行讲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编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

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研究方法。

3.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4.初步运用上述知识解说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概述

1.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孕育、生成和拓展。

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1.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

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2.难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和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四、教学建议

1.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讲授中宜多援引实例,帮助学员切实理解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其他部分略讲,主要引导学员自学。

2.第一章三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依次为4学时,3学时,3学时(指离职进修的学时分配,业余进修及函授进修可按比例类推,下同);第二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1学时,5学时;第三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3学时,3学时。

3.设计图表,简明扼要地显示以“人类的自我认识”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主

干学科所构成的体系。

4.力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果。

5.按照教学要求并结合学员实际分章设计讨论题和练习题,引导学员开始思考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编 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教学要求

1.了解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概貌。

2.了解现代若干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进展,初步认识它们的科学价值。

3.了解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4.初步运用某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观点、方法,分析与初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

二、内容要点 第四章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合;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综合中有分化;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第五章 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新突破

1.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都是在20世纪取得了新突破的传统人文学科。

2.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充满希望。

4.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当代中国文艺研究。

5.对宗教进行科学研究的现代宗教学:20世纪宗教学的发展轨迹;当代中国宗教学的重要进展。

第六章 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和影响

1.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2.20世纪语言学与现代科学: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进展;现代语言学:跨越并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国语言学:继承、吸纳与开拓。

3.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现代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体系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当代中国心理学的成就。

4.20世纪人类学的变革及其科学意义:20世纪人类学的拓展和变革;现代人类学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意义;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人类学。

第七章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

1.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它们的科际关系十分密切。

2.20世纪管理学迅速崛起: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世界管理学的思潮流派;当代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0世纪经济学不断接受挑战:现代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潮和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4.20世纪社会学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学。

5.20世纪法学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现代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及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指导意义。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社会的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

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三、重点难点

1.重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和总体特点;传统人文社会学科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20世纪发展的共通特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及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道路、功能影响诸方面的共通特点;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科性质的相通之处;管理学、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原因、轨迹和前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

2.难点:各重要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四、教学建议

1.突出重点部分,深入浅出地解说难点;其他部分略讲,主要引导学员自学。

2.第四章四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依次为1学时,3学时,1学时,3学时;第五章第二、三、四、五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3学时,1学时,1学时,1学时;第六章第二、三、四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2学时,3学时,1学时;第七章第二、三、四、五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2学时,3学时,1学时,1学时;第八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1学时,6学时。

3.运用图表化繁为简。

4.力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5.按照教学要求并结合学员实际分章设计讨论题和练习题,引导学员初步思考

各门人文社会学科与初等教育实践的关系。

第三编 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关系。

2.了解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3.提高文理互渗、改革初等教育的自觉性。

4.学习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在初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

二、内容要点

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1.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的形成:教育科学思想的萌生;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而出的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2篇

1背景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事

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例如:

(1)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带有个别厂商产品推广和用户培养的属性,引发一些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部分用人单位等的议论和批评;

(2)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紧紧地追赶大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客观存在;

(3)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抱怨该门课程的开设,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4)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也有苦衷,从dos、windows到vista,大家疲于奔命,不断围绕新产品进行操作解说,失去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乐趣。

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这已经是所有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其必要性勿容置疑。但是如何改革?改革依据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改革,其动因往往是技术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的升级),例如操作平台从dos改为windows,再改为windows、windows p等。实际上,教学内容改革的本质需求应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实质性的技术发展!此外,这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而开设的,各个专业有其实际需求,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教材中,但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吻合社会各类岗位的需求,真切的吻合各个专业支撑后续教学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方案

2.1样本分类

样本分类的原则是以大学学院(系)为主要类别,兼顾社会企事业的岗位类别。此次调查将样本分为八个类别:

①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对应经贸学院,兼顾财政经济类企事业)

②城建、房产、建材、装潢(对应建工学院,兼顾建筑房地产行业岗位)

③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对应政管学院和法学院,兼顾政府公务员岗位)

④通信、邮政、计算机、网络(对应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兼顾it企业岗位)

⑤石油化工、橡胶塑料、制药、环境(对应化材学院、生环学院和药学院,兼顾化工类企业岗位)

⑥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对应机电学院,兼顾制造业岗位)

⑦新闻、出版、科研、教育(对应人文学院、教科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兼顾文教卫岗位)

⑧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对应艺术学院,兼顾各类艺术设计行业岗位)

2.2调研的地理范围和样本规模

依据学生就业地理分布,确定各个地市的样本比例。初步计划杭州占70%,其他地区占30%。要求实际有效样本规模≥1000,发放样本规模≥,样本在行业的比例大体依据各个学院招生人数。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率76%。主要调研途径是上门调研。各个类别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研有效问卷数量统计

2.3调查表设计

2.3.1调查表设计

调查内容分为六大类:

(1)基础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上半学年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桌面办公软件(word、ecel、powerpoint、frontpage)、汉字输入能力、图形绘制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2)程序设计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下半学年要学习的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3)网络类:考虑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受用人单位关注,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支持作用,此次单独列入网络选项,包括网络组建、因特网应用、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4)数据库应用类: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热衷设置的课程,此次列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和数据库fopro。

(5)等级考试类: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等级考试的认可度,列入的项目包括等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二级、等级考试三级、专业产品认证。

(6)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情况,包括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开发。

2.3.2调查表填写

对每个项目要求说明其需要程度。在所列出的36个项目中,给重要性最高的20个项目。

3调查结果

3.1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2)。

表2必学项目

3.2认为有时间也可以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3)

3选学项目

3.3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4)

表4可学可不学的项目

由此得出用人单位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十个方面的内容:fortran程序设计、数据库fopro、数据库mysql、数据库oracle、专业产品认证、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4从调研数据可以给出的客观结论

(1)计算机基础仍然是教学重点。

从全部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用人单位仍然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又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等为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汉字输入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是比较忽略的。

(2)计算机网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新教学热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被视为所有项目中第二重要的项目,100%行业都将该部分内容列为第二重要,基础类占60%左右重要性,而网络类已经占到15%的重要性。如果基础类不考虑,在整体样本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占33.4%(1482网络被选样本/4435总样本)。

(3)数据库、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类别普遍被认为不太重要。

数据库技术、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票数累计得到的百分比才18%左右,有些类别仅仅只达到11%左右。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4)应用系统开发受到一定重视。

应用系统开发类项目是居于第三被用人单位重视的,其中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是用户较为关注的知识。

(5)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已经被用户淘汰。如表5所示:

表5重要性低的课程列表

其中数据库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都只有5%以下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思考。

(6)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产品认证并不被用人单位重视。

5建议

(1)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突出桌面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并且尽快增大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适当照应应用系统开发知识,以尽快适应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

(2)下大决心务实地淘汰社会并不普遍需要的课程(请注意这里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等。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2级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即将毕业的护理专业学生410名、从事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60名以及用人单位医护人员55名,共525人(分为学生组、教师组和用人单位组)。接受调查的护理专业学生抽选比例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结构合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为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充分考虑我院学生特点基础上,借鉴和参考其他院校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独立填写问卷法。发放调查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10份(其中学生组400份、教师组60份、用人单位组50份),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显示,学生组理科生62人,文科生318人,高职生20人;女生350人,男生50人。

1.2.2访谈法

当面访谈听取我院在本地实习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2)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3)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总体评价。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基本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女生比例较高,符合我院及医院护理人员真实情况。

2.2 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在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非常必要。但现行医学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与人文课课时比例不适宜,而且人文选修课学时较少,说明我院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必要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学时数。同时教师应当适当进行人文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质。100.0%的教师和医护人员认为在医学基础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既能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又能更好地服务临床。

2.3 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人文素质总体评价

2.3.1 对人文素质满意度的评价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人文素质满意度评价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和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诚信方面较令人满意,但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责任感不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学生临床实践和心理素质较差。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难以令人满意。

2.3.2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人文素质重视程度由表4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学生人文素质很重视,此外对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学生身体素质和形象要求也较高。

3 讨论

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目的的教育[2]。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都认为在医学基础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非常必要,既可以为护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

3.1 强化医德教育

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病人的生死安危也取决于医院和医护人员医德水准的高低与服务态度的优劣[3]。医德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都应渗透医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人,指导和促进护理工作。

3.2 渗透哲学思想教育,注重辩证思维培养

医学基础课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基础上,挖掘课程中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哲学思想教育,并注重学生辩证思维培养。例如,在病理学课程中讲解疾病病因时,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在讲述护用药理时要注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讲述生物化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合成与分解的辩证关系等。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

要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启发、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表达、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传统医学基础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试成绩,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70%。以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课堂专题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主的过程性考核,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提升教师人文素质

加强教师人文知识构建及人文精神培养,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言谈举止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就无法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所以要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首先必须重视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使人文教育更具实效性。

3.5 强化人文课程教育作用,适当增加人文选修课学时

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适当增设人文选修课程,如医护礼仪、护理伦理学、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教育学、护士美学修养和健康教育学等,增加人文选修课学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摘要:调查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以及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总体评价,探索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强化医德教育、渗透哲学思想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强化人文课程教育作用。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降英,郑飞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1):50.

[2]赵艳,赵玲.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2007,23(2):114-116.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4篇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5篇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效发掘相应的资源,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具体操作中有哪些注意点呢?笔者有这样一些思考.1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上,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是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重现和深化,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小学所学和初中新授内容间的结合部分,充分发挥学生前概念认知的正迁移作用.相比于物理学习而言,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物理知识相对肤浅,而且比较离散,但是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再辅以自身生活中观察和积累,他们已经对物理知识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将相关内容发掘出来,并对其充分利用.例如,在初中八年级《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激活学生已有记忆――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与之对应的内容有三节:《光与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对这些琐碎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进而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当然,限于小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以及自身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学生的认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片面或者错误的地方,这可能会给学生物理学习带来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师要在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沟通互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以克服前概念带来的负迁移效应.2激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教师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都要在充分激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展开.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学生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科学世界,因此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这一兴趣延伸到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那么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科普性质较强,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大多围绕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展开,对学生的理解要求较低,相关学习目标轻而易举就可实现,因此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一种主动性,而初中物理课程虽然也有大量的感性素材作为认知的基础,但是它渗透了很多理性分析和概念构建在其中,学生的理解任务较重,再加上中考压力,学生的主动性兴趣很难被延续,所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以外在手段进行激活.初中生对新奇的事物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新奇的物理现象依然是激活他们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讲解测量操作的要点时,实验的严谨性和琐碎的注意事项往往让课堂枯燥而乏味,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讲课艺术,让平淡的课堂生动起来.以强调测量结果单位的重要性为例,笔者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测量池水的故事:国王嫉妒阿凡提的智慧才能,就出了个难题考考他:“人人都说你聪明,那么你测量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桶水?”阿凡提很快给出了答案:“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那么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那么就是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十分之一,那么就有十桶水.”一个智慧而幽默的故事,让学生在适度放松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测量和比较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又例如,口头讲解“沸点”的概念,学生缺乏直接的感性认知,有关理解就无法到位,教师通过实验:持续对沸腾的水加热,而温度计示数不变.这一新奇的实验现象不仅能促使学生自我构建概念,也能有效激起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3引导学生系统构建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也很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这一点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前概念基础.当然,因为小学科学课程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甚至某些知识还交融在一起,因此知识呈现为片断性,其系统性和专业性需要在初中学习过程中进行重新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讲,初中物理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关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初步感悟新知;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将新知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已学内容相结合,进而了解新知;此外教师要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处理中活化对认知的理解,进而发掘其内涵和外延;最后是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认知,实现科学概念的合理建构.教师在利用学生科学课程的知识储备时,还要注意某些科学概念的表述差异.例如,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和苏科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在某些核心的科学概念表述上就有着显著的差异(如表1所示).结合表1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概念更趋于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初中物理的概念表述与整个物理学科体系相联系,其描述更加严谨和理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及时更新相关概念,对某些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更正,比如,小学将“轻重”等同于“质量”,这会导致学生对“质量”和“重力”的概念构建带来干扰,因此必须及时纠正.表1 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概念表述差异举例小学科学结冰融化磁铁音量轻重重量热能初中物理凝固熔化磁体响度质量重力内能4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渗透

在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仅仅只是载体,科学方法是手段,而凝结在知识和方法中的科学思想才是各个学科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学中积极渗透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策略.小学科学课程在任何一个门类的知识探究和呈现中,都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科学方法以及相关思想,同时更是在课标中明确要求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科学方法和思想进行切实的感悟.例如,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绘制简单的表格,处理相关数据,完成简单的实验报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建议是:“探究小车运动的速度与其载重量之间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受哪些因素影响”.此外,类似于放大法,等效替代法、推理法等等,小学科学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学科指向性更强,在具体操作上,科学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框架上定性认知,更多的是与物理学科彻底融合,拓展到定量研究的层面.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依托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的科学方法基础,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地自我构建实验思路,完成实验设计;另一方面更要及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设想展示出来,在交流和讨论中对实验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教师也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和鼓励.在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完成阶段,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以实现科学方法的内化.5鼓励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推进物理学习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6篇

(一)人文医学概论

1.掌握人文医学的概念及其核心价值、人文的概念及其精髓内涵;人文医学技能的内涵,人文医学技能的具体内容。

2.熟悉在医疗临床工作中的人文医学实践,在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服务的机体活动中体现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3.了解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从人文视角看的医学本质和当今医学与医疗服务存在的主要不足。

(二)医学的人文视角

1.掌握健康的定义、医学的定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含义;现代医学伦理学原则,生命伦理学定义和原则。

2.熟悉医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成就,医学模式的演进过程,医学模式演进对医患关系模式的影响;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生命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敬畏生命伦理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人文学科与临床医学实践的关系。

3.了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疗相关问题的主要变化;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生命伦理学的难点问题与对策。

(三)医师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1.掌握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医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医师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2.熟悉培养医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目标,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3.了解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与科技结合的意义。

(四)医师的道德准则、专业精神与《医师宣言》

1.掌握中医师协会提出的医师道德准则;体现医师专业精神的《医师宣言》中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十大职业责任。

2.熟悉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医师宣言》中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原则、患者自主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对患者诚实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的责任等职业责任的具体要求。

3.了解医生修养的具体内涵;医师专业精神的作用与地位;《医师宣言》的背景。

(五)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掌握医患关系的概念、内涵、本质及特点;医患关系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具体内容;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特征,当代中国医患关系模式的主要特征,从人文角度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2.了解医患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当代医患关系的现状及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国家和地区医患关系建设的概况。

(六)人际交流、沟通与冲突及其化解

1.掌握提高人际交流技能、沟通技能的要领,改善医患沟通效果的要领;化解人际冲突的沟通技能;医患冲突的管理策略。

2.熟悉有效沟通的好处,缺乏沟通的不良后果冲突的类型和各种冲突的特征;医患冲突的本质、原因及其影响;化解人际冲突策略模型(RT模型)的运用。

3.了解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冲突的概念、冲突的利弊和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七)医学临床实践的人文技能

医学临床实践的人文技能主要包括:与患者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的技能、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向患者通告与解释病情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的技能、向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技能、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技能、通告患者诊疗依从性的技能。

1.掌握与患者建立关系的三阶段准则,人文性病史采集的三阶段模式,一患者为中心的问诊技能;向患者通告与解释病情、向患者通告坏消息、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告患者诊疗依从性的步骤与技巧;患者知情权和同意权的概念,以患者为中心告知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7篇

一 教育实习概况

2006级的教育实习工作由于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使得实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动员工作。人文社会科学系对实习工作高度重视,准备工作开始的较早。学生工作动员方面,系召开2006级实习工作动员会,由系主任做动员报告。主要内容:教育实习的必要性及教育实习的意义;教育实习任务;解读实习工作计划和实习工作指导书;如何做好教育实习的各项准备;本次教育实习的具体工作安排;教育实习应有的规范及其基本要求;教育实习工作的创造性工作及综合能力自我培养。教法教师在相应的课堂上为学生做了潜移默化的动员工作,并重点为学生讲述如何做好实习工作的具体准备,在心理和必要的知识准备上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师方面:根据本次实习工作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合理地配备相应的教师,为确保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尽可能保证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量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人员安排。本次实习从2009年10月9号开始,到2009年11月20号结束。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初中一年级:158班,实习学生李琴、王丽美,指导老师龙卫;159班,实习学生吴美云、周惠、杨霞,指导老师陈湘婵;160班,实习学生赵亮、赵丽,指导老师文门贺;161班,实习学生肖蓉、钟皓,指导老师文门贺;162班,实习学生徐建、蒋玉娟,指导老师彭雪娥;163班,实习学生彭美元、王晓丽;164班,实习学生侯甜、黄远东、吴蔚,指导老师黄俭民。

初中二年级:151班,实习学生陈姹玫、魏星明,指导老师陈忱;152班,实习学生李彩霞、钟华,指导老师陈忱;153班,实习学生肖婷、饶云海,指导老师周小勇;154班,实习学生刘海华、彭亮节,指导老师陈忱;155班,实习学生刘攀、谭岭,指导老师陈忱;156班,实习学生刘宣佑、罗艳,指导老师陈忱;157班,实习学生谭亚丽、谢坚,指导老师陈湘婵。

实习过程:整个实习工作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切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各个环节的工作,师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都尽努力去做的更好,使实习工作有实效地进行着。现就实习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备课和试讲:按照学校有关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的实习工作主要是从备课和试讲环节展开的,考核目标是工作态度及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情况。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带队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备课、试讲在整个教育实习中的重要性,备课既是备知识,也是教学的综合性准备,备课不等于背课,是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手段等全面的教学准备工作。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求学生向实习校指导教师虚心学习,请教,保证观摩课的时间,感受好的教学所需要的内容,提高自己对教学的鉴赏力,努力与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三,实习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交流,由学生负责人带领实习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倡同学们之间知识互补和教学技能方法的交流和学习,同是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其四,学生是个性的,社会需要的是有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师,为此,积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的,在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由于指导教师的工作严谨和负责,从实际执行效果而言是良好的,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备课过程中,虚心向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请教,同学们之间也能认真交流和帮助,为实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带队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试讲合格,努力达到最佳状态。

上课情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4个教案和4节以上教学任务。从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但由于受到了甲流的影响和有些同学因报考研究生的原因,有一些同学可能少一节。

班主任和班会工作:从总体来说,班主任和班会工作完成的比较好。在学校得到了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和指导,能够很快融于班级,进行班级工作,开展班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活动,并有机会进行教育调查工作,效果很好,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教育调查:教育调查是实习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同学能够认识到教育调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就进行深入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回校后,都能认真分析,认真完成教育调查。

教育实习总结:实习工作结束后,各实习点师生进行了工作总结,并通过评议,确定了学生实习成绩。

教师指导情况 指导教师的配备及要求:本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共2人。带队教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保证在实习校指导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做好实习期工作中的每一环节。要求有指导记录、听课记录、研讨记录、工作总结等。保证学生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等。在实际工作中,带队教师普遍教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修养,严格遵守指导规范,为实习生服务,在每一环节上把好关,带队老师虽然都有授课任务,但努力克服困难,使实习工作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

实习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一)实习工作的成绩

1、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实习,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班期间最重要的积累,也是其优势和专长所在。从实习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专业方面能够理解深刻,掌握比较好,但也有少数的同学没有很好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史实掌握不好,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似曾相识,但不能很好的深刻的理解。这次实习中,也突出了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的优势。例如谭亚丽、谢坚、王晓丽、谭岭、徐建、李琴等几位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就比较好,上课把握透彻,在课堂上运用自如。通过这次实习,大家都认识到了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都能在实习的同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牢靠。对于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记忆,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基本上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实习学校的肯定和认同。从总体上来说,在教学能力方面,历史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表现出来了历史专业的优势。这源自我们人文系一直对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在实习之前,为每个实习生都配备有指导老师,在学校就进行了备课和试讲,对每一位实习生都进行了点评,指出了不足和优点,提前让每一位实习生进行实践。为保证实习教学环节中心工作的质量,实习带队老师在努力使学生备好课的同时,严格做好学生上课各环节工作。一方面为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情态上好课。另一方面,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注意发现学生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上,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

通,保证学生能及时地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同时得到同队实习同学和帮助改正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的实习得到了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当然,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综合性的,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从本次实习情况来看,实习生普遍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的技能。例如罗艳、侯甜、陈姹玫等几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教态自然,教法多样,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明显,不仅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且也获得了学生的肯定。

3、班主任工作成效明显,实习生班级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班主任工作一直是实习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但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实习的学生在原来班主任的指导下,都顺利的完成了实习工作中对班主任工作,取得了很多收获和成效。魏星明、周惠、刘宣佑、吴美云等同学在班主任工作中表现突出,得到了原任班主任的好评,特别是周惠和吴美云两位同学,原任班主任对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效果评价特别高,要求他们担任了四周的班主任,超过了每人一周的标准。实习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班主任工作,增强了他们对以后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和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班会中,我们实习学生能够根据当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班会,其中,李彩霞、肖婷、王丽美、肖蓉等同学的班会既有成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高,效果明显。

4、教育调查从总体上说,主要特点有:一是选题比较切合实际,具体客观务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育调查报告是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中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主题清晰,目标明确,调查深入,论述有据。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原先设定的要求。

(二)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是受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惯于独角讲授,而缺少师生互动,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表现在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活跃气氛,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不扎实,课堂上,所提问题有时过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深入分析,难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调查报告是应当建立在学生对中学实际工作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平日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探讨,仅一个实习期的中学实习时间内是难以出色完成的。因此,有一些教育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深度不够,缺乏对现实问题深度的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8篇

什么是人文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这一论断的精髓所在。由此理解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是“成人”的教育, 即怎样能把一个对会计一无所知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在三年之内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会计工作的合格的职业人, 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文化的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规划的设计。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职业人文教育的基准点

从理论上讲, 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的《会计学基础》课程, 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从职业人文教育上讲, 是引领学生认知会计职业, 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提升职业文化修养,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关键课程。通过该课程72学时的学习, 要让学生由对会计职业的一无所知, 到了解会计行业, 慢慢地接受会计职业, 再到喜欢上会计课, 喜欢上会计职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教师不但要利用好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机会,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 随机传达会计职业文化理念, 而且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 将职业人文教育的理念融入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可以说, 让学生喜欢上《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意义, 并不在于这门课程教学本身的成功, 而是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教学的成功, 乃至于学生对会计专业以及会计职业兴趣度的提升, 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会计职业价值的肯定和职业规划的设计、实施及拓展。一个会计专业的新生, 如同一张白纸, 教师如果能够用职业文化理念这支笔, 在上面画上个笑脸, 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地打开会计职业这扇大门, 那么, 可以说三年的会计职业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怎样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经过同行长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出《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认知会计职业以往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常是以章、节、目的形式出现, 诸如总论、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等。很枯燥的内容堆积在一起, 学生刚刚入学, 满耳朵的会计术语, 接受起来很吃力, 这样的内容安排很难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理念。为此, 我们重新编写了《会计基础与实务》教材, 以仿真企业的典型经济业务为依托, 从对会计工作第一眼的直观认识开始, 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情境, 从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 到对财务科工作岗位的认知;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到会计报表的生成;从规范的数字和文字书写, 到会计资料的归档保管, 一步一步由易到难, 由形象到抽象, 循序渐进, 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 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就是在一个真实的企业从事会计工作, 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 从认知第一个会计科目开始, 从登记的第一笔账目开始, 慢慢去体会自己所扮演的会计角色及其职业价值。

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 抓住典型环节进行职业文化渗透 谈会计职业人文教育, 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融入会计角色, 而要让学生接受这些枯燥的会计知识, 首先就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 如编写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等, 精心组织教学, 用科学而形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慢慢打开会计职业这扇大门。换句话说, 要让学生融入会计角色, 教师就必须要先当好师傅, 带好徒弟。而衡量一个好师傅的标准, 应该是用最通俗形象的语言去诠释一个深奥的道理, 做到“四两拨千斤”, 这样学生上你的课才会感到轻松自如。会计专业的新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高的文科考生, 一般形象思维胜过逻辑思维, 课堂上讲稿式的课件, 配以填鸭式的讲解, 学生不到20分钟, 就会困倒一大片, 何来课程兴趣和职业兴趣?所以, 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课, 课件制作是一个关键点。教师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 制作形式新颖、内容形象丰富的教学课件。在选用课件案例上, 即要渗透职业文化, 又要渗透教师自己的美学素养, 并且要选取那些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 贴近生活的案例, 拉近教师与学生、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在讲解原始凭证时, 展示一张画家张大千写的欠条, 既可以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 又可以欣赏到张大千的书法;在讲解印花税票时, 展示我国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 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印花税票藏品, 让学生既认识了印花税, 又了解了印花税的历史;在讲解销售费用时, 演示一段燕京啤酒的广告视频, 学生既理解了销售费用的基本概念, 又有优美的配乐享受;在讲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核算时, 演示一段吉他的生产制作过程的视频, 而吉他正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最喜欢的乐器之一……总之, 高质量的课件利用起来, 学生会自然而然很轻松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理论知识, 接受你的这门课, 接受自己所选择的这个职业, 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于不知不觉中提升职业文化修养。

重视课后导学,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启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但是并不能保证学生就能真正学好会计课程, 顺利完成三年的学习, 这是由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的。会计职业的特点, 首先是踏实、认真、细腻、严谨, 要坐得住, 耐得住寂寞。对经济业务的发生额, 要一个一个地去计算;凭证账簿报表上的每个项目, 要一个一个地去填写核对, 而这正是做事毛躁、粗枝大叶以及情绪化的学生很难做到的。这些坐不住的学生, 其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会计专业学习会比那些踏踏实实的学生更有难度。在实训课上, 要大量地做凭证、账页和报表练习, 前面一个数字错了, 后面就会满盘皆错, 这时学生就难免更加急躁和不安, 越发显得无所适从。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 就会使学生由此丧失职业兴趣。所以, 适时地进行职业疏导, 排除心理困扰, 引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升职业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 教师的有效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次课不要吝啬一张小纸条 新生入学的第一次课, 不要让学生口头自我介绍, 那会很泛泛地千篇一律, 不利于教师真正地了解和熟悉学生。可让学生每人写一张小纸条, 回答诸如“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高考志愿是怎样选择会计专业的?你对会计职业了解多少?你的弱点是什么?你最希望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等等, 10分钟之后交给你。有些学生寥寥几字, 有些学生却写了很多。这样, 从纸条上你会发现在性格和爱好上, 哪些学生职业兴趣的原始起点较低, 他们在职业生活和学习中最需要什么。教师不要吝啬给每位学生回复一张小纸条, 要让他们感觉到, 从第一次课开始, 老师已经注意和看好自己了。

不要吝啬你的手机号和QQ号 把你的手机号和QQ号留给学生, 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开学伊始, 通过电话、短信和QQ交流可以很快相互熟悉,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先从心理上接受你;开学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这些交流工具又可以成为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的最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最需要你的时刻能够及时地找到你, 否则学生在最困难的时刻得不到教师的疏导和指引, 这样一次两次慢慢地积攒下来, 困难就会变成一座大山, 尤其是那些有性格弱点的学生, 本身就厌学, 日后再想翻越这座大山会很难。

不要吝啬你的课间10分钟 课堂上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映, 有些学生听不懂或急躁会写在脸上, 利用课间10分钟, 你的某个形象的讲解或关键性的指点, 或许会使这些学生茅塞顿开。

不要吝啬你的课后时间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 在课堂上遇到困难不喜欢提问, 教师平时应观察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诉求, 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和职业引导。

采取鼓励法,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自信感 例如, 在你所任课的班级中, 有个平时很不踏实的学生在学院的票据填制技术大赛中入围了决赛;有一个班在这次大赛中整体成绩很突出;有些学生在实训课上凭证和账页做得准确而漂亮;有些学生超额完成了会计分录作业;有些学生学会了上网查阅最新会计准则……对于这些学生在职业学习和体会过程中的闪光点,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的鼓励。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习惯和成绩很出色的学生, 可指定他们做你这门课的小老师, 成为你的小助手, 其实他们很愿意去帮助和指导有困惑的同学, 帮助同学解开一个难题, 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不要吝啬每一次的作业批改作业批改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对勾或是打错叉, 更不是一个简单的“阅”字。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业批改是关键的环节。要让作业批改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不要吝啬你的笔, 在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帮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或是约错误太多的学生抽空来补一补课;粗心大意的学生某次的答案全部正确, 要给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并画上一个满意的笑脸。

不要吝啬你的记分册 记分册上的平时成绩, 不是教师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自己挣来的。要把课程考核方案公布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平时成绩的重要性。课堂提问不指定给某个学生, 而是由全体学生讨论之后自主发言, 发言的次数越多, 成绩积累得越高。要提醒学生, 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每一次回答问题都是一次珍贵的表达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提醒他们会计职业不是要培养一群只会做账的人工机器, 而是要成为一个善于表达的经济管理者。从这一点上来讲, 评价一个学生, 平时成绩的参考价值比期末的卷面分数更加重要。

以上做法看起来很简单, 有些方法甚至有人怀疑是小学或中学的教学方法, 但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方法也依然适用。如果这些方法连续用上一个学期, 那么, 学生的职业习惯将会有明显改善, 职业心理素质也将会有明显的提升。有个开始学习状态一般, 经过一段时间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在QQ上写道:“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会学会计了, 原来这课并不难!”注重课程衔接和职业拓展, 运用典型案例,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职业规划

我院本学期《会计学基础》课程与会计取证《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并行, 彼此只相差6周的时间, 所以《会计学基础》前期的基础铺垫对学好会计取证课尤为关键。在课程衔接中, 顺势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 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也是会计职业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些学生搜集了一些诸如“会计必须学会的194笔分录”、“考研计划表”、“怎样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等文章收藏在自己的QQ空间里;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泡”图书馆, 这都说明他们在学好《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同时, 已经开始考虑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教师要适时地因势利导。在以往的毕业生中, 有很多成功的职业规划案例, 可运用这些典型案例, 启发和引领学生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身边的这些成功案例, 会让学生感觉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对比和分析, 学生会得出结论:这样的职业规划, 我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兰丽丽, 张建清.会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3.

[2]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58-64.

[3]杜娟.人文职业化境域中的人文教育路径[J].职教论坛, 2009, (29) :8-10.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基础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78-01

偏执弘扬人文教育,使科学技术发展不足,或偏执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类理性的提升,都将给社会带来祸患。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完备人文精神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责任。

1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实验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及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应遵循人文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发展方向,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要注重文化内涵与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及实践教学质量,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先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迎接新的转变。

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在教师的带动下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效合理融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加大教改力度,全面贯彻实施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人文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是学校运营的基础,自其入学开始,学生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为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教育机构、教育者始终坚持提倡了素质教育,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重,难免会出现偏重于学生科学技能的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忽略了作为大学毕业生,面向社会时,接受的是社会的综合考评。社会的确需要有技能的人,但同时这个人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

2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及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仍需加强。由于教师和学生普遍对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表面上看,实验课仿佛成了理论课的从属品,其实不然,实验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实验课不仅能够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勇于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可以丰富学生处理事物的思维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实践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切实做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将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与综合能力强,作为衡量教学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

2.1 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是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前提的,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社会的需求。计算机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实用工具,在其实验及实践教学中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这种工具的工作原理、功能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这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这才是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适时按需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新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设计实验内容时适当融合历史、诗词、茶文化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通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大有益处。

2.2 改革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有效的运用蕴含人文气息的教学内容,增进师生情感沟通的同时教师借助在实验室上课的有力条件,更好的走到学生中去。灵活运用投影、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将“易学性、文化性、实用性” 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3 开展开放性实验 在实验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都非常清楚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机械工程、商业贸易等,这些发展方向决定了他们索取知识的不同,但日常课时紧,没有时间学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要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免得学生成为高学历低文化,只靠开展课堂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利用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增设多门选修课及活动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个人的文化素质也能提高,使二者融合。有效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竞赛、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实验及实践途径,使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设计并完成一定的应用课题,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认识、了解、接近将来要迈向的社会,使学生冷静的面对问题、科学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创造了有利條件,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另外,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很重要,建立和开放多媒体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向学生提供方便的网上学习条件,组织开发计算机信息资源库,例如我校就自主开发大学计算机训练平台、大学计算机考试系统,在office操作部分内容上融入了有关茶文化的知识内容,学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也渗透了些人文知识。开放实验室,建立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其专长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克服时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老师和同学在实验室共同探讨课题增进情感交流,边学习边实践,以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为平台,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一建.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科学,2008(7).

[2] 戴红.谈计算机教学中的三种能力的培养[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07.

上一篇:职业意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原本很简单的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