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2024-05-12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精选3篇)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第1篇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盛华东

近年来,街道人大工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成为人大工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所讨论的问题涉及街道人大工委的各个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街道人大工委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同志们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就可以作为依据,虽然该条第二款只规定了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地区设立派出机构,但是并没有排斥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也没有排斥区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有的同志却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没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的立法原意并不包含设立街道人大工委问题,因此,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派出工作机构是违反地方组织法的。虽然大家对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问题认识不一致,但是在探讨中所提的首要建议却都是尽快修订地方组织法,增加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规定,使街道人大工委的存在更加“名正言顺”起来。由此看来,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似乎已经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那么,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 1 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地方人大的宪法地位自1954年被确立,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50年当中,地方人大组织制度得到了三次重大完善:第一次是地方各级人大设立了常委会,第二次是在地区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第三次是在乡、镇设立了人大主席和副主席。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如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早在1954年制定宪法时就有人提出过建议,后来历经“三议三否”的磨砺,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在1979年被修订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采纳,这个过程历时25年。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过程,如地区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立,从1980年尝试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与县级人大常委会之间设立这么一个联络机构,到1995年修订地方组织法确立其法律地位时,全国有地区建制的除海南省以外的23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地区全部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其间经过了长达15年的实践检验。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延伸人大工作触角的过程,如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立,从只有乡镇人大而没有其常设机构到1986年乡镇人大常务主席或常务主席团的出现,再到1995年地方组织法将其规范和确定为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乡镇人大的工作触角已经延伸到日常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等各个方面。这三次重大完善,2 在其后的实践当中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20多年来,在立法、监督、自身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从组织上确保人大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发挥人大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对于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加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力度,对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区人大工作机构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工作实践也分别对促进所在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人大各项组织制度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来源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实践,并且在实践当中又充分发展了自己。

从法律属性上讲,街道人大工委也属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其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首要的,那些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缺少法律依据而裹足不前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街道人大工委是根据街道人大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街道人大工委的第一要务在于实践。

在街道人大工委产生之前,街道层面也有人大活动的影子,如代表联组、代表工作室等,他们在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工作人员少且基本上都是兼 职、组织松散等原因,显然无法全面展示地方人大工作的魅力。另外,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撤乡、镇建街道带来的乡、镇人大代表被撤销后街道人大工作相对虚化的状况如何应对的问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街道办事处的政府管理职能空前膨胀如何监督的问题,对城市社区居委会改革不断深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化如何加强指导的问题等等,这些已经不是仅仅通过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的工作所能够承担的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实践呼唤地方人大弥补其在街道监督工作的缺位。于是,作为区人大常委会派出机构的、集监督和代表等工作于一身的街道人大工委就应运而生了!

街道人大工委的产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且实践当中还存在对于其产生的合法性、发展的可能性等各种疑问,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它只是应景之作,“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如何回应这一系列的问题,单靠理论的解说显然是乏力的。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硬梆梆的实践,要让街道人大工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事实来说话。那是不是只要进行实践,街道人大工委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该区是在全国率先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全国目前已经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30多个大中城市及其所辖区、街道几乎都到那里去取过经。但是,据了解,现在小店区的街道人大工委非但没有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反而却出现了萎缩的势头。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认识没有完全 到位,没有真正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历史意义,而是将其混同为一般的派出工作机构。二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如怎样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怎样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怎样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等等研究不透。三是对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方式创新不够,只是一般套用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方式,缺乏与街道具体情况的紧密结合。归根结底的一点就是工作缺少创新,没有找到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没有创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东城区。与小店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城区的街道人大工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赢得了人大代表的满意,赢得了选民的满意,赢得了区委、人大、政府的满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看几个其工作当中的数字,东城区的10个街道办事处在成立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共开展116项监督性工作,开展闭会期间人大代表活动177次,组织238位人大代表(占区人大代表总数的98%)向选民述职,制作安装163个代表公示牌,印制14900张人大代表联系卡,解决1138件选民找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等等。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还可以看到,东城区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充分履行了监督职能,它不但弥补了以往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缺位,而且还有所创新,所开展的116项监督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听取工作汇报、视察等方式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评议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工作、测评国税所等部门创文明行业规范化服务达标工作、暗查公安派出所“首问责任制”等等,从而实实在 在地通过监督促进了政府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组织、联络和服务职能作用,在以往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创新的工作形式,为人大代表服务,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建设工作,3年来共有204人次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17件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和议案;实行人大代表公示制,架起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桥梁等。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中街道人大工委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靠的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创造性的实践。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比如,怎样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的空间和增强监督实效?怎样进一步整合人大代表的力量为社区、街道乃至全区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怎样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怎样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等等。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问题,即街道人大工委与基层政权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认识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与地区人大工作机构一样,只是一个派出机构,是属于工作性质的,其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职责都是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授权,所以谈不上巩固基层政权建设问题。也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是区人大常委会的 派出机构,如果说她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也应当是区级政权建设而不是基层政权建设。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在实践当中也是有害的。最起码是不利于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街道人大工委应当属于基层政权建设的范畴,原因有四:

(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执政方式的不断改进,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街道人大工委就是具体形式之一。

(二)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设立就是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设计的。

(三)街道人大工委是完善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重要举措,地方人大组织制度本身就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

(四)街道人大工委所开展的监督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等都属于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街道人大工委我们应当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高度去认识和理解,而不能仅仅从设立一个一般工作机构的层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认识到其本质意义,才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建设好、发展好它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像东城区街道人大工委那样赢得“三个满意”乃至更多的满意,才能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出街道人大工委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第2篇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街道办事处乔迁庆典和××街道人大工委揭牌仪式。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有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以及××代表团的市、区人大代表向××街道表示热烈的祝贺!

××街道人大工委是全市首家挂牌成立的街道人大工委,它的成立将会使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有效地组织、引导、联系人大代表开展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提供了组织阵地,而我们市、区人大代表也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市区人大代表应当关心“家”的建设、维护好“家”的利益,团结在“家”的周围,通过街道人大工委这座桥梁,经常深入社区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不辜负广大居民对我们的信任。

××街道办事处由于硬件条件的制约,街道经济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近两年,××街道党工委班子通过积极与社会各界协调,努力克服困难,在办公条件较为艰苦的环境下,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在辖区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办事处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作为办事处辖区单位的代表,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办事处办公大楼的优质、快速建设和顺利竣工,就是区委、区政府对××街道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积极努力的结果。

××街道办事处办公房的全面改善和街道人大工委的成立将为辖区人大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街道和街道人大工委的各项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建设××的大局,更好地履行好代表的职责,为推动“两个率先”建设,实现迎江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第3篇

一、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现状剖析

作为高校艺术表演系所属四个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艺术实践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模式和全方位知识架构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却很容易流于形式,尤其是对于目前炙手可热的旅游演艺产品更是缺乏实证研究。而且,绝大多数的旅游艺术表演与策划专业老师对于旅游演艺都还缺乏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对旅游演艺的发展需求和市场运作模式缺乏深入了解也就难以进行艺术创新,最终导致艺术实践课程开发脱离实际需求。究其根本原因如下:

1. 思想认识方面不够重视:

很多高校的分管领导以及主管部门对于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并未提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对于上级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没有召开专门的落实会议积极执行。

2. 教师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部分高校对于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课程实践开发研究缺乏积极性调动的有效措施,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老师因为“双肩挑”让大量行政工作影响了实践课程开发研究。

3. 学生参与配合不够积极:

由于很多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导致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局限于传统方式以及传统渠道,因此大学生对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参与和配合兴趣不高。

(二)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现状剖析

我国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华侨城。此后国内景区就逐渐兴起旅游演艺狂潮,各种旅游演艺产品层出不穷。由于旅游演艺属于新型旅游产品,所以开发设计难以避免盲目追求旅游演艺产品不切实际的大成本投入制作,或者是开发本地演艺产品的过程中忽略地域差异抄袭成功案例。因此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因地制宜驱动旅游演艺成品创新逐渐备受关注。从全国范围的大环境来看,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调动在人才聚集和产业融合方面尤显不足,具体原因如下:

1. 缺乏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演艺方面的优秀创意团队招募的条件比较高导致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很难招募到高素质人才。即使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却一样因为人才聚集的难度无法将人才作用力转变为旅游演艺资源。旅游演艺项目的开发者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如果无法聚集有创意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又如何才能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呢?

2. 缺少丰富的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演艺产品本来应该是一种涵盖多产业并且彼此融合的新兴产物,然而因为发展历程不长经验匮乏,因此产业融合的模式相对依然不够丰富。目前大多数旅游演艺项目仅仅只是将旅游和演艺简单结合,还没有更深的涉及教育、文化用品等综合性的产业融合模式,而且即使是“旅游+演艺”简单结合的产业融合和人都只是局限于产品诞生初期而已,并没有深入到产品运作和持续创新当中。

二、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和旅游演艺共谋发展的可行性

虽然我国尚在发展之中的旅游演艺可谓鱼龙混杂,然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七玄乐府项目通过对少数民族乐器的收录整理研究以其完成的12部交响演奏式民乐深受中外游客好评,同时更是享誉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赞誉。七玄乐府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旅游演艺项目的艺术创新和产业融合运作,还因为其强大的人才团队——以桂林旅游学院周泽江教授为首的师生团队支持,更因为该项目不但是广西旅游市场的产物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旅游演艺发展的持续生命力不能忽略文化培育,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结合才能赢得游客和市场青睐的同时也形成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落点。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更多懂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同时旅游演艺事业也需要专业演艺人才队伍的持续支持。如果广西高校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课程走入旅游演艺的一线并且深入其中,无论是对于师生还是旅游演艺项目开发者都是合作共赢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学习企业在旅游演艺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策划理念,了解整个流程及现实发展状况,主创和设计、表演场地和舞台制作、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采购、参与排练、节目宣传和营销,以及形成演出产品后的后期组合、拼装及对外输出。而老师则可以从旅游演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缺乏理论研究这个层面上,将这一理论进行实践梳理,从理论高度来探析和解密旅游演艺的运作模式和营销方式,对旅游演艺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让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为推动旅游演艺产品向纵深层次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发展的共赢策略

(一)利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拓展旅游演艺产业链条

广西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可以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模式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广西旅游市场需求拓宽产业链条的同时也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推广。例如七玄乐府项目不仅包括实景常态演出还同时带动了民族乐器销售、民乐音像制品发售、民族文化演艺节目策划、大型旅游活动策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的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的深度挖掘成功打造出广西民族文化新品牌。但是,利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拓展旅游演艺产业链条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旅游演艺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广部能忽略对民族低于文化特色的突出,这样才能在提升旅游演艺产品文化层次的同时满足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对民族文化内涵加深理解研究的目的。其次是需要重视游客和观众的精神与心理满足,让他们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通过观赏和参与旅游演艺增强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最后是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通过旅游演艺事业发展中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互动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和文化价值以及旅游和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

(二)增强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项目的交流合作

毗邻粤港澳的广西近年来不但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同时地处“一路一带”关节点,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让广西通过高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完成了各种资源要素整合,更让旅游业成为高铁经济圈合作联通的先行和重点领域。这为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通过旅游演艺项目拓展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容量和广阔发展空间。以七玄乐府项目为例:从区域内小范围看,七玄乐府项目地址位于桂林—阳朔公路黄金节点,毗邻各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相互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交流,形成联合互动发展。从区域外大范围看,项目所在单位(桂林旅游学院)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外旅游组织机构及各大院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机制,这为七玄乐府项目的“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外合作交流环境。

(三)重视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田野采风措施的落实

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应该重视让师生坚持深入田野生活学习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且应该在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中落实明确的时间安排。因为素有“哥海”之称的广西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拥有独特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相关专业学生经常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和当地村民同吃住多听民间艺人演唱或演奏并感受各地村寨风土人情,将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通过录音或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创作素材,可以在回校之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作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下乡采风汇报会彼此之间交流所得。这样的田野采风不能只是局限于深入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远村寨,还应该包括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旅游演艺活动。例如,桂林旅游学院的周泽江教授历时30年经常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和调研,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记录的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进行收录整理,组织师生成立了“七玄乐府”乐团进行音乐作品排练。七玄乐府项目不但成功打造了民族文化演艺教学实践基地,而且已经成为一项集民族乐器收集研制、民族大型乐器写作、实践旅游演出为一体的“伟大的立体工程”。目前,七玄乐府项目已经获得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并且已经进一步申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实训基地”。

四、结语

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行业,作为新兴旅游产品的旅游演艺应该以民族文化作为不变内涵,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可以为广西旅游演艺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持,二者之间的合作共赢发展不但具有可行性并且对广西的教育和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姿曼.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02.

[2]李君,覃业飞.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C版.2012,03.

[3]郭小希,田洁.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J].作家·下半月,2014,07.

上一篇: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下一篇:2024年中国烤烟产业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