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课题组机构范文

2024-05-12

总课题组机构范文(精选8篇)

总课题组机构 第1篇

主题:总课题组关于课题中期检查的通知!

国家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 “就点读技术在提升学生听说学习能力方面作用的研究 ”课题号:100052 总课题组关于课题中期检查的通知

各位课题主研人员:

课题研究已经接近中期检查阶段。各实验区和实验校需尽快(于12月10号之前)将中期检查材料和成果上交至课题秘书王刚处(wangamba@163.com)。检查材料包括:实验校/班课题研究方案;(需具体到有几个阶段的。)2 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课题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或实证研究报告); 问卷,访谈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丛英语学习情感态度,语音、听说学习行为和能力,听说学习策略,听说学习困难几个纬度进行分析);(使用SPSS 软件)学生成绩或学习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可根据学生课下自学记录表的数据分析);(使用SPSS 软件)论文或实验教学课例,或教师教学感言。

注1:关于课题研究报告,如实验校和实验班实验时间不足,无法进行成绩和能力提升的数据对比分析,可先行将问卷中几个纬度的现状分析出来,并将所采取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措施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予以说明。

注2:在规定日期内无法按要求提供检查材料的课题主研人员和实验校,将被视为自动放弃课题研究的资格。

总课题组机构 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倡导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2、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

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

Know-how

(怎样学)

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

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

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Know-who

(与谁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Know-where

(何处搜集,用在何处)

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

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科 课题 负责人

学校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 朱世文

数学科 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黎素清

语文科 勤积累 促写作 谭炳森

英语科 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李桂源

科学科 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 吴小勇

三、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理论,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2、实施研究阶段: 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七、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08年3月。

八、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情况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在本项目中的分工

刘少玲 女 43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负责人

总策划、监督

朱世文 男 34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织实施

(组长)

策划、监督

李醒群 女 39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李泳锋 男 33 小学高级教师 英语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林小红 女 40 小学高级教师 中文专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黎素清 女 31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数学科)

谭炳深 男 32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语文科)

李桂源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英语科)

吴小勇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自然教育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负责科学科)

欧阳伯祥 男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徐小燕 女 28 小学一级教师 小教英语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欧阳志莺 女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陈丽君 女 25 员级 小教数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李丽霞 女 24 员级 小教语文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席润娟 女 25 员级 小教语文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总课题组机构 第3篇

征稿内容与要求:1.各科教育教学论文、班主任工作等内容;2.优秀教案、教坛随笔、教学心得、教育经验总结等。同时, 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大赛评奖活动, 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创新课件、书画、摄影作品和教师辅导下的学生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等。一般不超过2200字为宜, 尽量用E-mail发送。题目下面依次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与个人简介。辅导作品另请注明辅导教师姓名及学生年级。

有关事项:1.来稿必复;2.欢迎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荐稿, 推荐优秀稿件10篇以上者将被聘为组稿编辑;3.作者订书优惠;4.作者来稿都有机会参加等级奖的评定, 优秀作品可荐于国家教育报刊刊发。

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约两个月出版一册。

来稿请寄:北京昌平6379信箱《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编委会

邮编:102209

E-mail:zhjswencun@vip.sina.com

电话:010-69757148联系人:王老师

总课题组机构 第4篇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科研办公室执行主任刘兴元先生介绍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科研办公室就“十三五”全国重点课题申报审批情况,由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申报的全国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获得批准,宣读了批复文件,为该课题组组长靳新国、副组长王红研、李爱娣颂发了证书。为研究院颁发了课题证书和铜牌。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谭云明院长做了指导性讲话。

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教网、科技信息报今口文教主编、《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靳新国为就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规划论证做了汇报。

总课题组机构 第5篇

征集评选优秀成果及阶段验收、评优活动的通知

各实验学校: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研究 》总课题组通知精神,进修校决定参加征集评选2013《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研究》优秀成果及阶段验收、评优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各实验学校需完善实验方案和实验工作计划;特别是要做好阶段总结、汇报提纲、实验档案整理归类装订等项工作。

一、上交年终总结及《汇报提纲》。《汇报提纲》具体内容是:

1.实验方向是否明确?实验假说是什么,最终要回答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2.实验内容要十分具体。实验课题的要点、难点是什么?

3.实验组织情况,实验教师队伍,人员分工,有没有实验班与对比班设置;有无课题例会制度,有无兼职网络信息员;

4.实验教师培训情况;

5.实验措施有哪些?执行情况及实验进展情况;

6.实验操作“五有”情况(含有实验方案、实验工作计划;有实教师队伍、有具体措施、有实验档案、有效益和阶段成果);

7.经验和问题是什么?对总课题组有什么要求?

二、评选优秀实验教师

优秀实验教师标准:必须是经登记的实验教师,必须参加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者,必须参与研究工作并有获奖的研究成果。每人须填写《优秀实验教师申报表》(见附表),并提交立项证书与培训证书复印件及电子版照片(制作证书用,要求提交与实验教师证相同的照片)。每个实验校不得超过3人。2011年已经获得先进证书的,此次尽量不要再申报。

三、成果征集:

(一)、征集对象必须是已经立项的实验学校及已经注册的实验教师。

(二)、成果内容和形式:

1.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教学设计。

主要分设三种课型: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辅导活动课、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学科渗透课、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课。

2.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优质个案,包括辅导个案,咨询个案。3.对课题的反思和解读,以及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研究与分析。4.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测量分析报告等。5.其他与课题相关的著作、学术论文、叙事等。

(三)、上报要求:

1.本次参评的成果,必须围绕所在学校的立项课题,与课题无关的材料不予评审。

2.每名实验教师限报一项,每个实验学校上报成果总数不超过十五份。3.上报材料文本一式一份,并将成果电子稿、《参评优秀成果登记表》发至教科所邮箱jks1133@163.com。

4.从即日起,由实验学校择优推荐参评成果,并统一上报到教科所,再经进修校初审后,将参评成果统一上报总课题组,不允许各实验学校直接上报。

5.各实验学校认真填写《参评优秀成果登记表》(见附表),与材料、评审费(个人先进及成果评审费60元,优质课有指导教师<限1人>证书的需另交60元)一起上交到教科所。

6.截止时间:2013年12月16日。

联系人:郝瑛玮电话:***

龙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2年12月3日

附表1:

2013《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研究》

参评优秀成果登记表

单位(公章):校长签字:

师不得超过1人)

附表2:

课题结题总报告123 第6篇

《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序言:本研究总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活动引领;研究的目标;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起来的趣味高效的地理课堂;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首先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接着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最后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是行为研究法辅以逻辑归纳法、文献法、调查法。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分准备、实施、结题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和影响,其成果体现在四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2.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3.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4.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课题通过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探索出有效的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生活趣味化、自主化、高效化。

关键词:活动引领、情趣化、自主化、高效化。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地理学科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2015年5月该课题立为市级课题。课题组共有6名教师。

现将课题组的实践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设置了活动式课文,纵观我们的地理课堂,有些教师不重视活动课文教学导致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所以我们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研究问题。

其研究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课文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活动贯穿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教师要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领悟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并能有新的突破。

以活动引领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

五月,课题立项时,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交流、讨论,由负责人做了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

在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探索“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最终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

我们要把教学活动“活动化”:“从生活导入——在活动中教学——回归生活”。“生活中导”,即课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地理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活泼有趣的生活地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活动中学,以活动课文为载体,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创设特定的生活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接下来是“生活中用”,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第二,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 1.创设利于学生活动的学习情境。(1)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通过媒体、信息、语言交流等唤醒学生的经验感受,把遥远的地域风情拉到身边来,由生活导入课堂学习;(2)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转换角色,走入教材情境,融地理学习于生活认识中;(3)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把生活中的游戏如画画、拼图、制作、编儿歌等变为学习的方法,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4)运用活动引领的教学方法。活动引领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可以上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5)练习巩固形式多样、有趣。可以课末进行分组竞赛检测;可以用课内所学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在课中设计游戏记忆,如编顺口溜记国家名称、猜谜语记物,绘图记地形、线路;还可以板书留白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学习中先板书绘图,记忆时由学生来填名称等等。练习巩固也要让学生爱学爱记。(6)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播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教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

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这些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地理课堂是开放探究的课堂,应充分借助活动内容创建充满合作、探究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在教材编排上单独列出,但在教学中应与正文教学融为为一体,不能割裂,利用活动组织课堂探究,对话,辩论等,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能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巩固重点,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也可作为课堂演示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规律,在动手,动脑,2

动口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敏感的地理嗅觉,平时注重地理信息的搜集,关注、收集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广播、报刊图片、生活知识中的地理信息,教学中信手拈来,创设学习情境、补充延展教材、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道理等。

第三,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自2015年初确立了此课题,我县的地理活动都是围绕课题进行的。一月我们举行了“地理教师生本课堂优质课比赛”,在参赛教师培训会和全县教师评课活动及参赛和听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听课感想的撰写要求中,地理课题组成员都围绕“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构建”做培训,提要求。七月的全县暑期培训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及教研员利用七天的学习时间对全县地理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再次做了“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主题培训,辅导与会每位教师做了模拟教学实践。使这一理念深入每个教师心里。十月课题组结合县局教研视导组织名师和新秀上示范、研讨课,进行了关于课题课堂教学的研讨引领。12月课题组进行了课题案例、和研究经验性论文的撰写总结,以促使课题组成员的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

课题组有四位教师的实践研讨课获县级优质研讨课。有两位老师参加了沧州市说课比赛。2016年3月我们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就课题研究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做了更明确的探讨。4月课题组2位年轻教师上课题研究展示课,由课题组结对名师进行辅导,全组进行交流研讨。

目前我们以总结撰写出了十余篇课题实践研究论文。

经过课题组内部活动及全县性系列活动,以点带面,以课题组为龙头带动了全县地理课堂的改革,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县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

(二)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

1.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课题主持人每学期听两次实验教师的现场课或录像课或审看教学设计,进行面对面或QQ群或微信的方式交流、指导。学期中实验教师进行研讨课展示,课题组及全县地理教师进行观摩、交流、反思、总结、改进。每学期课题组进行一次课题案例、论文的交流、评比,总结经验,深化课题研究。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实践、总结中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活动展示了十余节优秀课例及教学案例。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十余篇有关课题的经验论文、总结及反思。

3.文献法。我们研读有关书籍、报刊、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4.调查法。研究初期、中期及末期分三次以问卷、访谈式对学生进行课题学习方式、内容、效果的调查研究,从学情出发不断调整研究的内容、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年初我们在课题组会议上对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做了对比,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均85%高于非实验班。课题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以活动引领的课堂学习明显产生了兴趣。对课题组教师所出生活化试卷比较喜欢。

(三)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1——2015、5)

2015年初确立并开始了本课题研究。2015年5月,立项为市级课题,全县6名地理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接下来,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下,又通过研讨,制定、审评、修正了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5——2016、3)

在此阶段中,又分化为模式形成(2015、5——2015、10)和完善总结(2015、10——2016、3)两个阶段。

2015年5月,在“开题报告”的指导下,课题研究顺利展开了。每位课题组的成员在深入学习和领悟“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堂实践: 6月上旬,课题负责人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进行交流、指导。而后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利用暑期培训每人又在全县地理教师中上了一至两节(每节10分钟)课题研讨课,让老师们观摩、交流、反思、总结。在听课、评课之后,归结出课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2015年9月下旬,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会,课题负责人对上学期来的课题实施情况作了深入的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课题组每位成员都上交了两篇课题要求下的教学设计,一篇课题论文,并就课题论文进行了交流。会上,还制定了新学期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其重点工作是要完善课题模式。10月初,课题负责人布置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总结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对传统课内教学模式的超越,是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流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10月,进行了课题组青年教师的研讨交流课。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3——2014、5)

4月,进行结题的各项准备。5月,课题组分工进行最后的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课题研究近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乃至国际密切联系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1.积极开发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教具的开发上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课题组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用废旧木材块稍微加工一下,使其变成山的形状,然后锯成几片,再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用几根铁丝进行环绕、连接,均可制成“等高线模型”,十分直观。

在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时,课题组成员充分考虑到校外课程资源具有种类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特点,将地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以及国际要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其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时,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查:(1)近几年,本地种植的农作物是否发生了变化?(2)本地发展农业有怎样的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3)农业用地情况怎样?再如,教学“日本”一节时,将日本今年的3.12大地震融入教学,提醒学生密切关注地震的发展和造成的影响等。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优秀课改经验,大力推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活动利用中形成了一种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则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普遍反映:第一,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查找资料、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实验班的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敢质疑,敢评价,敢挑战,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三,实验班的学生能对周围的生活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全球的意识得以增强。另外,在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或问题时,他们能自觉的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等地理观角度出发,会说行话了。这说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提高。

(三)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

在课题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地理课堂实现了由无效、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彰显。2015年底,课题组负责人对全县统考的地理成绩作了一个总结,特别是将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与非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以及2014年年底的教学成绩作了认真的比对。其结果发现,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明显高于非课题组老师,高于以往。由此看来,“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课题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中,注重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提高了实验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其中,刘义珍老师对课题模式中“生活中导”这一导入环节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导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孙静老师对“活动中学”这一中间环节作了深入研究。她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例、国内外时事热点等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张增强老师则重点研究了“生活中用”这一拓展运用环节。他将所学新知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探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的意义;掌握了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技能,增强了生存能力。

3.课题组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绩。成员中又有2人被评为县级地理学科名师。同时,围绕课题上县级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达15节,撰写课题论文数篇。

四、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课题研究过程证明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突出了“活动引领”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如何使活动深入学生内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改进。具体表现为: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高效化,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活动内容落实之间的矛盾等方面。

经过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活动引领”充分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课题组教师们也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切实转变的教学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活动引领”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已初具雏形

五、结题后的延伸研究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和领悟“活动引领”教学理念,加强对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二)加强集体教研和网络教研。根据课题组成员分散的特点,尤其注重网络教研,充分利用沧县地理教师QQ群、电子邮箱等手段,开展双周一案例活动,积极进行说评课、经验总结。

(三)课题组成员注意推广研究经验,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举办一些特色研究活动。继续完善和总结“活动引领”的教学策略,并逐步在全县进行尝试和推广。

农村美术课题开题总 第7篇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

5、培养一批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学生。

兴化市美术教师中,有一个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的群体,并俱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劳动,在劳动中成长。本课题研究虽然告一段落,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推广,继续探索,将研究成果发挥更大价值,面对课题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难题,还需要领导和学校更多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美术课堂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的起源

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人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③而合作性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更是现代社会中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也指出:“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需要。合作探究能力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教师。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时代的需要。合作探究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为合作而教学”已成为教育专家的一个口号。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的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变化。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培养出能自主探究,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关键之一。、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学校要发展,教育科研是关键;教育科研的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的未来依靠教师,教师的成长,尤其在当前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角色的转换,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变化,更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开展“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方法的研究”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开启新视窗,找到新视角。

课题研究的界定、依据及内涵 1、课题的界定

所谓合作:是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交流,是一个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

所谓探究:是指从科学领域或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美术课堂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就是探索如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激励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调整学生群体交往行为,提高学生对合作交流及探究技能的认识,使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通过合作探究,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2)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的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是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做哦那个。课题研究的内涵

课题的本质:

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题的内涵:

(1)通过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发挥观念的导向作用,在研究中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先进地区及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十五”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探索、总结、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深刻理解“合作探究”的含义,讨论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怎样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针对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何进行评价。

(3)教育科研的关键在教师。本课题实验的内在意义还在于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实验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成为教师合作探究教学的内驱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重点研究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使教师成为具有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理念的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实践能力的规律。、探索“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方法的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任务。本实验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科研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自主探究,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所以本课题的落脚点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合作型社会人才。对课题研究的要求、必须按照教育科研的规律和程序进行研究。、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按实验计划逐步实施。

课题组织机构

运用材料进行美术造型活动的探究

新课程实施后,更强调综合材料的使用和创作,也就是说,小学美术课对材料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不少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相关的材料作基础,美术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在进行教学前,要结合本地的特点,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准备适合的材料,我们提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准备一些材料,因为许多材料在每一个家庭都随手可得,为成功地进行美术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却看到,尽管新课程实施了好几年,但目前在小学美术综合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对材料运用方面出现误区的现象,我们可以来举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是教师在综合材料创作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材料和制作技巧。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过于重视材料的准备和运用材料进行制作,导致小学美术课变成了纯粹的“手工课”或“制作课”,老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材料的准备和获得更好的作品效果上。比如,有的教师在材料准备上要求“新”或“高级”,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作品效果过于注重“精致”。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这样的课甚至不喜欢上美术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举个例子:有的老师把在工艺品商店买来的成品当成给学生示范作品,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用机器完成的,边角都非常完整光滑,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最好也能把作品做成这样,只能导致不少学生无奈之下只好找家长或其他人帮助;也有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因为不可能由学校来统一准备这些材料)的材料只有花不少钱才能买到的材料(如各种彩色丝线、一些特殊用纸等),导致学生准备困难或家长们有一些意见等等。二是对材料准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另一个极端来看,美术教师中也有不重视材料的。他们还停留在把美术课认识为“图画课”的认识层面上,认为画好画就是最重要的,加上要准备材料,确实需要我们的老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美术教师课节多,学校布置任务重等现实问题也为材料的准备增加了麻烦,另外,现在不少学生美术类的比赛也往往以绘画为主,从而更误导部分教师认为绘画是美术课的“惟一”。

这些由于教师不重视材料的运用而引起的“单边倒”的现象现在也不少见。比如由于材料的困难或认识的原因而把一些综合材料创作的内容也改成了用画笔来进行平面表现,有的干脆从教学计划中删去,导致一些教学内容无法完成,那当然也是不可取的。我观察到,线造型和多种材料的造型在美术课堂上运用的最多。而我们学校的孩子在材料的使用上,最常用的就是价格低,安全性好,容易被孩子加工的卡纸,腊光纸、胶泥、纸盒等。由于孩子们缺少观察、发现和收集,不能很好的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材料来进行造型活动,导致他们的作品雷同,缺少新颖和活力,思维的灵感火花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

确定课题后,我就在思考,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拿来利用,比如布、泡沫、叶、各类果实、线、细金属丝、塑料等材料,还有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有形废弃物比如各种(玻璃、陶瓷、塑料、金属等材质的)饮料瓶、化妆品瓶(盒)、洗涤剂瓶、食品罐(盒),各类(纸、塑料、布等材质的)包装盒,以及其他材质和形态的废弃(旧)材料。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形态,把上述材料分为平面或半立体为主的面(或片、块)状材料,如各类纸、布、块状的塑料等;以团块状为主的立体材料,如各类制作用的泥、石、木等;以点、线状为主的辅助材料,如小珠子、小果实或种子、各种线、金属丝等;还有综合形态的材料,比如各种废旧物,生活用品等。一句话,只要是适用于小学生使用的材料,又是安全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作为造型活动中的综合创作材料。可装饰利用的材料增多了,这样学生在美术课上可用的材料就很丰富了,对他们创作的发挥空间就更大了。

所以在本期的第一、二学月,我在尝试拼贴、泥工活动外,开始有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了。我觉得教师要有意的让学生知道,这些材料它们并非只适合做某一件物品,我们在思考的同时,就要学会考虑到材料的适用性和美观性。比如,在拼贴活动中,应该选择在结构和色彩上均较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拼贴材料,而不是让学生找些极其简单地一些混合物来制作。

在对三年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收集运用了植物籽或各种广告纸等材料拼贴画,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创造性活动,因为通过这些活动,能发展学生对不同材料组合到一起的各种方式的欣赏能力。拼贴和调配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仔细考虑如何选择并作出决定的机会,以及广泛展现不同材料的机会。这些材料不仅有从各类植物籽粒到线段,而且还包括海绵、泡沫,甚至果实类等。当然,拼贴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制造出他曾经感受过的东西或模仿教师制作的画面,而在于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不同材料的颜色的对照,发展对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设计的乐趣。

在三、四学月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手绘画也是很受小朋友欢迎的一种绘画方式,因为这项活动既有吸引力又使学生感到宽松,使他们更能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于是也进行了尝试。在构思挂牌课时,我选用了水粉和其他材料的综合运用来进行美术的造型活动。我在教学中,我给鹅妈妈涂上红色的颜料当嘴、白色的颜色当羽毛,再用了弹珠来做鹅妈妈的眼睛,卡纸剪下来做冠子;而学生特别喜欢在手上用颜色涂画的快乐,兴趣非常的浓厚。本期除了用颜料来制作手形画,我还发现使用玉米淀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新奇和有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在一个容器里,先倒入一杯冷水,在倒入半杯玉米淀粉,搅拌后再注入三杯开水,不停地搅拌,直至它发亮、透明,待它冷却后,可用作手指画的底子,或装进瓶子里和颜料搅拌可用来制作出有油画效果的作品,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我发现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教师也必须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材料的能力;同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寻找这些免费材料的积极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序归放材料的能力。此外,还应把这些材料适时地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使用它。在美术造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感,发展了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能力,尤其是情感表现的能力。我想只有当学生把握了运用多种材料来进行各种造型活动,让他们能创造性的游戏,创造性思维,他们就会更加喜欢美术课堂,在造型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的改革

一、课题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艺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尤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特色和艺术创新的培养。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校实验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学校艺术特色建设,从改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着手,开展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的美术作业课堂作业不能当堂课完成,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而且即使上交的作业高质量的不多见,延到课后,也少有人会继续去完成,无论是手工课、绘画课还是设计课都存在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二个美术课时再上时,大部分学生因时间间隔过长,或材料带不全,有的甚至忘了带作业等诸多因素不能很好完成整个创作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不到教学的预想效果。家长也反映:美术作业带回家做是一种负担。但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在课后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时,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学生兴趣使然,还是另有原因?这就引起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美术课用40分钟的时间科学吗?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美术课40分钟如果不够,延长美术课的上课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不会坐不住、开小差?就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比如,在大人眼里小孩子的缺点是往往因贪玩而忘记了时间,其实那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缘故。所以我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时时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艺术,那么影响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美术课到底需要多少分钟才科学?什么情况下只需40分钟?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初步设想是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合并成一节大课,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得以更深层次的巩固应用和探索,我想这样学生的素质相对于以前一定能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二、实验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应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虽然美术教学是重过程的教学,但作业却是反映师生教学的一面镜子”“课堂作业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外在标志”。(《美术学科教育学》)。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是在美术课堂内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作业,如何使学生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当堂作业,真正做到既提高学习质量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学校的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教学一个主题内容,除去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多只有20、30分钟的自由创作时间,若想讨论得全面深入些时间就不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决不可能的。即便有个别完成也只是快速应付而已。多数学生回家画就失去了课堂上的创作激情,作业就成了负担和任务。同时,“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匆匆而过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系统的审美知识„造成教学的肤浅性是必然的„”这是其一。

其二、美术科目较之其他科目有着相对的特殊性:有着高度的程式性、独特的缄默知识,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等„法国教育部也提出:“凡是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凡能通过社会和自然界学习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上;凡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动态事物,决不观察停止不动的静物。” 课时的宽松可以随时开放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美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郊游、写生等等,然而这在一节课40分钟内是很难做到的。而德、美等国家的美术课授课时间安排为半天,其目的也是能让学生完整地充分地有兴致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为此我们将美术课一周安排一次,时间上两节连在一起,旨在通过实验,从教学实践中找出理想的教学对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从每节40分钟到每二节连贯安排,虽然只是时间上小小的变动,但可以考虑各种相关的重点和教学要求,按照发展层次分步施教,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教材的特性和练习的方法,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多年来那种意犹未尽之感!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一周只带一次美术用具,可谓“减负”。

三、实验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班级

四、实验方法:

1、对比法: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

2、观察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与表现力进行观察、记录。

3、调查法:对学生在美术课程教育及相关活动中的兴趣情况、情绪反映程度等进行调查并对照量表进行评价。

4、数据统计法:对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分析。

5、行动研究法:是将美术课堂改革和体艺整合研究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体艺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艺术整合研究价值增生。

6、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或遵循的原则: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结题报告

②第二层:经验总结和论文

作为对结题报告的补充和拓展;

③第三层:案例集、学生作品、校本教材、检测工具等(可分别拟定负责人)。

七、研究的组织和管理.①成立课题研究组.:

包括组长:何粉娟 负责课题的选题、组织、问卷调查、问卷分析、管理、实施等 组员 :陈静

文书的编写、实施、课题小结等等 高月 :课题的实施

总课题组机构 第8篇

征稿内容与要求:1.各科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班主任工作等内容;2.优秀说课稿、教坛随笔、教学心得、教育经验总结等。同时, 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大赛评奖活动, 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创新课件、书画作品和在教师辅导下的学生优秀作文等。一般不超过2200字为宜, 尽量用E-mail发送到我委的电子邮箱。题目下面依次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与个人简介。辅导作品另请注明辅导教师姓名及学生年级。

有关事项:1.来稿必复;2.欢迎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荐稿, 推荐优秀稿件10篇以上者将被聘为组稿编辑;3.作者订书优惠;4.作者来稿都有机会参加一、二、三等奖的评定, 优秀作品可在《教育交流》、《教育文摘周报》等报刊上刊载。

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约两个月出版一册。来稿请寄:102209北京昌平6379信箱《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编委会

E-mail:zhjsw encun@vip.sina.com

电话:010-69757148联系人:于老师

优惠出版个人专著、学校校本教材等, 免费赠送样书

欢迎申报中国教育学会《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子课题

上一篇: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小结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卷白菜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