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2024-05-13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精选14篇)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篇

“中秋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有感

中秋前夕,因为经常参加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我突然敏感地发现“中秋节”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主题,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又可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因为每逢中秋,九州大地,合家团圆,一边吃着美味的月饼一边赏月,是人间最幸福的时刻之一!恐怕就是月宫里的嫦娥,也会羡慕不已。于是我和所执教的三年三班的学生交流了这个想法,孩子们竟然也对“中秋节”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做过一番动员之后,我兴奋地和孩子们一起谈论着分组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成立了“中秋节的来历与风俗”“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三个小组之后,一个男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回事?”我当时一愣,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他的话题竟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又有孩子举手问:“老师,人如果到月球上是飘着的吗?”“老师,听说赏月的时候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月亮上有黑影,真的吗?”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说:“好,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有谁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有几个男同学举起了手。“那好吧,你们就成立一个探月小组吧,去了解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经过了几天的实践与收集材料,汇报课上,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还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找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砍树》等神话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还拿来了《嫦娥奔月》的连环画,真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令我大开眼界的是一个孩子给大家讲述了玉兔为什么捣药――原来是嫦娥的身体很虚弱,经常生病,所以玉兔就为她捣药治病,多么善解人意、聪明可爱的一只小兔子啊,而这是我以前也不知道的,别看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能力与智慧真是了不得!当然,我也不忘去关注“探月组”的活动,因为我早已在上节课后去查找了关于月球的资料,知道由于月球表面的高低不平,所以产生了环形山和黑斑的现象。孩子们则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画报》等书籍,还有从网上下载了月球的图片,他们在汇报时还因为查找的数据不同而争执起来,我觉得他们很可爱,真是一群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的好孩子,在他们当中,也许就有未来的科学家!

经过了这次实践活动,我常常思考成立“探月组”,了解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似乎与中秋节这个话题走得太远了。其实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受到古代传说的熏陶,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正是读童话、读故事的阶段,而那些古老的传说会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使他们心驰神往。但今天,尤其是嫦娥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今天,我坚信,我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我们新课程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力是广阔的,而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更应该得到保护。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对月球的浓厚兴趣,没有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又怎能有今日的嫦娥飞天,又怎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又怎能有社会的进步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把学生当成“鸭子”,把他们“赶鸭子”似的赶到教室里,然后“填鸭子”,一股脑硬把老师的知识塞给他们,期末是“烤鸭子”,学生被“烤”得直冒油,回家还得“笤帚疙瘩炖肉”。最后教出来,学生个个都是“板儿鸭”了,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了。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爱迪生、成为牛顿、成为爱因斯坦。“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给孩子一个创造的舞台,他们将演绎最精彩的人生!

另外, 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教师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还有,中国一些传统的节日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春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甚至于像“九・一八”“五・四”这样的日子也可以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缅怀先辈、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舞台的主角,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充满了自信,充满了阳光,而我则常常被他们感动,为他们喝彩,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为人师者的幸福与骄傲,但我们也必须奋起直追,因为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他们知道得太多,个性太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研究儿童心理,掌握最佳的教育方法。相信在我们的正确指导下,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这些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栋梁!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南岭小学)

责编/齐鲁青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2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接到市文明办及县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后,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活动的开展工作,立即组织学校有关部门的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各处室按照文件精神,积极部署,制定方案,明确职责,认真实施,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达到颂祖国华诞,传中华文化的教育目的。

二、活动丰富,潜心育人

2认真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队会活动。我校德育工作始终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利用共青团组织和班级活动两个平台,抓住重大纪念日活动,中秋节前后,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中秋有关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各班开展了一次以团圆和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赏明月、思团圆的氛围中,教育学生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然后学校又组织美术艺术生开展了“迎中秋,绘和谐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和绘画展,同学们或写或画,以稚嫩的文笔,五彩的图画,表达中华民族团圆、和谐、共庆佳节的情感,歌颂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例谈指导学生确定实践活动主题 第3篇

一、教师提出大主题, 学生在大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小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般是通过主题活动来实现的。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来源于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生活的观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起始年级, 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较少, 他们的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 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创设情境, 提出活动主题

教师提出的活动主题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 有时还会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此, 教师在提出活动主题前, 要创设丰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情境了解主题活动背景, 了解活动主题与生活的联系,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笔者在开展《电视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案例:“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情境创设部分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扇玻璃窗, 里面有名堂, 跳舞又歌唱, 经常换花样。”

生:电视机。 (多媒体出示电视机图片)

师:今天, 老师还带来了几位电视节目主持人, 让我们一起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多媒体依次出示5位主持人的照片)

生:月亮姐姐、金龟子、毕福剑、董浩、李咏。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主持人挺熟悉的, 说明大家经常看电视。

师:下面, 老师来做两项关于电视的调查: (1) 家里有电视机的同学请举手。 (2) 喜欢看电视的同学请举手。由此可见, 电视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看电视还有许多学问呢, 大家想去探索吗?在今后一段时间里, 就让我们一起来开展《电视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活动吧。

通过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对“电视与我们的生活”的关注, 唤起了学生有关看电视的生活经验, 诱导学生围绕“电视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下一步生成小课题奠定了基础。

2.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主题提出后,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但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较少, 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教师引导的途径主要从自然、社会、自我发展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等方面展开。如在“电视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中我是这样引导的:

案例:“电视与我们的生活”主题分解部分

师:在“电视与我们的生活”这个主题活动中, 大家最想研究哪些内容?

生1:电视机是谁发明的?

生2:小学生最喜欢看哪些电视剧?

生3:看电视为什么着迷?

生4:电视机能用多久。

……

师:还有哪些呢?同学们从科学的角度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5:电视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6:电视机的画面是怎样传播的?

生7:遥控器是怎样控制电视机的。

师:如果从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方面来看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8:电视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生9:哪些电视节目对我们有益、哪些有害?

师:如果我们在活动中运用调查的方法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0:电视机有哪些种类?

生11:各类电视机的价格怎样?

生12: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

师:如果我们运用访问的方法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3:我镇有线电视的普及情况怎样?

生14:父母对孩子看电视的态度如何?

生15:未来的电视发展前景怎样?

……

通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提问题有了一定的能力, 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全面、更合理、更具有探索价值。

3. 指导学生筛选、整合问题, 形成小课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全具有研究价值, 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筛选, 删除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整合相近的问题, 形成适合小学生开展的小课题。还以《电视与我们的生活》为例:

案例:“电视与我们的生活”问题筛选与整合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要研究的问题真不少, 但老师发现, 在这些问题中有的范围很大, 有些没有研究的价值, 有的是不可行的, 还有很多是可以放在一起研究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些问题中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呢?

师:哪些问题范围太大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生:小学生最喜欢的电视剧有哪些?小学生看电视有多长时间?研究的范围太大了, 应该改成我们班的小学生或我校的小学生。

师:哪些问题是不可行的?

生:看电视为什么着迷?电视机的画面是怎样传播的?电视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遥控器是怎样控制电视机的?这些问题都很深奥, 我们根本研究不了, 所以是不可行的。

师:哪些问题是相似的, 或相近的, 或包含的?

生:小学生最喜欢的电视剧有哪些?小学生看电视有多长时间?父母对孩子看电视的态度如何?小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 都是研究小学生看电视情况的, 可以放在一起。

师:这四个问题可以合成什么问题?

生:我校小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可以合在一起研究的?

生:电视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哪些电视节目对我们有益, 哪些有害?可以合成小学生看电视的好处与坏处。

……

师:同学们, 经过大家的筛选和整合, 我们形成了下面几个小课题:

★电视机的发明与发展历史

★电视机的种类与价格

★石桥镇电视机普及情况调查

★我校小学生收看电视情况调查

★小学生经常收看电视的利与弊

教师确定活动大主题, 学生在大主题下自主选择小课题这种选题方式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优势开发活动主题, 使开发的主题涵盖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 能凸显学校课程实施特色, 而且能使学生在小学四年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序列。但长期这样由教师“给出”活动主题, 并不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以, 当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后,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 发现问题并形成活动主题。

二、由学生提出活动主题, 教师指导选择

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具体指导方法如下。

1. 用心观察, 发现问题

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 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和观察范围 (如:自然、社会、学校) , 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信息采集本, 记录所见、所闻、所感, 在每周的第一节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来交流一周来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六年级我让学生观察早春的校园,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校园里能过冬的野生植物有哪些?

★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学生怎样做才安全?

★校园废纸当垃圾扔掉太可惜。

★冬青树为什么冬天能常青?

★柳树为什么发芽早?

★学校水冲厕所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吗?

★学校浪费电情况。

★大课间学生喜欢哪些运动项目?

★学校有些活动为什么不让六年级学生参加?

★低年级有体育课4节, 高年级为什么只有2节?

★下课时, 学生都走中间楼梯太危险。

★学校操场其他地方长草, 跑道上为什么不长草?

★扎风筝有哪些学问?

2. 归类、整合, 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 有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很多, 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 有的问题可以当场由学生讨论解决, 而有的问题相似或相近或相互包含,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合, 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如上述案例中通过归类、合并可形成以下小课题:

★植物能安全越冬的秘密。

★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

★学校浪费知多少。

★学生喜欢的大课间运动项目调查。

★风筝的学问。

3. 选择课题, 组成研究小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课题的课程资源状况及可行性, 通过比较分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小课题并组成研究小组。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 自主提出问题, 这种选题方式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 它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 但是, 由于各个小课题是相对独立的, 教师难于集中指导。同时,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有限, 所提出的问题比较单调, 很难涵盖综合实践活动的三条主线和四大领域, 所以, 在目前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由教师辅助选题还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肖金良.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指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

“中秋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有感 第4篇

在做过一番动员之后,我兴奋地和孩子们一起谈论着分组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成立了“中秋节的来历与风俗”“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三个小组之后,一个男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回事?”我当时一愣,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他的话题竟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又有孩子举手问:“老师,人如果到月球上是飘着的吗?”“老师,听说赏月的时候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月亮上有黑影,真的吗?”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说:“好,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有谁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有几个男同学举起了手。“那好吧,你们就成立一个探月小组吧,去了解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经过了几天的实践与收集材料,汇报课上,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还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找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砍树》等神话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还拿来了《嫦娥奔月》的连环画,真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令我大开眼界的是一个孩子给大家讲述了玉兔为什么捣药——原来是嫦娥的身体很虚弱,经常生病,所以玉兔就为她捣药治病,多么善解人意、聪明可爱的一只小兔子啊,而这是我以前也不知道的,别看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能力与智慧真是了不得!当然,我也不忘去关注“探月组”的活动,因为我早已在上节课后去查找了关于月球的资料,知道由于月球表面的高低不平,所以产生了环形山和黑斑的现象。孩子们则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画报》等书籍,还有从网上下载了月球的图片,他们在汇报时还因为查找的数据不同而争执起来,我觉得他们很可爱,真是一群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的好孩子,在他们当中,也许就有未来的科学家!

经过了这次实践活动,我常常思考成立“探月组”,了解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似乎与中秋节这个话题走得太远了。其实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受到古代传说的熏陶,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正是读童话、读故事的阶段,而那些古老的传说会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使他们心驰神往。但今天,尤其是嫦娥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今天,我坚信,我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我们新课程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力是广阔的,而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更应该得到保护。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对月球的浓厚兴趣,没有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又怎能有今日的嫦娥飞天,又怎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又怎能有社会的进步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把学生当成“鸭子”,把他们“赶鸭子”似的赶到教室里,然后“填鸭子”,一股脑硬把老师的知识塞给他们,期末是“烤鸭子”,学生被“烤”得直冒油,回家还得“笤帚疙瘩炖肉”。最后教出来,学生个个都是“板儿鸭”了,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了。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爱迪生、成为牛顿、成为爱因斯坦。“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给孩子一个创造的舞台,他们将演绎最精彩的人生!

另外, 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教师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还有,中国一些传统的节日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春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甚至于像“九·一八”“五·四”这样的日子也可以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缅怀先辈、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舞台的主角,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充满了自信,充满了阳光,而我则常常被他们感动,为他们喝彩,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为人师者的幸福与骄傲,但我们也必须奋起直追,因为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他们知道得太多,个性太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研究儿童心理,掌握最佳的教育方法。相信在我们的正确指导下,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这些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栋梁!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南岭小学)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5篇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时代条件、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尽管每个时期学习教育的内容、做法和要求有所不同,但都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争取、赢得了群众。一部西藏人民解放发展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在西藏的群众工作史。在全区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肩负历史使命和责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用先进思想教育群众、用正确舆论引导群众,努力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筑牢思想上的铜墙铁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精神富足的必然选择。西藏与全国一样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也集中体现在“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要深刻认识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更难破/解。在西藏,绝大多数群众是有觉悟、懂感恩、爱祖国的,是勤劳、善良、朴实的,是爱领袖、听党话、跟党走的。

但也有些群众不明真相,被十四世达_集团所蛊惑和渗透;宗教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不修今生修来世”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生活好起来了、日子好过了,但不知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有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奋斗精神、创业思想;还有些群众文明素质较低,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等等。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和蔓延,必然会发生“我们管了肚子,别人管了脑子”的问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在“富口袋”的同时,必须保障“富脑袋”,二者相得益彰才能谈得上“全面小康”。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6篇

思想教育是凝神聚魂的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当前,我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考验,无论是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迫切要求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开展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确保全区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开创治边稳藏、富民兴藏伟大实践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向核心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西藏各族人民心目中早已形成、早已扎根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强化政治意识、坚定前进方向,强化大局意识、谋划发展全局,强化核心意识、凝聚奋斗力量,强化看齐意识、确保步调一致,牢记历史、饮水思源,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高度重视、对西藏各族人民深切关怀,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辉煌历程。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确保社会稳定,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核心是做好反分裂工作、维护国家安全。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一步筑牢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西藏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扶志是基础,治愚是根本。要帮助群众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主体地位,增强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7篇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源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家庭是难以和谐幸福的;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人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国家富强了,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可有的人却忽视了传统美德,随意浪费资源。据网上数据反映,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人民群众无不深感痛心,全国偏远山区还有多少人在挨饿,还有多少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啊。也许我们每人每顿节约一粒粮食,就可以支助一个贫困生,你倒掉剩菜剩饭的时候,你的美德哪里去了?倒掉的可是老百姓的血汗和自己的良心啊。

虽然,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但在平时工作中,总还是存在一些浪费现象。有的人任凭水哗哗流却视而不见,有的人明知亮堂堂却把灯大大地开着,有的人开着大门开空调等等,似乎浪费的不是他自己的,好像与他无关,这是怎样的一个坏习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也许有人说节约是小事,但每个人的小事加起来就是大事。一滴水可以汇成大海,如果每人浪费一点资源,加起来就非同寻常,如果每人节约一点资源,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财富。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8篇

一、基于学生兴趣拟定活动主题

选好活动主题,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选题的关键是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贴近他们的生活,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 探究性

探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学生选定的课题要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如我班开展的“数字的用处”实践活动,牵涉到身份证的编制方法、汽车牌照的编码规则、邮政编码的意义等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兴致盎然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这一活动,理解编码的方法,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实践活动经验,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增长了见识。

2. 现实性

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也可以是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思维现实。基于生活现实的活动,对学生有亲和力,能够促使孩子兴致盎然地投身活动之中。而思维层面的现实则是学生开展有效活动的基础。比如,六年级学生所开展的“商场打折谁赚多”这一课题。临近节日或换季时期,商场打折广告满天飞,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就很多,研究起来就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六年级的孩子刚学过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把书本上刚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效地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比如,学生开展的“七彩的数学”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有数学知识、数学家的故事、名人名言;数学谜语、笑话;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智力题、脑筋急转弯等等。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主题队会等形式来表达。因为内容与活动形式开放性大,学生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学生体验开展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它把人置于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在具体的开展阶段要引导学生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自主参与制订方案

方案是开展活动的依据,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拟定,再集中大家的智慧予以修订,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活动方案中成员分工要明确。如在开展“七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时,第一小队主要负责数学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编排。第二小队主要负责宣传,比如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数学知识,或安排主题队会或手抄报等等。第三小队主要负责成果的展现,如主题队会的节目设置、环节的编排等等。学生还美其名曰:采风队,宣传队,策划队。

2. 亲历积累资料过程

资料的积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一步。活动中如果需要搞调查的,还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教育学生研究的数据必须来自生活,切不可主观臆造,要体现真实性和代表性,有数据取得过程的描述。如,“关于我校门口交通堵塞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一活动,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设计了五个问题:①你是不是因为家离学校较远(步行15分钟内无法到达)才坐车上学?②你是不是虽然离学校近,但喜欢让父母送,有时是搭顺风车?③通常情况下,你从仲容路口或陈虬路口到学校门口用的时间是_____分钟。④你有没有想过从路口开始步行到校?⑤解决这种交通堵塞情况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 根据实际调整进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具有开放的实践情景和适当开放的活动空间,活动的实施不局限于文本和教室空间,学生必须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加上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生活阅历也比较浅,所以活动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活动的进程以及时间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总结活动成果深化学生认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研究报告是活动成果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方式,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主要交代研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一般要学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什么事情引起自己的思考,打算怎样去研究。比如,学生搞的《城乡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对比的调查》课题,研究背景是这样描述的:“湖岭镇在瑞安西部,那里经济不太发达,教育意识薄弱;而安阳镇是瑞安新的开发区,这里经济发达,人们比较富裕,教育意识较强。我为了了解城乡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不同重视程度,以安阳一小四[A]和湖岭一小四[A]为例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样的描述就很好地表达了学生自己要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手段。

2.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主要体现数据的来源。自己是怎样进行调查、访问的,都调查了谁、访问了谁;或者是研究了什么对象,数据是怎样取得的。比如,学生在《农药对水生生物影响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将5只广口瓶分别编号A、B、C、D、E,然后在5只瓶中分别加入天然河水,放入一段金鱼藻和等量的微生物;接着在每个瓶中各放入1只青蛙、2条小鱼、2只田螺、2只河虾;A瓶中加敌敌畏0.2ml,B瓶中加敌敌畏0.5ml,C瓶中加入杀虫双水剂0.2ml,D瓶中加杀虫双水剂0.4ml,E瓶中不加农药作为对照,投药后用纱布把瓶口封住,防止瓶中动物逃逸,并将观察记录在制作的《农药对水生生物毒害作用记录表》里。”

3. 结果分析

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绘成统计图表,然后针对统计图表结合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数据的呈现方式要明朗,对比要鲜明,成果表达要明确,结果要正确。例如,学生在进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调查》时,通过对各调查数据的整理,绘成统计表,通过分析得出:“我们同龄人不太喜欢文学类的书。大部分热衷于杂志和报纸,因为杂志和报纸都是分期的,而且里面的内容也新鲜有趣。而文学类的书之所以不受我们小学生的喜爱,可能是出于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带有幽默感的书。文学类的书里面都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有些非常深奥的内容,半天还是琢磨不透。”

4. 感想或建议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其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学生用科学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达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感想或建议部分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要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对进一步改进的措施要有自己的想法,或提一些合理性建议,相互启迪、共同成长。比如,学生进行“关于学校门口交通堵塞情况的调查报告”实践活动后,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提出以下建议:“①实行路线管制,比如把校门口的这段路定为步行街,若有开车到学校的老师则需特别通行证。②错开小学、中学以及旁边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上课上班时间,以有利于将人群分流。③学校应加大教育力度,提倡家住得近的学生尽量步行,由家长接送的学生应在仲容路口或陈虬路口下车,再步行到校。”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9篇

一、 源于学生生活,提出活动主题

生活是丰富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例如,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迎来了中秋节。我问:“最近,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吃月饼,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要过中秋节了。”“过中秋节为什么选择吃月饼呢?”安静了好一会也没人回答。看来,同学们对中秋节不陌生,都知道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但中秋节蕴含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企盼团聚的意义同学们知道的就不多了。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同学们思考后,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来历,有什么传说?我想知道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习俗?我想知道过中秋的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热烈的提问和高涨的情绪也感染着我,就这样,我们定下了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七嘴八舌话中秋”。

二、 尊重学生兴趣,选择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始终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活动主题。笔者认为,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都可以是我们的选择对象。在此框架内,以学生的兴趣为选择导向,更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再制定出具体的活动细则,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秋天到了,每次上课,桂花那甜而不腻的幽香暗暗围绕着我们,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我问学生:“桂花飘香,这是什么季节了?”“秋天来了。”“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水果,又多又好吃。”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树叶,好多颜色,很漂亮。”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菊花。”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天气,很凉爽。”……同学们喜欢这么多的事物,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于是,我说:“你喜欢的也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这样吧,我们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提出我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三、 依据已有知识,确定活动主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心中其实藏着许多“为什么”,每当遇到学生提问时,无论问题如何,我总会及时用“小博士”“小问号”“问题大王”“智慧星”等称号来表扬和鼓励学生,目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他(她)那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能力限制等,他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不一定都适合拿来研究,因此,教师要当好参谋,把握好活动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好实践活动。

四、 关注社会生活,提取活動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活动主题的来源;我们周围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比如,中央电视台每月都会提示“值得关注的日子”。这些特殊的日子,给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主题。比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球地球日等就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这个时候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6月6日是爱眼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谈谈近视眼的苦恼,开展“保护视力,告别眼镜”的活动,大受学生欢迎,还起到很好的“爱眼护眼”的教育宣传作用。9月20日的爱牙日,我借机开展“爱牙健齿强身”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等有关知识,养成注重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借助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又切实可行的资源作为活动主题,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在生活中观察、探究,在实践中设计、操作,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新课程、新理念、新实践中的一朵奇葩。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0篇

1、勤俭节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在学校学生向往有个学习的好环境,没有铺张,没有浪费,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勤俭节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2、勤俭节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1篇

光盘行动以身作则,杜绝浪费。下面请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首先,进入饭店点餐,应该“按需定量”,点的食物够吃就行,不要点的过多,以免吃不完。其次,在就餐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每次给自己碗里的食物吃干净,再去盘子里夹菜,这样也能很好地保证在自己吃饱时碗里不剩饭菜。

最后,就餐完毕,桌上还有没吃完的菜怎么办呢?这时请不要一走了之,请向服务员索取一次性的饭盒或塑料袋,给它们打包带回家。因为剩下那么多的食物不紧浪费你的金钱,也浪费了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成果,我们不是学过一首诗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浪费。如果我们不打包带回家的话,还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环境污染。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作文500字五年级

★ 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光盘行动口号

★ 光盘行动发言稿

★ 光盘行动心得

★ 文明从我做起主题征文

★ 以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征文

★ 光盘行动倡议书的精选

★ 光盘行动活动方案

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2篇

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高检院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人心,我们要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信念,坚持维持正义,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联系实际,把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发扬传统,坚定信念

回首我们党近90年的革命历程,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年代,无数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同样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们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理想信念坚定,才能矢志不渝地献身于检察事业而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永远以检察人为荣而无怨无悔,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永葆检察官的风彩。面对当前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检察机关要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重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根本的一条是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把执法为民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

执法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民为本,彰显人文关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检察机关既是执法监督机关,同时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最大的危险。要认真审视我们对群众的感情究竟有多深,群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空间有多重,我们为群众办的实事究竟有多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从而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疾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既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又理顺群众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把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

三、发扬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优良的传统之一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3篇

一、整合体艺的“艺术性”主题活动

体艺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项目,旨在让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对于学生自觉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以及提升审美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艺活动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 常规性体艺活动,稳步推进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我们构建了常规体艺活动,力求使课间活动与学校的校训“修德、启智、健体、扬艺”结合起来。在常规性体艺活动中,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互谅互爱、共同创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运动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编排动作,努力实现艺术与体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和动作协调性。

2. 应时性体艺活动,推层出新

学校会在适宜的时间段举行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根据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内容创设一些适合各年级段孩子特点的应时性体艺活动。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比赛还没有概念,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亲子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到应时性体艺活动中来。一年级的亲子运动会主要包括螃蟹赛跑、二人三足2项团体项目和趣味投球、齐心协力、羊角球接力赛3项单项。学生和家长体会到了亲子运动的快乐,并感受到了家庭合作的乐趣。另外,二年级的跳短绳,跳出了活力;三年级的跑步,跑出了坚持与耐力;四年级的跳长绳,跳出了团结与合作;五年级的抖空竹,抖出了花样与精彩;六年级的广播操,做出了规范与精神……当然,每个年级的应时性体艺活动内容大多具有临时性、多样性特点,我校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推层出新,如近年推出的三独比赛(独唱、独舞、独奏)、小主持人大赛、学习雷锋讲故事比赛等等。

3. 自主性体艺活动,精彩纷呈

创设多种活动平台,营造学生释放活力的空间和时间,使体艺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们调节学习与工作压力的场所,享受幸福校园生活的乐园。

(1)艺术普及教育。

每周一下午课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艺术普及教育,每个班级的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参加艺术培训活动,进行艺术熏陶。

(2)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注重“原生态”,提倡多样化,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在文化类、运动类、手工类、科技类等基础上,又组建了美术社、书法社、合唱社等13个学校中心社团以及烹饪社团、围棋社团等特色鲜明的66个年级社团,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的舞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我们还积极邀请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士来指导学校社团活动,如邀请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郭建明担任了太极拳社团指导教师,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指导能力。随着社会资源不断引入学校,社团规模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跆拳道社团、小小科学家社团和足球社团等。

(3)特长组。

各班挑选出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在每天早上、下午进行特长训练。如篮球队、田径队、乒乓队、腰鼓队等。

在大课间活动中,以常规性主题活动为基点有序开展。平时遇到学校体育、艺术节或应时性体艺活动项目时,则围绕相应的节日内容开展。艺术性主题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形成了校长统帅、体艺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自主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确保课间艺术性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延伸课堂的“知识性”主题活动

课间活动的内涵是与课堂生活相辅相成的,因而,从另一种角度讲,课间活动应该是课堂生活的延续。目前众多学科都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课间活动中学科元素的缺失,大大降低了课间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试图以课间为平台,挖掘、创生出立足于课堂的“学科性”主题活动,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提升课间活动的价值和课间活动的内涵与品位。

1. 课内创生课间主题活动

细察课间活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学科性元素都严重缺失。诸如“丢手绢”、“跳绳”、“抖空竹”、“石头剪子布”等肢体游戏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些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中低年级学生乐于玩沙子、你追我逐等。这些课间游戏活动与所学的课堂内容缺乏有机的融合和互通,成为目前课间活动的一大缺憾。其实,课间生活形式上是以游戏为主,内涵上应与课堂生活相辅相成。以实践性较强的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课本身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语文课堂上有听说读写演等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形式,这就为课间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可将语文课的资源延伸到课间,如举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儿歌伴唱活动,表演课本剧,说相声,等等。

2. 课外积累课间主题活动

生活即课堂,日常生活中素材的积累不可忽视。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素材,定能使课间活动更为丰富。如,一些来自于影视剧的经典对白、音乐等,可使课间活动成为引领健康文化的载体;一些传唱于民间的、充满童趣又积极健康的童谣、儿歌、顺口溜、绕口令,以及来自于课外书的脑筋急转弯和谜语等,可使课间活动成为锻炼口才的舞台;上街买菜、逛超市以及购物的生活经验,可为课间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 课间自然生成的主题活动

生成,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课间活动,是孩子们身心皆得到充分放松的时刻,此时,更容易给我们带来“未曾预约的精彩”。鼓励学生们把课堂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拿到课间来,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迪,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课间活动不断生成新主题、新形式。如,我校一位学生特别喜欢“抖空竹”,而且技艺高超,一次他把空竹带到课间玩,引得围观的同学们一片赞叹,激发了学生对空竹的兴趣,于是“抖空竹”很快成为一项热门的课间活动。学生在“抖空竹”过程中还编出了这样的儿歌:“空竹高,空竹低,高高低低上下舞;空竹大,空竹小,大大小小手中绕。”

我们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在放松的课间活动中得到提高,真正让课间活动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三、结合德育的“养成性”主题活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除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学生们更渴望有属于自己充分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课间”就成为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渴望下课,盼望着与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地玩耍。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有所乐、有所得,就需要在课间活动中渗透德育,使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1. 学校特色主题活动

除了艺术节、体育节,学校每年还举行一次读书节活动,在读书节这个月里,每个班级的学生会同读一本书。另外,通过班级推荐好书、淘书乐等各种活动来设置适合本年级段的读书节主题活动。再者,通过手抄报、制作书签以及摘录卡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汲取健康知识,学会分享智慧,懂得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2.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我们组织了赛龙舟活动、重阳敬老活动、烹饪社团制作月饼活动;开展了感恩教师、热爱祖国、迎接新年等活动。对于表演性强的活动,先是每班围绕主题活动推出优秀作品,各班同学以游园的形式进行参观。最后再以年级段为单位,在“阳光大舞台”中展示,以便于各年段间相互交流、学习。课间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课间不仅享受到玩的快乐,还能从中受到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 第14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形成,主要经过发现、确定、生成、完善等几个阶段。

一、问题的发现、提出与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内容指向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应该是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有一部分对于成人来说已经解决,但对于学生仍然有很强的探究意义;也有些确实是没有人涉足过的,而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提问题不是困难的事情,而会提问题却相当有难度。会提问意味着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可行性、有社会意义,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很难。因为无论成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多的是面临如何完成一个任务,即如何去解题,而不是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者。所以,目前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或任务下思考、分析,对产生的小课题开展活动。问题来源于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感受、观察,积累相关经验。

1.问题的来源及特点

就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状况看,大量的任务型问题和部分学生自己提出的自主型问题共同构成了问题群体。

任务型问题一般不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的,它们有的是学生现有活动材料中的;有的是学校根据总体教育教学计划提出的;有的是学科课程延伸出来的,这部分问题提出的主动权在教师,然而并不是说教师直接把问题提供给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营造相当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某一个事物产生兴趣,进而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多版本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都是在总结、精炼已有活动后编写的,其中的活动主题一般都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是任务型问题的主要来源。

自主型问题一般由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解的,等等。自主型问题一般也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提出。“是什么”的问题较容易解答,一般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就可以找到答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就要通过学生较深入地研究才可以解决。目前,鉴于综合实践活动尚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也较大,“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单独作为主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对于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查询资料、整理资料的技能,而且一些文化类活动内容也比较适合这个层次的问题。另外,“是什么”也是可以与其他两类问题共同解决的,它一般还是后两类问题解决的前提,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先弄清楚“是什么”,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怎么办”。

无论是任务型问题还是自主型问题,它们的产生都有共同特点。首先,任何类型问题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可能提出问题。第二,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半径之内可以接触到的,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的问题。第三,这些问题都是要由学生提出来的,即便是任务型问题,教师在操作的时候也会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等办法实现这一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对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内化、认同过程。

2.问题的提出及发现

教师,一方面要做学生提问的指导者,另一方面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如果一味片面地追求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往往会适得其反,找不到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把时间浪费在过多的争论、筛选上。其实,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开展研究的问题,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时候就应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地感悟,自主地发现问题,如讲一个小故事、放映一段影片、转述一则新闻报道、做一个小实验、重现一种现象等。有些问题可以开门见山地送到学生面前,难住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开展活动。

3.问题的有效指导策略

我认为,教师应当在活动前进行尝试,找出活动的主要脉络,体会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梳理出学生在活动中涉及的三维目标框架,成为一个真正的先行者。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的教师在指导《圆形剪贴画》活动前,剪了上百个圆形纸片,反复实验,用心思考其中的奥妙,不仅掌握了圆的基本变形技巧,还发现了遮挡、拼插等技法,最终总结出变形的内在规律,为有效地指导学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进行活动尝试等于在确定本活动可预设的部分。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即对学生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进行培养。其次,要明确学生开展活动的自身基础。这是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兴趣、情感基础,身体条件,家庭及生活环境等。另外,教师要对活动主题本身进行分析,如可以分解为多少个可活动的小主题,通过哪些步骤可以完成活动等。

教师可采取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提问:(1)提示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心里多问“为什么”、“怎么办”;(2)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感知社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有兴趣的社会现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3)定期开“问题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交流问题的机会。

二、活动主题的生成

从主题结构上,活动主题可分为系列主题和单一主题,它们之间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单一主题是从总主题中派生出来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系列主题是由单一主题构成的。目前,在不同地区、学校,这两种主题都普遍存在。系列主题比较适合针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活动,尤其是能配合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某类事物或现象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或者从不同深度去研究。单一主题是以某个主题为独立单位开展活动的。它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

1.主题在探讨中共同确立

学生发现的问题有些是可以直接作为活动主题,有些问题可能范围过大,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实践,寻找切入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最终确定活动主题;还有些问题不适合学生研究,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或是社会价值不高,就不能成为活动主题。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确立主题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的分析问题过程。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搜集一些资料,或者作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让学生科学地对这个问题进行再认识,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很多“问题”是教师预设的,通过一定情境让学生“发现”的,这其中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都不足,需要通过一个实践过程来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位学生曾向教师提出学生加餐奶盒值得研究,上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教师认为主题太小、太单一,可是这个学生锲而不舍,联合其他学生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不仅说服了教师,还赢得了全班学生的支持。可见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作为活动主题,要有一个分析、论证过程。在对所要研究问题进行调查后,学生自然会有所取舍或调整,在这个阶段甚至可以召开“问题分析会”,让学生进行充分论证,从而最终确定活动主题。

2.主题在活动中不断生成

很多主题是在活动中得以不断地生成与修正的。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预知活动中将要遇到的所有情况,更不可能无视活动中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出现,所以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是本课程的一个特点。这种生成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活动中认为先前的预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有扩充活动目标的必要,于是拓展活动,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内容。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教师对活动本身或学生基础不够了解,导致预设不到位;或者是教师主导意识过于强烈,试图一口吃成个胖子,把活动搞得包罗万象。此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慎重,应侧面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新加入内容的需要和兴趣;还要注意活动时间、空间的限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等;事后要积极反思,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以便重新审视整个活动。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更感兴趣、更有价值的主题。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同样要慎重,首先要表扬学生这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然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新问题,确定它是否可以作为新的活动主题或小主题。例如,在《地名有学问》的活动尾声,有两组学生分别提出了《立交桥冠名权》、《地名与公交站牌》等新的活动主题,引起了班内学生的共鸣和研究兴趣,觉得主题贴近生活、有实际研究价值。

3.主题在反思中进行完善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做好反馈、反思工作。要向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和相关人员收集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我反思。尤其应注重对活动主题形成的反思,对比预设情况和实际情况,对比确定的主题和生成的主题,对比预期效果和最终结果,从整体上明确本活动主题的优劣,进行有效地增删,最后拿出一个比较成熟的活动主题。例如,西城区德外二小的教师在两个学年中,经过不断地反思、调整,将一个原来只有2~3课时的《我为卡通狂》的主题,改编成了历时两个月的《班级吉祥物》主题。她剔除了原主题中针对卡通画的设计任务,只保留了对卡通形象的了解部分,引入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任务情境,形成了项目设计任务,指导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推荐、评选全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建立在细心的观察和对学生调研基础上的,反思是调整的基础。

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教师本身没有接受过相关课程的教育,自身缺乏内在的知识、能力基础,执教有相当大的困难,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和积累过程。小学生对此课程也是初步接触,因自身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所限,活动或研究多以模仿和体验为主。基于上述的现状,对于活动主题的确定,我有三条建议:一是借助已有的活动资源,例如,活动材料、校本课程、专题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台阶,借此一步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把握能力;二是教师要担负起主要责任,发挥自身多种角色的作用,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学校应有课程整体规划,每学年统一整理、优化活动主题,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上一篇:工程前期要准备的资料下一篇:一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