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2024-05-11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精选8篇)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第1篇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有朋友之间的友爱、有亲人之间的关爱、还有和陌生人之间无名的爱,而在这些爱当中,父爱是最深沉的,母爱是最温柔的。

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我被选为大班毕业典礼的主持人,由于那时正是盛夏,在舞台上还要穿上厚厚的表演服,结果毕业典礼刚举办完我就病倒了。伙伴们都开始放暑假了,可我却只能呆在家里,郁闷得要死。妈妈一边帮我测量体温,一边给我讲故事。过了十分钟,妈妈拿出体温计,马上变得焦急起来,大声说:“不会吧?已经烧到三十九度八了!”妈妈就马上打电话给爸爸,爸爸马上就从公司开车赶回家。

当我在床上看到爸爸额头布满汗珠、鼻子喘着粗气的时候,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爸爸一回到家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马不停蹄地和妈妈带我到医院看急诊。医生说要打吊针,因为我从来没打过吊针,以为会很疼,便死活也不肯去打,妈妈就安慰我说:“打吊针其实不疼,只是针扎进去的时候感觉好像被轻轻刺了一下而已。”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我才半信半疑地拖着妈妈的手来到了打吊针的地方。

来到一个打吊针的大房间里,我就闻到里面充满了浓浓的药水味,不时还听到一两阵哭声,虽然听了妈妈的话,但还是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来。正当我东张西望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的手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针头已经扎在了我的手背上。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扎进去的时候一点也不疼,我就安心下来了。

当时已经是半夜了,我感觉很累,平时这个时候我早在床上打着呼噜做着美梦了。妈妈也察觉到了我的疲劳,便让我把头靠在她的肩上睡觉。虽然不是很舒服,但一眨眼的功夫我还是睡着了。

当我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发觉有什么东西碰了我一下,我睁开朦胧的睡眼一看,发现自己正睡在家里舒适的床上,旁边还站着两个模糊又熟悉的身影——我的爸爸和妈妈。原来,爸爸和妈妈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他们把我从医院抱到车上,回到家的时候再把我从车上抱到床上,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母对我的爱远不只这些,从生活到学习,他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体现出他们对我的爱。父爱是最深沉的,母爱是最温柔的,这两种爱虽然看似平常,却时时刻刻陪伴着我成长,并且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

这就是亲情。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题记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谈诗词歌赋,政治思想家谈论教育仁政,看似毫不沾边,可他们的言行永远都离不开“诚信”二字

墨子曾经告诉我们,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在不讲诚信之人必将受到恶果,就如之前传的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或许他们可以老老实实地销售着奶粉,挣着良心钱。可是利益熏心,他们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往奶粉里加入三聚氰胺等有害人体的化学物质。他们欺骗了消费者的感情。

中国人“结实”了,老板们的钱包鼓了,可是法律来了。当手铐拷在他们手中时,或许他们才知道后悔。可是这世上本就没有后悔药。终身监禁?死刑?一切不过是他们咎由自取。

子路也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就如去年那对感动中国人物的兄弟俩——孙东林孙水林。哥哥为在年前把工资发到农民工手中,不幸在坐车途中遇难。弟弟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忍着悲痛把工资发到了农民工手中。弟弟的双手在颤抖,农民工们都摸着良心拿钱。

在“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上,弟弟抽泣地说着哥哥生前的遗愿,多少人泪如雨下。看似平凡却又伟大的兄弟俩为我们树起了“诚实”的榜样。

可是在这个社会上,却又太多的“高学历”“高官”的人称自己“高素质”,但他们又是否能做到诚信?

年轻漂亮的郭美美高调在微博里炫富,可是认证名却是红十字会某区域经理。这样一来岂不是让人怀疑红十字会的真实性?爱心捐钱却被别人拿来买房买车买lv,那还有人敢献爱心吗?

方舟子打假韩寒,怀疑其文章是有人代笔。结果多方证据未明,方舟子赔偿一百多万的的精神损失费。尽管如此,方舟子依然怀疑韩寒。在这场微博打假中,炒作也好,确有其事也好。只是长久下去岂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

人无信不立。只是希望我们能守候自己的诚信,诚实做人。

给别人多一些信赖,那我们收获的岂不是更多?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第2篇

巧夫子:杨巧铃老师

2015年6月13日上午9:00-10:40,上海市一年一度的中考拉开了序幕,第一场语文卷考试,此次作文题目依然保持了历年上海中考作文的出题思路:命题式作文,即:“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同样,对于考生来言,此题目审题看似难度不大,大家肯定会想到什么努力学习突破困难之类,或者为梦想努力的过程。其实想写好,我们不必非写此类不可。如何打破思维写出深邃并富有梯度的中考作文呢?

2015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特点解析

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从形式上看这是个主谓短语,若加上句号就是个句子,但是特殊的是这个句子从意义上并不完整。我们需要打开思路来进行解析。从成分上入手。

一、状语成分----不止一次

这个状语是表频率时间状语,也就是文章一定要体现多次,这个多次是围绕一个目标或境界来努力的。而且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你的认识和境界最好有层进性。

二、主语----我

主语“我”是文章主人公,要写亲身经历的的事情,所以,这个题一旦限制了,就好入手了。一定要明白,“我”不是线索人物,而是主人公。

三、谓语---“尝试”

“尝试”这个词的字典意义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也就是说,是挑战。挑战自己之前没做过的行为。但是得有目的,不然,那就是没有意义了。你有什么目标?要什么发现?要了解什么„„。围绕这个点去构思。

四、状语---“努力”

这里又一个状语“努力”,直接来修饰“尝试”的,也就是说,奋力去尝试。其实表明了态度。这个过程要体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用我们课堂上讲过的“万象归四”法来看这类作文如何写。

“万象归四法”解析2015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我分析过2012至2015年济南市中考作文题目解析的时候,解析过在课堂上讲过的万象归四法。当然不同的老师或学校分类也有所不同,或者按照这个思路,分类很多。有的分为6种、8种、16种等,其实,对于考生来讲,分类越多,越不容易运用和归类。那么2015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如何运用这四个类型实现中考作文的千变万化的无缝链接呢,实现“化万为一”呢? 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有四大类:

1、成长感悟类

2、感恩感动类

3、励志素养类

4、审美感悟类

第一类:成长感悟

此类作品,可以结合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写出自己变化的。其实,成长类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努力尝试:为梦想奋斗、为目标努力捅破学习方式或方法写出亲身经历的剪影

比如:你为了某个比赛,去突破学习中的障碍或心理的障碍

2、努力尝试改变自己的弱点:自卑、怯懦、任性等

比如:之前的状态是自卑的,写出你不止一次,努力几个场景,慢慢突破这个障碍的过程,然后走向乐观。

写的时候,注意重点在过程,如何努力尝试的,而不是重点在结果上,最好结果一笔带过。

深化主旨的时候,要回扣到理上来:

比如:只要有努力尝试勇气,我们可以达到目标。

第二类:感恩感动

此类作品,可以结合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我们可以运用层进法来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写出认识或理解的不同和梯度。

我们可以写亲情,这个如何立意呢?我们需要用造句法来确定

造句法: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解读如何让爷爷快乐,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举例子:

爷爷退休后,一直闷闷不乐

1、我尝试买了些爷爷最爱吃的东西,他不快乐„„

2、我尝试着与爷爷聊天,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爷爷好了些,但有时还是不开心

3、我尝试着想出我们全家陪爷爷看他最爱的京剧,并通过一定渠道让爷爷参加了业余京剧社团,从此爷爷每天显得非常有精神。

主旨:什么才是孝道?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这类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和思想境界方可。第三类:励志素养

此类作文需要考生平时的思维训练,结合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我们需要从自身的瓶颈入手,然后想努力尝试突破瓶颈。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弱点就是;受外界影响较大,然后让自己心神不宁。取得成绩时,别人的夸奖,让自己沾沾自喜,飘飘然;失败时,面对别人的否定,开始怀疑自己。如何做到“宠辱不惊”的淡泊心态呢?我开始做了努力的尝试.1、在失败时,面对别人的否定,我努力尝试学会坦然处之,开始反思自己

2、在面对别人的嫉妒时,我努力尝试保持平和心态,觉得这是另一种对自己的认可。

3、在面对别人的夸奖时,我努力尝试让它穿耳而过,摆正姿态,居安思危。

升华主旨: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我获得什么才是“真豁达”!第四类:审美感悟

此类作文一般写的是文化。结合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我们需要从一次次阅读经典入手,解读到经典的真谛

如: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发觉《西游记》的不同层次的魅力。

明清小说在文坛中达到古典小说的高峰,为什么大家认为的经典,我为什么没有发觉?为这个疑惑,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解读,挖掘魅力所在

1、第一遍读它,我尽力去读,只是领略了孙悟空的本领之大

2、第二次读它,我努力去品,发现了孙悟空的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3、第三次读它,我慢慢咀嚼,发现了:一个道理,无论是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还是唐三藏还是孙悟空,只有坚持才能活得成功。

深化主旨: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我看到经典的不同层次的魅力,看见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因为近期一直上课,分析较晚,希望能给新初

一、新初

二、新初三同学一些写作启示。其实,写作也要看人生境界,记住厚德载物的道理。

(写作思路分析皆出自巧夫子巧铃老师的课堂经验,若粘贴请注明或回帖,否则必究)

我是因,世界是果!

巧夫子教育:杨巧铃老师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第3篇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有利于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整张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力求促进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积极引领学生成长。试卷整体难度与上一年度基本保持一致,在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上有了新探索,在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径上有了新思考。

1. 古典诗文重在识记,诗词赏析趋向比较

从上海市近十年的中考情况来看,诗文默写一项虽然分值由15分(2006~2008年)增加至18分(2009~2013年),又减至15分(2013年至今),但在内容上继承传统,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诗文识记能力,并未降低对学生古典诗文背诵记忆的要求。

古典诗文比较阅读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题型。此类题是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加以比较、对照和鉴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第6题和第7题考查的是课内宋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唐诗《望岳》片段的比较阅读,试题核心考点不变,但考查形式有了微调,它是以往两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题型的延伸与发展。考查点相对集中在比较区分诗词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异同上,但此举已突破了诗词单个鉴赏的题型,丰富了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阅读考查形式。这一形式有效规避了“撞车”,有助于将教学引向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课内文言文的基本考核点未变,但试题的外显形式略变。为了促使考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比较阅读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考查形式。

2. 文言文阅读引导学以致用,现代文阅读展示民俗风情

文言文阅读一为课内《核舟记》节选,虽然首次以表格形式考查,但内容上覆盖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仍然是对经典题型的沿袭。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阅读二。近年来,中考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都是有情节的人物轶事,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继承传统选用了材料“象山棋”。观其叙述方式,不禁令人联想到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卖油翁》一文。尤其是故事结尾,“象山笑而去”与“康肃笑而遣之”可谓是异曲同工。由此再看第12题“写出陆象山‘笑’的含义”,考生只要能梳理文字,抓住人物的行为,就能准确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学以致用的考查方式巧妙地在课内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势必对日后的文言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现代文阅读一是通过介绍“面条”这种常见的食品,引导学生品鉴富有民俗风情的内容,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2015年语文考题在选材方面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3. 综合沿用非连续性文本,彰显本土情怀

综合运用是自2014年起增加的中考新题型。近两年来,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此项考查的突出特点是形式上都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上都凸显了地域特色,彰显出强烈的本土情怀。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们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如地图、购物单、说明书、时刻表,这些都是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能力。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的“综合运用”板块结合乡土资源,精心选择了“上海弄堂游戏”这一主题,将多种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上海弄堂游戏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第24题在展示生动的场景——跳皮筋、斗公鸡之后,请考生“选择一枚邮票,描述邮票中的画面”,关于这道题,考试院命题组指出:该题检测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这样的试题设计增强了思维含量,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严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学习有“寻根记”,引导学生“了解生你养你的那方土地,探询乡土文化传承的历程”;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海的弄堂》一课为学生介绍了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这些都为学生完成试卷中的综合运用“上海弄堂游戏”提供了有效的知识积淀。第25题则是要求考生找出选项中不适合做宣传推广的“上海弄堂游戏”活动策略。此类考题的设置,无疑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关注上海本土文化,思考文化传承。

4. 作文审题设障碍,材料详略有讲究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在形式上延续了近年来的全命题作文趋势,内容上主要还是着眼“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尝试”。此作文命题在选材范围上无疑给了考生宽泛的写作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但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尝试”的明确,即什么样的尝试?怎样去尝试?二是“不止一次”的限制,即必须至少作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努力。

对材料详略的处理,常常成为学生写作时最大的障碍。从句式角度分析,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中的状语“不止一次”的前置,形成了强调句式。很显然,尝试的结果并不一定成功,但在这个尝试中努力的过程却非常重要。此文能够出彩也就在具有个人特色的努力过程中,考生应在此处浓墨重彩,着力描写。

二、复习教学建议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复习教学呢?基于对试卷的分析,笔者提出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1. 回归教材,着重积累

从现阶段上海中考试卷的命题趋势来看,古诗文默写还是以补充型为主,考试内容既有古典诗词,也有重点课文,都来源于教材。应对此项考查,唯有多读多记。对学生默写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现象,教师可在平时教学及复习时,严格要求、细致指导,让学生按笔画顺序写好汉字,同时将教材中仍然不被学生理解的诗词分析透彻,促使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

对于诗词赏析,应要求学生坚持比较阅读,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内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解释也要适时积累,以期能应对课外文言文的考试要求。

2. 矫正教法,查漏补缺

“矫正”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结合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坚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水平,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测试。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对语文知识内容要进行有效的取舍与提炼,重在查漏补缺,以帮助学生达到中考规定的能力要求。初三下学期的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不应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和方法指导,而应该是以矫正为目的的知识梳理与方法指导。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欠缺的能力以及各自的接受水平,从而制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计划。比如,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先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的相关问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上讲评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课后及时进行测试,督促学生扎实掌握。总之,就是要完善学生知识建构,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3. 拓展训练,分层教学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息整合运用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广泛存在,非连续性文本成为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崭新的教学命题。相对连续性文本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更直观、更简明,承载的信息媒介更丰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不少好处,这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和考试评价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地图、图表、指南、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拓展训练。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第4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北京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文言阅读选项段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②引《邴原别传》,邴原少时即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称道。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阅读选段难易度适中,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但打磨粗糙,如第11题A句考查的“哀”在文中属为动用法,不属《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范围。第12、15题有明显的知识错误,失去了试题考查的效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把握。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中的“哀原之言”的“哀”后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为原之言而哀”,就是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 C中“博闻强识”的“识”读“zhì”,通“志”,意思为记,理解为“见识”错,且与“强”无法搭配。D中“君乃舍之”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 析

此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共有的词的词义许多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套古汉语词。上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B中的“涕零”一词,古汉语中常出现,即“落泪”,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不用,只是在成语“感激涕零”中还保留着这个义项。C中的“乡里”,句中指所居之乡,即家乡。现代汉语中,“乡里”指家庭久居的地方。D中“交游”古汉语中多指交际、结交朋友。现代汉语中的“交游”也指结交朋友。应该说C、D句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有相近之处。问题是A中加点的部分“具有”是否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呢?古汉语中“具”通常作“具备、具有”讲,“有”通常指与“无”相对,表示领有。“具有”在句中显然是“有”的意思,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有”。现代汉语对“具有”的解释,即“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要让考生把A中的“具有”理解为如参考答案给出的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实在是难为他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C中“不知海之深”与“而笑李渤之陋”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A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有异。“原过其旁而泣”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是连词,表示立的方式或状态。B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有别。“羡其不孤”的“其”是人称代词,代他们,即“皆具有父兄”的“书者”;“秦贪,负其强”的“其”是物主代词,代“它的”,即秦国的。D中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当以书相分”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用”;“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是介词,作“按、按照”讲。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 析

此题要求考生辨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的正误,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中“于是遂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不是“师”。B“金玉其行”陈述的对象是“邴原”,不是“师”。D中“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说上述话的人是“孙崧”,而非“邴原”。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A项说“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纯属望文生义。原文是“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并非“时常感伤哭泣”。B项是分析邴原舍家乡郑君而远赴外地求学于孙崧的原因。邴原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的治学方法,用邴原自己的话来回答,即“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的学问比郑君更大。C项邴原直言孙崧“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致使孙崧当面致歉。而邴原反问孙崧“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是在强调“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此项作为正确项值得商榷。从文中看,孙崧在致歉后,又自我介绍说“兖、豫之士,吾多所识,……当以书相分。”显然孙崧此时是表示要用行动帮助邴原。“以书相分”中的“分”疑为“介”的错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分”,刖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解释“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分”“介”二字的篆体、楷体都很相像。“分”疑为“介”的错字,虽属猜测,但在“当以书相分”的上下文意理解上,“介”要比“分”稳妥得多。如果这个猜测不谬,则句中的“书”就应解为“书信”,即孙崧提出要写一封信把邴原推介给自己熟识的兖、豫之士,这才能与下文“持书而别”“藏书于家”衔接照应。退一步,即使像试题这样把“藏书于家”的“书”解为“图书”,D项也难以成立,因为从文中看,邴原虽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穷经皓首的治学方法,更赞成治学要接触社会,读活书,经世致用。但不能因此就断定“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且“不读”既在选文中找不到依据,也从情理上讲不通,因为主张接触社会读活书的人,不一定就反对读书。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

解 析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对文中重要句子句意的准确把握,实质是对句中重点词语的把握,重点词语常常有多个义项,一定要通过与前后文的联系进行分析辨别,弄清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妥当与偏差的区别,从而确定取舍。如前面第15题对“当以书相分”中的“书”的义项的辨析。

画线句子共5句话。第1句话的关键词是“说”,正确的理解应为“话”或“教诲”。第2句话的关键词是“诚”“苦药良针”,“诚”在句中应解为“确实”或“实在”,“苦药良针”应解为“苦口良药”。第3句话的关键词是“达”“微”“趣”,“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可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第4句与现代汉语没有多大区别。第5句话的关键词是“规”,在句中的意思可解为“规划”“考虑”“打算”“设计”“追求”“向往”等,“所规”即“规划的”“考虑的”“打算的”“设计的”“追求的”等。

译文: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附译文】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的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的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第5篇

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中,“切合题意”是A类卷的要求,其他各类卷则为“符合题意”(B类),“基本符合题意”(C类)。

在“2011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中心与材料占25分,占作文总分的近42%,其中,“切合题意”是A类卷的要求,其他各类卷则为“符合题意”(B类),“基本符合题意”(C类)。可以看出在中心与材料上,只有选择的材料和确立的中心“切合题意”,中考的临场作文才能活动比较高的分数。

大家都知道,“切合”比“符合”程度更深,但是究竟怎样的文章才算“切合”题意呢?实际上,切合题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形式上的切合题意和内容上的切合题意。形式上的切合题意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开门见山,开篇的写作内容直接指向题目涵盖的内容。如萧红的《祖父和我》:“呼兰河这个小城镇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的时候,祖父快七十了。”

(2)全文以题目中的中心词作为写作的连接线,串联起相关内容。如冯骥才的《花脸》,全文关公的花脸作为串联起相关材料的线索,把我热衷花脸、买了关公的花脸、买了花脸之后的相关活动内容和我对关公花脸的喜爱这些材料串联起来。

(3)首尾都能很好呼应题目中的中心词。朱自清的《绿》可谓是样式的典范。题为“绿”,开篇作者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就中考的临场作文来看,在600字要求的作文中,以上三种形式,能很好保证作文在“中心和材料”上能获得很好的分数。

在形式上做到了“切合题意”,就为内容上切合题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形式上切合题意后,只有作文的主题不是消极的,一般情况下,在中心和材料这项得分上就不会低。特别是在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完成点题,并隐含着下文一定的写作内容,就能比较好地完成“切合题意”的要求。

例如《窗外„„》这篇考场作文(浦东新区2010年中考预测作文题)。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几篇作文的开头:

【甲】从我的卧室窗口向外望去,是一片工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三年后,这里矗立起了高档住宅区。

【乙】那夜窗外的月光真皎洁,窗前的您慈祥,窗后的我感动。那种温暖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份窗前的美好至今还历历在目。

【丙】是夜,拂面吹来的是一阵微凉的风。白色的窗帘随风摆舞,窗前,那杯吐着热气的菊花茶,正温暖着我的心。

【丁】深夜,窗前,细雨。我打开窗户,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呼的一阵夜风从我指间掠过,面对窗前幽幽的细雨,我陷入了无尽的遐思之中„„

【甲】文以三年来窗外前后发生的变化开头,一方面开门见山、点题,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建筑工人辛勤劳动的故事做铺垫。“三年前”、“三年后”两个时间短语虽然言简词约却在文章的开头造就了一种文本张力,让读者一下子就能够通过这种对比来初步触及“前后变化的原因”这个关键性问题,从而一下子就把文章引向了主题。【乙】文除了具有开门见山的点题功能之外,还为文章奠定了倒叙的基本格局,起到了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使用排比句式,文章开头就将感情推向一个高潮,接下来又有“至今”、“仍”、“还”等词与这种情感高潮相呼应。【丙】文语言老练,把“窗”和风、窗帘、菊花茶等物象勾连在一起,彼此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而妥帖。【丁】文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一个倒叙的局面,但是这个开头中“窗”这个物象除了点题之外,没有其他的具体功能,是一个为了点题才出现的物象,因而显得突兀。一个理想物象应当与下文的内容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应当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文的开头是不十分成功的,“窗”这个物象的运用有生搬硬套的嫌疑。

这些作文的开头,都能做到开门见山,我们也能看到开门见山的作品往往能够为全文打开局面,在点题的同时也为全文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视野和框架。

作文的内容切合题意,分析起来比较麻烦,除了选择的材料一定要与题目要求写的材料构成范围上的吻合外,在作文的中心,写作者表达的情感上也要和题目的指向构成吻合。中心、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和题目的指向构成吻合,要通过语言的运用表现出来,没有准确的语言,就很难体现这种吻合。

我们不妨看看秦文君的《表哥驾到》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

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风唤雨的咒语,假如现在念上一句,来一场特大风暴,表哥一行就得改变来这儿做客的计划。

可惜,艳阳高照。

妈正激动地忙着杀鸡煎鱼煮肉,一边隔一分钟催我一句:“快洗澡,快理发,快换衣服。”仿佛我也是一道要隆重推出的大菜。

我懒洋洋地应付着。换上那种体面的衣服,我就变得不像我,像个乖乖兔。妈却为此满意,她说:“这样,跟你表哥站在一起,反差能小一点。”

因为表哥什么都比我优秀,“我”很不愿意表哥来到我家做客,这是这篇文章要着力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作者用“真想”、“咒语”、“特大风暴”写出了“我”内心世界的极不情愿,正是这些词语的选用,不仅活画了主人公极不情愿的心理,也为下文叙述的主体事件做足了铺垫。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第6篇

①.选自《孟子o公孙丑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第7篇

1.文言文阅读能力

(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2)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3)掌握“之、其、而、以、何、于”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4)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6)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7)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考试手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今年考纲将文言文阅读能力放在前面,遵循了试卷出题的顺序。改变点:将原来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改为“能概括文章的中心”,2016考纲侧重于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个人认为降低了文言文理解的难度。)

2.现代文阅读能力

(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提取并解释文章中的信息(新增)。

(6)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2016考试手册: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5、6点变化较大,将“能识别不同文体”删掉,新增点“能提取并解释文章中的信息”,此新增点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对文中相应信息给予解释,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比较基础的理解。

“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单独列出来,显示其在今年考试中的重要性。文章主旨及要点的侧重要作为重点。)

(7) 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8)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2016考试手册: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将“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分为“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要求上进一步细化,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并且在把握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分析。)

(9)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0)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1)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3)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4)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

3.综合运用能力(此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将原来的8分题加默写的3分并为综合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查。此部分注重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国卷中语文综合能力学习部分的要求一样,比较灵活,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1)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现实生活,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2)能根据要求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4.写作能力

(1)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

(2)能说明生活中的事物或事理。

(3)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4)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5)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顺、连贯。

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范文 第8篇

一、试卷评析

1. 体现“继往开来,稳中出新”的特点

试卷体现了稳定的原则,在试卷架构、题型、题量和难易度等方面保持不变。文言文阅读重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则重点考查整体阅读能力,突出对文体特点的考查,如论点和论据的概括、事件省略情节的想象补充等。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诗歌理解的选择题,“下列与本曲(《天净沙·秋》)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此题一改先前注重考查考生对本诗的理解正误,而是涉及另外三首诗歌,虽然难度不大,但巧妙地提醒考生学习要注重融会贯通。诗歌理解的填空题,也不是前几年的词语解释,而是概括提炼“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考基础,又能考出水平。考生有新鲜感,答题也就比较从容自信。

2.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试题重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所默写的都是名家名篇中的名句。课内文段《卖油翁》重在考查文学常识和文意理解;课外文段《太祖视事东阁》重在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加点词解释“善”和“行”都取自150个实词,考生不陌生,不难解答。

其次,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重点考查整体阅读、分析、概括,突出了对文体特点的考查。如议论文《过有“容”的人生》的第19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___,(2)______,(3)___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又如记叙文《第一声喝彩》中的第22题,第②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第23题,第⑤段画线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综观整套试卷,可以看出:试卷对能力的考查力求覆盖面广。除了错别字的改正,关联词语的选用等,考查还涉及能识别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能比较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比较准确地概括作品主要内容;能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写作特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比较准确地概括主旨等。

3. 突出关注现实生活,引领精神成长

课外选文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立意积极向上。《太祖视事》言简意丰,突出“节俭”的重要;《过有“容”的人生》教学生学会如何包容别人、与人和谐相处;《第一声喝彩》是一篇文学色彩浓郁的散文,也是一篇接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美文”,选文通过学生阅读,引发学生对喝彩的共鸣。命题将多种知识综合在一起,关注考生的语言实践、整体感悟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懂得做人和处世的现实意义。

作文题《心里美滋滋的》贴近学生,开放度大,利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它能给考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缓解因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情绪,进而唤醒考生曾经的美好生活记忆,再次体验人生的美好时刻,从而在重温中发现美好,在回味中升华情感,在咀嚼中深化感悟。

4. 创导积极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突出对知识“活用”的能力考查导向,关注不同思维层次的考查。如第15题考查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的理解,需要立足整体理解;如第18题,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因为海洋浩翰,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学生不仅要兼顾与前文的呼应,还要考虑仿内容、仿句式、仿修辞。

如第20题,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此处需要考生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结合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找到两者之间的对应点来表达。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容量,考生很容易把视点落在第5段,而忽略了第9段首句与“这段文字”的契合度,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

二、教学建议

试卷千变万化,作为教师在复习阶段不能执著于机械的操练、反复的讲解。除了必要的讲解和练习之外,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适切的教学手段,达到复习课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内文言文:看你千遍不厌倦

首先,对于背诵篇目的默写,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做到一字不错,因为一旦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对规定的150个实词解释,要做到滚瓜烂熟。在翻译句子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有时还需补充成分,调整词序,表述要通顺、完整、清楚。30篇文言课文可按作者年代列表归纳复习,20首诗歌理解也可按唐诗、宋词、元曲进行归纳整理,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进行理解记忆。课内文言文的30分要打有准备之战,力争拿满分,这是语文教师指导考生复习时的普遍共识。但是死记硬背、机械操练也会导致学生的兴趣缺失。作为教师应该多采取一些灵活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复习《岳阳楼记》时,不妨再让学生读一读《追思滕子京》等。总之,方法多变,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2. 课外文言文:熟读深思意自知

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练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套方法:先看标题,初知此篇写人还是记事、说理;读第一遍,大体上明白何人做何事;读第二遍,结合相关注释,深入思考某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反映其怎样的性格和品质,思考作者说这件事想要阐明什么道理;读第三遍,开始答题。另外,通常最后两道题目会涉及该短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建议此时再通读短文,综合考虑。实词解释,要选准义项;句子解释注意关键词、虚词、句式,要将文言文42分的失误扣分控制在3分以内。

3. 现代文阅读:繁华落尽见真谛

文段的考查一般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教师在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要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学生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首尾,三找点睛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于心。再比如,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但凡以上种种题型,都是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

在考前两周,此时已不宜大量做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整理错题,质疑问难,教会学生梳理各文体的类型题和解题关键。比如记叙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一般的答题思路、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及解题要领、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赏析等,都要使学生了然于心。

4. 作文: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文是试卷的重点内容,需要引起重视。但押题是不可靠的,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教学生编造故事更是没有必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把手头鲜活的生活资料打造成精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并入手:平凡的生活素材,可以提炼出怎样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怎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在整个事件的叙述中,可以加入怎样的细节来刻画;在内容的充实和主旨的深化上,可以进行怎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在谋篇布局上,是否可以加一个题记,拟三个小标题,将文体改成日记和书信体又会如何等。

上一篇: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下一篇:收房程序